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动词的用法(1) 如,好像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2) 另见néng,通“能”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文言文虚词而作名词的用法1)而,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周礼·考工记·梓人》文言文虚词而作为代词的用法(1) 你(们);你(们)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而翁-----你的父亲(2) 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而夫------此人;这人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助词的用法(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虞之与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
——《论语·子罕》(4)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5)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文言文虚词而作为连词的用法(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2) 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文言文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文言虚词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4)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二:用作代词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而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而”连接的两个成分 ,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句:起坐而喧哗者言和而色夷2)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句: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与水上。
----宋·苏轼《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IE“你的”。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3.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4.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表示更近一层的意思。
例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5.副词,表示时间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于构建句子结构或起到一定语义作用,但本身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
而字则是表示程度、方向、否定等语气词,在句中充当虚词的辅助成分。
文言虚词和而字的使用非常广泛,熟练运用它们可以增加文章的韵味和表达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
二、表示递进关系的“而”1. 表示不同因果关系“而”在句中可以连接两个不同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其中,“异域”与“同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通过“而”的引导来表达这种关系。
2. 表示前后衔接“而”的一个常见用法是连接两个互相衔接但不具有转折关系的内容。
例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难成。
”这里,“欲速”和“见小利”并无直接转折之处,然而它们由“而”连结在一起,形成了平滑过渡。
三、表示转折关系的“而”1. 表示对比“而”在句中承接前后两个具有对比关系的内容。
例如:“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里,“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是互相对立的,用“而”连结起来,突出了二者的反差。
2. 表示限制条件“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表示限制条件。
例如:“尽力而为”、“实事求是”。
这些短语中,“而”连接前后内容,使得后者成为一种限定或补充条件,强调了主体行动的局限性和现实性。
四、文言虚词的例句1.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表达出异国山川与中国的月亮和天空在大自然中共存的意境。
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难成。
”──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凸显了追求速度可能带来失败,追逐一时小利可能阻碍大事成功的道理。
3.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突出了君子行为中的修身、养德两个相对立的原则。
4. “尽力而为”──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强调了由于种种限制条件,只能尽量尝试并去做的意思。
5. “实事求是”──通过使用文言虚词“而”,表达了一种追求真实和实际情况的原则。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而”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高中语文中有多种用法,包括: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去『等。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等。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等。
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苏轼《石钟山记》)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需要注意的是,“而”的用法和含义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而有所不同,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3
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 不译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译: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懂得道理,谁能 没有疑惑呢? • 之:指知识和道理
4 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学》)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 颜色更深。 (状语后置)
三、通“如” 译为“好像”、 “如果”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都舍:都城里的房屋
四、固定词组
1、“而已” 放在句末 ,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术上各有各 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而后” 译为“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我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停止
5 表假设 译为“如果” “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国用城池请求易璧,如果赵国不答应, 理亏在赵。 曲:理亏。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之于国也>) 译: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 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之:用在动词之后,没有 实在意义的衬词 接:接触,交锋
7 表因果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 王》) 译:那人住的很远,没有来,因而荆轲为了 他留下来。
8 表目的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来等待将 军。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而的文言虚词用法
1. “而”可以表并列呀,就像“敏而好学”,这里的“而”就是把“敏”和“好学”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特点并列起来啦。
你想想看,这不就像是你的两只手,都很有用,不分先后嘛!
2. “而”能表承接呢,比如“温故而知新”,“温故”在前,接着“知新”,它们之间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接关系呀。
这就好像你先迈左脚,然后再迈右脚,很顺的呀!
3. “而”有时候表转折哦,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他,可他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把情况转向相反啦。
这跟你本来想吃苹果,结果得到一个橙子,感觉不一样了吧!
4. “而”还能表修饰呢,“吾尝跂而望矣”,“跂”是用来修饰“望”的呀,就好比你化妆的时候,先涂粉底再化眼影,粉底是修饰化眼影这个动作的哟!
5. 嘿,“而”能表示递进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而时习之”比单纯的“学”更进一步呢。
就像你跑步,刚开始慢跑,然后提速,这就是一种递进呀!
6. 瞧,“而”也可以表因果呢,“玉在山而草木润”,因为有玉在山,所以草木滋润呀。
这不就跟你努力学习,所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而”这个文言虚词真是太有意思啦,用法丰富多彩,在文言文中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吾
闻而异之。
”意为“我听到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
”
2.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代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君
子而不仁,则失其天下。
”意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失去天下。
”
3.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虽贫而乐,虽富而怒。
”意为“虽然贫穷却很快乐,虽然富有却很
愤怒。
”
4.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意为“学习并且时常练习,难道不是非常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问,难道不是非常高兴吗?”
5. 而: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昔者庖丁氏之所以能畜牛者五十
犇者,其善选也;所以能畜羊者一百羊者,其善腐也。
”意为“古时候庖丁氏之所以能够养牛五十头,是因为他善于选择;之所以能够养羊一
百只,是因为他善于饲养。
”
6. 而:用于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环境和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
异逐渐增大。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一、而
1、“而”的基本含义
“而”是一个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即前后两个事物、情况或观点之间有所改变,有所对比、转折、并列、转换或补充等。
2、作比较转折时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比较和转折时,多与表示比较的虚词“却”、“反而”或表示转
折的虚词“但”、“然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两者之间有比较和转折的意思,例如:
他沉静而谨慎,而他的弟弟却反而急躁奔放。
4、作转换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转换或补充时,多与表示结果的“从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从一种
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换,例如:
他对学习很热心,从而荣获了很多荣誉。
5、视情况的用法
一般而言,“而”的使用特别多,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无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
时也可以省略,但是也要视情景来决定其使用。
例如在考试中可以不用“而”,但是在正
式文章中却必须使用“而”,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逻辑思维。
因此,当我们使用“而”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情景,正确地理解它的用法,有
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而字常常被用作虚词,它有着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文言文虚词而字的使用方法和语境。
一、表示转折关系而字在文言文中通常用来表示转折的关系,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或矛盾。
例如:1. 人皆可为尧舜,我独不可耳。
这句话中的而字表明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强调了说话者与普通人存在着不同。
2. 虽有困难,而仍然努力前行。
这个句子中的而字则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即尽管面临困难,但仍要坚持努力。
二、表示顺承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而字也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在上下文中起到连接作用。
例如:1. 已经读完了一本好书,并开始阅读下一本。
这里的而字表明了读完一本书之后接着读下一本书的顺序。
2.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能带领全民奋进。
这个句子中的而字传达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三者之间的顺承关系。
三、表示因果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和顺承关系外,而字还经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里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分久必合”是“合久必分”的原因。
2. 为君者至也,民无信不立。
这个例子中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形成结果的因果关系,“为君者至也”导致“民无信不立”。
四、表示条件或假设而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或假设。
例如:1. 条件:学富五车而无所用,则蝼蚁为贤于人。
这里的而字表明了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条件关系,指出只有学识渊博且有所运用才能被认为是贤于人。
2. 假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个例子中的而字则表示了一个假设情况,即如果能够每天都有所进步那么就可以不断刷新自己。
综上所述,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转折关系、顺承关系、因果关系和条件或假设等。
熟练掌握而字的用法,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而字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及例句虚词在语言中起到连接、衔接句子成分的作用,增强语义的丰富性。
在文言文中,虚词“而”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言文中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1. 表示转折关系首先,“而”可表示转折关系,在前后句子之间形成对比。
例如《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名言:“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焉。
”这里,“而”起到连接前后两个动作状态的作用,表明了行为主体“君子”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的对比。
又如《列子·开发说林》:“洪流所滋以神薄(浓)者必迟;江海所助以泽广者必浅。
”这里,“而”连接了前后两个状态之间普遍存在的转折关系。
2. 表示递进或因果关系其次,“而”在文言文中还常常表示递进或因果关系,将前后两个情况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里,“而”连接了前后两个动作状态之间的递进关系,表示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应有的应对策略。
再如《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这里,“而”连接了前后两个描写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此外,“而”还可用来表示并列关系,在文言文中承上启下、继续发展句子的语义。
例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而王孙谓见者曰:‘寡人之舅烛之丧也,若一旦与宴乐,请将行乎?’”这里,“而”通过连接上文和下文,使得句子之间呈现出一种联贯性,并同时表明了时间和行为上的并列关系。
二、经典例句解析1. 转折用法例句1:《论语·为政篇》中提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焉。
”分析:该句中,“而”起到承接前后两个状态的转折作用。
第一句表达了君子对于自身不才的痛苦之情,第二句则表现了君子在不断反省自身的同时关注他人的态度。
例句2:《庄子·马蹄下》中记载:“商鞅造车而求远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
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七)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已:停止。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翻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④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翻译: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苏轼《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