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会相

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

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欲的作用而被称为“泛性论”观点,他也因此而受到广泛批评,但他对无意识的发现和早期社会化的强调也深受重视。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G.H.Mead,1863—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

我”和“宾我”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的观点。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意识自己时,被意识是自己,意识的也是自己。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同时又把自身作为对象来意识。比如,军训时大学生遵令而行的行为,便不是思考过程的反应,不含有自我意识。在明显具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人并不只是把他人的指示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接受其指示内容以后,自己对这些指示进行思考、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这时的行动主体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就是

自我形成。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嬉戏阶段(plays stage)和博弈阶段(game stage)。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是不同的。相应地,“客我”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在模仿阶段,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到了嬉戏阶段,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往往就处在孩子的周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父母、兄弟、家里的朋友,等等。“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

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

3.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出修正,提出了“八阶段”理论,后来R.哈维格斯特又在1955年提出了六阶段划分理论,他将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具体描述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1)幼儿期:学习说话、走路、大小便的方法、吃固体食物等,获得生理上的安定,形成有关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与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建立感情

学习区分善恶。

(2)儿童期:学习男孩或女孩角色,学习一般动作技能,发展人格的独立性。要发展读、写、算得基础能力,发展道德性及价值判断的健康态度。

(3)青年期:学习与同龄男女新的交往,要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机体,有准备的选择职业,做结婚和组织家庭的准备,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

体系。

(4)壮年初期:选择配偶。学会与配偶一起生活,教养孩子,管理家庭,就职,担负起市民的责任,寻找合适的社会团体。

(5)中年期: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维护这种水平帮助十几岁的孩子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幸福的成人,充实其业余生活,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

方面的变化,照顾年老双亲。

(6)老年期: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亲密的关系,承担市民社会义务。

4.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1864—1929)原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家。和弗洛伊德一样,库利坚持认为自我主要是社会的产物,但他对于自我出现的过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