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
……
68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
(三)、对环界抵抗力强
耐干、耐热、存活时间延长 铜绿假单胞菌在潮湿的环境和器械 中生存 军团菌在下水管道系统、空调抽湿系 统中寄生
69
第三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
70
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
G+杆菌—李斯特菌 棒状杆菌
经国家卫生部派出的专家小组调查证实,这是一起严重的医院感染,“血案”
的凶手是柯萨奇病毒,传染源是一位产妇。
12
(4)1998年4至5月,深圳市妇儿 医院共做剖腹产手术292例,发生手 术切口龟型分枝杆菌脓肿亚型感染 166例(56.85%)。
13
14
(5)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宿州市立医院,为 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结果10名患 者均出现感染情况,其中9人的单眼 眼球被摘除。
目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 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杆菌,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发生率>50%。
58
59
First cleaning, then disinfection (if appropriate)
60
60
无生命的环境是病原体的储存库!
Recovery of MRSA, VRE, C.diff, CNS and GNR
73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 奈瑟球菌
淋病奈 瑟球菌
G+
G+
G+
G
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 大叶性肺炎 流行性脑
食物中毒 猩红热 中耳炎
脊髓膜炎

护理管理学试题与答案解析-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护理管理学试题与答案解析-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一、A11、以下病原体属于真菌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铜绿假单胞菌C、大肠埃希菌D、肺炎克雷伯菌E、白色念珠菌2、正常菌群不会产生哪些营养素A、维生素B2B、叶酸C、泛酸D、维生素KE、微量元素3、下列关于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B、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泛酸等C、肠道中的乳酸菌、肠球菌等正常菌群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D、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E、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下列不属于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的是A、铜绿假单胞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大肠埃希菌D、肺炎克雷伯菌E、真菌和病毒5、各种微生物(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这种现象通常称为A、细菌定植B、移位菌群失调C、原位菌群失调D、微生态失衡E、微生态的平衡6、原位菌群失调中属于可逆性失调的是A、比例失调B、二重感染C、三度失调D、二度失调E、一度失调7、有关原位菌群失调的描述,不妥的一项是A、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B、正常菌群发生数量的变化C、外来菌入侵D、正常菌群发生种类结构上的变化E、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8、微生态失衡可表现为A、免疫力下降B、菌群失调和移位C、影响营养吸收D、细菌定植增强E、生物屏障减弱9、医院感染的生态学病因是A、免疫力低下B、患者疾病状态C、有创诊疗措施D、菌群失调E、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10、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过氧化氢,可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这属于正常菌群的哪项生理作用A、营养作用B、免疫抑制作用C、定植抵抗力作用D、生物屏障作用E、免疫调节作用11、人体内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不包括A、营养作用B、免疫调节作用C、定植抵抗力作用D、生物屏障作用E、致病作用12、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A、长期卧床B、留置导尿管C、膀胱冲洗D、膀胱内注药E、膀胱镜检查1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A、需氧菌B、厌氧菌C、革兰阴性菌D、革兰阳性菌E、奈瑟菌14、医院感染间接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A、医疗器具B、一次性物品C、病人间的传播D、医务人员的手E、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15、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腔隙感染属于A、身体多个部位感染B、手术部位感染C、循环系统感染D、运动系统感染E、软组织感染16、ICU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铜绿假单胞菌C、大肠埃希菌D、肺炎克雷伯菌E、白色念珠菌17、哪项不属于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A、金黄色葡萄球菌B、铜绿假单胞菌C、奈瑟氏菌D、大肠埃希菌E、肺炎克雷伯菌18、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B、多重耐药菌株,有较强和较广的耐药性C、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D、病人通常抵抗力弱,对细菌较敏感E、病人没有接受过侵入性诊断或治疗19、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A、细菌B、病毒C、真菌D、肺孢子虫E、弓形虫20、细菌在人体定植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和一定的条件,错误的是A、牢固地黏附在机体的黏膜上皮细胞上B、定植的微生物的黏附机制相当复杂C、长期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D、必须有大量的菌群E、宿主机体存在着定植抵抗力21、因抗生素使用不当,大肠中的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泌尿道定居,这种现象称A、生存B、共生C、定植D、定居E、移位菌群失调22、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A、自然界的微生物B、空气中的微生物C、环境中的微生物D、人体的致病菌E、人体的条件致病菌23、移位菌群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向远处转移属于A、横向转移B、纵向转移C、潜行转移D、血行转移E、淋巴转移24、原位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生活在原来部位,但出现A、多重耐药菌株B、菌群数量或种类结构变化C、外来菌入侵D、选择性去污染E、细菌定植25、微生态失衡会引起A、自身和交叉感染B、菌群失调和移位C、定植抵抗力提高D、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E、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26、原位菌群三度失调是指A、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B、菌群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C、出现菌群交替症D、菌群失调具有不可逆性E、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肠炎和阴道炎27、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A、职业类型B、生活习惯C、疾病状态D、心理状况E、年龄特点28、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与不同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组合,达到三个方面的平衡,即定位、定量及A、定性B、定群C、定比D、定植E、定点29、原位菌群失调是指A、有外来菌入侵B、正常菌群定位转移C、正常菌群出现移位D、正常菌群出现种类结构变化E、正常菌群未偏离正常生理组合30、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被洗物品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称为A、清洁B、去污C、消毒D、灭菌E、抗感染31、下列与移位菌群失调原因无关的是A、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B、外科手术C、插管或介入治疗D、免疫功能下降E、细菌结构变化32、常见引起假膜性肠炎的肠道菌有A、铜绿假单胞菌B、白色念珠菌C、肺炎杆菌D、难辨梭菌E、大肠杆菌33、原位菌群失调分为几类A、2B、3C、4D、5E、634、下列关于原位菌群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也称定位转移B、即正常菌群在外来菌的入侵下在原有部位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C、失调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均可自然恢复D、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仅发生原位菌群失调E、二度失调为菌群发生了病理波动35、三度原位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免疫功能低下B、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C、慢性病诱发D、介入治疗与各种导管的应用E、体弱36、下列关于细菌在人体的定植的叙述错误的是A、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B、定植抵抗力仅与机体状态有关C、必须有适宜的环境D、必须有相当的数量E、必须具有黏附力37、下列关于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为多重耐药菌株B、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C、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D、大肠杆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E、同一种细菌,医院外分离出的病原体菌株的耐药性更强、更广38、医院感染中的病原体以细菌最为常见,约占A、75%B、80%C、85%D、90%E、95%二、A21、患者葛某,重症肺炎入院,连续使用抗生素5天,不属于影响该患者微生态平衡的情况是A、有创诊疗措施B、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C、疾病状态D、免疫力低下E、精神状态2、患者男,63岁。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标题: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院感染病例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院感细菌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预防院内感染的传播。

本文将从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解读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菌培养的原理1.1 细菌的生长特点: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迅速增殖。

1.2 营养需求:细菌在培养基中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盐等,以支持其生长和繁殖。

1.3 条件要求:细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氧气和pH值等条件,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细菌培养的方法2.1 选取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富含血液的富营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2 接种细菌:将患者样本或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无菌技术避免外源性污染。

2.3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细菌培养的操作步骤3.1 样本采集:从患者体液、分泌物或组织中采集样本,避免外部污染。

3.2 培养基接种:将样本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的培养基上,避免交叉污染。

3.3 培养观察: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四、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4.1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4.2 生化试验:进行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等,进一步确认细菌种类。

4.3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指导临床治疗。

五、细菌培养的应用5.1 临床诊断: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5.2 感染控制:对院内感染进行细菌培养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防感染的传播。

5.3 药物研发:细菌培养结果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指导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第二章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一、A11、在人群中,长期携带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者为A、25%B、15%C、5%D、1%E、0.5%2、对感染危险指数高的患者,应采取A、传染性隔离B、选择性去污染C、全部去污染D、使用广谱抗生素E、降低正常菌群抗定植能力3、可能成为原位菌群三度失调的优势菌为A、白假丝酵母菌、乳酸菌、大肠埃希菌B、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肠球菌C、葡萄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D、产气荚膜梭菌、肺炎链球菌、乳酸菌E、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4、原位菌群三度失调是指A、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B、菌群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C、出现菌群交替症D、菌群失调具有不可逆性E、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肠炎和阴道炎5、原位菌群失调不包括A、—度失调B、二度失调C、二重感染D、菌群交替症E、定位转移6、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A、职业类型B、生活习惯C、疾病状态D、心理状况E、年龄特点7、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与不同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组合,达到三个方面的平衡,即定位、定量及A、定性B、定群C、定比D、定植E、定点8、原位菌群失调是指A、有外来菌入侵B、正常菌群定位转移C、正常菌群出现移位D、正常菌群出现种类结构变化E、正常菌群未偏离正常生理组合9、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被洗物品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称为A、清洁B、去污C、消毒D、灭菌E、抗感染10、下列与移位菌群失调原因无关的是A、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B、外科手术C、插管或介入治疗D、免疫功能下降E、细菌结构变化11、在什么情况下,正常菌群可变成机会致病菌A、免疫功能亢进B、免疫功能低下C、防御功能良好D、皮肤黏膜完整无损E、以上都是12、原位菌群失调分为几类A、2B、3C、4D、5E、613、下列关于原位菌群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也称定位转移B、即正常菌群在外来菌的入侵下在原有部位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C、失调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均可自然恢复D、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仅发生原位菌群失调E、二度失调为菌群发生了病理波动14、三度原位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免疫功能低下B、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C、慢性病诱发D、介入治疗与各种导管的应用E、体弱15、常见引起假膜性肠炎的肠道菌有A、铜绿假单胞菌B、白色念珠菌C、肺炎杆菌D、难辨梭菌E、大肠杆菌16、下列关于细菌在人体的定植的叙述错误的是A、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B、定植抵抗力仅与机体状态有关C、必须有适宜的环境D、必须有相当的数量E、必须具有黏附力17、下列关于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为多重耐药菌株B、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C、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D、大肠杆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E、同一种细菌,医院外分离出的病原体菌株的耐药性更强、更广二、A21、吴某,男,35岁,吸入性肺脓肿,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院感染护理学

医院感染护理学

第八篇 医院感染护理学第一章 医院感染护理学绪论1.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经检测和通过检测进行效果评价。

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候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3.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也称交叉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如其他患者、病原携带者内源性感染 也称自身感染。

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包括虽从其他患者或周围环境中来的,但已在该患者身上定植的微生物第二章 医院感染微生物学原理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

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2.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 在肠道可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有利于机体进一步吸收,同时亦可合成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 2、叶酸、泛酸及维生素K 等 免疫调节作用 能产生多种抗原定植抵抗力作用 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过氧化氢,可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3.原位菌群失调一度失调 这种失调可通过细菌定量检查得到反映二度失调 菌群内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

多表现为慢性腹泻(肠炎)、肠功能紊乱及慢性咽喉炎、口腔炎、阴道炎等,临床常称为比例失调三度失调 原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决定性优势。

发生三度失调的原因常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而代之以暂居菌或外袭菌,并大量繁殖而成为该部位的优势菌。

三度失调表现为急性重病症状,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为三度失调的优势菌。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治疗或者接受护理的患者,在入院后或者出院前发生的与接受医疗有关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对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进行详细探讨,以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1.1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治疗或者接受护理的患者,在入院后或者出院前发生的与接受医疗有关的感染。

这种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或者寄生虫引起。

1.2 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两种类型。

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的微生物在医疗过程中引起的感染,而外源性感染则是由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或者医疗环境中的微生物传播引起的感染。

1.3 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类型在医院内的发生率较高,给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2.1 直接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例如,未正确洗手或者佩戴手套的医务人员可以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2 空气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医院内的空气中悬浮并传播给他人。

例如,结核病菌和麻疹病毒等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3 医疗设备传播医疗设备的不洁或者不正确使用也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未经适当消毒的手术器械可能成为病原体的潜在来源。

三、医院感染的危(wei)险因素3.1 免疫系统受损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更容易感染病原体。

例如,接受器官移植、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3.2 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能力受限,容易导致肺部积液、尿路梗阻等问题,增加感染的风险。

3.3 使用抗生素滥用或者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患者更容易感染耐药菌株。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4.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正确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卫生资格-369内科护理-章节练习-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共50题)

-卫生资格-369内科护理-章节练习-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共50题)

-卫生资格-369内科护理-章节练习-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共50题)1.医院感染间接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解析:医务人员为病人做治疗和护理时,手是最容易污染的。

如果接触病人后不洗手,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因此手是医院感染间接传播最主要的方式。

答案:( D )A.医疗器具B.一次性物品C.病人间的传播D.医务人员的手E.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2.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腔隙感染属于解析:根据感染发生部位,外科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腔隙感染都属于手术部位感染。

答案:( B )A.身体多个部位感染B.手术部位感染C.循环系统感染D.运动系统感染E.软组织感染3.哪项不属于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解析: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球菌属葡萄球菌属。

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活动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有大量该菌定植的病人可排出大量细菌,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2.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阴性杆菌、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属。

是医院感染中主要的病原菌之一。

它广泛分布于医院的各种潮湿地方、物品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更强。

(3.大肠埃希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和土壤中,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是条件致病菌。

常引起泌尿道、腹腔、胆道、血液等部位感染。

可通过病人之间及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或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如留置尿管、静脉置管等引起感染。

(4.肺炎克雷伯菌是革兰阴性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也是人和动物肠道和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易在病人的上呼吸道定植,是 ICU 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

该菌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及血液的感染。

答案:( C )A.金黄色葡萄球菌B.铜绿假单胞菌C.奈瑟氏菌D.大肠埃希菌E.肺炎克雷伯菌4.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解析: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对某些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

医院感染学 常见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学 常见医院感染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细菌、真菌、支原 体、衣原体、病毒或 原虫等引起的感 染性肺病。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
多种多样 最常见细菌,其次真菌、病毒 以G-杆菌为主 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增多 真菌感染明显增多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有回升趋势 混合感染占半数以上 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亦有
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
病、营养不良) 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远离伤口的病灶 手术前住院时间
伤口感染-流行病学
易感因素
手术区皮肤的准备 手术进行时间和切口感染 麻醉(麻醉器械消毒不严) 手术操作技巧(组织损伤小、彻底止血、
用反应最小的缝线且不留空隙) 手术持续时间 术后引流等
伤口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率各地、各医院各不相同
我国:外科切口感染率高达13%~18%, 国外有报道为10%~20%
是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仅次于肺部感染 和泌尿系感染
显著增加病人一住类切院口时手间术部及位住感院染费率:用
是医院内及医10院0张之床以间下技:术1%质量比较的重
病原学特征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和控制
医院获得性呼吸系感染
Nosocomial/Hospital-acquired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医院内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医院获得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
伤口感染-预防和控制
(一)住院前措施
术前住院时间:尽量缩短 潜在性疾病:治疗或控制
伤口感染-预防和控制
(二)手术前的措施
术前皮肤准备 手术区铺用巾单 烯族烃(Olefin)纺合的手术布类 术前抗生素应用 手术室人员准备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2-1_真题-无答案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2-1_真题-无答案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2-1(总分28,考试时间90分钟)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1. 菌群失调的诱因有A.手术损伤、器械性检查使局部免疫力受损B.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C.病人免疫力低下D.外来菌侵袭E.以上都对2. 引起医院内肺炎的致病原大多是A.革兰氏阳性菌B.革兰氏阴性菌C.真菌D.病毒E.以上都是3. 三度原位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介入治疗与各种导管应用B.广谱抗菌药物大量应用C.免疫功能低下D.慢性病诱发E.体弱多病A2型题(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4. 雷某,学生,15岁,因肺炎入院,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经2周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持续高热,咳痰,由黄痰渐变为白痰,细菌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经抗真菌治疗病情逐渐稳定,诊断为A.真菌二重感染B.新的病原菌感染C.并发症,不属于医院感染D.真菌二重感染属于医院感染E.真菌二重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5. 张先生,35岁,吸入性肺脓肿,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关于该病原菌的正确叙述是A.革兰阴性球菌B.人群中带菌状态相当普遍C.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中D.很少对全身各系统引起感染性疾病E.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6. 刘女士,42岁,脊髓外伤致尿失禁,留置尿管10天,近日有发热,尿液中大量白细胞。

该病人感染可能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肺炎克雷伯菌感染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D.绿脓杆菌感染E.大肠杆菌感染7. 某乡镇卫生院医生,在采集到可疑流脑病人细菌培养标本后,因缺少培养条件,需送上级医院进行病原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中不正确的是A.根据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和排出部位取材B.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C.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D.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E.标本需冷藏输送A3型题(病例组型最佳选择愿,2~3个题共用题干)汪先生,38岁,因慢性阑尾炎入院,经2周的抗生素治疗后出现咳嗽、痰粘稠,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病毒类
呼吸道病毒
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在
儿科病房和老年病房。
肠道病毒
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易引起 消化道感染,常见于儿科病房。
血液传播病毒
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主 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医护人员 需严格防护措施。
真菌类
念珠菌
病原微生物来源
病原微生物可能来源于患者自身携带、医务人员手部和医疗器械等。医院环境中可能存在 多种病原微生物,易导致交叉感染。
病原微生物影响
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导致 患者死亡。同时,医院感染也可能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医院感染 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智能化感染监测与预警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等技术,实现对医院感染的实时 监测与预警,提高防控效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患者实施接触隔离,如 使用隔离衣、手套等。
水和食物传播及预防措施
水和食物传播:病原微 生物通过污染的水和食 物传播,如沙门氏菌、
霍乱弧菌等。
01
确保医院供水 安全的饮用水和食物。
05
预防措施
02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 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工
过程卫生。
建立医院感染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及时 预警并启动应急响应,防止感染暴发。
05
抗感染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原 则
经验性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
剂量与疗程
在获得准确的病原微生物鉴定和药敏 试验结果前,根据临床经验选择可能 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
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在 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并避免耐药菌的 产生。

-卫生资格-372儿科护理-章节练习-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共17题)

-卫生资格-372儿科护理-章节练习-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共17题)

-卫生资格-372儿科护理-章节练习-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共17题)1.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解析:无答案:( B )A.绝大部分是需氧菌B.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C.与定植区的黏膜上皮细胞没有关系D.密度较低E.群体内部经常出现生态不平衡2.下列关于人体正常菌群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解析:无答案:( E )A.能够产生抗体B.不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C.使免疫系统处于不活跃状态D.是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组成部分E.有抗感染作用3.原位菌群二度失调的特征是解析: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菌群内由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

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即具有不可逆性。

临床常称为比例失调。

故不正确;D 选项中具有可逆性与概念中“菌群失调具有不可逆性相矛盾”,故不正确。

因而 E 为正确选项。

答案:( E )A.原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B.菌群内仍为生理波动C.去除失调因素后正常菌群较易恢复D.具有可逆性E.临床常称为比例失调4.原位菌群三度失调的特征是解析:原有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决定性优势。

发生原因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

三度失调常表现为急性重病症状。

正常菌群的三度失调亦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B 选项“少部分被抑制”错误,应为大部分;C 选项原因应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故不正确;D 选项中“可逆性失调”不正确,因为从二度菌群失调开始即称为不可逆性失调。

选项 E“表现为慢性重病症状”不正确,应为急性重病症状。

故 A 为正确选项。

答案:( A )A.也称为二重感染B.原正常菌群少部分被抑制C.常见原因为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D.为可逆性失调E.表现为慢性重病症状5.下列关于移位菌群失调的特点,不正确的是解析:无答案:( E )A.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B.原因为不适当使用抗生素C.可从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转移D.也可经血循环向远处转移E.没有原位菌群失调严重6.以下关于细菌定植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必须具有黏附力B.必须有适宜的环境C.必须有相当的数量D.机体的免疫力必须足够强E.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7.关于医院中常见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解析:无答案:( B )A.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阴性球菌属B.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在医院各种潮湿地方C.留置尿管感染常见肺炎克雷伯菌D.ICU 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E.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最弱8.李先生,52 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考纲: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均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群体内部或它们与人体之间,均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体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经常保持着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的定义归纳1.部位: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

2.菌群:-常居菌(正常菌群)和暂居菌(过路菌);-对人体无害。

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密度极高。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营养作用—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2、维生素K、叶酸、泛酸等。

2.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定植抵抗力作用—代谢产物杀伤侵入有害细菌。

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4.生物屏障作用—通过黏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的保护膜,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

正常菌群被视为机体防止外来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5.其他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一、微生态平衡定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但许多因素如疾病状态、有创诊疗措施及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定义:在外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之间及正常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平衡状态改变,由生理性组合转变成病理组合的状态。

微生态失衡可表现为菌群失调和移位。

(一)原位菌群失调指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亦无外来菌入侵,但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即出现了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可对宿主产生某种不良影响。

根据失调程度不同,原位菌群失调可分为三类。

一度失调:【原因】外环境因素、宿主患病或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如使用抗菌药物或化学药物治疗)的作用。

【结局】一部分细菌受到了抑制,而另一部分细菌却得到了过度生长的机会,造成某些部位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的变动,即为一度失调。

失调的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复,临床上称这为可逆性失调。

二度失调:【原因】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

【结局】菌群内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

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即具有不可逆性。

【表现】慢性腹泻(肠炎)、肠功能紊乱及慢性咽喉炎、口腔炎、阴道炎等,临床常称为比例失调。

三度失调(亦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原因】常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而代之以暂居菌或外袭菌,并大量繁殖而成为该部位的优势菌。

【结局】原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决定性优势。

【表现】急性重病症状,如难辨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为三度失调的优势菌。

(二)移位菌群失调也称定位转移或易位,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大肠中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

【原因】多为不适当地使用抗菌药物,即该部位的正常菌群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消失,从而为外来菌或过路菌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定植的条件。

【易发】—外科手术、插管等侵入性诊疗;—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表现】横向转移—从下消化道向上消化道转移;—从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转移。

纵向转移—从皮肤及黏膜表层向深层转移;—从肠腔向腹腔转移;—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向远处转移。

细菌的定植与定植抵抗力一、细菌定植的概念各种微生物(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细菌定植”。

细菌定植是人类的机体与正常菌群或其他各种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

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才能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如导致感染)。

但是,人体也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防御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足以抵御各种微生物的侵袭。

1.必须具有黏附力细菌只有牢固地黏附在机体的黏膜上皮细胞上,才不会被分泌物、宿主的运动或其器官的蠕动冲击掉,这是细菌能够在人体定植的关键。

定植的微生物的黏附机制相当复杂。

2.必须有适宜的环境细菌要长期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即定植部位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氧化-还原电势,pH值和营养物质等要能满足定植细菌的需要。

3.必须有相当的数量在定植过程中,有一部分细菌会因黏附不牢固而脱落,即使已初步定植的细菌也会随上皮细胞的代谢活动而被排出。

因此,从一开始就必须有大量的菌群,才可能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定植成功。

实际上,细菌定植与宿主的生理机制是一种生态平衡过程。

三、定植抵抗力有些微生物不能在人体定植,一方面是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宿主机体存在着定植抵抗力。

定植抵抗力:已在特定部位定植的正常菌群一般都具有抑制其他细菌再定植的能力。

四、去污染的概念【定义】人为地将机体的正常菌群或已定植的细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一种防止感染措施,一般可分为全部去污染和选择性去污染两个类型。

1.全部去污染:在术前常常先给病人使用各种强力的广谱抗菌药物,试图在“绝对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

2.选择性去污染:采用窄谱抗菌药物,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类细菌。

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一、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特点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通常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肺孢子虫、弓形虫、衣原体和疟原虫等,其中以各种细菌最为常见,约占95%。

所以,有人常把病原微生物笼统地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对某些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

【举例】表皮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可黏附于人体表面,一旦静脉或动脉置入管道被它们污染,就很容易引起败血症;大肠埃希菌能黏附在泌尿道的上皮细胞上,从而成为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2.常为多重耐药菌株,有较强和较广的耐药性。

同一种细菌,在医院内分离出菌株的耐药性更强、更广。

3.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

如病人—病人通常抵抗力弱,对细菌较敏感;—病人往往接受过某些侵入性诊断或治疗。

二、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分布】自然界、人的皮肤,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15%的人长期携带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传播途径】手传播,从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或食用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食物或吸入染菌尘埃致病。

有活动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有大量该菌定植的病人可排出大量细菌,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2.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属。

【分布】医院的各种潮湿地方、物品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更强。

【传播途径】可来自环境污染,如消毒液、尿壶、尿管等,医务人员的手,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以及病人自身的内源性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泌尿道、伤口、皮肤与软组织等部位感染。

3.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和土壤中,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是条件致病菌。

【传播途径】可通过病人之间及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或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如留置尿管、静脉置管等引起感染。

常引起泌尿道、腹腔、胆道、血液等部位感染。

4.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分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也是人和动物肠道和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易在病人的上呼吸道定植,是ICU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传播途径】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

该菌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及血液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其他病原体1.真菌常见的真菌感染有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曲霉菌。

念珠菌感染多发生在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或免疫力低下病人身上,常导致深部感染。

2.病毒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

习题:医院感染间接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A.医疗器具B.一次性物品C.病人间的传播D.医务人员的手E.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很多细菌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间接传播。

因抗生素使用不当,大肠中的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泌尿道定居,这种现象称A.生存B.共生C.定植D.定居E.移位菌群失调『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也称定位转移或易位,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大肠中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

原位菌群三度失调是指A.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B.菌群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C.出现菌群交替症D.菌群失调具有不可逆性E.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肠炎和阴道炎『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三度失调(亦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下列关于原位菌群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也称定位转移B.即正常菌群在外来菌的入侵下在原有部位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C.失调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均可自然恢复D.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仅发生原位菌群失调E.二度失调为菌群发生了病理波动『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二度失调:【原因】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

【结局】菌群内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

患者男,63岁。

因脊髓损伤导致尿失禁,留置导尿管10天。

近日出现发热。

尿液检查有大量白细胞。

该患者最可能发生A.原位菌群一度失调B.原位菌群二度失调C.原位菌群三度失调D.移位菌群失调E.无菌群失调『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移位菌群失调也称定位转移或易位,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大肠中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