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2·重庆·高考真题)冰川是全球环境变化灵敏的响应器。下图示意阿拉 斯加湾某濒海冰川同一区域1941年(左)和2004年(右)的不同景观。近 几十年冰川消退后,当地出现幽深的峡湾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川消退后,在消退区可出现的景观
变化是 C
A.野生动物减少
B.裸岩面积减少
C.植被覆盖增加 D.平原面积增加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 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气候→土壤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程度。
随堂训练
(2021·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 分上、中、下游。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 量增多。下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
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 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缓解水资源紧缺;拓展资料地下水; 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①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提供
大气
CO2、光热
提供
植物
叶绿素
土壤 提供
岩石
水分、无机盐
水圈
有机物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咼考导航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E73境的整体性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JI — IL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増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二的_,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迪週_。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其他要素的改变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tte 自然带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 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擅被类型和土壤类 (2)特点:具有_定Mv 呈蜚岌分(1)成因:因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不 同, 型, 型。

布。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 地带体现得特别显著低纬度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水分差异较小;高纬度地区,气候寒 冷,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即使是内陆 地区,也不显得干燥,沿海地区受海洋 影响的程度也远不如中纬度沿海地区, 海陆水分交换不太活跃,因而沿海与内 陆地区水分差异较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时)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水文可以通过影响气候、地下水、地形、土壤等间接影响植被,也可通过水 质、流速等生存环境直接影响水生生物。
生物→水文
植被茂密可以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变化,具有涵养水源功能;水生动植物在特 定情况下可以净化水质。
水文与土壤 水文→土壤 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
动物
气候与土壤
植物→气候 气候→土壤
植被茂密的地方,蒸腾作用强,气候相对湿润和稳定。荒漠地区温差较大。 气候湿热往往发育偏酸、有机质较低的土壤,如南方红壤;气候湿冷往往发育 有机质较高的土壤,如东北黑土;气候干燥往往发育砂质土壤,如西北地区。 气温和降水能直接影响土壤水分。
地貌与水文
土壤→气候 地貌→水文
生物与土壤
土壤→水文 生物→土壤
土壤→生物
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植被是影响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如森 林土、草原土等。
土壤的性质和肥力直接影响植被的种类和分布。
必备知识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的演化过程
D.鼠类天敌多
链接高考、真题感悟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 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 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 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 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 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 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 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森林 破坏
地表 蓄水 能力 下降
降水时,地 表径流增加
土壤冲 刷加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14-
一、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 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15-
No Image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迁移应用 第(1)题,运用自然带的水平分异规律分析。该地位于6°S~7°S之 间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应为热带雨林带。第(2)题,运用非地带性因 素分析。热量和降水条件与同纬度大陆同植被类型区相似,不属于 独特条件。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比较肥沃,会促进植被的恢复。
-3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7-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 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 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 形成的。
-28-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 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 恢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No Image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22-
No Image
-2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3.分析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差异。影响因素有三个:(1)山体所 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 一般阳坡高,阴坡低;(3)降水:一般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 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 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解析:第1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 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 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选C。
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与 生物活动密切相关,A正确。河谷地区地势平缓, 流水沉积作用强,土壤肥沃,山坡地势较河谷陡峭, 易受流水的冲刷,土壤较河谷贫瘠,B错。土壤的 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C错。树木的根系 分布较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主 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草地根系茂 盛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 了大量的有机质,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因 此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D错。
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
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C)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A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3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的组成(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①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②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③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生长在阳坡,冷杉生长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由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理,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
期,该区域( B)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 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 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 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 到新。据此完成1~3题。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 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 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 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
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
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4.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此完成7~9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C.乙、丁、丙、甲
B.甲、丙、丁、乙
B
D.丙、乙、甲、丁
(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 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
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 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 稳定。据此完成10~12题。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 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 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课件__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复习课件__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章
地理自然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 整体性 第二讲 差异性
【高考目标定位】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渗透;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 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 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 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与从低纬度 到高纬度的水分和热量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2)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 种自然带,随纬度的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高 度有关,通常是山体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 带越丰富。 (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 同一种自然带在向阳坡分布海拔较高,背阴坡较低。 积雪冰川带主要受热量影响,但若两坡降水差别大, 则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
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
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由赤道到两 纬线方向(东 极的分异 西方向) 水 (纬度地带 平 性) 地 地 带 从沿海向内 经线方向(南 带 性 陆的分异 (经度地带 北方向) 性 性)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垂直地 带性) 大致等高线 方向延伸 更替方向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第1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第1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十三页,共46页。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zhuàngkuàng)差异明 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 变化。因此,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 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第二十四页,共46页。
③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xiānɡ sì),随纬 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 不同:a.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 2800m,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m,而到 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200m;
第十八页,共46页。
规律(guīlǜ)技 巧总结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 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yǐxià)思路进行: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热量: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热带、亚热带、 温带、亚寒带、寒带; (3)植被: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雨林、常绿阔叶 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土壤: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酸性、中性、碱 性。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dǎozhì)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A 素 是(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第三十五页,共46页。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 所以R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 为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shāndì)暗针叶林带、温带 山地(shāndì)针阔叶混交林带,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 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造成的。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理yy2àà环.其oo境其要他ssùù产他素地))生的的要(区y一变变素ào定化化s的,,相ù)影会不互间响导仅联是整系。致 影体响当地
相互作和甚用至 ,还会对
的。某一要素 的改变。某一要素
的自然地
第七页,共42页。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 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 __ 物质基_础_和__ 植物矿物(kuàngw_ù_的)养最分初元来素源。成土母质对土壤的 __ 物理_(_w和ù_l_ǐ)性状化学__组均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 水热状况__和土壤中 __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 __与__ 强度__。气候还通过影响 __ 岩石风化过程 __、__外力地貌形态__以及__ 动植物和微生物 __的 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是土壤__有机物质__的来源,与__土壤肥力__的产生 (chǎnshēng)密切相关。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__物质、能量__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 于土壤。通过__ 海拔高_度_、__ 坡度和坡_向_影响土壤的发育。
第(2)题,由题干信息“黑山制造业薄弱(bó ruò),大量工农业 产品依赖进口,物价偏高”推测,黑山当地市场广阔,与中国相比技 术落后。该地物价较高,可以推测该地原料及能源等工业生产投入成 本较高,因而中国工业企业在当地生产的成本较高。黑山多山,题干 上提示中国积极与黑方开展交通建设,说明当地水陆交通不便捷,选 B。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D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出该湖泊为里 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湖面多风 浪。图中湖泊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湖床 海拔较高,湖水较浅;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 湖床海拔低,湖水较深。该地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地 区,湖泊冬季结冰。湖泊周围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 为主,降水较少,淡水注入少而蒸发大,湖水盐度较 高,灌溉用水少。
(2)从上题分析可知,该湖盐度相对较高,图中④ 位于湖泊北部河流入湖口附近,淡水注入较多,湖水 盐度较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 (3)20 世纪 30~50 年代,里海沿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 河流用水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湖水位下降 加剧。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①环境演变的历程
生命出现以前
考点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适应和改造
人类
地理环境
产物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例2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 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B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292
两栖动物时代
354
417
鱼类时代
陆上孢子植物时
440 495 545 2500
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 的初期阶段
海生藻类时代
3800 4600
原始生命体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即与相 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当地理环境发生剧变(灾变)时, 生物无法适应导致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 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适中,生产规模才适当。 生产规模适当才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们的生产活 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环境质 量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
地球表层的发展 主要是(1) 化学 演化 过程
生命出现以后
(2) 有机进化 (即生物 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

②生物灭绝的重要时期:(3) 古生代末期 和
(4) 中生代末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①特点:人类是(5)__自__然__地__理__环__境__的产物,能 够有意识地适应和(6)__改__造____自然,并且能够有意 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考点 3 如何根据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 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一是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二是能够帮助我们 推测古地理环境。化石能够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其理论依据是: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又是不可逆的,即每 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 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 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 的化石群。这样,我们掌握了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 演化规律,就可应用化石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确定地 层的新老关系和相对地质年代。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 层属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等。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015 海南)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 世纪 30~50 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 B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2)在该湖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 的湖区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 世纪 30~50 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 要原因是( C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第四纪 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代
太古代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距今年代 (百 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
植物界
1.81
人类时代
65.5

哺乳动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142.0 205.1 250
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②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
应增强,导致(7)__全___球__变__暖___,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③要求:人类必须(8)__尊__重__和__顺__应____自然规 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注重协调(9)_社__会__经__济__建__设___与(10)_环__境__生__态__保__护_ 的关系。
考点 1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变迁是以生命出现为 分界。生命出现以前,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以 后以生物演化为主。
(2)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 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 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 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 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 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 的序幕。
【解析】(1)仔细阅读题干材料,由于煤层中含有 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 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 主,恐龙最为繁盛,故选项 B 正确。
(2)由题干材料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苏铁、银杏等 裸子植物异常茂盛,故排除选项 A、B;森林茂盛说 明该时期该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 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故选项 C 正 确。
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 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 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 的动物可能是( B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C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不利于生物生存
生物物种的
的环境变化阶段 ―→导致―→ 衰退和灭绝
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时间
生物灭绝
古生代 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 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 两栖类全部灭绝
中生代 恐龙灭绝,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
末期 椎动物种类灭绝
例1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