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上,学生往往出现东张西望,时站时坐,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对所学知识缺乏一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收获甚微。如何提高他们兴趣,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让每堂课学生有不同进步是我们教师应该时刻注意的问题。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表现情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情激情。一堂生动的课,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上,教师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的声情并茂以及丰富的体态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改变课堂的不良行为习惯。
2.学习内容生活化。智障儿童思维直观具体,他们在学习和理解知识技能时,往往局限于自己经验范围之内,与知识技能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和具体情境上。对他们来说,只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他们才有兴趣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课堂纪律就会好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学习生的不良行为也就减少了,课堂收获也就很大。
3.学习形式生活化。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开始,只会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尤其是致力于落后学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性和目的性,而活动学习最容易及其他们的情绪活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高,不良行为习惯就少,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就能养成。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对小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 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好的行为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
6.重视家校合作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权威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月接送孩子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培养,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