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量方法。

2、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能够绘制气温曲线图。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难点(1)理解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知识梳理(一)气温的概念1、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2、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气温的仪器放置在百叶箱中,百叶箱离地面 15 米。

(二)气温的观测1、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 8 时、14 时、20 时、2 时。

2、把四次观测的气温值相加,除以 4,就得到了日平均气温。

(三)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2、气温的年变化(1)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 8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2 月。

(2)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1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7 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 2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8 月。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四)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1)定义: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特点①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四、课堂探究1、观察课本上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1)一天中最高气温大约出现在什么时间?(2)一天中最低气温大约出现在什么时间?(3)计算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中心素养】综合思想、天文实际力【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归结世界气温散布特点。

【教学目的】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依据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总结气温的散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散布规律,剖析影响气温散布的要素。

【教学方法】比拟法、计算法、探求讨论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时变化。

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散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水平。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点先生阅读资料P54〝气温的观测〞停止思索回答。

提问:〔1〕气候观测中的气温是离空中多高处的气温?〔2〕气候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普通在什么时间停止?〔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普通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先生回答后,教员点评。

义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员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屡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点先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区分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先生回答后,教员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义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员提问,依据生活阅历,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如今什么时分?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参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参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材分析上一节刚学过的天气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变化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空间分布三方面。

本节教材与下一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有关天气知识的引申,更重要的是作为第四节气候知识的基础。

教材讲述气温,内容上更多是指向气候而非天气。

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根据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据此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2.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气温计。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课件展示夏季北极景观图和海南景观图。

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板书:三、等温线图【讲授新课】师: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师: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即:同一条等温线上的点气温相同)。

它的特点:①同线等温;②等温线是平滑的曲线;③等温线不能交叉;④两条相邻的等温线的温差相同,即等温差。

师:等温线如何绘制呢?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气温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和气候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气温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图像资料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例和图像资料,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

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

(4)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

【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

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

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掌握气温的影响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原因。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南方的气温比北方高?为什么山区气温较低?二、气温变化规律1. 季节变化:春夏秋冬气温变化原因及特点。

2. 日变化:白天和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3. 纬度影响: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气温低。

三、气温分布特点1.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分布特点。

2. 不同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平原、高山、沙漠等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四、气温影响因素1. 太阳辐射:不同地区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气温差别。

2. 海洋影响: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3. 地形影响: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4. 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对气温的影响。

五、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 气温升高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 气温下落导致寒冷天气增多,对人类健康、交通等产生影响。

六、教室练习1. 根据提供的气温数据,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变化规律。

2. 讨论气温变化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影响。

七、课后作业1. 搜集内地区气温变化数据,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2. 就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活的影响进行调研并撰写报告。

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同砚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认识气温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培养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认识,提高环境认识和气候适应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气温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一种常见的气象因素。

在地球上,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季节等。

通过进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2. 掌握气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3. 能够运用气温知识诠释地球气候现象。

三、进修内容1.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变化、海拔变化等;2. 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特征、大气环流等;3. 气温分布的特点:赤道高温带、温带气温带、寒带低温带等。

四、进修过程1. 观察实验:利用温度计记录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了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2. 地图分析: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特点及影响因素;3.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季节、纬度、海拔的气温变化情况,探讨气温的规律性。

五、实践应用1. 分析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2. 利用气温数据预计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增进环境珍爱和气候适应。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诠释地球气候现象。

同时,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我们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需要加强环境珍爱和气候适应的认识。

七、拓展延伸1. 气温与气候的干系;2. 举世变暖对气温的影响;3.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本次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更加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增强环境珍爱认识,共同为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进修之旅越走越宽广,知识之树吐花结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二(人教版七年级上)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二(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及测定气温的方法。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 与 的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 。

二、图说地理1.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 、 。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 。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世界的寒极在 洲。

(2)同纬度地带, 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 。

参考答案学习过程绘图:以潍坊为例潍坊气温年变化曲线绘图注意事项:1.气温变化曲线为平滑的曲线2.当月的气温表示点在该月份空格的中间位置3.最后填写图名地图大发现: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

原因是: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多为海洋。

3.A区域气温低。

A区域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略课堂评价一、慧眼识图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4时日出前后2.7182相反二、图说地理1.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1)降低高低南极(2)夏(3)下降0.6 ℃。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是变化的,了解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

2、理解有关气温的概念: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气温的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学会判读气温变化规律。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2、3【问题探究】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是指的温度。

2、气温的观测:读教材P54“阅读材料”。

⑴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⑵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8时、14时、时、时观测。

⑶气温观测常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一般放在百叶箱中观测。

3、填表格北半球陆地海洋南半球陆地海洋气温最高的月份气温最高的月份气温最低的月份气温最低的月份4、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0 22 22 23 22 25 26 25 23 24 22 21甲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16 -8 0 4 9 15 23 22 21 15 5 -7乙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3 21 15 5 -7 -17 -20 -16 -5 5 15 20丙地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 0 -4 -8 -15 -22 -27 -22 -15 -6 1 3丁地【课外阅读】1、气温日变化与太阳辐射关系密切一天中早晨的温度最低,随着太阳的升起,大气开始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气温逐渐上升,但由于阳光是斜射到地面,穿过大气层距离比较长,热量相对损失多,所以我们感觉温度并不太高,随着太阳继续升高,阳光透过大气层的距离变短,热量损失比较少,大地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地球表面的空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暖。

到了下午2点钟左右,近地层空气除了太阳的短波辐射外,还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热,热量达到最大值,气温也达到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练习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1)根据上面的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

自我检测
1、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衣”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 A 、气温日较差大 B 、气温年较差大 C 、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2、在同一时刻测得A 处气温是20℃,B 处气温是38℃,则A 、B 的相对高度是( ) A 、1000米 B 、2000米 C 、3000米 D 、4000米
3、我国江西庐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其中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纬度较低
C 、森林茂盛
D 、濒临海洋 4、下列四点中,如按气温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来看,气温最高的是( ) A 、30°S ,120°W B 、20°N ,90°
E C 、60°N ,90°W D 、40°S ,120°E 5、读下图,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图所示地区为北半球 B 、此时北半球正处于夏季 C 、此图为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
D 、此时同一纬度的陆地气温应低于海洋气温
6、读右图,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 、B 两点,A 为陆地,B 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7、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 、7月 B 、8月 C 、1月 D 、2月 8、南半球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A 、太阳落山时
B 、凌晨1点
C 、14:00
D 、日出前后 9、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右表,
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 ) A 、10℃ B 、11℃ C 、12℃ D 、13℃ 课后反思:
1
23-10 -20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