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小学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进行教材分析
那思中心校杨东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的意义和目的要求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总的要求是:
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准确精练地写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方框图)、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原则,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明确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依据:
教材分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
参考书。这里必须指出,尽管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因为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
教师备课教课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否则教材教法的分析和研究就可能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
只有以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参考必要的教学资料,才能达到教材分析的目的,教学中做到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有的放矢地把教材内容用活讲活。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涉及到教学流程的众多方面,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掌握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技能,是教师一项富有研究性的行为。
一、教材的阅读
对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师的重要工作是精通教材,而精通教材必须阅读教材以及与教材有关的书刊。这项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通读、精读、多读。
1.通读。通读是指把整个学段(第一、第二或第三学段)某一学科的教材通读一遍,不论哪个年级的任课教师都应如此。通读的目的是对整套教材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领会教材的宏观结构和基本内容,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如果不了
解本学科上下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将会出现前后脱节或时紧时松的现象,不能科学地安排教学进度,难以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
2.精读。精读是指对将要使用的教材细心阅读,大至教材系统脉络,小至概念内涵都要认真领会,仔细推敲。精读的目的是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不仅知其梗概,而且要掌握内涵。教师理解教材越深越透,处理教材时越得心应手。
精读,不仅要读教材,而且还要读学生。根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在读教材时要进行换位思考,即教师从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哪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哪些学生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思维倾向和特点,并尽可能地体现到实际教学情景中去。
精读另一层含义是对教材的再认识、再理解。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教材,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从认识论的高度进行再认识、再解剖、再理解,从而对教材的分析、整合、构建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多读。多读就是多读点参考书,读的范围尽可能广一些,思考尽可能深一些,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备课”过程。多读的目的是为驾驭教材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有些优秀教师讲课时能深入浅出,驾驭教材轻松自如,原因就是读书多,领会的也多。各科教师不仅要读本学科方面的书,还应该读些有关学科和相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此外,还应该多读些教育报刊上有关教材分析和教学经验的文章,这对掌握和运用教材很有帮助。在多读的过程中,摘录相关知识,分类储存,经常查阅,作为分析教材时的参考和借鉴,这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材的分析
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教材从整体上作详尽地分析,理解教材的特点,分析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理清教材的知识点,从而为组织处理好教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分析教材的内涵
教师对教材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对教材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挖掘教材精髓。
分析教材,就其角度而言,主要包括:(1)编者的角度。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精心编写的。从编者的角度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
体系,理解编写意图,有利于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2)学生的角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教材:哪些地方使学生感兴趣,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地方最感人,哪些背景不了解,这样就会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兴趣点、疑难点、动情点、背景介绍点,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3)教师的角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抓好两个“统一”:即一是编写者与学习者的统一,有时编者的要求与学生的愿望不相统一,需要教师协调二者的关系,围绕编者的意图,考虑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二是编者与教师的统一,编者的意图须靠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根据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力求最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分析教材,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即分析这段教材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后续学习的影响,这段教材对形成学生认知结构、训练技能、品德培养的作用。(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一是分析结构关系,即这段教材与前后教材知识结构的关系——来龙去脉,层次脉络;二是分析类型特征,即分析这段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3)分析教材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一方面要分析这段教材涉及哪些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分析通过这段教材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哪些技能,发展他们的哪些能力。(4)分析教学的要求。就是确定这段教材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必须按《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有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即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阶段中要有改变、发展和提高。总之,对教材的分析,一要深刻,二要全面,三要独到,要有真知灼见,才能揭示教材的本质。
(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我们经常讲,课堂教学时,很重要的一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分析教材,就要找到重点,发现难点,抓住关键处。
1.重点
什么是重点?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安排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是教师必须着重阐明的部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部分。如何分析重点呢?确定重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要明确重点的相对性。重点内容是相对而言的。因而,一方面重点章节既有更重要的部分,也有非重点的内容;另一方面,某一内容在该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