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B )
A.∠DAB B.∠DBA C.∠DBC D.∠CAD
5.如图,△ABC≌△AED,AB是△ABC的最大边,AE 是△AED的最大边, ∠BAC 与∠ EAD是对应角,且 ∠BAC=25°,∠B= 35°,AB=3cm,BC=1cm,求出 ∠E, ∠ ADE的度数和线段DE,AE 的长度.
1.有公共边
A
B
D
C
A
D B
C
AD
B
C
2.有公共点
D
A
A O
AD
A
E
D
B
C B
O B
CD
E CB
C
总结归纳 1. 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2. 有公共角(对顶角),则公共角(对顶角)为对应角; 3.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
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4. 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
你能指出上面两 个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顶点、对应 边、对应角吗?
思考:把一个三角形平移、旋转、翻折,变换前后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A
M
E
D
A
B
FC
N
A
B
C
A
B
C
B
E
D
D
C
归纳总结
全等变化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__置_ 变化了,
但_形_状_和_大_小_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 转前后的两个图形_全_等_.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一个正确的结论并证明. 解:结论:EF∥NM
想一想:你还能得出 其他结论吗?
证明: ∵ △EFG≌△NMH,
∴ ∠E=∠N. ∴ EF∥NM.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课时)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课时)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1课时(共6课时)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归纳: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2课时(共6课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索发现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1、小组活动: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后反馈:摆三角形:不管怎么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

摆四边形:可以摆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后明确: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不管第五单元:三角形第3课时(共6课时)第五单元:三角形第4课时(共6课时)启发学生思考:①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3)认识直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条边叫斜边。

师:量一量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长,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3、动手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评价反馈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钝角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第五单元:三角形第5课时(共6课时)2、算出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

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1)∠1=42°,∠2=38°(2)∠1=34°,∠2=56°∠1+∠2+∠3=18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6课时(共6课时)4、回顾与反思。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老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一)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2.三角形的内角.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教师再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二)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两边相等和有三边相等,以及三条边均不相等.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 ,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 点,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点B 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如下几条路线:a .从B →Cb .从B →A →C(2)从B →C 路线最短.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①AB+AC>BC②AB+BC>AC③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 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 cm?三、练习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老师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 cm,一条边长是6 cm,求其他两条边长.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布置作业:习题11.1第1,2,7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版)》精品教案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版)》精品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观察三角形的构成,探索三角形的概念问题1: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构成.问题2:结合你画的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问题3:什么叫三角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自主学习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阅读教材第2页到第3页探究前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根据右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三角形中,什么叫边?什么叫内角?什么叫顶点?(2)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3)如何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学生回答: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概念.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ABC的边AB为∠C所对的边,可以用顶点C的小写字母c表示,同样,边AC可用b表示,边BC可用a表示.问题2:如果将三角形分类,按照边的关系可以分成几类?按照角的关系又如何分类呢?学生回答:三角形按照“有几条边相等”可以分为:3. 通过观察实践,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问题1: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从点B本环节设计了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动手画图、回顾旧知、归纳总结三个过程.在归纳总结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归纳,教师也要适时进行引导和强调.自学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不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在表示方法上要注意:在表示△ABC 时,三个顶点字母A,B,C的顺序可以改变,所以△ABC,△ACB,△BAC,△BCA,△CAB,△CBA表示的是同一个三角形.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可以用符号表示,目前只有角和三角形可以分别用“∠”和“△”表示.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观察与实践,【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练习三边关系定理解析【教学反思】本节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的基础上,对三角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的关系,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准确区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能够独立完成与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能利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计算.难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2.熟练运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将它们全部用符号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C,△ABD,△ACD,△ADE,△CDE.问题2:利用△ABC的一条边长为4cm,面积是24cm2这两个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能够得出△ABC的高是12cm.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来巩固基础知识,并借此引入新课.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通过作图探索三角形的高学生画出三角形所有的高,并观察这些高的特点. 问题1:根据画高的过程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高?通过经历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形象,并能结合这些具体形象叙述高的定义.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在书中并。

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

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
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
在锐角三角形 中有三条高。


高高 高
底 底高相对应
画三角形底AC的高BD
A

B
C
在三角形中每条底有( 一)条对应的高。
在 直角三角形 中有三条高。


(底)

底 (高) 两条直角边就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
钝角三角形 有一条内高,两条外高。
高底
底高


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三角形的底和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 顶点 )画它 对边的一条( 垂线 ),( 顶点 )和 ( 垂足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 高 ),这条边叫做三角 形的( 底 )。
同底等高的三角形。
高 底
练习1
C
D
A
E
B
在三角形ABC中,
AB底上的高是( CE ), AD高所对应的底是( BC )。
练习2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AB底上的高是( AC ), AD高所对应的底是( BC ), AC底上的高是( AB )。
A
B
D
C
练习3 A
E
D
B
C
在三角形ABC中, F
AC底上的高是( BE ), AD高所对应的底是( BC ), AB底上的高是( CF )。
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三角形的底和高
相对应
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要求同学们能够正确的画出三角形 的高。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册
三角形的底和高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同学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能够画出任意三角 形的三条高,可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重要知识点及易错点归纳总结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重要知识点及易错点归纳总结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重要知识点及易错点归纳总结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1.能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研究目标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4.能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1.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八个方向。

研究重点 2.能用八个方向描述平面图中物体所在的位置。

3.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知识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地图上辨认东、具体内容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2.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 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按顺时针方向,面向北时右侧是东,面向东时右面向南时右侧是西,面向西时右侧是北。

南、西、北 2.观察点不同,描述物体方向的叙述语言也不同,即观察点不同,相对应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也会不识别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看简朴路线图(八个方向)描述行走门路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总结1不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方向正确地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最后把行走门路描述出来。

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1)利用指南针辨认。

(2)借助身边的事物辨认。

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再找其他三个方向,最后找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描述行走门路的方法:以动身点为尺度,先确定要抵达的地点所处的方向,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例题1】根据给出的北方,标出其他三个方向。

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对根据给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掌握不准确。

规避策略: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部编人教版四下数学第2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下数学第2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稳定性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本节课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初步从唯一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个活动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通过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进行拉伸比照实验,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二〕核心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通过比照,联系生活体会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2.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五〕学习难点从唯一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观察生活,在哪儿见过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2.准备7根长度为1分米的小棒。

〔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课前,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的,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房梁、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自行车车架、乐谱架、起重机的起重臂等。

〔教师播放实物投影〕生活中有那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三角形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建立起新旧知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探究新知〔1〕活动一:拼摆图形①提出活动要求:请每位同学拿出3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再用4根摆四边形,看一看,分别可以摆出几个?②个人摆后,与同桌交流,说一说有什么发现?③小组展示,汇报交流a.展示拼摆出的三角形的情况。

预设:展台展示拼摆出的三角形,只能摆出这一种形状。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1三角形边或角关系的三种模型(解析版)(人教版)含答案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1三角形边或角关系的三种模型(解析版)(人教版)含答案

专题01 三角形边或角关系的三种模型几何探究类问题一直属于考试压轴题范围,在三角形这一章,压轴题主要考查是证明角的数量关系,或者三角形的三边和差关系等,接来下我们针对这两个版块做出详细分析与梳理。

类型一、燕尾角模型例1.在社会实践手工课上,小茗同学设计了一个形状如图所示的零件,如果52,25A B °°Ð=Ð=,30,35,72C D E °°°Ð=Ð=Ð=,那么F Ð的度数是( ).A .72°B .70°C .65°D .60°【答案】A 【详解】延长BE 交CF 的延长线于O ,连接AO ,如图,∵180,OAB B AOB Ð+Ð+Ð=° ∴180,AOB B OAB Ð=°-Ð-Ð同理得180,AOC OAC C Ð=°-Ð-Ð∵360,AOB AOC BOC Ð+Ð+Ð=°∴360BOC AOB AOC Ð=°-Ð-Ð 360(180)(180)B OAB OAC C =°-°-Ð-Ð-°-Ð-Ð107,B C BAC =Ð+Ð+Ð=°∵72,BED Ð=°∴180108,DEO BED Ð=°-Ð=°∴360DFO D DEO EOF Ð=°-Ð-Ð-Ð 36035108107110,=°-°-°-°=°∴180********DFC DFO Ð=°-Ð=°-°=°,故选:A .【变式训练1】如图,若115EOC Ð=°,则A B C D E F Ð+Ð+Ð+Ð+Ð+Ð=____________.【答案】230°【详解】解:如图∵∠EOC =∠E +∠2=115°,∠2=∠D +∠C , ∴∠E +∠D +∠C =115°,∵∠EOC =∠1+∠F =115°,∠1=∠A +∠B , ∴∠A +∠B +∠F =115°,∴∠A +∠B +∠C +∠D +∠E +∠F =230°, 故答案为:230°.【变式训练2】如右图,∠A +∠B +∠C +∠D +∠E +∠F +∠G +∠H =__.【答案】360°【详解】解:由图形可知:∠BNP =∠A +∠B ,∠DPQ =∠C +∠D ,∠FQM =∠E +∠F ,∠HMN =∠G +∠H ,∵∠BNP +∠DPQ +∠FQM +∠HMN =360°,∴∠A +∠B +∠C +∠D +∠E +∠F +∠G +∠H =∠BNP +∠DPQ +∠FQM +∠HMN =360°.故答案为:360°.【变式训练3】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I =__.【答案】900°【详解】解:连EF ,GI ,如图,∵6边形ABCDEFK 的内角和=(6-2)×180°=720°,∴∠A +∠B +∠C +∠D +∠E +∠F =720°-(∠1+∠2),即∠A +∠B +∠C +∠D +∠E +∠F +(∠1+∠2)=720°,∵∠1+∠2=∠3+∠4,∠5+∠6+∠H =180°,∴∠A +∠B +∠C +∠D +∠E +∠F ∠H +(∠3+∠4)=900°,∴∠A +∠B +∠C +∠D +∠E +∠F (∠3+∠4)+∠5+∠6+∠H =720°+180°,∴∠A +∠B +∠C +∠D +∠E +∠F +∠G +∠H +∠I =900°,故答案为:900°.【变式训练4】模型规律:如图1,延长CO 交AB 于点D ,则1BOC B A C B Ð=Ð+Ð=Ð+Ð+Ð.因为凹四边形ABOC 形似箭头,其四角具有“BOC A B C Ð=Ð+Ð+Д这个规律,所以我们把这个模型叫做“箭头四角形”.模型应用(1)直接应用:①如图2,60,20,30A B C Ð=°Ð=°Ð=°,则BOC Ð=__________°;②如图3,A B C D E F Ð+Ð+Ð+Ð+Ð+Ð=__________°;(2)拓展应用:①如图4,ABO Ð、ACO Ð的2等分线(即角平分线)1BO 、1CO 交于点1O ,已知120BOC Ð=°,50BAC Ð=°,则1BO C Ð=__________°;②如图5,BO 、CO 分别为ABO Ð、ACO Ð的10等分线1,2,3,,(,)89i =¼.它们的交点从上到下依次为1O 、2O 、3O 、…、9O .已知120BOC Ð=°,50BAC Ð=°,则7BO C Ð=__________°;③如图6,ABO Ð、BAC Ð的角平分线BD 、AD 交于点D ,已知120,44BOC C Ð=°Ð=°,则ADB =∠__________°;④如图7,BAC Ð、BOC Ð的角平分线AD 、OD 交于点D ,则B Ð、C Ð、D Ð之同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答案】(1)①110;②260;(2)①85;②110;③142;④∠B -∠C +2∠D =0【详解】解:(1)①∠BOC =∠A +∠B +∠C =60°+20°+30°=110°;②∠A +∠B +∠C +∠D +∠E +∠F =∠BOC +∠DOE =2×130°=260°;(2)①∠BO 1C =∠BOC -∠OBO 1-∠OCO 1=∠BOC -12(∠ABO +∠ACO )=∠BOC -12(∠BOC -∠A )=∠BOC -12(120°-50°)=120°-35°=85°;②∠BO 7C =∠BOC -17(∠BOC -∠A )=120°-17(120°-50°)=120°-10°=110°;③∠ADB =180°-(∠ABD +∠BAD )=180°-12(∠BOC -∠C )=180°-12(120°-44°)=142°;④∠BOD =12∠BOC =∠B +∠D +12∠BAC ,∠BOC =∠B +∠C +∠BAC ,联立得:∠B -∠C +2∠D =0.类型二、折叠模型例1.如图,在ABC V 中,46C Ð=°,将ABC V 沿直线l 折叠,点C 落在点D 的位置,则12Ð-Ð的度数是( ).A .23°B .92°C .46°D .无法确定【答案】B 【详解】解:由折叠的性质得:46D C Ð=Ð=°,根据外角性质得:13C Ð=Ð+Ð,32D Ð=Ð+Ð,则1222292C D C Ð=Ð+Ð+Ð=Ð+Ð=Ð+°,则1292Ð-Ð=°.故选:B .【变式训练1】如图,将△ABC 纸片沿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A '处,且A 'B 平分∠ABC ,A 'C 平分∠ACB ,若∠BA 'C =120°,则∠1+∠2的度数为( )A .90°B .100°C .110°D .120°【答案】D【详解】解:如图,连接AA',∵A'B平分∠ABC,A'C平分∠ACB,∴∠A'BC=12∠ABC,∠A'CB=12∠ACB,∵∠BA'C=120°,∴∠A'BC+∠A'CB=180°-120°=60°,∴∠ABC+∠ACB=120°,∴∠BAC=180°-120°=60°,∵沿DE折叠,∴∠DAA'=∠DA'A,∠EAA'=∠EA'A,∵∠1=∠DAA'+∠DA'A=2∠DAA',∠2=∠EAA'+∠EA'A=2∠EAA',∴∠1+∠2=2∠DAA'+2∠EAA'=2∠BAC=2×60°=120°,故选:D.【变式训练2】如图,把△ABC沿EF对折,叠合后的图形如图所示.若∠A=55°,∠1=95°,则∠2的度数为().A.14°B.15°C.28°D.30°【答案】B【详解】解:∵∠A=55°,∴∠AEF+∠AFE=180°-55°=125°,∴∠FEB+∠EFC=360°-125°=235°,由折叠可得:∠B′EF+∠EFC′=∠FEB+∠EFC=235°,∴∠1+∠2=235°-125°=110°,∵∠1=95°,∴∠2=110°-95°=15°,故选:B .【变式训练3】如图,将△ABC 沿着DE 翻折,使B 点与B'点重合,若∠1+∠2=80°,则∠B 的度数为( )A .20°B .30°C .40°D .50°【答案】C 【详解】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D B ED BDE B DEÐ=ÐÐ=Ð∵1'180,2'180BED B ED BDE B DE Ð+Ð+Ð=°Ð+Ð+Ð=°∴11(36012)(36080)14022BED BDE Ð+Ð=°-Ð-Ð=´°-°=°∴180()18014040B BED BDE Ð=°-Ð+Ð=°-°=°故选C【变式训练4】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点C 落在边AB 上的点H 处,点D 落在点G 处,若111GEF Ð=°,则AHG ∠的度数为( ).A .42°B .69°C .44°D .32°【答案】A 【详解】由图形翻折的性质可知,111GEF DEF Ð=Ð=°,180111AEF \Ð=°-°=69°,1116942AEG GEF AEF Ð=Ð-Ð=°-°=°,90A G Ð=Ð=°Q ,利用“8”字模型,42AHG AEG \Ð=Ð=°,故选:A .类型三、“8”字模型例1.如图,BP 平分ABC Ð,交CD 于点F ,DP 平分ADC Ð交AB 于点E ,AB 与CD 相交于点G ,42A Ð=°.(1)若60ADC Ð=°,求AEP Ð的度数;(2)若38C Ð=°,求P Ð的度数.【答案】(1)72°;(2)40°.【详解】解:(1)∵DP 平分∠ADC ,∴∠ADP=∠PDF=12ADC Ð,∵60ADC Ð=°,∴30ADP Ð=°,∴304272AEP ADP A Ð=Ð+Ð=°+°=°;(2)∵BP 平分∠ABC ,DP 平分∠ADC ,∴∠ADP=∠PDF ,∠CBP=∠PBA ,∵∠A+∠ADP=∠P+∠ABP ,∠C+∠CBP=∠P+∠PDF ,∴∠A+∠C=2∠P ,∵∠A=42°,∠C=38°,∴∠P=12(38°+42°)=40°.【变式训练1】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K 的度数.【答案】540°【详解】解:如图所示: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A +∠B +∠C +∠D +∠E +∠F +∠G +∠H +∠K =∠IJL +∠MLJ +∠GML +∠G +∠GIJ =(5-2)×180°=3×180°=540°.【变式训练2】(1)已知:如图①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试说明:A B C D Ð+Ð=Ð+Ð.(2)如图②,AP ,CP 分别平分BAD Ð,BCD Ð,若36ABC Ð=°,16ADC Ð=°,求P Ð的度数.(3)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Ð,CP 平分BCD Ð的外角BCE Ð,猜想P Ð与B Ð、D Ð的数量关系是__;(4)如图(4),直线AP 平分BAD Ð的外角FAD Ð,CP 平分BCD Ð的外角BCE Ð,猜想P Ð与B Ð、D Ð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答案】(1)见解析;(2)26°;(3)()1902P B D Ð=°+Ð+Ð;(4)()11802P B D Ð=°-Ð+Ð【详解】解:(1)A B AOB Ð+Ð+Ð=Q 180°,C D COD Ð+Ð+Ð=180°,A B AOB C D COD \Ð+Ð+Ð=Ð+Ð+Ð.AOB COD Ð=ÐQ ,A B C D \Ð+Ð=Ð+Ð;(2)AP Q ,CP 分别平分BAD Ð,BCD Ð,设BAP PAD x Ð=Ð=,BCP PCD y Ð=Ð=,则有x ABC y P x P y ADC +Ð=+Ðìí+Ð=+Ðî, ABC P P ADC \Ð-Ð=Ð-Ð,()1122P ABC ADC \Ð=Ð+Ð=(36°+16°)=26°(3)Q 直线AP 平分BAD Ð,CP 平分BCD Ð的外角BCE Ð,1=2PAB PAD BAD \Ð=Ð∠,1=2PCB PCE BCE Ð=ÐÐ,∴2PAB B Ð+Ð=180°-2PCB D Ð+Ð,∴180°()2PAB PCB D B-Ð+Ð+Ð=Ð∵∠P +∠PAD =∠PCD +∠D ,∠BAD +∠B =∠BCD +∠D ,∴=P PAD BAD B PCD BCD Ð+---∠∠∠∠∠,P PAB B PCB \Ð-Ð-Ð=Ð∴P B PAB PCBÐ-=Ð+Ð∠∴180°()2P B D B -Ð-Ð+Ð=Ð,即P Ð=90°()12B D +Ð+Ð.(4)连接PB ,PDQ 直线AP 平分BAD Ð的外角FAD Ð,CP 平分BCD Ð的外角BCE Ð,FAP PAO \Ð=Ð,PCE PCB Ð=Ð,∵APB PBA PAB +Ð+Ð=∠180°,PCB PBC BPC +Ð+Ð=∠180°∴APC ABC PCB PAB Ð+Ð+Ð+=∠360°同理得到:APC ADC PCD PAD Ð+Ð+Ð+=∠360°∴2APC ABC ADC PCB PAB PCD PAD Ð+Ð+Ð+Ð++Ð+=∠∠720°∴2APC ABC ADC PCE PAB PCD PAF Ð+Ð+Ð+Ð++Ð+=∠∠720°∵=PCE PCD Ð+Ð180°,=PAB PAF +∠∠180°∴2APC ABC ADC Ð+Ð+Ð=360°,APC \Ð=180°-()12ABC ADC Ð+Ð。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全章导学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导学单

部编版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全章导学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导学单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优秀导学案(全章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第十一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对比、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及其概念和表示方法,运用分类思想对三角形进行分类;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埃及金字塔、常见的交通标志和移动信号塔都是什么形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三角形的概念典例1看图填空:(1)图中共有个三角形,它们是;(2)△BGE的三个顶点分别是,三条边分别是,三个角分别是;(3)△AEF中,顶点A所对的边是;(4)∠ACB是△的内角,∠ACB的对边是.[解析]根据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答案](1)4;△ABC,△EBG,△AEF,△CGF(2)B,G,E;BE,EG,BG;∠B,∠BEG,∠BGE(3)EF(4)ACB;AB探究点2三角形的分类典例2如图,过A,B,C,D,E五个点中的任意三点画三角形.(1)以AB为边画三角形,能画几个?写出各三角形的名称.(2)分别指出(1)中的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解析](1)如图所示,以AB为边的三角形能画3个,分别是△EAB,△DAB,△CAB.(2)△ABD是等腰三角形,△EAB,△CAB是钝角三角形.探究点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典例3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互不相等,且有两边长分别为7和9,另一条边长为偶数.(1)请写出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三边长.(2)符合上述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解析](1)第三边长是4.(答案不唯一)(2)∵2<m<16,∴m的值为4,6,8,10,12,14,共六个.【归纳总结】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变式训练“佳园工艺店”打算制作一批两边长分别是7分米,3分米,第三边长为奇数的不同规格的三角形木框.(1)要制作满足上述条件的三角形木框共有几种.(2)若每种规格的三角形木框只制作一个,制作这种木框的木条的售价为8元/分米,问至少需要多少钱购买材料?(忽略接头)[解析](1)三角形的第三边x满足:7-3<x<3+7,即4<x<10.因为第三边又为奇数,因而第三边可以为5,7或9.故要制作满足上述条件的三角形木框共有3种.(2)制作这种木框的木条的长为:3+5+7+3+7+7+3+7+9=51(分米),所以51×8=408(元).答:至少需要408元购买材料.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教学反思◇由于初次接触三角形的相关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画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特点以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达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作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实践操作、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及画法.【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块三角形的地,小明的爸爸想种花草,妈妈想种菜.于是想平分三角形的面积,一半种花草,一半种菜,不知如何作,小明说,这还不好办,做一边的中线就行了,聪明的你,能帮他们家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知道小明这样做的原因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三角形的高典例1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BE⊥AC,垂足为E,AD,BE 相交于点F,连接CF.。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a÷b÷c=a÷(b×c)a÷(b×c) =a÷b÷c第二单元位置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追问1 请同学们将问题2 的两个三角形分别 标为△ABC、△DEF,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有何对 应关系?
点A 与点D、点B 与点E、 点C 与点F 重合,称为对应顶点;
边AB 与DE、边BC 与EF、 边AC 与DF 重合,称为对应边;
∠A 与∠D、∠B 与∠E、 ∠C 与∠F 重合,称为对应角.
追问2 你能用符号表示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吗?
练习6 如图,已知△ABE≌△ACD, ∠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 和对应角.若BD=2cm,DE=3cm,你能求出DC的 长吗?
解:AB = AC,AE = AD, BE =CD,∠BAE =∠CAD. DC = BE = BD+DE = 5cm.
随堂演练 基础巩固 1.判断题:
△ABC和△DEF全等, 记作:“△ABC ≌△DEF”, 读作:“△ABC 全等于△DEF”.
问题4 请同学们拿出问题2 准备的素材,按 照教材第32 页图12.1-2 进行平移、翻折、旋转, 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
(1) △ABC ≌△DEF
(2) △ABC ≌△DBC
(3)△ABC ≌△ADE
(2)判断线段EH 与NG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E
(1)平行;理由略.
H
(2)相等.
M
F
G
N
练习5 如图,△OCA≌△OBD,C和B,A 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 和角.若∠A=20°,∠AOC=75°,你能求出∠B 的度数吗?
解:OC=OB,OA=OD,CA=BD, ∠COA=∠BOD,∠C=∠B,∠A=∠D. ∠B=∠C=180°-∠A-∠AOC=85°.
Thank you!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内容。
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解题方法? 3、还有哪些知识和方法上的问题?
Thank you!
Good Bye!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由不等式②③移项可得 BC >AB -AC, BC >AC -AB.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B
C
问题: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 什么?(1)3,4,5;(2)5,6,11;(3)5,6,10. 解:(1)能.因为3 + 4>5,3 + 5>4,4 + 5>3,
解:①如果 4 cm 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 x cm,则
4 + 2x = 18. 解得 x = 7. ②如果 4 cm 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 x cm,则
4×2 + x = 18. 解得 x = 10.
因为4 + 4<10,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 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为 4 的等腰三角形.
基础巩固
随堂演练
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
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有( B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5 cm,另一 边长为 3 cm .则第三边的长 x 的取值范围是 __2_c_m__<__x_<__8_c_m___.
拓展延伸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 厘米. (1)若已知腰长是底长的 2 倍,求各边的长; (2)若已知一边长为 6 厘米,求其他两边的长.

部编人教版小学阶段各年级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

部编人教版小学阶段各年级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

部编人教版小学阶段各年级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第一部分:概念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7、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8、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9、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2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梳理(解析版)(人教版)含答案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2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梳理(解析版)(人教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专题02 全等三角形中的六种模型梳理几何探究类问题一直属于考试压轴题范围,在三角形这一章,压轴题主要考查是证明三角形各种模型,或证明线段数量关系等,接来下我们针对其做出详细分析与梳理。

类型一、倍长中线模型中线倍长法:将中点处的线段延长一倍。

目的:①构造出一组全等三角形;②构造出一组平行线。

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去。

例1.某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试验活动,请你来加入.【探究与发现】如图1,延长△ABC的边BC到D,使DC=BC,过D作DE∥AB交AC延长线于点E,求证:△ABC≌△EDC.【理解与应用】如图2,已知在△ABC中,点E在边BC上且∠CAE=∠B,点E是CD的中点,若AD平分∠BAE.(1)求证:AC=BD;(2)若BD=3,AD=5,AE=x,求x的取值范围.【答案】[探究与发现]见解析;[理解与应用](1)见解析;(2)1<x<4【详解】解:[探究与发现]证明:∵DE∥AB,∴∠B=∠D,又∵BC=DC,∠ACB=∠ECD,∴△ABC≌△EDC(ASA);[理解与应用](1)证明:如图2中,延长AE到F,使EF=EA,连接DF,∵点E 是CD 的中点,∴ED =EC ,在△DEF 与△CEA 中,EF EA DEF CEA ED EC =ìïÐ=Ðíï=î,∴△DEF ≌△CEA (SAS ),∴AC =FD ,∴∠AFD =∠CAE ,∵∠CAE =∠B ,∴∠AFD =∠B ,∵AD 平分∠BAE ,∴∠BAD =∠FAD ,在△ABD 与△AFD 中,B AFD BAD FAD AD AD Ð=ÐìïÐ=Ðíï=î,∴△ABD ≌△AFD (AAS ),∴BD =FD ,∴AC =BD ;(2)解:由(1)得:AF =2AE =2x ,△ABD ≌△AFD ,∴AB =AF =2x ,∵BD =3,AD =5,在△ABD 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AD -BD <AB <AD +BD ,即5-3<2x <5+3,解得:1<x <4,即x 的取值范围是1<x <4.【变式训练1】如图1,在ABC V 中,CM 是AB 边的中线,BCN BCM Ð=Ð交AB 延长线于点N ,2CM CN =.(1)求证AC BN =;(2)如图2,NP 平分ANC Ð交CM 于点P ,交BC 于点O ,若120AMC Ð=°,CP kAC =,求CP CM的值.【答案】(1)见解析;(2)21kk +【详解】(1)如图1所示,延长CM 至点D ,使CM DM =,在ACM △与BDM V 中,CM DM AMC BMD AM BM =ìïÐ=Ðíï=î,ACM BDM \D @D ,AC BD \=,2CM CN =Q ,CD CN \=,在DCB V 与NCB △中,CD CN DCB NCB CB CB =ìïÐ=Ðíï=î,DCB NCB \D @D ,BN BD \=,AC BN \=;(2)如图所示,120AMC Ð=°Q ,60CMN \Ð=°,NP Q 平分MNC Ð,BCN BCM Ð=Ð,1602PNC BCN AMC Ð+Ð=Ð=°,120CON \Ð=°,60COP Ð=°,180CMN BOP \Ð+Ð=°,作CQ CP =,在CPO △与CQO V 中,CQ CP QCO PCO CO CO =ìïÐ=Ðíï=î,CPO CQO \D @D ,123\Ð=Ð=Ð,45\Ð=Ð,在NOB V 与NOQ V 中,45BNO QNO NO NO Ð=ÐìïÐ=Ðíï=î,NOB NOQ \D @D ,BN NQ \=,CN CP NB \=+,2CM CP AC \=+,设AC a =,CP ka \=,(1)2a k CM +=,21CP k CM k \=+.【变式训练2】(1)如图1,已知ABC V 中,AD 是中线,求证:2AB AC AD +>;(2)如图2,在ABC V 中,D ,E 是BC 的三等分点,求证:AB AC AD AE +>+;(3)如图3,在ABC V 中,D ,E 在边BC 上,且BD CE =.求证:AB AC AD AE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详解】证:(1)如图所示,延长AD 至P 点,使得AD =PD ,连接CP ,∵AD 是△ABC 的中线,∴D 为BC 的中点,BD =CD ,在△ABD 与△PCD 中,BD CD ADB PDC AD PD =ìïÐ=Ðíï=î,∴△ABD ≌△PCD (SAS ),∴AB =CP ,在△APC 中,由三边关系可得AC +PC >AP ,∴2AB AC AD +>;(2)如图所示,取DE 中点H ,连接AH 并延长至Q 点,使得AH =QH ,连接QE 和QC ,∵H 为DE 中点,D 、E 为BC 三等分点,∴DH =EH ,BD =DE =CE ,∴DH =CH,在△ABH 和△QCH 中,BH CH BHA CHQ AH QH =ìïÐ=Ðíï=î,∴△ABH ≌△QCH (SAS ),同理可得:△ADH ≌△QEH ,∴AB =CQ ,AD =EQ ,此时,延长AE ,交CQ 于K 点,∵AC +CQ =AC +CK +QK ,AC +CK >AK ,∴AC +CQ >AK +QK ,又∵AK +QK =AE +EK +QK ,EK +QK >QE ,∴AK +QK >AE +QE ,∴AC +CQ >AK +QK >AE +QE ,∵AB =CQ ,AD =EQ ,∴AB AC AD AE +>+;(3)如图所示,取DE 中点M ,连接AM 并延长至N 点,使得AM =NM ,连接NE ,CE ,∵M 为DE 中点,∴DM =EM ,∵BD =CE ,∴BM =CM ,在△ABM 和△NCM 中,BM CM BMA CMN AM NM =ìïÐ=Ðíï=î,∴△ABM ≌△NCM (SAS ),同理可证△ADM ≌△NEM ,∴AB =NC ,AD =NE ,此时,延长AE ,交CN 于T 点,∵AC +CN =AC +CT +NT ,AC +CT >AT ,∴AC +CN >AT +NT ,又∵AT +NT =AE +ET +NT ,ET +NT >NE ,∴AT +NT >AE +NE ,∴AC +CN >AT +NT >AE +NE ,∵AB =NC ,AD =NE ,∴AB AC AD AE +>+.【变式训练3】在ABC V 中,点P 为BC 边中点,直线a 绕顶点A 旋转,BM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连接PM ,PN .(1)如图1,若点B ,P 在直线a 的异侧,延长MP 交CN 于点E .求证:PM PE =.(2)若直线a 绕点A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点B ,P 在直线a 的同侧,其它条件不变,此时7BMP CNP S S +=△△,1BM =,3CN =,求MN 的长度.(3)若过P 点作PG ^直线a 于点G .试探究线段PG 、BM 和CN 的关系.【答案】(1)见解析;(2)7MN =;(3)线段PG 、BM 和CN 的位置关系为////BM PG CN ,数量关系为2PG CN BM =-或2PG BM CN =-或2PG CN BM=+【详解】(1)证明:如图1,BM ^Q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90BMA CNM \Ð=Ð=°,//BM CN \,MBP ECP \Ð=Ð,又P Q 为BC 边中点,BP CP \=,在BPM △和CPE △中,BPM CPE BP CP MBP ECP Ð=Ðìï=íïÐ=Ðî,()BPM CPE ASA \≌△△,PM PE \=.(2)解:如图2,延长MP 与N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BM ^Q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90BMN CNM \Ð=Ð=°,180BMN CNM \Ð+Ð=°,//BM CN \,MBP ECP \Ð=Ð,又P Q 为BC 中点,BP CP \=,又BPM CPE Ð=ÐQ ,∴在BPM △和CPE △中,BPM CPE BP CP MBP ECP Ð=Ðìï=íïÐ=Ðî,()BPM CPE ASA \≌△△,PM PE \=,BM CE =,BPM CPE S S =△△,∵1BM =,3CN =,4NE CN CE CN BM \=+=+=,7BMP CNP S S +=Q △△,7PNE CPE CNP BMP CNP S S S S S \+=+==△△△△△,214MNE PNE S S \==△△,\14142MN ´´=,7MN \=.(3)位置关系:////BM PG CN ,数量关系:分四种情况讨论∵BM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PG ^直线a 于点G ,∴////BM PG CN ,①如图3,当直线a 与线段BP 交于一点时,由(1)可知PM PE =,12PMN PEN MNE S S S \==△△△,即111222MN PG NE MN ´×=×,2NE PG \=,BPM CPE Q ≌△△,BM CE \=,∵NE CN CE =-,2PG CN BM \=-.②当直线a 与线段CP 交于一点时,如图,延长MP 交CN 的延长线于点E .BM ^Q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90BMN CNM \Ð=Ð=°,//BM CN \,MBP ECP \Ð=Ð,又P Q 为BC 边中点,BP CP \=,在BPM △和CPE △中,BPM CPE BP CP MBP ECP Ð=Ðìï=íïÐ=Ðî,()BPM CPE ASA \≌△△,PM PE \=.12PMN PEN MNE S S S \==△△△,即111222MN PG NE MN ´×=×,2NE PG \=,BPM CPE Q ≌△△,BM CE \=,∵NE CE CN =-,2PG BM CN \=-.③如图4,当直线a 与线段CB 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时.由(2)得:()BPM CPE ASA V V ≌,PM PE \=,BPM CPE S S =△△,∴2MNE MNP BCNM S S S ==梯形△△,即()11222BM CN MN MN PG +×=´×,2PG CN BM \=+.④当直线a 与线段CB 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时,如图,延长MP 交NC 的延长线于点E.BM ^Q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90BMN CNM \Ð=Ð=°,180BMN CNM \Ð+Ð=°,//BM CN \,MBP ECP \Ð=Ð,又P Q 为BC 中点,BP CP \=,又BPM CPE Ð=ÐQ ,∴在BPM △和CPE △中,BPM CPE BP CP MBP ECP Ð=Ðìï=íïÐ=Ðî,()BPM CPE ASA \≌△△,PM PE \=,BPM CPE S S =△△,∴2MNE MNP BCNM S S S ==梯形△△,即()11222BM CN MN MN PG +×=´×,2PG CN BM \=+.综上所述,线段PG 、BM 和CN 的位置关系为////BM PG CN ,数量关系为2PG CN BM =-或2PG BM CN =-或2PG CN BM =+.类型二、截长补短模型截长补短法使用范围:线段和差的证明(往往需证2次全等)例.在等边三角形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 、N ,P 为△ABC 外一点,且∠MPN =60°,∠BPC =120°,BP =CP .探究:当点M 、N 分别在直线AB 、AC 上移动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1)如图①,当点M、N在边AB、AC上,且PM=PN时,试说明MN=BM+CN.(2)如图②,当点M、N在边AB、AC上,且PM≠PN时,MN=BM+CN还成立吗?答: .(请在空格内填“一定成立”“不一定成立”或“一定不成立”).(3)如图③,当点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见解析;(2)一定成立;(3)MN=NC﹣BM【解析】(1)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ABC=∠ACB=60°,∵∠BPC=120°,BP=CP,∴∠PBC=∠PCB=12×(180°﹣120°)=30°,∴∠PBM=∠PCN=90°,在Rt△PBM和Rt△PCN中,PB PCPM PN=ìí=î,∴Rt△PBM≌Rt△PCN(HL),∴∠BPM=∠CPN=30°,∵∠MPN=60°,PM=PN,∴△PMN为等边三角形,∴PM=PN=MN,在Rt△PBM中,∠BPM=30°,∴BM=12PM,同理可得,CN=12PN,∴BM+CN=MN.(2)解:一定成立,理由如下:延长AC至H,使CH=BM,连接PH,如图所示,由(1)可知:∠PBM=∠PCN=90°,∴∠PCH=90°,∴∠PBM=∠PCH,在△PBM和△PCH中,BM CHPBM PCHPB PC=ìïÐ=Ðíï=î,∴△PBM≌△PCH(SAS),∴PM=PH,∠BPM=∠CPH,∵∠BPM +∠CPN =60°,∴∠CPN +∠CPH =60°,∴∠MPN =∠HPN ,在△MPN 和△HPN 中,PM PH MPN HPN PN PN =ìïÐ=Ðíï=î,∴△MPN ≌△HPN (SAS ),∴MN =HN =BM +CN ,故答案为:一定成立.(3)解:在AC 上截取CK =BM ,连接PK ,如图所示,在△PBM 和△PCK 中,90PB PC PBM PCK BM CK =ìïÐ=Ð=°íï=î,∴△PBM ≌△PCK (SAS ),∴PM =PK ,∠BPM =∠CPK ,∵∠BPM +∠BPN =60°,∴∠CPK +∠BPN =60°,∴∠KPN =60°,∴∠MPN =∠KPN ,在△MPN 和△KPN 中,PM PK MPN KPN PN PN =ìïÐ=Ðíï=î,∴△MPN ≌△KPN (SAS ),∴MN =KN ,∵KN =NC ﹣CK =NC ﹣BM ,∴MN =NC ﹣BM .【变式训练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180AB AD B ADC =Ð+Ð=°,点E 、F 分别在直线BC 、CD 上,且12EAF BAD Ð=Ð.(1)当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时(如图1),请说明EF BE FD =+的理由.(2)当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延长线上时(如图2),(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写出EF 、BE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不成立,EF BE FD =-,见解析【解析】(1)EF =BE +DF ,理由:延长EB 至G ,使BG =DF ,连接AG ,∵∠ABC +∠ADC =180°,∠ABC +∠ABG =180°,∴∠ADC =∠ABG ,在△ABG 和△ADF 中,AB AD ABG ADF BG DF =ìïÐ=Ðíï=î,∴△ABG ≌△ADF (SAS ),∴AG =AF ,∠BAG =∠DAF ,∵∠EAF =12∠BAD ,∴∠BAE +∠DAF =∠BAE +∠BAG =∠EAF ,即∠EAG =∠EAF ,在△EAG 和△EAF 中,AG AF EAG EAF AE AE =ìïÐ=Ðíï=î,∴△EAG ≌△EAF (SAS ),∴GE =EF ,∴EF =BE +DF ;(2)(1)中结论不成立,EF =BE ﹣FD ,在BE 上截取BM =DF ,连接AM ,∵∠ABC +∠ADC =180°,∠ADC +∠ADF =180°,∴∠ABC =∠ADF ,在△ABM 和△ADF 中,AB AD ABM ADF BM DF =ìïÐ=Ðíï=î,∴△ABM ≌△ADF (SAS ),∴AM =AF ,∠BAM =∠DAF ,∵∠BAM +∠MAD =∠DAF +∠MAD ,∴∠BAD =∠MAF,∵∠EAF =12∠BAD ,∴∠EAF =12∠MAF ,∴∠EAF =∠EAM ,在△AME 和△AFE 中,AM AF EAM EAF AE AE =ìïÐ=Ðíï=î,∴△AME ≌△AFE (SAS ),∴ME =EF ,∴ME =BE ﹣BM =BE ﹣DF ,∴EF =BE ﹣FD .【变式训练2】(1)阅读理解:问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BD 平分ABC Ð,180A C Ð+Ð=°.求证:DA DC =.思考:“角平分线+对角互补”可以通过“截长、补短”等构造全等去解决问题.方法1:在BC 上截取BM BA =,连接DM ,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方法2:延长BA 到点N ,使得BN BC =,连接DN ,得到全等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结合图1,在方法1和方法2中任选一种,添加辅助线并完成证明.(2)问题解决:如图2,在(1)的条件下,连接AC ,当60DAC Ð=°时,探究线段AB ,BC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问题拓展: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180A C Ð+Ð=°,DA DC =,过点D 作DE BC ^,垂足为点E ,请直接写出线段AB 、CE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证明见解析;(2)AB BC BD +=;理由见解析;(3)2BC AB CE -=.【详解】解:(1)方法1:在BC 上截BM BA =,连接DM ,如图.BD Q 平分ABC Ð,ABD CBD \Ð=Ð.在ΔABD 和ΔMBD 中,BD BD ABD MBD BA BM =ìïÐ=Ðíï=î,ΔΔABD MBD \≌,A BMD \Ð=Ð,AD MD =.180BMD CMD °Ð+Ð=Q ,180C A °Ð+Ð=.C CMD \Ð=Ð.DM DC \=,DA DC \=.方法2:延长BA 到点N ,使得BN BC =,连接DN ,如图.BD Q 平分ABC Ð,NBD CBD \Ð=Ð.在ΔNBD 和ΔCBD 中,BD BD NBD CBD BN BC =ìïÐ=Ðíï=î,ΔΔNBD CBD \≌.BND C \Ð=Ð,ND CD =.180NAD BAD °Ð+Ð=Q ,180C BAD °Ð+Ð=.BND NAD \Ð=Ð,DN DA \=,DA DC \=.(2)AB 、BC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B BC BD +=.(或者:BD CB AB -=,BD AB CB -=).延长CB 到点P ,使BP BA =,连接AP ,如图2所示.由(1)可知AD CD =,60DAC °Ð=Q .ΔADC \为等边三角形.AC AD \=,60ADC °Ð=.180BCD BAD °Ð+Ð=Q ,36018060120ABC °°°°\Ð=--=.18060PBA ABC °°\Ð=-Ð=.BP BA =Q ,ΔABP \为等边三角形.60PAB °\Ð=,AB AP =.60DAC °Ð=Q ,PAB BAC DAC BAC \Ð+Ð=Ð+Ð,即PAC BAD Ð=Ð.在ΔPAC 和ΔBAD 中,PA BA PAC BAD AC AD =ìïÐ=Ðíï=î,ΔΔPAC BAD \≌.PC BD \=,PC BP BC AB BC =+=+Q ,AB BC BD \+=.(3)AB ,CE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BC AB CE -=.(或者:2BC CE AB -=,2AB CE BC +=)解:连接BD ,过点D 作DF AC ^于F ,如图3所示.180BAD C °Ð+Ð=Q ,180BAD FAD °Ð+Ð=.FAD C \Ð=Ð.在ΔDFA 和ΔDEC 中,DFA DEC FAD C DA DC Ð=ÐìïÐ=Ðíï=î,ΔΔDFA DEC \≌,DF DE \=,AF CE =.在RtΔBDF 和RtΔBDE 中,BD BD DF DE =ìí=î,RtΔRtΔBDF BDE \≌.BF BE \=,2BC BE CE BA AF CE BA CE \=+=++=+,2BC BA CE \-=.【变式训练3】在ABC V 中,BE ,CD 为ABC V 的角平分线,BE ,CD 交于点F .(1)求证:1902BFC A Ð=°+Ð;(2)已知60A Ð=°.①如图1,若4BD =, 6.5BC =,求CE 的长;②如图2,若BF AC =,求AEB Ð的大小.【答案】(1)证明见解析;(2)2.5;(3)100°.【解析】解:(1)BE Q 、CD 分别是ABC Ð与ACB Ð的角平分线,11(180)9022FBC FCB A A \Ð+Ð=°-Ð=°-Ð,1180()180(90)2BFC FBC FCB A \Ð=°-Ð+Ð=°-°-Ð,1902BFC A \Ð=°+Ð,(2)如解(2)图,在BC 上取一点G 使BG=BD ,由(1)得1902BFC A Ð=°+Ð,60BAC Ð=°Q ,120BFC \Ð=°,∴18060BFD EFC BFC Ð=Ð=°-Ð=°,在BFG V 与BFD △中,BF BF FBG FBD BD BG =ìïÐ=Ðíï=î,∴BFG BFD @V △(SAS )∴BFD BFG Ð=Ð,∴60BFD BFG Ð=Ð=°,∴12060CFG BFG Ð=°-Ð=°,∴60CFG CFE Ð=Ð=°在FEC V 与FGC △中,CFE CFG CF CF ECF GCF Ð=Ðìï=íïÐ=Ðî,()FEC FGC ASA \@V V ,CE CG \=,BC BG CG =+Q ,BC BD CE \=+;∵4BD =, 6.5BC =,∴ 2.5CE =(3)如解(3)图,延长BA 到P ,使AP=FC,60BAC Ð=°Q ,∴180120PAC BAC Ð=°-Ð=°,在BFC △与CAP V 中,120BF AC BFC CAP CF PA =ìïÐ=Ð=°íï=î,∴BFC CAP @V △(SAS )∴P BCF Ð=Ð,BC PC =,∴P ABC Ð=Ð,又∵12P BCF ACB Ð=Ð=Ð,∴2ACB ABC Ð=Ð,又∵180ACB ABC A Ð+Ð+Ð=°,∴360180ABC Ð+°=°,∴40ABC Ð=°,80ACB Ð=°,∴1202ABE ABC Ð=Ð=°,180()180(2060)100AEB ABE A Ð=°-Ð+Ð=°-°+°=°类型三、做平行线证明全等例1.如图所示:ABC V 是等边三角形,D 、E 分别是AB 及A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 CE =,连接DE 交BC 于点M .求让:MD ME=【答案】见详解【详解】过点D 作DE ∥AC ,交BC 于点E ,∵ABC V 是等边三角形,∴∠B=∠ACB=60°,∵DE ∥AC ,∴∠DEB=∠ACB=60°,∠MDE=∠MEC ,∴BDE V 是等边三角形,∴BD=DE ,∵BD CE =,∴DE=CE ,又∵∠EMD=∠CME ,∴∆EMD ≅∆CME ,∴MD ME =.【变式训练1】 P 为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PA =CQ ,连PQ 交AC 边于D .(1)证明:PD =DQ .(2)如图2,过P 作PE ⊥AC 于E ,若AB =6,求DE 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DE =3.【详解】(1)如图1所示,点P 作PF ∥BC 交AC 于点F .∵△ABC 是等边三角形,∴△APF 也是等边三角形,AP =PF =AF =CQ .∵PF ∥BC ,∴∠PFD =∠DCQ .在△PDF 和△QDC 中,PDF QDC DFP QCDPF QC Ð=ÐìïÐ=Ðíï=î,∴△PDF ≌△QDC (AAS ),∴PD =DQ ;(2)如图2所示,过P 作PF ∥BC 交AC 于F .∵PF ∥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PFD =∠QCD ,△APF 是等边三角形,∴AP =PF =AF .∵PE ⊥AC ,∴AE =EF .∵AP =PF ,AP =CQ ,∴PF =CQ .在△PFD 和△QCD 中,PDF QDC DFP QCDPF QC Ð=ÐìïÐ=Ðíï=î,∴△PFD ≌△QCD (AAS ),∴FD =CD .∵AE =EF ,∴EF +FD =AE +CD ,∴AE +CD =DE 12=AC .∵AC =6,∴DE =3.【变式训练2】已知在等腰△ABC中,AB=AC,在射线CA上截取线段CE,在射线AB上截取线段BD,连接DE,DE所在直线交直线BC与点M.请探究:(1)如图(1),当点E在线段AC上,点D在AB延长线上时,若BD=CE,请判断线段MD和线段M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点D在AB的延长线上时,若BD=CE,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ME.【答案】(1)DM=EM.理由见详解;(2)成立,理由见详解;(3)MD=12【解析】(1)解:DM=EM;证明: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AB=AC,∴∠ABC=∠C;又∵EF//AB,∴∠ABC=∠EFC,∴∠EFC=∠C,∴EF=EC.又∵BD=EC,∴EF=BD.又∵EF//AB,∴∠ADM=∠MEF.在△DBM 和△EFM 中BDM FEM BMD FME BD EF Ð=ÐìïÐ=Ðíï=î,∴△DBM ≌△EFM ,∴DM =EM .(2)解:成立;证明:过点E 作EF //AB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AB =AC ,∴∠ABC =∠C ;又∵EF //AB ,∴∠ABC =∠EFC ,∴∠EFC =∠C ,∴EF =EC .又∵BD =EC ,∴EF =BD .又∵EF //AB ,∴∠ADM =∠MEF .在△DBM 和△EFM 中BDE FEM BMD FME BD EF Ð=ÐìïÐ=Ðíï=î∴△DBM ≌△EFM ;∴DM =EM ;类型四、旋转模型例.如图1,AC BC =,CD CE =,ACB DCE a Ð=Ð=,AD 、BE 相交于点M ,连接CM .(1)求证:BE AD =,并用含a 的式子表示AMB Ð的度数;(2)当90a =°时,取AD ,BE 的中点分别为点P 、Q ,连接CP ,CQ ,PQ ,如图2,判断CPQ V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答案】(1)证明见解析;AMB a Ð=;(2)CPQ V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见解析.【详解】证明:(1)如图1,ACB DCE a Ð=Ð=Q ,ACB BCD DCE BCD \Ð+Ð=Ð+Ð,ACD BCE ÐÐ\=,在ACD △和BCE V 中,CA CB ACD BCE CD CE =ìïÐ=Ðíï=î,(SAS)ACD BCE \≌△△,BE AD \=;ACD BCE V Q V ≌,CAD CBE \Ð=Ð,ABC Q V 中,180BAC ABC a Ð+Ð=°-,180BAM CAM ABC a \Ð+Ð+Ð=°-,180BAM ABM a \Ð+Ð=°-,ABM \V 中,180()180(180)AMB BAM ABM a a Ð=°-Ð+Ð=°-°-=;即AMB a Ð=;(2)CPQ V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如图2,由(1)可得,BE AD =,AD Q ,BE 的中点分别为点P 、Q ,AP =BQ \,ACD BCE V Q V ≌,CAP CBQ \Ð=Ð,在ACP △和BCQ △中,CA CB CAP CBQ AP BQ =ìïÐ=Ðíï=î,(SAS)ACP BCQ \≌△△,CP CQ \=,且ACP BCQ Ð=Ð,又90ACP PCB Ð+Ð=°Q ,90BCQ PCB \Ð+Ð=°,90PCQ \Ð=°,CPQ \V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1】四边形ABCD 是由等边ABC D 和顶角为120°的等腰ABD D 排成,将一个60°角顶点放在D 处,将60°角绕D 点旋转,该60°交两边分别交直线BC 、AC 于M 、N ,交直线AB 于E 、F 两点.(1)当E 、F 都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请证明:BM AN MN +=;(2)当点E 在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请你写出线段MB ,AN 和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在(1)的条件下,若7AC =, 2.1AE =,请直接写出MB 的长为 .【答案】(1)证明见解析;(2)MB MN AN =+.证明见解析;(3)2.8.【解析】解:(1)证明:把△DBM 绕点D 逆时针旋转120°得到△DAQ ,则DM =DQ ,AQ =BM ,∠ADQ =∠BDM ,∠QAD =∠CBD =90°,∴点Q 在直线CA 上,∵∠QDN =∠ADQ +∠ADN =∠BDM +∠ADN =∠ABD -∠MDN =120°-60°=60°,∴∠QDN =∠MDN =60°,∵在△MND 和△QND 中,DM DQ QDN MDN DN DN ìïÐÐíïî===,∴△MND ≌△QND (SAS ),∴MN =QN ,∵QN =AQ +AN =BM +AN ,∴BM +AN =MN ;(2):MB MN AN =+.理由如下:如图,把△DAN 绕点D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BP ,则DN =DP ,AN =BP ,∵∠DAN =∠DBP =90°,∴点P 在BM 上,∵∠MDP =∠ADB -∠ADM -∠BDP =120°-∠ADM -∠ADN =120°-∠MDN =120°-60°=60°,∴∠MDP =∠MDN =60°,∵在△MND 和△MPD 中,DN DP MDP MDN DM DM ìïÐÐíïî===,∴△MND ≌△MPD (SAS ),∴MN =MP ,∵BM =MP +BP ,∴MN +AN =BM;(3)如图,过点M作MH∥AC交AB于G,交DN于H,∵△ABC是等边三角形,∴△BMG是等边三角形,∴BM=MG=BG,根据(1)△MND≌△QND可得∠QND=∠MND,根据MH∥AC可得∠QND=∠MHN,∴∠MND=∠MHN,∴MN=MH,∴GH=MH-MG=MN-BM=AN,即AN=GH,∵在△ANE和△GHE中,QND MHNAEN GEHAN GHÐÐìïÐÐíïî===,∴△ANE≌△GHE(AAS),∴AE=EG=2.1,∵AC=7,∴AB=AC=7,∴BG=AB-AE-EG=7-2.1-2.1=2.8,∴BM=BG=2.8.故答案为:2.8【变式训练2】(1)问题发现:如图1,△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当△DCE旋转至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则:①∠AEB的度数为 °;②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拓展研究: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ACB=∠DCE=90°,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若AD=a,AE=b,AB=c,求a、b、c之间的数量关系.(3)探究发现:图1中的△ACB和△DCE,在△DCE旋转过程中,当点A,D,E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设直线AD与BE相交于点O,试在备用图中探索∠AOE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答案】(1)①60;②AD =BE ;(2)a 2+b 2=c 2;(3)60°或120°【详解】解:(1)①如图1,∵△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CA =CB ,CD =CE ,∠ACB =∠DCE =60°,∴∠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ìïÐ=Ðíï=î,∴△ACD ≌△BCE (SAS ).∴∠ADC =∠BEC .∵△DCE 为等边三角形,∴∠CDE =∠CED =60°,∵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ADC =120°,∴∠BEC =120°,∴∠AEB =∠BEC -∠CED =60°,故答案为:60;②∵△ACD ≌△BCE ,∴AD =BE ,故答案为:AD =BE ;(2)∵△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A =CB ,CD =CE ,∠ACB =∠DCE =90°.∴∠ACD =∠BCE ,∴△ACD ≌△BCE (SAS ),∴BE =AD ,∠ADC =∠BEC ,∵△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E =∠CED =45°.∵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ADC =135°.∴∠BEC =135°,∴∠AEB =∠BEC -∠CED =90°,∴AD 2+AE 2=AB 2,∵AD =a ,AE =b ,AB =c ,∴a 2+b 2=c 2;(3)如图3,由(1)知△ACD ≌△BCE ,∴∠CAD =∠CBE ,∵∠CAB =∠CBA =60°,∴∠OAB +∠OBA =120°,∴∠AOE =180°-120°=60°,如图4,同理求得∠AOB =60°,∴∠AOE =120°,∴∠AOE 的度数是60°或120°.【变式训练3】如图1,在Rt ABC V 中,90A Ð=°,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AD AE =,连接DC ,点M ,P ,N 分别为DE ,DC ,BC 的中点.(1)观察猜想:图1中,线段PM 与PN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位置关系是______.(2)探究证明:把ADE V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的位置,连接MN ,BD ,CE ,判断PMN V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把ADE V 绕点A 在平面内自由旋转,若4=AD ,10AB =,请直接写出PMN V 面积的最大值.【答案】(1)PM PN =、PM PN ^;(2)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见解析;(3)492【详解】解:(1)∵点P ,N 是BC ,CD 的中点, ∴PN ∥BD ,PN =12BD ,∵点P ,M 是CD ,DE 的中点, ∴PM ∥CE ,PM =12CE ,∵AB =AC ,AD =AE , ∴BD =CE , ∴PM =PN ,∵PN ∥BD , ∴∠DPN =∠ADC ,∵PM ∥CE , ∴∠DPM =∠DCA ,∵∠BAC =90°, ∴∠ADC +∠ACD =90°, ∴∠MPN =∠DPM +∠DPN =∠DCA +∠ADC =90°,∴PM⊥PN,故答案为:PM=PN,PM⊥PN;(2)△P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由旋转知,∠BAD=∠CAE,∵AB=AC,AD=AE,∴△ABD≌△ACE(SAS),∴∠ABD=∠ACE,BD=CE,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得,PN=12BD,PM=12CE,∴PM=PN,∴△PMN是等腰三角形,同(1)的方法得,PM∥CE,∴∠DPM=∠DCE,同(1)的方法得,PN∥BD,∴∠PNC=∠DBC,∵∠DPN=∠DCB+∠PNC=∠DCB+∠DBC,∴∠MPN=∠DPM+∠DPN=∠DCE+∠DCB+∠DBC =∠BCE+∠DBC=∠ACB+∠ACE+∠DBC=∠ACB+∠ABD+∠DBC=∠ACB+∠ABC,∵∠BAC=90°,∴∠ACB+∠ABC=90°,∴∠MPN=90°,∴△P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由(2)知,△P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M=PN=12BD,∴PM最大时,△PMN面积最大,∴点D在BA的延长线上,∴BD=AB+AD=14,∴PM=7,∴S△PMN最大= 12PM2=12×49=492.类型五、手拉手模型例.在等边ABCV中,点D在AB上,点E在BC上,将线段DE绕点D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F,连接CF.(1)如图(1),点D 是AB 的中点,点E 与点C 重合,连接AF .若6AB =,求AF 的长;(2)如图(2),点G 在AC 上且60AGD FCB Ð=°+Ð,求证:CF DG =;(3)如图(3),6AB =,2BD CE =,连接AF .过点F 作AF 的垂线交AC 于点P ,连接BP 、DP .将BDP △沿着BP 翻折得到BQP V ,连接QC .当ADP △的周长最小时,直接写出CPQ V 的面积.【答案】(1)AF =3;(2)见解析;【解析】(1)解:∵△ABC 为等边三角形,∴BC =AC ,∠BCA =60°,由旋转知,∠CDF =60°,CD =CF ,∴△DCF 为等边三角形,∴CD =CF ,∠DCF =60°,∴∠DCB =∠ACF ,∴△BCD ≌△ACF ,∴AF =BD ,∵D 为AB 中点,AB =6,∴BD =3,∴AF =3.(2)解:将CF 绕C 顺时针旋转60°得CH ,连接CH ,FH ,EF ,EH ,CD ,在AC 上截取AP =BE ,连接DP ,设CD 交EH 于M ,如图所示,由旋转知,△DEF 、△CFH 为等边三角形,∴DF =EF ,CF =FH ,∠DFE =∠CFH =60°,∴∠DFC =∠EFH ,∴△DCF ≌△BHF ,∴EH =CD ,∠DCF =∠EHF ,由三角形内角和知,∠HMC +∠EHF =∠DCF +∠HFC ,∴∠HMC =∠HFC =60°,∴∠DCE +∠HEC =60°,∵∠DCP +∠DCE =60°, ∴∠CEH =∠DCP ,∵AC =BC ,AP =BE ,∴CP =CE ,∴△ECH ≌△CPD ,∴CH =DP ,∠DPC =∠HCE ,又∠HCE =60°+∠2,∴∠DPC =60°+∠2,由∠1+∠FCG =∠2+∠FCG =60°,知∠1=∠2,又∠AGD =60°+∠1,∴∠AGD =∠DPG , ∴DP =DG ,∵CH =CF ,∴CF =DG .(3):过D 作DH ⊥CB 于H ,连接EF ,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DBH =60°,∠BDH =30°,∴BD =2BH ,DH ,∵BD =2CE ,∴BH =CE ,设BH =CE =x ,则BD =2x ,EH =6-2x ,AD =6-2x ,由旋转知,△DEF 为等边三角形,∠EDF =60°,∴∠1+∠3=90°,DE =DF ,又∠1+∠2=90°,∴∠2=∠3,∴△ADF ≌△HED ,∴∠DAF =∠DHE =90°,∠PAF =30°,AF =DH ,∵∠AFP =90°,∴PF =x ,AP =2x ,过P 作PM ⊥AD 于M ,则AM =x ,DM =6-3x ,PM ,在Rt △PDM 中,由勾股定理得:PD ==故△ADP 周长=AD +AP +PD =6-2x +2x ,∴当x =32时,周长取最小值,最小值为9,此时DP =3,∴BD =AP =3,即D 为AB 中点,P 为AC 中点,∴直线BP 是等边△ABC 对称轴,如图所示,△BDP 沿BP 折叠后,Q 点落在BC 中点处,则△PCQ 面积=14×△ABC 面积=1426【变式训练1】△ACB 和△DCE 是共顶点C 的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等边三角形.(1)问题发现:如图1,若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AE,BE.①求证:△ACD≌△BCE;②求∠AEB的度数.(2)类比探究:如图2,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AE,AD,BE,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请求∠ADB的度数及线段DB,AD,D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3,若设AD(或其延长线)与BE的所夹锐角为α,则你认为α为多少度,并证明.【答案】(1)①见解析;②∠AEB=60°;(2)∠ADB=60°,2DM+BD=AD,理由见解析;(3)α=60°,证明见解析【解析】(1)①证明:∵△ACB和△DCE是等边三角形,∴AC=BC,CD=CE,∠ACB=∠DCE=60°,∴∠ACD=60°-∠DCB=∠BCE,∴△ACD≌△BCE(SAS);②∵△ACD≌△BCE,∴∠ADC=∠BEC=180°-∠CDE=120°,又∵∠CED=60°,∴∠AEB=60°;(2)解:∠ADB=60°,2DM +BD=AD,理由如下;∵AC=BC,CD=CE,∠ACD=60°+∠DCB=∠BCE,∴△ACD≌△BCE(SAS),∴∠CDA=∠CED=60°;∵∠ADB+∠CDA=∠DCE+∠CED,∴∠ADB=60°;又∵CM⊥BE,且△CDE为等边三角形,∴DE=2DM,∴2DM +BD=BE=AD;(3)解:α=60°,理由如下:同理可证△ACD≌△BCE,∴∠BEC=∠ADC,∴∠CDF+∠CEF=180°,∴∠ECD+∠DFE=180°,而α+∠DFE=180°,∴α=∠ECD=60°.【变式训练2】(1)如图1,锐角△ABC中,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等腰直角△ABE和等腰直角△ACD,使AE=AB,AD=AC,∠BAE=∠CAD=90°,连接BD,CE,试猜想BD与CE的大小关系,不需要证明.【深入探究】(2)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5,BC=2,∠ABC=∠ACD=∠ADC=45°,求BD2的值;甲同学受到第一问的启发构造了如图所示的一个和△ABD全等的三角形,将BD进行转化再计算,请你准确的叙述辅助线的作法,再计算;【变式思考】(3)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BC,∠ABC=60°,∠ADC=30°,AD=6,BD=10,则CD= .【答案】(1)BD =CE ;(2)BD 2=54;(3)8【详解】解:(1)BD =CE .理由是:∵∠BAE =∠CAD , ∴∠BAE +∠BAC =∠CAD +∠BAC ,即∠EAC =∠BAD ,在△EAC 和△BAD 中, AE AB EAC BAD AC AD =ìïÐ=Ðíï=î,∴△EAC ≌△BAD , ∴BD =CE ;(2)如图2,在△ABC 的外部,以A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BAE ,使∠BAE =90°,AE =AB ,连接EA 、EB 、EC .∵∠ACD =∠ADC =45°, ∴AC =AD ,∠CAD =90°,∴∠BAE +∠BAC =∠CAD +∠BAC ,即∠EAC =∠BAD ,在△EAC 和△BAD 中,AE AB EAC BAD AC AD =ìïÐ=Ðíï=î,∴△EAC ≌△BAD ,∴BD =CE .∵AE =AB =5,∴BE =∠ABE =∠AEB =45°,又∵∠ABC =45°,∴∠ABC +∠ABE =45°+45°=90°,∴(22222254EC BE BC =+=+=,∴2254BD CE == .(3)如图,∵AB =BC ,∠ABC =60°,∴△ABC 是等边三角形,把△ACD 绕点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CE ,连接DE ,则BE =AD ,△CDE 是等边三角形,∴DE =CD ,∠CED =60°,∵∠ADC =30°,∴∠BED =30°+60°=90°,在Rt △BDE 中,DE 8,∴CD =DE =8.【变式训练3】(1)问题发现:如图1,ACB △和DCE V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DCE Ð=Ð=°,连接AD ,BE ,点A 、D 、E 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EB Ð的度数为__________,线段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2)拓展探究:如图2,ACB △和DCE V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DCE Ð=Ð=°,连接AD ,BE ,点A 、D 、E 不在一条直线上,请判断线段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3)解决问题:如图3,ACB △和DCE V 均为等腰三角形,ACB DCE a Ð=Ð=,则直线AD 和BE 的夹角为__________.(请用含a 的式子表示)【答案】(1)90°,AD =BE ;(2)AD =BE ,AD ⊥BE ;(3)a【详解】(1)∵ACB △和DCE V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DCE Ð=Ð=°,∴AC BC =,CD CE =,∠CDE =45°∴∠CDA =135°∵∠ACB −∠DCB =∠DCE −∠DCB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ìïÐÐíïî===,∴△ACD ≌△BCE (SAS ),∴∠BEC =∠ADC =135°,AD =BE ,∴∠AEB =90°故答案为:90°,AD =BE(2)AD =BE ,AD ⊥BE ,理由如下,(3)同理可得△ACD ≌△BCE ,则AD =BE ,延长AD 交BE 于点F ,设∠FAB =α,则∠CAD =∠CBE =45°-α∴∠ABE =45°+45°-α=90°-α∴∠AFB =180°-∠FAB -∠ABE =180°-α-(90°-α)=90°∴AD ⊥BE(3)如图,延长BE 交AD 于点G,∵ACB △和DCE V 均为等腰三角形,∴AC BC =,CD CE =,∵∠ACB =∠DCE =α,∵∠ACB +∠ACE =∠DCE +∠A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ìïÐÐíïî===,∴△ACD ≌△BCE (SAS ),∴∠CBE =∠CAD ∵ACB DCE a Ð=Ð=,∴∠CBA =∠CAB =()11180=9022a a °-°-∴∠GAB +∠GBA =()()CAD CAB ABC CBE Ð+Ð+Ð-ÐABC CAB =Ð+Ð180a =°-,∴∠AGB =180°-(∠GAB +∠GBA )a = ,即直线AD 和BE 的夹角为a .故答案为:a .类型六、一线三角模型例.在ABC V 中,90ACB Ð=°,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V ≌CEB △;②DE AD BE =+;(2)当直线MN 烧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 AD 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①证明见解析;②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DE BE AD =-(或者对其恒等变形得到AD BE DE =-,BE AD DE =+),证明见解析【解析】(1)解:①AD MN ^Q ,BE MN ^,90ADC ACB CEB \Ð=Ð=°=Ð,90CAD ACD \Ð+Ð=°,90BCE ACD Ð+Ð=°,CAD BCE \Ð=Ð,Q 在ADC D 和CEB D 中,CAD BCE ADC CEB AC BC Ð=ÐìïÐ=Ðíï=î()ADC CEB AAS \D @D ;②ADC CEB D @D Q ,CE AD \=,CD BE =,DE CE CD AD BE \=+=+;(2)证明:AD MN ^Q ,BE MN ^,90ADC CEB ACB \Ð=Ð=Ð=°,CAD BCE \Ð=Ð,Q 在ADC D 和CEB D 中,CAD BCE ADC CEB AC BC Ð=ÐìïÐ=Ðíï=î()ADC CEB AAS \D @D ;CE AD \=,CD BE =,DE CE CD AD BE \=-=-;(3)证明:当MN 旋转到题图(3)的位置时,AD ,DE ,BE 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 BE AD =-或AD BE DE =+或BE AD DE =+.理由如下:AD MN ^Q ,BE MN ^,90ADC CEB ACB \Ð=Ð=Ð=°,CAD BCE \Ð=Ð,Q 在ADC D 和CEB D 中,CAD BCE ADC CEBAC BC Ð=ÐìïÐ=Ðíï=î()ADC CEB AAS \D @D ,CE AD \=,CD BE =,DE CD CE BE AD \=-=-(或者对其恒等变形得到AD BE DE =+或BE AD DE =+).【变式训练1】【问题解决】(1)已知△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l 上,且有∠BDA =∠AEC =∠BAC .如图①,当∠BAC =90°时,线段DE ,BD ,CE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类比探究】(2)如图②,在(1)的条件下,当0°<∠BAC <180°时,线段DE ,BD ,CE 的数量关系是否变化,若不变,请证明:若变化,写出它们的关系式;【拓展应用】(3)如图③,AC =BC ,∠ACB =90°,点C 的坐标为(-2,0),点B 的坐标为(1,2),请求出点A 的坐标.【答案】(1)DE =BD +CE ;(2)DE =BD +CE 的数量关系不变,理由见解析;(3)(﹣4,3)【解析】解:(1)∵∠BAC =90°,∴∠BDA =∠AEC =∠BAC =90°,∴∠ABD +∠BAD =90°,∠CAE +∠BAD =90°,∴∠ABD =∠CAE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 ADB CEA BA AC Ð=ÐìïÐ=Ðíï=î,∴△ABD ≌△CAE (AAS ),∴AD =CE ,BD =AE ,∴DE =AD +AE =BD +CE ,故答案为:DE =BD +CE ;(2)DE =BD +CE 的数量关系不变,理由如下:∵∠BAE 是△ABD 的一个外角,∴∠BAE =∠ADB +∠ABD ,∵∠BDA =∠BAC ,∴∠ABD =∠CAE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 ADB CEA BA AC Ð=ÐìïÐ=Ðíï=î,∴△ABD ≌△CAE (AAS ),∴AD =CE ,BD =AE ,∴DE =AD +AE =BD +CE;。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67)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67)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考试复习题(含答案)已知ABC 与DEC 是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①所示,连接AE ,DB ,试判断线段AE 和DB 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所示,连接DB ,将线段DB 绕D 点顺时针旋转90到DF ,连接AF ,试判断线段DE 和AF 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AE DB =,AE DB ⊥,证明见解析;(2)DE AF =,DE AF ⊥,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RtBCD ≌Rt △A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2)证明△EBD ≌△AD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详解】(1)AE DB =,AE DB ⊥,理由如下:如图①,延长DB 交AE 于点H ,∵ABC 与D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 =,EC DC =,在Rt BCD 和Rt ACE 中,AC BC ACE BCD CE CD =⎧⎪∠=∠⎨⎪=⎩, ∴Rt BCD Rt ACE ≅,∴AE BD =,AEC BDC ∠∠=,∵BCD 90∠=,∴DHE 90∠=,∴AE DB ⊥;(2)DE AF =,DE AF ⊥,理由如下:如图②,设DE 与AF 交于N ,由题意得,BE AD =,∵EBD C BDC 90BDC ∠∠∠∠=+=+,ADF BDF BDC 90BDC ∠∠∠∠=+=+,∴EBD ADF ∠∠=,在EBD 和ADF 中,BE AD EBD ADF DE DF =⎧⎪∠=∠⎨⎪=⎩, ∴EBD ADF ≅,∴DE AF =,E FAD ∠∠=,∵E 45∠=,EDC 45∠=,∴FAD 45∠=,∴AND 90∠=,即DE AF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2.在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任取一点E ,作EF AB ⊥交BD 于点F ,取FD 的中点G ,连接EG 、CG ,如图()1,易证 EG CG =且EG CG ⊥.()1将BEF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如图()2,则线段EG 和CG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2将BEF 绕点B 逆时针旋转180,如图()3,则线段EG 和CG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答案】()1EG CG =,EG CG ⊥;()2EG CG =,EG CG ⊥.【解析】【分析】从图(1)中寻找证明结论的思路:延长FE 交DC 边于M ,连MG .构造出△GFE ≌△GMC .易得结论;在图(2)、(3)中借鉴此解法证明.【详解】解:()1EG CG =,EG CG ⊥.()2EG CG =,EG CG ⊥.证明:延长FE 交DC 延长线于M ,连MG .∵90AEM ∠=,90EBC ∠=,90BCM ∠=,∴四边形BEMC 是矩形.∴BE CM =,90EMC ∠=,由图()3可知,∵BD 平分ABC ∠,90ABC ∠=,∴45EBF ∠=,又∵EF AB ⊥,∴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 EF =,45F ∠=.∴EF CM =.∵90EMC ∠=,FG DG =, ∴12MG FD FG ==.∵BC EM =,BC CD =,∴EM CD =.∵EF CM =,∴FM DM =,又∵FG DG =,1452CMG EMC ∠=∠=, ∴F GMC ∠=∠.∵在GFE 与GMC 中,FG MG F GMC EF CM =⎧⎪∠=∠⎨⎪=⎩, ∴()GFE GMC SAS ≅.∴EG CG =,FGE MGC ∠=∠.∵90FMC ∠=,MF MD =,FG DG =,∴MG FD ⊥,∴90FGE EGM ∠+∠=,∴90MGC EGM ∠+∠=,即90EGC ∠=,∴EG CG ⊥.【点睛】此题综合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如何构造全等的三角形是难点,因此难度较大.63.如图,在 Rt ABC ,ACB 90∠=,AC BC =,分别过A 、B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1求证:AMC ≌CNB ;()2若AM 3=,BN 5=,求AB 的长.【答案】(1)证明见解析(2)【解析】【分析】()1根据AM l ⊥,BN l ⊥,ACB 90∠=,可得MAC NCB ∠∠=,再根据AAS 即可判定AMC ≌CNB ; ()2根据AMC ≌CNB ,即可得出CM BN 5==,再根据Rt ACM 中,AC 的长,即可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AB 的长.【详解】()1AM l ⊥,BN l ⊥,ACB 90∠=,AMC ACB BNC 90∠∠∠∴===,MAC MCA 90∠∠∴+=,MCA NCB 1809090∠∠+=-=,MAC NCB ∠∠∴=,在AMC 和CNB 中,AMC BNC MAC NCB AC BC ∠=∠⎧⎪∠=∠⎨⎪=⎩, AMC ∴≌()CNB AAS ;()2AMC ≌CNB ,CM BN 5∴==,Rt ACM ∴中,AC ==Rt ABC ,ACB 90∠=,AC BC ==,A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4.如图,若△OAD≌△OBC,且∠O=65°,∠BEA=135°,求∠C 的度数.【答案】35º【解析】【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C=∠D,∠OBC=∠OAD,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表示出∠OBC,然后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C=∠D,∠OBC=∠OAD,∵∠O=65º,∴∠OBC=180º−65º−∠C=115º−∠C,在四边形AOBE中,∠O+∠OBC+∠BEA+∠OAD=360º,∴65º+115º−∠C+135º+115º−∠C=360º,解得∠C=35º.【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熟练掌握这两个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5.如图,直线y=﹣√3x+1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以线段AB3为直角边在第﹣象限内作等腰直角△ABC,△BAC=90°,(1)求点A、B、C的坐标;(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点P(a,1),且△ABP的面积与△ABC的面2积相等,求a的值;(3)请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使得以Q、A、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C 全等.【答案】(1)A(√3,0),B(0,1),C(√3+1,√3);(2)a=√3−4;2(3)点Q的坐标为:(1,√3+1 );(2√3,﹣1 );(2√3+1,√3﹣1).【解析】【分析】(1)由直线解析式可求得A、B的坐标,过C作CD⊥x轴于点D,则可证得△AOB≌△CDA,则可求得CD和AD的长,可求得C点坐标;(2)过作PE⊥x 轴于点E,依据△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即可得到S△AOB+S梯形BOEP﹣S△AEP=2,得到关于a的方程,从而求得a的值;(3)依据以Q、A、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C全等,A(√3,0),B(0,1),C(√3+1,√3),即可得到点Q的坐标.【详解】(1)根据题意,直线y=﹣√33x+1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令x=0,则y=1;令y=0,则x=√3,即A(√3,0),B(0,1),即OA=√3,OB=1,则AB=2;如图,过C作CD⊥AO于D,则∠ADC=∠BOA=90°,∵△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2,∠BAC=90°,∴∠BAO=∠ACD,∴△ABO≌△CAD,∴AD=BO=1,CD=AO=√3,∴C(√3+1,√3);(2)由题可得,S△ABC=12×2×2=2,如图,作PE⊥x 轴于点E,则EO=﹣a,PE=12,AE=√3﹣a,∵S△ABC=S△ABP=2,∴S△AOB+S梯形BOEP﹣S△AEP=2,即12×√3×1+12×(12+1)×(﹣a)﹣12×(√3﹣a)×12=2,解得a=√32-4;(3)以Q、A、C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C全等,A(√3,0),B(0,1),C(√3+1,√3),分三种情况:如图,当点Q在AC左上方时,过Q1作Q1F⊥y轴于F,连接BQ1,依据△ABO与△BFQ1全等,可得Q1F=BO=1,BF=AO=√3,∴Q1(1,√3+1 );如图,当点Q在AC的右下方时,过Q2作Q2G⊥x轴于G,依据△AOB与△AGQ2全等,可得Q2G=BO=1,AG=AO=√3,∴Q2(2√3,﹣1 );如图,当点Q在AC的右上方时,过C作CH∥y轴,过Q3作Q3H∥x轴,依据△AOB与△CHQ3全等,可得Q3H=AO=√3,CH=BO=1,而C(√3+1,√3),∴Q3(2√3+1,√3﹣1).综上所述,点Q的坐标为:(1,√3+1 );(2√3,﹣1 );(2√3+1,√3﹣1).【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涉及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决函数图象与面积结合的问题,要把相关三角形用其他图形的面积来表示,这样面积与坐标就建立了联系,把S△ABP表示成其它图形面积的和、差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6.如图1,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N过点A且MN∥BC,点D是直线MN上一点,不与点A重合.(1)若点E是图1中线段AB上一点,且DE=DA,请判断线段DE与D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在下面的A,B两题中任选一题解答.A:如图2,在(1)的条件下,连接BD,过点D作DP⊥DB交线段AC 于点P,请判断线段DB与DP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B:如图3,在图1的基础上,改变点D的位置后,连接BD,过点D作DP⊥DB交线段CA的延长线于点P,请判断线段DB与DP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我选择:.【答案】(1)DE⊥DA,详见解析;(2)A、DB=DP;B、DB=DP.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4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AE=∠B=45°,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证;(2)A: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BDE=∠ADP,证明∠DEB∠∠DA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证明结论;B:与题A的证明方法类似,延长AB至F,连接DF,使DF=DA,证明∠DFB∠∠DAP即可.【详解】解:(1)DE∠DA;证明:∠∠BAC=90°,AB=AC,∠∠B=∠C=45°,∠MN∠BC,∠∠DAE=∠B=4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DA=DE,∠∠DEA=∠DAE=45°,∠∠ADE=90°,即DE∠DA;(2)A:DB=DP;证明:∠DP∠DB,∠∠BDE+∠EDP=90°,又∠DE∠DA,∠∠ADP+∠EDP=90°,∠∠BDE=∠ADP,∠∠DEA=∠DAE=45°,∠∠BED=135°,∠PAD=135°,∠∠BED=∠PAD ,在∠DEB 和∠DAP 中,BED PAD BDE PDA DE DA ∠=∠⎧⎪∠=∠⎨⎪=⎩, ∠∠DEB ∠∠DAP (AAS ),∠DB=DP (三角形全等其对应边相等).B :DB=DP ;证明:如图3,延长AB 至F ,连接DF ,使DF=DA ,由(1)得,∠∠DFA=∠DAF=45°,∠∠ADF=90°,又∠DP ∠DB ,∠∠FDB=∠AMP ,∠∠BAC=90°,∠DAF=45°,∠∠PAM=45°,∠∠BFD=∠PAM ,在∠DFB 和∠DAP 中,FDB AMP DF DABFD PAM ∠=∠⎧⎪=⎨⎪∠=∠⎩, ∠∠DFB ∠∠DAP (ASA ),∠DB=DP (三角形全等其对应边相等).67.(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求证:∠C=∠A.(2)如图2,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FB=CE,AB∥ED,AC∥FD.求证:AB=DE.【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如图1中,连接BD.证△BDC≌△BDA(SSS),可得∠C=∠A.(2)由B EBC EFACB EFD∠=∠⎧⎪=⎨⎪∠=∠⎩,证得△ACB≌△DFE(ASA),得AB=DE.【详解】证明:(1)如图1中,连接BD.在△BDC和△BDA中,BD BDBA BCDC DA=⎧⎪=⎨⎪=⎩∴△BDC≌△BDA(SSS),∴∠C=∠A.(2)如图2中,∵FB=CE,∴BC=EF ,∵AB ∥ED ,AC ∥FD ,∴∠B=∠E ,∠ACB=∠EFD ,在△ABC 和△DEF 中,B E BC EFACB EFD ∠=∠⎧⎪=⎨⎪∠=∠⎩, ∴△ACB ≌△DFE (ASA ),∴AB=DE .【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解题关键点:构造三角形,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68.如图,△ACF ≌△DBE ,∠E=∠F ,若AD=11,BC=7.(1)试说明AB=CD .(2)求线段AB 的长.【答案】(1)见解析;(2)2.【分析】(1)由△ACF≌△DBE,得AC=DB,故AC﹣BC=DB﹣BC;(2)由(1)结论可得AB=12(AD﹣BC).【详解】解:(1)∵△ACF≌△DBE,∴AC=DB,∴AC﹣BC=DB﹣BC,即AB=CD(2)∵AD=11,BC=7,∴AB=12(AD﹣BC)=12(11﹣7)=2即AB=2【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全等三角形性质. 解题关键点:熟记全等三角形性质. 69.如图,△ADF△△CBE,点E、B、D、F在同一条直线上.(1)线段AD与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其数学根据是.(2)判断AD与BC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可得答案.【详解】解:(1)∠∠ADF∠∠CBE,∠AD=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故答案为AD=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结论:AD∠BC.理由:∵△ADF∠∠CBE,∠∠ADF=CBE,∠∠ADB=∠CBD,∠AD∠BC.【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全等三角形性质. 解题关键点:熟记全等三角形性质. 70.如图,△ADF≌△BCE,∠B=32°,∠F=28°,BC=5cm,CD=1cm 求:(1)∠1的度数(2)AC的长【答案】(1)60°;(2)6cm.【解析】【分析】(1)由全等三角形性质得∠E=∠F=28°,故∠1=∠B+∠E=32°+28°;(2)由全等三角形性质得AD=BC=5cm,又CD=1cm,故AC=AD+CD=6cm.【详解】解:(1)∵△ADF≌△BCE,∠F=28°,∴∠E=∠F=28°,∴∠1=∠B+∠E=32°+28°=60°;(2)∵△ADF≌△BCE,BC=5cm,∴AD=BC=5cm,又CD=1cm,∴AC=AD+CD=6cm.【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全等三角形性质. 解题关键点: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证角相等和边相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总结归纳
思考:通过前面的例题,你能画出这些题型的基本 图形吗?
基本图形
AB o
A
B
o D
C
D
∠A=∠D
C
∠A=∠C
二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问题: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如图,在△ABC中, ∠A +∠B=90° , 那么△ABC 是直角三角形吗?
在△ABC中,因为 ∠A +∠B +∠C=180°, 又∠A +∠B=90°,所以∠C=90°. 于是 △ABC是直角三角形.
C.∠BCD和∠A
D.∠BCD
7.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D是 AB上一点,且∠ACD=∠B.求证:△ACD是直角 三角形.
证明:∵∠ACB=90°, ∴∠A+∠B=90°, ∵∠ACD=∠B, ∴∠A+∠ACD=90°, ∴△ACD是直角三角形.
课堂小结
直角三角 形的性质 与判定
八年级数学上(RJ) 教学课件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内角三兄弟之争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 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 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 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 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 老二很纳闷.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B.50°
C.60°
D.70° 5.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D) A.∠A+∠B=∠C B.∠A-∠B=∠C C.∠A:∠B:∠C=1:2:3 D.∠A=∠B=3∠C

统编教材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体系复习学习资料上下册

统编教材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知识点体系复习学习资料上下册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n-·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3)n-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2)n-个三角形.②n边形共有(3)2n n-条对角线.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5.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第十三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概念: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 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 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 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底角.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⑴对称的性质: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 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①点P (,)x y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②点P (,)x y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3.基本判定: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 等边).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基本方法: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运算:⑴同底数幂的乘法:m n m n a a a +⨯=⑵幂的乘方:()n m mn a a = ⑶积的乘方:()n n n ab a b =2.整式的乘法:⑴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同字母,不同字母为积的因式.⑵单项式⨯多项式: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个项后相加.⑶多项式⨯多项式:用一个多项式每个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每个项后相加.3.计算公式: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⑵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2222a b a ab b -=-+4.整式的除法:⑴同底数幂的除法:m n m n a a a -÷=⑵单项式÷单项式:系数÷系数,同字母÷同字母,不同字母作为商的因式. ⑶多项式÷单项式:用多项式每个项除以单项式后相加.⑷多项式÷多项式:用竖式.5.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式 子因式分解.6.因式分解方法:⑴提公因式法:找出最大公因式.⑵公式法:①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②完全平方公式:()2222a ab b a b ±+=±③立方和:3322()()a b a b a ab b +=+-+④立方差:3322()()a b a b a ab b -=-++⑶十字相乘法:()()()2x p q x pq x p x q +++=++⑷拆项法 ⑸添项法第十五章 分式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1.分式:形如A B,A B 、是整式,B 中含有字母且B 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4.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5.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7.分式的四则运算:⑴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 b a b c c c±±= ⑵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 a c ad cb b d bd±±= ⑶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 c ac b d bd⨯= ⑷分式的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 被除式相乘.用字母表示为:a c a d ad b d b c bc÷=⨯=⑸分式的乘方法则:分子、分母分别乘方.用字母表示为:nn n a a b b⎛⎫= ⎪⎝⎭ 8.整数指数幂:⑴m n m n a a a +⨯=(m n 、是正整数)⑵()n m mn a a =(m n 、是正整数) ⑶()nn n ab a b =(n 是正整数)⑷m n m n a a a -÷=(0a ≠,m n 、是正整数,m n >) ⑸n n n a a b b⎛⎫= ⎪⎝⎭(n 是正整数) ⑹1n n a a-=(0a ≠,n 是正整数) 9.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10.分式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二次根式【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1、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按边分⎪

⎪⎨⎧⎩⎨⎧等边三角形三角形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
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范围: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4、三角形的高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它们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 (2)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就是两条直角边,
三条高在直角顶点相交.
(3)钝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三条高延长后在三角形外交于一点 5、三角形的中线
(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

(重心)
(2)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内心) 7、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外角和等于360° 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9、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两个角的和等于第三个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两个角的差等于第三个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0、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11、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有关结论:
(1)三角形两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等于90°加上第三个角的一半。

(2)三角形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90°减去第三个角的一半。

(3)三角形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第三个角的一半。

12、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它将n 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n 边形的对角线公式是:2
)3(-n n
13、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4、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等于n
n 180)2(⨯- ,每个外角等于 n 3600
15、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六边形的内角和
是外角和的2倍。

16、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如果少加了一个角,那么少加的角等于180°减去余数;如果多加了一个角,那么多加的角就是余数。

1、等腰三角形中:(1)两边长4cm 、5cm,则周长为 ,(2)两边长4cm 、9cm,则周长为 。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10°,则顶角是 。

2、一个多边形切去一个角后是十边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35°,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3、AD 是△ABC 的高,∠BAD=70°,∠CAD=30°,则∠BAC= 。

4、△ABC 中,AB=AC ,BD 是AC 边上的高,∠ABD=30°,则底角为= 。

5、如图,∠A=60°、∠B=20°、∠C=30°,则∠BDC= 。

6、如图①、②,把△ABC 的∠A 沿着DE 折叠,则∠A 与∠1和∠2的关系是
8、△ABC 中,BD 平分∠ABC ,CD 平分∠ACB ,则∠BDC= △ABC 中,BD 平分∠EBC ,CD 平分∠FCB ,则∠BDC=
A
B
C
D
2
A
C
1
A ′
D
E
D
2 A
C
A ′
E
1
B
10、已知,如图,∠XOY=90°,点A 、B 分别在射线OX 、OY 上移动,BE 是∠ABY 的平分线,BE 的反向延长线与∠OA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C ,试问∠ACB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保持不变,请给出证明;如随点A 、
12、在△ABC 中,CD 、BE 为高,交于点O ,AN 为∠BAC 的角平分线,OM 平分∠BOC 交BC 于点M 。

(1)若
∠BAC=α,求∠BOM 。

(2)求证:OM ∥AN
13、△ABC 中,AD 、BE 、CF 是角平分线,交于点I ,IH ⊥BC 于H , 求证:∠BID=∠CIH
B C D
A
B D
N
C
E
O
M
A E
I F
14、在△ABC 中,AD 平分∠BAC ,∠C>∠B ,E 为AD 上一点,且EF ⊥BC 于F 。

(1)试探索∠DEF 与∠B ,∠C 的大小关系;
(2)如图(2)所示,当点E 在AD 的延长线上时,其余条件都不变,你在(1)中探索到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15、在如图1至图3中,△ABC 的面积为a .
(2)如图2,延长△ABC 的边BC 到点D ,延长边CA 到点E ,使CD=BC ,AE=CA ,连接DE 、若△DEC 的面积
发现:像上面那样,将△ABC 各边均顺次延长一倍,连接所得端点,得到△DEF (如图3),此时,我们称 (4) 应用:去年在面积为10平方米的△ABC 空地上栽种了某种花卉,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把△ABC 向外进行两次扩展的区域面积共为多少平方米?(要过程)
A
A
B
C
D
E F
E
D
A C
B
A B C E F
G
D
H
M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