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H谱F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第二章核磁共振氢谱(1H-NMR)§ 1概述 基本情况1H天然丰度:99.9844%, 1=1/2 ,Y =26.752 (107radT-1S-1) 共振频率:42.577 MHz/T 3 : 0〜20ppmY (relntive) tie-qiiciKV M I L7 Tn JI Lira] fiHiindancc relaii^c wrni 竹 viTy*'IIKH) 5(KJ MHz ms 1%25 L25 Mllz I 1 %⑴七“N-105( ►MHzI 曰19 F455 MHzHH)叫,-20购 Mllz4.7 %nr-釦P40 203 MH7 1 <M) %0.07also trskinp iiitci accniniT Kpicall llliRc^'b idth' and rdl.ix-Viojii mtc%§ 2化学位移1. 影响3值的因素 A.电子效应 (1) 诱导效应a 电负性电负性强的取代基使氢核外电子云密度降低,其共振吸收向低场位移,b.多取代有加和性C.诱导效应通过成键电子传递,随着与电负性取代基 减弱,通常相隔3个以上碳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 .共轭效应氮、氧等杂原子可与双键、苯环共轭。
苯环上的氢被推电子基取代,由于 p-n 共轭,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大,3值向高场移动苯环上的氢被吸电子基取代, 由于p-n 共轭或n -n 共轭,使苯环电子云密度降低,3值向低场移动(3) .场效应在某些刚性结构中,一些带杂原子的官能团可通过其电场对邻近氢核施加影响距离的增大,诱导效应的影响逐渐,使其化学位移发生变化 .这些通过电场发挥的作用称为场效应(4).范德华(Van der Waals )效应在某些刚性结构中 ,当两个氢核在空间上非常接近,其 外层电子云互相排斥使核外电子云不能很好地包围氢核,相当于核外电子云密度降低,5值向低场移动B.邻近基团的磁各向异性某些化学键和基团可对空间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质子施加不同的影响,即它们的屏蔽作用 是有方向性的。
常见的核磁共振氢谱(化学位移)
常见的核磁共振氢谱(化学位移)1. 烷烃 (Alkanes)烷烃中的氢原子通常出现在0.81.3 ppm 的区域。
具体位置取决于烷烃的分支程度和相邻基团的影响。
例如,甲基(CH3)通常在0.9 ppm 左右,而乙基(CH2)则在1.21.4 ppm。
2. 烯烃 (Alkenes)烯烃中的氢原子由于双键的存在,其化学位移通常在 5.06.5 ppm。
双键的位置和相邻基团也会影响具体的化学位移值。
例如,乙烯基(CH=CH2)的氢原子通常在5.05.5 ppm。
3. 芳香烃 (Arenes)芳香烃中的氢原子由于芳香环的存在,其化学位移通常在7.08.5 ppm。
苯环上的氢原子根据其取代基的位置和类型,化学位移会有所不同。
例如,苯环上的甲基(CH3)通常在2.2 ppm 左右,而苯环上的氢原子则在7.27.6 ppm。
4. 醇 (Alcohols)醇中的氢原子由于羟基(OH)的存在,其化学位移通常在1.05.0 ppm。
具体位置取决于羟基与相邻基团的影响。
例如,伯醇(CH2OH)的氢原子通常在3.54.5 ppm,而仲醇(CHOH)则在4.04.5 ppm。
5. 醚 (Ethers)醚中的氢原子由于氧原子的影响,其化学位移通常在 3.04.5 ppm。
具体位置取决于醚键与相邻基团的影响。
例如,甲基醚(OCH3)的氢原子通常在3.23.5 ppm,而乙基醚(OCH2CH3)则在3.54.0 ppm。
6. 酮 (Ketones)ppm。
具体位置取决于羰基与相邻基团的影响。
例如,甲基酮(COCH3)的氢原子通常在2.02.2 ppm,而乙基酮(COCH2CH3)则在2.22.5 ppm。
7. 醛 (Aldehydes)醛中的氢原子由于羰基(C=O)的存在,其化学位移通常在9.010.0 ppm。
具体位置取决于羰基与相邻基团的影响。
例如,甲醛(CHO)的氢原子通常在9.510.0 ppm,而乙醛(CH2CHO)则在9.510.0 ppm。
核磁共振氢谱图
5.4 双照射 双共振 技术 双照射(双共振 双共振)技术
• 以1-溴丙烷的双共振自旋去偶1HNMR谱 示意图为例:
5.4 双照射 双共振 技术 双照射(双共振 双共振)技术
• 5.4.2 核的Overhauser效应(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NOE) • 如果分子内两组自旋核在空间的距离小 于5 (不一定相互偶合),那么,在双共 振实验中,当用照射射频照射其中的一组 核,使其共振饱和时,则可引起另一组核 的共振峰强度的增强。这种由于双共振引 起的谱峰强度增强的效应,称为核的 Overhauser效应。
2πυ γN = = H0 H0
ω
5.3 帮助分析图谱的一些辅助手段
(2) 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H0中的实受磁场H 核与H0的关系: • H核=H0(1-σ) • 其中σ为屏蔽常数,其数值与外加磁场无 关,而是取决于氢原子核的化学环境。H0σ 为氢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所产生的抗磁场, 它的数值与H0成正比。 •
5.3 帮助分析图谱的一些辅助手段
• (3) 1HNMR谱图的复杂程度由∆υ/J的数 值所决定。J的数值反映了原子核磁矩间相 互干扰(作用能量)的大小,是化合物分 子所固有的属性,不因作图条件的改变而 改变。化学位移之差以ppm计,是相对数值, 不随仪器的频率的改变而改变;但以Hz计, 则是绝对数值,与仪器的频率成正比。 (例如,∆δ若为0.1ppm,在60MHz的仪器 上,它相当于6Hz;在400MHz的仪器上, 它相当于40Hz)。
•
5.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的一般步骤
• (2) 看峰的形状(即各个峰的偶合裂分情 况):应用n+1规律或二级偶合裂分的知识, 可确定(或大致确定)分子中基团和基团 间的相互关系,区分出自旋体系的种类。
核磁共振氢谱(1)
由永久磁铁到电磁铁再到超导磁体
60 MHz 300 MHz 600 MHz
1.4092 T 7.046 T 14.092 T
2
B0
0
超导磁铁磁场稳定,磁场高,做出谱图的 分辨率高,灵敏度高,便于分析。
第三阶段 1980 年代:Two-dimensional (2D) NMR 诞生(COSY,碳骨架连接顺 序,非键原子间距离,生物 大分子结构,……)
应用领域广泛
核磁共振谱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研究,以及多 种工业部门 ,……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医学
第五章 核磁共振氢谱
0 MHz
1.6 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其 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回 到原来的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自旋驰豫
• 驰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要条 件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 高能态核
低能态核
通过一些非辐射途径回到 这种过程叫核自旋驰豫
(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或其它低能级态)
异核偶合 JH-13C
例四 利用某些材料在低温下出现超导现象的原理,制成了超导磁铁。
邻近质子自旋磁矩间的相互作用
CH3
1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步骤
相同基团不是化学等价的。
裂分峰之间的距离相等
m = I, I −1, · · ·, −I 等。
Jab = Jba = 7.
1.65 1.04 0.9
2.35 7.06 7.14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第四章 核磁共振氢谱
在外加磁场B0中,自旋核的 取向不是任意的,取向数 =
2 I + 1。对于1H核,I=1/2
对I=1/2的1H核,在外磁场B0中取向数 = 2 I + 1=2 γH 0 ν = ms=+1/2表示 磁距与B0方向相同时,处于低能级,用 磁距与B0方向相反时,处于高能级,用ms= -1/2表示
2π
γ — 磁旋比(物质的特
② 通过重键的作用要比单键的大。 ③ 一 般 活 泼 H 即 直 接 和 杂 原 子 连 接 的 H( 如 OH,NH,SH),不和其他质子偶合。 含活泼质子的化合物如 R-OH , R-NH2 。由 于快速交换作用,活泼质子只产生一个单峰。加 入重水后,活泼质子信号消失。常用重水交换确 定活泼质子及其值。
(1)裂分规律
① 裂分峰数目:n+1 规律; 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 质子数。适用范围:相邻碳原子只有一种等价质子
CH3——CH2——CH3 2+1=3重峰 6+1=7重峰
②裂分峰强度比:二项式的展开式系数:(a+b)n
当△ν >>J时成立
自旋偶合的限度:
① 所谓邻近H原子通常指邻位碳上的H。自旋偶 合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很快消失(通常隔四个 σ 键 作用就很小了)
a.快速旋转化学等价: 质子在单键快速旋转过程中,位置可对映互换 时,则为化学等价. 如:CH3I . CH3CH2OH
b.对称化学等价: 分子内存在对称因素,通过对称操作,处在对称 位置上的氢核.为化学等价.
某基团X取代任何一个氢,得到
的产物是相同的或者是对映异构体,
则这些氢是化学等价的。
某基团X取代任何一个氢,得到的 产物不相同或者是非对映异构体,则这 些氢是化学不等价的。
核磁共振氢谱
ν =
γ H0
2π
γ — 磁旋比(物质的特征常数)
射频频率与磁场H0有正比关系, 即磁场强度愈高,发生核磁共 振所需的射频频率也愈高。
E = hν = γ
h 2π
H0
例:60MHz的NMR谱仪,其磁铁的磁场 强度多大?
1
H 核:
自旋取向数 = 2×1/2 + 1 = 2
如果把H核放在外磁场中,由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 即:H核在外场有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取向。 氢核的磁场方向会发生变化:
H' H'
一 致
H0
相 反
每一种取向都对映一个能级状态,有一个ms 。如: 1H核:标记ms为-1/2 和 +1/2
高能态
ν= 数)
Proton NMR, Sample #1
Analysis:
C3H6O2 Help with Analysis
Proton NMR, Sample #2
Analysis:
C5H10O Help with Analysis
Advance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氢的类型:通过化学位移来判断。例如,在氢谱中,可以制定甲基氢、芳 氢、烯氢、醛氢等等。
2,氢的化学环境:通过偶尔常数和自旋-自旋裂分来判断。例如,在氢谱中 可以判别甲基是与CH2相连,还是和CH相连。 3,氢的相对数量:可以通过峰面积或积分曲线显示各组质子间的相对数量。
4,氢的相对距离:通过核的Overhause效应可以测得质子在空间的相对距离。
1945年12月,珀塞尔和他的小组在石蜡样品中观察到质子的 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年1月,布洛赫和他的小组在水样品 中也观察到质子的核感应信号。他们两人用的方法稍有不同, 几乎同时在凝聚态物质中发现了核磁共振。他们发展了斯特恩 开创的分子束方法和拉比的分子束磁共振方法,精确地测定了 核磁矩。以后许多物理学家进入了这个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兴 实验技术,几年内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核磁共振——氢谱.pdf
核磁共振——氢谱PB07206298龚智良实验目的1. 掌握制样技术;2. 了解超导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的工作原理,实习上机操作;3. 初步掌握获得1H-NMR谱图的操作程序与技术,做出给定未知物的1H-NMR谱图;4. 掌握解析未知物的1H-NMR谱图的方法;5. 掌握使用几种不同的谱图索引查找标准谱NMR图。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的研究对象为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的粒子,故在自旋运动时将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都有自旋运动,只有存在自旋运动的原子核才具有磁矩。
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与自旋量子数I相关。
I=0的原子核没有自旋运动,I≠0的原子核有自旋运动。
I=1/2的原子核具有电荷在核表面均匀分布的旋转球体。
这类核不具有电四极矩,核磁共振谱线较窄,最适宜核磁共振检测。
氢原子就是这样的原子。
根据量子力学规则,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在z轴上的投影只能取一些不连续的值P z=mℏ式中m为原子核的磁量子数。
从而原子核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E=−γ∆mℏB0由量子力学选择定则,只有∆m=±1的跃迁才是允许的。
所以相邻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所对应的能量差为∆E=γℏB0在静磁场中,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的能级。
此时,如果运用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照射样品,并使该电磁波满足hυ=γℏB0即可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仪器结构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射频发射头、探头、磁场系统、信号接收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与控制系统。
仪器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结构框图射频发射系统是将一个稳定、已知频率的石英晶体震荡器(即主钟)产生的电磁波,经频率综合器精确地合成出欲观测核、被辐照核和锁定核的三个通道所需要的频率射频源。
探头是整个仪器的心脏,固定在磁极间隙中间。
备有多种探头组件和插件。
这些组件和插件中除了有放置样品管的支架和驱使样品管旋转的系统外,还装有向样品管发射射频场的发射线圈和用于接受共振信号的接受线圈。
核磁氟谱 氢谱
核磁氟谱氢谱
核磁共振是一种用于研究原子核磁矩和原子核自旋相互作用的技术。
在化学和生物领域,核磁共振被广泛应用于结构鉴定、代谢物分析、分子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核磁共振氢谱是核磁共振技术的一种应用,主要用于研究分子中氢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
氢谱图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结构、氢原子环境、化学键等信息。
在氢谱图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产生不同的信号,称为峰。
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有助于确定分子的结构和相关性质。
核磁氟谱则是针对分子中氟原子的核磁共振研究。
由于氟原子具有较小的原子量和较强的电负性,其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和氢原子有所不同。
氟谱可以提供有关氟原子在分子中的位置、化学键信息,有助于解析分子的结构。
《核磁共振H谱》
26
2021/7/9
现阶段具有研究意义的原子
• I=1/2 (1H、13C、19F、31P、15N)
– 具有均匀的球形电荷分布,核磁共振的谱线加窄, 有利于检测。
– 其中1H、13C为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元素,故为常见核 磁共振谱。
• I≥1(11B、79Br、33S、2H、14N)
– 具有非球形电荷分布,有电四极矩,核磁共振的谱 线加宽,不利于检测。
2021/7/9
1.在有机物结构研究方面 可测定化学结构及立体
结构(构型;构象)、研究互变异构现象等,是有机
化合物结构测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⑴质子核磁共振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PMR)或称氢核共振谱简称氢谱(1H-NMR), 主要可给出三方面结构信息,
27
2021/7/9
第一节、基础原理
二)磁性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特性
原子核在强磁场中,吸收无线电波而产
生核自旋能级跃迁,导致核磁矩方向改变而产
第
三 章
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测定核
核
磁 共
磁共振时电流的变化信号就可以判断原子核的
振
氢
谱
类型及所处的化学环境,从而进行化合物的结
构分析。
28
2021/7/9
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氢谱图示
C6H5CH2CH3 C6H5
CH3 CH2
2021/7/9
核磁共振皮谱与紫外-可见光谱 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 照射频率不同而引起的跃迁类型不同 –紫外-可见 200-700nm 价电子能级跃迁 –红外 2.5-50μm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 60㎝-300m 原子核自旋能级跃 迁
核磁共振H谱Ff
1950-1960 : 连续波(CW-NMR)发展 1953年,第一台30MHz连续波商品核 磁共振波谱仪问世。
1965:脉冲付立叶变换(PFT-NMR)产生
Richard Ernst (ETH, Zü rich, Switzerland) NMR原理、方法和技术、FT-NMR谱仪, 多维NMR等 获1991年Nobel化学奖
15
在无外加磁场时,核能级是简并的,各状态的能 量相同
16
NMR基本原理
空间存在静磁场时,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在静磁场方向上的投影
h 或 2p h =m ( 其中m = I, I - 1, I - 2,...- I) 2p P=m
其中h为Planck常数 (6.62410-27erg.sec);m为磁量子数,其大小由自 旋量子数 I 决定,m 共有2I+1个取值,即角动量 P 有 2I+1 个状态! 或者说有 2I+1 个核磁矩。
的进动核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取向,可通过吸收或发射能量而发生翻转。
可见,无论从何种模型看,核在磁场中都将发生分裂,可以吸收一定频 率的辐射而发生能级跃迁。
21
22
3. 几点说明 a) 并非所有的核都有自旋,或者说,并非所有的核都会在外加磁 场中发生能级分裂! b)当核的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为偶数时,I=0 或 P=0,该原子 核将没有自旋现象发生。如12C,16O,32S等核没有自旋。
Nobel price in Chemistry 2002
2002年,库尔特· 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 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2
Paul C. Lauterbur (Urbana, Illinois, USA) Sir Peter Mansfield (Nottingham, England) 将磁共振技术应用于医学成像
核磁共振氢谱 (PMR或1HNMR)
核磁共振氢谱(PMR或1HNMR)核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并不断发展成为有机物结构分析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它可以解决有机领域中的以下问题:(1)结构测定或确定,一定条件下可测定构型和构象;(2)化合物的纯度检查;(3)混合物分析,主要信号不重叠时,可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例;(4)质子交换、单键旋转、环的转化等化学变化速度的测定及动力学研究。
NMR的优点是:能分析物质分子的空间构型;测定时不破坏样品;信息精密准确。
NMR通常与IR并用,与MS、UV及化学分析方法等配合解决有机物的结构问题,还广泛应用于生化、医学、石油、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鉴定及对微观结构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
因此,就本质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于吸收光谱(波谱)范畴。
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发展历史1.194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 Bloch 和哈佛大学E.M .Purcell领导的两个研究组首次独立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由于该重要的科学发现,他们两人共同荣获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
NMR发展最初阶段的应用局限于物理学领域,主要用于测定原子核的磁矩等物理常数。
2.1950 年前后W .G. Proctor等发现处在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种原子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即化学位移。
接着又发现因相邻自旋核而引起的多重谱线,即自旋—自旋耦合,这一切开拓了NMR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3.20 世纪6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方法和谱仪得以实现和推广,引起了该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随着NMR 和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NMR 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出现了新的飞跃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仪器向更高的磁场发展,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现己有300、400、500、600MHz,甚至1000MHz 的超导NMR 谱仪;2)利用各种新的脉冲系列,发展了NMR 的理论和技术,在应用方面作了重要的开拓;3)提出并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谱以及三维和多维核磁谱、多量子跃迁等NMR 测定新技术,在归属复杂分子的谱线方面非常有用。
核磁共振H谱F
NMR 仪器)
4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 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
NMR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其描述
1. 原子核之量子力学模型
程中,时间短者控制弛豫过程。
23
三. 化学位移与自旋-自旋分裂(Chemical Shift and Spin-spin Splitting)
1现. 化象可学:见位大:移多在数B0有一机定物的磁都场含中有,氢分原子子中(1所H有核)1,H从共前振述频公率式0一致,0这时将2p只出B现0 一个吸收
峰,这对NMR来说,将毫无意义。 事实上,质子的共振频率不仅与B0有关,而且与质子在化合物中所处的化学环境有
若结构上的变化或介质的影响使氢核外电子云密度降低,将使谱线的位置 移向低场, 这称做去屏蔽作用,反之,屏蔽作用使峰的位置移向高场
带电原子核自旋
自旋磁场
磁矩 (沿自旋轴方向)
磁矩 的大小与自旋角动量 P 有关( 为磁旋比) :
P
P=[I(I+1)]1/2h/2p
每种核有其固定 值(H核为2.68×108T-1s-1)。
6
• 当核的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为偶数时,I=0 或 P=0, 该原子核将没有自旋现象发生。如12C,16O, 32S等核没有自旋。
( hB0 )
N j / N0 e 2pkT
e(
(
2.68108 T 1s1 )( 6.631034 J •s )( 2p ( 1.381023 JK 1 )( 273 K )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第二十二页,共53页。
c)围绕部分双键(受阻旋转)的互变 DMF:
第二十三页,共53页。
• 活泼氢的快速交换反应
分子中的-OH、-NH2、-SH和-COOH等活泼氢可在分子间进行快速交
换。
因此, 酸3
第四页,共53页。
-CH3 ,δ = 1.8,出现在高场 -CH2I,δ= 3.1, 出现在低场
第五页,共53页。
第六页,共53页。
• 判断下列化合物中Ha,Hb化学位移的大小
CH3 CH3 HC OC Hb
CH3 CH3 a
HH I C C Cl
HH ab
CH3CH2CH2I a bc
➢ 邻氯苯酚形成微弱的氢键δ 5.6~6.5,位移范围较宽,但
较苯酚的窄。
第四十二页,共53页。
d) 烯醇
➢ 普通酮类化合物,烯醇含量极少,呈现酮的吸收峰。 ➢ 乙酰丙酮,存在稳定的烯醇式,且室温下酮式和烯醇式
交换缓慢,观察到两种形式的NMR特征。 ➢ 2,3-丁二酮在谱图上只观察到酮式结构。但如下所示环状
➢ 巯基质子和烯醇质子并不与羧酸质子发生交换而观察到 各自的吸收峰。
第四十四页,共53页。
f) 氮原子上的质子
氮原子上质子的交换速率和14N核的电四极矩使谱图复杂。
➢ 交换快速时,NH表现为尖锐单峰,相邻CH上质子不被NH裂分
。大多数脂肪族胺属此种情况。δ= 0.5 ~ 3.0 ➢ 中等交换速率时,NH部分去耦表现为一个宽峰,但相邻CH上质
α-二酮只有稳定的烯醇式出现在NMR谱中。
第四十三页,共53页。
e) 羧酸
核磁共振氢谱
I= 1, 2…
I=0
I=1/2:
1H
1
13C
6
15N
7
19F
9
31P
15
57Fe
26
77Se
34
195Pt
78
199Hg
80
…
33S
I=3/2:
7Li
39K
3
9Be
4
11B
5
23Na
11
16
19
63Cu 81Br
29
65Cu
29
35Cl
17
37Cl
17
79Br
35
35
...
I=5/2:
17O
8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高,σ值大,核的
共振吸收高场(或低频)位移。 核外电子云的密度低,σ值小,核的共
振吸收低场(或高频)位移。 例如 CH3-O CH3-Si
(CH3)2C(OH)CH2COCH3
二、 化学位移
= ·0(1-σ) B 0 = 2.3TG, △ν=ν(CH2) – ν(CH3) = 148 – 73.2 = 74.7Hz △ν=ν(CH2)– ν(CH3) = 247 – 122 = 125Hz
核磁共振氢谱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H NMR)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仪 化学位移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自旋偶合与裂分
偶合常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常见的自旋系统
H-1 NMR解析及其应用
第一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自旋, 核磁矩 核磁共振
, eQ = 0:
核电荷均匀分布于球体表面,
图谱解析 核磁共振图谱-氢谱
21
SKLF
这种共振频率的差异是十分小的。
例如, CH3Cl, CH3F, 72Hz (1.41Tesla, 60MHz) 要想达到这种精确度,检测到精确的频率是十分困难 的;因此,不要试图测量每一个质子的精确的共振频率 标准的参照物: (CH3)4Si, TMS; 直接测量共振频率的 差异。 参照TMS,特定质子的共振频率同外加磁场的强度密 切相关。
5
SKLF
4.2 原子核的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磁旋 状态是不相同,这是 因为原子核是带电粒 子,所有运动的电荷 都能够产生自己的磁 场。 因此,原子有磁矩, μ, 由自身电荷的旋转 产生. μ
外加磁场的 方向 (Bo)
μ
自旋 +1/2 顺磁 自旋 –1/2 逆磁
图. 4.1 质子的两种磁旋状态
6
SKLF
1 1
H
2 1
H C
13 6
14 7
N
17 8
O
19 9
F
12C, 16O, 32S无此特征
3
SKLF
自旋状态的数目: 2I+1
自旋量子数I 对于每种原子核, I 是物理常数; 各原子核的自旋状态符合以下序列: +I, (I-1), … , (-I+1), -I
表 4.1 一些常见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
分子中的质子被电子所包围,彼此所处的 电子环境略有不同。 质子被其周围的电子所屏蔽 外加磁场使得质子的价电子形成环流 局部的抗磁电流产生了一个反向磁场,同 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19
SKLF
抗磁掩蔽效应
局部的抗磁电流产生了以个次 级的诱导磁场,其方向和外加 磁场的方向相反。 分子中的每一个质子在外加磁 场屏蔽的程度取决于其周围电 子云密度。 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强, 产生的诱导反磁场的强度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
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 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 1970年:Fourier(pulsed)-NMR 开始市场化(早期多使用的是连续波 NMR 仪器)
4
2002年,库尔特· 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 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
NMR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其描述 1. 原子核之量子力学模型 带电原子核自旋 自旋磁场 磁矩 (沿自旋轴方向) 磁矩 的大小与自旋角动量 P 有关( 为磁旋比) :
= P
P=[I(I+1)]1/2h/2p
每种核有其固定 值(H核为2.68×108T-1s-1)。
6
• 当核的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为偶数时,I=0 或 P=0, 该原子核将没有自旋现象发生。如12C,16O, 32S等核没有自旋。 • 当 Z 和 N 均为奇数时,I=整数,P0,该类核有自旋, 但NMR 复杂,通常不用于NMR分析。如2H, 14N等 • 当 Z 和 N 互为奇偶时,I=半整数,P0,可以用于 NMR 分析,如1H,13C, 15N, 19F 。
9
对氢核来说,I=1/2,其m值只能有21/2+1=2个取向:+1/2和-1/2。也即 表示 H 核在磁场中,自旋轴只有两种取向: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m=+1/2,磁能级较低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m=-1/2,磁能级较高
10
两个能级的能量分别为:
E1/ 2 = B0 = PB0 = m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NMR), 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能 级发生塞曼分裂(Zeeman Splitting),共振吸收某一特 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 简写为rf或RF)辐射的物 理过程
23
三. 化学位移与自旋-自旋分裂(Chemical Shift and Spin-spin Splitting)
1. 化学位移 现象:大多数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1H
峰,这对NMR来说,将毫无意义。
核),从前述公式 可见:在B0一定的磁场中,分子中所有 1H 共振频率0一致,这时将只出现一个吸收
c) 气体或受热固体---分子运动容易---1较小---谱线变宽大---弛豫明显。
样品流动性降低(从气态到固态),1增加,纵向 弛豫越少发生,谱线窄。
21
横向弛豫2:又称自旋-自旋弛豫。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 频率相同时,高能级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 现能量转移所发生的弛豫现象。 a) 固体样品—结合紧密—自旋核间能量交换容易—2最小—谱线变宽最 大(宽谱)—横向弛豫容易。
也就是说,当外来射频辐射的频率满足上式时就会引起能级跃迁并产生
吸收。
11
例:许多现代NMR仪器所使用的磁场强度为4.69T。请问在此磁场中,
氢核可吸收多大频率的辐射?
0 =
B0 2p
( 2.68 10 8 T 1 s 1 )( 4.69T ) = = 2.00 10 8 s 1 = 200MHz 2p
B为核实际受到的磁场, 是由电子云密度决定的屏蔽常数,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 d p
a
s
Page 7
25
2. 化学位移产生原因及其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由于不同核化学位移相差不大,因此,实际工作中,化学位移不能
直接精确测定,一般以相对值表示。
于待测物中加一标准物质(如TMS),分别测定待测物和标准物
的吸收频率x 和s,以下式来表示化学位移 :
=
x s 106 ( ppm ) s
无量纲,对于给定的质子峰,其值与射频辐射无关。
Page 8
26
在NMR中,通常以四甲基硅烷(TMS)作标准物,
CH3 H3C Si CH3 CH3
因为: a) 由于四个甲基中12 个H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完全相同,因此在核磁共 振图上只出现一个尖锐的吸收峰; b) 屏蔽常数 较大,因而其吸收峰远离待研究的峰的高磁场(低频)区; c) TMS—化学惰性、溶于有机物、易被挥发除去; 此外,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标准物。
c) 当 Z 和 N 均为奇数时,I=整数,P0,该类核有自旋,但 NMR 复杂,通常不用于NMR分析。如2H,14N等
d) 当 Z 和 N 互为奇偶时,I=半整数,P0,可以用于 NMR 分 析,如1H,13C, 15N, 19F 。
Page 1
15
在一定温度且无外加射频辐射条件下,原子核处在高、低能级的数目 达到热力学平衡,原子核在两种能级上的分布应满足Boltzmann分布:
E = h =
1
可见,弛豫决定处于高能级核寿命。弛豫时间长,核磁共振信号窄, 反 之,谱线宽。弛豫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20
纵向弛豫1:又称自旋-晶格弛豫。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 围分子骨架(晶格)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 现象。 a) 固体样品---分子运动困难---1最大---谱线变宽小---弛豫最少发生; b) 晶体或高粘度液体---分子运动较易---1下降---谱线仍变宽---部分弛豫;
1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
1 NMR简介 2 NMR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其描述 二.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三. 化学位移与自旋-自旋分裂 3 NMR仪器及组成
一. 仪器分类
二. 仪器组成
2
NMR简介
通过计算,在常温下, 1H处于B0为2.3488T 的磁场中,位于高、低 能级上的 1H 核数目之比为0.999984。即:处于低能级的核数目仅比高能
级的核数目多出16/1,000,000 !
当低能级的核吸收了射频辐射后,被激发至高能态,同时给出共振 吸收信号。但随实验进行,只占微弱多数的低能级核越来越少,最后高 、低能级上的核数目相等——饱和——从低到高与从高到低能级的跃迁 的数目相同——体系净吸收为0——共振信号消失! 幸运的是,上述“饱和”情况并未发生!
7
在无外加磁场时,核能级是简并的,各状态的能 量相同
8
NMR基本原理
空间存在静磁场时,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在静磁场方向上的投影
h 或 2p h =m ( 其中m = I, I - 1, I - 2,... - I) 2p P=m
其中h为Planck常数 (6.62410-27erg.sec);m为磁量子数,其大小由自 旋量子数 I 决定,m 共有2I+1个取值,即角动量 P 有 2I+1 个状态! 或者说有 2I+1 个核磁矩。
h h B0 = B0 2p 4p
E1/ 2 = B0 = PB0 = m
两式相减:E = 2 B0 = h B0 2p 又因为,E = h
0
h h B0 = B0 2p 4p
所以,h B0 = h 0 2p 即, 0 =
B0 2p
B0 的单位为特斯拉(T,Kgs-2A-1),1T=104 Gauss
12
2. 原子核之经典力学模型 带正电荷的、且具有自旋量子数的核会产生磁场,该自旋磁场与外加磁 场相互作用,将会产生回旋,称为进动 (Procession)。进动频率与自旋 核角速度及外加磁场的关系可用 Larmor 方程表示:
0 = 2p 0 = B0 或 0 = B0 2p
此式与量子力学模型导出的式子完全相同。0 称为进动频率。在磁场中
NMR spectra
氢原子的位置、环境以及官能团和 C骨架上的H原子相对数目
3
2. 发展历史
1924年:Pauli 预言了NMR 的基本理论,即,有些核同时具有自旋和磁 量子数,这些核在磁场中会发生分裂 1946年:Harvard 大学的Purce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自首次发现并证 实NMR现象,并于1952年分享了Nobel奖 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制作了第一台高分辨NMR
19
2. 弛豫
何为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通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而及时返回到低能态的过 程称为弛豫。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总是维持 多数,从而保证共振信号不会中止。弛豫越易发生,消除“磁饱和”能 力越强。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 E与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平均时
间(寿命)成反比,与谱线变宽 成正比,即:
1. 一般认识 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 有力的工具之一,亦可进行定量分析。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能级极小:在1.41T磁场中,磁能 级差约为2510-3J),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109-1010nm,4-900MHz)时, 将发生核能级的跃迁----产生所谓NMR现象。 与UV-V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对 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事实上,质子的共振频率不仅与B0有关,而且与质子在化合物中所处的化学环境有
0 =
B0 2p
关 换句话说,处于不同化合物中的质子或同一化合物中不同位置的质子,其共振吸收
频率会稍有不同,或者说产生了化学位移!通过测量或比较质子的化学位移——了解分
子结构——这使 NMR 方法的存在有了意义。
化学位移:在一定的辐射频率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产生核磁
幸运的是,上述“饱和”情况并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