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开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开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开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开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部生物的各个局部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连续地结合。

2、大气圈构造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严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根底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属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可持续性、灾害放大性三、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素质好坏的一种描述四、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第一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3、环境问题的阶段:(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时间在人类出现到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之间,主要以土地破坏为主(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七、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第二章一、什么是水循环作用是什么1、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三、什么是水体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的总称。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类活动干预或改造的自然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则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厂、交通等。

2、环境的分类有哪些?(1)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按照环境的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按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过度消耗能源、过度开垦土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这些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等方式传递信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生态系统是由下列基本部分组成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无机营养分。

2、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系统。

3、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命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4、环境科学可分三大部分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5、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我们称之为环境要素或环境基质。

6、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7、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浓度和总量两种控制方式。

8、化学需氧量(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重铬酸钾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9、所谓风向频率就是指某个方向的风占全年各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101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光合作用和有机成份的输、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

12、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主要是下列物理化学作用沉淀、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

13、人口年龄构成可以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

14、通常所谓的空气污染发生在大气圈的对流层中。

15、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在于控制磷。

16、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17、环境科学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特定的研究对象。

18、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19、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0、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21、系统的无序性,称为混乱度,也叫熵。

22、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大气污染源分为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23、能源消费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将其分为污染性能源和清洁能源。

24、水体的污染源有两种形式即点源和面源。

25、污染系数玫瑰图中污染系数的含义是风向频率/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26、控制噪声的途径:从声源上控制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在接受点上阻止噪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题型:1.选择题50分,共25题;2.解答题30分,共33.论述题20分,共1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环境问题1.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1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2从局部扩展到区域一一全球3形式更加多样4具有鲜明的地域性5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环境问题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a.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b.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波干扰等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口激增2人类物质消耗需求剧增3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4城市化进程迅速4.八大公害事件及成因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碳及其氧化物, 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 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使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病,其中甲基汞中毒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第一章1.环境的概念,类型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第二章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1.大气圈:物质组成(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

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2.水圈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3.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4.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主要问题:物种锐减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内容丰富信息传递类型:四、自然环境的规律五、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金陵学院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金陵学院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2. 群落(population ) :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 的一个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现象。 )水平 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群落的演替——演替(succession)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的时期,由一种类型变为 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进程。类型——原生和次生。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律: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 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 1/10。 第三章 大气环境 1. 大气结构——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四是大气现象复杂多变(100 米减 0.6 度) 。平流 层: 臭氧 ( O3 ) 层, 平流层中空气无对流 , 适于空中飞行。 中间层 (强烈的垂直对流) 。 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 大气污染分类——一次污染概念(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 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它们又可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 。二次污 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 染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最常 见的二次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 Ox ) 3.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危害——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 飘尘(可 吸入粒子) (IP)小于大于 10μm,沉积在肺泡,导致肺心病、降尘)这些固体的灰尘、烟尘、 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它们中一部分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并能被人体吸收而 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是有毒物质的载体,使一些气体污染物转化成为有害的颗粒 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2 碳氧化合物,CO2 增加温室效应 3、氮的氧化物 NOX(形 成酸雨,光化学污染,消耗臭氧,腐蚀人的呼吸道材料,危害植物)4、碳氢化物,烷烃、烯 烃和芳烃(光化学烟雾)5、硫氧化合物,SO2(硫酸烟雾,酸雨)6、光化学烟雾(特殊的 呛人气味,刺激眼睛和喉粘膜,造成呼吸困难,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萎等)7、含氟、氯 废气,F2、HF,Cl2、HCl(伤害植物,破坏臭氧层) 3. 室内空气污染——5 大杀手(氡、放射性、甲醛、苯、氨) 4. 大气污染类型——性质 A 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 和颗粒物,如英国首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一)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2.什么叫环境问题答:(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3.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一)即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哪些特点答:发达国家:1、环境质量已有明显改善2、部分环境问题未解决,新环境问题又产生。

发展中国家:1、生态环境破坏,有环境卫生和大城市污染2、先污染后治理。

5.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答:(一)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弱2、草原退化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二)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6.解决化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答: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7.何谓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答:(一)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二)生态系统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1)?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和生物成分两种。

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成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质之用。

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生产者又称为自养者,以绿色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生长的菌类。

环境学导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导论复习提纲

环导复习提纲1.原生问题次生问题①原生环境问题Prim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②次生环境问题Second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2.八大公害事件(回答原因)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滨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是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类型
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
第二章
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1.大气圈:物质组成
(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

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
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
2.水圈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
(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
(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
3.岩石圈
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4.生物圈
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物种锐减
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
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
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
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
(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
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容丰富
信息传递类型:
四、自然环境的规律
五、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分类: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第三章
一、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特点
概念: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特点:
(1)人类作为引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满足不同需求,人类智慧再创造)
(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起因于需求多样性)
(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人工化程度越高、自然环境比例越低,环境系统越脆弱)
(4)环境污染严重
(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二、若干典型的人工环境:城市、乡镇、农村
1.城市:
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特点:
(1)人口数量和密度大
(2)有特殊的城市景观
(3)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
(5)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中国城市化特点:发展迅速、国际化、连绵化、郊区化、与社会两极化
城郊过渡带:
概念:是处于城市和郊区的过渡地区,依托靠近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城市发展带动郊区经济发展的区域
环境特点: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交错地带,缺乏严格的管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薄弱,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道路:总量控制,精心规划,严格管理,层层落实
2.乡镇
概念: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国行政区划最低建制,处在城乡融合的交汇点, 兼有城乡两种环境特点
环境特点:
(1)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多样
(2)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尽合理,存在布局混乱的现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3)管理薄弱,难以控制环境污染
3.农村环境特点
(1)存在耕地、草原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侵蚀等现象生活生产方式不尽科学,致使环境质量恶化。

(2)资源和废物交流不平衡,加剧农村环境质量恶化,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农村发展,并使农村贫困化。

第四章
一、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二、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1.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方式与目的:利用并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
表现:向自然界索取有用物质,生产“服务”,并将产生的废弃物返还给环境.
实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后果:干扰原生环境,形成环境影响,又称环境负荷
过程积累:人口剧增,活动加剧,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量逐年急增,环境负荷增大
间接后果:当环境负荷超过自然界自净和调节的阈值时,就会威胁到自然系统的基本完整性和稳定性,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2.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三、环境与人类健康
第五章
一、全球变暖
二、臭氧层耗竭
三、酸雨危害
四、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五、环境安全
第六章
一、环境伦理历史发展
二、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比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适度消费原则、分配公平原则、公正补偿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