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Waverip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 盆地和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 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 (生物碎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 70% of terrigenous suspended load provided by SE Asia Milliman and Meade, 1983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凹槽
2、海蚀作用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 海岸。
b.砂质海岸:地形较为平坦,波浪和潮 汐形成的进流带动沙粒向岸运动,退流又 把部分沙粒带回海中。
中立点:进流和推流带动的沙粒往返数量相 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沙质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中立点上,进流和退流动力与沙粒重力 沿斜坡的切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沙粒只绕各自的平衡点作往复运动。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第七章 地质作用(3. 海洋)

第七章 地质作用(3. 海洋)

生物沉积
浅海生物沉积主要有以下几类:
生物碎屑沉积,如生物碎屑灰岩。
生物礁沉积,如生物礁(储油层)
有机质沉积,如油页岩(生油层)
生物沉积
生物碎屑沉积,生 物死亡之后,其 硬体部分混杂在 碎屑沉积物或化 学沉积物中,经 过成岩作用形成 生物碎屑(灰)岩。
生物碎屑灰岩
生物沉积
生物礁沉积,群体 生活的海洋生物, 大量聚集生长在 一起,形成生物 礁,以珊瑚礁最 为常见。
4. 波浪的分带
浪基面
(1) 深水区,水深>1/2波长,组成波浪的水质点作圆 周运动,圆周的直径=波高。水质点在上半圆(波峰) 的运动方向与波浪前进的方向一致,而下半圆(波谷) 与波浪前进的方向相反,波形是对称的。
波浪运动
4. 波浪的分带
浪基面
(2) 浅水区,水深<1/2波长,但水深>波高,在浪基面以 上的海域,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变成椭圆形,随着水深变 浅,椭圆形轨迹的扁率越来越大。受海底摩擦作用影响, 轨迹的上半部分相对加快,下半部分相对减慢,使波峰 前倾,波形不对称。
因此岩石海岸是海水的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和生物侵蚀 共同作用的地带。
机械侵蚀作用
2. 基岩海岸的侵蚀地形
基岩海岸可形成强大的拍岸浪,并通过裹挟的沙石强烈 的冲蚀与磨蚀着海岸岩石,由此形成各种侵蚀地形:
海蚀凹槽 海蚀崖 波切台
波筑台
海蚀沟
海蚀穹隆
海蚀凹槽
波切台
海蚀崖
波筑台
海蚀穹隆
海蚀沟
化学溶蚀作用
波浪的搬运作用
潮流的搬运作用 洋流的搬运作用 浊流的搬运作用
1. 波浪的搬运作用
波浪搬运作用主要发育于滨海和浅海近岸 带,根据搬运物的运动方向,分为: 横向搬运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退流(底流)
进流
岸流
波浪到达岸边后会形成方向不同的三种岸流:
进岸流 离岸流 沿岸流
在礁石海岸的较深水区,波浪突然受阻后,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剧加大,形成拍岸浪。
波浪的折射现象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底 摩擦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度产生 差异。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从而使 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曲的海 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海湾分散。
北戴河鸽子窝潮坪沉积
潮汐层理
潮汐层理
3)沙坝、沙嘴沉积 沙坝是由波浪运动产生的进流和退流迁移沙粒形成 的平行于海岸的长条状垄岗地形。高潮线附近的 沙坝称为沿岸堤,低潮线附近的称水下沙坝。 沙嘴是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沙质垄岗 地形。 通常是沿岸流携带沙粒从海岬部位进入 海湾时因水域开阔、流速下降,使所携带的沙粒 堆积下来形成的。尾部常呈弧形。
深海区,大于2000米的地带。
海洋的环境分区
大陆架 滨 海 浅海 大陆坡 半深海 大陆基 深海
3.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侵蚀破坏作用称 海蚀作用。分机械侵蚀和溶解两种。 机械侵蚀主要是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潮 流等对海岸产生的破坏作用,具体又可分 冲蚀和磨蚀两种。 溶解是由于海水中含较多的CO2等溶剂,可 对海岸及海底岩石产生溶解作用。
(1)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所 组成的海岸 坡度相对较大,潮间带窄
海岸线不平,多岬角和港湾。
基岩海岸海蚀地貌
基岩海岸由于其海底地形坡度大,海浪的能量未耗损,可形 成动能强大的拍岸浪,机械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是海蚀作 用最强烈的地区,常形成多种还是地貌。 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呈蜂窝状的圆形、椭圆形海蚀穴, 或是在海平面附近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大于深 度的称海蚀凹槽,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称为海蚀窗。 海蚀凹槽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 崖称为海蚀崖。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海水较浅的滨海带和大陆架是波浪和潮汐为主的水动力带,在波浪影响不到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洋流和浊流的水动力带。

这4种机械动力都能产生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是海水运动时的水力冲击(也叫冲蚀)和海水挟带的碎屑产生的磨蚀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

海水机械搬运的方式有3种:①推移,粗大的碎屑沿海底滚动和滑动;②跃移,较粗的碎屑间歇地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细小碎屑悬浮在水中移动。

这3种方式随水动力的强弱和碎屑粒径大小而变化。

有时3种方式同时存在,有时推移和跃移并存,或者仅有悬移。

当海水机械动力消失时,即发生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遍布海洋各处,但以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量最多。

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也叫溶蚀),以及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在海底上形成沉积物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生物繁殖,但以大陆架上的海水中最为繁盛。

海洋生物的地质作用主要指生物的遗体在海洋底上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3种地质作用中,海蚀作用在滨海地区最显著而强烈,广阔的海洋盆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沉积物的数量大,种类多。

现代大陆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海洋沉积物。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海底沉积物,对了解地球发展史、开发利用海底矿产资源都十分重要。

波浪的地质作用?波浪(也称海浪)是由于风的摩擦,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

波浪的大小与风力强弱、风势久暂和海面开阔程度有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海洋功能和过程的科学。

它涵盖了海洋的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等方面。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包括海底扩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等。

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地质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据大洋地壳扩张理论,地球上的海底一直在不断扩展,而扩展的中心是海脊。

在海脊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冒出,形成了新的岩石。

随着新岩石的形成,老岩石向两侧移动,海底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造成了海脊系统的形成,也导致了地壳的运动。

海底扩张对于地球的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海洋地质作用还包括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表上的运动和变形。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移等。

这些运动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地壳运动不仅影响着海洋地质的形成和演化,还会对地表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火山喷发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上火山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而产生的。

在海洋中,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海脊系统和火山岛上。

火山岛是海洋中的一种地形,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例如夏威夷和日本的冈山。

火山喷发不仅对海洋生态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还对海底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海洋地质作用还涉及到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

海洋沉积是指海洋底部积累的各种物质,包括颗粒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等。

海洋沉积是通过沉降作用形成的,其中的沉积物质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的搬运和沉积。

海洋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它是由于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海洋地形包括洋脊、海沟、海底扇等,它们的形成与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有关。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三、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积水盆地和沉积 场所,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质 (碎屑物、溶解 物),其次为海洋源物质(生物碎屑、海洋化学 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海洋沉积作用受海水运动、海底地形、海洋生物分 布以及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在不 同的海洋环境中,其沉积作用方式和沉积物各异。
印度尼西亚海啸:2004年12月26日,292,206 死亡。 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 交界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
2、洋

海洋中沿固定方向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流动的水体,
有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之分。
洋流主要成因为:
1.季风或信风及温差引起表层洋流。 2.盐度和温差引起深层环流 。
浊流的剥蚀作用在大陆斜坡上及海底形成的谷地。
风暴沉积
风暴沉积
浊流
第二节 海洋地质作用
一、海洋的侵蚀作用 二、海洋的搬运作用 三、海洋的沉积作用
一、海洋的侵蚀作用
定义:海水对海底或海岸岩石的破坏作用,又称海蚀作 用。分为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
机械侵蚀:海浪运动、潮流对海岸产生的破坏作用,有冲 蚀和磨蚀两种方式。海水含有CO2等溶剂也会对海底和 海岸产生溶解作用,破坏岩石。海蚀作用主要以发生在 海岸地段的机械侵蚀为主。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盐度计算
Knudsen公式: S‰ =0.030+1.8050Cl ‰ . 以置换氯当量计算(1902年)
s
实用盐度标度:利用盐溶液的电导率测 定,去掉‰后的值为原盐度的1千倍 (1978年)
纯水 Cl Na SO4 Mg Ca K 痕量元素

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质作用有哪些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部和地表上各种地质力量和地质作用过程对地壳造成的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抬升、地质侵蚀、沉积作用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和作用过程。

首先是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和位移所造成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震现象。

地震作用可以造成地壳的断裂和地壳岩石的破碎,引起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震源的变化。

地震作用还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抬升和地裂缝的形成,对地表造成明显的破坏。

其次是火山喷发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壳上火山岩浆爆炸喷发或喷涌流动所形成的一种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作用可以产生大量的火山岩石和火山碎屑堆积,形成火山口、火山坡和火山岛等地貌。

火山喷发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火山气体和热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然后是构造抬升作用。

构造抬升是地壳内部岩石的挤压和上升所引起的地质过程。

构造抬升作用可以使地壳岩石从地壳深处上升到地表,并最终形成山脉、高原和丘陵等地貌。

构造抬升还可以使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挤压,导致地震和地壳断裂的产生。

接下来是地质侵蚀作用。

地质侵蚀是各种力量对地壳岩石和地表物质进行剥蚀和破坏的地质过程。

地质侵蚀作用可以使地壳的岩石表面受到磨损和破坏,形成沟谷、峡谷、峰丛和冲积扇等地貌。

地质侵蚀还可以使地表水流形成河流、湖泊和瀑布等水体。

最后是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地表上河流、海洋和湖泊等水体中的物质沉积所形成的地质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使水体中的沙、泥和矿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和沉积地层。

沉积作用还可以记录地壳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历史,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地质作用是地壳内部和地表上各种地质力量和地质作用过程对地壳造成的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抬升、地质侵蚀、沉积作用等。

这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地貌、地震和地壳结构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人类理解地球演化和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覆盖了约71%的地球表面。

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地质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地质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海洋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是巨大的。

海洋的存在使得地球的温度变化更加稳定,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传热能力,调节了全球的气候。

海洋还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参与了水循环和气候系统的运行。

它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着全球的气温分布。

海洋的表层水体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导致了台风、风暴潮和沿海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其次,海洋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从微观生物到海洋巨兽,各种生物相互依赖,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食物资源,如鱼类、贝类和海藻等。

此外,海洋还为许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支持着众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海洋也在地质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库之一,承载着全球水文循环的一部分。

它接收来自河流和降雨的淡水,并且通过蒸发和降水来维持水循环的平衡。

水文循环是地表和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水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海洋还参与了地质的造山作用。

海洋中的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

海底地壳的扩张和收缩使得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成为可能。

例如,太平洋火山带中的火山活动就与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之间的俯冲带有关。

这些地质活动不仅对于地球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海洋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物吸收和物理溶解等过程,将其储存在海水中。

这有助于缓解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海洋及其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地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的存在调节了全球的气候,支撑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参与了水文循环和造山作用等地质过程。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质作用是指构成地球的大致结构、形态及特征的基本形式的活动或动态变化过程。

它是地质学的核心和重要内容,也是大自然界地质形态的演变过程。

这些活动及变化过程,均由地壳的物质性组成,如土壤、岩石和矿物,及其外加的势态、温度、压力等内在力奠定。

它们可以由简单的单一能量源激发,也可以由复杂的能量源激发,如火山爆发、构造运动、海洋潮汐和沉积等。

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地质作用中的一种变化,是指火山和构造活动及其它地质因素的影响,促使原有的岩石发生结晶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

一般来讲,有水蚀变质、强烈热液作用、混合型热液作用和转化作用四大类,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

水蚀变质作用相当重要,它是指岩石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反应,而发生熔岩、溶解和微粒/晶体滤出等过程,从而形成新的岩石。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指某些特定的气象条件,如雨水输沙、风力、波浪、融雪和冰冻作用等,引起的地表岩石的蒸发、溶解、粉碎、搬运和沉积等一系列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过程不仅产生了磨损的痕迹,还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使原来稳定的景观发生改变,形成悬崖、峡谷、河流湖泊和谷地等。

而这种改变则又促进了泥沙、水等有机物质自然循环,使得地表形态不断变化,从而使得地质发生不断变化。

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是指火山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指火山内熔融的岩浆喷发出来,然后凝结成火山岩和其他岩性物质,形成新的地质结构。

火山作用产生的结果,构成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地质构造和景观的重大变化。

它是一种大自然中最原始、最活跃的地质形式,它可以使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地质地形发生变化,这是改变地质环境和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造作用构造作用是指由地壳运动、地壳构造变形和地质运动的作用,产生的新的地质结构。

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构造部分的角度位移、整体变形、平面变形、顶部位移和抬升。

这种构造运动可以使得原有的地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地质结构及其特征,如河谷、山谷、断层、褶皱等形成,从而改变了地质环境。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第 一大内陆湖泊,也 是我国最大的咸水 湖。青海湖,古代 称为“西海。藏语 叫做“错温波”, 意思是“青色的 湖”;蒙古语称它 为“库库诺尔”, 即“蓝色的海洋”。 汉代也有人称它为 “仙海”。从北魏 起才更名为“青 海”。
纳木错

纳木错又叫纳木湖, 藏语错即湖的意思。 “纳木错”意为天湖、 灵湖或神湖,信徒们 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 一,传为密宗本尊胜 乐金刚的道场,是藏 传佛教的著名圣地。 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 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
海迹湖
杭州:西湖美景三月天
杭州西湖的成因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火山喷发说”。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 存在着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经多年 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据有 关专家称,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 西湖一带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 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为洼 地,这洼地就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另一种说法则是“泻湖说”。认为西湖原先与 钱塘江相连,后来逐渐与钱塘江分离,自成一 湖,因此西湖古时又名“泻湖”,意为由钱塘 江“泻入”的湖。
海成湖
靠近东海的天然泻湖——永郎湖
溶蚀湖---------缅甸高原湖泊—茵莱湖
茵莱湖,梦境人生 茵莱湖在缅甸掸邦首府东 枝的南面,离东枝约30多 公里,是缅甸的高原湖泊。 这里海拔高度大约在 1300 米左右。茵莱湖是典型的 溶蚀湖,三面环山,处于 盘地中间,湖四周热带植 物茂盛,风光旖旎。
十,远处白白的可不是羊群,而是盐碱堆
三、沼泽地质作用
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 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


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 并有泥炭堆积,生长着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 物的地段。 由于水多,致使沼泽地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 下,有机物分解缓慢,只呈半分解状态,最终 形成泥炭。又由于泥炭吸水性强,致使土壤更 加缺氧,物质分解过程更缓慢,养分也更少。 因此,许多沼泽植物的地下部分都不发达,其 根系常露出地表,以适应缺氧环境。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第⼗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海洋是⼀个巨⼤的宝库,它拥有⼈类所必需的⼤量⾷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具有强⼤的动⼒,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的最主要场所,⼤量来⾃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类⽤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节海洋概述⼀、海与洋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积占整个地球⾯积的70、8%。

按⽔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洋⽔深,⾯积⼴阔,形态不受⼤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海⽔的化学成分海⽔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千克海⽔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中的⽓体:主要有氧、⼆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的物理性质海⽔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种表现形式。

海⽔的热能主要来⾃太阳辐射。

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降低。

海⽔温度差是⼤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海⽔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的质量称为海⽔的密度。

海⽔的密度与盐度有关。

盐度⼤,其密度也⼤。

海⽔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增加。

海⽔密度差也是⼤洋环流的主要驱动⼒。

四、海⽔中的⽣物海洋⽣物按其⽣活⽅式分为:浮游⽣物、游泳⽣物和底栖⽣物三⼤类。

1、底栖⽣物:固定在海底⽣活的⽣物。

如珊瑚。

2、游泳⽣物:在海⽔中能主动游泳的⽣物。

主要为鱼类。

3、浮游⽣物:随⽔漂移的⽣物。

如藻类等。

这些⽣物在⽣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光合作⽤、新陈代谢和呼吸作⽤。

第16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16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16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第一节海洋概况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

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海和洋构成了海洋。

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

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3)海水中含有气体;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

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1.海水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天然力量对地表造成的地质作用。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 海洋作用:海洋作用是指海洋波浪、潮汐、海流等力量对海岸线和海底地形造成的地质作用。

海洋作用可以侵蚀岸线,形成海蚀崖、海蚀洞等;也可以运输和沉积沉积物,形成海滩、沙洲等。

2. 水力作用:水力作用是指水流对地形地貌的侵蚀和改造作用。

水力作用可以形成河流谷地、峡谷、瀑布等地貌,也可以运输和沉积沉积物,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3.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表的侵蚀和改造作用。

冰川作用可以侵蚀山地,形成冰川谷地、冰川湖等地貌;冰川运动可以移动和堆积巨大的岩石和沉积物,形成冰川洼地、冰碛平原等。

4. 风力作用: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可以形成风蚀地貌,如沙丘、沙漠、沙海等;也可以运输和沉积风积物,如沙丘、风成湖泊等。

5. 重力作用:重力作用是指重力对地表的作用。

重力作用可以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以造成地形地貌的变形和塌陷。

总之,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作用方向是多样的,可以产生不同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

地质学基础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3)生物沉积作用 ) 潮湿区的湖泊中生长有极为丰富的 生物。 当大量的低等生物(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生物 。 当大量的低等生物 浮游生物 , 主要为藻类和菌类)尸体和湖泥一起堆 主要为藻类和菌类 尸体和湖泥一起堆 积于湖底, 积于湖底 , 经过厌氧细菌作用形成腐 胶冻状粘泥)、 泥(胶冻状粘泥 、腐泥掩埋后,经成岩 胶冻状粘泥 腐泥掩埋后, 作用形成腐泥煤、油页岩和石油。 作用形成腐泥煤、油页岩和石油。
半深海沉积:
1. 半深海概念:位于大陆坡上的海域。 半深海概念:位于大陆坡上的海域。 2. 半深海带水体平静,生物较少。 半深海带水体平静,生物较少。 3.半深海带沉积的碎屑岩 : 粉砂岩与泥岩 。 半深海带沉积的碎屑岩: 粉砂岩与泥岩。 半深海带沉积的碎屑岩 有红泥、绿泥、火山泥等。 有红泥、绿泥、火山泥等。
湖泊的成因类型
1.构造湖:向斜;断裂 .构造湖:向斜; 2.火山口湖:如吉林长白山天池 .火山口湖: 3. 河成湖:牛轭湖 河成湖: 4. 海成湖:泻湖 海成湖: 5. 冰川湖:冰斗湖 冰川湖: 6. 溶蚀湖:发育在石灰岩地区 溶蚀湖: 7. 风蚀湖 8. 堰塞湖 9. 人工湖
2.2 湖泊的地质作用
海水的物理性质
1. 密度:1.02-1.03g/cm3 密度: 2. 颜色:一般为蓝色 颜色: 3. 温度:一般海水表层温度高 温度: 4. 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大 压力:
海水中的生物
1. 底栖生物:如珊瑚、腕足类等 底栖生物:如珊瑚、 2. 游泳生物:如鱼、虾等 游泳生物:如鱼、 3. 浮游生物:如藻类等 浮游生物: 4. 细菌
潮汐及其地质作用:
1.潮汐的形成:地月引力与离心力作用;地 .潮汐的形成:地月引力与离心力作用; 日引力与离心力作用 2.波浪的地质作用: .波浪的地质作用:

地质地貌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系 成玉祥
chjkk2003@
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 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一节 湖沼的地质作用 • 第二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 第四节 海岸地貌 • 第五节 海洋沉积作用的特点
第一节 湖沼的地质作用
• 湖泊和沼泽是常见的自然地理单元。它们的地质作 用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不过它与河流或地下水 等陆地上流动水体不同。它们是水圈中比较宁静的 水体,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以沉积作用为主。
• 已发现现代一些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湖泊中也有 纹泥的形成,例如瑞士苏黎世湖和我国武汉东湖。 据观察,温带深水湖泊有利于纹泥的形成,原因 在于深水湖中有分层现象,即湖水有温度分层和 化学分层现象。
• 湖水温度分层在湖水温度为4℃时最大。夏季表层 水热、质轻,上下无法对流,湖底在生物新陈代 谢和有机质腐烂分解影响下,H2S含量增加,使 湖底湖水呈还原环境,此时机械沉积的湖泥量多、 粒粗、有机质丰富但分散在湖泥中。
• 冬季表层水温低,密度大,深处密度小,可以产 生上下对流,但由于冬季有机质分解不彻底,此 时机械沉积的湖泥量少、粒细、有机质含量相对 较高,所以湖泥色深。对于武汉东湖湖心纹泥, 夏季为灰色湖泥,冬季为黑色有机质湖泥。
• (二)湖水化学沉积作用 • 湖水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条件控制极为明显。在
不同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物差别很大。因而以 湖水化学沉积物去推论当时湖区的气候状况,是 比较可靠的。按气候的干湿,将湖水化学沉积作 用分为两种:
• 湖水的来源有雨水、地面流水、地下水、冰融水 及古代海洋残留水等。
• 湖水的消耗主要通过蒸发和流泄(包括从地面流 走和渗入地下)两种方式。
• 有的湖泊有出水口,通常称为泄湖,有的湖泊没 有出水口,称为不泄湖。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海洋中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海底地壳和地形的改造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

1. 构造作用:主要包括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板块构造演化以及构造构造物的形成。

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包括海底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断裂和隆起,这些运动导致海底地形的巨大变化。

板块构造演化指的是海底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移动,如板块的碰撞、俯冲和扩张,这些过程形成了海沟、海脊、弧形岛弧等特殊地形。

构造构造物是指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例如海山、边缘山脉和隆起地带。

2. 沉积作用:海洋中的沉积作用主要是指沉积物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底地层和沉积物的分布格局。

海洋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陆地的河流、风化物质、火山喷发和生物骨骼等,它们经过水的冲刷和重力沉积在海底。

沉积作用形成了海底的泥、沙、石和泥石流等沉积物,同时还形成了各种沉积地貌,如海底冲积扇、沉积盆地和海啸沉积。

3.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指海洋中的水流、波浪、潮汐等力量对海底地形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海洋中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海岸侵蚀、海床侵蚀和海岛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海岸线受波浪冲击和潮汐作用而被侵蚀和改变,导致海岸线后退和海峡、海湾的形成。

海床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水流和波浪对海底地貌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形成了海底沟壑和河道。

海岛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入侵和波浪冲刷等力量对海岛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导致海岛退化和消失。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1.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洋中碎屑物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在海底或海洋地壳表面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这些碎屑物质可以是岩屑、泥沙、矿物颗粒或有机物等。

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如沙岩、泥岩和砾岩等。

沉积作用是构造埋藏的主要过程之一,通过沉积作用可以对构造和岩石性质进行解析和研究。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海底扩张是指海洋中新的地壳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

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岩石的熔融和上涌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进一步推动了古老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

3.地壳运动作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和应力释放的过程。

在海洋中,地壳运动表现为地震、断裂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壳运动对海洋地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海底地貌,形成海底山脉和洋中脊,并引起海底地壳的断裂和抬升。

4.拉开作用:拉开作用是指地球板块之间相对移动引起两个板块之间出现空隙的过程。

在海洋中,拉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海底地壳被拉伸,形成了裂谷和断裂带。

拉开作用是海洋地壳形成的重要机制,通过不断的拉开作用,海底地壳得以向两侧扩张。

5.海洋腐蚀作用:海洋腐蚀作用是指海洋中水体和波浪对海岸线和海底地貌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海洋的波浪和潮汐运动可以持续对海岸线进行侵蚀,形成海岸崖、海蚀地貌和沙滩等地形。

在海底,水体和波浪的作用可以抬升泥沙,形成悬浮质。

海洋腐蚀作用是造成海岸线持续变化和海底地貌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样,包括沉积作用、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地壳运动作用、拉开作用和海洋腐蚀作用等。

这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地质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作用的特征和机制,可以进一步认识海洋地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貌进行改变的现象。

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包括:
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板块的推移、碰撞和分裂,形成地震、火山、地堑等地质现象。

岩浆活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形成火山、岩浆岩等地质现象。

构造抬升:地壳板块的隆起和抬升,形成山脉、高原等地质现象。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洞穴、温泉等地质现象。

外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大气、水和生物等外部因素引起的作用。

包括:
水力作用:水的侵蚀、沉积和冲刷作用,形成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质现象。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风化地貌等地质现象。

冰川作用: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冰川地貌、冰碛等地质现象。

生物作用:植物和动物对地表和地下的侵蚀和改造作用,形成生物地貌、化石等地质现象。

总结起来,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和过程的综合效果,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貌进行改变。

通过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地球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现象和地貌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入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部分, 以入口处海岬的连线或等深线作为与海洋的分界。


世 界 上 最 年 轻 的 海
海洋概述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洋环
境分区和海水的运动等,这四方面的特征对海
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有重要的影响。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1200
海水的化学组成
NaCl 、 MgCl2 ; MgSO4 、 CaSO4 、 KSO4;CaCO3 ,痕量元素,气体与 氧等
1.滨海区: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 特点:环境变化大;水动力较强;生物稀少;海地 地形平坦。 滨海的宽度取决于潮差的大小及 海岸地形的坡度。
2.浅海区:低潮线至水深200米地带。(对应于大陆架)
特点:阳光,O2充足;生物丰富;水温变化受季节 的影响,海底地形缓,海水运动以波浪为主,宽度 取决于大陆架的宽度。
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
目录
第一节 海洋概述
第二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海洋概述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二、海水的物理性质 三、海洋的环境分区 四、海水的运动

海洋的边缘称海。全世界有54个海,占海洋部面积 的约9.7%。海水物化性质受大陆影响明显,没有独 立的潮汐和海流系统,但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按照所处位置,可以分为陆间海(地中海),内海 (渤海)和边缘海(日本海)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盐度计算
Knudsen公式: S‰ =0.030+1.8050Cl ‰ . 以置换氯当量计算(1902年)
s
实用盐度标度:利用盐溶液的电导率测 定,去掉‰后的值为原盐度的1千倍 (1978年)
纯水 Cl Na SO4 Mg Ca K 痕量元素
二、海水的物理性质
颜色:一般大洋的海水是深蓝色,近岸的海水为蓝绿色和黄 褐色。有些海用海色来命名,如黄海、红海等。 盐度:其盐度在32~35‰之间,平均值接近35‰。 可溶性:而是含有许多无机盐类的混合液,并且还溶有多种 气体,特别是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局部),以及大量的 有机和无机的悬浮物质。 温度(光照;水深):与热传导方式有关;厄尔尼诺、拉尼娜。 密度:(1.025);
脊线弯曲,趋向于与弯曲的海岸平行,这的现象称为波浪
的折射。波浪的折射会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海湾处波 能分散。(图11-5)
波浪对海岸线的破坏与重建


波浪的折射与水动能聚散
海岸线的局部破坏与整体后退 海湾 海岬 海湾 2
1
波脊线
海 啸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 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对称波
波浪
非对称波
破浪
激浪
冲洗浪
底流
海滩地形与波浪分带
后 近
倾浪带 破浪带



激浪带

冲洗带
平均低潮线
滩脊 沟槽 沿岸沙坝
肩顶 卷波台阶
滩肩 滩面
岸流
波浪到达岸边后会形成方向不同的三种岸流:
进岸流 离岸流 沿岸流
①拍岸浪:波浪运动受阻于礁石或陡立的基岩海岸,波长减 小而波高剧增,形成拍击礁石或基岩海岸的海浪。能量巨 大,29t/m2,1350吨的防波堤石移走。(苏格兰) ②波浪的折射:在岬角(海岸突出的地段)及海湾发育的海 岸地带,在波浪向海岸推进的过程中,速度产生差异,波
比热容 (3.9):最大
—1m3海水降低1℃可使3千m3空气升高1℃ 。
洪都拉斯的干旱
三、海洋的环境分区
根据海水的深度和地形特征,可以将海洋划分 为滨海(潮上,潮间,潮下带)、浅、半深海、深 海四种类型的环境空间。它们的水动力条件与运动 方式、地形、水温、光照与生态特征都有所不同, 因此其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也各有差异。
3.半深海区:200-2000米的地带。(对应于大陡坡) 特点:地形较陡,发育有海底峡谷,水深、透光性 差、水温低,海水运动以洋流为主,生物贫,浮游 生物占优。
4.深海区:大于2000米的地带。(对应于大陆基)
特点:远离大陆,是大洋盆地的分布区,海水运动 以洋流为主,无光。生物贫,以浮游生物为主。
海洋环境分区与海岸带地形
现代海岸带 浅海 海岸线 海滨线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潮间带 浪基面 潮下带 水下岸坡区 外 滨 近 滨 海滩区 海 海岸区 滨 潮上带 古海 岸带
前滨Leabharlann 后滨四、海水的运动海水不能将自身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运动,
从这一意义上讲,一般认为海水不是流水,而是
静水。故海水只能在外界的影响下获得运动的能
印度尼西亚海啸:2004年12月26日,292,206 死亡。 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 交界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
2、洋

海洋中沿固定方向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流动的水体,
有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之分。
洋流主要成因为:
1.季风或信风及温差引起表层洋流。 2.盐度和温差引起深层环流 。
水深: 1/9 波长 ½ 波长
圆周直径: 1/2波高 0.04波高
因而,一般认为在水深为1/2 波高的地方, 波浪运动已很微弱,是波浪作用的下限,称为 浪基面。


浅水波在水深不超过 1/2 波长的浅水区,波浪会因与海底之 间的磨擦而逐渐变形直至破碎。 除受内部磨擦的影响外, 还受海底磨擦力的影响。
量并产生相应的运动方式,具体可以划分为海浪
(或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四种。
1、海

海浪是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它是指海水在外力作用下, 由于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从而向一定方向传 播而形成起伏扩展的波状现象。 驱动力:有原动力与派生动力之分。
原动力是能引起静止海水发生运动的力,包括风、气压的改 变、引潮力、地震、火山等以及重力场、热力场和因盐度、 温度差。 派生动力是指能使海水运动发生改变的力,主要是摩擦力。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要素。 海浪可以细分为风浪,潮波,海啸,气压波和船行波等多种 类型。
波浪要素与浪基面
波长 波高 波峰 波谷
波脊线
平均海平面
水深 海底
浪基面(水深=L/2)
理论上:波高等于波长的1/7;实际上:很少超过1/12, 常见的为1/20~1/30。


深水波:在深海或大洋形成(深度大于1/2波长)的风浪,波的 传播只是海水质点在平衡位置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 只受海水内部磨擦的影响 ;波浪对称、波长、波高变化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