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教学设计
《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82ef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2.png)
《红蜻蜓》教案1. 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分析《红蜻蜓》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情感描写,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理解《红蜻蜓》的主要情节,包括人物发展和故事线索。
- 能够解读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 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文学作品的评析和解读。
3.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第一堂课:小说概述和背景介绍-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红蜻蜓》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和文学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堂课:情节解读和主题讨论- 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探讨其中的转折点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可能存在的主题和意义,并展开讨论。
-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展示个人思考和见解。
第三堂课:文学评析和创作- 介绍文学评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红蜻蜓》中的文学特色。
- 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训练,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某一段落进行评析。
-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篇和《红蜻蜓》相关的短文或故事,展示个人的创作能力。
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个人作业的评估,来判断学生对《红蜻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内容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社会背景的把握以及对文学评析的运用能力。
5. 教学资源- 《红蜻蜓》小说原文- 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目- 文学评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讲解材料- 学生个人作业本和文学创作本6. 教学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加入更多的导读材料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小说。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
《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1395c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d.png)
《红蜻蜓》教案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红蜻蜓》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有没有在池塘边或者草地上见过红蜻蜓?”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蜻蜓的奥秘。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对红蜻蜓的生活习性的观察不够仔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红蜻蜓等生物,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作为教师,我应该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红蜻蜓的形象、特点以及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红蜻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红蜻蜓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4.审美情趣:通过感悟课文中红蜻蜓的优美形象,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审美观念。
另外,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回顾教学内容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
最后,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淡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环保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音乐教案《红蜻蜓》5页
![音乐教案《红蜻蜓》5页](https://img.taocdn.com/s3/m/2e629ad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7.png)
音乐教案《红蜻蜓》5页教学目标1.学会《红蜻蜓》的歌词和旋律。
2.通过唱歌和说唱,了解字母C的发音和字母C、D、E、F、G在五线谱上代表的音符。
3.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和语感,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教师用乐器演奏《红蜻蜓》的旋律或播放录音。
2.准备音乐教材和五线谱。
3.准备音乐器材,如木琴、铃鼓等。
4.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教师通过唱歌或说唱引导学生们进入音乐状态。
可以唱一些短促的歌曲或说唱一些有趣的谐音来增强气氛。
比如:Can you see the kangaroo jumping?(你能看到袋鼠跳吗?)Do you like delicious ice cream?(你喜欢美味的冰淇淋吗?)2.引入歌曲教师播放录音或演奏《红蜻蜓》的旋律,让学生们听一遍。
然后,引导学生们一起唱歌,帮助他们了解歌词和旋律。
红蜻蜓,红蜻蜓,飞过了青翠的草原。
飞到了人们的心上。
3.字母C的发音和五线谱教师把字母C的卡片展示给学生们,带着学生们一起说出字母C的发音。
然后,教师展示五线谱,说明字母C在五线谱上代表什么音符。
教师可以用木琴演奏代表字母C的音符,让学生们听一听字母C代表的音符。
4.制作红蜻蜓的卡片教师通过介绍红蜻蜓的形象和特点,让学生们用彩纸和颜料制作红蜻蜓的卡片。
然后,请学生们在卡片上写上字母C、D、E、F、G,或者将卡片上的字母和五线谱上代表的音符配对起来。
5.合唱和表演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唱《红蜻蜓》,用音乐器材演奏旋律,让学生们共同创作一段节奏简单的口语表演,如:Red dragonfly, red dragonfly,Flying into people's hearts.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们回想课堂内容,整理教学思路,反馈学生的成果,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听音乐,多唱歌,多创作和运用音乐。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制作红蜻蜓的卡片,用鲜艳的颜色和卡通形象制作,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cce564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e.png)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红蜻蜓》的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情感。
(2)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3.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教学准备(1)教材《红蜻蜓》。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红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情感。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深入理解主人公情感变化。
(4)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6. 作业布置(1)课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红蜻蜓的作文,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2)绘制一幅关于红蜻蜓的手抄报,展示对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情感?是否能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2. 反思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朗读、讲解、讨论等环节是否有序进行?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导入环节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人公情感;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作业布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主人公情感的体会。
3. 学生对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5.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观察红蜻蜓,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特点,拍摄照片或绘制简笔画,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精选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cfcbc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e.png)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红蜻蜓》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中细腻情感的把握。
3. 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红蜻蜓》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观察红蜻蜓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b. 简要介绍红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c. 板书课题《红蜻蜓》。
2. 初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精讲细读a.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b.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c.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 小组合作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环境保护主题。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c. 教师总结并强调环保意识。
5. 课堂小结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b. 教师强调课后阅读和观察自然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a. 课后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b. 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写一篇短文。
c. 画一幅红蜻蜓的画,展示自己的想象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蜻蜓的美。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ec42ca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3.png)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名称:红蜻蜓教案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红蜻蜓》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演唱《红蜻蜓》这首歌曲,理解其歌词内涵。
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词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
1.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卡片等。
1.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红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红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红蜻蜓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歌词(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注意讲解歌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田间飞舞”、“捉迷藏”等,让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意义。
步骤三:学唱歌曲(10分钟)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跟唱歌曲。
注意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帮助学生正确演唱。
步骤四:分组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互相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红蜻蜓》这首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正确演唱。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掌握不够熟练,部分学生对歌词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理解不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训练,注重对歌曲文化内涵的讲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四、教学拓展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红蜻蜓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可以推荐学生学习其他有关红蜻蜓的歌曲或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复习《红蜻蜓》歌曲,加强演唱练习。
2. 家长协助学生了解红蜻蜓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自愿选择一首有关红蜻蜓的歌曲或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歌曲接龙:在课堂的五分钟,可以组织一个歌曲接龙活动。
教师先唱一首有关昆虫的歌曲,由学生接龙,要求每位学生唱一首不同的有关昆虫的歌曲。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e9c2d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9.png)
一、教案名称:《红蜻蜓》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红蜻蜓》这首歌曲,了解红蜻蜓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红蜻蜓的图片,聆听歌曲,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唱《红蜻蜓》歌曲,了解红蜻蜓的生活习性。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红蜻蜓的图片。
2. 歌曲:《红蜻蜓》曲谱。
3. 教学器材:钢琴、吉他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红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红蜻蜓的外貌特征,了解红蜻蜓的生活习性。
2. 欣赏歌曲:播放《红蜻蜓》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
3. 学唱歌曲:教师弹奏钢琴或吉他,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
4. 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对音高和节奏的把握有一定的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困难。
我也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延伸1.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红蜻蜓,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蜻蜓的生活环境,加深对红蜻蜓的了解。
2.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绘制红蜻蜓的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 写作活动:以“我眼中的红蜻蜓”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红蜻蜓的认识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红蜻蜓》歌曲的视频或音频。
2. 学生绘画的红蜻蜓图画。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 对于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要耐心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
3. 在户外观察活动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让学生实际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红蜻蜓-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红蜻蜓-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5a40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c.png)
红蜻蜓-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蜻蜓”的歌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唱“红蜻蜓”歌曲,掌握简单节奏。
3.学会运用打击乐器伴奏歌曲。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唱歌、打击乐器等。
2.学生:音乐书、纸笔等。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歌曲
1.教师介绍“红蜻蜓”的歌曲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步:学唱歌曲
1.教师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听一听,并跟随口型。
2.动手学唱歌曲,教师教唱每一句,学生跟唱,逐步整合成一整首歌曲。
第三步:学习节奏
1.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节奏,介绍常见的音乐节奏。
2.教师演示敲打乐器的节奏,并让学生跟着练习。
第四步: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教授使用乐器打伴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跟练。
2.整合歌曲和打击乐器伴奏,进行综合训练。
第五步:演唱及评价
1.经过练习,学生们可以自己演唱歌曲及伴奏。
2.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指出需要加强的地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红蜻蜓”的歌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学唱歌曲,掌握简单节奏,学会打击乐器伴奏歌曲。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游戏及趣味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实际情境相结合,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51fa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9.png)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精选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红蜻蜓》。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用词语描述自然景物和动物。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歌的魅力。
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会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红蜻蜓》2.2 教学资源:教材《红蜻蜓》诗歌文本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2.3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红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
阅读诗歌:学生自读或教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欣赏诗歌: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3 创作法: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作文,培养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4.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3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作文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红蜻蜓和其他自然景物,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红蜻蜓的记忆和故事,增进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5.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作文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培养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红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6.2 第二步:朗读诗歌学生自读或教师朗读诗歌《红蜻蜓》。
教师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注意语气、表情和情感的传达。
6.3 第三步: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a0017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5.png)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精选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红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红蜻蜓的形态特征红蜻蜓的生活习性红蜻蜓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章:教学准备与过程2.1 教学准备准备红蜻蜓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准备观察红蜻蜓的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2.2 教学过程引入红蜻蜓的话题,展示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红蜻蜓的形态特征,讨论其特点。
第三章:观察与实践3.1 观察红蜻蜓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红蜻蜓,让学生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红蜻蜓的生活习性,如飞行方式、捕食习惯等。
3.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记录所观察到的红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章:环境保护教育4.1 红蜻蜓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红蜻蜓对环境的重要性,如控制害虫等。
讨论人类活动对红蜻蜓生存环境的影响。
4.2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红蜻蜓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提出保护红蜻蜓的行动建议。
学生分享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体会。
5.2 拓展活动学生根据观察和实践结果,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展示对红蜻蜓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对保护红蜻蜓的行动计划。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评估学生对红蜻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查学生观察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6.2 评价方法学生观察报告:评估学生的观察细致度和实践记录。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对红蜻蜓的理解深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教师回顾教学内容,评估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
7.2 教学方法反思教师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如观察实践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八章:家长沟通与反馈8.1 家长沟通教师通过家长会或通讯方式,向家长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
红蜻蜓教学设计(共3篇)
![红蜻蜓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5b87d8bed5b9f3f80f1c1c.png)
红蜻蜓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红蜻蜓》教学设计《红蜻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感受歌曲,优美深情地演唱歌曲.2.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3.相互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时光.触景生情地表演教材分析:《红蜻蜓》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歌曲3/4拍,宫调式,主旋律起伏较大,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勾起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教学重点:深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合唱歌曲的美妙.抒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教学难点:歌曲中力度变化的体现.合唱的合谐与统一.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小提琴、打击乐等。
教学过程:一、教师吉它弹唱《童年》!师生问好!二、学唱《红蜻蜓》1.师导:又是一年春风度,又是一年三月三,带着童心童趣导入《红蜻蜓》2.聆听日本原创歌曲《红蜻蜓》3.教材分析:《红蜻蜓》是一首3/4拍的日本歌曲,是由日本著名作曲家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诗谱写而成。
通过作者看到晚霞中的红蜻蜓而勾起对童年的往事的回忆。
4.聆听范唱《红蜻蜓》轻声用“lu”音啍唱.学生从不同角度谈感受.5.再放歌曲,学生轻声跟唱6.复习力度记号,解决重、难点乐句。
7.带着情感、深情地演唱歌曲。
8.随琴试唱主旋律。
三、创编。
1.教唱二声部旋律、指导学生用“la”音啍唱.学生自主体验二声部合声的美。
2.二声部加打击乐合唱,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四、拓展。
1.放小虎队演唱的《红蜻蜓》,开拓学生的视野。
2.以《童年》音乐会为主题,回忆童年的往事、歌曲、旋律,相互交流,师生共同表演,抒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讲一讲、唱一唱、演一演、奏一奏。
3.教师小提琴演奏《红蜻蜓》,学生优美的声音轻声跟唱。
五、教师小结。
童年的幻想正在实现,我们象小溪流出山涧,流向江河,奔向大海,伴着生活的航帆。
愿晚霞中的红蜻蜓伴我们走过春天,走过四季。
放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走出音乐的教室。
《红蜻蜓》教案5篇
![《红蜻蜓》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4b601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c.png)
《红蜻蜓》教案《红蜻蜓》教案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蜻蜓》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蜻蜓》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唱《红蜻蜓》,让学生感受日本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巧、深情地声音演唱这首歌。
2、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并唱一唱。
3、学吹竖笛《红蜻蜓》,练习高音mi、高音 ri 。
重点难点:1.教师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2.体会歌曲意境,唱好两声部歌曲。
教学过程:一、介绍歌曲1、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
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
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2、欣赏《红蜻蜓》二、学唱歌曲1、学唱《红蜻蜓》曲谱:视唱一声部;练习三度音程(柯尔文手势);视唱二声部。
2、引导学生分析歌谱中使用了几个音,在学生默唱后,请个别学生分部视唱,再全体学生视唱。
3、欣赏歌曲录音,请同学们说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4、分声部学唱歌曲,对声音的控制,还有两个声部的和谐。
5、加入渐强、渐弱、换气记号进行演唱1)音乐游戏:找竖笛;老师将竖笛放在某处,请一位同学寻找,大家用歌声告诉他,当他走近时,演唱的声音渐渐弱;当走远时,演唱的声音渐渐强;2)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3)把渐强、渐弱、换气加入到歌曲中,再进行演唱。
三、学吹竖笛《红蜻蜓》1、认一认高音mi、高音 ri 在竖笛上的位置。
2、吹一吹歌曲《红蜻蜓》四、小结《红蜻蜓》教案篇2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0800d7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9.png)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红蜻蜓》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红蜻蜓》的音乐魅力。
(2)运用集体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红蜻蜓》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红蜻蜓》的旋律和歌词学习。
3. 歌曲《红蜻蜓》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4. 歌曲《红蜻蜓》的演奏技巧和合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红蜻蜓》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歌曲《红蜻蜓》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2)歌曲《红蜻蜓》的演奏技巧和合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红蜻蜓》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
2. 学习歌曲:(1)教师带领学生聆听《红蜻蜓》歌曲,感受其音乐魅力。
(2)学生跟唱歌曲,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歌曲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红蜻蜓》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 演唱实践:(1)学生单独演唱《红蜻蜓》,教师点评并指导。
(2)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演奏实践:(1)教师演奏《红蜻蜓》,学生跟随演奏。
(2)学生独立演奏,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效果:(1)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学习效果:(1)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红蜻蜓》的歌曲旋律和歌词。
3.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4. 总结经验:(1)总结本次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红蜻蜓》音乐教案(6篇)
![《红蜻蜓》音乐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e2db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0.png)
《红蜻蜓》音乐优秀教案〔6 篇〕《红蜻蜓》音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用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追忆童年的歌曲意境。
力气目标:两声部和谐地演唱《红蜻蜓》,感受合唱之美。
学问目标:理解和把握不同的力度记号教学重、难点1. 歌曲《红蜻蜓》两个声部合唱时,低声部学生音准不易把握。
2.《红蜻蜓》歌词虽然通俗易懂,却在平白中蕴涵了丰富的情感。
词曲结合,浑然天成,是一首格外难得的优秀儿童歌曲。
在教学中,要留意气息的运用,均匀、悠长,力度稍弱,随旋律的走向自然地起伏气息的把握,是这首歌曲演唱时的重点。
教学预备手风琴竖笛教学方法自学与引导、启发式、合作式。
教材分析《红蜻蜓》是一首日本歌曲,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惊奇回忆,旋律秀丽流畅,一气呵成,歌词朴实,富有田园气息。
歌曲为大调式,上下两个乐句的构造。
旋律起伏、深情,两个乐句的旋律线基木一样,先上后下,节奏也根本相像,因此,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
开头两小节从“ ”心情一下子进展到最高音,这在一般歌曲中是较少见的。
紧接着一个六度的下行到“1”,然后经过“2”微微上扬至“3”,格外深情。
其次乐句旋律的走向与第一乐句根本一样,只是没有第一乐句那样的大跳,显得较平稳。
由于这首歌曲秀丽的旋律和朴实的情感深受人们宠爱,以至于会把它误认为是一首童谣。
教学过程一、导入局部引导学生复习所学过的日本歌曲引入二、学习歌曲1.赏识《红蜻蜓》动画,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学习第一声部曲谱。
〔《红蜻蜓》第一声部谱例〕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跟琴唱曲谱。
2〕教师要求学生划拍唱曲谱。
3〕教师提示学生留意换气记号,每两小节换一次气。
4〕分小组唱曲谱。
3.学习歌词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一段歌词。
师:提示学生在演唱时,请留意曲谱上的换气记号,做到准时换气。
2〕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其次段歌词。
3〕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三段歌词。
4.学习其次声部曲谱。
〔《红蜻蜓》其次声部谱例〕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低声部曲谱〔留意提示学生划拍唱〕。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c5a967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9.png)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红蜻蜓》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生能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对红蜻蜓的喜爱之情。
(3)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主题分析和表现手法。
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红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红蜻蜓的特点,引出本课诗歌《红蜻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如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生命的敬畏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朗读实践(1)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朗读,注意韵律和节奏。
(2)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表演展示(1)学生分角色表演诗歌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能力,给予指导。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红蜻蜓》。
(2)学生书写课后心得,思考诗歌对自身的影响。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见过的红蜻蜓及其生活环境。
2. 学生分享对红蜻蜓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ad9d0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4.png)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课堂教案精选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红蜻蜓》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红蜻蜓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红蜻蜓的好奇心。
2. 询问学生对红蜻蜓的了解和印象。
3. 分享《红蜻蜓》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4. 引导学生思考红蜻蜓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诗歌朗诵与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分配学生朗读诗歌的任务,并指导朗读的技巧。
2. 让学生朗读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4.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的朗读表现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情况。
第三章:诗歌分析与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批判性思维和解读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指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主题和寓意。
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记录学生的解读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元素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展开创作。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给予彼此反馈。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2. 记录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反思能力。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总结重点。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761c98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红蜻蜓》教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实物等。
学生准备:课本、铅笔、橡皮。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红蜻蜓,激发学生兴趣。
2. 板书课题《红蜻蜓》,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环节二: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拼写。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4.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环节三:朗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体会课文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课文情感。
环节四: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讲述了红蜻蜓的哪些特点?”“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3.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红蜻蜓的象征意义。
环节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包括: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是否需要加强巩固?2. 课文朗读与理解的环节是否流畅,是否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创新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方面:能根据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4.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课
程
背
景
分
析
教材分析:《红蜻蜓》是一首日本著名的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3/4拍、宫调式,共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达10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又与旋律的.其份额结合紧密。歌曲虽然短小,但曲调极其优美抒情,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歌曲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师放歌曲伴奏,第一段随音乐边唱谱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有粗有细的旋律线条,第二段教师用手势边指音符边唱谱,第三段要求学生用手势模仿蜻蜓的飞舞,张嘴唱谱,但不发出声音,心里唱旋律。)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在音乐声中和蜻蜓一起在空中美美地飞了一回,下面我们要用歌声和蜻蜓一起飞舞吧。(学生跟钢琴轻声唱谱。)
(二)学习活动二: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声部
师:黄昏是如此的美丽,蜻蜓也忍不住陶醉其中,它一边飞舞一边歌唱(教师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蜻蜓),请你辨别一下这只蜻蜓是来河边参加飞行比赛的,还是来欣赏这黄昏的美丽景色的?并请说说理由。
学生:是来欣赏黄昏的美丽景色的。我是从优美、舒缓的音乐中感觉到的。
教师:嗯,很好,你是从音乐的舒缓和优美,也就是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来辨别的,老师也有同感。下面就请大家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在黑板上飞一飞,看看留下了怎样优美的飞行轨迹。
3.表演方面:能比较正确的表达歌曲内容。
4.存在问题:音准不够,视唱能力有待加强。
学
习
目
标
1.能专注地聆听歌曲,感受合唱的效果,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歌曲深情优美的音乐情绪。
2.初步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红蜻挺》的旋律,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旋律的起伏。
学
习
(教师边指挥边弹琴,学生唱旋律。看老师的指挥来唱,注意歌声的强弱起伏。)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唱歌。
教师:我们现在要表现的是一只蜻蜓在飞舞,不是很多只在乱飞。所以你们要用耳朵来辨别,演唱时要仔细听,请再来一次。注意蜻蜓是缓缓、优雅地飞来的。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逐渐入情,动情地进行演唱。
2.学唱第二声部
教师:在这么美丽的黄昏,在这么动听的歌声中,肯定会引来第二只第三只,甚至更多的蜻蜓。下面就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轻声唱好第一只蜻蜓的旋律,看看我们能不能引来第二只蜻蜓?
学生跟琴边唱边用手势模仿
学生一:第二只蜻蜓飞的更低一些。
教师指黑板上的两条旋律线:是的,它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从蜻蜓的飞行图上可以看出,这是只在低空飞行盘旋的蜻蜓。
学生二:我觉得第二只蜻蜓的飞行是比较平坦的,没有太大的高低起伏变化。
教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那么这只蜡蜓在哪个音上停留的次数最多?
学生:do
小学音乐备课专用【课时设计】
课 题
《红蜻蜓》
设计者
张艳
课 型
演唱
教材内容来源
人音版四年级下
教学主题
童年的音乐
课 时
1
对应的课
标要求
(和本课内
容相关的)
1.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参与齐唱、合唱。
2.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蜻蜓飞得高,就可以用响一点的声音,蜻蜓飞得低就可用轻一点的声音来表示。
教师:对啊,可以用力度的强弱来表示飞舞的高和低,当蜻蜓越飞越高时我们就可用渐强来表示,反之则用渐弱来表示(教师边说边用手势来表达)。大家来看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蜻蜓飞舞的轨迹线条,蜻蜓低飞轨迹时线条是细的,蜻蜓飞高时,轨迹线条就渐渐变粗了。下面我们再来表现一下蜻蜓有起伏的飞舞。
本课
所需
条件
媒介资源: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材资源: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课本、教学用书。
学习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聆听歌曲
1.组织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听《红蜻挺》伴奏音乐安静地走进教室,坐定。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傍晚的景色。
2.导入新课
师: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我们走进了音乐教室,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在音乐声中同学们也看到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黄昏景色的风景画。每当黄昏,看见夕阳挂在天边时,我就会想起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能轻柔、连贯、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时音准的把握。
学
习
评
价
1.聆听歌曲,能够说出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感受童年的美好,表达丰富细腻的思念情绪。
2.初步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红蜻挺》的旋律,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旋律的起伏
教师放歌曲伴奏,学生唱第一声部,由于学生们的歌声并没有很统一,教师就在第二段中加进了第二声部旋律。
学生:能的,我听到了第二只蜻蜓的歌声了。
教师:它是怎样飞的呢?请听老师再唱一唱。
教师边唱边在黑板上写出第二声部旋律,根据旋律的高低写在不同的位置。
教师:让我们一边唱一边用手来模仿这只蜻蜓飞过的路线,并请大家比较:第二只蛸蜓与第一只蜻蜓的飞舞有何不同?
教师:蜻蜓的飞舞是有时高有时低,一会儿在半空中,
一会儿在水面上,用音乐来表示也有强有弱,那如何用音乐的强弱来表现蜻蜓飞舞的高低呢?蜻蜓飞得高,我们可用怎样的音量?(教师用手势来引导提示学生)
出示表现性评价标准:♪♪♪聆听歌曲,能够说出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感受童年的美好,表达丰富细腻的思念情绪。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意识的提问和引导,学生反馈交流,进行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达成学习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