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体验式学习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勒温、詹姆斯、荣格、弗莱尔与罗杰‎斯等人。

组织心理学家‎库伯吸收前人‎的合理思想, 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模型”。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 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

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叫做OUTW‎A RD-BOUND 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

由于体验式培‎训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培训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教师、工商业人员等‎群体。

训练目标也从‎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体验式培训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骛,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六十年代,在美国,户外训练(Outwar‎d Bound)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

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罗杰斯等‎人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

库伯是体验式‎学习的集大成‎者。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

“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体验式学习圈”理论“体验式学习圈”理论:Electronic online learning(在线学习)和Experiential learning(体验式学习)是21世纪世界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两种学习方式均与传统学习方式在理论、实践和应用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线教育以先进的电子网络为手段打破时间、空间和人为局限,使教育不再是社会第一人群的专有,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体验式学习则强调的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的环境中让学习者亲身经历、体验、感受、觉悟、交流、分享、提升并应用的学习方式。

现代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及实践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至今已有20多年了,正如信息化经济和体验式经济(《体验经济》一书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B?约瑟夫?派恩认为“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正在迅速地跨越服务经济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世界化潮流一样,在线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将是未来世界最重要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因而体验式学习着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觉悟并发表使参加者之间交流并共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强调共享和应用。

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目的。

拓展培训根据体验式学习圈的理论,结合“努力/放弃(积极/消极)”的心理力学模型以及“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通过各种拓展培训项目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环境或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并实现超越,然后通过发表而共享,通过反思而提升,最后达到培训目的而应用于实践。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和形式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和形式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和形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经验的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经验转换而产生的。

这个学习过程首先是个体投入到活动当中获得体验,通过对活动的反省或者是回顾,在分析中得到有用的见解,然后产生了行为或理解上的转变,再应用于未来的行动。

(David A. Kolb, 1984) 体验式学习的历史非常久远,从亚里士多德的:体验不次于艺术,而且体验了成功比仅仅是拥有理论更有意义。

很多书中也常引用孔子的话:我听见了,我忘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

在近代,被广泛认可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是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的“经验学习”其强调“做中学”,杜威也被称为:体验式学习之父。

杜威认为,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材料,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

按照杜威的思想,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

考博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现在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体验式学习圈考博的体验式学习圈(1984)给了大家一个易于使用和应用的学习流程。

同样的,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体验悉尼的蒙特梭利学校,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早期教育,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具体可参见上面的链接。

很多的先驱研究并实践体验式学习,使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思想,渗透到了整个世界的各级教育体系当中澳大利亚的体验式学习,使我们受益终生。

另外,在和很多的体验式学习中大多有一个FACILITATOR, 以促进学习的进行和效果,这在其中非常重要。

F的理论和实践也同样是一种艺术,从引导学习到推进会议到有效决策涉猎广泛,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阐述。

相关的内容和经典的问题1.DO IT 让学员通过活动来促进体验的产生,团队合作,挑战等,并在快乐中体验。

2. WHAT? What happened? What were the results? 发生了什么?成绩怎么样?通过回顾反思,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分享个人感受。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NOLS成功的因素
n 许多美国青年想要拥有一个「野外体验」。 n NOLS成立的时间点刚好是野地法案通过之后,
人们对野外有更深的关注。不过Paul认为只有 法令还不足够,应该有户外的教育才能使人们 有观念上的改变。 n NOLS契合了1960年代青年内在对另类感受的 需求。 n NOLS的课程因为在户外实际操作,使学生有 直接的体验。
n Paul在其16岁登Mt. Teton时,体认到学 习户外技能的重要与需求。
n 1960年Outward Bound的概念引进美国, 使Paul在以后的创建NOLS的概念更加确 定。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n Paul在COBS的期间受到的影响成为未 来创立NOLS的主要理念,包括:
1. 让参与者亲自置身于野外环境。 2. 有质量的引导者才能成为户外领导人。 3. 提供一个课程提供给那些Outward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NOLS课程与环境的关系
n 重视户外环境伦理。 n 不留痕迹(Leave no trace) 。 n 最小冲击(Minimum-impact)。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NOLS对学生的影响
n Steff Kessler:学生学到如何与其他人及 自然环境相处,并以自身的力量克服现 实的困难。
n Paul Petzoldt于1977年在西伊利诺大学成 立“原野使用教育协会” WUEA
n 1978-1979年成立咨询委员会 n 1980年改为原野教育协会WEA及Petzoldt
担任WEA第一任总经理 n 1984年Sandra Braun担任WEA第二任总经
理 n 1989年WEA提出新课程为拓展户外使用者
与同伴的连结、抗压性等。
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理论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

体验式学习理论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

体验式学习理论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说明库伯学习圈的第二阶段丰富了理论上的体验式学习
由于全球化氛围,高等教育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
理论。

近年来,库伯学习圈的发展也迅速而又有力地凸显出一种称为体验式学习的理论。

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为体验式学习增添了极大的价值。

体验式学习,也被称为"学习尝试法",是指学习者不须要孤立学习,而是以参
与有形的、体验真实对象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体验和操作来认识,熟悉事物的特征和规律,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同时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正是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对体验式学习的引导和推进,使这一学习模式更加凸
现出一种时尚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大大增进了学习者的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使学生们得以参与到实际的经验活动中,并在实践中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还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更明确了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思想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库伯学习圈第二阶段为理论上的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使我们迎来了一种既实用又创新的学习模式,并进一步促进了当今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体验式学习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勒温、詹姆斯、荣格、弗莱尔与罗杰斯等人。

组织心理学家库伯吸收前人的合理思想, 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模型”。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

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叫做OUTWARD-BOUND 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

由于体验式培训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培训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教师、工商业人员等群体。

训练目标也从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体验式培训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骛,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六十年代,在美国,户外训练(Outward Bound)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

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罗杰斯等人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

库伯是体验式学习的集大成者。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

一、体验式学习的起源体验式学习进入学校学科领域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的课题。

体验式学习20140315

体验式学习20140315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因此,应该让学习者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通过实践运用循序渐进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的空间,使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让学员体验到“你所拥有的超过你所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下表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2.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并且连结当下的学习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3.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麼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
4.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换句话说,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这些原则造成以下的主张:
体验式学习关乎于个人的体验,不只是他们的参与。参与者会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自我了解的基础和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的评估。
3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
4有效体验式学习的课程特质
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区别
传统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方式
过去的知识
即时的感受
记忆思考
领悟认识
个人学习
团队学习
注重知识技能
注重观念态度
单一刺激
多元体验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员为中心
标准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
理论化
实践化
强调学中做
强调做中学
间接学习
直接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
学习的资源是参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你所拥有的超过你所意识到的!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 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该理论给当时西方的教育管理者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的起源及发展

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的起源及发展

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的起源及发展拓展训练体验式培训的起源及发展二十世纪初,教学模式大多是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但此时却有一位德国教授库尔特提出自己的想法,十八世纪大学教育刚开始时是没有教科书的,学生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农从种植开始,学哲学从辩论开始,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

库尔特觉得,这如同学游泳、学习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

于是,他希望建立一所学校,以“从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他的教育思想。

1920年,在德国成立了Salem学校。

然而因为他的教育思想和纳粹主义相冲突,犹太裔出身的不得不放弃刚刚开始的事业,流亡到英国。

二战期间的`英国战火飘摇,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德国人的攻击而沉没,大批英国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绝大多数的英国船员不幸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的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终于得以生还。

当人们在了解了这些生还下来的人情况后,发现了一个令人非常惊奇的事实,这就是这些生还下来的人不一定是身体强壮的小伙子,而是那些意志力特别坚强,求生欲望特别强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生存经验,有很多不一样的品质,包括团队的协调和配合。

此时,库尔特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1934年他和合伙人创办了Gordonstoun School,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战争结束后,体验式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

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这就是体验式培训最早的一个雏形。

1942年,库尔特成立了Outward Bound户外学校,叫做开往外地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

由于外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目前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

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

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

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第一篇: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学说。

由于学习本身的复杂性, 特别是学习活动中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变化过程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100多年来,人们便从各自的学派观点立场出发,阐述对学习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

学习理论因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能被所有学者都认同的学习理论。

但已有的研究都是在探讨关于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且始终影响着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等问题,成为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

正如《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 意思是: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

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如果要对应到本书所倡导的教学罗盘模式中,其实象限的“讨论”对应的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象限的“讲授”对应的是认知主义,象限的“练习”对应的是行为主义,象限的是一个大整合,这一象限要表现的实质内容远比“点评”更丰富——它是把前面的三个象限所对应的各个学习理论做一个大整合。

简言之,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即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是简单的一条一条经验的积累,还是整体的经验结构?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

(三)体验式学习圈模型的提出
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区别
传统学习方式
过去的知识 记忆思考 个人学习 注重知识技能 单一刺激 以教师为中心 标准化学习
理论化 强调学中做 间接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
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体验式学习方式
即时的感受 领悟认识 团队学习 注重观念态度 多元体验 以学员为中心 个性化学习 实践化 强调做中学 直接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参加者解决问题的过
交往学习的概念 幼儿交往学习的特点 交往学习的类型
一、交往学习的概念
交往学习是指个体以他人为对象,通过 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互动而展开学习 过程。
二、幼儿交往学习的特点
学习方式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过程在交往活动中进行 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三、交往学习的类型
讨论学习 合作学习
学前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
学习内部动机以好奇和兴趣为主,外部动 机逐渐增长
学习内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习过程具有情绪性 学习策略初步形成
谢谢大家!
体验式学习
体验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的研究历程 体验式学习中的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
一、体验学习的概念
体验学习指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 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态度 的学习。
二、体验式学习的研究历程
(一)体验式学习的起源 杜威的体验式学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 ☆ 不要死学知识,而要学为自己的生活和将
程 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三、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
(一)情节记忆 体验式学习为什么记忆的如此牢固? 体验式学习往往伴随着情节记忆
(二)情绪记忆
体验式学习中还有一种单独编码方式:情

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项丽娜[摘要]体验式学习理论历经多年的发展,杜威、皮亚杰、库伯等教育学家们依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其内涵,使其日臻完善。

现代体验式学习方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学习的优势条件,可以适用于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多个教育领域之后。

反观我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虽然不少教师尝试着对日常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其适用范围还是相对保守。

我们应当系统地在成人教育中开发这种以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优势。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体验反思;成人教育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概念与特征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虚拟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创造出虚拟逼真的情境,为其生活和学习带来丰富的情境体验。

我国身处体验式时代,“体验式购物”“体验式消费”成为流行语。

教育界亦开始关注如何利用现行的科学技术设计丰富的学习体验情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体验式学习一般指的是让参与者在参与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反思并且积极分享,从而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受,并且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知识不是一个个互相独立的事实类知识,而是蕴含在丰富情境中,急需人们去感知的内容。

知识与情境是无法分开的,认识知识所处的情境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理论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它认为,知识并非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授过程而传递给学习者的,而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边做边学的方式所获得的。

学生只有反复经历探究、发现、反思、运用等几个阶段,才能真正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相应的知识。

学生所体验的情境不但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他们运用知识的场所,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同一情境中同步展开。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特征1.体验式学习是情境式学习方式。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知识2012.10.25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知识2012.10.25

三、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
• 3.3交往教学观 • 交往教学观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并为交往 过程提出了11条公理,包括:①永恒性:人不能 不进行交往。②关系性:任何交往都是在一定关 系中进行的。③确定性:处在交往关系中的人, 总是以一定的角色关系出现的。④经济性:处在 交往关系中的人,都以经济的态度来对待交往。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希望因交往而造成损失, 即时间、精力或财富的浪费。⑤场合性:任何交 往都处在一定场合中。
二、体验式培训的定义
• 培训师实际上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 者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员以积极的态度、 高涨的情绪去完成面临的每一项任务、克 服每一个困难,激发与促进学员积极地提 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 综上所述,我们从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对 体验式培训进行界定:
二、体验式培训的定义
• 理论上: • 体验式培训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吸收教育心理 学、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 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特点和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开发 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 是个人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来获得体验,然后在培 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 验,并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
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 发现一些东西。 ——伽利略
我从未教过我的学生,我只是创造了 一个让他们学习的环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陶行知
• • • • •
一、体验式培训的起源与发展 二、体验式培训的定义 三、体验式培训的理论 四、体验式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五、体验式培训的特点和功能
二、体验式培训的定义
• 应用中:体验式培训是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 搭建的设施,将各种深奥的管理理念和理 论,通过而精心设计的情境式、模拟式、 互动式的科目予以表述和体现,让参训者 通过有趣的游戏、身体的磨砺等亲身感受 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 “熔炼团队、突破自我、增进沟通、发现 领导、和谐气氛”的目的。

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感知阶段体验知识的发展始于感知阶段。

感知是我们通过五官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感知和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触摸、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来感知和接触新事物,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二、积累阶段感知到新知识后,人们会将其加以积累和存储。

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和记忆来实现。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教师讲解、参加培训等方式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以便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三、理解阶段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人们需要通过思考和理解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理解是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的过程,通过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四、实践阶段理解阶段后,人们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是检验和应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将纸上谈兵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阶段实践阶段之后,人们可以通过创新来拓展和发展自己的知识。

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创新,人们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应用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意识,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以便不断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知、积累、理解、实践和创新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中,才能真正掌握和发展自己的知识。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革命“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

”当全球企业界的教育培训机构力图寻找一种效果持久的培训方式时,体验式学习(Eqperiential Learning)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效果持久的优势照亮了渴求者的眼睛。

应当说,体验式学习理论自诞生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在西方一些国家得到很快的发展。

在中国,体验式学习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外资企业一同进来的,并在近年来得到本土一些企业的认可和采纳。

和传统教育一样,体验式学习随着人们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争议也越来越大。

有人认为它违背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忽视了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模式,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行不通的”。

但无论人们的争执多么激烈,作为中国教育市埸的新兴力量-体验式学习,还是仍然在改变、丰富着中国的教育市场格局,并不断地影响、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企业。

当很多媒体已对体验式学习有着不同角度的关注后,我们觉得有必要向读者阐述我们对体验式学习的认识。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完整提出,当属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他在当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

这个理论一出,给当时西方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

因此,体验式学习一夜之间成为广大企业争相采纳、培训员工的一种流行培训方式。

其实,对体验式学习的研究,库伯并不是第一人,经验主义提出的“白板说”,就提出“行动”、“体验”对人的重要性,及后,构成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体验”对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先驱们的原始理论支持,才有了后来库伯“体验式学习圈”的出现,才有了影响千千万万企业的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体验式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体验式学习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内外体验式学习研究的现状即使古人早就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才开始研发体验式学习,以直接透过体验来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集自我、情绪和知识经验为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 体验式学习在国外的兴起、发展和研究状况。

1、著名教育家杜威最早拉开了体验学习研究的序幕。

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着。

”这两个要素的前者是为求得某种结果而实行的尝试,后者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只有当主动的尝试和被动的承受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构成经验。

由此,人们开始理解到体验的重要性。

2、“体验式学习” 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两个机构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并使其有所发展,一是户外发展学校(Outward Bound School),二是PA 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Project Adventure Inc.)。

二者分别从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和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二个方向切入。

虽然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但都共同使用“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并且设计了很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Game)及活动(Activity),在培训的过程中以轻松生动的方式(Everything is for fun)实行引导,让学员发现自己原本存有的优势与弱势,达到认知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

很明显,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仅在技能领域得到应用,而没有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用。

3、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完整提出归功于20世纪80年代的哈佛大学库伯(David Kolb)教授,1984年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并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角度对体验学习做了很多研究,后来又发表了大量的论著,随之Boud,Walker,Dean和Joplin等做了更多的研究,至今美国体验教育协会(AEE)己经成功举办了32届体验教育年会,体验学习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对应的技能和方法,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当今教育理念中的热门话题。

一、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教育家库伯林(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教育哲学,他认为体验是教育的关键性因素。

然而,直到20世纪,体验式教学才真正走入教育界,并得到相应的关注和研究。

在此期间,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柯蒂斯·马里斯(Curtis Maris)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开始探讨体验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本质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创造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实践中,体验式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协同发展,以及创建一种“学习者参与的环境”。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方法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提供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或实践环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达到学习目的。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1.实验法: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实验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经验。

2.角色扮演法:模拟真实场景,鼓励学生扮演角色并进行互动,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3.动手做法:让学生根据指导完成一定的手工制作或实验,以达到学习目的。

4.案例学习法: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和技能。

5.游戏化学习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体验式教学的优缺点体验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摘要:体验式学习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勒温、詹姆斯、荣格、弗莱尔与罗杰斯等人。

组织心理学家库伯吸收前人的合理思想, 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模型”。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发展历程
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

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了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

由于体验式培训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培训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教师、工商业人员等群体。

训练目标也从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体验式培训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骛,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六十年代,在美国,户外训练(Outward Bound)引发了教育界对于采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兴趣。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还迅速将户外训练的过程融入学校的教育中。

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罗杰斯等人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

库伯是体验式学习的集大成者。

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

一、体验式学习的起源
体验式学习进入学校学科领域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的课题。

当时的美国教育也正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出现了“反传统教育”的热潮――反对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教育方式。

著名教育家杜威针对学校过于注重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的弊端, 从其经验论哲学出发, 系统地阐述了体验式学习的本质。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他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杜威强烈地批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认为传统教学以前人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作用为中心,而恰恰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人们最忘不了的知识就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终身难忘的知识,牢固地掌握技能,教学时应该给儿童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让学生静听、静读。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筑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

二、体验式学习的发展
到了二次大战以后,以杜威体验式学习和“做中学”思想为重要特征的进步教育运动, 历经“八年研究”后未能收到理想效果, 逐步陷入低潮。

人们也看到了过分强调“生活实践”,忽视学业教育的不足之处,“经验学习”于是逐渐转变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性教育,完成人际的、情感的或者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为代表的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也从某种意义上阐明了教育的生活
本质。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将追求“总体的人的教育生存”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

他们从20世纪的社会问题、文化氛围、教育危机的现实出发,反对将人片面化、畸形化的做法,力图纠正工业文明带来的对人异化的不良后果,要求人重新回到精神生活中去,不要在金钱社会中“物化”为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从而将教育上升到人的哲学高度,将教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教育前景与社会发展前景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应该是总体的生成,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生成,提出了一些特有的基本范畴,如体验、理解、陶冶、唤醒等来揭示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

由此看来,建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总是与认知、理解、唤醒、陶冶、体验、感悟、交往等范畴具有本质的联系,甚至这些范畴就是教育理论本身需要建立的基本范畴。

同时期,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

显然,人本主义视域下的体验式学习, 从杜威的“直接经验+ 反思”, 转向了“直接经验+ 情意体验”。

20世纪60年代末, 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的弊端日益凸显, 伴随学科课程本位思想的回归, 体验式学习逐步沦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20 世纪70年代初, 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 它把体验式教育定位为“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 在这种哲学和方法论的指导下, 教育者有目的地把学生置于直接经验和专心反思中, 使其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澄清价值。


三、体验式学习圈模型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 伴随建构主义的兴起, 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相应转变。

在许多教育和心理学家看来, 学习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

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获得和转化过程的综合”; 单纯依赖体验和反思, 并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此时,组织心理学家库伯吸收杜威、罗杰斯等人的合理思想, 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模型”。

[1] 四阶段体验学习圈界定学习是基于体验的持续过程,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

1、经验获得方式
人类经验的获得来源于两种对立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具体体验是通过依靠真实具体的觉察来获得直接经验,库伯称之为感知;而抽象概括是使体验深入内心并依赖概念解释或符号描述的认知过程,库伯称之为领悟。

只有在辩证对立的感知与领悟之间达到统一,学习者才可获得体验的意义,而这需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能完成。

2、意义转换方式
体验的意义转换涉及两种辩证的加工方式:(1)内涵转换(即反思观察),即对个体的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2)外延转换(即行动应用),指应用或迁移个体的抽象概括结果,即内涵转换所形成的意义还要经由外延扩大的过程去检验,使得体验学习产生迁移。

体验学习中的反思观察所形成的意义要通过行动应用来验证和理解,这说明学习离不开应用。

体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学习者在体验学习过程中,经历着知识的内涵及外延的变化,透过“看”与“做”的交替,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并不断地验证着周遭的世界。

[2]
四、体验式学习面临的发展方向及挑战
20世纪90 年代,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丰富性、情绪体验性、知识建构性等优势日益受学习心理学家重视, 伴随情境认知观的兴起,一种试图兼顾体验式学习优势、认知情境性和学科学习特征的学习论兴起, 此即情境学习。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跨世纪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学校是经济振兴的主要基地之一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是未来教育的目标。

国际劳工组织在1999年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在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正越来越成为使竞争者之间拉开差距的因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
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

”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是这一报告的中心内容,并成为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

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凡是某一时期的教育不重视生活实践,学生被过多限制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时,人们就会呼吁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2、严亦峰,体验学习圈: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3、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4、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5、李文君,体验式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