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的阶级分析:农村与城市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原文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原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中国的社会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阶级:第一,最为基础的是工人阶级。
他们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一群人,通常从事于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群人普遍素质较低,受教育较少,收入也相对较低。
尽管工人阶级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但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利润的提高,工人阶级的数量逐渐减少,其地位和收入也逐渐萎缩。
第二,管理阶级,指的是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管理层。
这个阶级的成员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收入较高。
这个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晋升阶梯,但是在现实中,管理阶级往往是维稳力量的代表,他们在维护企业稳定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第三,知识分子阶级,这个阶级包括教师、科研人员、作家、艺术家等一系列的人才。
他们普遍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能力,在科研、文艺等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分子阶级收入普遍较高,但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实际生产经验,这个阶级的工作机会相对较少,在现实中受到较多的竞争。
第四,中产阶级,不同于传统的阶级分析,中产阶级是一个具有非常复杂的定义的阶级。
他们普遍具备较高的工作收入、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生活品质,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审美和生活嗜好。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扩大的阶级,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社会政策调整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五,贵族阶级,是指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女,他们通常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沉浸成长,收入和社会地位都非常高。
在中国,贵族阶级的存在较为微弱,这完全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不符,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强调平等、稳定和谐。
第六,最为特殊的是农民阶级。
他们通常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虽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占据着中国人口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阶级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
(东南风为主导风向)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东周:春秋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建筑著作:《考工记》(三)封建社会的建筑:秦朝:高台建筑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南北大运河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
“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
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1,结构的方式:〈1〉抬梁式:梁瓜柱〈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2,木结构的优点:〈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中国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
2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无论是文献的记载,还是对实物的考证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内容、形制和标准,都是由“礼”这个基本规范衍生出来的。清代《朝庙宫室考》中说:“学礼而不知古人宫室之制,则其位次与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宫室不可不考。”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那么,何谓“礼”呢?《礼记?坊记》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宗法礼制左右着人们在住居中的行为和住居空间的营造,是等级居住的核心。
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的文献典章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与周的“礼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中,宗教意味减弱,开始了向世俗的转变,更加关注建筑体量及其相关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对建筑群组的控制,显示出对建筑之间的形态和邻里关系的重视。
清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认为是对明代制度的补充。它对建筑群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进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能够分出几个大的进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与西汉是进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往常是进展的第三次高潮。
能够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与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与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与汲取外来文化因素,逐步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制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与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固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进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要紧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制造力,趋向程式化与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表达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与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与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进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与、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一致,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当代中国之阶级状况
当代中国之阶级梁自存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总结认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分析模式,即阶级、分层和利益群体。
前些年占主导地位的是分层模式,近几年有一种从分层模式向阶级模式转变的趋势。
在前两期的讨论中曾经讨论了农民工世袭化问题和中国的特权阶层,都牵涉到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社会,本期,我们通过三本社会学著作的介绍来继续讨论中国的社会结构。
“断裂社会”:阶级状况的当代表述“断裂社会”是孙立平在《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使用断裂社会来指称这样一种社会状况:社会的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
主要表现在:首先,下岗职工和失业者,他们不但被排斥在就业结构之外,也被排斥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之外,而且这种状况有可能是永久性的,而非暂时性的,即他们的状况不会随着再就业创造出来的新职业而有所好转。
其次,断裂社会出现在城乡之间。
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使得农业无法实现产业化,农民的农业收入仅够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因此无法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成为一体,农民成为被甩到工业化社会结构之外的群体。
农民进城之后,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却因为城乡二元结构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的劳动力市场之外;而且,进城农民因为所谓的城市容纳能力,虽然已经在城市中进行劳动就业却不被承认为城市市民,他们既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子女不能在城市学校上学。
城乡断裂发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已经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城市越来越多地与国际市场发生交换,反而与农村不在一个交换体系,城乡之间以前的那种相互依赖减弱了。
而中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无疑成为拉断的力量,越是与外部接轨程度越高,就越与本社会没有关系。
在断裂社会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一个巨大的悖论:即使经济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但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不能从中受益;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却会从经济停滞中受害。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分析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原始建筑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 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游 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 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 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 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 源。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 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 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 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 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 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 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
先秦时期的建筑
•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 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徵,如方整规则的 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 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 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 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 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 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秦皇陵墓远景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 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 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 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 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 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 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 秦 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 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 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 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 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 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 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 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 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技术管理岗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技术管理岗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2022年1月13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A.0.245B.0.149C.0.326D.0.198【答案】:B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020年9月21日,联合国召开峰会,纪念联合国成立()A.75周年B.65周年C.70周年D.80周年【答案】:A3.2021年12月11日18时32分,中国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6号机组反应堆首次达临界顺利完成,标志着机组正式进入带功率运行状态,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A.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B.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一代核电机型之一C.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四代核电机型之一D.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二代核电机型之一【答案】:A4.实践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为()。
A.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B.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13C.客观性、目的性和探索性D.尝试性、探索性和学习性【答案】:B5.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的期限一般不低于:A.4年B.3年C.6年D.5年【答案】:B6.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调整:A.国家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B.国家民族间的关系C.国家局部之间的关系D.国家内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答案】:D7.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争取公平正义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夺取国家政权问题D.争取民主自由问题【答案】:C8.杜甫诗云“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下列与该诗句体现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答案】:D9.2022年8月24日,中科院院士()获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傅京孙奖,这是该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首次授予北美和欧洲地区以外的学者。
毛泽东思想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答案解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在党的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的是(毛泽东)2.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经深刻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
5.温家宝总理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仰望星空》的诗文,这里的“仰望星空”其本来含义是指(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8.党的幼年时期我们在应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犯的最主要的错误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9.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事例是(实事求是的提出)。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党在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走了一段弯路,其主要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3.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14.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所围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
16.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事例是(实事求是的提出)。
2023年2022-2027年中国吉林省建筑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2022-2027年中国吉林省建筑行业市场前景分析2022-2027年,中国吉林省的建筑行业市场前景将取决于多个因素,如政策环境、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吉林省建筑行业市场的潜力和趋势。
一、政策环境在政策上,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建筑业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将加强对建筑业的监管和规范。
此外,政府会继续加强金融支持,提高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推动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将有助于吉林省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经济发展随着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保证了建筑业市场的稳定增长。
可以看到,在未来的五年中,吉林省政府将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新能源、绿色建筑项目的投入,以提高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国内外投资也将逐步增加,进一步激励吉林省的建筑行业市场。
三、市场需求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人口涌入吉林省。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5%,城镇人口将达到1650万人。
城市化率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住房需求的增长,而中产阶级的崛起则将改变吉林省的建筑行业市场结构。
在未来几年,吉林省的建筑项目将由单纯的住宅和商业办公楼建设逐渐转向更加多元化的绿色和智能化建筑。
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吉林省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改变建筑行业的竞争格局。
例如,模块化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等技术在吉林省的应用将得到推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
综上所述,吉林省建筑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积极发展,将促进吉林省建筑行业市场增长。
吉林省建筑行业将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和稳定的市场。
关于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思考
关于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思考从去年以来,有不少大企业老总反映同一件事:农民工工资涨疯了,不仅超过定额人工工资几倍,而且要当天结算,有些民工甚至随时撕毁用工协议,漫天要价,不答应条件第二天就走人。
如果说个别企业反映,似乎可以不必大惊小怪,但许多企业都说同一话题,那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性行业,人力资源是建筑业的第一资源,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一线劳务队伍,建筑业很快就会萎缩。
在国家产业划分标准中,建筑业与工业同属第二产业。
从事工业生产的职工不论是化工、电子产业,还是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只要是属工业范畴,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一律称之为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的共同特点是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岗位,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是工人阶级的中坚力量;而建筑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公司以国有和城镇集体性质为主,当时的职工基本上都是固定工,享受国家统一的工资福利和劳动保障待遇,当然应是产业工人之一部分。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经过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建筑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筑业的用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企业自有队伍逐渐减少,有些老职工也转到管理层,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都是从农村招募来的,于是乎建筑职工被社会统称为农民工,称呼的改变也带来了建筑业职工的身份变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似乎建筑工人也就不属于产业工人了。
不可否认,由于传统的建筑业都是人随项目走,人员流动性大,加上相当多的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没有一定的技术,几乎是丢了镰刀拿瓦刀,未经培训,所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纪律性较差,甚至自由散漫,与传统的产业工人,特别是建筑农民工与正规建筑职工有一定差距,因此建筑农民工也就被列在建筑产业工人之外。
试想,如果再过十年八年,我国老一辈的正规建筑职工都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退休或生病难以上岗了,现在城市职工子女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个苦、脏、累的行业,而从农村进入这个行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又跟不上,那时的建筑业将会是什么状况,结果不堪设想。
建筑业包工头_农民工的关系形态和_省略_动策略_基于某地铁建筑工地的调查_任树正
社会科学研究2017.1.建筑业包工头-农民工的关系形态和行动策略———基于某地铁建筑工地的调查任树正江立华〔摘要〕建筑业包工头和农民工之间存在“家长式庇护”关系。
家长式庇护是一种基于先赋社会因素的庇护模式,其中具有情感维度和责任维度。
这种庇护行为形塑了建筑工地中劳动控制与反抗的策略。
在提供庇护的同时,包工头诉诸隐形的共识性契约,来获得对工人的控制、管理的合法性,而农民工依附于包工头的状态下争夺利益、反抗剥夺时则依赖乡土文化特质的人情法则与原始关系网络。
包工头对农民工的庇护是一种维持工地劳动力数量的有效手段,而农民工对包工头的依附,则主要是基于生存理性的考量。
〔关键词〕家长式庇护;依附;包工头;农民工〔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1-011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研究”(11&ZD036)〔作者简介〕任树正,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江立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建筑业农民工人数为5800多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1.1%。
相比“工厂政体”,建筑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生产过程难以被标准化和流水线化,建筑业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图景呈现多方面差异性的特征,这突出表现在建筑工地被隔离出来的物理空间形态、难以付诸流水线形式的生产作业及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复杂的包工头-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形态和互动博弈过程。
一、包工制、关系与建筑业劳动控制建筑工地中普遍采用“劳务分包制”。
作为劳动力的实际组织方式,劳务分包制,或简称包工制,在建筑业生产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包工头和农民工,是包工制中实际劳动环节的两个主体:不管劳务经过几层转包和分包,最终都需要由包工头负责具体生产的组织管理与工资发放,而农民工则是劳动力的实际提供者。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是复杂而丰富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一、最高阶层:政治精英与财富阶层在当今中国社会,最高的阶级可以称为政治精英与财富阶层。
这一阶层包括党和国家的高级官员,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超级富豪等。
他们通常拥有巨大的权力和经济资源,是社会的决策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二、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个庞大而不断增长的阶级。
他们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包括白领工薪阶层、技术专家、小商人、高级管理人员、教师、医生等。
中产阶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支柱。
三、新兴中产阶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兴中产阶层的规模不断壮大。
这一阶层包括高薪白领、知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等,他们通常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收入较高,生活质量较好。
新兴中产阶层的特点是年轻、独立思考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四、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中的主要劳动力阶层,大多数工人从事体力劳动,如制造业、建筑业等。
尽管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工人的生活条件有一定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低薪、劳动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一些农民工也逐渐进入城市工人阶级,但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一些限制。
五、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
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较好的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
尽管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农民的发展。
六、贫困阶级总体来说,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从政治精英和财富阶层到贫困阶级,每个阶层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都有着不同的贡献和面临不同的挑战。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各阶层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
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
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
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
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
第二,内部认同的形成。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边界中萌发“我们”与“他们”的概念和意识的。
第三,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在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阶层之间的流动是相当频繁的。
在农村,大约上亿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由过去种田的农民,成为农民身份没有改变的工人;还有上亿的农民,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或是打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农民,在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以部分时间从事多种经营。
应当说,在任何社会中,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都要经历某种门槛。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例伍国正吴越(此文发表在《华中建筑》2007年第四期)摘要: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
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
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
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里坊坊巷街巷村落形态1 前言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如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域地形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礼制思想、宗法制度、阴阳理论、风水观念、聚居伦理文化、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等等。
人们对其研究侧重于不同的方面。
本文试从城市聚居的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布局发展的过程出发,分析湖南明清村落形态特点,从村落发展的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以及对当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2 从聚落到里坊聚落是随着农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固定居民点,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早期聚落内部成员之间是相对平等的。
随着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就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村落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村落成为农村聚落的简称,成为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域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宽广舞台。
”[1]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和研究文献论述,城市聚落在早期表现为以商业手工业为主要构成和散居特征的附城邑寨——城市聚居区,随着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的加强,这种“散居型中心聚落的附城邑寨转化为等级分化的集聚型中心聚落内的里坊。
在这一过程中,……附城邑寨衍变成了城内的里坊;寨门、寨墙就自然地转变为坊门、坊墙”[2]。
3 从里坊到坊巷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居民居处之所,起源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最终形成,并盛行于隋唐。
乡村与城镇知识点总结
乡村与城镇知识点总结一、乡村与城镇的区别1.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以农民为主城镇:人口规模较大,多为非农人口2.经济发展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农业占主导地位城镇: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导,经济多元化3.社会结构乡村: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情味浓厚城镇:社会关系更为复杂,人际关系相对疏远4.生活方式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生活方式保守城镇: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生活方式现代化5.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相对简单,交通、医疗、教育资源有限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医疗、教育资源丰富6.环境乡村:环境相对清新,空气清新城镇:环境相对污染,空气质量较差7.教育水平乡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紧缺城镇: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教育资源丰富8.文化传统乡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城镇:现代文化影响深远,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二、乡村与城镇的发展问题1.人口流动乡村:人口外流严重,年轻人外出务工,老龄化问题严重城镇:人口聚集,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资源承载压力增大2.资源配置乡村: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城镇: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能源消耗大3.产业结构乡村:传统农业结构,产业单一,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业过度发展,造成资源浪费4.环境保护乡村:农村环境受到化肥农药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城镇: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5.社会福利乡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教育资源匮乏城镇: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教育负担重6.城乡差距乡村:城乡差距悬殊,农村贫困现象突出城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城市贫困仍需关注三、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发展1.乡村振兴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发展特色旅游、乡村教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鼓励城镇居民返乡创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城镇化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方法体系分析
天, 社 会财富急剧增长 , 但是所有人群分食
蛋糕 的机会却不公平 , 弱势群体没有 真正享
受到改革 的成果 ,社会贫富差距 日 益加大 。 牢 固树立并实践 中央提 出的 “ 科学发展观 ”
会学 的研究 中需要采 取一 种有 限度 的价 值
无涉原则 。《 大工地 》的作者就很好 的运用 了这个度 , 虽然在整个过程 中都涉及到价值 涉入 ,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 是相对客观地看待
了问题 ,比如,城市在推动建筑业 发展 的同
时忽略 了建筑农 民工的切 身利益 , 以及城市
1 .参与观察法
展 示了当前 中国建筑业农民工的真实工作状态和 日常生活 。同时展现 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处理转型 中国劳工 问题时的分析深度厦解释 力度 。
关键词 :农 民工 ;实地研究 ;阶级 ;价值
一
、
实地研 究方 式
个 度可 能会 降低资料 的信度 和效度 最终 就
会造成研究结果 的不真实性 , 所以我们在社
工人的生存图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1 2 。 【 3 】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 第三版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 0 0 9 年。 【 4 】 王绍 光.大转型: 1 9 8 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 向
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8 。 【 5 仕 政.重返阶级分析 ? ——论中国社会不
人 的情况下还能做 出客观评价事实 , 可以说
也是一种 理论 的进步 。
迫在眉 睫,改善弱势群体 的现状也确实是任
重道远 。
参考文献 :
《 大工地 》 为了摆脱 空洞 的数字 和抽象 的描述 , 作者直接接触 了上千名工人 ,并且
中国工人阶级的层次划分与社会地位分析
中国工人阶级的层次划分与社会地位分析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和庞大的阶级群体之一、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层次划分与社会地位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结构,还有助于了解工人阶级的组成和状况,从而对相关政策进行科学制定。
一、层次划分1.蓝领工人:蓝领工人是指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技能劳动的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
这一层次的工人多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从事建筑工、厂工、服务员等低技能工作。
2.高技能工人:高技能工人是指拥有专业技术、经过培训或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工人,他们在工作中需要运用复杂的工艺和技术,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高技能工人在产业转型和升级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电工、机械师、电焊工等。
3.知识工人:知识工人是指拥有较高学历和专门知识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研究、设计和管理等高级职能工作,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知识工人包括教师、科研人员、设计师等。
4.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是指拥有一定财富和资源,并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
他们在企业中担任管理职位,负责企业的运营和决策。
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分为私营企业的所有者和高级管理人员。
1.蓝领工人:由于低技能和收入较低,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大多数是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了许多年,但由于发言权和社会保障的欠缺,他们在城市中往往处于较为边缘化的地位。
因此需要加强他们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
2.高技能工人:高技能工人由于其专业技术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由于高技能工人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高,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不稳定,他们面临着重新学习和提升技能的压力。
3.知识工人:知识工人是社会中地位较高的一群,他们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
由于科技和知识的快速发展,知识工人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他们在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方面具备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业的阶级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国建筑业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巨大飞跃发展过程中,发展虽然迅猛,问题也很多。
其中,在技术层面,可以向国外直接借鉴、采购,问题不大,而在管理层面,则遇到巨大障碍,背后原因十分复杂。
但是,不改清楚这个管理原因,好的东西无法引进、本土化和再创造,更糟的是,还会影响技术的正确运用。
典型的,我们分析中国建筑业之与美国的不同,不在于硬件技术,而在于软件管理。
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提供几个重大问题来尝试分析一下。
但愿这对于正在推广新技术及管理模式的朋友们,多少会有些启发,尤其是做FM、BIM、LEED、软件的朋友。
【1】为什么中国的建筑是混凝土和砖混为主,而美国的则以钢结构和玻璃为主。
这个问题的分析直接影响诸如BIM、平法、工厂化作业等技术的发展前景。
这个问题的背景看似简单:混凝土和砖混作业所需劳动力密集,而中国人力便宜,但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看看历史才能理解这一点。
这一项,在100年前的美国即欧洲,就因为人力原因而逆转,钢结构和玻璃成为建筑的主题。
这个背景影响甚至于影响到建筑学的艺术语言,在建筑史上,1929年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包豪斯学派主将密斯设计的德国馆是“魏玛共和国”的形象工程,薄薄的顶板如同漂浮在8根镀铬的十字断面钢柱上。
展馆没有封闭的单个房间,没有确定的内外界限,墙体之间既阻隔又连通,既合围又开放,形成自由的流动空间。
也是从这届世博会开始,建筑本身成为展览的重要对象,包豪斯学派发展到后来成为”世界主义“,让钢结构和玻璃成为代替石头(混凝土)的主流材料。
至于混凝土楼板,后来也发展成为以轻质陶粒混凝土加压型钢板楼板为主的形式。
这种架构,让质量更加可控的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成为主流,而混凝土和砖混则是典型的现场加工作业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廉价劳动力始终是美国所缺少的(或者说是美国文化教育的基因中所希望避免的)。
虽然在美学上,混凝土的可塑性是钢结构无法取代的,但是,实用性的驱动力一直大于美学。
在结构计算理论上,混凝土结构的计算难度始终大于钢结构,砖混就更难了,在1840年代美国就率先出现了铸铁结构的桥梁,而没有计算方法,这种工程是无法付诸实施的。
在抗震性能上,无疑,钢结构的延性远大于脆嘣嘣的混凝土和砖,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才开始认真对待建筑抗震问题。
在环保方面,质量保证方面,钢铁的工厂预制和装配性能,很接近于传统制造业,而混凝土和砖头则非常受环境的影响。
钢的热膨胀系数和混凝土很接近,导致了混凝土和钢筋结合的可能性(1884年德国人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方法,而波特兰水泥则早在1824年美国就发明出来了),相对较为廉价的混凝土结构在一段时间内PK战胜铁结构。
除了美学之外,混凝土在抗压和大体积水坝之类的结构中,也具有绝对的竞争力,至少路面水门汀(这是cement的洋泾浜读法)还是水泥比较合适,现在道路最常用的是沥青混凝土。
但是,放眼1884年至今的建筑史,可以发现:在美国,混凝土和砖被控制在尽量少的范围内,而钢铁和玻璃则被尽量多的运用。
其背后的质量控制、进度、环保、造价、人力成本、计算方法起到了综合的作用。
而在中国的20年代,外滩已经出现了钢结构建筑,只是外壳被石头的装饰板包了起来,苏州河也有了铁制的外白渡桥。
这些钢铁都是进口的,无独有偶,同时期日本在建的帝国大厦,建筑大师赖特就安排美国加工的钢结构管桩飘洋过海去日本了。
要是论劳动力之廉价,此时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有着相当的基础,但是,由于欧美设计师的思想如此,也导致了一定的钢结构在远东地区应用。
到了解放后,新中国的钢结构产量根本不足以支撑钢结构的发展,就连混凝土中需要配备的钢筋,都来不及生产出来,于是当时还发明了所谓的”竹筋混凝土“,就是用竹子代替钢筋!而在同时期,美国诞生了结构力学的有限元算法。
这可是冰火两重天,中美建筑业此时已经决裂分野,这场戏,到了今天才又一次合在一起唱,这出戏的主角就是BIM。
不仅是有限元方法,美国还发明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及大量的产品,这给BIM 思想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引进这些技术,却没能在思想上跟上去,此时,因陋就简、自力更生业已成为传统!因陋就简带来的是能用就行,自力更生导致的是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全套体系。
但是,再一次发明有限元算法、计算机模型和BIM思想已无可能,只有在制图标准、设计规范上划圈圈,而且是不管砖头水泥钢筋玻璃,一股脑拿来看看,好用就上马。
在这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建造并非是唯一原因了,教育、体制、文化、法律、历史都成为影响因素,技术不再只是技术。
一个典型例子是:红砖在近年来由于环保要求已逐渐禁止使用,屡禁不绝之下,清水墙的砖工似已失传,两件事都属诡异,背后就是中国错综复杂的时代内因。
不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是很难看得懂这个现象的。
【2】绿色在中国是什么颜色?红砖是因为绿色的要求而禁止的,而屡禁不止,绿色的青砖则早已自动消失。
看似市场的力量最大,实则不然,中国的市场力量,是有很多支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的,包括数以亿计的农民工。
若想分析清楚一个问题,则必须锁定很多其他因素,但是每个因素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每个因素都是不确定的(不充分的市场化,实际就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能理解的市场,而是中国特色的市场)。
中国最近一次在哥本哈根世界级的绿色战争中,发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强音,此事件直接引发了国内建筑业的剧烈反响。
中国建筑业的从业单位,在百万的数量级上,简直是数不清,但是都一致的向客户介绍自己所做工作乃属绿色。
在这个一致性上,和美国是一样的,在美国有的是数不清的测评、认证、数据、协会,看似杂乱无章而政府又不管不问的建筑业,交织着表象的背后却只有一支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市场的力量,就连绿色认证及其协会都要在市场上拼杀奋斗,才能赢得最大客户——联邦政府的采购单子,LEED现在是领导者地位。
把LEED引入到中国来,就是近年来的事情,在中国可以看到这样的奇景:最先进的认证体系,和最落后的生产方式,可以共存在一个市场上,而且这最落后的生产方式建造出来的建筑物,居然也可以得到最先进的绿色认证。
估计只有懂得毛主席的阶级分析理论,才能看清这一切。
LEED在中国市场上居然也PK胜过国家星级标准,深受客户青睐。
但同时,LEED 的创始人却表示:当代中国建筑的绿色性能比古代建筑要差很多。
乡村的土坯窑洞反而是最生土自然的绿色建筑,他可能不知道最大量的乡村宅基地盖房子,用的是粘土砖瓦,土坯工艺可能已经像砖工一样失传了。
【3】为什么施工图必须要设计师画,施工单位只能按图施工,中间还隔了一个审图公司。
为什么设计院的大部分工作是画图,而居然没有绘图员的专业分工。
为什么有些职业资格认证,在国家部委之间会打架竞争。
这背后是体制问题,体制,就是体系架构,属战略层面的问题。
建立优秀的体系结构,背后必然得有优秀的教育、文化、体制这等战略层面的东西支撑,就连协会这种机构的专业性都非一般。
中国建筑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架构,也是建国几十年来各行业通行的一套体系,其基因是相通的。
想认识清楚这一套东西,非得把背后的东西都得搞清楚才行,这是外国人无法完全读懂中国的原因,也正是本土化的市场所在。
中国建筑业的体系架构,比之美国的自由市场体系,是先天不足,而又积重难返,现在又遇到大工地时代,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中出来,匆忙之中应对,有时候看似完全没有体系,而实际上是有的,特别是当你遇到无解的问题时。
此时,在战略层面上就必须认真思考,找到切入点,否则,照搬国外,必死无疑。
这个格局给了大家难题,同样也给了大家机会,否则,如果连体系结构都完全照搬美国进来,那么本土早就完全成为美国厂商的代理商而无创新机会了。
本土公司必须要意识到:目前的这个体系架构,是对外来竞争者的最佳防线,也就是对本土公司的最佳淘金机会。
回到绘图员问题,在香港就可以看到设计院有专门的绘图员角色,干到50多岁退休也还是绘图员,他的职业定位就是绘图员而非设计师。
建筑大师赖特是学土木专业的,出来工作就先做绘图员,找到机会才转成建筑师。
设计师”应该“只管专业设计,而大量的施工图”应该“由承包商绘制直接指导施工,设计和绘图”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和角色,这在国外都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事情,但是在目前国内,都是重大的问题,尤其对于BIM这项技术。
施工队的”农民出身“,不会画图,难道不是最初把绘图工作交给设计院的理由吗?不要说绘图,连图都看不懂——1958年苏联专家撤走的时候,还留下一些图纸,复制到全国各地照样盖楼,那时候全国能看懂图纸的人总共才有多少?整个国家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的体系架构都是照顾这个起点的,这只在短短几十年间,至今尚未见到整个体系彻底现代化的可能。
架构一个合理的体系也许还需要几十年,因为毕竟要照顾到庞大国土的每个角落,中央的力量无法顾及全部,最终肯定还是要交由市场完成这个海量的工作。
中国古典屋顶的斗拱架构体系的成熟,也花了几百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业的阶级分析,就要从最基础的从业人员情况和最近几十年的历史着手,去看各方面的付出和收益是什么情况。
其中,农村与城市,计划与市场,是最简单实用的分析工具。
【4】为什么工地上要有一个监理,还要旁站。
监理是90年代工程质量急剧下滑时代产生的,由国家驱动,为甲方(此时多数甲方是国家企事业单位)聘请社会监理,来监督工程质量。
最初是监督施工单位,后来也被赋予监督甲方,而实际上只能被架空,再到后来成为政府延伸出来的质量监察,旁站监督混凝土钢筋作业(相比于钢结构,这种现场作业占据了大多数)。
至此,监理行业已无可能升格为项目管理、代甲方、总承包管理等等角色。
以监理环节为代表的由政府出台细则来治理导致的各个专业的兴衰,是建筑业体系架构演变的温度计。
规划设计消防等报审、环境评估、审图公司、政府请专家”帮助“业主评标也如此。
此处进行的阶级分析,重点在于:甲方多数是国家企事业单位。
这一点很要命,国家本位带来的规则,和民间市场本位完全不同。
看看1998年《建筑法》出台前后的情况即知,一个国家的行业根本大法,却基本上是政府婆婆妈妈关心自己下级单位的姿态,在市场化已经如火如荼的年代,其出台可谓是一场秀,内容可谓是一瓶花。
不解和不愿意接受的人很多,但真正懂行的中国人,则会在这个框架内如鱼得水。
对于国资建筑,甲方的缺位带来了很多问题——以至于影响到现在FM、BIM和LEED的推广。
【5】为什么建筑业的招标,主要是暗标,而很少有公开化的演讲竞争。
【6】为什么国内完全没有一个贯穿建筑生命周期的管理专业(设施管理)出现?为什么物业管理专业始终上不去主流大学本科的”档次“?物业管理在90年代末期房地产市场兴起,才走进大众视野,短短数年即成大行业。
而管理专业又不象工程计算专业那样容易速成,管理专业需要实践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往返数次才能形成一套体系,而这期间,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互动更慢一层,又兼住宅小区物业关涉小区自治、居委会治理等政治话题,故而举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