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经费投入情况

经费的投入和是制约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的瓶颈。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

1、总体投入不足

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经费投入为110413万元。各省市平均投入为3526万元,其中江苏投入最多,为12901万元;青海投入最少,仅118万元。全国二线,三线运动员每年人均投入仅2849元。调查发现,大部分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经费奇缺,训练设施陈旧,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缺乏积极性,训练质量得不到保证。业余体校办学更是匮乏资源,大部分业余体校办学经费没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办学日趋艰难,个别区县级业余体校训练基本瘫痪,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经统计,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约2800元,与我国同期教育经费相比,高等教育年人均经费达15000元,高中达3800元,详情见图7.业余训练学生兼学习与训练双重任务,膳食营养要求高,训练开支比较大,比普通学生要高得多。相反,目前国家对一个运动员的投入仅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的3/4,还达不到一个大学生的1/5。因此,以教育系统经费为参照标准,我国业余训练人均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图7 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与教育人均经费比较(单位:元/人*年)

2 投入渠道单一

2006年我国各省投入业余训练经费共计110413万元。财政拨款是主要的来源渠道,占总投入的97%。学生学费、训练费等事业收入费占15%,是业余训练经费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来源。经营收入仅1%,除东部少数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创收外,其余全国业余训练系统自主创收能力很弱,后背人才培养市场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其他收入占5% , 主要包括社会和企业的赞助收入等。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方式恐怕还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图8 业余训练经费来源比例情况(单位:万元)

3、人均经费不均衡

2006年我国省间业余训练投入的差异系数达107%,投入极不均衡。为便于省市间的横向比较,我们用年人均经费投入来考察各省市经费的投入情况,从总体上看,全国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投入为2849元,各省市差异系数达105%,人均投入极不平衡。按人均投入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各省市的详情见图9. 第一层次依次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4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年人均投入在5000~12000元,经费相对满足;第二层次为从云南到江西的14个地区,年人均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经费不足:第三层次为从福建到贵州的13个中西部地区,人均投入在2000元以下,其中,贵州、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五个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年人均投入仅几百元,经费奇缺。总体而言,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人均投入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均投入严重不够。

图9 各省市业余训练年人均投入情况(单位:元/人*年)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选择的多样性加大体校办学难度

经济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供选择的社会职业越来越多,与体育行业形成竞争,立志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役竞技后备人才绝大部分属于“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加之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愿意从事艰苦体育锻炼的适龄儿童日趋减少。另外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导致退役后就业与发展困难,很多有体育天赋的适龄青少年转而选择

了其他发展道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独生子女现象的所带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体校办学难度。

(二)中级办训层次功能和作用弱化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这一阶段也是绝大多数项目专项成绩提高的关键时期,在三级训练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基数大,淘汰率高,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安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中专学历的体校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缺乏一技之长也无法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另外,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高一级教育机构继续深造。出路问题已成为中专体校招生日趋困难的根本原因。升学难、安置难、出路难直接导致招生难、选材难,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体校办学“进口“与”出口“难的双重困惑,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另外,现阶段体育运动学校没能纳入教育系统的统一管理范畴,不能享受教育系统同类学校的优惠政策与经费投入,资源紧缺。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层次的升格也受到限制,其办学体制与教育系统的隔离与分割状态使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前景令人担忧。调研发现,现阶段我国业余体校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有法可依,学训矛盾有所缓解,但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模式仍面临重要调整和转型。

(三)对体校办学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各级体校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单独办学,教育部门没有把体校像本部门直管学校一样对待,没有在学校建设发展、师资配备、教研、科研诸多方面工作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要求,部分省市的体校还没有享受教育系统同级同类学校义务教育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办学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陈旧,造成办学效益

质量和普通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极大的影响了招收到优质学生。我国多数省份体校的发展和建设没有纳入当地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计划,除人头工资外,没有竞技体育事业费用政策文件依据。体彩公益金真正用到基层业训单位也很少,所以造成了各级体校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证训练比赛的最基本条件。部分地区体育管理部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急功近利,把优势资源配置到一线队伍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上,忽视后备人才培养这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基业。县级体育管理机构的改革调整后,部分县级体育系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被挤占挪用。许多业余体校已经名存实亡。

(四)体教结合缺乏政策驱动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面对的是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问题,所以,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但由于体育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以及存在两种体制、两种体系、两个规律的问题,因而,体教结合从客观上讲有难度。从体教结合工作的进程来看,我国各地区处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体教结合工作起步较早,现在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在新一轮体教结合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改革的焦点集中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上,国家层面政策的缺失是制约这些地区体教结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四川、山东、云南、河北、湖北等省份正处于体教结合工作的探索阶段,体教结合的焦点集中在管理合作的层面上;青海、西藏、陕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还处于体教结合的起步阶段,体教结合的焦点集中在对教育系统资源的依赖上,体教结合缺乏稳定性。

目前大部分省市体教结合工作的结合点主要着眼于投入、设施、教师、训练、运动员、学生等资源方面的共享,但是资源共享型的体教结合没有固定的管理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