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1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1.1.1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1.1.2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壁立而不易倒塌)a.竖穴上覆盖草顶——穴居(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b.黄土沟壑上开挖横穴而成——窑洞式住宅(山西,甘肃,宁夏)c.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的“地坑式”窑洞遗址山西襄汾陶寺村1.2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1.2.1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1.2.2村落选址: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原因: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

1.2.3早期建筑遗址a.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b.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以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c.陕西西安半坡村古建筑遗址——半穴居建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壕沟隔开)。

东:制陶窑场。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d.郑州大河村F1-4遗址(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典型遗址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e.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复合平面,最早白灰抹面(室内,墙上)1.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木构干阑(巢居))(繁荣的母系氏族)——浙江余姚1.3.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的房屋实例(最早的木构遗址,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1.3.2据推测这些榫卯是用石器加工的,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城。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父系氏族
社会建筑
(约公元前2800-前1800)




一·概况 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得名龙山文化。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 省。因最先发现黑陶,一度命名黑陶文化。但仰 韶文化晚期也有黑陶。 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 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 的鼎峰时期。 氏族聚落分布更为广泛、密集。
姜寨遗址
地面建筑
家庭私有财产的产生, 出现了双室套间



② 西安半坡遗址 · 构架方式:木骨涂泥 · 类型:方、圆
半坡遗址复原图
半地穴建筑 地穴以上周 围为“木骨泥 墙”。屋顶和墙 壁的结合类似后 来的歇山式屋顶。 房屋平面布局以 火塘为中心。
半坡遗址复原图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
用木柱将建筑架空, 面积有160平方米,它 是靠隼卯连接木结构, 以梁柱承重,用芦席充 当墙地。
二· 仰韶文化建筑遗迹
左图为河南偃师发现的仰韶 文化时期建筑遗址的“复原想像 图”。 洞口直径1.5米,底径为2 米,深2米,顶盖由25厘米的木柱 支撑。
1.仰韶文化建筑遗迹概述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村首次发现, 命名 · 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 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有猪狗等家畜 ·范围:遍及中原、西北



2· 建筑遗迹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 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 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 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 榫卯 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建筑遗迹是中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A
4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A
5
裴李岗遗址
A
玉蟾岩遗址 6
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 居
架空的巢居——水网沼泽及热温丘 陵地帶的主要居住形式;“穿门式” 木结构的主要渊源
黃土地带的穴居及其发展;中国土 木混合结构建筑的主要渊源
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A
19
仰 韶 文 化 遗 址
A
仰韶村、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 安半坡遗址
A
21
1933,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彩陶文化”
距今 5000─7000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 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
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
A
34
建筑特征
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较小。这和小家庭的需 要是一致的。
房屋的平面布置和构造有所改变,出现了分室 房屋。
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 黑陶工艺 扩大了窑室容量,火加深。改进工艺
后的黑陶更硬。装饰纹饰简化。
A
35
A
36
建筑实例
西
·“吕”字形平面, 分为内外两室
·内外室有功能分 工。
A
7
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
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 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 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 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A
8
鸟巢——雏形为原始社会时期建筑巢居
A
9
南方巢居
A
10
A
11
穴居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 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 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 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 活动。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⒉仰韶文化晚期建筑遗迹:与早期比较, 建筑技术

筑 改进极大。
与 ⑴.陕县庙底沟房屋基址,室内柱洞下用扁平砾
室 石作基础。

⑵.河南洛阳王湾的墙基,先挖沟槽,内填烧红土
设 块,或铺一层块砾石为基础,再作墙;室内有炕,炕面

的草泥上用白灰面作成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入口

: 处也是白灰地坪,清洁、美观、干燥、耐用。

第 轴对称和院落式群体组合等基本特征。


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的夯土台,
与 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
室 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
内 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

军事统制的城市。





战国期间流传的《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寝。”汉以后营建王城皆以这种规划思想为基础。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室 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
内 例。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
设 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
计 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

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就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就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就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末都城——斟鄩。

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就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与庭院的实例。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与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就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

就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就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就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就是瓦的普遍使用与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就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战国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就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中国古建

中国古建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窝棚式建筑 : 圆形、方形平面; 干阑式建筑
梯形屋顶建筑
巨石建筑
2、建筑的产生
黄河流域: 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演变而来
长江流域: 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
三、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7000~5000年前)
实例: 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2.西安半坡遗址 3.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建筑遗址
陕西临潼 姜寨仰韶 文化村落 遗址平面
浙江余姚 河姆渡村 遗址房屋 榫卯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BC1万年—4000年前 (1) . 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2) . 龙山文化时期:4000年前
一、原始人群的住所:
1、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所居山 洞
2、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所居山洞 3、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所居山洞
*文献记载:
“上古穴居而野处”《易·系辞》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
橧:聚柴木以作居处 巢:在高处筑巢
பைடு நூலகம்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
二、建筑的产生:
《韩非子 五蠹(du 蛀虫)》: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 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 为巢,以避群害”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 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平面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想象复原外观
四、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4000年前)
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穴居房屋 室内白灰居住面 房屋面积缩小 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平面
五、长江流域的建筑遗迹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

(2)石狮
陵墓、大门前:辟邪 石窟:佛力浩大,无物不降 雄狮(左):统一寰宇和无上
权力 雌狮(右):子孙绵延
(3)吉祥缸
(4)嘉 量——表示 公正和至高 无上,象征 国家统一和 强盛
(五) 日晷—计 时器
(6)铜龟、铜鹤— —象征长寿
(7)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三)北京故宫
第二,砖普遍使用(民居、 城墙)、琉璃砖瓦更广应 用;
第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 林的建造极盛;(园林专 著《园冶》)
第四,喇嘛教建筑兴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构件
(一)台基
1、普通台基
2、须弥座(又称金刚座) 古建级别的标志之一
(二)开间(三)大梁
(四)斗拱
我国古建特有的结构构件
第三,建筑风格: 整体建筑: 气魄宏伟、严整而又 开朗;
单体建筑:
屋顶舒展平远,出檐深 远;斗拱较大,板门, 直棂窗;色彩简洁明快, 风格庄重朴实。
5、宋朝—大转变时期
特点: 第一,出现了建筑规范 文献《营造法式》
第二,建筑风格: 规模比唐代小,但绚丽多彩; 单体建筑: 屋顶坡度增大,出檐不如
(四)注重和周围环 境的协调
《南巡盛典》中的锡山惠山形势图
第二节 宫殿和庙宇
一、宫殿 (一)宫殿的沿革 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 北京故宫、沈阳清故宫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按封建统治的礼制来加以规划,
一般布局按中轴线作左右对 称、层层进深的布局。 (江苏部分)
——我国古建体系基本形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时期 最突出的—— 佛寺、佛塔、石窟
4、隋唐时期—— 成熟时期
唐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建筑群处理愈趋 成熟

中国传统建筑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一起并称 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代表了木构架建筑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元、明、清(1279~1911年)
北京故宫、天坛、十三陵代表了明清时期大型建筑组群的最高水平。
明清宫殿——北京故宫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元、明、清(1279~1911年)
明清宫殿——北京故宫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元、明、清(1279~1911年)
北京天坛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元、明、清(1279~1911年)
原始社会建筑
以黄河流域仰韶、龙山文化 的建筑为代表,按照地穴— —半地穴——地面建筑演变;
地面建筑出现
木骨泥墙的房屋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穴居——木骨泥墙;
原始社会建筑
以长江流域河姆渡、良渚等文化的建筑为代表,按照巢居——干阑建筑演变;
巢居意象
原始干阑建筑意象
河姆渡遗址房屋隼卯构件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巢居——干阑建筑;
屋顶形式多样化,以庑殿和悬山顶为多
斗拱出现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高颐墓阙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89年)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
云冈石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寺庙、 石窟建设达到高峰。
嵩岳寺塔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我国自然山水园林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发 展。造园开始盛行。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

原始社会战国时期建筑一、原始社会建筑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这个时期的建筑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开端。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放牧为生,建筑也主要以简单的棚屋、洞穴和篱笆为主,起到简单的遮风挡雨和储物的作用。

原始社会的建筑,虽然简陋,但却反映了人类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比如,一些基本的原始社会建筑物,如狩猎时使用的简易棚屋和采集时用来储存食物的简易仓库等。

二、战国时期建筑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为后来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篇章。

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两大类。

1. 宫殿建筑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下,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宫殿作为统治中心,这些宫殿建筑大多采用了优美的构造和装饰,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典型的战国时期宫殿建筑有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楚国的荆轲台。

这些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采用了屋面的悬山造型和雕刻等装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水平。

2. 宗教建筑在战国时期,宗教信仰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诸侯国都会建立一些宗教建筑,如祭祀殿堂、神庙等,以供人们进行祭祀和宗教活动。

这些宗教建筑多采用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和雕刻装饰,富有一定的宗教象征意义。

比如,楚国的荆轲原祠,就是当时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建筑风格独特,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结语总的来说,原始社会和战国时期的建筑,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距甚远,但它们都是人类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

原始社会建筑简朴而粗糙,战国时期建筑则具有更为优美和精致的外观,展现了当时人类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愿我们不忘历史,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主要以洞穴、茅草屋为主。

由于人们还处于初级的生产阶段,建筑结构简单,材料采用自然资源,例如用竹子、树干、土坯等搭建起简易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特点符合人们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

2.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建筑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建筑物。

在这一时期,重要的建筑类型有城墙、宫殿和陵墓等。

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设施,结构坚固,通常采用石块和夯土建造,以防止敌人的入侵。

宫殿是统治者的居所,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瓦片覆盖,宏伟豪华。

陵墓是统治者的墓地,通常采用土山筑成,形态庄严肃穆。

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3.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同时也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寺庙、宫殿和园林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瓦片覆盖,形式庄严肃穆。

宫殿作为统治者的居所,建筑风格华丽豪华,常常采用彩绘和雕刻等装饰手法。

园林则注重景观的布局和植物的种植,以营造出优美的环境氛围。

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趋于庄重典雅,注重工艺和细节的表现。

在这一时期,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园林和民居等。

宫殿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封建社会时期的风格,以黄色为主色调,建筑结构严谨,装饰华丽。

园林则更加注重景观的表现,以湖泊、假山和花木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民居则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采用木结构和青砖瓦片,内部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这些建筑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从简陋的原始社会建筑到华丽的封建社会建筑,再到庄重典雅的明清时期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建筑史-2 原始社会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2 原始社会的建筑
·最初的建造
·目的 死者/生者 安慰亡灵·祈求转生·避风雨虫蛇·祭祀·庆祝·观测等 ·对象 环境·地理条件 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建筑文明
古代中国(南/北)古埃及·古西亚·古爱琴·…… 土•石•木•芦苇•蒲草•竹等;
·材料及加工 砍斫 /打磨等,绑扎•搭接•砌筑•版筑•榫卯•张拉 等
·工具 斧•凿等 ·方式 模仿• 创造 ·过程 采集•仪式•加工• 庆典•使用与维护 ·结果 墓葬•建筑•构筑物等
东北为窑场。
【半坡村大房子】 面积为 12.5m×14m = 175m2; 房子中间四柱直径为450mm,木骨泥墙中的33根 木柱直径为 200mm。
半坡村大房子遗址平面
【半坡村方形、圆形小房子】 面积为 20─40 m2,半穴深度为500─800 mm 。门口斜梯通向 室内;木骨泥墙内木柱密排,编制、捆扎,敷以 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顶,柱底穴内土夯实;屋 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内中 央火塘,门内两侧有短墙;室内墙面、地面抹 细草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
2、巢居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
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演进方式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二、母系氏族社会建筑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主要有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圆形小房子
圆形小房子遗址
圆形小房子
圆形小房子
方形小房子
方形小房子
(3).在关中、晋南、豫西河谷台地上,属 于5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大 部分是半穴居;财物为氏族公有;氏族首 领、老、幼、病、弱、残都住大房子, 对偶夫妻住小房子。半穴居,平面方形, 园角,直壁,穴深800mm ,室内对称地支 源自二~四根柱子,中央有个圆形大火塘。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建筑

孕育萌生
窑洞---最古老的居室
吊脚楼 ------江南韵味
Hale Waihona Puke 吊脚楼----江南韵味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吊脚楼----江南韵味
客家围屋 -------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客家围屋----世界奇葩
祠堂
祠堂
祠堂
祠堂
天坛
故宫
天安门
紫禁城
现代建筑群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 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 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
的主要技术渊源。 – 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 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 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天然洞居
• 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 ,考古学家把人类
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称作“旧石器时代”。 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 上。)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居住的天然山洞,距今 约50万年;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天然 洞穴,距今约5万年前。 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
中国建筑
“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 的两种原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古人类的生活状态从游动到定居,会选择怎样的
聚居地?聚居地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如何布局?举例 说明。并举例说明其他动物对聚居地(或领地)的选 择与建设,并与古人类相比较。 ► 7. 天然洞穴是古人类最早的栖息场所,岩洞使人类形 成了最早的建筑空间概念,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 么?哪些曾经的现象说明人类对于洞穴的模仿? ► 8. 新石器时期人类聚居地除了居住以外,还有什么什 么功能?请分析产生这些功能的原因,如何表现?以 及产生怎样的影响? ► 9.模型展示新石器时期人类聚居地的聚落环境或单体 住屋。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辽宁凌源牛河 梁女神庙遗址
► 此遗址亦属红山文化。庙址为深0.8~1.2米之半穴
式样,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偏西,纵长22米, 最大处横宽8米,由一个多室建筑和一个单室建筑 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 ► 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主室和旁室,旁室 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就其建筑技术而言,墙体使用 木架草筋,内外敷泥,拍实压光,看来当属神庙的 殿堂。 ► 经发掘,从遗址中出土了泥塑女神头像及躯干、上 肢残段。出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黄白相间之三 角纹、勾连纹图案。
2.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
►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
家岭文化、湖北天门县的石家河文化。 抵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
► 其时代约处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分布范围大
► 建筑已大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之地面房屋,并有套间
及长达三十间的连屋,结构用草泥垛墙及木柱梁。
► 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大规模的聚落与密集聚落群,
► 建筑材料:
1)土木为主 2)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 3)土坯砖夯土墙
► 平面布局:
1)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 堂后室 2)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 3)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 址
► 寻找建筑之外的意义,萌芽状态是怎样表达的,
于后世可能的影响?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 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
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 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 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 前5200~前4800年)等。 ►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 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 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 ► 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 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木构榫卯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 出土的苇编残片, 用于干阑式建筑 铺垫地板用。
内蒙古大青山及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
► 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河北北部
及吉林西北一带的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 前后),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 址,具有与前述诸新石器文化的不同特点。 ► 以包头市东的阿善遗址为例,其居住房屋的 外墙及聚落围垣均用石砌,其西侧台地上另 有由块石堆砌之祭坛。而辽宁牛河梁遗址更 发现了“女神庙”及泥塑神像残迹。
河南郑州大河村新石器中期多室型房屋遗址

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型房屋复原图
► 方形:浅穴50-80厘米深,内转角为弧形,面
积20—40平方米,门口斜阶。 ► 四周壁体密排木柱,以编织或排扎方式连接。 ► 中央立四柱,柱穴内土多经过打实、铺石。 ► 室内地面:草、草泥土铺平压实、白灰面。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窑洞——最早 的建筑形式
► 所谓窑洞是沿土壁掘出与地面平行之洞穴,
又称横穴。它与天然洞穴颇为相似,可能是 古人最早创造的建筑形式,现存实例可见宁 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穴居——袋状洞穴
► 这是有异于横穴的早期居住形式。通常是自
地面向下掘出口小底大的袋状洞穴,其深度 及底径均约2米,再于洞底一侧立柱支承棚状 屋面,河南偃师汤泉沟即有这样的一处遗址。
►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 渑(mian)池县仰韶村。 ► 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 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 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 ► 遗址已超过一千处,有代表性的除仰韶村 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 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 石楼的岔沟等。所发现聚落遗址均有一定 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多种建筑类型。
►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
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 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 南一带。 ►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 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 ► 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 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 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 城子崖的古城围垣。 ►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 期,是文化辉煌发展的最高阶段。
辽宁凌源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残肢
新石器时期墓葬建筑
► 早在旧石器晚期,古人以天然岩穴为居时,
就有将死者集中于洞后掩葬的习俗,如北京 房山周口店山顶洞遗址。 ► 就已知的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遗址而言,氏 族成人死者多集中埋葬于聚落外的墓地。 ► 采用简单的矩形平面坑墓穴,无葬具,仅有 少量随葬的生活用具及装饰品。儿童遗体多 盛以陶瓮,埋葬在聚落住所的近旁,例见西 安半坡仰韶遗址。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浙江余杭瑶山 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 该遗址共分三层,最内为夯筑之红土台,南
北长约7.7米,东西宽约6米。外以灰土筑围 沟,深0.65~0.85米,宽1.7~2.1米。沟之西、 北、南三面又以黄褐色土筑土台,其宽分别 为5.7米、3.1米、4米,台面铺砾石。其西、 北再以砾石建石墙。坛上列有南、北二行墓 葬共十二座。依遗物判断,墓主可能是祭师。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地面建筑—— 室内室外地面平齐
► 其室内居住面与地面平齐或稍高于室外地面,
这种情况至少在仰韶中期即已出现。平面有 圆形、矩形及多室型,不过后者出现较前二 者稍晚。 ► 在结构方面,木柱梁已成为主流,夯土及土 坯亦已开始萌芽。建筑形式则有屋盖直达地 面的穹窿式与由墙壁和屋盖组合的“正规” 建筑两种。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内蒙古包头市 阿善遗址原始祭坛
► 此祭坛由南北轴线对称布置之十八堆圆锥形
石块组成,全长51米。南端石堆最大,直径 8.8米,残高2.1米。北端石堆最小,直径1.1 米,高0.2米。中间十六堆直径1.4~1.6米, 高0.35~0.55米,各石堆间距0.8~1米。此 组石堆外有石墙三道,内侧平面呈“U”形, 较为完整。另二道仅余西南方向之残余各一 小段。
河南濮阳西水坡村仰韶文化晚期墓葬。墓主身旁有贝 壳摆砌之虎形、龙形图案。
慢慢进步。。。
► 我们的祖先攀到树上,躲进山洞,地势低的
把窝棚架高,地势高的将洞穴下掘,利用浅 穴堆土支架遮闭的原始土木工程,搭建住所 除了要躲避野兽洪水之外,每个民族的祖先 所盼望的显然不是一栋房屋(house),而是 一个家(home)。 ► 用现在的说法——家,是房屋的内容,房屋 便是家的包装。
从这里开始……
►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
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 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 洞。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 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 系 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带,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 筑。 ► 这种下部架空的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 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远古 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杭瑶 山遗址的夯土祭坛,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重要实例
►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由巢居发
展而来,分布于长江流域,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 术的实例。 ► 新石器时期居住建筑: 干阑式建筑——木桩木板、 木柱、梁。 ► 用于水网地带及热湿丘陵地区,例见浙江余姚河 姆渡遗址。建筑平面为多室组成之矩形长屋,通 面阔约30米,通进深7米(包括宽1.3米之边廊)。 建造时先在土中打入木桩,桩上铺厚木板,板上 再建房屋,使之架空,以防潮避水和抵御兽害。 建筑结构之木柱梁均以榫卯连接,廊间施直棂勾 阑。这些都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木作实例。
► 各师各法,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
设的概念,西方人则利用石头来堆出他们的 家园,法国文豪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曾经用“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 史”来表述西方的建筑发展,这句话几乎成 为谈论西方建筑必备的“热句”。
小结
► 建筑类型: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 窑址、城市。 ► 建筑结构: 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建筑
以及最大占地面积达一平方公里之古城多座,这些古 城大多已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
►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
5000~前4000年)及同时的嘉兴马家浜(bang 小河) 文化、余杭良渚(zhu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文化(公元前 3300~前2200年)为代表。
► 它们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太湖沿岸一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刘丽
主要问题(针对第一、二章):
► 1.
熟知并明了图中建筑各部位和建筑术语的对应 关系。 ► 2. 掌握绪论和第一章图中及图号后的说明。 ► 3. 了解哪些图传达的建筑信息代表中国建筑遗存 和当时世界建筑之最。 ► 4.分析并比较穿斗式木构架和抬梁式木构架的特 征。制作模型。 ► 5.精选出一个建筑典例进行计算机模型制作。
►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发现一处仰韶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