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青少年脊柱侧弯,也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疾病,通常在青春发育前期发病,不仅影响患者的体型外貌,更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诊疗技术的进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干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青少年脊柱侧弯(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其成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观察,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主要的理论和假说。
遗传因素在AI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患有AIS的患者的家族史中,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已经被证实与AIS的风险增加有关,如HLBTB6和WNT等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脊柱发育、骨代谢或神经肌肉功能等方式参与AIS的发病。
生长发育异常也是AI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脊柱在这个阶段也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如果脊柱的生长板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应力、激素水平等,就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也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的异常而失去平衡,进而引发脊柱侧弯。
环境因素也对S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惯、运动方式、坐姿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脊柱的力学平衡失调,从而增加患脊柱侧弯的风险。
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功能,如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结核等,以及某些激素类药物和抗癌药物等。
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成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生长发育、环境等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强直性 脊柱炎 (Anky losing spondy litis,简 称 的,但是该疾病的分子 和细胞学机制仍未完全研究
AS)是 血 清 反 应 呈 现 阴 性 ,病 因病 机 尚不 完 全 清楚 清楚 。李强【8 对 165例 AS患者进行 观察研究 ,发
的脊 柱关 节病 ;是 以 中轴 关节 慢性炎 症 为主 ,也可 累 现 T淋 巴细胞 的亚 群 cD3、cD4和 CDS阳性 率 均较
直性脊柱炎与免疫密切相关 。有学者报道,AS患者 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程度 的作 用。有研究¨列
存在多种抗体和细胞 免疫改变 ,提示该病具有 自身 发现 AS患者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升高 ,雌二醇/睾 免性特征 J。临床上观察到 AS患者多有迟发型超 酮 比值倒置 ,睾酮减少 ,雌二醇轻度升高。以绒毛膜
及 内脏 及 其 他 组 织 的慢 性 进 展 性 风 湿 性 疾 病 … 。 对 照组 偏低 ,相 差 有 显 著 性 ,提 示 细 胞 免 疫 功 能低
研究资料表明-2 J,本病多发于 10—45岁 的青少年 , 下 。赵 驻军 对 81例 AS患 者 进 行 T淋 巴细 胞 亚
男女之 比约为 5:1,本病与种族、地域分布有关 ,患 群 的检测发 现,CD3和对照 组 比较显著 降低 (P<
将处 理 的多 肤 提 呈 给 免 疫 活性 T淋 巴细 胞 后 开 始 促 黄体 生成 素 (LH)、催乳 素 和雄 烯 二酮 水 平 正 常 ,
第 14期
王 文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l45
雌二醇水平较非 活动期 患者 为低 ,并显著低 于正 常 测 HLA—B27分子 因与细菌抗原 片段存在 分子水
对照组 ,孕酮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 。而绝经患者则 平的模拟而参与 AS的发病 引。关于病原菌与 AS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 中轴 骨骼 为 主 ,病 不 明 的慢 性 全 身 性 疾病 。临 床 发病 率 较 2.2微 生物 冈素 与 免疫 素 :研 究 发 现 ,HLA—B27可 以提 高致 关
高 ,肯壮 年 男性 最 常 见,且 病 尚 未 明 确 ,成 为 脊 柱 外 科 界 的研 节炎 的细 菌 在胞 内的存 活 率 ,从 而 加剧 关 节 炎 的 严 季度 。除 _『
松 质 内的浸 润吸 收消 失 ,脊柱 可呈 竹节 状 ,椎 体可 呈方 椎 ,椎 间楹 Thl细胞 分 泌炎 性 介 质 ,起 致 病 作用 ;Th2细 胞 出 现在 炎 症恢 复
亦 可骨化 [21。目前 ,放 射 学骶 髂 关 节炎 的确 立 ,仍然 是诊 断 的重 要 期 ,对 关 节 有保 护作 用 。Thl/Th2相关 细 胞 因子 在 As发 病 机制
强 直性 脊柱 炎 患者 骶髂 关 节 改 变 出现 较早 ,骶 髂 关节 髂 骨 的检 测 ,尤 其是 AS活 动期 间这 几 项检 测 的 结果 升 高更 明显 。在
处 出现 硬 化 关 I了边 缘 模 糊 不 清 此 影 像 学 的 诊 断可 以较 早 As早 期 血 沉 、CRP即 可升 高 。免疫 球 蛋 白检 测 以 IgA 的增 高最 的提 此 病 x 线 平 片(CR)上 ,骶髂 关 节炎 病变 程 度通 常分 为 为 明显 ,其 次是 IgG,且 与疾 病 的活 动 性呈 正 相关 。故 有人 认为免
标 本 粪 肠 球 菌 屎 肠 球 菌 其 他 合 计 百分 率
少 ,可 能与其 使 用量 少有 关 。今 年来 ,肠 球菌 氨 苄毒 霉素 耐 药株 和 所 致 重 症感 染的 治 疗 成 为 临床 棘手 问题 之一 。因此 ,合 理使 用抗 菌 药 对减 少 耐 药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t27抗原中的第 72~77位 的 6个 氨基酸 序列 与 Kp 固氮酶还 原酶第 188~193位的氨基 酸 序列完全 相 同。由此推测,当肠道 J(p苗^侵 并经抗 原递呈 细 胞后,通过 分子模拟 B27抗原被作 为 自身抗原 或靶 细胞来对待 ,出 现强烈 而持续 的免疫反 应。As的 病 变部位主要 由骶髂关节开始 ,进 而累及腰 椎或 以
实 ,但两 者问相关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 清楚 。有学 者认为 As患者肠道 肺炎克雷白杆 菌检出率增 高且 与病情活动相关的结果提示肠道非特异性炎 症可能
相关。 目前 ,有较 多学者认 为 B2704和 B2705这两 源于持续 性或 复发 性肠道感 染 ,肠道 细 菌过量 生
种亚 型在 中 国汉族是 As的主要 易感基 因。mA— B27影响 As易感性的可能因素 :(1)各亚型按有序 列特征导致了 As疾病的发生 ,即一个 }ILA—B27特
尽管 B27与 As密切相关 .近年 来国外 研究还 发现 ,除 1t27外,I ̄LA,一I360、DR1及 DR8在某些人 群中也可能与 As关联 。Rubin等发现 B40基因也可
素也起一生
一 、 遗 传 因素
A S 的可能性 3倍 于仅有 1t27阳性者 。至于其具体机
莲学研究通讯 2002年 第31卷 第3期
维普资讯
·进展与综述 ·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 因及发病机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院 (2500t1) 鲁缘青 虎海姨
强直性 脊柱炎是以骶 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 主的周身性疾病 。其病 因和发病 机制迄今不明 。考 虑其主要发病 因子是遗传 因素,细菌 感染 等外界因
列 上的一些点突变可改变 As的易感性。(3)B27本 种形式 的 “主 动转 运” 可能 是更 为 重 要 的原 因。 身并 不重要 ,但它的编码等位基 因和 另一种 未知基 Schwinmabeck等通 过 电子计 算机 检索 证实 ,HLA一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内容摘要: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椎间盘退变的家族性IDD如果存在家族性,则提示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Battie 等〔1〕报道对20对同卵双生者(年龄在36~60岁)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对象IDD的程度和部位都呈现显著的家族性。
为了弄清这种家族性是源于遗传因素还是文化、习惯的传承,有学者对单卵双生者和双卵双生者进行了分类研究。
Sambrook 等〔2〕对86对单卵双生者和154对双卵双生者的脊柱进行MRI扫描后发现:遗传因素对IDD有显著的影响,且大于环境因素对IDD的影响,在腰椎尤为如此。
2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迄今为止,IDD的基因研究主要应用的是一种对候选基因进行分析的方法。
候选基因一般是在病变组织中表达异常或已知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同源基因。
写一篇脊柱相关的科研课题
写一篇脊柱相关的科研课题课题:脊柱畸形病因与治疗研究摘要:脊柱畸形是指脊柱在形态上的异常变化,包括脊柱侧凸(脊柱侧弯)、脊柱前凸(驼背)、脊柱后凸(扁平背)等。
脊柱畸形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科疾病,常引起患者身体变形、行动功能障碍和健康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脊柱畸形的病因以及开展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提高脊柱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关键词:脊柱畸形,病因,治疗,生活质量,康复效果1. 引言脊柱畸形是一类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运动的疾病,包括脊柱侧凸、脊柱前凸和脊柱后凸。
目前,对于脊柱畸形的病因尚不清楚,而现有的治疗方法效果也不尽人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脊柱畸形的病因以及开展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2. 研究方法2.1. 病因研究:通过收集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进行相关检测,如X光、MRI等,分析患者的病因。
比较正常人群和脊柱畸形患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差异,寻找可能的病因。
2.2. 治疗方法研究:通过收集脊柱畸形患者的治疗数据和康复效果,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
包括传统的物理疗法、矫形器治疗、手术矫正等。
同时,开展新的治疗方法的前期实验和研究,如基因治疗、生物材料应用等。
3. 研究目标3.1. 确定脊柱畸形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等因素。
3.2. 比较和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康复效果,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3.3. 提高脊柱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影响。
4. 预期成果4.1. 基于脊柱畸形的病因研究,建立相关的预防和诊疗指南,提高对脊柱畸形的认识和检测水平。
4.2. 确定治疗方法的优劣,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开展相应的临床试验。
4.3. 提升脊柱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疾病带来的心理和身体负担。
5. 结论脊柱畸形的病因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系统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法评估,我们有望为脊柱畸形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脊柱相关疾病的中医诊治策略及临床应用研究
脊柱相关疾病的中医诊治策略及临床应用研究标题:基于定量分析的中医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策略及其临床应用。
通过对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实际临床数据,旨在为中医脊柱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指导,促进中医脊柱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1. 研究主题脊柱相关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脊柱相关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因素导致。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医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策略,并通过构建模型或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综述:通过检索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临床报道,对中医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策略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主要关注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2 数据收集:收集大量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等信息。
收集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的相关数据,如中医四诊信息、方剂组成、疗程等。
2.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和不同治疗方案,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分析。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临床特征分析: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如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程等。
结合中医诊断方法的特点,分析中医确诊脊柱相关疾病的有效率。
3.2 治疗效果评价: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估中医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并分析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功能改善情况等指标。
4. 结论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医诊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策略及其临床应用。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医在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强直性脊柱炎诊治进展
第17卷 第1期河南医学研究Vo l .17 No.12008年 3月HENAN MED I C AL R ESE ARCHMarch 2008收稿日期:2008201215;修订日期:2008202225作者简介王义生(5),男,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关节、脊柱外科,骨坏死,骨质疏松。
文章编号:10042437X (2008)0120078210·综述·强直性脊柱炎诊治进展Progress of d i a gnosis and trea t m en t for the ankylosi n g spondylit is王义生,董延召(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河南郑州 45005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 osing s pondylitis,A S )是一个未知病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特征表现为骶髂关节炎、脊柱炎及韧带起止点炎。
其与反应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与肠道炎症相关的脊柱关节炎以及未分化型脊柱关节病共同属于脊柱关节病(spondyl oa rthr opathy,S pA )。
AS 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这些病曾被认为是良性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病尤其是AS 、牛皮癣性关节炎能使受累的关节遭到严重破坏,并在影像学上表现出来,致使功能丧失,生活质量低下,使患者长期丧失劳动能力[1]。
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A S 给病人及其经济上所带来的负担。
但是,难于把AS 与风湿性关节炎(rheu 2m at oid a rthritis,RA)进行直接对比,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RA 的研究更多,最重要的是AS 通常发病相当早,给人们造成的负担相当长久。
然而,从数据库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AS 病人在相同的年龄与性别上与比较严重的RA 病人相比,病人在痛苦的程度及丧失劳动力的程度上是无明显差别的[2]。
腰椎病疾病研究报告
腰椎病疾病研究报告腰椎病疾病研究报告(上)腰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腰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腰椎病的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腰椎病的发病机制腰椎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无一致的解释。
然而,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与腰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1 姿势不良长期保持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如长时间弯腰、久坐不动等,会增加腰椎的负荷,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1.2 运动不足缺乏运动导致腰肌无力,无法承担正常的腰椎负荷,从而加速腰椎退行性变。
1.3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导致腰椎退行性改变。
1.4 外伤因素腰部受到外力冲击或摔跤等事故,会导致腰椎受伤,甚至引发腰椎间盘脱出。
二、腰椎病的诊断方法腰椎病的诊断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如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2.2 体格检查通过触摸和其它简单的体格检查来评估腰部的功能和疼痛触发点,以及腰椎的灵活性。
2.3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这些检查能够显示腰椎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三、腰椎病的治疗策略对于腰椎病患者,早期的治疗可以减轻疼痛、恢复功能,避免病情进展。
根据病情和病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3.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腰椎病,可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如休息、生活习惯调整、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病情,但并不能完全治愈。
3.2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切除或修复损坏的腰椎结构,缓解疼痛,恢复腰部功能。
腰椎病疾病研究报告(下)四、预防和康复除了治疗,预防和康复也是腰椎病患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脊柱侧弯生物力学
03
脊柱侧弯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 和睡姿,避免长时间维
持同一姿势。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增加体育锻炼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瑜伽、普拉提等,有 助于增强脊柱肌肉力量
和稳定性。
合理饮食与营养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 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 营养素,有助于骨骼健
在动态情况下,脊柱侧弯会导致脊柱 的振动和扭曲,使得脊柱的受力更加 复杂。
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模型
生物力学模型是用来模拟和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工具。 在脊柱侧弯的研究中,生物力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脊柱侧弯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常见的脊柱侧弯生物力学模型包括有限元模型、离散元模型 和多体动力学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模拟脊柱在不同情况下 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从而为治疗和预防脊柱侧弯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包括脊柱融合、矫形器械植入等,具体 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进行严格的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以确 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04
脊柱侧弯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改善姿势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纠正不良 姿势,减少脊柱侧弯引起的疼
痛和不适。
增强肌肉力量
康复训练可以强化脊柱周围的 肌肉,提高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注意姿势正确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姿 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 劳累。
定期复查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复查,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康复计 划。
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传统手法治疗研究进展
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传统手法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发病机理涉及生物学、力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复杂且多样。
传统手法治疗作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治疗手段,对颈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并对传统手法治疗在颈椎病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颈椎病发病机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的本质,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传统手法治疗研究进展的总结,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颈椎病治疗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颈椎病的发病机理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学和力学过程,其核心在于颈椎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由于慢性劳损、急性损伤、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或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等多种原因引发。
慢性劳损和急性损伤是导致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过度使用颈椎或遭受外力冲击,都可能导致颈椎间盘、韧带和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进而引发颈椎结构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包括颈椎间盘的退变、韧带的松弛和肌肉的疲劳等,从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退行性变也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的水分减少,弹性降低,易发生退行性变。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颈椎间盘的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进而引发颈椎的不稳定和运动功能障碍。
颈椎的退行性变还可能涉及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过程,进一步加剧颈椎结构的异常变化。
先天性畸形和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也是颈椎病发病的机理之一。
这些异常情况可能导致颈椎结构的异常应力分布和不稳定,从而增加颈椎损伤和退变的风险。
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多因素、多过程的结果。
这些机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和叠加效应,共同导致颈椎结构的异常变化和功能障碍。
深入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对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理论基础传统手法治疗颈椎病,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脏腑理论以及气血运行理论。
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结构特点进行相关的病因学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织化 学观察 ,并对侧 弯脊柱椎 旁肌 畸形变的程度和形 变机制进行研 究分析 。结果 大部分肌纤维的结构完全丧失 :在一部分肌 纤
维中,肌质呈均质样改变 ,另一些肌纤维 中,肌质被分解成 小颗粒或 片断。肌纤 维中只剩余 1 个携带畸形变的细胞核 ,胞浆呈脆 性 变.以及含有剩余肌 纤维部分肌纤维链 的肌细胞。被破坏的肌纤维分解为 问质性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 ,肌糖 原呈弱势。脂肪组 织呈营养障碍性退行性改变。电镜下 ,疾病 的早期是肌纤维 中线粒体的改变 ,肌原纤维结构的改变 ,膜 结构的变化 ,与膜增 宽的 现 象同时存 在的还有 明显的突触的存在 。重度脊柱侧 弯患者被严重挫伤的椎 旁肌纤维 中保 留的糖原特征 。结论 脊柱侧 凸疾病导
【 src】 O jci oi et aeh uu le t n ew e t c rl hn e f aapn l uce a et wt o oi Abt t a bet e T v sgt tem ta rli s t ens ut a c agso rsia m sl i p tns i s l s v n i ao b r u p sn i h c i s a dh t lg . e os 9 ss f ai twi oi io Ki ,I ma 4cssf l 7 ae; gd1 5 men g 46 ) n e i oyM t d 7 ae p t ns t s l s f n I I , l2 ae,e e 3 ssae 3t 1 ( a e1. . t eo h c o e h c os gI I e ma c o a 4
脊柱相关疾病从椎
1.要求高
2.时间长
开放性手法
猛、准、狠、快
3.有痛苦
4.治疗后反应, 骨正筋柔
1.理筋、理肌、正骨, 三兼治
三大手法
缓、轻、柔、准
2.循序渐进
3.长杆手法为主 4.缺乏细腻和柔美
微型手法 缓、轻、柔、准
.闪动力、深透力 .短杆手法,缩小力距 .多元理论为支点 .艺术性
.多元理论为支点 .充分运用力学, 解剖特性、牛顿力 学定律 .安全性、艺术性 进一步提升 .更加科学规范
特 色 掌 根 旋 转 斜 推 法
合力为 一
掌 根 对 抗 整 复 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 于一侧,以T8压痛为 例(左右压痛均 可)。医者一手掌根 部放于T8上方,一手 掌根部放于T8下方, 两掌根缓慢向上、向 下旋转到与T8横突相 平行(感觉有力线传 导到患椎时),稍加 旋转的力度和角度 ,即可听到弹响声, 脊诊诊察压痛点消失 或减弱。此法适用于 体质较强壮的中青年 患者。以T4~T10椎体 为主。
评分为31分),诊断为抑郁症,查双侧颈肩部肌肉紧张,
颈椎C2-3,胸椎T6,7,9棘突偏歪,椎旁可触及阳性 点。
整脊治疗
对双侧颈、肩、背部行松肌理筋法,后施颈部 定点调颈法及胸椎定点掌根旋压法,以痛点消失 为度,术后患者顿觉双眼视物较前清晰,呼吸顺
畅,心情略为好转。1次/d,连续治疗25d,失眠、
临床研究
大量总结病例,总结脊诊整脊治疗脊柱相 关疾病的病例,一方面我们继续总结临床 经验,进一步探求疾病发生发展在脊柱上 的反应规律,逐步建立脊柱辨证论治模式, 并加强随访,跟踪调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 疗效,做客观的评估。
谢 谢
整脊技术
整脊技 术 是医者运用手力功底,来调整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析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作者:袁都户郭会卿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年第07期【摘要】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主要以肝、肾、督脉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及痰瘀胶结为标。
中医证型分类多样,其证型规范化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对中医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名医名家观点、文献挖掘、临床研究、现代统计学等方面对近十余年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型规律及辨证论治进行综述。
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以肾虚督寒证、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以湿热相兼频率最高。
中医治疗注重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蠲痹通络止痛及清热活血祛瘀。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虚邪瘀;研究进展;综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主要表现为前葡萄膜炎、臀部疼痛、腰背部强直等[1],有家族聚集倾向,我国AS患病率为0.1%~0.45%[2]。
为了解近十余年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AS属中医学“大偻”“腰痛”等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3]。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焦树德等[4]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阳气功能失常,寒邪入侵人体,阻滞筋脉而致脊背不能俯仰。
娄多峰[5]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亏损、外邪侵袭、痰瘀气滞,并概括为“虚邪瘀”理论。
朱良春[6]认为,A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致肾督亏虚,病邪乘虚侵袭;肾督阳虚、肾精亏损,则筋挛骨弱,瘀血痰浊逐渐壅滞督脉。
由此可见,AS病机以肾虚为本,又感风、寒、湿、热、痰、瘀、毒七邪,血络瘀滞,风湿入骨,损伤腰尻而发病。
2 证候规律2.1 名医经验焦树德等[4]根据AS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肾督虚寒、痹阻肢节、邪郁化热、邪及肝肺4种证型。
娄多峰[5]依据“虚邪瘀”理论将其分为风寒湿邪、肾阳不足、肾督亏虚、肝肾亏虚4种证型。
脊柱关节病诊治新进展
研 究 。L e教 授 还 首 次报 道 了在 韩 国人 中 ,P I基 e D
因多态 性 与 A S的关 系 .他 们 采用 P R为 基 础 的限 C 制性 片段 长 度 多态性 ( C .ae etc o r m n P R bsd rs iinf g et rt a l g o m rhs e t p l op i nh y m,P R R L ) 方 法 对 9 C .F P 5例 A S
( 国人 民解 放 军 总 医 院 风 湿 科 ,北 京 1o5 ) 中 0 83
关键 词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发 病 机 制 ;T F抑 制 剂 N
中 图分 类 号 :B 9 . 5 3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7520 )20 3-4 6 380 (070-170
20 0 6年 以来举 行 的几 次地 区性 或 国际性 风湿 病
学研 究也发 现 。B 7在 A 2 S相关遗 传 因素 中的作 用可 能 仅 占 1 %,主要 组 织 相 容 性 复 合 物 ( a rhs . 6 m j io o t cm ablycm l ,MH )区 的 A o pt it o pe i i x C S遗 传 易 感 因素 中也 可能 只 占 5 % ,更 多 的 A 0 S遗 传 易感 因素 可 能 在非 M HC区的 基 因 。许 多其 他 遗 传 与 环 境 因素 参 与A S的发 病 ,而 且 具 有很 重 要 的作 用 。来 自台湾 地 区的 La 教授 首次 就未分 化脊柱 关节 病 的H A A、 io L. B、C R、O 、D Q位 点进 行 了基 因检 测 ,发 现 除 B 7 2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学研究
骨化及 韧带 组 织 增 生 , 胞 增 殖并 存 。④ 韧 带 的骨 细
化发 生在一 个 特殊 的部 位 , 常与 老 年 性 骨 质 增 生 通
的早期表达。高血糖可能通过促进韧带细胞对其成 骨分 化 反应 的方式 在后 纵韧带 骨化 的形 成和发展 过
程 中起 到重要 作用 。 2 局 部应 力 因素 Mauaa _研究 发 现 , t ng 等 7 s J 患者 颈 椎 活动及 问盘 内髓 核组 织 的退变 和突 出会导 致 间盘 内部应力分 布 出现 异常 、 而导致后 纵 韧带所 承受 张力增 高 , 期 从 长 受到 这种机 械应 力 刺 激 , 以促 进 了后 纵 韧带 骨 化 可 的进 程 。C e _ 根 据 韧 带 骨 化 在 脊 柱 不 同 部 位 hn等 8 J 的发病 特点 , 出脊 柱 活 动 时所 承 受 的机械 应 力 以 提
应力因素和脊柱退变等 , 本文就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的发病 机制 研究 进展 作 一简要 综述 。
1 糖代 谢异 常
及人体在重力线和矢状面上屈伸时存在的脊柱整体
失衡对于 O E P L的发 生 和发 展 有 重 要 作 用 , 时 旋 同 转 角度 和旋 转应 力可 能 也 在 O L 病 中起 一 定 作 PI发 用 。Y n l对 大 量 病 例 分 析 后 指 出局 部 应 力 作 ao等 9 J 用 在 O L 的 发 病 过 程 中 起 重 要 作 用 。Ttw PL a ia e 等l ¨ 2 1对 7名平 均年 龄为 5 . 岁 的 O L o 81 P L患者 行 颈
维 软骨 细胞增 殖 钙化 , 随后 血管 长入 , 织 吸收 。③ 组
强直性脊柱炎遗传病因机制研究进展
由 B2705突变而 来 ;HLA-B2701主要 见 于 意大 利 和土 耳其 人 ;B2702主要见 于白种 中东 犹太人 和北非人 ;B2704主要 见在于东方人和波利尼亚人 ,但 B2704的分布频率 在东方各 民族 问又存在一定差异 。据报 道韩 国人 以 B2705为主 j,
B2719与 AS成正相 关性 ,其 中 HLA.B2702、B2704、B2705与
AS强相 关 ;B2701、B2703与 AS的相 关性 尚存争 议 。HLA. B2706,B2709与 AS呈 负 相 关 ,但 近 年 来 不 断 有 报 道 发 现 HLA-B2706.B2709阳性 AS患者 J。
的糖蛋 白。2009年 WHO正式命 名 的 HLA-B27等 位基 因 已 达 44个 (B2701一B2721,B2723一B2745),各 亚型 间 只有 1~7 个氨基酸的差别 。HLA-B27等位 基 因分 布具有 明显 的种族 差异 。B2705是高加索人 的优势等 位基 因 ,其 他亚 型可能是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 累及 中 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 附着 点并 且具 有共 同 的遗 传背 景及 临 床特征 的炎性风湿性 疾病 。家 族 聚集性 是该疾 病 的重要特 征 ,由此表 明遗 传 因素在发 病机 制 中的道 以 B2704为 主。B2706主要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 ,B2709主要分布 于东南 亚及撒 丁岛及意 大利 【8]。
全球 性 的人 群 HLA—B27基 因频 率 研 究 显 示 ,B2701、
B2702、B2704 132705 B2707、B2708 B2710、B2714 B2715
HLA—B27在 AS发病机制 中的作用在动 物模 型中得到证 实 ,HLA-B2704/05转基因 鼠可 出现 自发性关 节炎 ;HLA.B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进展(转)揭示疾病的本质,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和认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
针对病因而采取的防治方法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
这是我们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是引发疾病的两个重要原因,致病因素是外因,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邪气。
人体抗病能力是内因,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正气。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然而,现代医学体系仍是以著名的结构性原则为前提,主要是按器官与组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生理功能把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如:神经、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免疫、生殖、造血、运动等系统。
人们习惯于按个各系统来研究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疾病的概念也必然是在以结构为主的各系统上,如: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诊断、治疗多着眼于各系统和器官上,医疗机构的设置也是按器官、系统分为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这种思路和方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使现代医学得到迅猛发展,使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便于患者就医,但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它容易使医生的思路局限,由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较少,造成我们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诊治能力减弱,有许多疾病甚至是常见病长期处在原因不清、机理不明的状态。
脊柱相关疾病理论的出现,在病因学方面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打破了以往的分科界限,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规律。
一、概念脊柱相关疾病广义的概念是指:由于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力学失衡引起的疾病。
它不仅涉及大家所熟悉的颈、肩、腰、腿痛,如:落枕、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腰扭伤、腰肌劳损、脊柱骨质增生等,还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50 多种病证,如:头痛、头晕、耳鸣、椎动脉供血不足、头昏、视力障碍、咽部异物感、脑震荡后遗症、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胸闷气短、胸背痛、哮喘、“心绞痛”、类冠心病、左侧腹痛、右侧腹痛、胃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结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便秘)、一侧上肢或下肢凉、痛经、月经失调……等。
狭义的脊柱相关疾病主要指后者。
二、发展史脊柱相关疾病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病因学方面的重大进展,虽然它从正式命名到现在仅仅21 年,但由于它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而且临床治疗效果好,实用性强,大部分治疗方法属于自然疗法或绿色疗法范畴,患者容易接受。
所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这个学科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实践基础,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是对许多常见病发病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
起初是源于临床实践,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脊柱疾病时,偶然治好了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只是用现代科学手段系统研究的人较少。
祖国传统医学中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及四肢的许多俞穴与内脏器官有着功能上的联系,并在临床上采用捏脊和点穴、针灸等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胃病、痛经等,均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传统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对此已有系统论述,由于是经验的总结,比较抽象,很久以来,并没有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视。
现代医学自1927 年、1929 年、1958 年,先后有国外的学者报道了颈性心绞痛的文章,他们在采用手法治疗颈椎病时,意外的发现,病人的心绞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1966 年国外的一位医生,通过一系列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血液酶学测定和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证实颈性心前区疼痛确实存在。
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脊柱应力异常的整体作用,只考虑到颈椎增生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结的因素,并没有引起重视。
自70 年代,我国少数学者开始系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4 年召开了首届全国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1991 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的发病与脊柱应力异常有关。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界,对该领域已非常重视,他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研究发现:很多内脏慢性疾病的病因,与脊柱应力异常有关,并提出和呼吁,再也不能不重视占人体体重60% 的肌肉和骨头的应力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诊治疾病不能只考虑内脏。
矫正脊柱治疗和保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比较普及。
我国现代医学界虽然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但开展的较早,多是临床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医学院校为数不多。
但非常可喜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及实践的结果:脊柱不同节段应力异常对内脏的影响,与我国传统医学经络理论中的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有许多是不谋而合(如:心俞、肺俞、胆俞、胃俞、肾俞…), 这并非偶然。
我国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和门派众多,有千百年的历史,有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和经验。
这也是中医经络理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机理研究提示: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应力异常而引起,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引发疾病的:⑴、刺激或压迫了附近的植物神经(神经根、交通支),从而影响所支配脏器的功能(增强或减弱);⑵、刺激或压迫附近血管,引起该血管供血区缺血症状;⑶、刺激或压迫脊柱附近的脊神经及感受器,反射性影响了内脏功能。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对所支配器官功能的影响,可以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即由功能性疾病发展到器质性疾病。
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应力异常,刺激或压迫附近的植物神经、血管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非手术疗法疗效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非手术疗法疗效比较脊神经而引起疾病是如何被证实的呢?临床实践:尤其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理论,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足太阳膀胱经及四肢的俞穴可治疗许多内脏疾病。
西方许多国家在很早也有同样证实,针对脊柱的治疗,可以治疗许多内脏疾病,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以下规律的总结不是偶然的。
脊柱相关疾病表脊柱应力异常引起脊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运动障碍,通过现代医学的查体和辅助检查,很容易得到客观依据而被认识和接受,同样是脊柱应力异常引起的内脏神经损伤导致的内脏功能障碍,虽然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它的存在,却由于缺乏更客观的检查手段和量化指标,整脊手法一、整脊医学之沿革和发展的趋势(一)沿革整脊医学的学说是美国帕雨曼(D,D.Palmer 1845-1913)医生所创立,自从他把一位耳鸣十七年的黑人清洁夫(porter)用整脊手法恢复其听力后,整脊医学就如同其本人的名字一样,迅速的震惊医坛并传遍全美国。
在整脊医学发展初期的过程中,贡献最多的几位拓荒者,仅将其芳名恭录如下,以供后人对老前辈们的仰望尊敬。
他们就是:苟奇(Golgi)、卡加雨(Cajil)、谢仁顿(Sherrington)、帕夫罗夫(Pavlov) 帕雨曼(J.B.Palmer -为D.D.Palmer之子),陆特世(Lutiges)、郝得曼(Haldeman)、梦可莱高(Mcgregor)等,由衷的敬佩和感谢他们对整脊医学中脊椎神经的阐述和疾病的由来都做了许多理论与临床上的贡献。
使整脊医学之基础理论得以建立、发扬及有所遵循。
尤以帕雨曼(J.B.Palmer 1881-1961)在1908-1921年期间所发表的MERIC SYSTEM尤为杰出。
他又指出高颈椎区域(the upper cervical region)是疾病关键所在!(二)发展趋势1、1975年2月2日至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伯赛大市(Bethesda),召开整脊医学大会,由依利诺州国立兰波整脊学院(The National College of Lombard, Illinois)的校长约瑟夫?坚士(Joseph Janse)担任大会主席,会后共同发表整脊医学的规范。
1)整脊医学是从脊椎的结构角度上来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脊椎之机械力学(mechanic)和神经学(ne urological)之相互联系,尤为注重:a.因肌肉骨骼结构(musculoskeletal structure)的错位,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b.因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整脊医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人体在动态的与静态的在机械结构上的缺失。
3)整脊医学是一种可以不吃药、不打针,和不开刀而有优良疗效的医疗艺术2、1983年美国帕克整脊研究基金会(Parker chiropractic Research Foundation Lithoin U.S.A),对外印发的因脊椎错乱引起的病变表(Chart of Effects of Spinal Misalignment)中,即强调脊椎错乱能引发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胍及脊髓损害等所能产生的内藏病变和症状状。
该会强调因关节错位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紊乱,因而导致其所支配的内藏出现病症,比神经受到压迫产生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疾病的学说,更为进步、更为具体。
目前经过全世界医学公认的约七十余种内科顽疾可藉由整脊医疗的手法治疗,这些年来世界上公立的整脊学院亦超过80余所,每年约有3000位整脊医师毕业。
在台湾,作者每周巡回教授整脊课程,正在台北、屏东、高雄、台南、台中、苗栗、花莲各地设七个班,毕业的学生遍布各地,优秀的同学介绍到联合国以NO.35/53/3/XII/80号决议案承认的国际交流医科大学(T he op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or complementary medicine)去继续深造。
目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同学已达52人,作者是该大学整脊研究所的教授,也是博士论文查人之一。
这些博士们目前正在分组从事一些特定项目的研究,如:尿毒症、中风、羊癫疯、不孕症、气喘症等慢性疾病,分别在21届西班牙召开的世界医学大会,23届莫斯科世界医学大会上大放光彩,获得121个国家的赞誉和肯定,使我国整脊界能享誉国际,令人欢欣鼓舞。
1992年6月25日-29日在台北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召开第26届世界医学大会,由本人担任大会主席。
如此庞大的国际会议(共有60多个会圆国家报到参加),不敢说是绝后,至少在台湾应属空前的盛举。
3、整脊医学的范围愈来愈广,1984年,在挪威汉斯及沃利夫学院(Hans&Olaf institute Oslo,Norway)的沃利夫?爱夫仁茨教授和瑞典祝恩?汉柏哥博士(Jern Hamberg, M.D. Sweden)将肌肉之伸展手疗医学(muscle stretching in manual therapy)简称为整肌医学,合并在整脊医学中,颇得整脊医学界人士的好评与欢迎。
后来有许多学者,如瑞典和华纳?舒乃得博士(Werner Schneider, M.D.)吉瑞?沃莱克博士(Jiri Dourak, M.D.)等人,又把四肢的推拿、接骨简称为整肢医学,整理合并在整脊医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