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合集下载

谈沈从文二_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谈沈从文二_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

因此 在 这 些 作 品 的 字 里 行 间 跳 跃 着 一 种 欢 快 的旋律
,
,

然 而 这 些 作 品 也 并 非 全 是 喜 剧 沈 从 文 既 注 意 到 这 种 原 始 爱 情 牧歌 式 的 一 面 也 看 到 了 原 始 野 蛮性 投 下 的 阴影
,

月下小景 的爱 情 悲剧 直接 植根 于 一 种 野 蛮 风 俗
” 。


女 子 同第一个 男子 恋
, ,
爱 却 只许 同 第二 个 男 子 结 婚
小说 结 局 写 小 寨 主 和 女 孩 子 的双 双 含 笑 赴 死 则 充分 展 现 了 作 者 在 想 象 中 完 成 了原 始 生 命 形 态 的构 图 并 非 为 着

着 哀 痛 微 凉 里 夹 着忧 郁 有 着 自 己 独有 的 美 学 风 格 建 立 起 了一 个 特 有 的 文 学 世 界
写 实叙 梦 描 人 生 形 式
, ,
,


在 沈 从 文 建 造 的 文 学 世 界 中 沉 落 的都市 人 生 与 生 命 多 方 的 乡村 社 会 犹 如 震 撼 人 心 的 旋
“ ”
,
年 当 五 四 运 动 浪 潮 的余 波 波 及 湘 西 时 年 轻 的沈 从 文
, , ,


抱 定 为未 来 的 人 类 去 设 想 的 念 头 只 身飘 流 到 北 京 走 向 一 个 陌 生 的 世 界

在北京 最初 激
,
,
起 沈 从 文 创作 冲 动 的 还 是 他 所 熟 悉 的 故 乡 生 活
怯 怯 地 听 着 山坡 上 鬼 撒 沙 子 发 出 的声 响 被 逼 落 草 的 山 大 王 大 张 旗 鼓 地 摆 排 场 娶 商 人 的 女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但是,《边城》的爱情悲剧却与上述悲剧完全不同。 它是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 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 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 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 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 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 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 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 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 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 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 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

作品的爱情是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 洁、天真的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 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 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 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 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 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 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把哥 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 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 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 等着傩送。作品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 来!”

《八骏图》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 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 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 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沈从文的成熟期创作属于人性抒写时期,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沈从文已经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力,逐渐成为知名作家,也结交了一些同行好友,因此,经济上的压力减轻,对于都市的排斥感也相对减少了许多。

因此,在沈从文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作家的情感表达趋于客观化和复杂化,作品中的个人化情绪减少了,他在对湘西边城世界的歌颂中多了一丝隐忧,而在对都市世界的批判中也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作品,是一曲理想的生命之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这样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他的这篇《边城》就是他生命理想最鲜明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边城》中所表现的理想生命形式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以幻灭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带有一种人所无法回避的宿命搬的悲哀意味,显示了沈从文创作的复杂性。

一方面,《边城》具有浓郁的牧歌性质,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

《边城》是美的,《边城》中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边城》中的景美。

《边城》中描绘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那里远离纷扰嘈杂的现代大都市,未经外界干扰和破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宛如仙境。

其次,《边城》中的风俗美。

《边城》取材于湖南湘西,作品中有很多风俗描写,如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出一种别样的景致。

再次,《边城》中的人美。

其一,边城人民重义轻利,以诚待人。

无论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莫不如此。

其二,边城人民身上可谓爱与美并存。

比如女主人公翠翠纯洁美丽,柔和动人,在心爱的人出走后痴情守候,矢志不渝。

此外,老船夫的老实真诚、船总顺顺的豪迈大方、天保的勇敢宽容、傩送的忠贞不二、杨马兵的淳朴热心也都是爱与美的体现。

30年代文学:沈从文

30年代文学:沈从文

祖父: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 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 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 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 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 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 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小说中的三位年轻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洁 白无暇、忠于感情、不恋财富的美好心灵,然 而却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爱情悲剧。 这是一个‚谁都没有错‛的悲剧。
小说凸显了人生中的‚偶然‛、人心的隔 膜和命运的乖舛。
命运悲剧
尤其是老船夫的良苦用心最终却弄巧成拙, 这一情节写出了处于长期封建压迫下的古老民 族的一股沉痛隐忧。 老船夫的心底始终潜伏着一丝忧郁,他担 心外孙女翠翠重复她母亲当年的爱情悲剧,所 以要让翠翠自己作主,结果还是弄巧成拙,反 而增加了外孙女爱情的曲折并且落得个悲剧结 局。
沈从文

主要内容: 1、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及主要特色 3、《边城》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一、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 小说、戏剧和诗歌) 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 始崭露头角。 1928年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 《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 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 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 等。
1929年至1932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 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 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 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 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 《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 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 《旅店及其他》等。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创作特征
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表现人生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其文学理想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而是从 人性的角度去寻求重造民族品德的门径。 二、广泛吸收外国文学汁液,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受契诃夫 影响对小人物、平民众生关注;受屠格涅夫影响小说抒情性自然性 强。小说呈现出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浪漫性。 四、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俭约的语言风格。有“文体作家” 之称。

我行过许多地方 的桥,看过许多 次数的云,喝过 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 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应该为自己庆 幸。
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 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1980年曾赴美讲学。 1988年逝世于北京。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是创作最丰 时期,30多个集子都出于此时。 1934年创作《边城》,1938年《长河》第一 卷,众多优秀短篇。
沈从文小说的两个世界:湘西和都市(2) 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小说在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 1、现实人生形式的作品,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 乐天知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丈夫》、《会明》、 《贵生》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系列,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20年代至30年 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 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与惆怅。 2、理想人生形式是沈从文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而创造出的。在 这里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 界。 《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的数量很大,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即“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世界”。他用多种笔墨一面描画着都市堕 落的 面影,一面礼赞着湘西世界的人情与人性。在这两个世界中,表现出两种不同 的态度: 1 、对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 视。 2、对湘西世界,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回忆和憧憬,充满热情和理想。 他的湘西世界中,也有两种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彩: 1、现实题材中,大多表现出一种“冷色”。 《柏子》《萧萧》《丈夫》等 2、怀旧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大多表现出一种“暖色” 。《边城》《龙朱》 《月下小景》等

现当代三十年 沈从文

现当代三十年 沈从文

第五章沈从文:湘西风土人情的出色画家第一节沈从文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京派代表作家。

原名:沈岳焕,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名门望族。

一、沈从文生平1、苗族血缘与开明家族对其童年的潜在影响祖父沈洪富,曾为满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官至贵州提督。

后回家养伤,不久逝去,无子息。

祖母为乡下的叔祖沈洪芳迎娶了一位年轻的苗族姑娘,即沈从文嫡亲祖母。

外祖父黄河清,当地唯一的书香门第,受中国近代“欧风美雨”“西学东渐”的影响,是较为开明的家族。

沈从文的母亲识文断字,“懂医方,会照相”。

沈从文父亲早年从军入伍,成为直接参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人物。

因谋刺袁世凯未成亡命关外。

2、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经济活动方面:城镇居民生活需要的设施应有尽有:伞铺、皮鞋店、剃头铺、染坊、豆腐作坊、肉案、扎冥器铺子等,城外有种田的、杀牛的、打铁的、破蔑的、烧瓷器的,有碾坊、油坊;人事方面:城内有城乡汉、苗人民的生活交流,经常见到的两条汉字一对一的扁担与单刀决斗,城外有监狱和犯人处决后被野狗糜碎了的尸首;自然环境:城外有阡陌交通的稻田和延绵不尽的重叠山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昆虫、鸟兽和四时不断的鲜花野果,以及朝暮晴晦而来的变化万千的景致。

沈从文: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以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3、沈家败落、从军入伍由于沈家显赫的地位,沈从文的童年生活非常优裕。

袁世凯死后,沈从文哥哥千里寻父。

为给父亲还债,家里只好典买田产,沈家因此破产。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摘要】沈从文素有“文体家”的名号。

小说《冬的空间》发表于1930年,写作时间正处于沈从文本人划分的出来“创作分水岭”,本文将从文体结构,人物塑造和思想观念等多角度解读《冬的空间》中沈从文“文体”写作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冬的空间》沈从文文体家沈从文素有“文体家”的名号,但他的文学之路并非坦途。

粗糙与杂乱是沈从文早期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

在这方面夏志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沈从文在大量“生产”[[1]]小说。

“生产”二字极为贴切,既反映了靠稿费度日的职业作家生活的辛苦,也暗示了这一阶段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

沈从文也坦言自己认真写作是在1929年以后。

在这以前,他大量写作是为了谋生。

他说那些东西只能算作“素材”,是为了挣一千字五角钱稿费而把刚刚读过、体验到、道听途说或空想出来的东西,匆匆拼凑成篇。

他的“创作方法”不过是像抓萤火虫那样,把眼前闪现过的东西,捕捉到手而已。

[[2]]他的说法有自谦的成分,因为正是有1929年以前数十篇作品的创作积累,以及大胆出格的尝试,他才能从一个写作的摸索者逐渐成长为一位有能力营造“乡下人”独特文体的大作家。

小说《冬的空间》发表于1930年,写作时间正处于沈从文自己划分的出来“创作分水岭”,通读小说,我们可以从题材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思想观念等多角度观察到沈从文创作走向成熟的端倪。

一、取材现实的创作沈从文的小说大多都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是一种异于其他作家的,近乎“实时转播式”的写法。

写湘西生活的,如《玫瑰与九妹》、《屠桌边》、《船上》,皆是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是少年从军的见闻。

写都市生活的,如《公寓中》、《绝世以后》、《重君》、《老实人》,主角都是困守于公寓,过着穷苦生活的大学生或作家。

将现实生活复现于小说一直是沈从文创作的惯用技法,他往往会通过加入真实的人名和细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假的面貌。

它们像一份历史文献,记录着如沈从文般的怀着“改造社会,做新青年”想法的文学青年在现代都市里的边缘处境,自我想象,以及自我认同建立的过程,使得当时和沈从文年龄相仿,观念相似的青年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印迹。

沈从文文学生活的两次转换

沈从文文学生活的两次转换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四年第十七卷第二期︵总第九十四期︶沈从文文学生活的两次转换王欣莹(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00)摘要:从湘西走向都市,从都市回望湘西,以及30年代的两次返乡既构成沈从文人生历程上的两次转折,也是他文学生涯上的重大转换——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的对立互参格局、对湘西现实问题的凝眸及以文字改造社会的思考者姿态。

对于湘西人生形式与现实问题的关注是贯穿沈从文作品的情感脉络,沈从文一直以湘西地域为着眼点,这既是对自身文化定位的确认,也是思考整个中华民族现代化问题的参照。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都市世界;转换;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4)02-0081-06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4.02.019收稿日期:2023-11-16作者简介:王欣莹(1999—),女,江西鄱阳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沈从文研究逐渐受到国内研究者重视,关于沈从文小说、散文、书信研究的著作论文层出不穷,沈从文研究俨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无论是《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关于都市阉寺性的揭示,还是《边城》《月下小景》等对湘西牧歌图的建构都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湘行散记》与《湘西》更是抒发沈从文内心隐曲的直接记录,是全部个人经验历史的总结。

本文以沈从文小说及散文为中心探寻其两次人生转换间的文化选择,阐述沈从文对于都市与乡村文化的思考与体认,以及“向人类远景凝眸”的理想。

一、牧歌情调的建构牧歌,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其实质就是与复杂、破败的都市生活作对比,凸显出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牧歌与乡土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许多作家笔下,构筑一种牧歌乐园图式,则必然会将目光转向乡土。

牧歌的非写实性又促成作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离开“此地”和“当前”,进行一种梦幻的描述。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小说(四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小说(四

实事求是地说,沈从文的城市题材的小说,艺术性并不高,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沈 从文整个创作中,以此来反观他的乡村世界小说,其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他是用城市 世界的污浊来反衬乡村世界的美丽,用城市扭曲变形的人生来反衬乡村自然人性的健 康。因为在沈从文看来,最美最健康的人性在于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玷污的乡村。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沈从文在写这类小说时,使用了“乡下人”的叙述视点,而“乡 下人”的叙述视点使他自觉地保持了与城市的距离。他曾经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一 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 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当然,沈从文不可 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他在进入北京城后,其身份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他自称“乡下人”,是想用“乡下人”的道德评判尺度,来打量中国的“常”与 “变”,充当中国现代文化的批判者。从这个角度说,他的“乡下人”的叙述视点有 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处在于这种道德评判尺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 道德为核心的,有利于民族性格的重塑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好处在于在肯定中 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所塑造的优秀民族品格的同时,也相对忽略了它所造成的民族 劣根性以及对社会历史变革所起到的阻滞作用。
二、沈从文的文艺思想与创作观
实际上,“京派”的思想就是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美是文学的本质。沈从文认为,美是艺术的第一要义,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 是美的艺术品,如果把文学作为政治观念的附产品和点缀品,作为“科学名词的堆积 物”,必然流入概念化公式化而导致艺术的堕落。为此,他特别反对把文学作为政治 的工具和宣传品,反对用文学图解政治,特别注重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和审美规律,坚 持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表现出一种坚决捍卫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纯正性的姿态。而美 在哪儿呢?“美在生命”,美在健康自然的人性和艺术的独立。他曾经说:“我只想 建造希腊小庙”,这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2)坚持文学是主情的。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至情至性的真实流露,因为艺术的 实质全在情感。因此,他提倡作家应该将诗意的抒情注入小说创作中,以增强作品的 深刻性和感染力。他曾经一再表示自己要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 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3)强调作家必须坚持艺术个性,用充满创造力的个人独立思考和表现方式去发现描 写生活。他认为,“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真正显示个性的文艺创作才是具有价值 的。他曾经在《再谈差不多》对30年代千人一面的现象作出过严肃批评:“近几年来, 大多数青年作家的文章,都‘差不多’,所表现的观念差不多……凡事都缺少系统的 中国,到这种非有独创性不能存在的文学作品上,恰恰见出个一元现象,实在不可理 解……说得诚实一点,就是一般作者都不大长进,缺少独立见识,只知道追求时髦, 结果把自己完全丢失了。” 总体而言,尚美、主情、重艺术个性,是沈从文文艺思想

沈从文作品总结

沈从文作品总结

沈从文沈从文——京派代表作家,原名沈岳焕,特殊的气质多彩幻想和少数民族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作品残酷愚昧的写入无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对民间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30年代起写出湘西主题的代表作走上独特创作道路,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之一。

沈从文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用湘西人主题来叙述关照特异的湘西世界,他的文化立场拥有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的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

丰富了30年代多样多元的特征。

80多部作品成书最多,早期《蜜柚》《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显现,但城乡两条线索不清晰,两性关系描写浅文字纯净度较差。

30年代后创作成熟小说《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

完成了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他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充满湘西精神抒情的文学(关切俗世的情趣,情绪记忆的高度发达,把握生活的细节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这就是抒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大量渗入情感情绪童年记忆的记述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1928年后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小说成熟了。

他对故乡各种下层人物怀有同情关注。

《萧萧》中童养媳悲凉命运在于人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柏子》妓女与水手蛮强的性爱闻名哀婉的艺术效果《丈夫》对其坚韧生活能力的赞美和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1)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2)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30年代的沈从文 30年代的沈从文
1930年起, 1930年起,先 年起 后在武汉大学、 后在武汉大学、青 岛大学任教。 岛大学任教。1933 年返回北京, 年返回北京,9月接 大公报· 编《大公报·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 并主持《 公报》文艺奖, 公报》文艺奖,有 力地扩大了京派的 影响。 影响。 抗战爆发后任 西南联大教授, 西南联大教授,胜 利后为北京大学教 并主编《 授,并主编《大公 益世报》 报》、《益世报》 的文学副刊。 的文学副刊。
“乡下人”的目光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沈从文小 乡下人” 说的题材取向, 说的题材取向,也使其小说的两类题材在对立互 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了表现。它们相互对比、 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了表现。它们相互对比、相 互发明,前者使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 互发明,前者使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 而后者则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而后者则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展现这一病态世界的,可以《绅士的太太》 展现这一病态世界的,可以《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 某夫妇》 大小阮》 《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 问的人》等为代表。 问的人》等为代表。 在这类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 在这类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 中,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 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 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 便是对所谓“神性”的赞美。 便是对所谓“神性”的赞美。在沈从文的美学观 神性”就是“ 的结合, 中, “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 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d
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这种审美选择外化在小说题材领域 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 中。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 与知识阶级的, 与知识阶级的,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 的。 沈从文的这种题材取向与他先乡村后都市的 独特的人生道路相关, 独特的人生道路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 知相关。他一再宣称: 知相关。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 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 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 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 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 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 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浅析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与其现实意义

浅析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与其现实意义

浅析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与其现实意义摘要:沈从文在30年代创作了《边城》,表现了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在其精心构建的自然环境、塑造的拥有理想人性美的人物形象和纯粹美好的爱情中。

,沈从文给身处迷茫的堕落国人以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反思现实,这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也给人们以美好希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生形式,自然环境,人性美,爱情,现实意义。

精心构建的远离硝烟,远离都市的世外桃源,塑造了一个个善良淳朴的爱与美化身的形象,讲述了一段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沈从文的《边城》。

沈从文在30年代创作了《边城》,表现了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沈从文并没有如许多作家一样书写黑暗现实,反而是远离尘世,将目光放于偏远的湘西小镇,着力构建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对于沈从文的这种选择与态度,人们想法不一,褒贬不一,对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与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首先表现在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即远离尘世的静谧的湘西小镇。

这是作者精心建构的故事的自然背景,小说的一开头便是对这个边城的勾勒描写,茶峒风光,绕山岨流,清澈透明的溪水,小溪白塔等等,一幅静谧安和的图景,小说中还有对酉水的详细描写“。

P5“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与有花纹的石子,皆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沈从文用了颇多笔墨来描写边城的自然风光,写渡口的青山绿水,石子细竹,古朴自然,美丽宁静,而这悠然的自然风景正是孕育美好人和事的土壤,是沈从文理想人生形式的环境基础,体现着优美、健康自然与和谐。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 送、顺顺、团总及女儿、 老马兵。 翠翠形象分析:恬静、温 柔、纯净、忠贞,从外表 到内心都无比美好。是美 的理想的化身。 老船夫形象分析:忠厚、 善良、淳朴。
《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 特殊关系中人性 的极致美:自然、淳朴、 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 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 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 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
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 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 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 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 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对都市文明的隔膜 二、乡村与都市Βιβλιοθήκη 照的小说世界 1、乡下人的意识 、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三)、艺术风格:
1、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
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呈现 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2、人与景、情与景水乳交融,构成一种自 然和谐之美。 3、重描写,不重情节、结构,人物。强调 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的作用。小说呈现 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4、语言古朴、简约、明净。
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1湘西情结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人身上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血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 沈从文
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1、湘西情结 、 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湘西凤 凰人,身上有汉族、 苗族、土家族三种血 统。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 又是悲凉的。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 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 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 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用平淡、冷静 的语调来叙述一个悲剧故事。

论中国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沈从文的田园小说创作为例

论中国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沈从文的田园小说创作为例

沈从 文在 小 说创 作 中 自然 景色 与人物 心 境 的相交 相融 , 呈现 出物我 相 融 ,一 片空 明 的美 的意 境 ,在 对 自然 景物 的精 心 描 绘 中 ,抒 发 自己的情 感与 性 灵 。沈 从文 的 《 边 城 》实 际上 具有 双 重 结构 ,表 层 结构 叙 述 的是 翠翠 与大 老 二老 的 爱情 纠葛 ,深层 结 构传 达 出 的则 是 一种 内心 的 孤独 ,一种对 人 生 命运 不确 定 性 的忧 虑和 深 沉 的人 生哀 痛 。但 是 ,这 些 主观 情愫 不 是直 接 抒发 的 ,而 众 所周 之 , 在人 文 学科 领域 给 研 究对 象 下定 义 ,永 远会 处于 是 常常 浸透 在 自然 景 物 的描 写 中 ,文 中的 自然 景物 描 写也 就不 单 进 退两 难 的 境地 :不是 太狭 窄就 是太 宽 泛 。尽 管给 浪 漫主 义 下定 单 是一 种背 景 ,而是 作 为更深 层 次的 内心情 感 的外 在物 化 。 义 是非 常 困难 的 ,但是 浪 漫主 义 的三 大特 征 ,即主 观性 、个 人性 和 自然 性还 是得 到 大家 基本 一致 的 认 同的 。 在 中 国 当时特 定 的黑 暗 动乱 的 时代 风 云里 ,个 人 的觉 醒与 社 下 面 简要 梳 理 下 中 国现 代 浪 漫主 义 文学 思潮 的发展 轨 迹 :首 会 的 黑暗 相冲 突 ,使 现代 作 家们 陷入 了极度 的理想 与现 实 的落 差 先在 “ 五 四 ”文 坛 上高 张 浪漫 主 义大 旗 的是 “ 异 军 突起 ”的创 造 中, 因此 ,他 们 为 了寻求 心 灵 的慰藉 ,把 目光投 向了 大 自然 ,把 社 。浪漫 主 义在 2 0 年代 中期 处于 低潮 ,一度 沉寂 ,现 实主 义 开始 自然作 为休 憩受 伤 的灵 魂 的最佳 场所 。 占据文 坛 的 统治 地 位 。到 了2 0 年 代后 期 ,浪 漫 主义 文 学思 潮 开始 沈 从文 就 是用 大 自然 的光和 空气 冲 淡 肉的 气 息 ,提 升 灵 的 因 复 苏 ,再 度 崛起 ,形成 继 “ 五 四 ”时期 之后 的第 二 个 洪峰 —— 革 素 ,重 在 展示 “ 乡下 人 ” 的健康 而 朴素 的人 性 。 他在 《 水 云 》说 命 浪 漫 蒂克 文学 。当上 述 两个 浪 漫主 义 文学 思潮 的洪 峰在 那 在轰 “ 对 于一 切 自然 景物 ,到我 单独 默 会它 们 本身 的存 在 和宇 宙微 妙 轰 烈 烈 、大起 大 落 的 时候 , 另一 种类 型 的浪 漫 主义 在 二三 十 年代 关 系 时 ,也无 一 不感 觉 到生 命 的庄 严 ” 。他 理 想 中的 人性 是用 阳 的 中国悄 然 出现 ,悄然 生 长 ,这 就是 以周作 人 、废 名 、沈 从 文 、 光 、 空气 、溪 水 ,带 着泥 土 的气 息, 也许 粗野 点 ,便 朴素 健康 , 丰 子恺 等作 家 为代 表 的具有 浓 厚 的中 国传统 色 彩的 浪漫 主义 。 切循 乎 自然 。沈从 文通 过 对淳 朴 的风 土 人情 的描 摹 ,营 造 了一 这 些 作 家 的创 作没 有 去表 现那 个 时 代知 识 分子 苦 闷躁 动 的心 个 独特 的 精神 空 间 ,这 个精 神 空 间与作 者 自身 所 处的 物性 空 间形 灵 ,也没 有 去描 绘 那个 时代 的风 云变 幻 ,而 是 另辟 蹊 径 ,善 意描 成 了 强烈 的对 照 ,这 个精 神 空 间其 实就 是 沈从 文 夫子 自道 的 “ 希 写2 0 世 纪 中国 的 田园 生活 与 田 园风光 ,在那 个 严 峻的 岁 月吹 奏 出 腊 小 庙 ,而 这 “ 希 腊 小 庙 ”里 供 奉 的 是 一种 充 满 人 性 和 神 性 的 支 优 美和 谐而 又 略 带忧 愁 的 田园牧 歌 。本 文 着 重要 论述 的就是 爱。 中 国现 代 3 O 年代 以沈 从文 为代 表 的 田 园浪漫 主 义文 学 思潮 的 突 出 田园 浪漫 主 义文 学 思潮 中 , 田园文 学 有其特 定的 内涵 ,它 并 特 质及 其 发展 。 不 囊 括所 有描 写 乡村 题材 表 现农 民生活 的 作 品, 而只有 以理想 主 义 的态 度 来 抒写 乡村 生 活 ,表现 农 民淳 朴 人性 的 作 品才属 于 田 园 3 0 年 代 初 ,从 浪 漫 主 义 思 潮 这 方 面 看 ,沈 从 文 的影 响就 相 文 学 的范 畴 。沈 从文 笔 下 的乡 民 ,都 是真 善美 的最 直 观地 表现 : 对 突 出 了 。所谓 “ 突 出 ” ,是指 他转 变 到 田 园型 的浪 漫主 义 ,这 翠翠 、爷 爷 、三 三 、船 夫 、 水 手 ,甚 至 是 妓 女 也极 具 善 良的 品 转 向代 表 了 中 国现代 浪 漫 主义 思潮 在 二三 十 年代 之 交 的发 展趋 性 ,像 《 柏 子7 7里 的水手 柏 子 为 了能 与相 好 的妇 人相 处 , “ 预 备 势 ,他 的湘 西小 说 又是 这 种 田 园浪漫 主 义 的典 型形 态 。沈 从 文借 将 这 一月 储 蓄的 金钱 与精 力 , 全倾 之 于妇 人身 上 ,他 们却 不 曾预 鉴 了乡 土文 学 的经 验 ,可 最 终并 没有 真 正走 上 乡土 文 学 的创 作道 备 要 人怜 悯 ,也 不知 道 可怜 自己 。 ”虽然 ,我 们 很难 从一 般道 德 路 。相 反 ,他倾 向于表 现 乡 土的 朴素 与 宁静 ,把它 们 当作 美 的极 层 面上 去 判 定这 样 的人 事物 ,但 是 人性 中 的奕 奕 闪光还 是 让人 们 致 ,写 一些 美丽 而 忧伤 的爱情 故 事来 寄 托他 作 为 乡下 人 的灵 魂 的 感 受 到 了炽 热 的生命 与 原始 的 冲劲 。沈 从 文把 原 始情 欲 当作 正常 痛 苦 挣扎 。他也 去 除 了郁 达 夫浪 漫小 说 中感 伤 与颓 废 的成 分 ,而 的人性 ,当 作人 的生 命 强力 来表 现 。情 欲 在其 笔下 , 已不 再 是丑 让 “ 自我 表 现 ”采 取 了朴 素 的形 式 ,他 并不 违避 性 的 描 写 ,而只 恶 、淫 秽 的别 名 ,而 是人 性 的 复苏 , 青春 的觉 醒 ,存 在 的庄严 召 是 把郁 达 夫 式 的 自我暴 露 改造 成 对 自然 人性 的生动 展 现 ,让 大 自 唤 ,站 在你 面前 的如 同人类 的祖 先亚 当和 夏娃 。 然 的清 新气 息 来净 化人 物 的 肉欲冲 动 。 这 种努 力 使他 的 作 品时 代气 息浓 不 浓 ,但 它们 包含 着 人性 的 现 代 中 国浪 漫 文学 思潮 中最 鲜 明的 标记 就 是主 观 抒情 性 ,面 美 , 因而 在经 历 了革 命年 代 的冷 落 后 到 了新时 期 又被 重新 发现 , 中 国现 代 田园浪 漫 主义 文 学 思潮 的抒 情 形态 主要 是 冲 淡型 。冲淡 并 且 引 发 了 “ 沈 从 文 热 ”。 沈 从 文 是 从解 剖 “ 文 化 根 性 ”的 立 的抒情 形 态 ,是 中国传 统 文学 中一种 主 要 的抒情 形 态 ,一 直 受到 场 ,来 解 剖 中国积 存 各种 “ 问题 ”的 ,他们 寄 希望 于未 来 ,期 待 古 代诗 人 和 批评 家 的无 与 伦 比的 推重 ,一般 采用 节 制 式 的抒情 方 那 些淳 朴 、善 良的人 们 “ 放 弃过 去对 自然和 平 的态 度 ,重 新来 一 式 ,用 沈 从 文 的话 来说 ,就是 要 善于 做 隋绪 的体 操 ” ,他 也常 股劲 儿 ,用 划 龙船 的精神 活 下去 ”,去 支配 自然 ,创造 历 史 ,从 常 规劝 他 人 在创 作 时不 要 感情 太 热 ,要 多 点理 性与 克 制 , “ 我 的 而 “ 还 配在 世界 上 占据 ~片 土地 ,活得 更愉 快 更长 久一 些 ”。 意 见不 是 反对 作 品 热情 ,我想 告 给你 的 是你 自己写 作 时用 不着 多 大 兴 奋 。 ”一摊 血 一把 眼 泪不 一 定就 能表 现 出 巨大 的 悲哀 , 一个 参 考 文 献 : 1 1 朱光潜. 文 艺心理 学 . 上 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 ,2 0 0 5( 5 ). 聪 明作 家 也 可 以用 微笑 来表 现 人类 在 痛 苦 。他 的小 说 《 萧萧》, [ 萧 萧被 花 狗 大诱 骗怀 孕 ,本 是 带有 悲 哀色 彩 的主 题 ,但 沈 从文 却 [ 2 】 罗成琰. 现代 中国的浪漫 文学思潮 【 M】 . ’ 长沙 :湖南教育 出, g f  ̄k - 1 9 9 2 2) 用 微笑 来 发 掘人 性 的美 好 ,萧 萧 生下 别 人 的儿子 后 , 夫家 人 “ 一 ( 3 ] 陈国恩. 浪漫主 义与2 O 世纪q - 国文 学[ M] . 舍肥 :安徽教育 出版社 , 家 子都 欢 喜那 儿 子 ” ,那个 儿 子 “ 平 时 喊萧 萧丈 夫 做大 叔 ,大 叔 [ 也 答应 ,从不 生 气 ” 。作者 将 富 于悲 剧 性的 故事 平 静地 叙来 ,不 2 0 0 0( 1 O). 会 有意 识 地揭 露 或控 诉 什 么 ,甚至 在 痛苦 的 人生 中还 要 发掘 出那 [ 4 ] 沈从 文. 沈从 文作品精选 【 M】武汉 :长 江文艺 出版社 ,2 0 0 7( 1 2). 么 一点 真 善美 ,使人

30年代小说(二)沈从文小说

30年代小说(二)沈从文小说

新感觉派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出现的现代主义小说流 派,当时亦称“新感觉派”。主要作家有刘呐 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以《现代》月刊为文 艺阵地,新感觉派小说着重表现大都市的日常 生活和世态人情,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 手法,如;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借鉴意识 流手法,运用精神分析开掘人物的心理世界等。 新感觉派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丰富了 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京派与沈从文小说

1.京派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都移到了上海,诸多作家移居上海。但 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 积淀,又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浓 重的文化氛围为这些志趣相投的作家的 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京派的特色 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 心,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 里,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 扎实稳健的文风,大多趋于保守,较 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气息和党派作风, 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 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旧情绪。
东北作家群

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 了东北大地。一批文艺青年不堪压迫与蹂躏, 1934年到1936年从“白山黑水”辗转来到关内, 进行文学创作。⑵他们满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和对家乡的怀念,用他们的笔,最早表达了民 族救亡的心愿,描绘了东北大地的风土人情, 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深重苦难和英勇卓绝的抗争。 这批作家被称为“东北作家群”。⑶他们当中 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 白朗等。代表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 场》等。
沈 从 文 家 乡 凤 凰
这理想生活就是生 活的牧歌和牧歌式 的生活,是未被现 代文明浸润扭曲的 人生形式,也是人 生形式的极致,是 “神性”的表现。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 浪漫温馨的爱情故 事,也是一个爱情 悲剧。

浅析沈从文如何从精神乌托邦走向现实

浅析沈从文如何从精神乌托邦走向现实

浅析沈从文如何从精神乌托邦走向现实发布时间:2022-01-06T05:22:56.325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9月17期作者:刘春宏[导读] 沈从文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的独立自由,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刘春宏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沈从文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的独立自由,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尤其主张文学要与政治保持距离,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文学创作的精神乌托邦。

那么这样一个才子后来是为什么永久放弃了文学创作,是什么改变了他的文学观点,最终促使他在另外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的呢,本文根据沈从文的一些经历来回顾他的心路历程。

1950年,沈从文进入华北大学政治班学习。

这个班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改造知识分子而专门设立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旧高级军政人员、旧知识分子建立新的“信仰”,而“牺牲一己,保全一切”就是当时沈从文的人生信仰。

他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为了家庭与孩子,沈从文愿意牺牲自己,他准备好“沉默”。

当然,沈从文想是这样想,但内心深处,依然对自己目前所做的一切有着本能的抵制。

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中的一员,长期以来,沈从文向来以自己的良心决定取舍,对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眼光,正如他所说,一切从“思”出发,现在要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其内心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这时期,沈从文在挖空心思地寻找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对他而言,“政治”向来只代表“权力”,由士大夫的幕僚或教书人的智囊人事知识结合,又为“政术”。

一部战国策和民国以来的军阀割据、议会勾结,所说明的是:政治对个人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倾轧异己、满足自我的合法代名词罢了。

沈从文带着这样的想法进行思想改造,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虽然沈从文学习十分认真,但其成绩始终处于后列,一个“抵触”政治的人去学习“政治”,能有什么好效果?沈从文对时事的不满不仅表现在小节上,还涉及到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包括写作体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头 知识者面对 政治 时的矛盾以空前的尖锐性显示出来 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把知识者政治选择的紧
迫性更向前推进一步 广大的作家以自己对于政治的关注 以及对于环绕着他们的政治现实的认识 影
响了文学的面貌 [14]现实社会的变化对作家的政治影响的显证之一 即他们当中最有教养而又长期置身
潮力圈 外的那一部分 也被时代由旧的生活轨道上抛了出来 并开始直接以文学形象表达政治信念
或政治义愤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沈从文一向标榜远离政治超越政治 然而时代大潮却不能不影响到
他的创作 考察三十年代后期至抗战结束 1937年 1946年 的沈从文创作 可以看出现实社会政治
的压力对他创作的影响日益增强 沈从文除了在散文 小说如 湘西
长河
芸庐纪事 等作
品中以形象表述自己的政治观念外 直接针对现实社会现象发表意见的评论随笔也写了不少 结集出版
的就有 昆明冬景
烛虚
云南看云集 从二十年代末两耳不闻文坛事 一心去写超政治的
文章 到三十年代对许多论争说三道四 及至抗战时期在昆明一隅还要写 一般或特殊 之类的杂感
沈从文俨然成了一位政论家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反对政治对文学 歪缠 的
沈从文最后不得不承认文学完全离开政治的不可能 在1946年发表现实黑暗一面漠不关心 事实上在小说创作整体构架变动以前 沈从文对现实丑恶一面也是极为
关注的 只不过是更多表现在都市小说中 所以当三十年代中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他将爱与美的
抽象信仰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 去思考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之后 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人性美的探
求 就不会总停留在 过去 时态中
一方滑去 关于这个问题 应当由谁来负责 是必然的还是人为的 如说是人为的 是人民本身还是统
治人民的地方长官 [17]
因此 三 四十年代的社会风云变幻 当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时 知识者不能不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去思考国家民族的出路 作出自己的政治选择 沈从文在经历一
系列文坛论争后终于认识到文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这样一个社会冲突空前尖锐的时期 为了更好
样明显 湘西 是作者1937年第二次回乡的产物 心境和写 湘行散记 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次回乡
是探母 行程匆匆 所以虽然在 表面涉笔成趣不加剪裁的一般性游记 中 其实每个篇章都于谐趣
中有深一层感慨和寓意 在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中 都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 [8]但其
意境其实和 边城 相去不远 是作者在写法上学习 用屠格涅夫写 猎人笔记 方法 揉游记散文和
占领
在别一个国度里 等作品
中 叙述人对湘西人那种在文明社会里无法容忍的 恶德 恶行 不但毫无谴责 甚至连惊诧也不
曾流露 相反倒是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采取容忍 认同乃至欣赏的态度
然而1937年前后的作品中 这种客观冷静 不动声色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不见了 同样写湘西社会人
生的作品 明显流露出二十年代中叶都市小说那种强抑愤怒的讽刺笔调 如 张大相 在 长河
于所写的生活取一种理性中立态度 在 一个母亲 序言中谈及 对表现技术而联带及思想意识我个人
的态度 时 沈从文宣称 我并不在几个角色中有意加以责备或袒护的成见 我似乎也不应该有 我 只是以我的客观态度描写一切现实 而内中人物在我是无爱憎的 [3]在沈从文创作实践中 为达到客
观化叙述的目的 他是采取了节制叙述者情感的方式来达成 即叙述者虽然以全知视角在讲述故事 但
下扭曲 变形和堕落的湘西人性的忧虑和愤慨取代 对沈从文这时的变化 时任 文学杂志 编辑的朱
光潜在1937年发表沈从文的 大小阮 之后的编后记中即指出 度看 大小阮 在沈先生的作品中似显示转变的倾向 [1]
从题材 作风以及作者对于人物的态
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文体中 这一时期沈从文作品中针对现实的 愤慨 之情随处可见 写
对所叙述的 不作议论 避免叙述者的情感介入文本叙事中 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往往避免对人物心理
活动的大段剖析 对事件前因后果也不多加解释 说明 而把人物关系 情感变化含蓄地隐伏于场景
细节中 最典型的如 边城 作品中对翠翠爱情心理的描写即是于场景 细节描写中看出变化的 翠
翠爱的是二佬 即是通过龙舟赛后她和爷爷的对话场景传达出来的 爷爷以为翠翠爱的是大佬 所以第
69
二个端午节龙舟赛后拿大佬送的鸭子逗她 翠翠却魂不守舍地问爷爷 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
呢 此前翠翠因为看不到二佬 从别人那里听说二佬正在沅水行船 所以这一问巧妙的让读者领悟她
对心上人的挂念 在个别湘西小说中 为达到叙事客观化 沈从文甚至把叙述者的视界和见识与人物的
相同化 他们好象都共处相同的蒙昧状态中 如 我的教育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希望在相宜环境中 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那么
长河 则出自 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 [6]要写出 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
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
希望它能给外来者一种比较近实的印象 [7]两相对比 写现
在 分析现实问题成了沈从文后期写作的重心所在 这一点在散文集 湘行散记 和 湘西 中变化同
边城
湘行散记 时那枝返朴归真 充满温暖抒情浪漫气息的柔和之笔 正在被另一枝面对现
实 蕴蓄愤慨富于讽刺色彩的批判之笔所取代 理论上 沈从文一直强调客观叙事 因此他虽然和左翼
作家一样主张文学要 贴近人生 但他反对 要作品有 思想 有 血 有 泪 且要求一个作 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 人物语言上 甚至于一本书的封面上 目录上 [2]的做法 坚持作家对
的中心 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 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

沈从文创作中的这种变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 作家的文学观念
以及其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几方面作一分析
70
沈从文放弃把湘西当作现实社会中已不复存在的理想社会范型 放弃在 自我他者 对立模式中展
开社会批判的立场[13] 转而关注湘西社会在三 四十年代风云变幻中的现实变动 以此表达他对湘西在
是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或商业 主张作家应自主独立 并不反对文学要表现人生 关注现实 沈从文把
小说看成 用文字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 [18] 认为文学家要 贴近人生 认为自己的小说创作 就是
用文字去描绘一角人生 说明一种现象 目的是希望 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
生景象中有所启示 对 人生 或 生命 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19] 以这种观念来看待文学 当然不
地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意识 他再不能沉醉于对湘西社会过去的人性美的赞歌中 因此向写湘西日趋堕
71
落的现实这样一个更易于表达政治意识的写作重心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文学观念上看 沈从文始终坚持文学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的创作态度 也使他不能面对湘西的现
实而沉醉在仅挖掘湘西社会过去存在的人性美中 有人把沈从文文学主张归为自由主义一派 其实他只
育 文化在比较之下 事事都显得落后 为何趋于保守 对任何改革都无热情 难兴奋 [11] 所以
地方上 人事上的好处和坏处 都叙述得比较详尽些 希望取得 辟谬理惑 的效果 [12]
因此我们说 1937年前后 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沈从文的时代感 越来越严重的国防危机和
社会矛盾使得他内心升起的民族忧患意识日益强烈 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
近二十年 现代文明 影响下日趋堕落的忧虑 以及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的政治热情 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压力 中国现代史上的三十年代 是个风云变幻 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时期 这
一时期 政治 对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日益强烈 赵园在考察三 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作家所处的政
治环境 探讨知识者与政治的关系时指出 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 个人与政治 成为创作激情的源
表的四爷 五爷 憎恨和讽刺之情洋溢于言表
其次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创作重心的转移 比较一下 边城 和 长河 即可看出这种变化 在
边城 中 沈从文要写的是民族的 过去伟大处 而 长河 则要写出民族的 目前堕落处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