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f7ae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9.png)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入门,任何人都能够做到。
翻译美学的概念是另一回事,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跨语言,还涉及跨文化。
许多专业的翻译者可以创造出更有趣的、更富有节奏的翻译文本,这是普通的翻译者所做不到的。
随着近年来普及翻译美学的概念,越来越多的翻译专业人士正在聚集在这一领域,而《翻译美学理论》正是这些翻译专家们提出的一种新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阐述了翻译可以实现美学性质的思想。
翻译意味着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文本。
“翻译美学”的概念正是指将原文的美学效果转移到翻译文本中。
由于涉及语言及文化差异,不同的翻译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翻译美,其结果也各有不同。
《翻译美学理论》指出,要获得准确美观的翻译文本,翻译者必须明白原文的美学特征,然后利用相应的翻译方式将其正确表达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因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义、语法以及文化背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翻译者要做大量的语言学研究,以便能够正确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
另外,许多翻译专家认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词汇和语法,而且还涉及到文化。
在这一观点下,翻译不仅是将语言翻译,而是将另一种文化带到新的语境中去。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文化背景问题,以此来正确理解原文,并找到恰当的翻译方式,以此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此外,《翻译美学理论》还讨论了翻译的艺术性,提出了一种以文本为基础的翻译,也就是“原文准确、翻译精彩”的理念。
“精彩翻译”这一概念意味着翻译者应该随机应变,将原文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准确无误的翻译内容,同时也要注重表达能力,将翻译文本变得精彩。
总之,《翻译美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理念,它将翻译美的思想从一种抽象的概念上提升到一种具体而现实的实践形式,它极大地拓宽了普通翻译者的视野,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艺术性,也更好地将原文的美学效果转移到翻译文本中去。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342fc9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1.png)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在一百多年当中,翻译美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以更加广泛的视野来看待和解读文学翻译,并把文学翻译带入研究的新领域。
本文将从对其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的回顾,到对现有研究的概述,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概括性地探讨翻译美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那个时候,翻译研究也被称为“翻译美学”,它的出现横跨两个学科:文学翻译与翻译学。
文学翻译的研究重点是文学的本土化,而翻译学的研究则着眼于翻译规则和技巧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之后,翻译美学凭借着新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种文化、语言和翻译风格出发,形成了翻译美学的新视野。
翻译美学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种能加强翻译的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
首先,它可以帮助翻译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考量他们的翻译工作。
其次,它也可以改善翻译者处理如翻译艺术性、语言和文化问题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再次,它可以让翻译者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被翻译作品,并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文本翻译的质量。
目前,翻译美学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探究,但是,尚未有人能够把它们系统化。
其中有一些主题比较流行,包括解释翻译的文化学习视角、翻译的文化多样性、翻译创造性研究、翻译的评价框架以及翻译文本的识别和解释等等。
在未来,翻译美学研究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相对抽象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具体的实践技术研究。
相对抽象的理论研究可以分析翻译文本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探索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推断翻译的历史和趋势。
而实践技术研究在发展翻译美学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提出新的翻译技巧、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翻译方法等等。
最后,本文阐述了从19世纪以来,翻译美学研究历史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翻译美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同时也阐述了今后翻译美学研究可能朝着的方向,以期帮助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更多成果。
翻译美学研究的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改变了翻译者原有的认识,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被翻译文本,同时也具有更好的中介和解释作用,从而提升文学翻译的质量。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37fd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e.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研究翻译美学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标是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原则和翻译的美学价值。
当我们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时,我们追求的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语言表现出古诗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将古诗翻译成英语,不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美的过程。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古诗英译,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之一,需要通过英语语言的适当表达来传递。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用适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展现其深远意境。
注重音韵的传递。
古诗的音韵是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传递古诗的音韵美。
尊重原诗的文化背景。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传递。
译者需要对古诗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英语读者。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古诗英译,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英语读者,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在翻译领域,对原文的审美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和传达是极其重要的。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研究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审美内涵,而且可以探讨译者如何巧妙地用英语再现原文的优美风格。
本文以民国散文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其英译风格。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散文作为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国散文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翻译这些散文时,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审美特征,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美感,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论文: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论文: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4684f2dd36a32d727581c9.png)
66340 美学论文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翻译由最初借助美学思想意识呈现自身特征,逐步发展为自建理论框架,最终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翻译美学。
从翻译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该文采取历时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状况进行概述,呈现中国翻译美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古代译论中的隐形美学从我国古代译论中,不难发现美学的踪迹,可以说是自有翻译经验和翻译观点,便有美学思想与之共存。
由此看来,翻译与美学从一开始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唯物观,认为越接近事物的自然状态越能发现事物的“真、善、美”。
此观点反映在翻译理论上就要求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反对用浮夸和华丽的句子,就是要保留原文的“真”。
我国的翻译实践始于古代的佛经翻译。
一般认为,三国时期的支谦编写的《法句经序》是距今最早谈论佛经翻译理论的文章,书中有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记录,从中可以体会支谦的翻译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的美学内涵。
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原则;玄奘主张“五不翻”;彦琮追求“宁贵木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主张等,都是古代最具代表的翻译理论。
以上几种翻译观点都体现了我国美学的思想意识,即追求事物的“真”,在翻译领域就是通常认为的“质派”(直译),其对立面“文派”(意译)始于从西域入关的鸠摩罗什,推出“案本而传”和“辞旨文雅”的翻译主张。
二、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显性美学中国翻译经历了佛经翻译带来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之后,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直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时,中国才迎来第二次翻译高潮。
在严复之前,马建忠就提出“善译”论,要求“知其意旨,摹其神情,仿其语气,心悟神解”,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中,“信”要以“达”为前提,“雅”是主要特征,要求译文讲究“修辞”,要有文采。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9d43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6.png)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中国翻译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的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揭示了其在翻译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未来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研究意义,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指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从审美角度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艺术性和意义传达。
翻译美学通过对翻译活动中文本、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的审美标准、美学原则和审美趋势,从而揭示翻译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翻译美学旨在提升翻译品质,增强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美学既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翻译美学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深化对翻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翻译美学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和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意义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翻译艺术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和审美的理论体系。
研究翻译美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美学可以帮助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感知的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从而更好地保持原作风貌和意境。
研究翻译美学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翻译美学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翻译理论的视野,推动翻译理论朝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研究翻译美学对于提升翻译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及价值研究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及价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efafe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a.png)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及价值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4)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英美文学翻译概述 (5)2.1 英美文学特点简介 (6)2.2 翻译的定义与过程 (8)2.3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10)三、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 (10)3.1 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 (11)3.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3)3.3 语境与文学形象的再现 (14)3.4 语言风格与修辞的转换 (15)四、英美文学翻译中的价值体现 (16)4.1 文化交流与传播 (17)4.2 文学批评与理论发展的推动 (19)4.3 对目标语言文学的影响 (20)4.4 对社会文化与教育的贡献 (22)五、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挑战与应对策略 (22)5.1 语言差异带来的美学难题 (24)5.2 读者预期与接受度的平衡 (25)5.3 翻译者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26)5.4 创新性与传统性的协调 (27)六、案例分析 (28)6.1 经典作品翻译案例介绍 (29)6.2 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选择 (30)6.3 案例对美学特点与价值的体现 (31)七、结论 (33)7.1 研究总结 (34)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5)7.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6)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英美文学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学特性及其文化价值。
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特此审视翻译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时的美学转化,它是如何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在译文中呈现出独到的审美价值。
本内容涵盖了英美文学的主流风格和主题,以及它们如何被反映在不同类型的译文作品之中。
探讨的焦点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文本形式,通过分析他们的原文文本和经常采用的不同文风和叙事技巧,来揭示原文文本中的美学元素。
文中将埃德温福瑞斯特并将其与杰出的译者和理论家,例如肯尼思雷尔斯。
以考察他们在文学翻译中的美学选择和效果。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414e84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4.png)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综述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 通过详细阐述相关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次演示旨在促进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的进 一步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引言
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在我国学术界逐渐受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国内 外学术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这种 跨学科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翻译过程和接受美学在其中的 作用。本次演示将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研 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成 果
在成果方面,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者们从不 同角度探讨了接受美学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一些 学者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读者的接 受程度。另外,还有学者到译作与原作的关系问题,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 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我们对翻译过程和接受美学的认识具 有积极意义。
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的 不足
然而,尽管我国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 不足。首先,多数现有研究过于理论层面,而忽视了翻译实践的复杂性。未来的 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当前研究尚未充分 挖掘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的多元,如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接受程度、译者的 审美观念等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一领域 的探讨。
翻译研究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 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翻译结果评估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跨文化交际和比较文学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探讨翻译在文化传 播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0395e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a.png)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1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
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三美”的具体体现2.1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
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
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0fa95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6.png)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研究如何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我们将回顾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探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中的美学原则、审美标准、翻译策略等。
我们还将探讨翻译美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翻译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学科,它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
语言学是翻译美学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为翻译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学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文艺学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文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翻译如何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学对于翻译美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问题。
翻译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等方面。
通过美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标准,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也为翻译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活动,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提高译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7063d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0.png)
解密翻译美——《翻译美学理论》评析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翻译事业的发展得以迅猛。
在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且向来被社会关注和重视。
而如何将源语言翻译成为完美的目标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学翻译研究逐渐引入了翻译的美学理论。
近年来,翻译美学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学者所重视,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应用。
其中,美学翻译家水秦的《翻译美学理论》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翻译美学理论》是由美学翻译家水秦撰写的关于翻译研究的基础文献。
该文集中涉及翻译定位、翻译原则、翻译哲学、翻译技术及实践等诸多翻译理论,以及其应用的社会文化赋予的新定义,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文集中水秦以定位为分析的视角,阐述翻译原则,指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翻译,而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传递。
水秦认为,文化翻译是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形式之一,它需要建立一个宏观的认知视角,把握整体翻译对象的定位及其传播背景,捕捉翻译实践中复杂的影响因素,以选择性地传播源语言文化意义等,最终实现完美的文化翻译。
文集接着探讨翻译的原则和哲学。
水秦以简洁的语言模型,论证了翻译的原则,即翻译目的语,要求翻译者遵循原文的形式,保证文字的自然流畅,尊重原文的意义和文化,保留彼此间文化差异性等。
同时,水秦认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参照原文,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原文的意义,但也允许文本的重建。
此外,水秦指出,翻译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源文的风格,在目的语中增添一些新的细节,以体现对原文的自由及对文学的创造性。
文集中,水秦还介绍了诸多实践性的翻译技术,以期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水秦提倡“词典译法”,主张根据原文意义,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同时也注意翻译标准的恰当性;此外,他也强调了“概括译法”,主张将原文言简意赅,提炼其精华,在目的语中展现出更准确誊叙;他还推荐“口译和笔译”,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快捷性。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438d83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浅析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
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
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
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
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cc07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5.png)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翻译美学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技能,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更加贴近读者,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拓展文化交流。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ae91a3e518964bce847c3e.png)
翻译目论研究综述摘要: 翻译目论是现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翻译理论, 也是最有影响力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作为翻译任务出发点与根本, 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取舍, 目标文本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为参考。
翻译过程以目性为指导, 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定手段, 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本文经过对目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 期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愈加客观全方面了解。
关键词: 翻译目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历史我们不难发觉: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出现了百花齐放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 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收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一样角度来研究翻译, 于是多种多样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如卡特福德系统功效语法理论, 奈达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 德国功效主义理论派提出翻译目论独树一帜, 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目论(skopostheorie)是功效派翻译理论中最关键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 意为“目”, theorie是德语词, 意为“理论”。
目论是将Skopos概念利用于翻译, 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 翻译也是一个有目跨文化交际活动, 译者应该依据翻译目来制订翻译策略。
因为语言文化差异, 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 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 到底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而定了。
翻译目论基础上属于一个对翻译外部研究, 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关系转移到译文预期效果, 所以无疑能够填补传统翻译研究不足, 从而为翻译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研究视角。
(仲伟合, 钟钰: 1999)二、目论形成与发展目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
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568da2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0.png)
第 192 页 2016/04 工作指导 总第24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综述
一、接受美学概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语言学转向”,对文 学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百年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先 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转折:19世纪风行的社会历史批评之 后,它经历了以作者的创新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 论范式时期,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 据的文本中心论范式时期,和以读者的阅读、反映、创造性理 解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时期。20世纪 60年代中期产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中心范式的一种理 论观点,本文就主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其次,文学的历史性。文本时历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学 理论也就是研究文学史。把文学史看成是文学效果的历史。姚 斯说:“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取决于post festum(过去神圣的)“文 学事实”的组织整理,而毋宁说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 的经验,具体说,它是靠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这个 中心概念来描述作为接受和效果的历史的文学史,一部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
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期 待视野。”文学作品在历史中的连续性正是连接文学的产生、 再现与接受维度的桥梁,即文学史研究中连接历史和美学的桥 梁。姚斯提出,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连续几代读者的集体阐释而 存在。每一代观众或读者都是通过特殊的期待视野的透镜对文 学作品做出反应。对姚斯发生深刻影响的是哲学解释系统,尤 其是伽达默尔的著作,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试图在过去与现 在的空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当下的阅读无法避免我们的 文化成见,但可以在这个历史局限性之内达到一种理解,这种 理解终究会对旧的文本新的解释。文学的历史发展并非完全由 它本身决定,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多 重交互作用决定的。读者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与他以前 读过的作品相对比,调节现时的接受。每一次具体的阅读都是 对历史与现实的较为广泛,为翻译研究提 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但由于该课题 在我国起步较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它还存在一些不足。第 一,对相关原理研究不够全面,应努力拓宽研究视野。虽然, 该课题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原理研究不全面,笔者认为, 接受美学中还有许多原理可以为翻译研究所借鉴。第二,加强 理论指导实践,一种理论如果对实践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 只是空谈,那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只有综合运用接受美学的 相关原理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美学的优势才能显露出来。第 三,研究缺乏系统性,给人一种零散、凌乱之感,有待进一步 深化。总之,面临以上困难,我们更应该拓宽视野,全面系统 透彻地研究相关领域,相信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更 广阔的前景,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译坛会涌现出更多既新且深 的翻译接受美学观点。
从诗歌翻译浅谈翻译美学
![从诗歌翻译浅谈翻译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9553f04afe04a1b071def3.png)
从诗歌翻译浅谈翻译美学一、引言美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诞生要追溯到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明确提出创立一门新学科Aesthetica,即美学。
美学在20世纪进入中国,就立刻在中国学术界扮演了活跃的角色,从不同立足点出发的美学体系不断涌现,“翻译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何谓“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二、从诗歌翻译揭示翻译的美学内涵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
诗歌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在语际转换中使诗歌语言形式与内容间的冲突尤为突出,甚至到了无法兼顾的程度。
有人认为诗歌翻译是不可能的。
然而,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不但可能,而且译出的诗甚至可能超越原诗。
他在清楚意识到诗歌的审美特质后,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
本文认为,这三美首先要以翻译的准确性为基础,尤其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更要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内涵,再以三美为目标,译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1.准确性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Herbert A. Giles教授所译的唐诗集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其中一些诗,未能真正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脱离了原意,形式意境虽美,又怎能让人领略原诗真正的美呢?月夜亿舍弟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To His BrotherThe evening drum has emptied every street,One autumn goose screams on its frontier flight,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The moon sheds,as of old,her silvery light.The brothers,―ah,where are they?Scattered each;No home whence one might learn the others’harms.Letters have oft miscarried:shall they reachNow when the land rings with the clash of arms?――Giles诗人夜闻戌楼更鼓,街上已无行人。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9bae63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7.png)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翻译的目的和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深入研究,翻译目的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翻译目的的概念和内涵、翻译目的的分类和功能、翻译目的与翻译品质的关系、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
在翻译目的的分类和功能方面,一般可以将翻译目的分为传达信息、交际和美学三种类型,并分别探讨它们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此外,翻译目的还可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果翻译目的是为了保持原作的文学价值,那么翻译策略就需要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色。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准确地把握翻译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此外,翻译目的论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本质和特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翻译目的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0fec3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0.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两个民族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美学视角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许渊冲的翻译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其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以“信、达、雅”为基本原则,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
他主张在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1. 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文学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通过恰当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2.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意境、韵律和语言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将原文的美学价值完美地呈现在译文中。
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许渊冲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他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灵活地选择直译或意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运用修辞手法许渊冲在翻译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五、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研究
![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ca1cfc7c1cfad6195fa728.png)
质派主张翻译应以质直求真, 辨而不华 ” “ 以“ 、质而不野 ” 的朴 对 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刘 宓庆则认 为只有把 审美 主体 与审美 拙之风作 为译文的美学标准 ;文派则认为 翻译应 当 “ 旨文 客体有机结合 , 辞 翻译作为审美再现过程才能具有审美效果 , 译 雅” , 行文要 “ 清丽欣畅” 文 、 之争就体现出中国传统翻译 文 才 能做 到 美 。 。“ 质”
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 , 可谓独具匠心。 对于 “ ” 美 的反面 “ , 丑” 正如 , 奚永吉所 说“ 艺术家们 常常
当代 中国翻译美 学研究 内容 日臻完善 ,但作为一个范 围 有化丑为美 的观察力” 。所 以奚永吉在《 文学 翻译 比较美学》 一 广泛 、 内容全面 的学科来说 , 其研究 内容还 比较集 中, 还有需 书中, 就重点讨论 了“ 易美” “ 与 难美 ” 。痛苦 、 丑恶等不美 的方
要 完 善之 处 。
面是所有 中外文化中都 不会舍弃 的 ,有时也是作者最 为重要
的用 以 渲 染 气 氛 的描 写 方 式 , 些 就 归 入 了 “ 美 ” 范 畴 。 这 难 的
( ) 一 对翻译中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研 究
对 翻 译 中 审美 主体 、 美 客体 等学 术 内容 的研 究 , 直 是 “ 审 一 易美 ” “ 、难美 ” 并 非 奚 永 吉 首创 , 是 他 用 在 翻译 美 学 的 比 说 但
的讨 论 范 围之 列 ; 雷 的 “ 神 似 而不 重 形 似 ” 是 对 严 复 “ 中所 包 含 的 某 些 模 糊 的 意 境 或 是 充 满 令 人 痛 苦 的描 绘 相 符 。 傅 重 更 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待深入。
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美学综述发展
一、缘起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
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
(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
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
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
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
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
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
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
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
这部著作提出语言的模糊性和翻译美学可以结合起来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学者中鲜有提及,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他认为,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中如何补偿,是翻译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就语言的模糊性而言,汉语较英语更甚。
因此,中国译论不能缺少语言模糊性及其在翻译中的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上三部著作是我国翻译美学领域比较系统的开山之作。
三部著作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翻译美学的研究意义、研究任务、研究方
法、研究范畴等。
纵观这三部作品,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所列举的翻译绝大部分集中于文学翻译领域。
有了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大量的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术著作、论文应运而生。
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翻译美学”,可以搜出相关的期刊10125条,硕博论文4902条。
可见,翻译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
从时间上看,这些硕博论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在2007年以后发表的,这从侧面反映出,翻译美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其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有待反思和研究。
目前比较显著的特点是,翻译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的领域。
大多数从美学角度研究的文章仍然集中在对翻译的分析、批评方面,评论孰优孰略,探讨最佳译法等方面,视角比较窄,还没有脱离单纯评价译品优劣高下的模式,较少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不能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导致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不能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穆雷,2001)
三、新发展
美学不仅仅包括文学和艺术,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视角下,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
中国当代美学家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谈情放歌,登高作赋,书家写字,画家画画,与挑水砍柴,行住坐卧,品茶,养鸟,投壶,猎射,游山玩水一样,统统不过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不过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的“洒扫
应对”,如此而已。
这样看来,美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的领域,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
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大到商业、工业、农业领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小件,均离不开翻译活动。
在这些翻译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美学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应用翻译的日益增多,翻译中中国美学翻译的指导思想也彰显出来。
刘宓庆先生就翻译的本体论方面,强调“文化战略观”。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多元性确实面临威胁和挑战,如今的人文社科领域确实存在西方学术霸权的现象,在翻译活动中,中国文化应该而且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
在众多的应用翻译领域,如旅游翻译,饮食行业的翻译,日用品的翻译,商务翻译,外宣翻译等实用翻译方面,都应该考虑到翻译美学的指导作用。
最近几年,研究领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作了如下研究:从翻译美学看公示语的翻译,翻译美学与商标的翻译,翻译美学原则的实践与拓展,翻译美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的翻译,翻译美学视角下英汉金融术语的翻译,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汉同声传译的模糊性策略,浅析翻译美学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翻译美学视角下经贸文本翻译研究,等等。
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翻译美学理论进行非文学领域的翻译研究。
这样翻译美学就可以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宽口径、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翻译的基本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四、展望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翻译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翻译活动具有文化战略的意义,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应该将我国传统的译论发扬光大,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论与西方译论共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更有效全面地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从目前的翻译美学研究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有待研究:第一,翻译美学如何跳出文学翻译的狭窄圈子,推广到可行的应用型领域,如旅游、外宣的翻译。
第二,翻译美学的理论构建还有待深入,并结合实践进行完善。
第三,翻译美学和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
第四,翻译美学如何引领中国传统译论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