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

合集下载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为了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认定条件(一)企业申请认定时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

(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 10%。

(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 5,000 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 5,000 万元至 2 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 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 2 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 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 60%。

(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60%。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

(八)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二、认定程序(一)自我评价企业应对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进行自我评价。

认为符合认定条件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注册登记。

(二)网上注册登记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按要求填写注册登记表,并通过网络系统上传至认定机构。

认定机构核对企业注册信息,在网络系统上确认激活后,企业可以开展后续申报工作。

(三)提交材料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按要求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并上传相关附件证明材料,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材料、企业职工和科技人员情况说明材料、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等。

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_en

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_en

Guo Ke Fa Huo [2008] No. 362Circular on Printing and Issuing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EnterpriseDepartments (bureau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departments (bureaus) of finance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and the State Tax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local taxation administration: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s (Guo Ke Fa Huo [2008] No. 172) (hereinafter called as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Fields of High & New Technology Eligible for Primary Support of the State have been printed and distributed to you. To ensure the administration work is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ndard, and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Article 19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 (hereinafter called as the “Work Guidelines”) is hereby printed and distributed to you, and the relevant issues are announced as follows:1.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s, finance departments and taxation departments of th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shall ful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 and should closely cooperate in building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in a timely manner, so to jointly implemen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local hi-tech enterprises and put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into effect.2. The hi-tech qualifications for enterprises inside or outside the state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including Beijing experimental zone for developing new hi-tech industries) which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by the end of 2007 but still within the effective date, shallremain effective, but such enterprises may be entitled to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and its regul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after have been qualified by review pursuant to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Work Guidelines. Such enterprises may apply for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Work Guidelines before or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qualifications.3. For the hi-tech enterprises that rece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f regular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laws and whose qualifications are not expire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Respect of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Guo Fa [2007] No. 39) may executed.4. For the hi-tech enterprises newly established in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and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Work Guidelines,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the Hi-Tech Enterprises Newly-Built in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Guo Fa [2007] No. 40) may be executed.5.Sin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s requiresstrict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and has high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ll bureaus shall provide key staff, ensure sufficient supply of the funds requir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according to new circumstances and issues arising out of the local identification work in a timely manner.Attachment: Work Guidelin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s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inistry of Finance State Taxation AdministrationJuly 8, 2008Keywords: High & New Technologies; Enterprises; Work; GuidelinesOffi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inistry Printed andIssued on July 9, 2008Attachment:Work Guidelin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s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s (hereinafter called as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Fields of High & New Technology Eligible for Primary Support of the State(hereinafter called as the “Key Fields”), and to specify the duties of all related units involv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 to determine the enterprise’s R&D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standard for the enterprise’s R&D activities fees, to make clear the connotation of each index and the meas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 ensure the highly-efficient execu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ork, the Work Guidelin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dentification of Hi-Tech Enterprises(hereinafter called as the “Work Guideline s”) is hereby formulated. All units concerned should manag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the Key Fields and the Work Guidelines.Those hi-tech enterprise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the Key Fields and the Work Guidelines shall be deemed under the primary support of the State as so specified in the Article 28 of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called as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Ⅰ.Leading Team and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The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Taxation Administration form the National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ork Leading Team(hereinafter called as “Leading Team”), and the office affiliated to such Leading Team (at the torch hi-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daily works.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inance departments and tax department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form the Local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hereinafter called as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and the office affiliated to such Identification Committee (at the competent science & 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consists of the relevant personnel from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departments, financial departments and taxation departments,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aily works.Main duties of the Leading Team and the office,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are specified in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Ⅱ.Procedur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ties1. Identification(1) Self-evaluation. Enterprises shall conduct a self-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stipulated in the Article 10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f the requirements are met, enterprise may register on the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ebsite ().(2) Registration. The enterprise may visit the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ebsite”, and fill in the Enterprise Registration Form (Attachment 1) as required, and then uplo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should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status identific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and then notify the enterprise of the user name and password.(3) Preparation and Submission of Materials. Enterprises may access the online re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y entering the obtained user name and password, and then submit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1)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 (Attachment 2);2) Duplicate of the enterprise’s Business License and the tax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copy/copies);3) Special audit report on the annual R&D fees for the recent three accounting years(or the actual operating period if the enterprise has existed for less than three years) and the income from the hi-tech products (services) for the recent one accounting year identified and issued by the intermediary meeting the relevant conditions set out in the Work Guidelines;4)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most recent three accounting years (including the balance sheet, profit and profit distribution statement, cash flow statement; or the actual operating period if the enterprise has existed for less than three years) verified by the qualifie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5) Certificates relat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certificate, exclusive licensing agreement, official reply to the production, certificate/investigation report of new products or technologies, quality inspection report, initiation certificate of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projects at provinces (including the 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as well as other relevant certifications.(4) Organization of Insp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1) After receiving enterprise’s application materials,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will randomly select no less than five relative experts by the technical area from the Expert Tank, and then send the electronic materials (hide those relating to the enterprise identity information) to the selected experts via internet.2) After receiving experts’ comments and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special audit reports ,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will propose identification advices for the applicant, and determine the list of recognized hi-tech enterprises.The above-mentioned work should be completed within sixty (60) working days after receipt of the enterprises’ application materials.(5) Announcement and Certificate IssuingThose being identified as the hi-tech enterprise will be posted on the “Hi -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ebsite” for 15 working days . If there’s any objection,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will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verifying and processing the relative problems, or otherwise, it may cancel the qualification of such enterprise. If there’s no objection, it will announce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 on the “Hi -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ebsite” after filling in the Summary Statement of Approval and Registr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and reporting to the Leading Team Office , then it shall issue the “Hi -Tech Enterprise Certificate” (stamped with the corporate stamp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taxation department).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are as follows:(6) The Hi-Techbe valid forthree years from thedate of issuing.2. ReviewⅡ)enterprise will automatically be void and null.(2)To apply for the review, the hi-tech enterprise should submit the reportsrelat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ducted in the most recent three accounting years, and the special audit reports on the enterprise R&D fees for the recent three accounting years and the income from hi-tech products (services) of the recent one year issued by the qualifie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who complies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set out in the Work Guidelines.Review will be carried out by focusing on the Item 4 of Article 10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Those qualified will be properly announced and reg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Item 4 of Article 11, and the “Hi-Tech Enterprise Certificate” (stamped with the stamp of the department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nance and taxation) will be reissued by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The Hi-Tech Enterprise Certificate so re-issued upon review will be valid for three years, and any application for review proposed after the expiry of such re-issued certificate will be handled as initial.3. Application for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1) Those identified or re-inspected qualified may apply for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the Implementation Rul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 nterprise Income Tax Law(hereinafter called as “Implementation Rules”), and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ax Collection (hereinafter called as “Tax 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Law”), the Detaile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 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ax Collection(hereinafter called as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Rules”) and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 etc.(2) The enterprise will not be entitled to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if failing to obtain the hi-tech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 or to meet the regulations asspecified in the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and its Implementation Rules, Tax Collection Administration Law and its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Rules, as well as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etc.4. ReviewAny disput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hi-tech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 and arising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ated tax collection policies by the enterprise as specified in the Article 14 and 15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if any dispute arises from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provisions in the Article 10(4) are met, review is required, i.e.,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o continue to retain its hi-tech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 and entitlement to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ies by first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total R&D expenses for the three accounting years b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to the date on which the dispute occurs with the total sales income for the same period comply with regulations in the Article 10(4)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Ⅲ.Intermediaries and Experts1. Intermediaries(1) Qualifications1) qualified for the independent practice; established for more than three (3) years; free of any bad records since establishment;2) have the number of the certified accountants at no less than 2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annually and monthly average workfor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year (namely, in average, there’re more than 20 employees annually and monthly);30 be familiar with the policies relat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2) Duties1) To accept the enterprise’s engagement, and to audit the R&D fees and hi-tech products (services) income in an objective and fair manner, and then to issue the audit report.2) To issue the special audit report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to disqualify those committing fraud, and then announce them on the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Website”2. Experts(1) Qualifications1) Being a citize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ve and work in the Chinese Mainland;2) Have senior technical titles; experienced in the related specialties set out in the Key Fields; ha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conditions for such technical field;3) Be possessed with good work ethic; keep to principle; be fair and just in handling affairs;4)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 policie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and industry; be familiar with the related requirements 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2) Expert Tank and Expert Selection Method1) Experts listed in the Expert Tank should be skilled in the technologies specified in the Key Fields. The number of those familiar with the sub-area of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shall not be less than five times that of those required by the inspection institute.2) The expert recruitment system is required to build; experts listed in the Expert Tank should be under the dynam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will uniformly report the Expert Registration Form (Attachment Ⅲ) to the Leading Team for filing.3)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shall randomly pick the experts to carry out the iden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to which the main products (services) of enterprises belong.(3) Duties1) To check whether the R&D projects reported by the enterprise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Work Guidelines.2) To assess the enterprise’s R&D activ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key technologies, main operations, etc. on the independent and fair principles; to fill in the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Expert Evaluation Form (Attachment Ⅳ) and then send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as required via internet.3) Fill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m of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Expert Panel (Attachment Ⅴ), and then send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as required via internet; to provide advisory opinions to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4) Expert Disciplines1) Experts should express an independent,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opinion for the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Work Guidelines.2) Experts may freely express opinion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experts, and shall not provide any evaluation against the objective circumstances.3) Experts shall neither disclose or use the enterprise’s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secrets, nor retain by copy or distribute the identification materials to others, or disclose any of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4) Experts shall neither take advantage of its special position and influence nor take any illegal measures to facilitate the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5) Experts shall not enter the enterprise’s site for survey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6) Experts shall not accept any proceeds or benefits given by the enterprise.Ⅳ.Confirmation of R&D Activities, and Classification & Distribution of R&D FeesHow to measure the enterprise’s R&D funds is significan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should, as specified, accurately fill in the R&D activities (projects) form, and meanwhile correctively classify and distribute the R&D funds to be audited by the qualifie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which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ork Guidelines.1. Confirmation of R&D Activities(1) Definition of R&D ActivitiesRefer to the activities continuatively carried out with well-defined goals to get new knowledge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luding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to exercise the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with creativity, or to substantively improve the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services).Creative us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new knowledge, or substantiv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services) indicate that the enterprise gained great progress in th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services), which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local technologies of related industrie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cities specially designated in the state plan), except for the regular upgrading of the enterprise or direct application of certa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etc. (for example: direct use of new processes, materials, equipment, products, services or knowledge, etc.)The enterprise judges whether the R&D activities (project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efinition, and fills in the Ⅱ “Schedule of Enterprise R&D Projects” of the Attachment 2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2) Basis and Method of JudgmentIn organizing the expert evalu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Institute may carry on judgment on the R&D activities (projects) declared by the enterprise by referring to the following methods:1) Industry Standard Method: if the relevant national sectors, national or world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other qualified institutes provided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standards) on determining the technologies, including: “new knowledge”, “creative use of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or “substantiv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services)”, etc., then follow such parameters (standard) to judge whether projects the enterprise is engaging in are relating to the R&D.2) Expert Judgment Method: if 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ustrial standard for R&D activities, the experts involving in this industry will make judgment 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new knowledge or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substantiv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es indicate that the enterprise gains progress identified by the experts from the same technical area.3) Goals or Results Judgment (supporting standard) Method: to check the initiation and budget report of R&D activities (project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goals (innovativeness) and designed input resources (budget); check to see whether the R&D activities formed any final or intermediate outcomes, for examp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atent, etc.) or other form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his method will help if it’s not easy to judge the occurrence of the R&D activities for the enterprise when using the Industry Standard Method and Expert JudgmentMethod.3. R&D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in Hi-Tech Service IndustryRefer to the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or sustentative improvement in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reas with the purpose to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services) and use of the new processes, etc. in the high & new technical service industry; or ref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projects of key technology listed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The judgment is the same as the general R&D activities (projects) standard defined in the Article Ⅳ1(1) and (2).4. Determination of R&D Projects“R&D Projects” refer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hich are not repeated, and have independent period and have available the financial and personnel arrangement. R&D fees are calculated by estimating and adding each R&D item.2.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D FeesEnterprise shall classify and distribute the expenses for direct R&D activities, and those that can be counted as the R&D activities, and fill in the Ⅴ“Annual Enterprise R&D Fee Schedule”in the Attachment Ⅱ–Hi-Tech Enterprises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1) Accounting of Enterprise R&D FeesEnterprise shall establish the subsidiary R&D fees account for the Hi-Tech Enterprise Iden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ample, and provide related vouchers and schedules, and also conduct accounting as required by the Work Guidelines.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nterprise R&D Fees (sample)Note: A, B, C and D represent different R&D projects declared by the enterprise (2) Pooling Scope of Fees1) Personnel & StaffAnnual wage of personnel engaging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lso called “R&D Staff”) includes the basic salary, bonus, and allowance, increase of salary at the end of year, overtime fees and other related expenses.2) Direct InputsRefer to the expenses of raw materials and etc. purchased for implementing R&D projects, including: water fees, fuel (gas and electricity) use fees, etc.; expenses of models, samples, sample machines and general test device purchased for the tests and trial productions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costs of the test products; expenses for maintain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use instruments and devices; rent of the fixed assets by lease, etc.3) Depreciations and Long-term Deferred ExpensesIncluding the depreciations of the instruments and devices purchased for the R&D activities, and the buildings currently used for the R&D projects (including: the long-term deferred expenses incurred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decoration and repair or the R&D facilities).4) Design FeesRefer to the expenses for designing the proces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operation features for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f new products and processes5) Equipment Debugging FeesMainly include R&D expenses incurred during the tools and equipments preparation period (for example: study and develop the production machine, modules and tools; modify th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or work out new methods and standards, etc.)Expenses of regular tools and equipments preparation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for large-scale batch and commercialization production will not be counted in.6) Amortiz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Fees of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including: patents, non-patented inventions, licenses,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designs and calculations, etc.) purchased for the R&D activities.7) R&D Assignment FeesRefer to the expenses for delegating other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transform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echnic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others outside the territory of China to take care of the R&D activities (the achievements made are owned by the enterpris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what the enterprise mainly deals in). Assignment costs shall be determined on the independence trade principle.80% of the assignment costs shall be counted into the total R&D fees during the identification.8) Other feesRefer to the other expenses relating to the R&D activities (including: office fees, communication charges, patent application maintenance fees,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urances, etc.), 10% of the total R&D fees to the maximum, except for the circumstances separately specified.(3) R&D Fees in ChinaRefer to the sum of the actual expenses for carrying out the R&D activities and the costs for delegating the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transform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search institutes, technic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inside the territory of China, excluding the expenses for delegating the institutes outside the territory of China to complete the R&D activities.Ⅴ. Other Key Indexes1. Core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he core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pecified in the Measur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include: inventions, utility models, and appearance designs by not simply changing the product pattern and shape (mainly refer to appearance designs obtained via study and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ethod), software copyrights, exclusive rights of the layout-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new varieties of plants.For patents of inventions, utility models, and appearance design,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of th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SIPO) () to search for the patent marking and number, so to check the patent authenticity.For the software copyright,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of State Copyright Bureau China Copyright Protection Center () to check the software copyright marking (i.e. copyright marking), so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The exclusive license mentioned in the Work Guidelines refers to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ith a exclusive use right of more than five years (patents, software copyrights, exclusive right of layout-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s,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etc.) agreed by the technical receiving party, which cannot be used neither by the provider nor any third party during such period.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the core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reof referred to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 mean the exclusive license with a term of more than five years (the validity period of the hi-tech enterprises shall be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exclusive license to expire in more than five years), and shall be within the valid protection of the Chinese laws.2. Technical Staff & R&D Staff。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文件认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苏高企协〔2011〕22号关于公示江苏省2011年第二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有关规定,经企业申报、地方初审、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组织专家审查等程序,现对江苏省2011年第二批760家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见附件)予以公示。

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公示及异议时间公示时间自2011年11月8日起15个工作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持有异议,附件:江苏省2011年第二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序号序号 企业名称企业名称地区地区 1 南京新索奇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 江苏普旭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 3 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4 南京安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 5 南京橙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6 江苏瑞倍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南京 7 南京一丹软件有限公司 南京 8 江苏金蝶软件有限公司 南京 9 南京芒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10 南大傲拓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南京 11 南京蓝摩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12 南京银茂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 13 南京西尔特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 14 南京信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15 南京方瑞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16 南京国睿安泰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17 南京俊东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 18 南京理学工程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 19 江苏指南针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 20 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 21 南京蓝泰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 22 南京瀚之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3 南京吉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4 江苏先安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5江苏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6 南京北路自动化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27 南京友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28 南京安顺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南京29 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30 南京稳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31 江苏国密生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32 江苏联宏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33 南京三大液压润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34 南京音飞储存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35 南京金腾重载齿轮箱有限公司 南京36 南京迪威尔重型锻造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37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38 南京劳拉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39 南京华敏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40 南京欧姆龙海事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41 南京理工速必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42 南京波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43 爱威机电(南京)有限公司 南京44 南京东华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 南京45 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46 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47 南京江原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48 南京普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49 南京迈迪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南京50 九康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51 南京郁氏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52 江苏新恒基重工有限公司 南京53 南京一凡建材实业有限公司 南京54 南京柯瑞特种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55 南京万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56 南京联合荣大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57 南京曙光硅烷化工有限公司 南京58 南京蓝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南京59 江苏龙蟠石化有限公司 南京60 江苏枫叶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61 南京碳环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62 南京冠亚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63 艾德克斯电子(南京)有限公司 南京64 南京卓实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65 江苏谷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66 南京安能电气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67 江苏大全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南京68 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69 南京小桥流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70 南京赛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71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72 江苏新创光电通信有限公司 南京73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 南京74 南京普天网络有限公司 南京75 南京韩威南冷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76 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 南京77 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78 南京艾迪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南京79 南京科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80 美国钻采系统(南京)有限公司 南京81 无锡引速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82 无锡中科方德软件有限公司 无锡83 无锡华润芯功率半导体设计有限公司 无锡84 江苏凯路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85 无锡中太数据通信有限公司 无锡86 加利电子(无锡)有限公司 无锡87 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无锡88 江苏森莱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89 无锡市桥联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90 江阴索利德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91 江阴市长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92 无锡市江益轴承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93 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 无锡94 无锡市锡泵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95 无锡双益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96 无锡羊尖迪达锁业有限公司 无锡97 博宇(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98 无锡英特帕普威孚液压有限责任公司 无锡99 宜兴市灵谷塑料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100 无锡小天鹅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无锡101 江阴克威齿轮箱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102 无锡市华立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无锡103 无锡明燕集团有限公司 无锡104 无锡港盛港口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105 无锡盾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106 无锡市新银叶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107 江阴林格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08 无锡礼恩派华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无锡109 无锡吉兴汽车声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10 无锡市神力齿轮冷挤有限公司 无锡111 无锡皓月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无锡112 无锡威孚奥特凯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113 凡嘉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无锡114 无锡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无锡115 罗益(无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无锡116 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 无锡117 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 无锡118 江苏孚尔姆焊业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19 江阴市长兴钒氮新材料有限公司 无锡120 江苏金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无锡121 江阴润源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122 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 无锡123 宜兴市东坡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无锡124 宜兴王子制陶有限公司 无锡125 荧茂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无锡126 无锡德松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27 江苏凌飞化工有限公司 无锡128 江苏汉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129 江苏兴达文具集团有限公司 无锡130 江苏雪豹日化有限公司 无锡131 江阴市海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无锡132 无锡绿波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133 昌盛光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无锡134 国电光伏(江苏)有限公司 无锡135 江阴市华英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36 无锡马山永红换热器有限公司 无锡137 无锡双力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138 博耳(宜兴)电力成套有限公司 无锡139 江阴钟舟电气有限公司 无锡140 无锡顶一电机有限公司 无锡141 无锡市明珠电缆有限公司 无锡142 无锡市霄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43 无锡出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144 无锡和荣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45 飞潮(无锡)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无锡146 无锡美尚景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无锡147 无锡市华通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148 天源环保有限公司 无锡149 江苏瑞盛水处理有限公司 无锡150 无锡市凯利药业有限公司 无锡151 江苏金泰科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152 无锡博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锡153 江苏海大印染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154 宜兴市高拓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无锡155 无锡凤凰画材有限公司 无锡156 江苏秋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157 江苏和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无锡158 江苏中泰桥梁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159 徐州赫思曼电子有限公司 徐州160 徐州大亚自动装备有限公司 徐州161 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徐州162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163 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徐州164 江苏星星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165 江苏恒久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166 徐州圣邦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167 徐州凯莫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168 徐州市三原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徐州169 徐州翔跃电子有限公司 徐州170 徐州云泰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徐州171 徐州华夏电子有限公司 徐州172 徐州徐航压铸有限公司 徐州173 徐州胜海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174 徐州中国矿大岩土工程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徐州175 徐州中森通浩新型板材有限公司 徐州176 江苏惠利隆塑业集团有限公司 徐州177 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徐州178 江苏淮海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徐州179 徐州宝迪电气有限公司 徐州180 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徐州181 徐州市恒源电器有限公司 徐州182 常州神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83 常州航天信息有限公司 常州184 常州索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85 江苏启航开创软件有限公司 常州186 常州发创软件有限公司 常州187 常州远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88 常州瑞思杰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89 江苏今创安达交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常州190 常州市新盛电器有限公司 常州191 常州华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92 常州网视领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93 常州速骏电子有限公司 常州194 常州苏云电气有限公司 常州195 常州市新墅机床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196 常州贝斯塔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197 常州领航电子有限公司 常州198 常州市宏达机床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199 常州市赛尔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常州200 常州亚泰焊割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01 常州长浪齿轮箱有限公司 常州202 常州虎伯拉今创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03 常州市海力工具有限公司 常州204 常州市恒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05 常州汤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06 常州玻璃钢造船厂常州207 江苏高齿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08 常州东吴链传动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209 江苏新康华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10 常州科林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11 常州朗锐东洋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常州212 常州特尔玛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常州213 常州天泽光伏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214 溧阳中材重型机器有限公司 常州215 常州爱特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16 常州市新瑞得仪器有限公司 常州217 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常州218 常州市立新增压器有限公司 常州219 常州天大龙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20 常州市飞拓模塑有限公司 常州221 常州市永光车业有限公司 常州222 常州中隆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常州223 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常州224 常州泰康制药有限公司 常州225 常州靶标生物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 常州226 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 常州227 江苏迪赛诺制药有限公司 常州228 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常州229 江苏省健尔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 常州230 常州联发凯迪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31 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232 江苏瑞邦农药厂有限公司 常州233 溧阳市裕达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34 江苏华鑫合金有限公司 常州235 常州市新亚不锈钢管有限公司 常州236 江苏安普特防爆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37 常州市中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38 常州瑞复达高温新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39 江苏津通先锋光电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常州240 常州碳酸钙有限公司 常州241 常州山由帝杉防护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242 常州胜威塑料有限公司 常州243 江苏华光粉末有限公司 常州244 常州商隆产业用纺织品有限公司 常州245 常州华科树脂有限公司 常州246 常州曙光化工厂常州247 江苏普兰纳涂料有限公司 常州248 常州亚邦化学有限公司 常州249 江苏盈天化学有限公司 常州250 常州市越兴化工有限公司 常州251 常州瑞弗橡塑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52 常州吉春包装有限公司 常州253 常州市卓群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54 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常州255 常州艾贝服饰有限公司 常州256 常州市翔云测控软件有限公司 常州257 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58 常州兆阳光能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59 常州捷佳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60 江苏创大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61 金坛正信光伏电子有限公司 常州262 常州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63 常州市武进武南管道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64 常州爱斯特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65 常州大道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266 常州小糸今创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67 常州市盈能电气有限公司 常州268 常州顺风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69 常州三恒电器有限公司 常州270 常州市默顿电气有限公司 常州271 常州市英中电气有限公司 常州272 江苏腾奇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73 伟志电子(常州)有限公司 常州274 常州市艾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75 金坛市金鹿电缆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76 常州今创博凡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77 江苏美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78 江苏双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79 常州千进研磨材有限公司 常州280 常州紫寅电子电路有限公司 常州281 常州精华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82 常州市华强焊割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83 常州市范群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84 常州市天华制药有限公司 常州285 江苏华旺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86 常州精棱铸锻有限公司 常州287 常州市明及电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常州288 常州科德水处理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常州289 江苏世轩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290 常州易控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常州291 常州金茂车灯有限公司 常州292 常州健瑞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常州293 常州市三联星海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294 江苏爱特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295 常州中科来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常州296 艾欧史密斯电气产品(常州)有限公司 常州297 江苏环球龙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常州298 常州华岳电子有限公司 常州299 苏州朝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00 苏州友科电脑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01 苏州瑞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02 苏州盛景数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苏州303 苏州工业园区新明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04 苏州运智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05 苏州工业园区思毅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06 苏州长生果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07 苏州朗拓锐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08 苏州朗捷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09 苏州新海宜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10 苏州工业园区迪锐信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311 苏州工业园区乐升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12 苏州工业园区智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13 中城泰信(苏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州314 苏州壹世通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15 江苏百联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16 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17 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 苏州318 苏州恩爱思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19 昆山漠野软件有限公司 苏州320 苏州勇进网络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321 太仓有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22 江苏新安电器有限公司 苏州323 众达光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24 苏州创捷传媒展览有限公司 苏州32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苏州326 苏州佳宏光电有限公司 苏州327 苏州源赋创盈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28 苏州晶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329 巨洋神州(苏州)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30 苏州简约纳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31 TDK(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32 苏州晶能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33 嘉盛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34 安拓锐高新测试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35 扬宣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36 台光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37 昆山德力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38 昆山易昌泰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39 卓盈微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40 昆山琉明光电有限公司 苏州341 昆山捷讯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42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43 昆山上艺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44 昆山鑫泰利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苏州345 苏州日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346 苏州市大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347 苏州木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48 苏州兆科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49 苏州井上中鼎办公机器制品有限公司 苏州350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51 苏州唐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52 世达普(苏州)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353 苏州海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54 苏州酷客资讯传媒有限公司 苏州355 苏州卡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56 哈姆林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57 苏州金螳螂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358 中怡(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59 苏州鑫来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60 苏州百事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61 苏州汉明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62 舒尔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63 常熟泓淋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64 昆山爱光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65 耀登电通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66 昆山泓杰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67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68 同致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69 仁宝网路资讯(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70 易程(苏州)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371 苏州新协力工业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苏州372 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73 苏州南部塑料有限公司 苏州374 苏州市博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75 苏州工业园区泰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76 常熟市中恒数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377 永胜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78 日进教学器材(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379 昆山合济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380 苏州易升电梯部件有限公司 苏州381 苏州嘉鹏钢筋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382 苏州海仑士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83 和和机械(张家港)有限公司 苏州384 张家港市创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385 苏州市中衡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386 苏州市能工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387 苏州金莱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388 神州精密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89 苏州德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90 苏州恒坤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391 苏州通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苏州392 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93 苏州尚品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94 苏州工业园区华通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95 苏州工业园区凯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96 苏州九方焊割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97 富泰克精密注塑(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398 苏州工业园区海宏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399 常熟市兄弟玻璃模具有限公司 苏州400 琮伟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401 昆山正大新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苏州402 昆山吉海实业公司 苏州403 昆山飞宇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苏州404 太仓成铭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405 诺威起重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06 吴江市江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407 张家港市创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408 江苏金鹰流体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409 张家港市广大机械锻造有限公司 苏州410 张家港天达工具有限公司 苏州411 苏州市盛百威包装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412 苏州杰富电梯有限公司 苏州413 日佳力机电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414 苏州巨立电梯有限公司 苏州415 苏州德奥电梯有限公司 苏州416 苏州泰盾施封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417 苏州贝得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18 苏州帝奥电梯有限公司 苏州419 苏州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420 松下电工神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21 苏州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22 宜特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423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苏州424 苏州裕同印刷有限公司 苏州425 张家港市环宇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426 苏州华昌机电有限公司 苏州427 苏州万隆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428 天合汽车零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29 苏州金莱克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苏州430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苏州431 远轻铝业(中国)有限公司 苏州432 苏州睿昕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苏州433 科络普线束技术(太仓)有限公司 苏州434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苏州435 江苏汉斯通药业有限公司 苏州436 永信药品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437 苏州派克顿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38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苏州439 昆山洁宏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 苏州440 美利驰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41 江苏荷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苏州442 江苏日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443 苏州农业药械有限公司 苏州444 苏州安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苏州445 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46 苏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47 苏州宇邦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448 苏州市锦翔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449 苏州阿罗米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50 苏州赛尔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51 优尔金属制品(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52 苏州云海镁业有限公司 苏州453 星弧涂层科技(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苏州454 常熟风范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455 昆山京群焊材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56 富科-思邦太阳能技术(太仓)有限公司 苏州457 苏州市南方欣达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458 张家港市逸洋制管有限公司 苏州459 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 苏州460 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苏州461 苏州华东镀膜玻璃有限公司 苏州462 捷高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63 摩根特种陶瓷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64 常熟市创新陶瓷有限公司 苏州465 昆山晶科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466 江苏苏鑫装饰(集团)公司 苏州467 英杰精密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468 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469 苏州天山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470 苏州金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471 苏州市新广益电子有限公司 苏州472 苏州嘉祥树脂有限公司 苏州473 达成包装制品(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74 苏州友成机工有限公司 苏州475 苏州俄邦工程塑胶有限公司 苏州476 苏州百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77 江苏泰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78 苏州方林科技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479 太阳油墨(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80 中膜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481 积水化成品(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82 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483 苏州天加新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484 常熟市恒信粘胶有限公司 苏州485 星光树脂制品(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486 昆山市金鑫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苏州487 贝碧欧美术颜料(昆山)有限公司 苏州488 昆山市张浦彩印厂苏州489 昆山海悦涂料有限公司 苏州。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正式版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正式版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正式版高新技术企业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进力量。

然而,在认定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规范、不公正、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指引成为必要。

一、认定依据《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是认定的基本依据,认定标准包括两个方面:技术类别和财务指标。

技术类别主要分四类:1.新技术领域和优势区域技术类别;2.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类别;3.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类别;4.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类别。

财务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研发投入比例、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比例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申报流程1.申报资格审查。

企业需提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纳税证明、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组织结构、高管层人员简历、近三年财务报表、计划或实施的技术创新活动等资料。

资料齐备后,由申报窗口审核资料合格性。

申请人需签署法律声明,保证提交的申报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综合评估。

符合条件的企业将面临综合评估,评估由认定机构根据企业的申报材料和实地调查情况综合评估得分。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创新能力、经济实力、政策依从度。

3.审核认定。

企业的申报材料将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期限为60个工作日。

审核认定包括初审和现场审核。

初审是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的审查和评估,现场审核是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查实。

4.认定结果的公示。

认定结果将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官网进行公示和通报。

三、认定标准1.技术类别认定标准。

符合技术领域或优势区域要求的企业,在技术类别认定上将得到更高的评分。

如果企业能够在多个技术领域或优势区域获得高得分,则可以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财务指标认定标准。

企业在研发投入、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则可以得到更高的评分。

四、结束指引是为了规范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实施细则,使认定工作更加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国家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是对企业是否具有高新技术属性的评估,具有很高的概念性和专业性,需要制定相应的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概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是国家科技部为保持评估工作公正、规律、科学提出的一套标准化管理工作指导文件,用于指导各级评估机构在评定企业是否应该被确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时的认定流程。

本指引要求认定工作必须遵循科学性、公正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四个原则,让认定结果得到认可和信任。

该指引涵盖了认定的基础和条件、认定流程和标准、认定检查和评审等内容,是认定工作中的重要依据。

二、认定的基础和条件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应围绕科技成果、技术水平及其应用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对象是企业,下面详细阐述认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企业的法人资格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关于企业设立和运营的要求,具有合法的法人资格的企业才能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对于其他利用组织名称申请认定或企业存在法律问题的不正常企业,不能获得认定。

(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型企业,必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申请认定的企业必须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包括自己研发的技术或产品,以及自己关于新技术成果的研发的经验,而且这种能力在行业内应具有一定领先。

(三)企业的技术水平认定企业的技术水平是申请认定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也是认定的核心。

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等方面的因素。

(四)企业的市场地位一个强大的企业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

因此,企业的市场地位也是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品牌形象与产品销售成与市场地位有关,在评估时也必须加以考虑。

三、认定流程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流程大致包括:申请人提出申请→评估机构初审→中间补充信息→评估机构复审→评估机构现场核查→终审→评估报告,其中涉及一些标准,请细看:(一) 申请人提出申请企业在评估机构公示期内向邮政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引2008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引2008

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二OO八年四月十四日附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见附件)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第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第六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一)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二)协调、解决认定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三)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工作;(四)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地区,提出整改意见。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解读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解读
例:12年成立的企业,该项指标得分为0; 11年成立的企业或10年成立但未产生销售收 入的企业,增长率取(12年 ÷11年-1)
认定高企需满足的条件
——定量(研发组织管理水平)
工作指引中规定的5项内容(20分)
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 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 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 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间及程序
每年3月至8月份。企业可在此时间段内随时申报。 申报程序
企业自查 组织材料(网上填报、纸质材料) 区科技局形式审查 区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初审 专家评审 公示 报科技部备案 公告、印发证书
谢谢!
高新技术企业定义
《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在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 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 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 展生产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 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 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 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 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 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统计全时员工,取月平均数;累计实际 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30%不包括非科技人员; 研发人员要求专科以上学历(仅针对10%这个比 例);务必计算准确。
附件花名册需列出全体职工,准备好证明材 料供现场审查。
认定高企需满足的条件
——研发投入比例
研发投入比例 按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确定比例:6%、4%、3%。 以(三年的投入总和)÷(三年销售收入总和)计算比例 ①不要求近三年的每一年都达到这个比例 ②境内≥60%,委托外部按80%计入,他费用≤10% 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2016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引与08版认定指引的区别

2016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引与08版认定指引的区别

2016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引与08版认定指引的区别2016年6月29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以下称《工作指引》),与2008年颁布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以下称2008版《工作指引》)相比,该《工作指引》进行了较大调整。

通过对比新旧《工作指引》的异同,就所需提供资料、知识产权等十大核心变化进行解读,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分类评价知识产权,增加专利有效性的证明方式与现行工作指引相比,新的《征求意见稿》采用分类评价方式更加体现了对不同知识产权的认可、保护程度不同,相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也更加公平公正。

对于按II类评价的知识产权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时,仅限使用一次。

由于I类知识产权创造性要求更高、认定程序更为严格、审批周期更长,若不限定II类知识产权的使用次数,则不利于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若同时限定I类知识产权的使用次数,则对于申请I类知识产权的企业显失公平,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

同时,对于知识产权有多个权属人时,限定只能由一个权属人在申请时使用。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在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上不再局限于以取得证书为准,增加了企业取得授权书并能提供缴费收据为准的方式,解决了实际工作中I类知识产权申请时间长的难题。

二、明确主要产品(服务)是指占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中超过50%的产品(服务)新的《征求意见稿》规定主要产品(服务)是指其收入之和在企业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中超过50%的产品(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一、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指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认定,以便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引旨在帮助企业了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政策、流程和要求,指导企业顺利完成认定工作。

二、认定条件。

1.技术研发投入比例,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一定标准;2.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3.高级人才比例,企业高级人才比例达到一定标准;4.技术成果转化,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达到一定标准;5.市场地位,企业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市场地位。

三、认定流程。

1.资料准备,企业需要准备相关的财务、技术、知识产权等资料;2.申报材料提交,将准备好的资料提交给认定机构;3.初审,认定机构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4.现场核查,对初审合格的企业进行现场核查;5.评审,认定机构对核查合格的企业进行评审;6.公示,对通过评审的企业进行公示;7.认定,最终确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结果。

四、注意事项。

1.准备充分,企业在申报前需充分准备相关资料,确保符合认定条件;2.合规运作,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需合规运作,遵循相关法律法规;3.积极配合,企业在认定流程中需积极配合认定机构的工作;4.持续改进,企业在获得认定后,需持续改进技术创新能力,确保持续符合认定条件。

五、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重视并积极参与认定工作。

本指引旨在帮助企业了解认定的相关政策和流程,指导企业顺利完成认定工作。

希望企业能够按照相关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指导文件,旨在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形成科学完善、规范合理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应遵循以法治原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完整的规则,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公正、责任追究,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科学有序。

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应遵守国家有关科技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认定管理制度的要求,对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进行审查;从严格的角度把握企业认定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实施认定管理程序;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以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指导文件还提出了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职能水平、改进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旨在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提供有力的保障。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讲义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讲义

(二)各单项指标的测算依据

评分指标三: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20分)
(1)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
(2)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
(3)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 (4)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5)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A. 5项都符合要求 □C. 3项符合要求 □B. 4项符合要求 □D. 2项符合要求
(二)各单项指标的测算依据

评分指标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分)
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 □A. 4项以上 □C. 2~3项(不含2项) □E. 1项 □B. 3~4项(不含3项) □D. 1~2项(不含1项) □F. 0项
[说明] 1.同一科学技术成果(专利、版权、技术使用许可证、注册的软件版权、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国内外的申请只记为一项。 2.购入或出售技术成果以正式技术合同为准。 3.此项评价可计入技术诀窍,但价值较小的不算在内。从产品或工艺的改 进表现来评价技术诀窍等的价值大小(企业可以不披露具体内容)。 4.技术成果转化的判断依据是:企业以技术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 样机等。

市级奖励(建议稿) 首次通过认定奖励50万;复审通过30万; 列为后备企业20万 镇级奖励 各个镇街将也有不同程度的配套奖励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 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 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高技术服务 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只能选一个,细化到三级目录);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 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关于科技人 员、研发人员解释请参考《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一、背景和介绍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的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认可,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国家科技创新局(国科发)是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国科发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指引来规范和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

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主要包括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团队、研发投入等多个方面。

企业需要在这些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资格。

1. 技术水平企业的技术水平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能够在相关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2. 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增长。

3. 人才团队企业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包括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能够支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

4. 研发投入企业需要有一定的研发投入,能够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

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流程相对复杂,企业需要按照国科发颁布的相关文件和指引进行认定申报,整个认定流程包括申报、初审、复审、评审等多个环节。

1. 申报企业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认定申报材料,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技术创新情况、财务情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2. 初审国科发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确认企业的基本资格和条件是否符合认定标准。

3. 复审通过初审的企业需要进行复审,复审主要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验证和评估。

4. 评审最终的认定结果将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意义和影响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将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形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 〕32 号,以下称《认定办法》)的规定,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一、2016 年1 月1 日前已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 〕172 号,以下称2008 版《认定办法》)认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资格依然有效,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按2008 版《认定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15 年12 月31 日前发生2008 版《认定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况,且有关部门在2015 年12 月31 日前已经做出处罚决定的,仍按2008 版《认定办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认定机构5 年内不再受理企业认定申请的处罚执行至2015 年12 月31 日止。

三、本指引自2016 年1 月1 日起实施。

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 〕362 号)、《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更名和复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火字〔2011 〕123 号)同时废止。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一、组织与实施(一)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认定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以下称“认定机构”)。

认定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认定机构组成部门应协同配合、认真负责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三)中介机构: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以下统称“专项报告”)应由符合以下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

企业可自行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中介机构。

1 . 中介机构条件( 1 )具备独立执业资格,成立三年以上,近 三年内无不良记录。

高新技术企业委托外部研发费及其他研发费要注意限额

高新技术企业委托外部研发费及其他研发费要注意限额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归集要注意委外费用和其他费用有限额本文为天岳税务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文/魏延森能够正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每年汇算清缴期间,《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也是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备案必须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

在研究开发费用归集方面,有两项规定非常容易被忽视,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和其他费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第四条第二项中规定:(7)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认定过程中,按照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

(8)其他费用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此可见,在认定过程中,企业的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和其他费用是有限额的,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只能将发生额的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其他费用不超过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10%可以计入,超过的部分不得计入。

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第五条中规定:企业在年度纳税申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备案资料的计算、填报口径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因此,企业在年度纳税申报之前,在向税务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时,要上报的《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中,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也要按照发生额的80%计入,其他费用也不能超过研发费用总额的10%。

此外,有些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可能不止一项,而《工作指引》中所称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并没有明确是企业所有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还是企业单个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一、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依托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是指对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包括认定条件、认定程序、认定标准等内容。

本指引旨在帮助企业了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提高认定申请的成功率。

二、认定条件。

1. 企业应具有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并且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较大,研发人员占比较多,且在研发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 企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和法规要求;4.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认定程序。

1. 企业申请认定时,应向当地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认定申请材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研发情况、财务情况等;2. 科技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企业将进行现场核查;3. 现场核查合格的企业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由专家评审组对企业进行评审;4. 评审合格的企业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四、认定标准。

1. 技术水平标准,企业的技术水平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2. 创新能力标准,企业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3. 经营管理标准,企业应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能力,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4. 其他标准,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和法规要求。

五、注意事项。

1. 企业在申请认定时,应认真准备申请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 在现场核查和专家评审环节,企业应积极配合,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3. 企业在获得认定证书后,应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履行相关义务,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地位。

六、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在认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提高申请的成功率,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荣誉,更是在政府支持政策、融资融资、税收优惠等多方面能够受益的重要途径。

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对于规范认定标准、提高认可度、促进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申报条件
•公司注册地须在国内;
•注册资本需符合规定标准;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具备独立的研发机构或部门;
•高新技术产品需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标准。

2. 申报流程
1.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表;
2.召开认定审核会议,对材料进行评审;
3.确认企业各项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4.发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3. 申报材料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介绍;
•自主知识产权证明;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等。

4. 评审标准
•技术含量和创新性;
•自主研发能力;
•合法合规;
•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5. 相关政策支持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支持等相关政策。

同时,政府还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从政策制定、融资支持等多方面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对于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不仅可以规范认定流程,提高认可度,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希望各高新技术企业都能按照规范步骤办理认定手续,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科发火〔2008〕362号

国科发火〔2008〕362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企业名称(盖章):厦门***有限公司企业所在地区:福建省厦门市(区) 认定机构办公室:厦门市填报日期: **** 年 ** 月 ** 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编制二○○八年七月—1—填报说明企业应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的要求填报。

本表内的所有财务数据须出自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报告。

1.企业应如实填报所附各表。

要求文字简洁,数据准确、详实。

2.表内栏目不得空缺,无内容时填写“0”;数据有小数时,按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写。

3.“研发项目”:详见《工作指引》四、(一)、1中“研究开发活动定义”。

4.“技术领域”是指:《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规定的内容。

“其他领域”是指:《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外的内容。

5.“近3年”是指:申报当年以前的连续3年(不含申报当年)。

6.“企业近1年财务状况”是指:企业申报当年前1个财政年度的财务数据。

“销售收入”是指:产品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之和。

“总资产”是指:流动资金、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的总和,等于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

7.“技术来源”是指:企业自有技术、其他企业技术、中央属科研院所、地方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引进技术本企业消化创新、国外技术。

8.“知识产权类别”是指:已授权的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

9.“知识产权获得方式”是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或拥有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

10.“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是指:企业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的销售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

11. RD代表研究开发项目编号;PS代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编号。

RD和PS后取两位数(01、0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负责处理 日常工作。 构 ” , ) 认定机构下设办公室 ( 设在省 领 导 小 组和 认 定 机 构 产业开发中心 ) 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 门) , 省 、自治 区 直辖市 、计划单列 级 、
科 技部 财 政部 、税务 总 局 组成
财 全 国 高 新技 术 企业 认 定 管 理 工作 领 导 市 科技 行政 管理 部 门同本 级财 政部 由科 技 、 政 税 务 部 门相 关 人 员组
款进行公示 与备 案 , 由认定机构重 并
新 颁 发 新 技 术 企 业 证 书 ( 盖 科 高 加
统 上 传 至认 定 机 构 。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 在 高 技 ,财 政 、税 务 部 门公 章 ) 。 通 过 复 审 的高 新技 术 企 业 资格 自
认 定机 构 应 及 时完 成 企 业身 份 确 新 技 术 企 业 认 定 管 理 工 作 网 上 公 示
() 1 自我 评 价 。 业 应 对 照 《 企 认定 系 统 分 发 给 所 选 专 家 。
办 法》第十 条进行 自我评价 。 认为符
②认 定 机 构 收到 专 家 的评 价意 见 费 用. 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 品 近
合 条 件 的在 ” 新 技术 企 业 认 定 管 理 和 中介 机 构 的专 项 审计 报 告 后 , 申 高 对 工作 网 ( 网址 : W . nc m.o . 请 企 业 提 出认 定 意 见 并确 定 高 新 技 WW i oo g v n c )进 行注 册 登记 。 a () 册 登 记 。 业 登 录 2注 企 高新 技 术企业认定名单 。
认 并 将 用户 名 和 密码 告知 企 业 。
1 个 工 作 日 。 示有 异 议 的 由认 定 颁 发 高新 技 术 企 业证 书 之 日起 有 5 公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工作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工作指引

PPT文档演模板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工作指 引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
历史回顾
➢ 1999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等十三部门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意 见的通知》(津政办发[1999]12号 )
➢ 1999年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 法》(津科发工字[1999]139号)
l
PPT文档演模板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国科发火
[2008]362号) ,以下简称《工作指引》,由科技
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于2008年7月8日联合发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工作指 引
第一章 概 论
本章介绍:
l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历史回顾 l 新办法出台的必要性 l 新办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特点
惠政策的实施情况;对高企认定工作出现重大问题 的地区提出整改建议报领导小组,并负责落实领导 小组的决议。
PPT文档演模板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工作指 引
第二节 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要职责: (五)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认定管理工作给予指导。 (六)对认定过程中违规的企业、中介机构和参与认定的
专家等人员予以记录,并建议取消其相应资格。 (七)对公示无异议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认定工作的专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先进制造技术 、 新型机械、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汽车行业相关技术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工作指 引
第二节 新办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4. 新办法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研发费 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5. 建立部门合作与政策协调的长效机制,构建责权分明、监 管与操作分离的认定管理工作体系,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科发火…2008‟362号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以下称《认定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印发给你们。

为确保认定管理工作高效、规范,根据《认定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现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1—《工作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配合,及时成立认定管理机构,共同做好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二、2007年底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外已按原认定办法认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依然有效,但在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重新认定合格后方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企业可提前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申请重新认定,亦可在资格到期后申请重新认定。

三、对原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免税优惠未期满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并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国发[2007]4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各—2—地应配备骨干人员,保障认定工作所需经费,及时对本地区在认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附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二OO八年七月八日主题词: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指引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8年7月9日印发附件:—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称《认定办法》)和《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下称《重点领域》)的规定,为明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中各相关单位的职责,确定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及费用归集标准,明晰各指标内涵及其测度方法,确保认定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特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工作指引》)。

各相关单位应依据《认定办法》、《重点领域》,结合本《工作指引》,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依照《认定办法》、《重点领域》,结合本《工作指引》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所称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领导小组和认定机构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以下称“认定机构”),认定机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级、计划单列—4—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由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及认定机构的主要职责见《认定办法》。

二、认定与申请享受税收政策的有关程序(一)认定1.自我评价。

企业应对照《认定办法》第十条进行自我评价。

认为符合条件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网址:)进行注册登记。

2.注册登记。

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按要求填写《企业注册登记表》(附1),并通过网络系统上传至认定机构。

认定机构应及时完成企业身份确认并将用户名和密码告知企业。

3.准备并提交材料。

企业根据获得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网上认定管理系统,按要求将下列材料提交认定机构:(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附2);(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书(复印件);(3)经具有资质并符合本《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4)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5—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5)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包括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协议、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组织审查与认定(1)认定机构收到企业申请材料后,按技术领域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不少于5名相关专家,并将电子材料(隐去企业身份信息)通过网络工作系统分发给所选专家。

(2)认定机构收到专家的评价意见和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报告后,对申请企业提出认定意见,并确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

上述工作应在收到企业申请材料后60个工作日内完成。

5.公示及颁发证书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示15个工作日。

公示有异议的,由认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查实处理,属实的应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公示无异议的,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审批备案汇总表,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认定结果,并由认定机构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加盖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公章)。

—6—— 7 —具体认定流程如下图所示:6.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

(二)复审1.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前三个月内企业应提出复审申请(复审申请书同附2),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2.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须提交近三个会计年度开展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报告,经具有资质并符合本《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近三个会计年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

复审时应对照《认定办法》第十条进行审查,重点审查第(四)款。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第十一条(四)款进行公示与备案,并由认定机构重新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加盖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公章)。

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满后,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按初次申请办理。

(三)申请享受税收政策1.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当年起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和《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条件的企业,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四)复核—8—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及其相关税收政策落实产生争议的,凡属于《认定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情况的企业,按《认定办法》规定办理;属于对是否符合第十条(四)款产生争议的,应组织复核,即采用企业自认定前三个会计年度(企业实际经营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至争议发生之日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与同期销售收入总额之比是否符合《认定办法》第十条(四)款规定,判别企业是否应继续保留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中介机构和专家(一)中介机构1.中介机构的条件(1)具备独立执业资格,成立3年以上,近3年内无不良记录;(2)承担认定工作当年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占职工全年月平均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全年月平均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3)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相关政策。

2.中介机构的职责(1)接受企业委托,依据《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进行专项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2)中介机构应据实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发现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取消其参与认定工作资格,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9—理工作网”上公告。

(二)专家1.专家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格,在中国大陆境内居住和工作。

(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有《重点领域》内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及市场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办事公正。

(4)了解国家科技、经济及产业政策,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关要求。

2.专家库及专家选取办法(1)专家库内的专家应具备《重点领域》内相关技术专长。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相关技术领域内熟悉子领域技术的专家数量不少于评审所需专家的5倍。

(2)建立专家聘任制度,专家库内的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并由认定机构将专家备案表(附3)统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认定机构根据企业主营产品(服务)所属技术领域,随机抽取该领域专家开展认定工作。

3.专家职责(1)审查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符合《认定办法》及《工作指引》的要求。

(2)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情况、核心—10—自主知识产权及主营业务等进行评价,并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价表》(附4),按要求上传给认定机构。

(3)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组综合评价表》(附5),按要求上传给认定机构,为认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

4.专家纪律(1)应按照《认定办法》、《工作指引》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企业进行评价。

(2)不得压制不同观点和其他专家意见,不得做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评价。

(3)不得披露、使用申请企业的技术经济信息和商业秘密,不得复制保留或向他人扩散评审材料,不得泄露评审结果。

(4)不得利用其特殊身份和影响,采取非正常手段为申请企业认定提供便利。

(5)未经认定机构许可不得擅自进入企业调查。

(6)不得收受申请企业给予的任何好处和利益。

四、研究开发活动确认及研究开发费用归集测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强度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企业须按规定如实填报研究开发活动(项目)情况表;同时企业应正确归集研发经费,由具有资质并符合本《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

(一)研究开发活动的确认1.研究开发活动定义—11—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进步,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不包括企业从事的常规性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新的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