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079a4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3.png)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
中医很不同于西方的医学,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及八纲十二经等。
其中,“阴阳五行”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组成,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相互关联的物质和能量。
这种理论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中的“物质与能量”学说。
另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是“气血津液”,认为这些血液、体液和气体在人体内循环,维持生命活动。
当气血津液的流通受阻止或不平衡时,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在中医中,人体的脉络是一个重要概念,由“经络”和“脏腑”两个层次组成。
经络是通过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来传输能量和信息的一种通道。
而脏腑则是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其功能是为经络提供气血和营养物质。
当人体内的脏腑和经络出现疾病时,中医通常会采用针灸、草药、按摩、拔罐等方法治疗。
八纲十二经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
八纲指的是寒热表里、虚实阴阳这八个方面,而十二经则是指十二个经脉。
中医诊断通常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脉搏、腹部等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然后根据病因和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饮食和针灸等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草药疗法、针灸、拔火罐和推拿按摩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方法。
草药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天然药物。
中药根据其功效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
单味药指的是单个中药材,而复方药是指两种以上不同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的药物。
中药通常有温热、凉冷、苦涩等不同的性质,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外敷、煎汤等。
针灸:针灸是一种剌激皮肤和穴位的方法,通常使用针条在穴位上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已经被全球各地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针灸的治疗范围相当广泛,能够治疗诸如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很多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bf574d70c22590103029d0f.png)
中医体质学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其具体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以及禀性勇怯分类法等。
一、体质分类的方法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说明健康与疾病的问题。
所以,中医学主要是用阴阳学说从生理功能特点对体质加以分类。
本节对体质的分类采用阴阳分类法。
应当指出,体质分类上所使用的阴虚、阳虚、阳亢以及痰饮、脾虚、肝旺等名词术语,与辨证论治中所使用的证候名称是不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种在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特异性。
二、正常体质“阴阳匀平,命之曰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因此,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但是阴阳的平衡是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所以总是存在偏阴或偏阳的状态,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均属于正常生理状态。
因此,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一)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其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其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阴阳乎和质者,不易感受外邪,少生疾病,即使患病,往往自愈或易于治愈:其精力充沛,工作潜力大,夜眠安稳,休息效率高。
如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或慢性病患,则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二)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阳质者,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
其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其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
偏阳质者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快,性欲旺盛。
偏阳质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为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中医学霸笔记
![中医学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79ed76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9.png)
中医学霸笔记中医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医学思想,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的一些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五大部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例如天地、日月、水火、寒热等。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代表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中医学认为,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生命现象都可以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分析。
2、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体内四种液体,它们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气是指身体内的能量,对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则是指运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津液则是指保持体内湿润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脏腑指的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经络则是指人体内的多条经脉,贯穿全身,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中医学认为,脏器之间、经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4、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的基本疾病理论。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环境、遗传、饮食营养、活动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疾病诊疗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机,并针对不同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1、望诊望诊是指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征、脉象等来判断其疾病的性质和病程。
2、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等音响,来推断其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问诊问诊是指问患者相关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情况,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 健康 医学科普
![中医 健康 医学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7297604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0.png)
中医健康医学科普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传统中医文化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重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进行科普,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的魅力。
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五行学说则是阴阳学说的延伸,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并将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神等与五行相应联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身体的正常功能活动离不开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调节和供应。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和数百个络脉,经络相通,贯穿全身,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通道。
脏腑学说则是中医独特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有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多种手段。
其中,针灸是中医的代表性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通过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中医的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推挤等手段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是中医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9120a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b.png)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以来,我便深深地被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吸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中医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理论体系独具特色,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1.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组成,阴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代表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学习,我明白了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学习脏腑经络,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脏腑经络来治疗疾病。
3.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对气血津液的学习,我了解了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
二、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中医诊断方法独特,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
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结合四诊合参,可以准确判断病情。
我认识到,中医诊断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这种全面的诊断方法使得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三、中医治疗的独特疗效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这些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点。
通过学习中药,我了解了中药的药性、功效以及配伍原则,为今后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打下了基础。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0dcc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2.png)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
其中,六大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分别为: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和养生保健。
具体内容如下:1.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即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2. 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两种基本元素,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五行是中医学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和治疗原理。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运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载体,津液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润滑的液体。
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与脏腑相连,经络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保持健康。
因此,经络脏腑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研究,即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同时也强调了病机与病证的相互关系。
6. 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注重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法,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中医医理知识
![中医医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0e6b95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d.png)
中医医理知识中医医理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础。
中医医理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医理的基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着生命的平衡。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要根据阴阳失调的程度来辨证施治。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木、火、土、金、水。
每个要素都具有相应的性质和作用,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在中医辨证施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医理中独特的理论体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网络。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生理活动。
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常常通过调理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胆、胆、膀胱等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常常根据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五、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医理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物质的理论,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充盈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要根据气血津液的状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
中医医理的核心内容是观察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病理变化,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中医医理虽然源远流长,但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医理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医理的应用可以指导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对于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知识框架
![中医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44c0ae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2.png)
中医知识框架是指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和诊疗方法等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中医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实践。
2.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脉诊、舌诊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气息、脉搏、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情变化。
3.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食疗、拔罐、刮痧等。
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4.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药物配伍等内容。
中草药学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5.经络学:-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包括经络穴位、针刺技法、灸法、针灸理论等内容。
通过针灸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倡预防为主、调整饮食、保持体育锻炼、调节情志、按摩保健等方法,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8.中医病证学:-中医病证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变化及临床表现,形成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知识框架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通过研究和应用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人们健康服务。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https://img.taocdn.com/s3/m/d03458fa50e2524de5187e4e.png)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一)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脾
肉
唇
口
涎
思
肺
皮
毛
鼻
涕
悲
肾
骨
发
耳二 阴
唾
恐
五脏与五行—平衡
木-肝;火-心;土-脾 金-肺;水-肾
(1)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
事物,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土曰稼穑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内属——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18b3dc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4.png)
阴阳五行人体五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
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
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
脾统血。
脾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肺司宣发,外和皮毛。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
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
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541b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3.png)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容
![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b915a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6.png)
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容
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是中医知识体系的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容。
2. 中药学:主要介绍中药的分类、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药的配伍禁忌等内容。
3.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各种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
4. 中医内科学:介绍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内容。
5. 针灸学:介绍针灸的基本知识,如穴位定位、针刺方法等,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6. 方剂学:介绍各种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包括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在考试中,中医内容的比例和具体考点会根据每年的考试大纲有所变化。
因此,准备参加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需要仔细研究考试大纲,了解中医内容的考试范围和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95c54b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0.png)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不仅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领略其中的奥秘。
中医理论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方面。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认为世界万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热为阳,寒为阴。
在人体中,脏腑也有阴阳之分,脏为阴,腑为阳。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世间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人体中,五脏也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与协调。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一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的精微物质。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津液则包括汗液、唾液、胃液等,起着滋润和濡养的功能。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代谢都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津液出现异常,如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脏腑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水谷。
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细小脉络。
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比如,外感风寒会导致感冒、咳嗽等疾病;长期的情志不畅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10622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4.png)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概念
- 阴阳理论
- 五行理论
- 脏腑理论
- 气血津液理论
- 痰浊理论
2. 中医诊断方法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3. 中医辨证理论
- 八纲辨证
- 体质辨识
- 病因病机分析
4. 中医护理原则
- 调护阴阳平衡
- 顺应自然规律
- 整体观念
- 预防为主
5. 中医护理方法
- 饮食调理
- 按摩推拿
- 气功养生
- 中药外治
6. 常见病症中医护理
- 感冒护理
- 肠胃疾病护理
- 心脑血管病护理
- 肿瘤病人护理
7. 中医护理操作规范
- 针灸操作规范
- 推拿操作规范
- 中药煎煮规范
- 中药外用规范
8. 中医护理安全注意事项
- 中药药物配伍禁忌
- 针灸操作安全预防
- 中医护理禁忌
本文对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旨在为中医护理人员提
供基本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737bc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b.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试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试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f83e51db04a1b0717fd5ddf2.png)
中医基础理论应试指南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脏象(形体官窍)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
3.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4.《黄帝内经》包括和两部分。
5.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至时期。
6.清代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是所著的。
7.《伤寒杂病论》即现存的和。
8.朱震亨是派代表医家,他提出了“”的理论。
9.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后世称之为派。
10.温病学派创立了以和为核心的温病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11.证,又称证候,它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和。
12.《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管与肠的比例是,在血液循行方面,提出的观点。
答案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3.《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4.《素问》《灵枢》 5. 先秦(战国)秦汉6.王清任《医林改错》 7. 《伤寒论》《金匮要略》8.养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9. 刘完素(河间)主火(寒凉)10.卫气营血三焦 11. 性质邪正关系(病势)12.1:35 心主身之血脉二、选择题(一)A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以下各章同)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年代是:A.先秦时期B.先秦至秦汉时期C.远古时代D.金元时期E.隋唐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部全录》D.《黄帝内经》E.《五十二病方》3.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说的著名医家是:A.刘完素B.朱丹溪C.张从正D.薛生白E.叶天士4.《温热病篇》的作者是:A.吴又可B.叶天士C.吴鞠通D.薛生白E.王孟英5.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A.张子和B.李东垣C.朱丹溪D.吴又可E.刘河间6.在病因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B.陶弘景C.巢元方D.孙思邈E.陈无择7.下列哪一种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证”所包含的基本内容:A.病情轻重B.发病原因C.邪正关系D.病变部位E.病变性质(二)D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二个相互关联的答案,以下各章同)1.共同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的两部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脉经》 D.《难经》 E.《金匮要略》 2.下列哪两项说明了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更为重要: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对症施治 D.审因论治 E.标本同治答案(一)A型题1.B 2.D 3.A 4.B 5.D 6.E 7.D 8.A(二)D型题1.BE 2.AB。
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
![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d148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b.png)
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知识、针灸推拿、养生保健、临床医学、经典古籍、医学史话和医学哲学等方面。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脏腑经络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二、中药知识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知识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
中药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每种中药都有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
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三、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的特色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人体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流通和放松肌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养等方面。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而养生保健则是通过调节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面,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五、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方面。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中医临床医学还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经典古籍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献资料,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古籍。
这些古籍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必读经典。
七、医学史话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古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学者,如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
中医中中的含义解释
![中医中中的含义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30ff97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a.png)
中医中中的含义解释中医中中是指中医学术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等内容。
其中,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等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而成的。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表示事物的相对性和对立性。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和运动状态,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相互作用决定了生命的产生、生长、衰老和死亡等过程。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部存在气、血、津液等物质,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气的营养物质,津液则是人体内部的润滑物质。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把五脏六腑分为肝、心、脾、肺、肾、胃六个部位,认为它们分别掌管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则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输通道,它们贯穿全身,与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内容,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饮食、起居等;外因则是指外界的因素,如环境、气候、传染病等。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通过诊断病因病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中中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它们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病的法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e0c175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4.png)
中医治病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包括多个方面,以下是关于阴阳平衡、五行养生、脏腑调理、气血津液、经络学说、情志疗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个体化治疗和防治结合的介绍。
1.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法则之一。
在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衡所导致的,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2.五行养生五行养生法是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结合五行理论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五行养生法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与五行元素相应关联,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3.脏腑调理脏腑调理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和针灸治疗。
4.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内的动力和能量来源,血是滋养人体的基本物质,津液则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当气血津液发生异常时,会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的发生。
5.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指人体内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调节脏腑功能、传导感应、抗邪作用等功能。
根据经络学说,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病情。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可以采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进行调理。
7.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时间、季节和气候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春季万物生发,宜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肝郁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人
体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母子相及
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人体、时)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 火赤 徵 苦 长 暑 南 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 商 辛 收 燥 西 秋 水黑 羽 咸 藏 寒 北 冬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用于疾病的诊断
阳
阴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细、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总之,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实热证——热者寒之 实寒证——寒者热之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
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 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
手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经
手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降、入(阴)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①② 中按 医摩 基手 础法
提提纲纲
③④ 经头 络痛 腧失 穴眠
⑤⑥ 颈脊 肩柱 腰保 背健
内容
阴阳
中医基础 ※思维
五行
脏腑
气血津液
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
➢
辨 证 论 治
整 体 观
思考
阴 阳
思考
五 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达
阴阳对立
到 相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对
阴阳互根
的 动
态
阴阳消长
平 衡
阴阳运动的形式
。
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的含义:是对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属性归 类):
阳
运动 外向 上升 温热 明亮 无形 兴奋 的的的的的的的
阴
相对 静止 的
内收 的
下降 的
寒凉 的
晦暗 的
有形 的
抑制 的
阴阳的特性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 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
须是 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概念 ●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六淫 (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胜则寒——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相生
相克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制化
含义:制,制约;化,化生。制化是生克关系的结 合,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
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
为 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
以 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
畴 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 用的 特点。
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正常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
反”。
自和与平衡
自合——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 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 体均势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
分阴 阳。《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
相对性: 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
面比 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 可相互转化。
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对立制约 ❖ ❖互根互用 ❖ ❖交感与互藏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自和与平衡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
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
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式:
此长彼消 与制约相关
此消彼长 此长彼亦长
与互用相连 此消彼亦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