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段站课程设计》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单线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功能。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运营管理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单线铁路区段站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优化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运行图,提高运输效率。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认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路运输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但对单线铁路区段站的了解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 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定义与功能- 我国单线铁路区段站的发展历程2.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 线路布局与设施配置- 列车运行与调度3. 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 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含义- 运营管理要求与制度4. 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 运行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运行图设计原则与方法5. 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解决方案与优化措施6. 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与总结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概述第2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第3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技术参数与运营管理第4周:单线铁路区段站运行图设计第5周:单线铁路区段站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第6周:单线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依据铁路运输专业教材中关于单线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铁区段站课程设计

地铁区段站课程设计

地铁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铁区段站的基本概念,掌握区段站在地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铁区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包括站台、轨道、信号系统等。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铁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列车在不同区段站之间的调度和运行规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铁区段站的空间布局和线路规划,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铁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功能和影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地铁区段站运行方案,提升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铁区段站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地铁区段站相关知识,培养对城市规划和交通工程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与交通知识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地铁区段站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城市交通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其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铁概述- 地铁的发展历程- 地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2. 地铁区段站基础知识- 区段站的概念与分类- 区段站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区段站在地铁系统中的作用3. 地铁区段站运行原理- 列车在区段站之间的调度规则- 区段站信号系统及其作用- 区段站运行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4. 地铁区段站规划与设计- 区段站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区段站线路规划与换乘设计- 区段站设施设备配置与优化5. 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 分析典型地铁区段站的运行模式- 设计一个简单的地铁区段站运行方案- 讨论地铁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影响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铁概述,了解地铁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第二课时:地铁区段站基础知识,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和分类第三课时:地铁区段站运行原理,学习区段站的调度规则和信号系统第四课时:地铁区段站规划与设计,探讨区段站的布局设计和线路规划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分析典型地铁区段站运行模式,设计简单运行方案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以上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城市交通、地铁系统和区段站的相关章节紧密相连,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d区段站站课程设计

d区段站站课程设计

d区段站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d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和运行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d区段站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其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的作用。

3. 学生掌握d区段站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d区段站的位置、线路及运行情况。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合理的d区段站运营方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d区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预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d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d区段站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d区段站功能与结构:分析d区段站的主要功能、设施布局及其运行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d区段站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探讨d区段站与周边环境(如城市规划、交通网络等)的相互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d区段站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理:学习d区段站的安全规定、隐患识别及应急处理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d区段站运营方案设计:以小组合作形式,设计合理的d区段站运营方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d区段站,实地了解其运行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了解其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的运行原理,了解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提出优化区段站运行的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区段站相关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区段站案例研究,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知识,培养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国家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交通运输专业素养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概述- 区段站的概念与功能-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方法3. 区段站运输组织- 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 区段站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区段站运输组织案例分析4. 区段站优化- 区段站运行存在的问题- 区段站优化方法与策略- 区段站优化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以《交通运输》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以下教学大纲:第一周:区段站概述- 学习区段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特点第二周:区段站运行原理- 掌握区段站与线路、车辆、信号的关系及运输组织基本方法第三周:区段站运输组织- 学习区段站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设计简单的运输组织方案第四周:区段站优化- 分析区段站存在的问题,学习优化方法与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合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一、原始资料1 D站线路平面图(附件1)2 D站的邻接区段技术特征区段站编组站(2)列车起停附加时分:分货起2=t,分货停1=t;分客起2=t,分客停1=t3 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附件2)4 货物列车到达时刻表及编组内容(附件3)5 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附件4)6 D站的装卸工作任务(附件5)7 D站的列车编组计划(附件6)8 D站的各项单项作业时间标准(附件7)二、设计要求1 确定车站工作量2 确定车站线路的使用方法3 计算各种调车作业时间标准4 确定调车机车台数及分工5 编制车站技术作业过程6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7 计算车站工作指标8 编制设计说明书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附件2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附件4D站装卸工作量表附件5D站列车编组计划附件6D站各种单项作业时间标准(附件7)(1)解体调车作业时间标准(2)编组调车时间标准(3)取送调车时间标准到达技术检查30分钟始发技术检查20分钟货运检查及整理15分钟车号员核对现车10分钟列尾装置技术作业10分钟到达司机与车号员办理票据交接10分钟出发司机接受票据和列车15分钟挂机车及试风4分钟准备发车与发车8分钟(与技术检查平行作业3分钟)调机技检、整备 1.5小时(一次一小时,一次0.5小时)调车组交接班0.5小时调车组吃饭0.5小时/班装车工作 2.5小时卸车工作2小时调机等待 2.5小时/每日调机其它调车作业(整场、临时甩车等)2小时/每日占用咽喉道岔5分钟调移时间10分钟整备时间10分钟准备解体10分钟各种作业表示图例解体时间调机设备吃饭时间整场无改编中转列车到达解体时间始发编组列车调移配置车辆收集车辆车辆在编组场集结及满轴编完附件1 D站平面示意图区段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绪论简述车站的位置、性质、设备及主要任务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第一节 编制D 站车流汇总表 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第三节 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第三章 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第一节 分工原则第二节 计算车站主要线路的容车数到发场:M=(L 有-L 机- -30)/14.3 调车场:M=L 有/14.3第三节 车站线路分工方案第四章 D 站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第一节 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1 解体2 编组3 取送第二节 确定D 站调车作业及车数量及分工1 调车工作量其它作业取送整场调移编解调∑∑∑∑∑∑∑+++++=t t t t t t t2 调车作业中断时间∑∑∑∑∑+++=其它吃饭交接班调车整备t t t tt3 调车机车台数)1440/(∑∑-=中断调t t M4 调机分工第五章 确定D 站技术作业过程第一节 制定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第二节 制定货车技术作业过程分钟待送30=t小时列集3=t 第六章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第一节 日计划图的定义、作用和内容第二节编制车站日计划图第三节D站工作设计分析第四节自我评价。

最新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最新铁路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绪论 (1)1。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其主要任务 (1)2.车站作业流程分析 (1)3.车站作业及设备 (3)车站作业 (3)车站设备 (3)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3)1、站型选择 (3)2、第三方向的引入 (4)3、编制D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5)第三章区段站设备配置及数量计算 (6)1 客运设备配置 (6)2 货运设备配置 (7)3 机务设备配置 (7)4。

车辆设备 (7)5。

运转设备 (8)第四章区段站线路配置及计算 (12)1 线间距 (12)2道岔、渡线的布置 (12)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14)第五章通过能力计算 (14)1到发线使用方案 (14)2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5)3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20)4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21)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23)第六章自我评价 (24)第一章绪论1.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该站衔接的A和B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衔接的C方向则在A和B 的垂直方向上。

(如图)车站的作业量不大,主要包括客货运业务、货车的解编作业、列车的技术作业以及机车车辆的整备等等。

车站三个衔接方向的接发列车数量不均衡,A和B 方向的较多,C方向的较少。

2.车站作业流程分析为了合理地确定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以及相互联系,就必须正确掌握列车及机车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认真分析该站各项作业间的相互联系.(1)旅客列车:接入到发场靠旅客站台的到发线后,一般不需要换挂机车,旅客乘降及行包装卸完毕后,即可向相应的方向发车;(2)无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后,需要进行如下作业:本务机车入段、车列进行技术检查,本务机车换挂,然后发车;(3)到达解体列车:接入到达场后,机车入库、车列经过技术检查后,由调车机车解体,解体后车辆在调车场集结待编或者待送;(4)自编始发列车:的车流,在调车场集结成列,经过编组有调车机车牵出转线至出发场,进行技术检查后,挂上本务机车出发;(5)本站作业车:解体完成后,在调车场集结成组,由调车机车送到货场,装卸完毕后,由调车机车自货场取回调车场,然后编入列车;(6)站修所扣修的的车辆:也由调机自调车场送到站修所,修好的车辆再由调机取回调车场。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绪论简述车站的位置、性质、设备及主要任务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第一节 编制D 站车流汇总表 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第三节 绘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第三章 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第一节 分工原则第二节 计算车站主要线路的容车数到发场:M=(L 有-L 机-L 守-30)/14.3 调车场:M=L 有/14.3第三节 车站线路分工方案第四章 D 站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第一节 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1、 解体2、 编组3、 取送第二节 确定D 站调车机车数量及分工1、 调车工作量∑t 调=∑t 解+∑t 编+∑t 调移+∑t 整场+∑t 取送+∑t 其他作业 2、 调车作业中断时间∑t=∑t 调车整备+∑t 交接班+∑t 吃饭+∑t 非生产性等待 3、 调车机车台数M=∑t 调/(1440-∑t 中断) 4、 调机分工第五章 确定D 站技术作业过程第一节 制定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第二节 制定货车技术作业过程t 待送=30分 小时列集3 t第六章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第一节 日计划图的定义、作用和内容 第二节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 第三节 D 站工作设计分析 第四节自我评价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A )一、 原始资料:1. D 站的线路平面图。

(附件1)2. D 站的邻接区段及其技术特征。

注:(1)建设型和人民型机车长度为24米。

首车长8米。

(2)列车起停车附加时分:分=货起3t ,分=货停2t , 分=客起2t ,分=客停1t3. 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

(附件2) 4. 货物列车到达时刻表及编组内容。

(附件3) 5. 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

(附件4) 6. D 站的装卸工作任务。

(附件5) 7. D 站的列车编组计划。

(附件6)8. D 站的各项单项作业时间标准。

(附件7)二﹑设计要求:1.确定车站工作量。

2.确定车站线路的使用方法。

3.计算各种调车作业时间标准。

4.确定调车机车需要台数及分工。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

区段站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区段站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并分析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区段站案例,提高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学会使用图示、表格等工具,对区段站信息进行整理和展示。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区段站优化方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区段站相关知识,增强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激发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交通运输学科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激发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1. 区段站的概念与分类- 区段站定义- 区段站的分类及特点2. 区段站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区段站在运输网络中的作用- 区段站对交通运输效率的影响3. 区段站运行原理- 区段站的作业流程- 区段站的调度与管理4. 实际区段站案例分析- 我国典型区段站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讨论5. 区段站优化方案设计- 区段站优化原则- 优化方案设计方法与步骤6. 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趋势- 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发展- 未来区段站规划与建设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性地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区段站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区段站的概念、分类、作用、运行原理以及优化方案设计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段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性,并关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趋势。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附录1: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已知资料1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2200米,正线设计行车速度小于100km/h,车站岔枕采用混凝土岔枕,其中12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98的道岔,9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51的道岔。

3A、B、C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货运机车:“DF4客运机车:“BJ5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79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二、设计要求123,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5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指示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1)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座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21)2)车站比例尺平面图(1∶2000)3)二、设计方法1、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2、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1)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

2)各项确定各项设备(即指区段站的五项设备)的合理位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3)区段站第三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折角直通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列车的作业,第三3、1)在计算到发线数量时,尽头式正线按到发线计算。

本站为两个方向以上线路引入的区段站,考虑列车的同时到发,根据《站规》,本设计增加1条到发线。

列车到发线的数量按书中查表的方法进行确定,上下行到发场的线路数目可按该站接发2)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其有效长应按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并设计为双进路。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

区段站站场布置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区段站站场的基本布置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区段站站场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3)熟悉常见的站场布置方案及其优缺点。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区段站站场进行合理布置。

(2)具备对站场布置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铁路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区段站站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站场布置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3.常见的站场布置方案及其优缺点。

4.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5.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区段站站场布置方案及评价。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站场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区段站站场布置实际情况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程内容。

4.实验设备:联系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验的机会,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根据作业质量给予评分,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姓名:肖露学号:20072741班级:07交运4指导老师:李雪婷设计说明书一.站形的选择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形的优缺点是: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省,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作业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

其缺一个方向的列车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站房同侧工业企业线接轨不方便。

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形的优缺点是:作业的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少,上下行方向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都短,与站房同侧的支线或工业企业线接轨比较方便。

这种布置图形的缺点是:站坪长度长,占地面积大,设备分散,投资大,定员多,管理不方便,一个方向的货物列车的机车出入段要横切正线。

由任务书上的列流表可以看出:该区段站的旅客列车较少,且主要货源货站在站房对侧,C方向引入的运量较小。

因此,在满足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为在建设初期少占用土地、节省投资,管理方便,所以采用横列式布置图。

二.第三方向的引入为是车站两端咽喉的负荷趋于平衡,所以在引入第三方向车流时,主要考虑无改编车流对两端咽喉的影响。

当C在A端引入时:A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37对,B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19对;当C在B端引入时:A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24对,B端咽喉接发无调中转车32对。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得出C宜由B端引入。

三.主要设备的位置和数量1、客运业务设备(1)将站房设在靠近城镇一侧,以利于客运业务的组织和旅客出入车站。

(2)设置基本站台,为便利旅客乘降和摘挂列车停靠站台装卸货物,且由于本站B端咽喉接发两个方向的列车,旅客乘降及零担货物作业较多,为保证上下行旅客列车和零摘列车分别停靠站台,因此应设置中间站台。

基本站台长550米,高0.5米,宽14米。

中间站台长550米,宽8.5米,高0.5米。

这种站台造价低,便于列检和不摘车检修作业;不影响超限货物列车和高速旅客列车通行,并在站台上修建550米长的雨棚。

(3)跨线设备因为该区段站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但若设置天桥的话,遮拦行车视线,占用站台面积较多。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

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铁路区段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了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设施及其运行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区段站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铁路区段站布局方案,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自豪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培养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兴趣。

3.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铁路区段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铁路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兴趣,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铁路区段站基本概念:介绍铁路区段站定义、分类及其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概述”2. 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讲解铁路区段站的布局原则、主要设施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布局与设施”3. 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分析铁路区段站在列车运行、调度、换乘等方面的运行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铁路区段站运行原理”4. 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探讨铁路区段站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方面的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铁路区段站在运输效率与安全中的作用”5. 铁路区段站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铁路区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优化措施。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区段站设计专业:铁道运输年级:姓名:学号: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绪论第一章原始资料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2。

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2。

1。

1车站类型的确定2。

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3.1。

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3。

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3。

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3.2客运设备的确定3。

2。

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3.2。

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5.1 咽喉设计5。

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5。

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5。

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5.2。

1确定股道间距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5.2。

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5.2。

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5。

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5。

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5.3。

2咽喉道岔组确定5。

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5.4.2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5.6 绘制CAD平面详图第一章分析原始资料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

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

(完整word版)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及枢纽》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及枢纽》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及枢纽》课程设计枢纽区段站设计说明书学号: 201学生姓名:班级:交运20班指导教师:时间:2018年6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车站概述 (1)二.设备 (1)三.主要任务 (2)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2)第一节站型选择 (2)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 (3)第三章车站设备配置 (4)第一节客运设备配置 (4)一、站房位置 (4)二、站台位置 (4)第二节货运设备配置 (4)第三节机务设备配置 (5)第四节车辆设备配置 (5)第五节运转设备配置 (6)一、到发线 (6)二、调车线 (7)三、机走线 (7)四、机待线 (8)五、机车出入段线 (8)六、牵出线 (8)第四章车站设计参数 (9)第一节线间距 (9)第二节道岔级渡线配置 (10)一、道岔辙岔号码 (10)二、确定线路连接的曲线要素 (10)三、道岔坐标计算表 (11)第三节到发线有效长 (17)第五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17)第一节到发线使用方案 (17)第二节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8)一、道岔分组方案 (18)二、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计算 (18)第三节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21)第四节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22)一、各车场占用时间计算 (22)二、各车场方向别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表 (23)第五节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24)第六章自我评价 (25)第一章绪论一.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

该站衔接的A和B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衔接的C方向则在A和B的垂直方向上。

(如图所示)车站的作业量不大,主要包括客货运业务、与旅客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与货物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更换货物列车机车和乘务组、列车的技术检查和车辆检修等等。

车站三个衔接方向的接发列车数量不均衡,A和B方向的较多,C方向的较少。

二.设备1、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等。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车站类型和衔接方向1、双线区段站车站为双线区段站,衔接甲、乙两个方向2、单线枢纽区段站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二、设备技术条件1. 铁路等级:Ⅱ2. 信集闭设备:色灯信号机,大站电气集中,双线:自动闭塞;单线:半自动闭塞3. 机务设备:本站为基本机务段,内燃机车牵引,肩迴机车交路,本站客机不入段,机车交路如下:(2货机客机4.车辆设备:本站设站修所和车辆段5.货运业务设备:本站设有一货场,日取送车2次6.两台调机每昼夜各整备交接班2次7.区间:限坡6‰,曲线半径符合规程要求8.到发线有效长850m9.本站主要牵出线端设简易驼峰10.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三、列流资料注:表中数字为:旅列/直通、区段(摘挂)四、设计任务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个车站(单线、双线)的设计与计算,要求交出设计文件为:1、车站非比例尺详图1张2、车站1:1000比例尺图1张3、设计说明书一份(包含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五、设计步骤1、分析已知资料,绘制列流图,确定站型及主要设备位置。

2、计算确定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车线,机车出入段线和中间站台等各项设备的数量及位置。

3、设计车站咽喉,绘出车站非比例尺详图。

4、坐标计算,并推算各到发线和调车线有效长。

5、绘制1:1000车站比例尺详图。

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7、编制设计说明书(要求简明扼要)六、说明及附录1、站台尺寸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图上标出横越线路设备(平过道和地道)2、车站马路宽10-15 m3、图标内容4、图中设计线条规格及其他设备表示方法见教材附录“站场平面图图例”。

5、车站方位标6、本站到发线及咽喉作业时间标准参考教材中的例子7、给资料自行确定8、咽喉设计参考教材中相关的图例。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doc

TONGJI UNIVERSITY《站场与枢纽》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名称K 站比例尺图成员学院(系)专业交通运输完成日期2010年 12月 19 日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列流图如下:甲10+20+4+3 10+20+4+3 乙10+20+4+3 10+20+4+3旅列 +直通 +区段 +摘挂2.确定车站配置图1)车站类型的确定双线横列式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第二章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1)到发线数量列车换算对数: 10× +20×1+4×2+3×2=39( 对)设置 6条到发线2)客运设备设计上、下行各 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3)机车走行线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 20+4+3+20+4+3+2+2=58>36应设置 1条机车走行线4)机待线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5)机车出入段线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 2+10+20+4×2+3× 2+2×2+2× 2×2=100>60应设置出、入段线各 1条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设置 4条调车线7)牵出线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设置 2 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 1 条2.咽喉设计1 )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 或列车到 ( 发 ) 、机车出段、调车 ]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 入) 段、调车 [ 或列车到 ( 发) 、机车出段、调车 ]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①确定线间距离车场间及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距为m站内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隔开布置,线间距未加宽②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按书中要求确定各道岔号数查表确定相邻道岔中心间的距离③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查表确定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查表确定出站信号机的位置,考虑辙叉号码、线路间距、曲线半径、道岔的顺向或逆向、有无轨道绝缘及信号机的基本宽度 (380 mm ) 等因素④确定个别线路连接尺寸平行错移,查表求解坐标值⑤计算车站咽喉的长度右端:⑥计算到发线有效长线路编运行方线路有效长控制点 x共各线路有效长各线路有效坐标号向左端右端计之差长1 2 3 4 5 6 7Ⅰ、 3 上行方0 850 向下行方0 850 向Ⅱ上行方1091 向下行方1088 向4、 5 上行方957 向下行方921 向7 上行方988 向下行方988 向8、 9 上行方889 向下行方889 向⑦确定车站全长3.车站比例尺平面图 ( 比例尺 1:1000)见附图 ( 略去中部直线部分 )第三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1.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 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 )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利用率计算法 )1)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 线路固定用途一昼夜接 ( 发)编号列车数编号列车数Ⅰ通过列车用接A到解区段 4Ⅱ通过列车用发A自编区段 483 接发 A至B旅客列车10 接B到解区段 4接发 B至A旅客列车10 发B自编区段 4 4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 6 接A到解摘挂 3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 6 发A自编摘挂 395 接发 A至B无改中转货14 接B到解摘挂 3 7 接发 B至A无改中转货14 发B自编摘挂 3 2)计算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列车种类每次作业占用时间无调中转列车74部分改编中转列车89到达解体列车75自编出发列车81各项作业占用咽喉及到发线时间标准t (min)Tt 中技t ′中技t 解技t 编技客货客货占用时间30 4525 3078 5 6t 牵 t 转 t 待解 t 待发 t 机t 取送1215 30303货场机务段专用线10 5 103)计算到发线总占用时间T=n中 t 中+ n` 中t` 中+n解t 解 +n机 t 机 +Σt 固+Σt 其他 =2184任务书中没有提及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在此省去4)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K=(T- Σt 固) /(1440M-Σt 固)(1-r空)K1=K2=5)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Nⅰ =nⅰ/K分别按方向别到发场别计算每次作业占用时间 (min) 场每昼夜别作业项目作业次数所需时间总时分其中固定作业(min) T 时分∑ t 固到接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42 420420 发接发 A至 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场接发 B至 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6 74 444Ⅰ总计22 1308 420 到接 B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发接 A到解区段,摘挂列车7 75 525Ⅱ发A自编区段,摘挂列车7 81 567总计28 2184 K1=(1308 - 420)/ (1440 ×2-420)=K2=(2184 – 0 )/ (1440 ×3- 0 )=列入到发线通过能力 ( 列 )计方算中向作业项目的到发场到发场计列车ⅠⅡ数到发场Ⅰ接 A 至 B 无调中转列20接车7车到发场Ⅱ接 A到解列车计20A到发场Ⅰ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方车 6 向发到发场Ⅱ发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 车7车到发场Ⅱ发 A自编列车计27 到发场Ⅰ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车 6 接到发场Ⅱ接 B 至 A 无调中转列14B 车7车方到发场Ⅱ接 B到解列车向计20 到发场Ⅰ发 A 至 B 无调中转列6 发车7 车计27到发线Ⅰ的通过能力: +++=列到发线Ⅱ的通过能力: +++=列全站到发线的通过能力:+=列(2)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1)绘制咽喉区道岔分组图 ( 详见附图 )2)计算咽喉道岔组占用时间次每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数次总1 3 5 7 9 11 13 15ⅠⅡⅢⅣⅤⅥ主要作业1 4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 6 8 48 48 48 482 4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 6 6 36 36 36 363 5 道接 A 至 B 无改中转车14 8 112 112 112 1124 7 道发 B 至 A 无改中转车14 6 84 84 84 845 8 道接 A 到解区段列车 4 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6 8 道发 B 自编区段列车 4 6 24 24 24 (24) 24 247 9 道接 A 到解摘挂列车 3 8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8 9 道发 B 自编摘挂列车 3 6 18 18 18 (18) 18 189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16 3 48 48 4810 4、 5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16 3 48 48 4811 7 道本务机车入段14 3 42 42 4212 7 道本务机车出段14 3 42 42 4213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入段 4 3 12 12 1214 8 道本务机车经 6 道出段 4 3 12 12 1215 8 道本务机车入段 4 3 12 12 1216 8 道本务机车出段 4 3 12 12 12 (12) 1217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入段 3 3 9 9 918 9 道摘挂机车经 6 道出段 3 3 9 9 919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入段 3 3 9 9 920 9 道摘挂本务机车出段 3 3 9 9 9 (9) 921 9 道自编摘挂列车转线 6 15 90 90 90固定作业编号作业进路名称次每总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ⅠⅡⅢⅣⅤⅥ16 3 道接 A至 B旅客列车10 7 70 7017 4 道发 B至 A旅客列车10 5 50 50 50 5018 往货场送车 2 10 2019 向货场取车 2 10 20∑t 固70 50 50 50T 286 318 252 420 394 341 383 230 T- ∑ t 固216 268 252 370 344 341 383 230 K=(T-∑t固)________(1- γ空费 )(1440- ∑t 固 )3)按方向别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这里,只计算 A方向, A端咽喉受控A 端咽喉7 号9 号制咽计喉道岔组咽喉道岔组无调9 经由道岔组号接 A 方向组号K 有调7车接 A 无调1、 5、9 9 小计车方向有调1、 3、7、11、15 7 无调9发 A 方向发A 无调3、7、 9、13 7 有调7车车方向有调3、 7、11、15 7 小计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N货接 A=+=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N货发 A=+=(2)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作业列入计最终通到发场到发场受何方向和列车算中的过能力道岔组 7 道岔组 9Ⅱ控制种类列车数Ⅰ(列)无调20 到发场Ⅰ接A有调7 到发场Ⅱ方车向计13 到发场发到发场车7道岔组有调7计 27无调 20到发场接7到发场有调Ⅱ车B计27到发场 方到发场6向无调 Ⅰ发有调 7到发场Ⅱ车计 13到发场利用率 K全站最终通过能力: (B 端咽喉未计算 )N 接 =+=列N 发 =+=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计算未对 B 端咽喉进行计算,但根据一般同类型车站的情况来看,咽喉区的受控点主要在机务段一端,因此, 这样的求解方法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可以采信的。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南大学区段站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站点布局、功能区域及交通换乘方式。

2.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的安全知识和文明乘车的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线路图查找中南大学区段站及相关站点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分析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及优缺点。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乘车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行为。

3. 激发学生对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本课程旨在通过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简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轨道交通概述2. 知识点一: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站点布局、功能区域及交通换乘方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轨道交通站点设计与布局3. 知识点二:中南大学区段站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4. 知识点三:轨道交通的安全知识及文明乘车要求。

教材章节:第四章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文明乘车5. 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中南大学区段站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材章节:第五章 轨道交通线路评价与优化6. 拓展延伸:探讨中南大学区段站在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未来发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引言,知识点一第二课时:知识点二第三课时:知识点三第四课时:实践活动第五课时: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南大学区段站的相关知识。

区段站设计

区段站设计

第一章原始资料分析1、原始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AB2、该站站坪长度为22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B、C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8、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2、分析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

根据站坪长度为2200米,以及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

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

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

若设机待线,则长度应该满足DF4型内燃机车的停留条件。

由于道岔操纵为大站继电集中,因此有轨道电路,计算道岔时用a、b而不能用a0、b。

此外,由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

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虑机务段和货物取送车及调车机车入段整备。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1、车站类型确定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

由原始资料得知站坪长度为2200米,单线铁路,按照表1中要求,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故该车站类型应为横列式。

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

旅客列车到发线要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其一端应接通机务段,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另一端与牵出线要有直接通路,以便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客车车辆。

到发线与站房之间要留有适当距离,以便将来发展需要。

2.2货物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设在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相对应的正线的另一侧并于正线接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1 目的:(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1.2 要求:(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

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编写设计说明书。

2已知资料:(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2)该站站坪长度为2500米(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

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A BC(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

(9)本站作业车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课程设计指导书1 分析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

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 选择车站配置图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

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

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

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2.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确定区段站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运转设备的配置(2)货运运转设备的配置(3)机务设备的配置(4)货运业务设备(即货场)的配置(5)车辆设备的配置2.3 确定第三方向的衔接位置在区段站上第三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折角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列车的作业,第三方向应当从折角直通车流较少的一端引入,即比较A←→B和B←→C的车流量,从车流量小的一侧引入。

3 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3.1 到发线3.1.1 到发线的数量到发线数量根据《站规》规定,区段站上为客运、货物列车使用的到发线数量,应根据列车种类、性质、运量和列车运行方式等确定,一般可按下表所列数字确定。

注:① 对表中到发线数量的范围,可按换算对数的大小对应取值;② 两个方向以上线路引入的区段站,考虑列车的同时到发,到发线数量可适当增加;③ 换算列车对数少于6对时,到发线数量可减为2条;④ 区段站的尽端式正线按到发线计算;⑤ 区段站某一方向的换算列车对数,等于该方向各类客、货列车对数(可按该方向接发的各类列车数除以2求得)分别乘以相应换算系数后相加的总和。

当查表确定到发线数量时,尽端式区段站按接发车一端的各个方向相加后的换算对数确定,但可适当减少;通过式区段站按各个方向相加后总的换算对数的1/2确定。

列车对数的换算系数:直达、直通、小运转列车为1;有解编作业的直达、直通、区段、摘挂和快零货物列车为2;始发、终到的旅客列车为1,停站的旅客列车为0.5;乘务组换班不列检的货物列车为0.3;不停站的客、货列车不计。

⑥ 在区段站上,客货列车的到发线是兼用的,一般使用靠旅客站台的到发线或正线接发旅客列车。

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其有效长应按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并设计为双进路。

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3.1.2 到发线的布置区段站的主要任务是办理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技术作业。

在布置到发线时,应考虑下列问题:(1)到发线单进路或双进路的设置根据我国运营工作的实践,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采用双进路。

(2)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布置除正线必须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外,在单线区段站,应另有一条到发线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

(3)到发线(包括正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置中间站台。

由于上下旅客较多,横越设备考虑采用地道。

单线区段站站房及站台的布置形式如下图所示。

3.2 机车走行线在区段站上,为保证作业安全,可设置专供机车出入段的机车走行线。

3.2.1 机车走行线的数量机车走行线的数量,主要根据每昼夜通过该线的机车次数而定。

横列式区段站一般都有一个方向的机车需穿过到发场入段,故需结合机车出入段次数来确定机车走行线的数目。

在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上,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36次及以上时可设一条机车走行线,100次及以上时可设二条机车走行线;当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36次以下时,因列车对数少,到发线较空闲,可不设机车走行线,利用到发线出、入段。

3.2.2 机车走行线的位置选择机车走行线位置的原则,主要是力求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进路的交叉,或者降低交叉的严重性。

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上只有一个上、下行共用的到发场,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车走行线一般应设在到发线之间,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左时,机车走行线应设在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如图所示。

这样可以把机车出入段与列车到达的进路交叉转化为与列车出发的进路交叉。

在双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上,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无论正线是否外包机务段,均应将机车走行线设在上、下行到发场之间,当机务段设在站对左时,如正线外包机务段,则机车走行线仍应设在上、下行到发场之间,如正线不外包机务段,则机车走行线应设在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

3.3 机待线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连挂,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本站其他作业的交叉干扰,增加咽喉区的平行作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设置机待线。

当横列式区段站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如图所示。

机待线的布置形式有尽头式和贯通式两种,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因此,除因地形条件限制外,一般以采用尽头式机待线较好。

机待线应位于直线上,其有效长应根据牵引机车长度和相应的安全距离确定。

尽头式机待线有效长应采用45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牵引机车长度加10m;贯通式机待线有效长应采用55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牵引机车长度加20m。

3.4 机车出入段线为了保证车站与机务段间机车出入畅通,在机务段与到发场之间,应设机车出入段线。

其数量取决于列车对数、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及机车的运转方式,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

当出入段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考虑到双机重联及单机回送无火机车等情况,其有效长度不应短于两台机车长加10m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少于70m。

3.5 调车线调车线用来集结车辆、解编列车和停放本站作业车及其他车辆。

区段站调车线的数量和有效长应根据衔接线路的方向数、有调作业车数量、调车作业方法和列车编组计划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有解编作业的区段站上,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一条,车流大的方向可适当增加,其有效长不应小于到发线的有效长;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如车数不多时可与前者共用一条;如有岔线接轨且车辆较多时,可增加一条;有危险品车辆停留时,应设危险品车辆停留线一条。

上述调车线的有效长应按该线上所集结的最大车辆数确定。

3.6 牵出线牵出线是区段站的主要调车设备。

调车作业量不大时,可采用平面牵出线;调车作业量较大时(调车线数量不小于5条,每昼夜解体车数不小于200辆),可在牵出线上设简易驼峰。

区段站的调车场两端应各设一条牵出线。

如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不超过7列时,次要牵出线可缓设。

为均衡负担,主要牵出线一般设在非机务段一端,用于到达解体列车解体,主要牵出线的有效长不应小于到发线的有效长,并应满足调车作业通视良好的要求,以保证整列一次转线的安全和提高作业效率。

次要牵出线设于机务段一端,用于平面调车,其有效长度不宜小于到发线有效长度,调车作业量不大时可为到发线有效长度的一半。

4 咽喉设计4.1 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根据选定的区段站布置图和确定的各项设备的数量,选择近似的区段站详图作为设计车站咽喉时的参考。

4.2 确定咽喉区平行作业的数量根据选定的原则性配置图,确定每一咽喉区的作业,如客、货列车的接发;机车出入段;到达解体及编组出发列车的转线;客货列车反方向接发及向机务段、车辆段取送车等。

将各项作业分别列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确定各项作业的进路,而且还可以用来检查各项进路是否安全。

咽喉区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平行进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

《站规》规定,采用肩回交路的区段站咽喉区,其进路应保证不少于下表所列的主要平行作4.3 确定线间距离(1)首先根据各种列车的数量合理地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设置到发线的进路,即确定用于接发上、下行旅客列车、直通货物列车、有调列车以及机车走行等的股道号码。

(2)确定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进路。

根据《站规》规定,为了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站内正线应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单线线路还应另有一股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为了不加大股道间距,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进路不要相邻,应隔开布置。

(3)根据相邻线路所办理作业的性质,设置相邻线路间有关设备的计算宽度、线路中心线至主要建筑物(设备)的距离、车站线间距离等规定,定出线路间距。

4.4 到发场线路分组为了保证必要的平行进路和调整线路的有效长,使之与任务书中规定的有效长接近,上下行到发场的线路可适当分组,同一到发场两端线路分组方式可不相同。

4.5 合理布置道岔和渡线梯线的数目应与到发线分组相适应,到发线分几组即有几条平行梯线。

另外每股机车走行线应有一条梯线,编组场有一条梯线。

道岔及梯线的布置要根据咽喉区的作业来安排,先布置基本作业,然后考虑机动性。

满足各项作业要求后,再进一步调整道岔、渡线,用以调整线路有效长。

根据“上行编双号,下行编单号”的原则给道岔编号,标于详图上。

4.6 画详图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详图,即画出客货列车到发线、机车走行线和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梯线、渡线及道岔。

画详图时,先画正线及车场股道的平行线,然后由上往下,由里往外画梯线、渡线及道岔。

绘详图前可找一类型相同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绘详图虽然不要求按比例尺进行绘制,但各部分的安排应该协调,同样的设备其尺寸大小应该相同,如α相同的梯线、道岔及各车站及咽喉部分的线路应该平行。

为了节省时间,详图可用米格纸进行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