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除心理紧张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 人最伟大的发现。
— 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士
. Our attitude toward life determines life's attitude towards us.
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生活Baidu Nhomakorabea我们的态度。
— Earl Nightingale 厄尔·南丁格
(2)个体特征(性格、性别的差异)
(3)个人的群体观念(个人态度受家庭
单位团体的影响)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2、平衡理论 3、参与改变理论 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几种理论,然后我
们再一起来分析这几种理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弗斯廷格把人的认知元素分成若干个
如果你不喜欢某物,就改变它;如果你不能改变它, 就改变你的态度。不要抱怨。
— Maya Angelou 麦亚·安吉洛
2.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 is that a man can alter his life simply by altering his attitude of mind.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
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 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
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 底形成了新态度。
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持久性、极端性、一贯性、复杂性、协调性、 价值性、满足性)
2、海德Heider的平衡理论
Heider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 各种人物、事件及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 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合为一个整 体而被我们所认识。
海德把这种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 为单元关系,其关系可以由类似、接近、相 属而形成。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 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向,海德称此为 思想感情。
尔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
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 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
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教材):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 价与心理倾向。
2。态度对象 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
基本单位,如思维、想象、需要、态度、兴趣、理想、 信念等因素。弗斯廷格把上述任何两种元素单位之间的关 系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情况。其中任何两种
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 失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 一是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 动机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它,这样 有时候就可以引导人们改变行为。 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方法主要有: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 2、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海德认为人们在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 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个体对单元中两 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当单元形成与个体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 相调合时,其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的状态。反 之,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 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其认知体系便出 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会引起个 体心理的紧张而产生不满情绪。
3。态度成分( 态度的心理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
对 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即包括对人
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
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
感受部分。
意向 (3)态度的
部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
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应。
4.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
形成、修正、改变和完善个人的态度体系。
(2)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
状态。
(3)态度的稳定性:人的态度一经形成便
表现得非常稳固、持久,也最难转化。
(4)态度的针对性(对具体客体的观念
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这就是 方向的改变。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 向不变,这就是强度的改变。
西方学者 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 模式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
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 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 ②表里不一性 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 ⑤ 模仿性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 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 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 知识形成态度,也改 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性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它 个人的经验
二、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态度的方向, 二是态度的强度。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教者:王迪
第五章
课时:
课题:态度理论与管理
授课时间: 第10 周
目的要求
了解态度的涵义 了解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了解态度的测定 了解态度改变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态度的涵义 态度改变的理论
If you don’t like something, change it. If you can‘t change it, change your attitude. Don’t complain.
(5)态度的协调性 (认知、情感、意向相
互协调)
5。态度的功能
1.认知功能 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 导致晕轮效应。
2.情感功能 情绪情感是反映事物是否符合主体自身需 要的态度体验。 3.调节功能 态度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具有影响作用。 4.效率功能 态度会影响个体行为效率。 (教材)(一)态度的社会性判断 (二)态度与忍耐力 (三)态度与工作效率
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 人最伟大的发现。
— 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士
. Our attitude toward life determines life's attitude towards us.
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生活Baidu Nhomakorabea我们的态度。
— Earl Nightingale 厄尔·南丁格
(2)个体特征(性格、性别的差异)
(3)个人的群体观念(个人态度受家庭
单位团体的影响)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2、平衡理论 3、参与改变理论 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几种理论,然后我
们再一起来分析这几种理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弗斯廷格把人的认知元素分成若干个
如果你不喜欢某物,就改变它;如果你不能改变它, 就改变你的态度。不要抱怨。
— Maya Angelou 麦亚·安吉洛
2.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 is that a man can alter his life simply by altering his attitude of mind.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
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 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
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 底形成了新态度。
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持久性、极端性、一贯性、复杂性、协调性、 价值性、满足性)
2、海德Heider的平衡理论
Heider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 各种人物、事件及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 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合为一个整 体而被我们所认识。
海德把这种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 为单元关系,其关系可以由类似、接近、相 属而形成。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 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向,海德称此为 思想感情。
尔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
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 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
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教材):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 价与心理倾向。
2。态度对象 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
基本单位,如思维、想象、需要、态度、兴趣、理想、 信念等因素。弗斯廷格把上述任何两种元素单位之间的关 系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情况。其中任何两种
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 失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 一是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 动机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它,这样 有时候就可以引导人们改变行为。 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方法主要有: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 2、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海德认为人们在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 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个体对单元中两 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当单元形成与个体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 相调合时,其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的状态。反 之,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 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其认知体系便出 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会引起个 体心理的紧张而产生不满情绪。
3。态度成分( 态度的心理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
对 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即包括对人
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
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
感受部分。
意向 (3)态度的
部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
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应。
4.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
形成、修正、改变和完善个人的态度体系。
(2)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
状态。
(3)态度的稳定性:人的态度一经形成便
表现得非常稳固、持久,也最难转化。
(4)态度的针对性(对具体客体的观念
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这就是 方向的改变。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 向不变,这就是强度的改变。
西方学者 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 模式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
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 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 ②表里不一性 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 ⑤ 模仿性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 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 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 知识形成态度,也改 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性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它 个人的经验
二、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态度的方向, 二是态度的强度。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教者:王迪
第五章
课时:
课题:态度理论与管理
授课时间: 第10 周
目的要求
了解态度的涵义 了解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了解态度的测定 了解态度改变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态度的涵义 态度改变的理论
If you don’t like something, change it. If you can‘t change it, change your attitude. Don’t complain.
(5)态度的协调性 (认知、情感、意向相
互协调)
5。态度的功能
1.认知功能 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 导致晕轮效应。
2.情感功能 情绪情感是反映事物是否符合主体自身需 要的态度体验。 3.调节功能 态度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具有影响作用。 4.效率功能 态度会影响个体行为效率。 (教材)(一)态度的社会性判断 (二)态度与忍耐力 (三)态度与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