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
措施的总和。(p2)
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
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
“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
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
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
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31)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
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
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
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
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
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
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
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
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
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
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
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
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
论。(p121)
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
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
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
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
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p128)
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
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
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
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
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
(p131)
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
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
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
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p132)
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p132)
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
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p133)
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
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p133)
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
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p133)
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p192)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p218-220)
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p221-222)
3.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
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p236)
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
活动。(p259)
5.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
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
(p263)
6.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p266)
7.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
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