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几何光学习题之令狐文艳创作
高中物理实验要点整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高中物理实验复习要点整理令狐文艳一、验证性实验⑴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1: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2.器材:方木板一个、白纸一张、弹簧秤两个、橡皮条一根、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3.主要测量:a.用两个测力计拉细绳套使橡皮条伸长,绳的结点到达某点O。
结点O的位置。
记录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
两测力计所示拉力的方向。
b.用一个测力计重新将结点拉到O点。
记录:弹簧秤的拉力大小F及方向。
4.作图:刻度尺、三角板5.减小误差的方法:a.测力计使用前要校准零点。
b.方木板应水平放置。
c.弹簧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应一致,并与木板平行.d.两个分力和合力都应尽可能大些.e.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两条细线方向的两点要尽可能远些.f.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取600---1200为宜(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
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O‘N-----m2以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2.实验仪器: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实验条件: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4.主要测量量: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C.确定小球的落点位置时,应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参考,作一尽可能小的圆,将各次落点位置圈在里面,就把此圆的圆心定为实验测量数据时所对应的小球落点位置。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7热学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七单元:热学令狐文艳[内容和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
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
平面几何经典难题及解答之令狐文艳创作
平面几何令狐文艳经典难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求证:CD =GF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PAD =∠PDA =150.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求证:∠DEN =∠F .经典难题(二)1、已知:△ABC 中,H 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求证:AH =AO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GCEB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初二)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经典难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相交于F .求证:CE =CF 2、如图,四边形ABCD EC 交DA 延长线于F . 求证:AE =AF 3、设P 是正方形ABCD ∠DCE .求证:PA =PF 4、如图,PC 切圆O 于AE 、AF 与直线POAD .(初三)经典难题(四)1、已知:△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初二)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部的一点,且∠PBA =∠PDA .求证:∠PAB =∠PCB .(初二)3、设ABCD 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 ·CD +AD ·BC =AC ·BD .(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与CF 相交于P ,且AE =CF .求证:∠DPA =∠DPC .(初二)经典难题(五)1、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求证:≤L <2.2、已知:P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3、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 APC B P ADCBCBD A F PDE CBAAPC B3a,求正方形的边长.4、如图,△ABC中,∠ABC=∠ACB=800,D、E上的点,∠DCA=300,∠EBA=200,求∠BED经典难题解答:经典难题(一)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汇总之令狐文艳创作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令狐文艳考纲解读 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3.会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4.会用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2.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3.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规律方法总结1.数据处理(1)目的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2)处理的方法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②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a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a=a1+a2+a33③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xn+xn+12T=dn+1-dn-12T④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a.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b.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2.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x1、x2、x3……x 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2)Δx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3)T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n(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n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4)Δx=aT2,因为T是恒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a也为恒量,所以Δx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考点一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考查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中错误的步骤有________.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D.取下纸带,然后断开电源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加速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以上步骤完善并填写在横线上(遗漏的步骤可编上序号G、H……);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例2(2012·山东理综·21(1))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图1图2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和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m/s2. 1.运动性质的判断:看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特点.2.瞬时速度求解:采用平均速度法求某一点的瞬时速度.3.加速度的求解:(1)v-t图象法;(2)推论法:Δx=aT2;(3)逐差法.例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3甲所示的滴水法测量一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固定;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末端,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 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随即在撤去浅盘的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志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是x01=1.40 cm,x12=2.15 cm,x23=2.91 cm,x34=3.65 cm,x45=4.41 cm,x56=5.15 cm.试问:图3(1)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课本上介绍的________原理类似.(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创新方向盘点以教材中的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盘点1 实验器材的改进①为了保证小车真正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气垫导轨替代长木板――→替代打点计时器②用频闪照相或光电计时器――→盘点2 在新情景下完善实验步骤及数据分析1.如图4所示,在“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图4(1)为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以平衡摩擦阻力,则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A.未连接纸带前,放开小车,小车能由静止开始沿木板下滑B.未连接纸带前,轻碰小车,小车能匀速稳定下滑C.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小车能由静止开始沿木板下滑D.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轻碰小车,小车能匀速稳定下滑(2)图5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取相邻的计数点A、B、C、D、E.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各点间距离用图中长度表示,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可表示为v C=________,小车的加速度可表示为a=______.图52.如图6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一同学用装置甲和乙分别进行实验,经正确操作获得两条纸带①和②,纸带上的a、b、c……均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图6(1)任选一条纸带读出b、c两点间距离为________;(2)任选一条纸带求出c、e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纸带①和②上c、e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 ________v②(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①(3)图中________(填选项字母).A.两条纸带均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B.两条纸带均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C.纸带①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纸带②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D.纸带①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纸带②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3.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7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s 和4.0×10-3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丙所示.图7(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4.图8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图8(1)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2)图9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95.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10甲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图乙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图10(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选A、B、C、D、E、F、G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__m/s2.(2)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A.木板的长度LB.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C.木板的质量m1D.滑块的质量m2E.滑块运动的时间t(3)测量第(2)问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4)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真题回顾•能力突破熟悉历年考题提升综合能力1、(2016海南卷)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理论力学习题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与受力分析(1)令狐文艳一.是非题1、加减平衡力系公理不但适用于刚体,还适用于变形体。
()2、作用于刚体上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该刚体必处于平衡状态。
()3、刚体是真实物体的一种抽象化的力学模型,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4、凡是受两个力作用的刚体都是二力构件。
()5、力是滑移矢量,力沿其作用线滑移不会改变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二.选择题1、在下述公理、法则、原理中,只适于刚体的有()①二力平衡公理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③加减平衡力系公理④力的可传性原理⑤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三.画出下列图中指定物体受力图。
未画重力的物体不计自重,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整体受力图可在原图上画。
)a(球A)b(杆AB)c(杆AB、CD、整体)d(杆AB、CD、整体)e(杆AC、CB、整体)f(杆AC、CD、整体四.画出下列图中指定物体受力图。
未画重力的物体不计自重,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多杆件的整体受力图可在原图上画。
)a(球A、球B、整体)b(杆BC、杆AC、整体第一章静力学公理与受力分析(2)一.画出下列图中指定物体受力图。
未画重力的物体不计自重,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整体受力图可在原图上画。
)a(杆AB、BC、整体)b(杆AB、BC、轮E、整体)c(杆AB、CD、整体)d(杆BC带铰、杆AC、整体)e(杆CE、AH、整体)f(杆AD、杆DB、整体)g(杆AB带轮及较A、整体)h(杆AB、AC、AD、整体第二章平面汇交和力偶系一.是非题1、因为构成力偶的两个力满足F= -F’,所以力偶的合力等于零。
()2、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时,若选用不同的直角坐标系,则所求得的合力不同。
()3、力偶矩就是力偶。
( )二.电动机重P=500N ,放在水平梁AC 的中央,如图所示。
梁的A 端以铰链固定,另一端以撑杆BC 支持,撑杆与水平梁的交角为300。
忽略梁和撑杆的重量,求撑杆BC 的内力及铰支座A 的约束力。
考试课后题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2 二 证明题令狐文艳2. 已知一个电荷系统的偶极矩定义为⎰=v dv x t x t p ,,,),()(ρ利用电荷守恒定律0=∂∂+⋅∇t J ρ 证明的变化率为⎰=v dv t x J dt p d ,,),(解:⎰=v dv x t x t p ,,,),()( ρ(T就是方向符号),x 与时间无关,取的)(t p 一个分量为⎰⎰⎰⎰⎰⎰⎰⋅+⋅⋅-=⋅⋅∇+⋅∇-=⋅∇-====vi s i i v i i v i i v i i v i i i i vi i dv J s d J x dv J x dv J x dv J x dv t x x t p dt t dp dv x t x t p ,,,,,,,,,,,,,,,,,)()()(),()()(),()( ρρ(p 上的乱码为p 上一个点,rou 也是,dv 后都有一小撇) 考虑到积分区域的表面比电荷所在区域大得多时,表面上的电流为0。
s d J x s i i⋅⋅⎰)(,=0 所以⎰⋅=vi i dv J dt t dp ,)( 故得⎰=vdv t x J dt p d ,,),( 3.证明:(1) 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不带自由电荷时,电力线的曲折满足1212tan tan εεθθ=,其中1ε和2ε分别为两种介质的介电常数,1θ和2θ分别为界面两侧电力线与法线的夹角.(2) 当两种导电介质内流有稳恒电流时,分界面上电力线曲折满足1212tan tan σσθθ=,其中2,1,σσ分别为两种介质的电导率。
解:(1)考虑到界面上无自由电荷,故知:(2)一直导电介质内流有稳恒电流故又知稳恒电流的电场与静电场之边界条件相同,故10.设A 和ϕ是满足洛伦兹规范的失势和标势。
引入一矢量函数(,)Z x t (即赫芝势),使Z ϕ=-∇,证明21ZA c t ∂=∂;(字母上边的均为方向符号,其中g 为称号)证明:在洛伦兹规范 210A c tϕ∂∇+=∂ (1) 下A 和ϕ遵从达朗贝尔方程:220221A A J c t μ∂∇-=-∂,220221/c t ϕϕρε∂∇-=-∂ (2) 将Z ϕ=-∇ (3)代入(1)式得21(Z A c t∂∇-∂)=0 (4) 因为(1)式对任意点任意时刻都成立,故方程(4)对任意点任意时刻也成立,因此括号内两个矢量最多只相差一个无散场,令其为0,便有21Z A c t ∂=∂ (5) 三 计算题1 有一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的空心介质球,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使介质内均匀带静止电荷f ρ,求(1)空间各点的电场 (2) 极化体电荷和极化面电荷分布解:(1)空间各点的电场由于自由电荷均匀分布在介质球内,电场具有球对称性分布,利用高斯定理可解得(3) 极化体电荷和极化面电荷分布:在()21r r r <<范围内存在极化体电荷p ρ 或f p ρεερ)1(0--= 在r=r 2球面上的极化面电荷p σ (前边是r=r2)在r=r 1的球面上的极化面电荷p σ (前边是r=r1)2.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的无穷长中空导体圆柱,沿向流有稳恒自由电流J f ,导体的磁导率为。
高中物理实验手册之令狐文艳创作
首届北京市中小学教职工实验技能比赛令狐文艳培训手册(中学物理单项)目录第一章基本物理实验仪器使用规范中学物理主要包括力、热、声、光和电这五个部分。
而中学物理实验对声学部分的实验涉及较少,即使涉及也多以小实验为主,没有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也没有特定的声学实验仪器,所以本章主要介绍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
第一节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
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力学和动力学三部分。
而这些部分对应的实验也是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对这部分实验仪器的熟悉与掌握是中学物理实验必不可少的。
本节将介绍几种中学力学实验中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托盘天平是中学物理实验的基本仪器之一。
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码、砝码等组成。
主要用于中学物理的质量的测量、密度的测量等实验中。
精确度高的还有物理天平、电子天平等。
具体使用规范如下:1.托盘天平称量前,先把游码拨零点,观察天平是否平;不平应调节平衡螺母。
图1-12.称量物体时左盘放称物,右盘放砝码。
对于潮、腐药品的称量要用器皿盛放。
3.移动游码时要左手扶住标尺左端,右手用镊子轻轻拨动游码;4.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粉末时,右盘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砝码,不足用游码补充。
质量确定好后,在左盘中放入固体物质,往往在接近平衡时加入药品的量难以掌握,这时应用右手握持盛有药品的药匙,用左手掌轻碰右手手腕,使少量固体溅落在左盘里逐渐达到平衡。
5.若不慎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后不要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二、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刻度尺是测量物体的工具,刻度尺的一般为1mm 。
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
图1-2具体使用规范如下:1.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之令狐文艳创作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令狐文艳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
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
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3、牛顿(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5、爱因斯坦(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MC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8、奥斯特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高中物理模型及方法之令狐文艳创作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令狐文艳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212m Fm m +② F 1≠0;F 2≠0N=211212m F m m m F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m 2 m 1 Fm 1m 2(20F=就是上面的情况)F=A B B12m(m)m Fm mg++F1>F2 m1>m2 N1<N2(为什么)N5对6=F M m(m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12对13=Fnm12)m-(n◆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①火车转弯②汽车过拱桥、凹桥3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高中物理竞赛—静电场之令狐文艳创作
真空中的静电场令狐文艳基本要求一、理解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掌握反映静电场性质的两个基本定理——高斯定理和环流定理的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三、掌握从已知的电荷分布求场强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令狐文艳内容提要一、真空中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1. 点电荷;2. 电荷静止(或低速)。
二、电场和电场强度电场电荷能够产生电场。
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电场对外表现的性质:1. 对处于电场中的其他带电体有作用力;2. 在电场中移动其他带电体时,电场力要对它做功,这也表明电场具有能量。
令狐文艳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点电荷场强公式场强叠加原理电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每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叠加(矢量和)。
几种常见带电体的场强1、电荷线密度为λ的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外一点的场强2、电荷面密度为σ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外一点的场强方向垂直于带电平面。
3、带电Q、半径为R的均令狐文艳令狐文艳匀带电导体球面或导体球的场强分布r<R 时, E =0r>R 时,0204r E r Qπε=4、带电Q 、体密度为ρ的均匀带电球体场强分布r<R 时,r E 304R Q πε= r>R 时,0204r E r Qπε=三、电通量 高斯定理电场线(电力线)画法1. 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和该点场强方向一致;2. 通过垂直令狐文艳于E 的单位面积的电场线的条数等于该点E 的大小。
电场线的性质1. 两条电场线不能相交;2. 电场线起自正电荷(或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电场线有头有尾,不是闭合曲线。
电场强度通量⎰⎰⋅=s e d ΦSE电场强度通量也可形象地说成是通过该面积S 的电场线的条数。
高斯定理真空中静电场内,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令狐文艳 强度通量等于该曲面所包围的电量的代数和的1/0倍。
高斯定理是描写静电场基本性质的基本定理,它反映了电场与形成电场的场源(电荷)之间的关系,说明静电场是有源场。
2021年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之令狐文艳创作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令狐文艳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a θ╰ α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211212m F m m m F ++(20F =是上面的情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F=A B B 12m (m )m F m mg ++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凸透镜成像作图及练习题之令狐文艳创作
FFF F 类型一:透镜折射作图令狐文艳1. 画出下列图中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的方向。
2. 画出下列图中凹透镜的折射光线的方向。
3. 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4. 在下列各图中的适当位置画出一个合适的透镜。
7. 在下列方框中分别画一个合适的透镜,并确定其位置。
8. 在下列方框中分别画一个合适的透镜,并确定其位置。
类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1.如图是发光物体A 经凸透镜成像的几条光线A /是经透镜后所成的像。
作出由A 点发出的光线AC 经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
2.下图A 给出物体及像的位置,请在图中画出凸透镜及其焦点F 的大致位置。
3.如图CC′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 的像,用作图法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和凸透镜的焦4.在图中完成光路图,并标出A 点的像A′。
5.如图所示,MN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 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并将凸透镜画出来。
13.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甲表示,O 点为光心,F 为其焦点.图乙是运用经过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所画物体AB 经凸透镜成的像A'B'的光路图.请参照图乙,在图丙中画出物体CD 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14.如图所示,OO′为透镜的主光轴,AB 是物体,A′B′是AB 经过透镜所成的像.用作图方法找出透镜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画出这个透镜.15.如图示,A 是物体,A’是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试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及焦点.第15题图第16题图16.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的灯丝的像,请大致画出灯丝(用箭头表示)的位置.类型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7.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 )F F FF FFF F F F F F FO AA.焦距以内B.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二倍焦距处D.二倍焦距以外18.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19.(2012•咸宁)物体AB通过凸透镜成像如图所示,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造的光学仪器是()A.照相机B.放大镜C.幻灯机D.潜望镜20.(2012•泰安)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工作时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镜21.(2012•三明)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5cm B.10cm C.15cm D.20cm 22.图是凸透镜成像示意图,1'、2'、3'分别是物体1、2、3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像1'所表示的是倒立、的实像,(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23.(2009•丰泽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汽车的后视镜24.(2012•淮安)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A.小于6cm B.大于6cm,小于12cmC.大于12cm,小于24cmD.大于24cm 25.(2012•怀化)一个放大镜的焦距为10cm,张大爷用此放大镜来观察药品使用说明书上较小的文字时,应将此放大镜放在与药品说明书的距离()A.小于10cm B.等于10cmC.大于1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26.(2011•昭通)小明用若干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R”的发光物体,与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图甲),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发光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乙中的()A.A B.B C.C D.D 27.(2011•玉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这个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A.正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28.(2011•烟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红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当她把蜡烛移到距透镜10cm处时,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29.(2011•芜湖)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移到距凸透镜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像,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6cm B.10cm C.16cm D.20cm 30.(2011•济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D.潜望镜31.(2011•菏泽)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高空向地面照相,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A.大于100mm B.等于50mmC.小于50mm D.介于50mm和100mm之间32.(2008•滨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全面运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人们进入场馆距门口0.5-1.2m处时,安装在门上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5m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5m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33.(2011•哈尔滨)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类型四、动态问题:34.(2012•遵义)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物体从2倍焦距外沿主光轴移向焦点的过程中,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35.(2011•桂林)如图所示,是小华用相机拍摄的桂林市杉湖上的双塔相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实像B.要使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向塔靠近些C.要使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远些D.要使塔的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近些36.(2005•自贡)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甲和乙,则()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B.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37.下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B.像的B部分消失了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38.用照相机拍摄人物照片时,()A.人立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之内B.人立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之外与两倍焦距之内C.人离镜头越近,得到的照片越小D.人必须立在两倍焦距之外39.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像后,改拍全身像,应(()A.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B.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C.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离D.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练习题: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2.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中考题汇编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令狐文艳一、选择题1.(12南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处,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现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移动光屏后,又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则A.像变小,像距变大B.像变大,像距变小C.像变大,像距变大D.像变小,像距变小2.(12常州)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凸透镜30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清晰可得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第2题(12常州)图第3题(12镇江)图3.(12镇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4.(12宜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l0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看到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无像5.(12恩施州)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则在光屏上: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D.像距大于10cm 小于20cm6.(12荆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受到倒立、放大的像。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A.无法成像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7.(12龙东)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力学例题及解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力学令狐文艳一、选择题: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思路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的力的作用无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思路解析:对于A选项,马与车之间的作用无先后关系.对于B选项,力的作用可以接触,如弹力、拉力等,也可以不接触,如重力、磁力等;对于C选项,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于D选项,施力的同时,必须受力,这是由力的相互性决定的.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思路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所谓的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A错.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故C错.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物体既受到力的作用,也对周围的物体施以力的作用,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D正确.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思路解析: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由哪个物体产生的;磁铁间的相互作用亦即磁场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离不开磁铁,即磁力离不开磁铁,也就是离不开物体;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这是由力的相互性决定的;一个物体可受多个力,因此有多个施力物体,因此,AB错,CD正确.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D.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思路解析: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它们必定相互接触且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形变,故A、B 错.铅球对地面的压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而不是铅球,D错.只有C项正确.6.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B.矢量的大小可直接相加,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因为物体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D.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思路解析:矢量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包括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答案:AD7.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有弹力的作用②通常所说的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③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④所有物体弹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成正比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及大小的决定因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性形变,故①错.弹力的大小一般随形变的增大而增大,但不一定成正比,故④错.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8.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B.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思路解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和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故AB选项错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C项正确.9.如图4-1所示,木块A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与水平的弹簧秤相连,弹簧秤的右端固定.若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动长木板以速度v匀速运动,弹簧秤的示数为F T.则()图4-1A.木块A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F TB.木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F TC.若用恒力以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F TD.若用恒力以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2F T思路解析: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取决于A对木板的压力及A 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与木板运动的速度无关,选项BC正确.10.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越大B.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无关C.与弹簧发生的形变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大D.与弹簧本身的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无关思路解析: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属性决定,故D 错.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受作用力越大,但k 不变,故AC 错,选11.如图4-2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在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水平,欲将黑白毛巾分离开来,若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 ,毛巾之间及其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加的水平拉力为()图4-2A.2μmgB.4μmgC.6μmgD.5μmg 答案:设白毛巾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为1和3,黑毛巾的上下半部分别为2和4,那么两毛巾叠折时必有四个接触面,存在四个滑动摩擦力.1和2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1=μF N12=21μmg2和3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2=μF N23=μ(21mg+21mg)=μmg3和4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F 3=μF N34=μ(21mg+21mg+21mg)=23μmg4和地面的滑动摩擦力F 4=μF N =μ(21mg+21mg+21mg+21mg)=2μmg则F=F1+F2+F3+F4=5μmg.12.在图5-1中,要将力F沿两条虚线分解成两个力,则A、B、C、D四个图中,可以分解的是()图5-1思路解析:我们在分解力的时候两个分力应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合力应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13.水平横梁的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
高中物理五年高考题汇编__光学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十五章光学令狐文艳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新题1.(09·全国卷Ⅰ·15)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B )A.24m B.32m C.40m D.48m解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从右向左在左镜中的第一个像是物体的像距离物体8cm,第二个像是物体在右镜所成像的像,第3个像是第一个像在右镜中的像在左镜中的像距离物体为32cm.2.(09·全国卷Ⅱ·21)一玻璃砖横截面如图所示,其中ABC为直角三角形(AC边末画出),AB为直角边 ABC=45°;ADC为一圆弧,其圆心在BC边的中点。
此玻璃的折射率为1.5。
P为一贴近玻璃砖放置的、与AB垂直的光屏。
若一束宽度与AB边长度相等的平行光从AB边垂直射入玻璃砖,则( BD )A. 从BC边折射出束宽度与BC边长度相等的平行光B. 屏上有一亮区,其宽度小于AB 边的长度C. 屏上有一亮区,其宽度等于AC 边的长度D. 当屏向远离玻璃砖的方向平行移动时,屏上亮区先逐渐变小然后逐渐变大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宽为AB 的平行光进入到玻璃中直接射到BC 面,入射角为45o >临界角5.11arcsin =θ,所以在BC 面上发生全反射仍然以宽度大小为AB 长度的竖直向下的平行光射到AC 圆弧面上.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到在屏上的亮区宽度小于AB 的长度,B 对.D 正确。
3.(09·上海物理·6)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 ( AD )A .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B .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C .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弱,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小D .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解析:每种金属都有它的极限频率0ν,只有入射光子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0ν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且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则产生的光子数越多,光电流越强;由光电效应方程0k E h W h h ννν=-=-,可知入射光子的频率越大,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越大,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所以AD 正确。
第14章 光的衍射习题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思考题令狐文艳1 为什么隔着山可以听到中波段的电台广播,而电视广播却很容易被高大建筑物挡住?答:只有当障碍物的大小比波长大得不多时,衍射现象才显著。
对一座山来说,电视广播的波长很短,衍射很小;而中波段的电台广播波长较长,衍射现象比较显著。
2 用眼睛通过一单狭缝直接观察远处与缝平行的光源,看到的衍射图样是菲涅耳衍射图样还是夫琅和费衍射图样?为什么?答:远处光源发出的光可认为是平行光,视网膜在眼睛(相当于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所以观察到的是平行光的衍射。
由此可知,这时人眼看到的是夫琅和费衍射图样。
3 在单缝衍射图样中,离中央明纹越远的明纹亮度越小,试用半波带法说明。
答:在单缝衍射图样中,未相消的一个半波带决定着明纹的亮度。
离中央明纹越远处,衍射角越大,单缝处波阵面分的半波带越多,未相消的一个半波带的面积越小,故离中央明纹越远的明纹亮度越小。
4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若已知光在某时刻的波阵面为S,则S的前方某点P的光强度决定于波阵面S上所有面积元发出的子波各自传到P点的( )(A)振动振幅之和。
(B)光强之和。
(C)振动振幅之和的平方。
(D)振动的相干叠加。
答:衍射光强是所有子波相干叠加的结果。
选(D)。
5波长为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一狭缝上,若第一级暗纹的位置对应的衍射角为30º,则缝宽的大小()(A) a=0.5。
(B)a=。
(C)a=2。
(D)a=3。
答:[ C ]6波长为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单缝上,若第一级明纹对应的衍射角为30,则缝宽a等于()3。
(D)(A) a=。
(B) a=2。
(C) a=2a=3。
答:[ D ]7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的方向上,若单缝处波面可分成3个半波带,则缝宽度a等于()(A) 。
(B) 1.5。
(C) 2。
(D) 3。
答:[ D ]8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宽度a=4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的方向,单缝处波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A)2个。
2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练习题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二讲抛体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2课时)令狐文艳一.考点基础知识回顾及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点1、抛体运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下,以一定的_______抛出所作的运动,称为抛体运动。
过关练习11.(双)做抛体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不变的物理量是( )A.速率 B.速度 C.加速度 D.合外力2.(双)关于质点做抛体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抛体运动一定是匀变速运动;B.质点做抛体运动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不同C.抛体运动的速度变化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抛体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方法点拨和归纳:由于抛体运动是仅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因此合外力,加速度保持不变,与其两者相关的物理量也是不变的,如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和大小。
另外,运动轨迹由合外力与初速度方向的夹角关系决定。
知识点2、抛体运动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关练习2:四种抛体运动的分解1.竖直下抛运动,可看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竖直上抛运动,可看成是竖直向上的和一个竖直向下的运动的合运动3.平抛运动可看成是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合运动4.斜抛运动可看成是水平方向的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合运动知识点3 竖直上抛竖直上抛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竖直上抛的特点:仅受____________,加速度方向___________,因此是一个有反向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
运动具有对称性。
过关练习31、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且不计空气阻力,则物体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B、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与物体重力有关,重力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C、竖直上抛运动只包括上升阶段D、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可改变2、一个物体以20m/s 的速度从地面上被抛出,问(1)经过多长时间落回地面?(2)当速度为10m/s 时,该物体距离地面距离是多少?(3)当速度为10m/s 时,还要多长时间才会到达地面?(4)请画出物体运动的v-t 图像和大致的s-t 图像知识点4、平抛运动1、 ★平抛运动(实验及实际问题)(1)平抛运动的概念: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2)平抛运动的运动时间由抛出的高度决定。
全国高考3卷物理解析版之令狐文艳创作
2017年高考新课标3卷理综物理令狐文艳参考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
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相比,组合体运行的A .周期变大B .速率变大C .动能变大D .向心加速度变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因为对接前后,轨道半径没有改变,周期2T π=速率v =2GMa r =,所以前后周期、速率、向心加速度不变,但质量变大,动能变大,故C 正确,A 、B 、D 错误。
15.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 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
金属杆PQ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 ,一圆环形金属框T 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
现让金属杆PQ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逆时针方向B.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顺时针方向C.PQRS中沿逆时针方向,T中沿逆时针方向D.PQRS中沿逆时针方向,T中沿顺时针方向【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因为PQ突然向右运动,由右手定则可知,PQRS 中有沿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穿过T中的磁通量减小,由楞次定律可知,T中有沿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故D正确,A、B、C错误。
16.如图,一质量为m,长度为l的均匀柔软细绳PQ竖直悬挂。
用外力将绳的下端Q缓慢地竖直向上拉起至M点,M点与绳的上端P相距13l。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在此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为A.19mglB.16mglC.13mglD.12mgl17.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cm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cm。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解析版)之令狐文艳创作
2015-2016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解析版) .doc令狐文艳1.下列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A.kg B.m/s C.N D.m/s2 2.两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若两个半径为实心小球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A.2F B.4F C.8F D.16F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具有惯性B.物体只有在不受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C.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变化时,才具有惯性D.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无关4.某学校田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如图,其中A点是所有跑步项目的终点,也是400m、800m赛跑的起点;B点是100m赛跑的起跑点.在校运会中.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参加了100m、400m和800m赛跑,则()A.甲的位移最小 B.丙的位移最大C.乙、丙的路程相等 D.丙的路程最大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硬质面字典A对称跨放在硬质面的书本B上.将书本B的一端缓慢抬高至字典刚要滑动,此时书脊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B对A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合力为mgsinθC.B的一个侧面对A的弹力为mgcosθD.B对A的作用力为零6.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由此两图线可以得出()A.物块的质量为1.5kgB.物块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2NC.t=3s时刻物块的速度为3m/sD.t=3s时刻物块的加速度为1m/s27.如图所示,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外力F1、F2沿水平方向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A.8N,方向向右 B.8N,方向向左C.2N,方向向右 D.2N,方向向左8.如图所示,在汽车车厢中悬挂一小球,实验表明,当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悬线将与竖直方向成某一稳定角度.若在车厢底板上还有一个跟其相对静止的物体m1,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和物体m1的受力情况正确的是()A.汽车一定向右做加速运动B.汽车可能向左运动C.m1只受到重力和底板的支持力作用D.m1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可能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9.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从A下降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重力势能不断增大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重力势能不断增大C.物体从A下降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从A到B重力势减小D.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为0,弹性势能最大10.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圆弧轨道,半径OA水平、OB竖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A的正上方P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沿轨道到达最高点B时恰好对轨道没有压力.已知AP=3R,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从P到B的运动过程中()A.重力做功3mgR B.克服摩擦力做功0.5mgR C.合外力做功mgR D.机械能减少1.5mgR11.如图所示,定滑轮的质量和摩擦都可忽略不计,轻绳绕过定滑轮连接着A 、B 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 和m ,物体A 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绳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则此时物体A 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与滑轮轴对滑轮的弹力大小分别是( )A .mgcos θ,mgcos (45°-2θ)B .mgsin θ,2mgsin (45°-2θ)C .mgsin θ,mgcos θD .mgcos θ,2mgcos (45°-2θ)12.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 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 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块静止不动,则第2块砖对第3块砖的摩擦力大小是( )A .0B .mgC .21mg D .2mg 13.一条河宽100m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5m/s ,水流速度是3m/s ,则( )A .船一定做曲线运动B .船不能到达正对岸C .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过河所用的时间最短,是20sD .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船的位移最小,是100m14.如图所示,某空箱子恰好能沿倾角为θ的斜面匀速下滑,设箱子受到斜面的支持力为F N ,摩擦力为f ,箱子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果再往箱子内装入一些物体,则()A.箱子不再下滑 B.箱子仍能匀速下滑C.箱子将加速下滑 D.箱子将减速下滑15.直升飞机停在南半球的地磁极上空,该处地磁场叶片的长度为l,螺旋桨转动的频率为f,顺着地磁场的方向看螺旋桨,螺旋桨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桨叶片的近轴端为a,远轴端为b,如图所示.如果忽略a到转轴中心线的距离,用E 表示每个叶片中的感应电动势,则()A.E=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B.E=2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C.E=πfl2B,且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D.E=2πfl2B,且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16.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高中物理计算题(有详细答案哦)之令狐文艳创作
二、计算题令狐文艳121.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 ,长为L=1.4m ;木板右端放着一小滑块,小滑块质量为m=1kg ,其尺寸小于L 。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102.(/)g m s (1)现用恒力F 作用在木板M 上,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问:F 大小的范围是什么?(2)其它条件不变,若恒力F=22.8牛顿,且始终作用在M 上,最终使得m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
问:m 在M 上面滑动的时间是多大?解析:(1)小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小滑块在滑动摩擦力f 作用下向右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木板在拉力F 和滑动摩擦力f 作用下向右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使m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的条件是a a 21> 即N g m M F m f M f F 20)(//)(=+>>-μ解得(2)设m 在M 上滑动的时间为t ,当恒力F=22.8N ,木板的加速度a F f M m s 2247=-=()/./)小滑块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S a t 1122=/木板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S a t 2222=/ 因S S L 21-=即s t t t 24.12/42/7.422==-解得 122.有个演示实验,在上下面都是金属板的玻璃盒内,放了许多锡箔纸揉成的小球,当上下板间加上电压后,小球就上下不停地跳动。
现取以下简化模型进行定量研究。
如图所示,电容量为C 的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 和B 水平放置,相距为d ,与电动势为ε、内阻可不计的电源相连。
设两板之间只有一个质量为m 的导电小球,小球可视为质点。
已知:若小球与极板发生碰撞,则碰撞后小球的速度立即变为零,带电状态也立即改变,改变后,小球所带电荷符号与该极板相同,电量为极板电量的α倍(α<<1)。
不计带电小球对极板间匀强电场的影响。
重力加速度为g 。
(1)欲使小球能够不断地在两板间上下往返运动,电动势ε至少应大于多少?(2)设上述条件已满足,在较长的时间间隔T 内小球做了很多次往返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几何光学习题
令狐文艳
1.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为一透明介质制成的三棱镜的截面,且30
=
∠A0,在整个AC面上有一束垂直于AC的平行光线射入,已知这种介质的折射率n>2,则()
A.可能有光线垂直AB面射出
B.一定有光线垂直BC面射出
C.一定有光线垂直AC面射出
D.从AB面和BC面出射的光线能会聚一点
2、如图所示,长方形玻璃abcd的折射率为55.1=n,在靠近ab面的一侧固定一枚大头针P,用眼睛在另外三个侧面分别观察大头针P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ad面一侧偏下的位置可以看到P的像
B、在bc面一侧偏上的位置看不到P 的像
C、在cd面一侧偏右的位置可以看到P的像
D、在以上的三个位置都可以看到P的像
4.如图,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玻璃三棱镜,它们的顶角分别为α、β,且α< β。
a、b两细束单色光分别以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腰的方向射入,从另一个腰射出,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偏折角均为θ。
则ab两种单色光的频率υ1、υ2间的关系是(B)
A.υ1 = υ2
B.υ1 > υ2
C.υ1 < υ2
D.无法确定
5、发出白光的细线光源ab,长度为L,竖直放置,上端a恰好在水面以下,如图所示,现考虑线光源ab发出的靠近水面法线(图中虚线)的细光束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由于水对光有色散作用,若以
1
L表示红光成的像长度,2L表示蓝光成的像的长度,则()
A、L
L
L<
<
2
1
B、L
L
L>
>
2
1
C、L
L
L>
>
1
2
D、L
L
L<
<
1
2
6.如图所示,有一玻璃直角三棱镜ABC,其临界角小于45°,一束平行于BC边的白光射到AB面,在光束射出三棱镜时(设光线在棱镜内射至BC边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BC面出射的是白色光束
P
a b
c
水a
b
B.从AC面出射的是白色光束
C.从AC面出射的是有色的不平行光束
D.从AC面出射的是平行于入射光线的有色光束7.abc为一全反射棱镜,它的主截面是等腰直
角三角形,如图所示,一束白光垂直入射到ac
面上,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若光线入射点
O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光线的入射方向(不
考虑自bc面反射的光线)()
A.使入射光按图中的顺时针方向逐渐偏转,如果有色光射出ab面,则红光首先射出
B.使入射光按图中的顺时针方向逐渐偏转,如果有色光射出ab面,则紫光首先射出
C.使入射光按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逐渐偏转,红光将首先射出ab面
D.使入射光按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逐渐偏转,紫光将首先射出ab面
8、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一个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玻璃球,频率为
υ的细激光束在真空中沿直线BC传播,并于玻璃球表面C点经折射进入玻璃球,且在玻璃球表面D点又经折射进入真空中,0
120
=
∠COD,已知玻璃对该激光的折射率为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光子在穿过玻璃球的过程中能量逐渐变小
B、此激光束在玻璃球中穿越的时间c
R
t
3
=
中光速)
C
、改变入射角α的大小,细激光可能在玻璃球的内表面发
生全反射
D、图中的激光束的入射角045
=
α
9、如图所示,一细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分为各种单光,取
其中的abc三种单色光,并同时做如下实验:
①让这三种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在光屏上
产生干涉条纹(双缝间距和缝屏间距均不变)
②让这三种单色光分别照射锌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b种色光能产生光电效应,则a
效应
B、c种色光的波动性最显著
C、c种色光穿过光纤的时间最长
a
b
c
D 、 a 种色光形成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小
10、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A 、B 自空气射向玻璃,经折射形
成复合光束C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光子的能量比B 光子的能量大
B 、 在空气中,A 光的波长比B 光的波长短
C 、 在玻璃中,A 光的光速小于B 光的光速
D 、 玻璃对
A 光的临界角大于对
B 光的临界角 11、等腰直角棱镜放在真空中,如图所示,d A
C AB ==,一束单色光以0
60的入射角从AB 侧面的中点射入,折射后再从AC
在真空中的光速为
C ),
(1)请作出光路图;(2少?
12、如图所示,折射率为2
=n 的液体表面上方有一点光源
S ,发出一条光线,垂直地射到水平放置于液体中且距液面深
度为h 的平面镜M 的O 以角速度ω(1)
(2)
光斑在P 点即将消失时的瞬时速度。
参考答案 (1)BC
(2)C
(3)B
(4)B
(5)D (6)D (7)A
(8)B
(9)C
(10)D
(11)解析
:光路图如图所示,已知090=∠=+A βα,003060=-+-=βγαθ
解得060=γ
,n =αsin /60sin 0,n =βγsin /sin ,所以045==βα
所以C
d v d t 2322== (12)解析:反射光的旋转速度为2θ, P 2
1所以045=C 从A 到P 的平均速度v =在P 点光斑的瞬时速度
C
A
M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