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专家学习]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23ee665d4afe04a1b171de51.png)
测量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 早的P波起点至最早的Q联同步心电图中最 早的QRS波群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
15
Ⅰ
P波 P-R Q-T
Ⅱ
P波
P-R
Q-T
Ⅲ
P-R Q-T
16
四、心电轴的测定
概念: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综合,称为QRS平均心电轴,简称心电
75 80 64 94 53 113 42 143 31 193 20 300
74 81 63 95 52 115 41 146 30 200 19 316
73 82 62 97 51 117.5 40 150 29 207 18 333
72 83 61 98.8 50 120 39 154 28 214 17 353
71 84.5 60 100 49 125 38 158 27 222 16 375
70 86 59 101.5 48 127.5 37 162 26 230 15 400
69 87 58 103 47 130 36 166.5 25 240 14 428
68 88 57 105 46 130 35 171.5 24 250 13 461
轴(cardiac electric axis) (一)测定方法: 目测法:一般根据 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可估计心电轴的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23ee665d4afe04a1b171de51.png)
75 80 64 94 53 113 42 143 31 193 20 300
74 81 63 95 52 115 41 146 30 200 19 316
73 82 62 97 51 117.5 40 150 29 207 18 333
72 83 61 98.8 50 120 39 154 28 214 17 353
32
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
33
S-T段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 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 V3导联S-T段抬高≤0.5mV
+90°~+120°属轻、中度电轴右偏,常见于正常的婴、 幼儿、垂直位心脏、肺气肿和轻度右室肥大等;越过 +120°( +120°~ +180° )及+180° ( +180°~ +270° )属电轴显著右偏及极度右偏,多见于严重右室 肥大和左后分支阻滞等,也可见于左室起源的室速、广泛 心肌梗死等。
40
U波
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 其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振幅很小,一般在
胸导联(尤其在V3)较清楚,可达0.2~ 0.3mv,但电压、时间应显著小于T波。
41
U波>0.1mV,就应怀疑升高,当U>T/2时, 则肯定为升高。
明显U波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也见于服用 奎尼丁、洋地黄、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
U波倒置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冠心病心 肌缺血等。
42
43
44
其心率为: 60/0.85=70次/分
心电图测量和正常值
![心电图测量和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f962d762a0116c175e0e48a2.png)
30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U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U波代表后继电位的影响 胸导联易发现, 方向与T波一致; 振幅一般<同导联T/4,U波增高见于低血钾。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1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正常窦性心律的特点: ①PI、II、V4-V6↑,PaVR↓。 ②P-R:0.12-0.20秒。 ③P波频率:60-100次/分。 ④同导联P-P间期互差<0.12秒。
6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7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标准的定标信号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8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V1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9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心率测量
1、P—P间期与R—R间期相同, HR=60/P—P(R—R)。 例如 R—R=0·75S时HR=60/0·75=80次/分
0.19 0.18 0.17 0.16
0.18 0.17 0.165 0.15
0.17 0.16 0.155 0.145
0.16 0.15 0.145 0.135
0.15 0.14 0.135 0.125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4
2012《郑州大学医学院心电图课件》 4.ST段:下移<0.05毫伏;抬高<0.1毫伏 ,右心前导联下移 <0.1毫伏 ,抬高<0.3毫伏 1 初生7天后应倒置。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电压变化 同成年人标准。
2.电压:<3岁:RV5<3.0毫伏,RV5+SV1<4.5毫伏,RV1+SV5<4.0毫伏; 3-14岁:RV5<3.5 毫伏,RV5+SV1<5.0毫伏 ,RV1+SV5<2.0毫伏
如何测心电图操作方法
![如何测心电图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8fd73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7.png)
如何测心电图操作方法
测心电图的操作方法如下:
1. 让被检查者脱下上身衣服,保持身体舒适、放松,赤膊或穿低领衣服。
2. 确定测试位置,该位置是在胸部左侧,一般在第4或第5肋间空隙处。
3. 首先做好电极的准备,将电极放在被检测者身上,分别固定在胸前、左喉旁和左腹壁上。
4. 将测量仪器打开,设定好测量参数,按下“开始测量”按钮,接下来仪器会开始记录心电图。
5. 被检查者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静止,不要移动身体,如果感到不适或疼痛,应告知医生。
6. 测量完成后,将电极取下,并将记录的数据保存或打印出来,医生会根据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心脏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心电图检查之前,被检测者应该避免喝咖啡和茶叶等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应尽量保持放松,并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合
操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心电图检测方法及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检测方法及正常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1cc0295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9.png)
第一篇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记录分析技术第一章心电图检测方法及正常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应专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它反映了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和恢复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心电图机的作用是将薄弱的心脏电流放大并记录,其种类较多,有单导心电图机、三导心电图机和12导联心电图机.目前临床多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其优点是可以同步采样、分析、测量、储存及传递等.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炎、某些电解质紊乱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均具有较大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对不明因素的心悸、胸痛、心力衰竭、晕厥、昏迷、休克及某些部位的疼痛等也具有不同限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第一节心电图检测及分析方法一、心电图导联体系引导心脏电流至心电图机的连接电路称为导联,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组成不同的导联.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已形成了由Einthoven始创而目前国际通用的导联体系,即常规12导联体系,涉及3个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3个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和6个胸前导联(V1~V6).常规心电图有诊断盲区,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某些附加导联.(一)常规12导联1. 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电极所在部位之间的电位差,由Einthoven最早创用,又称标准导联.①Ⅰ导联:左上肢电极(黄色)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右上肢电极(红色)连接负极,当左上肢电位高于右上肢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②Ⅱ导联:左下肢电极(绿色)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右上肢电极连接负极,当左下肢电位高于右上肢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③Ⅲ导联:左下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左上肢电极连接负极,当左下肢电位高于左上肢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2. 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反映肢体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Wilson将左、右上肢和左下肢三个电极各通过一个5000Ω电阻,并将这3根导线连接起来组成中心电端(电位接近于零,又称为无干电极).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负极连接,放在肢体上的探查电极与心电图机正极连接,称为单极肢体导联.Goldberger进一步改善成在描记某一肢体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的联系截断,使本来较小的心电图波幅增大50%,即称为单极加压肢体导联.①aVR导联:右上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当右上肢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②aVL导联:左上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当左上肢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③aVF导联:左下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当左下肢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3. 单极胸导联反映胸壁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导线各串联一个5000Ω电阻,并将三者连接起来组成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负极连接,胸壁探查电极与心电图机正极连接.①V1导联: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②V2导联:电极置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③V3导联:电极置于V2与V4连线的中点;④V4导联:电极置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交点;⑤V5导联:电极置于左侧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⑥V6导联:电极置于左侧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在成年妇女,V4、V5导联电极应放在胸壁乳房的下方.当V1~V6探查电极下的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在某一导联中,正极与负极之间假想的连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6个肢体导联轴均在额面上,构成额面六轴系统;6个胸前导联轴近似在一个水平面上,构成横面六轴系统.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反映额面和横面心电向量的变化.临床应用中注意,假如只记录肢体导联心电图,则不能反映横面心电向量的变化,某些只出现在胸导联的心电异常将会漏诊,如前壁心肌梗死;相反,只描记胸导联心电图,则不能反映额面心电向量的变化,某些只出现在肢体导联的心电异常将会漏诊,如下壁心肌梗死.(二)特殊的导联1. 左背部导联涉及V7~V9导联.①V7导联:电极置于左侧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②V8导联:电极置于左肩胛线与V4同一水平;③V9导联:电极置于后正中线与V4同一水平.在后壁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大及心脏向左后移位时可选用左背部导联.2. 右胸导联涉及V3R~V6R导联.①V3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称于V3导联的相应部位;②V4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称于V4导联的相应部位;③V5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称于V5导联的相应部位;④V6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称于V6导联的相应部位.右胸导联对右心室肥大、右位心及右室心肌梗死有较大诊断价值.3. 高一或两肋及低一或两肋胸导联多用于高侧壁心肌梗死、肺气肿或身材高大的患者.①V'1~V'6或V''1~V''6导联:在V1~V6导联上1个或2个肋间安顿电极;②V'1~V'6或V''1~V''6导联:在V1~V6导联下1个或2个肋间安顿电极.4. V E导联为单极胸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剑突下.用于肺气肿与前间壁及右室心肌梗死的鉴别.5. S5导联为双极胸导联,正极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负极置于胸骨柄处.在常规导联P波显示不清时采用.6. MCL导联为双极胸导联,负极置于左锁骨外1/3的下方,地线电极置于右锁骨外1/3的下方,正极置于V1位置为MCL1导联,正极若置于V6位置为MCL6导联.MCL导联对于诊断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右室性期前收缩有价值,常用于心电监护.7. 头胸导联(HC导联)参比点负极(可选右上肢电极)与地线电极置于右前额,两者相距2~5mm,正极(可选左上肢电极)置于胸背腰腹不同部位,一般选择常规胸导联各点,测试点数目根据诊断需求而定.头胸导联形式上是双极导联,本质上其单极性优于Wilson导联.头胸导联具有全方位病变定位能力,对常规导联不易显示的病变有明显的优越性,对P波的显示清楚.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描记在方格纸上.方格纸由大、小方格组成,小方格的边长为1mm,5个小方格构成1个大方格.当走纸速度为标准的25mm/s时,横向1个小格为0.04s,1个大格为0.2s.当定标电压为标准的1mV使曲线上移10mm时,纵向1个小格为0.1mV,1个大格为0.5mV.在特殊需要时,走纸速度可调快至50mm/s(0.02s/小格),定标电压调至1mV=20mm (0.05mV/小格)或1mV=5mm(0.2mV/小格).(一)心率的测量1. 计算法心律规则时,测量P-P或R-R间距(s)算出心房率或心室率.计算公式:心率(次/min)=60/P-P或R-R间距(s).心律不规则时,采用5~6个心动周期的平均P-P 或R-R间距计算.测量出P-P或R-R间距后,也可以直接从自R-R间距推算心率表中查得每分钟的心率(表1-1).2. 快速推算法心电图机标准的走纸速度为25mm/s,即5个大格/s,也即300大格/min,目测P-P或R-R间距的大格数算出心率.计算公式:心率(次/min)=300/P-P或R-R间距(大格).如P-P间距为1个大格则心房率为300次/min(300/1),如为2个大格则150次/min (300/2),如为3、4、5、6个大格则分别为100(300/3)、75(300/4)、60(300/5)、50(300/6)次/min.在心律绝对不规则时,可数30个大格(6s)内有多少个P-P或R-R,再乘以10,即得每分钟的心房率或心室率.(二)各波段时间和振幅的测量1. 时间的测量各波时间的测量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侧至终点的内缘.①单导联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时间应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群测量;P-R间期应选择P 波宽敞且有Q波的导联测量;Q-T间期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测量.②同步12导联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时间应从最早的起点测量至最晚的终点;P-R间期应从最早的P 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群起点;Q-T间期应从最早的QRS波群起点测量至最晚的T波终点.2. 振幅的测量P波振幅测量应选择P波振幅最大的导联,参考水平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测量,统一采用QRS波群起始部水平线为参考水平.假如QRS波群起始部为一斜段,则以相邻的两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作为参考水平.正向波振幅测量,从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测量至波的顶端;负向波振幅测量,从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测量至波的底端.ST段移位时振幅测量目前无统一标准,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ST段呈水平型移位时,从参考水平线上缘(或下缘)垂直测量至ST段的上缘(或下缘);ST段呈上斜型或下斜型移位时,可以在J点后40、60或80ms处测量,分别以ST40、ST60、ST80表达之.(三)平均心电轴的测量平均心电轴一般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是心室除极过程中所有瞬间向量的综合(即平均QRS向量),通常以其额面的投影与Ⅰ导联轴正侧段之间的角度表达.平均QRS电轴反映了心室在整个除极过程中平均电动势的方向与强度.1. 振幅法分别测量Ⅰ和Ⅲ导联QRS波群中各波的振幅,并分别计算出Ⅰ和Ⅲ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两个数值分别在Ⅰ和Ⅲ导联轴上画出垂直线,两条垂线的交叉点与电偶中心0点的连线即为心电轴,该轴与Ⅰ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此外,也可将Ⅰ和Ⅲ导联QRS波群代数和的值,通过查表法直接得出心电轴的度数(表1-2).2. 目测法根据肢体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电轴有无偏移.①心电轴正常:Ⅰ和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均正向.若Ⅰ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aVF导联轴为+90º;若aVF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Ⅰ导联轴为0º.②心电轴左偏:Ⅰ导联QRS波群主波正向,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负向.若Ⅱ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aVL导联轴为-30º;若Ⅱ导联R/S>1,心电轴在-30º以内,反之心电轴在-30º以外.③心电轴右偏:Ⅰ导联QRS 波群主波负向,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正向.若aVR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Ⅲ导联轴为+120º;若aVR导联R/S>1,心电轴>+120º,反之心电轴<+120º;若RⅢ>RⅡ,心电轴>+100º.④心电轴极右偏:Ⅰ、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均负向.正常心电轴范围为0º~+90º(Ⅰ象限),多数在+30º~+90º;+90º~+180º(Ⅱ象限)为心电轴右偏,其中+90º~+120º为轻、中度右偏,+120º~+180º为重度右偏;0º~-90º(Ⅳ象限)为心电轴左偏,其中0º~-30º为为轻、中度左偏,-30º~-90º为重度左偏;-90º~-180º(Ⅲ象限)为心电轴极右偏,又称无人区电轴.心电轴的偏移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两侧心室的质量、心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以及激动在心室内传导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横位心、横隔高位、左心室肥大、左束支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垂位心、心脏右移、右心室肥大、右束支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及部分左室起源的室性搏动等可使心电轴极右偏.当有2个或2个以上的肢体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等于1时,表达心电轴垂直于额面,不能拟定度数,情况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正常人.(四)钟向转位假设心脏可沿着由心尖部至心底部的假想长轴转位,则在横面六轴系统中,正常V3或V4导联图形(R/S=1)出现在V5、V6导联上,称为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出现在V1、V2导联上,称为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钟向转位图形在正常人中常见,提醒与心电位的变化有关,而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在临床上,顺钟向转位在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中有一定价值.表1-1-1 自R-R间距推算心率及Q-T间期时限表表1-1-2 自Ⅰ、Ⅲ导联查心电轴表(单位:度)说明:如Ⅰ、Ⅲ导联电压超过表内数字则均折半后查表表1-1-3 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表三、心电图分析方法(一)分析环节1. 记录合格的心电图至少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右胸或左背部导联,走纸速度和定准电压符合规定,基线平稳,排除各种人工伪差.有条件最佳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及选用合适的导联加长记录,以利于心律失常的分析.2. 拟定心脏的主导节律选择P波清楚的导联测量P-P间距是否规则,P波形态是否符合窦性P波特点;如无P波,应观测有无异位P波(P')、逆行P波(P-)、心房扑动波(F)或心房颤动波(f),观测QRS波群形态、R-R间距是否规则以及QRS波群与心房激动波之间有无关系等,以拟定异位的心脏节律是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3. 按顺序测量各波、段和间期值按顺序对的测量P波、P-R间期、QRS波群、T波、Q-T间期的时间和振幅,不要忽略P-R段和U波的测量.同步记录测量最宽的QRS波群时间,可避免将QRS波群组成部分的q或s波误判为逆行P波.肢体导联心电图P波、QRS波群或T波振幅的代数和符合下述规律:Ⅰ+Ⅲ=Ⅱ,aVR+aVL+aVF=0.此规律有助于理解不同导联波形的变化,如Ⅰ导联正向P波和Ⅲ导联负向P波振幅相似,则Ⅱ导联的P波必然平坦不易发现,不用全观其他导联则易作出房室交界性心律的诊断.4. 对照正常和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判断应熟悉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正常范围以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指标,并对类似的心电图改变具有鉴别诊断能力,必要时需与以往的心电图作比较,以发现新近出现的异常.5. 密切结合临床作出心电图诊断临床资料全面,心电图改变典型,可直接作出某种疾病或某种病理改变的心电图诊断,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左心室肥大等;临床资料不全面,心电图改变典型,只能提醒符合某种疾病或某种病理的心电图改变,如提醒慢性肺心病心电图改变、提醒左心室肥大;临床资料缺失,心电图改变不典型,只能作出某种心电图异常的报告,如肺型P波、异常Q波、左室高电压、长Q-T间期等.6.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明显优势,图形改变典型可直接作出诊断,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但对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旁路的定位等需结合动态心电图和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等资料作出对的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二)梯形图的应用心电图梯形图(ladder diagram)是以图解的方法显示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和传导过程,由Thomas Lewis首创,又称Lewis曲线.简朴心律失常心电图很容易诊断,不需制作梯形图,但对复杂心律失常,常需借助梯形图进行分析、诊断.梯形图对复杂心律失常的理解及机制的阐明很有价值,是分析复杂心律失常的一种必要手段.梯形图绘制方法以常见的房室梯形图为例简述其制作方法:①在心电图下方画出四条横线形成三行,上行A代表心房,中行A-V代表房室交界区,下行V代表心室;②对准P 波起点在A行画一竖线为心房兴奋,对准QRS波群起点在V行画一竖线为心室兴奋,连接A、V竖线在A-V行画一斜线为房室之间传导,斜度代表房室传导的速度;③必要时,可测量P-P间距标在A行两条竖线之间,测量R-R间距标在V行两条竖线之间,测量P-R间期标在A-V行斜线右侧,所有时间数字均以1/100s为单位.根据需要,以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绘制窦房梯形图(窦房结激动未能在心电图上显示出来,可在P波起始前0.08s处画直线)、束支梯形图、异-室梯形图、窦-房-室梯形图或异-室-房梯形图(见图1-1-1).常用缩写字母和符号常用缩写字母有S(窦房结)、A(心房)、V(心室)、E(异位兴奋点)、S-A(窦-房交界区)、A-V(房室交界区)、E-V(异-室交界区)、BB(束支)、R(右束支)、L1-4. 表1-1-4 心电图梯形图解常用符号第二节心电图正常范围及伪差一、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变异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为心电图上第一个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①P波形态:多呈圆钝形,有时可出现轻度切迹;②P波方向:在I、Ⅱ、Ⅲ、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③P 波时间:≤0.11s,P波切迹间距<0.04s;④P波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前导联正向波<0.15mV,呈双向波时振幅算术和<0.2mV;⑤Ptfv1值(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波在V1导联呈正负双向时,负向P波的振幅(mm)与时间(s)乘积>-0.02mm·s.根据P波方向可判断心律,P波在Ⅱ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为窦性心律,否则为异位心律、镜像右位心或左、右手导联线接错.P波时间延长多提醒左心房扩大或房间束传导延缓,P波振幅增高多提醒右心房扩大、间歇性心房内传导阻滞或低血钾;P波消失常见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交界性心律或高血钾等.Ptfv1绝对值增大提醒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负荷增长.(二)Ta波Ta波代表心房复极的电位变化.Ta波方向与P波相反,因振幅较低常与P-R段、QRS 波群或ST段重叠在一起而难以辨认.在某些情况下,如肺型P波后或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时P波显著增大,可使Ta波显露.Ta波增大可使P-R段终末部分、J点及ST段初始部分压低,导致P-R段或ST段下移的假象,此时P-Ta段非水平直线而是呈上斜弧形可资鉴别.(三)P-R段P-R段是自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房除极结束后房室结-希浦系统电活动的过程,也代表心房复极初期(P-Ta段)的电位变化.由于此过程产生的电力过小,心电图只描记出一等电位线.正常P波与P-R段的时间比值为1.0~1.6,比值增大提醒左房扩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比值缩小提醒房室交界区传导延缓.P-R段抬高>0.05mV,压低>0.08~0.1mV,考虑心房肌梗死,但应除外P波高大时Ta波负值增大引起的P-R段压低.P-R 段偏移也见于急性心包炎初期.(四)P-R间期P-R间期是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时间,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P-R间期长短与年龄、心率有关.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P-R间期正常范围为0.12~0.20s.小儿或心动过速时,P-R间期相应缩短;老年人或心动过缓时P-R间期相应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s.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见附表1-3.P-R间期延长多提醒房室传导延缓,P-R间期缩短常提醒心室预激或房室交界性搏动等.(五)QRS波群QRS波群是心电图上第二个波,常由2~3个波组成,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①QRS 波群时间:0.06~0.10s,少数可达0.11s;②QRS波群形态:在I、Ⅱ导联主波向上,在aVR 导联主波向下;在V1、V2导联呈rS型,R/S<1;在V3、V4导联呈RS型,R/S=1;在V5、V6导联呈Rs型,R/S>1;③QRS波群振幅:R I<1.5mV,RⅡ<2.5mV,RⅢ<1.5mV,R I+SⅢ<2.5mV;R aVR<0.5mV,R aVL<1.2mV,R aVF<2.0mV;R V1<1.0mV,S V5<0.7mV,R V1+S V5<1.2mV,R V5及R V6<2.5mV,R V5+S V1<4.0mV(男)或3.5mV(女);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在6个肢体导联不应<0.5mV,在6个胸导联不应<1.0mV,否则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或胸导联低电压;④Q波:除aVR导联外,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04s;Ⅲ导联Q波可以>同导联1/4/R,但深吸气后可明显变小;V1及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可呈QS型.QRS波群时间延长提醒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或室性异位搏动.QRS波群振幅增高可见于小儿、胸壁薄的年轻人、心室预激或心室肥大患者;QRS波群低电压见于肥胖、肺气肿、气胸、胸腔积液、浮肿、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异常Q波多为病理性,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肥大等.(六)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界点称为J点,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和复极开始.J点大多位于等电位线上,常随ST段偏移而发生移位.J点上、下偏移的正常范围≤0.1mV.J点上移多见于初期复极综合征,J点下移多见于心动过速.当J点上、下偏移>0.1mV,并连续一定期间,形成尖峰状或圆顶状的波形时,称为J波.J波多为病理性,在低温、高血钙及脑外伤等患者中可见.(七)ST段ST段是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初期缓慢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正常ST段多位于等电位线上,可有轻度的偏移.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0.1mV,在V1、V2导联<0.3mV,在V3导联<0.5mV;ST段压低在任一导联均<0.05mV.正常ST段时间≤0.15s.ST段延长可见于低血钙、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ST段缩短见于高血钙、初期复极综合征等.ST段抬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室壁瘤、初期复极综合征及心脏手术后等;ST段压低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前者可见于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低血钾或某些药物影响,后者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预激等.(八)T波T波是心电图上第三个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①形态:呈圆钝状,平滑而宽敞,直立时升支缓而降支陡,倒置时降支缓而升支陡;②方向:大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即在I、II、V4~V6导联直立,在aVR倒置;V1~V3导联T波可直立、倒置或双向,但如Tv1直立则Tv2和Tv3不应倒置,如Tv3倒置则Tv1和Tv2也应倒置,且倒置的深度V1~V3应逐渐递减;③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直立T波应>同导联1/10R,否则为T波低平;胸导联T波可高达1.2~1.5mV;V1导联T直立时,Tv1多<Tv5、v6.T波高耸见于初期复极综合征、高血钾、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T波低平或倒置见于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心室预激、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等;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见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等;Tv1>Tv5、v6见于左心室负荷增长、初期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心肌炎及心肌病等,也见于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少数正常人.此外,过度通气、坐立位、进食后或吸烟等生理因素也可使T波由直立变为低平或倒置.(九)Q-T间期Q-T间期是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 间期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愈快,Q-T间期愈短,反之则愈长.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s.通过心率校正的Q-T间期称为校正的Q-T间期(Q-Tc).Q-Tc 是指心率在60次/min时的Q-T间期,其正常上限值为0.44s.临床上Q-T间期正常上限值可采用查表法(见表1-1).Q-T间期延长见于低血钾、低血钙、服用胺碘酮类药物、心肌缺血、脑血管意外、长Q-T综合征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钾、高血钙、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短Q-T综合征等.(十)U波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处出现的圆钝小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仍无定论.U波方向与T波一致,振幅<0.2mV或<同导联1/2T波.U波在胸导联较肢体导联易见,以V3、V4导联最清楚.U波增高见于低血钾、洋地黄和胺碘酮等药物影响、颅脑疾病及心动过缓等;U波倒置见于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心绞痛发作及心室肥大伴心脏收缩期负荷过重等.运动后的U波倒置可作为运动实验阳性的一个独立指标,并且常提醒左前降支病变.二、心电图常见伪差非心脏电活动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称为心电图伪差(artefacts).某些心电图伪差可掩盖心电图自身的图形,使诊断发生困难,严重的可出现诊断错误.(一)交流电干扰心电图呈规律的50~60次/s的纤细波纹,能掩盖心电图波形.常见干扰源有:①周边有交流电用电设备;②导联线或地线接触不良或断离;③病人肢体接触铁床;④心电图机性能故障.(二)肌肉震颤心电图呈不规则的10~300次/s的细小波纹,易误诊为心房颤动波.常见因素有:①患者精神紧张,肌肉不松弛;②电极板与皮肤接触太紧;③患者病理性抽搐或颤动,如震颤麻痹。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430d337648d7c1c708a1457c.png)
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 钟向转位也可见于正常人
二、各波段振幅及时间的正常值
P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 形态:圆凸形或圆拱形 方向:I、II 、aVF、V3-V6直立 aVR倒置 III 、aVL、 V1-V2不定 时间:≤ 0.11S 电压: 肢导<0.25 mv; 胸导<0.20 mv 意义:时间与电压超过上述数值,表示心房增大或房 内传导阻滞; P aVR直立, PII 、 III 、aVF倒置表示 激动起源于左房或房室交界区
第二章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纸的组成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 1小格=1mm 横坐标---时间, 25mm/s 1小格=0.04秒 纵坐标---电压, 1mv=10mm 1小格= 0.1mV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通常采用25mm/s
纸速记录
Q-T间期
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的 整个过程。 时间:0.36~0.44s 临床意义: 延长:心肌炎、心肌缺 血、电解质紊乱 缩短:洋地黄作用、 血钙过高
U波
U波:
代表:U波产生的机制目前不明,可能是心 肌细胞除极的激后电位。 位置:T波后0.02~0.04处。 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 到,尤其V3导联较为明显。 意义: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横坐标,时间,1小格=1mm=0.04秒 纵坐标,电压,1小格=1mm= 0.1mV
(二)心率的计算
1、记算法:
心率=
60 P-P或R-R间隔的时间(秒) 1500 P-P或R-R间隔的方格数(个)
=
2、查表法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https://img.taocdn.com/s3/m/ebf3b79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8.png)
根据心电图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
04
心电图异常的识别与诊断
心电图异常的类型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等。
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肌细胞异常兴奋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颤
等。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肌细胞异常兴奋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
结束测量
测量完成后,关闭心电图机, 取下导联线和电极。
心电图的解读
心电图波形分析
分析心电图波形,识别异 常心电信号。
心率计算
通过心电图波形计算心率, 评估心脏的跳动频率。
诊断与评估
根据心电图分析结果,对 心脏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 评估。
02
心电信号的形成与传导
心电信号的形成
心肌细胞电兴奋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 兴奋,这是心电信号产生的根源。
电位差与电流
心肌细胞电兴奋导致细胞膜两侧产 生电位差,从而形成电流。
综合电位
多个心肌细胞的电兴奋综合形成心 电综合电位,并沿着心肌传播。
心电信号的传导
心脏传导系统
心电信号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进行传 播,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纤 维等。
电兴奋传播
心脏起搏与节律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 的节律和跳动次数。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P波
QRS波群
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正常形态是圆钝的 。
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极过程,正常形态是两头高 、中间低的波形。
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开始兴奋到完全恢复静 息状态的时间,正常值范围是0.32-0.44秒 。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PPT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PPT](https://img.taocdn.com/s3/m/d17aad60284ac850ac02427b.png)
) MIN Rv1<1.0mV,Rv1+Sv5<1.2mV,RavR<0.5mV
RI+ SIII < 2.5mv RII+ RIII < 4.0mv
电压增高:心室肥大
❖ 时间延长:心室肥大、 心室内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室性心搏、室内差异性传 导等。
4、间期的测量: ❖ P-R(or P-Q)间期的测量:
选择有明显P or Q波的导联进行(Ⅱ): 自P波的起点量至QRS波群的起点。 ❖ Q-T间期〈V3〉: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 程所需时间。
选择T波比较清晰的导联。 自QRS波群的起点量至T波终点。 ❖ 若心律不规则, 应取3~4个间期的平均值。
Q波小于 0.04秒,振幅<1/4同导联R 波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电压:
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 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8mV
电压降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 身水肿、心肌炎、 心肌病、心肌梗 死、缩窄性心包炎、胸腔积液、气 胸等 及肥胖人。
Rv5<2.5mv,RI<1.5mV, RavF<2.0mV,RavL<1.2mV
HR(次/每分钟)=60(s)/R-R (or P-P)间距平均值 (s)
可查表。
不规则节律时测HR:
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 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 乘以10。计头不计尾。
目测:
15~25格为正常。
(三)各波段的测量
1、电压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
顶点;向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 底端测量。若为双向P波,应以上 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为其电压数 值。
心电图检测方法及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检测方法及正常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bb4835bfa1c7aa00b52acbad.png)
第一篇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记录分析技术第一章心电图检测方法及正常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应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它反映了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和恢复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心电图机的作用是将微弱的心脏电流放大并记录,其种类较多,有单导心电图机、三导心电图机和12导联心电图机.目前临床多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其优点是可以同步采样、分析、测量、储存及传递等.心电图是诊断心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炎、某些电解质紊乱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均具有较大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对不明原因的心悸、胸痛、心力衰竭、晕厥、昏迷、休克及某些部位的疼痛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第一节心电图检测及分析方法一、心电图导联体系引导心脏电流至心电图机的连接电路称为导联,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组成不同的导联.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已形成了由Einthoven始创而目前国际通用的导联体系,即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3个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3个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和6个胸前导联(V1~V6).常规心电图有诊断盲区,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某些附加导联.(一)常规12导联1. 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电极所在部位之间的电位差,由Einthoven最早创用,又称标准导联.①Ⅰ导联:左上肢电极(黄色)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右上肢电极(红色)连接负极,当左上肢电位高于右上肢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②Ⅱ导联:左下肢电极(绿色)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右上肢电极连接负极,当左下肢电位高于右上肢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③Ⅲ导联:左下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左上肢电极连接负极,当左下肢电位高于左上肢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2. 单极加压肢体导联反映肢体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Wilson将左、右上肢和左下肢三个电极各通过一个5000Ω电阻,并将这3根导线连接起来组成中心电端(电位接近于零,又称为无干电极).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负极连接,放在肢体上的探查电极与心电图机正极连接,称为单极肢体导联.Goldberger进一步改进成在描记某一肢体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的联系截断,使原来较小的心电图波幅增大50%,即称为单极加压肢体导联.①aVR导联:右上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当右上肢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②aVL导联:左上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当左上肢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③aVF导联:左下肢电极连接心电图机正极,当左下肢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3. 单极胸导联反映胸壁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导线各串联一个5000Ω电阻,并将三者连接起来组成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负极连接,胸壁探查电极与心电图机正极连接.①V1导联: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②V2导联:电极置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③V3导联:电极置于V2与V4连线的中点;④V4导联:电极置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交点;⑤V5导联:电极置于左侧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⑥V6导联:电极置于左侧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在成年妇女,V4、V5导联电极应放在胸壁乳房的下方.当V1~V6探查电极下的电位高于中心电端时描记出的波形向上,反之波形向下.在某一导联中,正极与负极之间假想的连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6个肢体导联轴均在额面上,构成额面六轴系统;6个胸前导联轴近似在一个水平面上,构成横面六轴系统.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反映额面和横面心电向量的变化.临床应用中注意,如果只记录肢体导联心电图,则不能反映横面心电向量的变化,某些只出现在胸导联的心电异常将会漏诊,如前壁心肌梗死;相反,只描记胸导联心电图,则不能反映额面心电向量的变化,某些只出现在肢体导联的心电异常将会漏诊,如下壁心肌梗死.(二)特殊的导联1. 左背部导联包括V7~V9导联.①V7导联:电极置于左侧腋后线与V4同一水平;②V8导联:电极置于左肩胛线与V4同一水平;③V9导联:电极置于后正中线与V4同一水平.在后壁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大及心脏向左后移位时可选用左背部导联.2. 右胸导联包括V3R~V6R导联.①V3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导联的对应部位;②V4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4导联的对应部位;③V5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5导联的对应部位;④V6R导联: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6导联的对应部位.右胸导联对右心室肥大、右位心及右室心肌梗死有较大诊断价值.3. 高一或两肋及低一或两肋胸导联多用于高侧壁心肌梗死、肺气肿或身材高大的患者.①V'1~V'6或V''1~V''6导联:在V1~V6导联上1个或2个肋间安置电极;②V'1~V'6或V''1~V''6导联:在V1~V6导联下1个或2个肋间安置电极.4. V E导联为单极胸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剑突下.用于肺气肿与前间壁及右室心肌梗死的鉴别.5. S5导联为双极胸导联,正极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负极置于胸骨柄处.在常规导联P波显示不清时采用.6. MCL导联为双极胸导联,负极置于左锁骨外1/3的下方,地线电极置于右锁骨外1/3的下方,正极置于V1位置为MCL1导联,正极若置于V6位置为MCL6导联.MCL导联对于诊断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右室性期前收缩有价值,常用于心电监护.7. 头胸导联(HC导联)参比点负极(可选右上肢电极)与地线电极置于右前额,两者相距2~5mm,正极(可选左上肢电极)置于胸背腰腹不同部位,一般选择常规胸导联各点,测试点数目根据诊断需求而定.头胸导联形式上是双极导联,本质上其单极性优于Wilson导联.头胸导联具有全方位病变定位能力,对常规导联不易显示的病变有明显的优越性,对P波的显示清晰.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描记在方格纸上.方格纸由大、小方格组成,小方格的边长为1mm,5个小方格构成1个大方格.当走纸速度为标准的25mm/s时,横向1个小格为0.04s,1个大格为0.2s.当定标电压为标准的1mV使曲线上移10mm时,纵向1个小格为0.1mV,1个大格为0.5mV.在特殊需要时,走纸速度可调快至50mm/s(0.02s/小格),定标电压调至1mV=20mm(0.05mV/小格)或1mV=5mm(0.2mV/小格).(一)心率的测量1. 计算法心律规则时,测量P-P或R-R间距(s)算出心房率或心室率.计算公式:心率(次/min)=60/P-P或R-R间距(s).心律不规则时,采用5~6个心动周期的平均P-P 或R-R间距计算.测量出P-P或R-R间距后,也可以直接从自R-R间距推算心率表中查得每分钟的心率(表1-1).2. 快速推算法心电图机标准的走纸速度为25mm/s,即5个大格/s,也即300大格/min,目测P-P或R-R间距的大格数算出心率.计算公式:心率(次/min)=300/P-P或R-R 间距(大格).如P-P间距为1个大格则心房率为300次/min(300/1),如为2个大格则150次/min(300/2),如为3、4、5、6个大格则分别为100(300/3)、75(300/4)、60(300/5)、50(300/6)次/min.在心律绝对不规则时,可数30个大格(6s)内有多少个P-P或R-R,再乘以10,即得每分钟的心房率或心室率.(二)各波段时间和振幅的测量1. 时间的测量各波时间的测量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侧至终点的内缘.①单导联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时间应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群测量;P-R间期应选择P 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测量;Q-T间期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测量.②同步12导联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时间应从最早的起点测量至最晚的终点;P-R间期应从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群起点;Q-T间期应从最早的QRS波群起点测量至最晚的T波终点.2. 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应选择P波振幅最大的导联,参考水平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测量,统一采用QRS波群起始部水平线为参考水平.如果QRS波群起始部为一斜段,则以相邻的两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作为参考水平.正向波振幅测量,从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测量至波的顶端;负向波振幅测量,从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测量至波的底端.ST段移位时振幅测量目前无统一标准,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ST段呈水平型移位时,从参考水平线上缘(或下缘)垂直测量至ST段的上缘(或下缘);ST段呈上斜型或下斜型移位时,可以在J点后40、60或80ms处测量,分别以ST40、ST60、ST80表示之.(三)平均心电轴的测量平均心电轴一般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即平均QRS向量),通常以其额面的投影与Ⅰ导联轴正侧段之间的角度表示.平均QRS 电轴反映了心室在整个除极过程中平均电动势的方向与强度.1. 振幅法分别测量Ⅰ和Ⅲ导联QRS波群中各波的振幅,并分别计算出Ⅰ和Ⅲ导联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两个数值分别在Ⅰ和Ⅲ导联轴上画出垂直线,两条垂线的交叉点与电偶中心0点的连线即为心电轴,该轴与Ⅰ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另外,也可将Ⅰ和Ⅲ导联QRS波群代数和的值,通过查表法直接得出心电轴的度数(表1-2).2. 目测法根据肢体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电轴有无偏移.①心电轴正常:Ⅰ和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均正向.若Ⅰ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aVF导联轴为+90º;若aVF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Ⅰ导联轴为0º.②心电轴左偏:Ⅰ导联QRS波群主波正向,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负向.若Ⅱ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aVL导联轴为-30º;若Ⅱ导联R/S>1,心电轴在-30º以内,反之心电轴在-30º以外.③心电轴右偏:Ⅰ导联QRS 波群主波负向,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正向.若aVR导联R/S=1,心电轴垂直于Ⅲ导联轴为+120º;若aVR导联R/S>1,心电轴>+120º,反之心电轴<+120º;若RⅢ>RⅡ,心电轴>+100º.④心电轴极右偏:Ⅰ、Ⅲ(aVF)导联QRS波群主波均负向.正常心电轴范围为0º~+90º(Ⅰ象限),多数在+30º~+90º;+90º~+180º(Ⅱ象限)为心电轴右偏,其中+90º~+120º为轻、中度右偏,+120º~+180º为重度右偏;0º~-90º(Ⅳ象限)为心电轴左偏,其中0º~-30º为为轻、中度左偏,-30º~-90º为重度左偏;-90º~-180º(Ⅲ象限)为心电轴极右偏,又称无人区电轴.心电轴的偏移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两侧心室的质量、心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以及激动在心室内传导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横位心、横隔高位、左心室肥大、左束支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垂位心、心脏右移、右心室肥大、右束支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及部分左室起源的室性搏动等可使心电轴极右偏.当有2个或2个以上的肢体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等于1时,表示心电轴垂直于额面,不能确定度数,情况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正常人.(四)钟向转位假设心脏可沿着由心尖部至心底部的假想长轴转位,则在横面六轴系统中,正常V3或V4导联图形(R/S=1)出现在V5、V6导联上,称为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出现在V1、V2导联上,称为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钟向转位图形在正常人中常见,提示与心电位的变化有关,而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在临床上,顺钟向转位在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中有一定价值.表1-1-2 自Ⅰ、Ⅲ导联查心电轴表(单位:度)说明:如Ⅰ、Ⅲ导联电压超过表内数字则均折半后查表三、心电图分析方法(一)分析步骤1. 记录合格的心电图至少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右胸或左背部导联,走纸速度和定准电压符合要求,基线平稳,排除各种人工伪差.有条件最好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及选用合适的导联加长记录,以利于心律失常的分析.2. 确定心脏的主导节律选择P波清楚的导联测量P-P间距是否规则,P波形态是否符合窦性P波特点;如无P波,应观察有无异位P波(P')、逆行P波(P-)、心房扑动波(F)或心房颤动波(f),观察QRS波群形态、R-R间距是否规则以及QRS波群与心房激动波之间有无关系等,以确定异位的心脏节律是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3. 按顺序测量各波、段和间期值按顺序正确测量P波、P-R间期、QRS波群、T波、Q-T间期的时间和振幅,不要忽略P-R段和U波的测量.同步记录测量最宽的QRS波群时间,可避免将QRS波群组成部分的q或s波误判为逆行P波.肢体导联心电图P波、QRS波群或T 波振幅的代数和符合下述规律:Ⅰ+Ⅲ=Ⅱ,aVR+aVL+aVF=0.此规律有助于理解不同导联波形的变化,如Ⅰ导联正向P波和Ⅲ导联负向P波振幅相似,则Ⅱ导联的P波必定平坦不易发现,不用全观其他导联则易作出房室交界性心律的诊断.4. 对照正常和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判断应熟悉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正常范围以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指标,并对类似的心电图改变具有鉴别诊断能力,必要时需与以往的心电图作比较,以发现新近出现的异常.5. 密切结合临床作出心电图诊断临床资料全面,心电图改变典型,可直接作出某种疾病或某种病理改变的心电图诊断,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左心室肥大等;临床资料不全面,心电图改变典型,只能提示符合某种疾病或某种病理的心电图改变,如提示慢性肺心病心电图改变、提示左心室肥大;临床资料缺失,心电图改变不典型,只能作出某种心电图异常的报告,如肺型P波、异常Q波、左室高电压、长Q-T间期等.6.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明显优势,图形改变典型可直接作出诊断,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但对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旁路的定位等需结合动态心电图和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等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二)梯形图的应用心电图梯形图(ladder diagram)是以图解的方法显示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和传导过程,由Thomas Lewis首创,又称Lewis曲线.简单心律失常心电图很容易诊断,不需制作梯形图,但对复杂心律失常,常需借助梯形图进行分析、诊断.梯形图对复杂心律失常的理解及机制的阐明很有价值,是分析复杂心律失常的一种必要手段.梯形图绘制方法以常见的房室梯形图为例简述其制作方法:①在心电图下方画出四条横线形成三行,上行A代表心房,中行A-V代表房室交界区,下行V代表心室;②对准P 波起点在A行画一竖线为心房兴奋,对准QRS波群起点在V行画一竖线为心室兴奋,连接A、V竖线在A-V行画一斜线为房室之间传导,斜度代表房室传导的速度;③必要时,可测量P-P 间距标在A行两条竖线之间,测量R-R间距标在V行两条竖线之间,测量P-R间期标在A-V 行斜线右侧,所有时间数字均以1/100s为单位.根据需要,以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绘制窦房梯形图(窦房结激动未能在心电图上显示出来,可在P波起始前0.08s处画直线)、束支梯形图、异-室梯形图、窦-房-室梯形图或异-室-房梯形图(见图1-1-1).常用缩写字母和符号常用缩写字母有S(窦房结)、A(心房)、V(心室)、E(异位兴奋点)、S-A(窦-房交界区)、A-V(房室交界区)、E-V(异-室交界区)、BB(束支)、R(右束支)、L(左束支)、a1-4. 表1-1-4 心电图梯形图解常用符号一、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变异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为心电图上第一个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①P波形态:多呈圆钝形,有时可出现轻度切迹;②P波方向:在I、Ⅱ、Ⅲ、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③P波时间:≤0.11s,P波切迹间距<0.04s;④P波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前导联正向波<0.15mV,呈双向波时振幅算术和<0.2mV;⑤Ptfv1值(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波在V1导联呈正负双向时,负向P波的振幅(mm)与时间(s)乘积>-0.02mm·s.根据P波方向可判断心律,P波在Ⅱ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为窦性心律,否则为异位心律、镜像右位心或左、右手导联线接错.P波时间延长多提示左心房扩大或房间束传导延缓,P波振幅增高多提示右心房扩大、间歇性心房内传导阻滞或低血钾;P波消失常见于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交界性心律或高血钾等.Ptfv1绝对值增大提示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负荷增加.(二)Ta波Ta波代表心房复极的电位变化.Ta波方向与P波相反,因振幅较低常与P-R段、QRS波群或ST段重叠在一起而难以识别.在某些情况下,如肺型P波后或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时P 波显著增大,可使Ta波显露.Ta波增大可使P-R段终末部分、J点及ST段初始部分压低,造成P-R段或ST段下移的假象,此时P-Ta段非水平直线而是呈上斜弧形可资鉴别.(三)P-R段P-R段是自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房除极结束后房室结-希浦系统电活动的过程,也代表心房复极早期(P-Ta段)的电位变化.由于此过程产生的电力过小,心电图只描记出一等电位线.正常P波与P-R段的时间比值为1.0~1.6,比值增大提示左房扩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比值缩小提示房室交界区传导延缓.P-R段抬高>0.05mV,压低>0.08~0.1mV,考虑心房肌梗死,但应除外P波高大时Ta波负值增大引起的P-R段压低.P-R 段偏移也见于急性心包炎早期.(四)P-R间期P-R间期是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时间,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P-R间期长短与年龄、心率有关.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P-R间期正常范围为0.12~0.20s.小儿或心动过速时,P-R间期相应缩短;老年人或心动过缓时P-R间期相应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s.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见附表1-3.P-R间期延长多提示房室传导延缓,P-R间期缩短常提示心室预激或房室交界性搏动等.(五)QRS波群QRS波群是心电图上第二个波,常由2~3个波组成,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①QRS 波群时间:0.06~0.10s,少数可达0.11s;②QRS波群形态:在I、Ⅱ导联主波向上,在aVR 导联主波向下;在V1、V2导联呈rS型,R/S<1;在V3、V4导联呈RS型,R/S=1;在V5、V6导联呈Rs型,R/S>1;③QRS波群振幅:R I<1.5mV,RⅡ<2.5mV,RⅢ<1.5mV,R I+SⅢ<2.5mV;R aVR<0.5mV,R aVL<1.2mV,R aVF<2.0mV;R V1<1.0mV,S V5<0.7mV,R V1+S V5<1.2mV,R V5及R V6<2.5mV,R V5+S V1<4.0mV(男)或3.5mV(女);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在6个肢体导联不应<0.5mV,在6个胸导联不应<1.0mV,否则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或胸导联低电压;④Q波:除aVR导联外,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04s;Ⅲ导联Q波可以>同导联1/4/R,但深吸气后可明显变小;V1及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可呈QS 型.QRS波群时间延长提示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或室性异位搏动.QRS波群振幅增高可见于小儿、胸壁薄的年轻人、心室预激或心室肥大患者;QRS波群低电压见于肥胖、肺气肿、气胸、胸腔积液、浮肿、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异常Q波多为病理性,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肥大等.(六)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界点称为J点,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和复极开始.J点大多位于等电位线上,常随ST段偏移而发生移位.J点上、下偏移的正常范围≤0.1mV.J点上移多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J点下移多见于心动过速.当J点上、下偏移>0.1mV,并持续一定时间,形成尖峰状或圆顶状的波形时,称为J波.J波多为病理性,在低温、高血钙及脑外伤等患者中可见.(七)ST段ST段是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早期缓慢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正常ST段多位于等电位线上,可有轻度的偏移.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0.1mV,在V1、V2导联<0.3mV,在V3导联<0.5mV;ST段压低在任一导联均<0.05mV.正常ST段时间≤0.15s.ST段延长可见于低血钙、冠状动脉供血不足;ST段缩短见于高血钙、早期复极综合征等.ST段抬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室壁瘤、早期复极综合征及心脏手术后等;ST段压低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前者可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低血钾或某些药物影响,后者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预激等.(八)T波T波是心电图上第三个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①形态:呈圆钝状,平滑而宽大,直立时升支缓而降支陡,倒置时降支缓而升支陡;②方向:大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即在I、II、V4~V6导联直立,在aVR倒置;V1~V3导联T波可直立、倒置或双向,但如Tv1直立则Tv2和Tv3不应倒置,如Tv3倒置则Tv1和Tv2也应倒置,且倒置的深度V1~V3应逐渐递减;③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直立T波应>同导联1/10R,否则为T波低平;胸导联T波可高达1.2~1.5mV;V1导联T直立时,Tv1多<Tv5、v6.T波高耸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高血钾、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T波低平或倒置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心室预激、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等;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见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等;Tv1>Tv5、v6见于左心室负荷增加、早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及心肌病等,也见于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少数正常人.另外,过度通气、坐立位、进食后或吸烟等生理因素也可使T波由直立变为低平或倒置.(九)Q-T间期Q-T间期是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 间期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愈快,Q-T间期愈短,反之则愈长.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s.通过心率校正的Q-T间期称为校正的Q-T间期(Q-Tc).Q-Tc是指心率在60次/min时的Q-T间期,其正常上限值为0.44s.临床上Q-T间期正常上限值可采用查表法(见表1-1).Q-T间期延长见于低血钾、低血钙、服用胺碘酮类药物、心肌缺血、脑血管意外、长Q-T 综合征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钾、高血钙、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短Q-T综合征等.(十)U波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处出现的圆钝小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仍无定论.U波方向与T波一致,振幅<0.2mV或<同导联1/2T波.U波在胸导联较肢体导联易见,以V3、V4导联最清楚.U波增高见于低血钾、洋地黄和胺碘酮等药物影响、颅脑疾病及心动过缓等;U波倒置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及心室肥大伴心脏收缩期负荷过重等.运动后的U波倒置可作为运动试验阳性的一个独立指标,而且常提示左前降支病变.二、心电图常见伪差非心脏电活动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称为心电图伪差(artefacts).某些心电图伪差可掩盖心电图本身的图形,使诊断发生困难,严重的可出现诊断错误.(一)交流电干扰心电图呈规律的50~60次/s 的纤细波纹,能掩盖心电图波形.常见干扰源有:①周围有交流电用电设备;②导联线或地线接触不良或断离;③病人肢体接触铁床;④心电图机性能故障.(二)肌肉震颤心电图呈不规则的10~300次/s 的细小波纹,易误诊为心房颤动波.常见原因有:①患者精神紧张,肌肉不松弛;②电极板与皮肤接触太紧;③患者病理性抽搐或颤动,如震颤麻痹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三)心电图基线不稳心电图基线上下漂移或突然升降,可影响ST 段的判断.常见原因有:①呼吸不平稳;②肢体动作或身体移动;③导联线牵拉过紧;④电极板或吸球与皮肤接触不良;⑤电极与导联线接头松动.(四)走纸速度和定准电压的伪差 走纸速度过快、过慢或快慢不均,可出现心电图波形失真并可误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心脏传导阻滞等.常见原因有卡纸、选择走纸速度的按钮错误或心电图机故障.常规情况下,心电图方格纸纵向1个小格为0.1mV ,即外加1mV 电压,描笔上、下摆动10个小格.如外加1mV 电压,描笔上、下摆动不足或超过10个小格,心电图描记的波形振幅比实际的振幅小或大.常见原因有心电图机故障和人为因素.如在特殊情况下将定准电压换成“1/2”或“2”倍电压描记后未及时换回标准“1”电压,使其后描记的心电图均误判为低电压或高电压.(五)导联线连接错误1. 肢体导联线连接错误:常见为左、右手导联线反接,使肢体导联心电图酷似右位心的图形.即Ⅰ导联P-QRS-T 波群均倒置,Ⅱ与Ⅲ导联图形互换,aVR 与aVL 导联图形互换,aVF 导联图形不变.与右位心不同的是胸导联图形无改变.2. 胸前导联线连接错误:可使V 1~V 5导联R 波逐渐增高和S 波逐渐降低的规律消失而出现突然递增或递减.如V 1与V 2导联线接错,V 1与V 2导联的图形互换,则R V1>R V2或S V1<S V2,此时R 波在V 1、V 2导联突然递减,在V 2、V 3导联又突然递增,易误为前间壁r 波递增不良.第三节 心电图实例分析心电图特征 P aVR 导联倒置,P 波时间和振幅正常,P-R 间期0.16s.QRS 波群时间0.08s ,I 、Ⅲ(aVF )导联QRS 主波向上,即心电轴不偏;V 1、V 2导联呈rS 型,R/S <1,V 5、V 6导联呈Rs 型,R/S >1,V 3导联R/S =1,即钟向转位不明显.各导联QRS 波群振幅无异常.T Ⅲ浅倒,Tv 1~v 3倒置,倒置深度V 1~V 3逐渐递减.S-T 段无移位,Q-T 间期0.36s.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均在正常范围,单个T Ⅲ倒置无意义.心电图特征 6aVF 、V 4~V 6导联直立,在aVR 导联倒置,P 波时间和振幅正常,频率82次/min.P-R 间期0.08s.QRS 波群时间0.07s ,心。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及形态分析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及形态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ef6a2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b.png)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及形态分析方法心电图(ECG)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和形态分析方法是判断心脏健康状况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测量方法和常见的形态分析参数,以便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准备工作:确保患者放松和舒适,注意保持身体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准备好心电图仪器,连接好导联电缆。
2. 定位导联电极:安置导联电极的位置是确保信号质量的关键。
常用的导联电极包括四肢导联和胸导联。
四肢导联电极分别固定在右手腕、左手腕和右脚踝上,胸导联电极则固定在胸廓上。
3. 选取适当的导联方式:常用的导联方式有三导联、五导联和十二导联。
在测量心电图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联方式。
4. 确定采样率和增益:采样率是指每秒采集的心电图数据点数,通常为500 Hz。
增益是指信号放大的倍数,通常为10 mm/mV。
根据需要,可以在心电图仪器上进行合适的设置。
5. 开始记录:启动心电图仪器,点击记录按钮开始记录心电图。
记录时间通常为10秒钟。
6. 检查信号质量:在记录过程中,需要检查信号的质量,确保波形清晰、无明显干扰。
7. 结束记录和保存数据:记录时间结束后,点击结束记录按钮,并保存心电图数据。
二、心电图波形的形态分析方法:1. 心率分析: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计算R-R间期。
通过心电图波形上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心率,常用单位是beats per minute (bpm)。
正常成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 bpm。
2. R波振幅分析:R波是心电图中最高的波峰,测量其振幅可以反映心脏肌肉收缩的强度。
通常用峰-to-峰振幅(即R波到最近的QRS波群之间的峰值差)来表示。
3. PR间期分析: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R波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冲动的速度。
正常成人的PR间期范围为120-200毫秒。
正常心电图及测量(2h)
![正常心电图及测量(2h)](https://img.taocdn.com/s3/m/b4235e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9.png)
QT间期
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间距,正常 值一般为0.32-0.44秒。
QRS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肌的除极电位,由一个或多 个形态各异的波组成,时限一般小于0.12 秒。
PR间期
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间距,正常 值一般为0.12-0.20秒。
T波
代表左右心室肌的复极电位,形态两头尖 中间圆,时限一般小于0.20秒。
正常心电图及测量
目录 CONTENT
•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 心电图的测量和解读 • 正常心电图的特征及分析 • 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及处理 •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01
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心电产生
心脏的电活动是产生心电 图的基础,心肌细胞膜电 位的变化会产生微弱电流。
电极放置
心电图的解读步骤
观察心电图的基线是否平稳, 是否存在异常波形或伪差。
识别各波形的形态、电压、时 间及电轴等参数是否在正常范 围内。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其 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心电图 的意义和价值。
03
正常心电图的特征及分析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征
P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电位,呈钝圆形,时 限一般小于0.12秒。
心电图在猝死预测中的应用和价值
01
心电图是猝死预测的重要手段之 一,通过心电图的波形变化,可 以发现心脏电生理异常,预测猝 死的风险。
02
心电图在猝死预测中具有较高的 预测价值和临床意义,能够及时 发现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 措施,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心电图的测量和解读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专家讲座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专家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38ca9e7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4.png)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
第24页
(3)目测心电轴。有没有钟向转位。
(4)定量分析:观察各导联P波、QRS 波、S-T段、T波形态、方向、电压和时 间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再做深入分析。
P波振幅测量参考水平以P波起始前水平线 为准。测量QRS波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 统一采取QRS起始部水平线为参考水平, 假如为一斜段,应以其起点作为参考点。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
第12页
注意:ST段测量:若水平型抬高和压低,自J点测量; 若上斜或下垂型偏移,从J点后0.04s测量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
心率测量方法:60/p-p间期或R-R间期。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
第17页
心电轴 (axis)
指是平均QRS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 全部瞬间向量综合,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 程中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普通临床上采取平均心电轴是与I导联 正侧端之间角度来表示心电轴偏移方向.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
(5)综合心电图所见,结合病人临床资 料,作出心电图诊疗。最终逐项填写心 电图汇报。
正常心电图测量及报告书写
第25页
心电图汇报书写格式
(1)填写心电图汇报单上要求各项数据(除外 心电位);
(2)描写P波:是否为窦性P波,P波与QRS波 有没有恒定关系,各导联P波形态、时间、振幅 是否正常。
(3)描写QRS波(每个导联QRS波描述一遍): 其形态、时间、振幅在各导联是否正常。
(4)描写ST段:各导联有没有抬高或下移。 (5)描写T波:各导联T波形态和方向,有没有
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和常见异常
![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和常见异常](https://img.taocdn.com/s3/m/7e06eb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b.png)
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和常见异常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诊断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的检查方法以及常见的心电图异常。
一、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心电图检查通常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完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患者需要脱去上身衣物,以保证电极与皮肤的贴合度。
同时,患者需要保持静止,避免运动或说话等会影响心脏电信号的行为。
2. 安放电极:医生将电极按照特定的位置粘贴在患者的胸部、四肢等部位。
一般使用十个电极,分别放置在两肢和六个胸导联位置。
3. 记录数据:将电极与心电图仪器相连后,医生会开始记录数据。
记录时,患者需保持尽量静止,不得随意更动身体。
4. 检查完毕:一般情况下,心电图的检查时间约为5-10分钟,医生会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延长检查时间。
检查完成后,电极将被拆除。
二、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的异常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心电图异常: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奏异常。
心电图可以显示出心率过快(心动过速)或过慢(心动过缓)。
例如,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在心电图上呈现不规则的心电波形。
2. 心室扑动/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指心脏的室性收缩紊乱,无法提供正常的心脏泵血功能。
这两种情况在心电图上体现为无规则的宽大畸形波形。
3. 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
4.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死亡。
心电图上,心肌梗死常表现为特征性的ST段抬高和Q波畸形。
5. 器械性ST段改变:某些药物、电解质紊乱或器械干扰等因素可以导致ST段改变,不一定代表心脏异常。
因此,在解读心电图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6. 其他异常:心电图还可以显示心房肥大、心室肥大、传导阻滞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正常心电图及测量
![正常心电图及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800154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d.png)
波形是否一致
一致波形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应保持一致性,即同 一导联内的波形形态和幅度应基本相同 。
VS
波形不一致
如果同一导联内的波形不一致,可能表明 心脏存在异常情况,如心肌缺血、心肌梗 死等。
05
心电图的异常表现
波形异常
波形异常
指心电图上各波形的形态、幅度及时间出现异常改变。例如,P波异常可能提示心房肥大 或心房内传导阻滞;T波异常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QT间期延长可能提示心脏复 极延迟。
房室传导阻滞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可能导致窦房传导阻滞, 使心脏电信号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的传导受 阻,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的时序关 系异常。
房室结纤维化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使心 脏电信号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受阻,心 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的时序关系异常。
电压异常
QRS波群电压增高
QRS波群电压增高可能提示心室肥厚,这是 由于心室肌肉肥厚导致电信号传导受阻,使 QRS波群的幅度增大。
心电图的记录
心电图机将电极板记录的电位差转化 为可视波形,形成心电图。
放置在体表的电极板记录到电位差, 形成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的导联
01
02
03
肢体导联
包括左上肢、左下肢和右 上肢三个电极,用于检测 心脏的电活动。
胸导联
包括V₁至V₆六个电极,用 于检测心脏不同部位的电 活动。
导联的作用
通过不同导联的组合,可 以全面了解心脏的电活动 情况,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疾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心电图的解读
波形是否正常
正常波形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应呈现规律、平滑 的形态,无异常波动或异常尖峰。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b6126b8177232f60dccca149.png)
2021/1/10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概念: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综合
测定方法:
• 查表法:分别测出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电
压差值(R波电压减Q波及S波),查心电轴表
• 振幅法 • 目测法: 口对口向左走,尖对尖向右偏
2021/1/10
振幅法测定平均心电轴
2021/1/10
– 如有应较低小,一般 V3~V4导联较明显 – 电压、时间应显著小于T波 – U波必须直立
• 明显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2021/1/10
*正常窦性心律示例*
2021/1/10
*正常窦性心律示例*
2021/1/10
*正常窦性心律示例*
2021/1/10
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 心率较快:在10岁以后,成人心率 • P波时限较短(儿童<0.09s) • QRS呈右室优势 • T波变异较大
2021/1/10
QRS波群3
•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时限:≤0.03s(在V1、V2) ≤0.05s(在V5、V6)
2021/1/10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2021/1/10
J点
•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
• 心室内除极顺序
下列除极顺序异常会导致心电轴方向改变: –激动起源于心室 • 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起搏心律 –室内传导阻滞
–心肌局灶纤维化,心肌梗死
2021/1/10
(四)心脏循长轴转位
• 自心尖朝心底部方向观察 • 顺钟向转位:
–V3、V4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
• 逆钟向转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特制
31
U波
• 心室除极后电位,心室后继电位,机理不清 • 异常U波为心室复极异常 • 正常人可无U波
一类特制
10
心率的计算
估算心率:根据P-P或R-R间期的大格数
(每格0.2s)来估算心率
大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
心率 300 150 100 75 60 50 43 38 34 30
(次/分)
一类特制
11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概念: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综合
测定方法:
一类特制
5
各段及间期的测量
P波起点到Q波起点 Q波起点到T波终点
P-R间期 Q-T间期
P-R间期
Q-T间期
一类特制
6
(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纵坐标为电压。
通常情况下,电压为每毫米0.1mV
•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顶点; 向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 婴幼儿右室比例大,电轴右偏
一类特制
16
平均心电轴的临床意义2
• 心室内除极顺序
下列除极顺序异常会导致心电轴方向改变:
• 激动起源于心室 • 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起搏心律
• 室内传导阻滞
• 心肌局灶纤维化,心肌梗死
一类特制
17
(四)心脏循长轴转位
• 自心尖朝心底部方向观察 • 顺钟向转位:
• V3、V4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 • 逆钟向转位:
QT间期
U波
一类特制
21
P波
• 时限:<0.12秒 • 振幅:<0.25mV(肢导联)
<0.2mV(胸导联) • 方向:窦性心律
Ⅰ、Ⅱ、avF, V4-V6导联 直立 avR导联 倒置 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一类特制
22
P-R间期
PR正常值0.12~0.20秒 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 查表法:分别测出Ⅰ导联和Ⅲ导联QRS波群电
压差值(R波电压减Q波及S波),查心电轴表
• 振幅法 • 目测法: 口对口向左走,尖对尖向右偏
一类特制
12
振幅法测定平均心电轴
一类特制
13
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
心电轴偏移 Ⅰ
正常
+
轻度左偏
+
明显左偏
+
电轴右偏
—
电轴偏移
—
不定
Ⅱ Ⅲ 心电轴值范围
++
0 ~ +90°
一类特制
27
J点
•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
一类特制
28
ST段
•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 偏移正常范围:
• 所有导联ST段下移≤0.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V6导联ST抬高≤0.1mV
• V1-V2导联ST段抬高≤0.3mV
• V3导联ST段抬高≤0.5mV
• V1至V6导联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
一类特制
24
QRS波群2
•电压:
• 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0.5mV
• 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1.0mV
• Rv5<2.5mv,RavL<1.2mV,RavF<2.0mV
RI<1.5mV,Rv5+Sv1<3.5(女)
Rv5+Sv1< 4.0mV(男)
横线每小格0.04s 纵线每小格0.1mv
一类特制
3
(一)各波段时程的检测
• RR间期 • P波时限 • PR(PQ)间期 • QRS时限 • QT(QTc)间期
一类特制
4
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
•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时间,
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 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 •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 V3、V4波形出现在V1、V2导联
一类特制
18
心脏循长轴转位
一类特制
19
心脏循长轴转位的临床意义
• 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 • 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 • 钟向转位也可见于正常人
一类特制
20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心电图波形组成: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J点
ST段和T波
一类特制
23
QRS波群1
• 时限: 0.06 ~ 0.10秒,<0.12秒
• 波形:根据主波方向和有无Q(q)波
• I、II、V4-V6导联主波:向上
•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 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 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 (可有q波)
+—
0 ~ -30°
— — -30°~ -90°
± + +90°~ +180°
——
一类特制
+180°~ +270°
14
平均心电轴
一类特制
15
平均心电轴的临床意义1
• 心脏解剖位置 • 横位心电轴可左偏,<-30° • 垂位心电轴可右偏,>+120°
• 左右心室的对比
• 左室肥大,电轴偏左 • 右室肥大,电轴偏右
• 基线为T-P段
一类特制
7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和测量示意图
一类特制
8
心率的检测
常用两种方法: • 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 现的数目:该数目乘以10
•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 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
该周期即为每分种的心率。
一类特制
9
RR间期的测量
一类特制
29
T波
• 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 方向:I、II、V3-V6导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 振幅:QRS波群直立的导联,T波电压应超过
同一导联R波的十分之一
一类特制
30
QT间期
• 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 校正Q-T间期(QTc)= QT /√RR1/2 • 临床意义:
• Rv1<1.0mV,Rv1+Sv5<1.2mV
RavR<0.5mV
• Q波 < ¼ R波(同导联)时间小于0.04秒
一类特制
25
QRS波群3
•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时限:≤0.03s(在V1、V2) ≤0.05s(在V5、V6)
一类特制
26Biblioteka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 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科
一类特制
1
本节主要内容:
一 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检测 (一)各波段时程与心率的检测 (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四)心电图图形循长轴转位
二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一类特制
2
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走纸速度:25mm/s 定准电压:1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