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城濮之战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4c52c61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3.png)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
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
先轸(zhen,音诊)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
”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在卫国娶妻,假如攻打曹、魏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二十八年春季,晋文公准备攻打曹国,向卫借路。
卫国不答应。
回来,从南河渡过黄河,进攻曹国,攻打卫国。
正月初九日,占取了五鹿。
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
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晋国人不答应。
卫成公想结好楚国,国内的人民不愿意。
因而赶走了他们的国君,来讨好晋国。
卫成公离开国都住在襄牛。
公子买在卫国驻守,楚国人救援卫国,未能得胜。
鲁僖公害怕晋国,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
骗楚国人说:“他驻守没有到期就想走,所以杀了他。
”晋文公发兵包围曹国,攻城,战死的人很多。
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
听了士兵们的主意,声称“在曹国人的墓地宿营”。
军队转移。
曹国人很害怕,把他们得到的晋军尸体装进棺材运出来。
晋军由于曹军恐惧而攻城。
三月初八日,进入曹国,责备曹国不任用僖负羁,做官坐车的反倒有三百人,并且说当年观看自己洗澡,现在罪有应得。
下令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这是为了报答恩惠。
魏犨、颠颉发怒说:“不为有功劳苦劳的人着想,还报答个什么恩惠?”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
魏犨胸部受伤,晋文公想杀死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叫人去慰问,同时观察病情。
如果伤势很重,就准备杀了他。
魏犨捆紧胸膛出见使者,说:“由于国君的威灵,难道我敢图安逸吗!”说着就向上跳了很多次,又向前跳了很多次。
晋文公于是就饶恕了他,而杀死颠颉通报全军,立舟之侨作为车右。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
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请楚国解围,他们又不答应。
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976c27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6.png)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
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
晋、楚之战势在难免。
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
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
成王亦存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
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
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
果然,子玉忿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东北)的晋军驻地。
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
这样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
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
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
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
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
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
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
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
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
楚左军大部被歼。
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https://img.taocdn.com/s3/m/79be800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3.png)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1. 战争简介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
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
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
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
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
正月占卫五鹿(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山东定陶西北)。
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
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
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Min yi)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
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
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85e859194431b90d6c85c7fe.png)
二、战局解析
战 争 示 意 图
三、人物形象与性格分析
晋文公
子犯
先轸
楚成王
子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言:缓急相替,圆滑无痕。 形象:貌似无方,内蕴霸气。
语言:激情飞扬,失之粗率。 形象:精于决断,疏于深虑。
语言:引人入毂,柔中有刚。 形象:有勇有谋,沉稳老辣。
语言:指东道西,高深含蓄。 形象:知己知彼,当断不断。
本课结束
晋楚城濮之战
一、战争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对时局的影响
战争始末:
公元前636年,晋献公卒,60多岁的重耳返晋继位, 是为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受到楚君的接待。在晋文 公即位的当年,周王室内乱,王子带赶走了周襄王。晋文 公抓住这一时机约会诸侯,平定叛乱,迎周襄王复位,博 得了“尊王”的名誉,提高了自身威望。前632年,楚因 宋国附晋,率陈、蔡、郑、许之兵伐宋。晋则率宋、齐、 秦之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诱楚北上。双方大战于城濮 (今山东鄄juàn城临濮集),楚方溃不成军。城濮大捷使楚 国向北发展的兵力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晋文公在 践土(今河南荥泽)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 至此,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以后80年间, 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
语言:心直口快,飞扬跋扈。 形象:小肚鸡肠,意气用事。
四、从本文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1) 结构完整曲折。有背景材料的交待、中间插有倒叙、 结尾有对战争的总结。 (2) 线索明暗交错。以晋楚各自的谋略及战争前后的时间 顺序为明线,而以子玉的行为、文公之梦为暗线,预示着 战争的必然结果。 (3) 事件详略结合。战前晋国的谋略、文公之梦相当仔细。 而对战争本身的过程则较为粗略,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历史 观,不是为写事而写事,而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战争理念。 (4) 情节富于戏剧性。郑文公之梦与楚子搏;子犯与先轸 对于复魏侯及封曹事,彼此虽非敌对双方,但作者用语言 巧设悬念,使双方观点相佐,人物形象在矛盾跌起中更为 突出。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e2ab734336c1eb91a375dca.png)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①,终朝而毕,不戮一人。
子玉复治兵于,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贾尚幼,后至,不贺。
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
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
’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贺,何后之有?”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于是乎蒐于被庐③,作三军。
谋元帅。
赵衰曰④:“郤觳可⑤。
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
《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⑥。
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
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还,自南河济。
侵曹伐卫。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晋郤毅卒。
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
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⑦,楚人救卫,不克。
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
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⑧,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
”师迁焉。
中国上下五千年-城濮之战
![中国上下五千年-城濮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7589449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2.png)
中国上下五千年-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城濮之战吧!城濮之战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国在泓之战中击败宋国,欲与楚成王争夺天下霸权的宋襄公身受重伤,拖了一年多便不治而死。
此时,齐国在齐桓公死后国力衰落,秦国则偏处西隅,还在发展壮大当中,均无力对抗楚国。
而郑、许、陈、蔡、鲁、卫、曹等中小诸侯国慑于楚国的军威,更是纷纷向其臣服效忠。
楚国国势大张,楚成王一时间似乎已触碰到了诸侯霸主的宝座。
然而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晋公子重耳——楚成王生命中的克星——在流亡十九年之后终于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对内拔擢贤能,整顿国政,发展经济,壮大军队,对外联秦合齐,尊王攘楚,晋国在短短几年间就一跃成为楚国争霸的最强劲对手。
晋楚之战一触即发,势所难免。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国会同陈、蔡、郑、许五国军队攻打宋国,宋襄公之子宋成公向晋国求救。
晋国中军元帅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说:“取威定霸,在此一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出兵。
随后他扩编三军,任命将领,亲率大军出征,拉开了晋楚大战的序幕。
晋军倾巢而出,但并不是直接援助宋国,而是去讨伐楚国的同盟国曹国和卫国。
晋国君臣的计划是,引诱楚军北上救援曹、卫,这样既可解宋国之危,又能以逸待劳,占据主动。
然而楚军并不上钩,继续猛攻宋国。
这时,以谋略见称的优秀军事将领先轸再次向晋文公献计:“让宋国用重金贿赂齐、秦二国,请齐、秦劝楚退兵。
眼看就要打下宋国的楚国必然不听他们的劝解,如此一来齐、秦必怨怒楚国,而坚定地站在我们一边。
同时我们可以承诺将打下的曹、卫部分土地分给宋人,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
”晋文公依计行事。
果然,楚成王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恼怒楚国不买他们的面子,随即与晋国结成联盟。
同时,晋军也已攻破了曹、卫两国。
楚成王见中原形势已变,就命令攻宋总指挥楚令尹子玉撤军回国,日后再寻战机。
城濮之战文言文翻译
![城濮之战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b680b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3.png)
晋楚城濮之战,楚子重、子玉帅师伐宋,围宋都,宋告急于晋。
晋侯召仲尼曰:“吾欲与楚战,子为之辞。
”仲尼对曰:“臣闻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楚人方强,未可轻也。
且宋,吾之与国也,不可不救。
”晋侯曰:“然则如之何?”仲尼对曰:“吾闻之,善为国者,不以私害公。
吾将帅吾之师,往救宋,必败楚师。
”晋侯从之。
乃使解扬如宋,告宋人曰:“晋师已至,吾将帅吾之师,往救宋,必败楚师。
”楚人闻之,惧,遂去宋。
晋师遂追之,及楚师于城濮。
晋军帅先轸曰:“楚师远来,人马疲惫,击之可也。
”晋侯从之。
遂战,楚师败绩。
子玉收余兵,宵遁。
晋师遂逐之,遂至楚境。
楚人闻之,大惧,遂请和。
晋侯曰:“楚人已败,不可不追。
”遂追之,遂及楚师于冥泽。
楚师败绩,子玉遂自杀。
晋师遂入楚境,遂至郑国。
郑伯闻之,大惧,遂请和。
晋侯曰:“郑人已附楚,不可不伐。
”遂伐郑国。
郑伯闻之,大惧,遂请和。
晋侯曰:“郑人虽附楚,吾已败楚师,不可不取其城。
”遂取郑国。
楚人闻之,大惧,遂请和。
晋侯曰:“楚人已败,吾已取郑国,不可不报。
”遂报楚,楚人惧,遂请和。
晋侯曰:“楚人已败,吾已报楚,不可不守。
”遂守楚境,楚人惧,遂请和。
《城濮之战》文言文翻译: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楚国的子重和子玉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围困了宋国的国都。
宋国向晋国求救。
晋侯召见孔子说:“我想和楚国作战,请您为我制定策略。
”孔子回答说:“我听说,擅长作战的人并不总是表现出赫赫战功。
楚国正处于强大之时,不可轻举妄动。
而且宋国是我们的盟友,我们不可不救。
”晋侯问:“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孔子回答:“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会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我将率领我的军队去救援宋国,必定能打败楚军。
”晋侯采纳了孔子的建议。
于是派遣解扬前往宋国,告诉宋国人:“晋军已经到达,我将率领我的军队去救援宋国,必定能打败楚军。
”楚人听闻此言,感到恐惧,于是撤军离开宋国。
晋军随后追击,在城濮追上楚军。
晋军将领先轸说:“楚军远道而来,人马疲惫,可以攻击。
城濮之战的典故简介
![城濮之战的典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049084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6.png)
城濮之战的典故简介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城濮之战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城濮之战的意思公元前632年,晋国为救援宋国之围,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击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联合齐、秦国,南下救援宋都商丘。
楚军元帅成得臣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楚军大败。
城濮之战的典故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
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
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
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
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
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
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
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
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
先秦散文《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a9da00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1.png)
先秦散文《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①,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②。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和译文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6691f671fe910ef12df886.png)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和译文【原文】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1)。
楚师背郄而舍(2),晋侯患之。
听舆人之诵曰(3):“原田每每(4),舍其旧而新是谋(5)。
”公疑焉。
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6),必无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7),楚实尽之。
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晋侯梦与楚子搏(8),楚子伏己而嘏其脑(9),是以惧。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10),吾且柔之矣(11)!”子玉使斗勃请战(12),曰:“请与君之士戏(13),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14)。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15):戒尔车乘(16),敬尔君事,诘朝将见(17)。
”晋车七百乘,靶、勒、鞅、鞴(18)。
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19),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20)。
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21),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22),子上将右(23)。
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
陈、蔡奔,楚右师溃。
狐毛设二旆而退之(24),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25),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26)。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于西,楚左师溃。
楚师败绩。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27),及癸酉而还。
甲午,至于衡雍(28),作王宫于践土(29)。
乡役之三月(30),郑伯如楚致其师(31)。
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32)。
晋栾枝人盟郑伯。
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丁未,献楚俘于王(33):驷介百乘(34),徒兵千。
郑伯傅王(35),用平礼也(36)。
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37)。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候为侯伯(38),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39),彤弓一,彤矢百,舻弓矢千(40),钜氅一卣(41),虎贲三百人(42)。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城濮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城濮之战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b1839e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d.png)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城濮之战的故事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东鄄城西南)地区进⾏的争夺中原霸权的⾸次⼤战。
晋⽂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楚军⼤败。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城濮之战的故事。
城濮之战 俗话说“先下⼿为强,后动⼿遭殃”。
在军事上,“先发制⼈”也是⼀个重要的命题。
早在《左传》中便有“先⼈有夺⼈之⼼”的提法,后⼈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
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在⼀定条件下,“后发制⼈”也是军事⽃争的重要⼿段,它与“先发制⼈”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
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段,以反攻为⽬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上这⽅⾯的典型战例之⼀。
城濮之战发⽣于鲁僖公⼆⼗⼋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进⾏的第⼀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的⽅针,从⽽最终击败了不可⼀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的齐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
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并在泓⽔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的势⼒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国家。
正当楚国势⼒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重⽿历尽艰⾟,终于回国即位,就是晋⽂公。
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整军经武;对外⾼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实⼒。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介绍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2954a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a.png)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介绍城濮之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介绍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
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
晋、楚之战势在难免。
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
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
成王亦存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
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
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
果然,子玉忿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东北)的晋军驻地。
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
这样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
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
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
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
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
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
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
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
中国史上战争(11)晋楚城濮之战
![中国史上战争(11)晋楚城濮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857ee13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0.png)
中国史上战争(11)晋楚城濮之战楚国致力中原与晋国图霸期领导诸侯捍卫中原之冲突是城濮大战基本导因。
周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634年,楚国控制中原之形势实已相当稳固。
不料中原诸侯宋国忽叛楚通晋,予晋文公以莫大之鼓舞,亦予楚成王以莫大之打击。
时适齐鲁构衅,鲁派臧文仲向楚乞援,楚正派兵援鲁伐齐,乃移一部之兵围宋缗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冀其悔悟。
宋成公毫无反应,楚成王乃于次年冬,自率陈、蔡、郑、许联军伐宋,围攻宋都,讨其叛楚通晋之罪。
宋国被攻,宋成公即遣大司马公孙固乞援于晋。
晋文公正欲挫楚北进之势,又见宋国位于中原心脏地带,若折而降楚,则中原大局将无法挽救;而宋国现正在楚国势力四面包围之中,形势至为危迫。
于是晋文公采纳先轸决定救赵建议,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兴兵渡河而东。
晋军作战方略晋军直接救宋,必须途经曹卫之地;而曹卫附楚,将为其后方之患。
且战争若在宋境,则离楚近而晋远;反之若伐曹卫,而致楚师于曹卫之地,则离晋近而楚远。
故狐偃说:“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晋文公迅即采取是项方略。
晋军战略行动晋文公决定先伐曹卫以引诱楚师北上,即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出师,声言伐曹,以讨其昔年过曹时怠慢之罪。
晋军伐曹,欲假道于卫,由卫之白马口(今滑县北)渡河。
卫人勿许,晋乃由南河(今河南省汲县南)渡河东进。
正月十五日戊,晋军袭取卫之五鹿(今河北省濮阳县南之五鹿),并令郤步扬守之。
于是大军东进,集中于卫地敛盂(今河北省濮阳县东之敛盂聚)。
敛盂位于卫齐鲁曹四国交界处,为战略要地,并接近齐国,借可与齐国通往来;一面遣使至齐,与修桓公之旧好。
二月,齐昭公(孝公于上年六月卒,昭公潘嗣立;昭公,桓公子)来会,晋文公与之盟于敛盂。
卫成公见晋大军既集中敛盂,直压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卫废县址);又见晋齐同盟,声势益张,于是请求加盟。
晋文公未之许,卫侯因遣使告急于楚。
卫人乃起而逐卫侯,卫侯逃于襄牛(今河南省睢县)。
城濮之战的典故_城濮之战的故事
![城濮之战的典故_城濮之战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5bf07c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a.png)
城濮之战的典故_城濮之战的故事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那么你对城濮之战的典故了解有多少?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城濮之战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城濮之战的典故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
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
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
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
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
正月占卫五鹿(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山东定陶西北)。
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
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
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
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
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
城濮之战的典故
![城濮之战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0112e7ae45c3b3567ec8baa.png)
城濮之战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带来的城濮之战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城濮之战的意思公元前632年,晋国为救援宋国之围,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击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
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
晋国联合齐、秦国,南下救援宋都商丘。
楚军元帅成得臣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楚军大败。
城濮之战的典故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
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
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
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
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
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
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
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
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
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
四八、晋楚城濮之战
![四八、晋楚城濮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077704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2.png)
四八、晋楚城濮之战自从泓水之败以后,宋国就一直不得不屈服于楚国。
现在,晋文公纳襄王于王城之后,宋成公觉得晋国有实力对抗楚国,便仗着自己的老爸宋襄公当年曾经厚待过流亡的晋文公,决定背楚附晋了。
齐桓公死后,中原已经没有势力能抗衡楚国,楚成王重新燃起了称霸中原的希望,此时形势一片大好,当然不能允许宋国这样的背叛行为存在,于是命令楚国的令尹子玉(成得臣)和司马子西(斗宜申)在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三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前634年)的冬天率军伐宋,包围了缗(今山东济宁金乡县东北)。
第二年冬天,又联合陈、蔡、郑、许包围了宋国的都城。
宋成公害怕了,赶忙派伯父公孙固,也就是那个数次劝谏宋襄公的目夷,到晋国去求救。
晋文公犹豫不决。
先轸(zhěn)劝他说:“出兵解除宋国的危难,是一个既能报答恩情,又能立威称霸的好机会。
”晋文公也觉得有道理,但又担心干不过楚国,所以一时拿不定主意。
不过,其实自从周襄王七年(晋惠公六年,鲁釐公十五年,前645年)“作爰(yuán)田”和“作州兵”以后,晋国的政局基本还算稳定,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完全有能力跟楚国在中原一较高下,对此晋文公不可能心里没数,所以他的担忧到底出自什么心理,我们很难揣摩。
是狐偃打消了晋文公的担忧。
他对晋文公说:“曹国刚刚跟楚国结盟,卫国刚刚跟楚国通婚,先攻打这两个国家,楚国不能不救,自然也就解了宋围。
”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曹、卫两国都曾无礼于他,而楚成王却对他礼遇有加。
打曹、卫这两个国家,既能出当年的恶气,又能避免跟有恩且强大的楚国交战,还能帮助同样有恩的宋国,是个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于是晋文公以打猎的名义进行军事演习,并乘机进行扩军,把他老爸晋献公扩编的上下二军继续扩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置将、佐各一人,以中军将为正卿,中军佐为次卿,余者为下卿,建立了晋国著名的“三军六卿”制度。
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鲁釐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春,晋国做好了军事准备,打算借道于卫伐曹。
城濮之战简介可编辑全文
![城濮之战简介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84e70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7.png)
战争影响
● 楚国
● 之前,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 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尘。……城濮一战, 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 才能维持。
战争经过
● 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 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
● 楚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 焉。”晋栾枝答词却相当谦恭:“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 敢当君乎?既不获命,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
● 外交策略
● 在外交上,晋文公长于争取与国。他打着“报施救患”的旗号伐楚,一方面赢得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 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领地范围,达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巧施“喜赂怒顽”之计,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 害矛盾,争取齐、秦的联盟,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后又“私许复曹卫”,使曹、卫“告绝于楚”,以瓦解楚军的联盟; 开战时,又采取克制态度,对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地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反之, 楚国为夷国,处于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排斥的地位,尽管宋、曹、卫等小国在其强权下屈服,但一遇晋国与之相争,便迅 速向晋国靠拢,楚国也因此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e2ab734336c1eb91a375dca.png)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全文翻译与鉴赏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①,终朝而毕,不戮一人。
子玉复治兵于,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贾尚幼,后至,不贺。
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
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
’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贺,何后之有?”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于是乎蒐于被庐③,作三军。
谋元帅。
赵衰曰④:“郤觳可⑤。
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
《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⑥。
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
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还,自南河济。
侵曹伐卫。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晋郤毅卒。
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
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⑦,楚人救卫,不克。
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
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⑧,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
”师迁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楚城濮之战及译文【经】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楚人救卫。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
畀宋人。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
楚杀其大夫得臣。
【传】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还,自南河济。
侵曹伐卫。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晋郤縠卒。
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
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
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
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
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
”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三月丙午,入曹。
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且曰:“献状。
”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
魏准、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蓺僖负羁氏。
魏准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病,将杀之。
魏准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乃舍之。
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従晋师。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
‟又曰:… 知难而退。
‟又曰:… 有德不可敌。
‟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従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
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従晋师。
晋师退。
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
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次于城濮。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公疑焉。
子犯曰:“战也。
战而捷,必得诸侯。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车七百乘,革显、革引、鞅、革半。
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鲁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
”子西将左,子上将右。
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
陈、蔡奔,楚右师溃。
狐毛设二旆而退之。
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
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楚师败绩。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
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译文:(宋国被楚包围)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告急。
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如果丢开宋国不管,宋国将与我们绝交;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不会答应。
我要是与楚国交战,齐、秦两国不同意,那怎么办呢?”先轸(晋军中的主帅)说:“让宋国不求我们,而把礼物送给齐、秦,通过齐、秦两国向楚国请求退兵。
同时我们扣留曹国君主,把曹、卫的土地赏给宋国,楚国舍不得曹、卫,必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请求而退兵。
齐、秦两国喜爱宋国的礼物,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卫国的土地给了宋国。
楚成王进入申城并住下来,命令申叔撤出穀地,让子玉撤离宋国,说:“不要迫近晋军!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了,而终于得到晋国。
险阻艰难,全部都经历体验过了;民情的真假虚实,全都了解了。
上天赐给他高寿,同时除去了他的仇人,这是天意安排好的,难道能够废除吗?兵书说:…适可而止‟。
又说:…知难而退‟。
又说:…有德的人不能阻挡‟。
兵书上说的这三句话,就是指晋国的情况。
”子玉派遣伯棼见楚成王要求出战,说:“我不敢说必定能成功,只希望乘此机会来堵说坏话的小人之嘴。
”楚成王发怒,少派军队给他,只有西广、东宫两支队伍与子玉的亲兵600人跟从他(若敖:子玉的祖先,指子玉同族人组成的人亲兵)。
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你们恢复卫侯(卫国君主)的地位,封还曹国的土地,我也就解除对宋国的围攻。
”子犯说:“子玉无理啊!做国君的得到一样好处,而做臣子的倒得到两样好处。
不可失去这战机啊(按:这是鼓动晋文公应抓住子玉无礼的机会发动攻势)。
”先轸说:“您答应子玉的要求吧。
使人家安定就叫做礼。
楚国一句话使三个国家(宋、曹、卫)得到安定,我们一句话却把它们断送了,那是我们无礼,我们还凭什么去作战呢?况且,我们不答应楚国的要求,就是背弃宋国,既然我们是来救援宋国的,结果却又背弃它,那怎么对诸侯各国交代呢?楚对曹、卫、宋三国施行恩惠,而我方却对三国结下怨仇,怨仇结多了,又靠什么去作战呢?不如私下应允曹、卫两国同他们联合,把宛春拘留起来激怒楚国,等决战后再来考虑曹、卫复国等问题。
”晋文公很高兴。
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
曹、卫宣告同楚国绝交。
子玉发怒,追击晋军。
晋军撤退。
军吏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楚方的统帅是臣子,国君倒要躲避臣子,这是耻辱啊!而且楚军连年在外,疲劳不堪,士气低落,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军队的士气只要理直就会壮盛,理亏就要衰竭,哪里决定于出兵时间的长短呢?我们以前如没有楚国的帮助就到不了今天,现在退后九十里地让他们,这就是我们对楚国的报答。
背弃楚国的恩惠、不讲信用,反而去保护楚国的仇人,这就是我方理亏,楚方理直了。
楚军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说士气衰竭。
如果我们退避三舍,楚军也撤回国,我们就达到救宋的目的,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楚军不肯撤退,我方做国君的节节退让,而他们做臣子的倒步步进犯,那就是他们无理了。
”晋军退后三十里,楚军想停止前进,子玉却不答应。
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初夏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二人都是齐国将领)、秦国的小子慭(秦穆公的儿子)进驻在城濮。
楚军背靠酅山扎下营寨,晋文公担心这件事。
听到士兵们歌唱:“田野上的草啊,生得多么茂盛;快丢掉那旧根啊,把新的种子来播种(按:这是运用比兴手法,劝说晋文公弃旧图新,下决心一战)。
”晋文公很疑虑(按:晋文公听到士兵们要求快些作战的歌,因无把握,所以疑虑)。
子犯说:“下决心打一仗吧!如果打胜仗,必定能得到各诸侯国的信赖而称霸;如果打败仗,我们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的优越地理环境,也决不会有什么妨害。
”晋文公说:“对于楚国的恩惠怎么办?”栾枝说:“汉水以北我们同是姓姬的兄弟国家,都被楚国消灭光了。
怎么能只想到小恩小惠(指楚曾礼遇晋文公)而忘了大耻辱(指楚消灭了姬姓兄弟国),不如下决心打吧。
”晋文公梦见和楚王徒手搏斗,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并且用嘴吮[发shun上声]吸自己的脑髓,因此感到害怕。
子犯说:“这是吉兆,你被楚王按在地上,面向天,这是我们得到上天的帮助的兆头;楚王伏在你身上吮你的脑袋,这是他面向地服罪的表现。
凡此说明我们已经使他驯服了。
”子玉派遣斗勃(楚国大夫名)向晋国挑战,说:“请允许我们同你的士兵们游戏一番,你只管靠在车轼上观看,我自己也陪你看看。
”晋文公派遣栾枝回答说:“你的话我们国军知道了。
楚君的恩惠,未敢忘之,所以呆在这里(指退后九十里的地方)。
我们为了你大夫(包括子玉)尚且退兵九十里,难道敢抵挡你们的国君吗?既然得不到你们的谅解,那么请费心告诉贵国几位将军,准备好你们的战车,重视你们国军的任务,明天早晨我们战场上见吧。
晋国700辆战车(兵士约5万2千500人),军容齐整(韅、靷、鞅、靽:马身上的缰绳络头之类,借指军容齐整)。
晋文公登上莘国旧址的废墟,检阅了军队,说:“士兵懂得礼仪,少壮在前,年长的在后,井然有序,他们可以任用了。
”于是砍伐树木,用来增添武器。
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
胥臣统领部下去抵挡陈、蔡联军。
子玉以600亲兵率领中军(按:春秋时大国军队一般设上中下三军,中军地位较高,统帅每居中军),说:“今天必定叫晋军完蛋。
”子西(楚国司马,名斗宜申)率领左军,子上(名斗勃)率领右军。
胥臣用虎皮蒙在战马身上,先进攻陈、蔡两军。
陈、蔡两军逃跑,楚军的右翼部队溃散。
狐毛(晋上军统帅)虚设两面大旗(只有中军主帅可立两面大旗)以撤退来迷惑敌人派,中军统帅栾枝让车子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假装逃走,楚军驱马挥师追赶之,原轸(即先轸)、郤溱(晋军中军副帅)指挥中军精锐拦腰攻击楚军左军(公族:国军同姓贵族组成的部队,由国君亲自率领)。
狐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子西,楚国的左翼部队溃散。
楚军大败。
只有子玉收兵不动,所以不败,没有全军覆没。
晋军歇兵三天,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到四月初八才回去。
四月二十九日到达衡雍,在践土建造饿一座周天子的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