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政论文
历史论文汉武帝范文
![历史论文汉武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707c88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3.png)
历史论文汉武帝范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统治下的汉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在其在位期间,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政治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统治效率。
他实行了中央一元化的制度,取消了诸侯国,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得国家的政治稳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其次,在经济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并鼓励民间商业,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开拓南方的土地,推行水利工程,使得南方成为了汉朝的经济中心。
最后,在文化上,汉武帝注重教育,提倡儒家思想,推崇孔子思想,使得国家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他还支持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鼓励文学家和艺术家,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总之,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汉朝的辉煌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还开发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对外交流和文化交流。
他还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人才的成长,使得国家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对外征战方面,汉武帝统一了南蛮地区,镇压了匈奴的威胁,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为汉朝的安全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在历史学家看来,汉武帝在位期间也有一些弊政,比如他的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社会不稳定,农村地主对农民压迫加剧等。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君主,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武帝的治理思想和改革措施影响深远,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发展经济文化,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执政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
汉武帝的时代,被称为“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东汉政论文与叙事文解读
![东汉政论文与叙事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e437d493c1ec5da50e2706d.png)
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 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 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 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 往有更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牵,后人见前人 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 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 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 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D、《程才》、《量知》、《谢短》、《效力》、《别通》、 《超奇》、《状留》:文吏群体。 《程材》:今从朝廷谓之:文吏,朝廷之人也,幼为干吏, 以朝廷为田亩,以刀笔为耒耜,以文书为农业,犹家人子弟, 生长宅中,其知曲折,愈于宾客也。 五曹自有条品,簿书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为巧吏,安足 多矣。贤明之将程吏取材,不求习论高存,志不顾文也。 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坎,谓之土匠;能雕琢文 书,谓之史匠。夫文吏之学,学治文书也。当与木土之匠同 科,安得程于儒生哉。
四、其他: 1、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安徽宿县) 《新 论》。形神论。 2、崔寔(父崔瑗、祖父崔骃),字子真,冀州安 平人(河北安平) 《政论》。诏书挂壁。家徒四 壁。《四民月令》 3、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人(河南许昌)《申 鉴》。抨击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德刑并用。
第二节
(5)自作墓碑。 与一般墓碑文由他人所作不同,东汉还有自作墓碣 文者。《后汉书》卷六十四《赵岐传》记载,赵岐 病中曾自作墓碣文,虽然之后病愈,其意亦堪与西 汉杜邺自作墓志相提并论: 年三十余,有重疾,卧蓐七年,自虑奄忽,乃为遗 令敕兄子曰:“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 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可立一员石于 吾墓前,刻之曰:‘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 时,命也奈何。’”其后疾瘳。
过秦论论述风格
![过秦论论述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bf2e3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b.png)
过秦论论述风格
《过秦论》是西汉贾谊创作的政论文代表作。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特点如下:
1、论证手法独特,过秦论采用了典型的论证—反驳—论证的写作手法,有助于明确论文的观点,表现了作者深入思考问题的认真态度。
2、逻辑紧密而全面,过秦论论证过程中,除了从少数立场出发论述问题,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还揭示了事物的多重性和相对性,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论证力度。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https://img.taocdn.com/s3/m/d0dd0c3349649b6649d7473e.png)
98493 政治其它论文浅析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略在中华历史演化过程中,西南地域和西南文化被纳入中原王朝体系是同步进行的,汉承秦制对该区域进行再次开拓和经营,因此形成的区域文化制度体系,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其进行经略的可靠基石。
一、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统一治理过程(一)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阶段1.西南地区对汉朝建立的贡献在秦朝进行大一统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武力因素活跃于其中,而且伴随着向巴蜀地区的历史性移民,移民成分层次不齐,有罪之臣,普通百姓,富商大贾等皆在其中。
然而对于该区域而言,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却对此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将“化内”性嫁接式的引入了地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正是基于此状况,汉朝欲想在此实现有力的政治经略便拥有了深厚的基础,或者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汉朝江山因巴蜀而得以图天下。
秦末战争中,鉴于项刘势力对比悬殊,汉高祖刘邦因势力较弱屈尊被封汉王,项刘矛盾瞬间得以爆发并呈现蔓延之势。
刘邦因不服,欲与项羽决战而定夺天下,大臣萧何举良策而劝言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
”汉王刘邦善于纳谏,遂率军入关中,与当地百姓约法三章。
依史载内容可知,巴蜀地区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功不可没。
“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帝将讨关东,?z民皆思归。
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上述史料概述的是,在刘邦进行平定中原的过程中,巴蜀之地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可以理解为巴蜀之地成为了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发挥了“战争大后方”的积极作用。
2.汉朝的开疆扩土和初步管理平定中原,汉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推行了休养生息之策,蓄养民生国力,以图增强综合国力。
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朝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兵强马壮的国家宏伟蓝图,“一展雄心,开疆拓土”成为了汉武帝的毕生使命。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3909b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f.png)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几千年,其中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当属汉朝。
汉朝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朝政治制度、汉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朝政治制度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政治制度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向地方自治转变。
官制方面,汉朝沿袭了商周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官职和制度。
行政区划上,汉朝把全国分成了地方、郡、县三级行政区域。
地方是负责辖区内整体管理的行政单位;郡是在地方之上的行政管理单位,主要负责统一管理各个县;县是最小的行政区域,对区域内的治安、市政等事务负责。
汉朝国家机构分为“九卿”、“三公”、“中书省”、“尚书省”等。
其中,“九卿”是重要官员,负责国家的行政、监察和司法等事务;“三公”分别是太尉、中尉和司徒,三人合称“三公”,是朝廷重要的辅政官员。
中书省和尚书省是汉朝的两个最高行政机构,分别负责官员任免和制订政策。
同时,汉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以遴选有才德之士来任官。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官员的选拔逐渐趋向公正和规范化,使得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从而得到了更多的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汉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汉朝的政治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汉朝政治制度的完善,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东汉时期,汉朝的政治制度达到了极致,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经典代表。
汉朝的制度不仅为后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后来一直被当作重要的参考标准。
其次,汉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对后来的官员选拔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汉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式官员选拔系统。
这种选拔方式,不仅赋予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且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家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此外,汉朝的法律制度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代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研究论文
![2024年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d73e4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3.png)
2024年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研究论文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这一转移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的现象进行剖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
一、政治中心的演变与原因西汉时期,政治中心主要位于关中地区,即秦之故地。
这一地区因地处黄河中游,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将关中地区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咸阳宫和秦始皇陵等建筑,奠定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
西汉初期,因承袭秦制,政治中心依旧设在关中地区,长安城作为西汉的都城,更是成为了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东汉时期,政治中心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和军阀割据的形成,中原地区逐渐成为新的政治中心。
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豪强地主在中原地区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通过控制地方政权和军队,逐渐掌握了国家的实权;其次,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各地政权分散,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中原地区因地处中原腹地,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最后,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也为政治中心的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影响与政治中心的转移相比,文化中心的迁移则显得更为复杂和多元。
西汉时期,文化中心主要位于东部的故齐境内。
这一地区因地处沿海,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逐渐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学者都汇聚于此,共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文化中心也开始逐渐北移。
到了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成为了新的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的迁移对汉代及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大量人口开始从中原地区迁移到其他地方,这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西汉政论文范文
![西汉政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f7f5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2.png)
西汉政论文范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西汉政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西汉政论文是“大一统”背景下学术官方化后,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的研究,是有关治世原则、见解和措施。
西汉政论文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变于汉初,文风指事直言、雄直激切。
再变于武帝、宣帝时期,变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坐而论道、凝重典雅。
三变于元、成、哀之世,以引经据典、雍容温润为特点。
这些都体现了西汉士人一种趋于冷静的、理性化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西汉政论文;雄直激切;坐而论道;雍容温润文章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这种紧密关系,也使得文学发展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
相对而言,散文与时代的关系更为紧密,即使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散文的文风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紧密结合时事、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政论散文,更是如此。
西汉政论文后人推崇备至,其文风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西汉政论散文是晚近形成的概念,无论是陈柱的《中国散文史》、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还是谭家键的《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刘衍的《中国古代散文史》都将秦汉以来李斯、陆贾、贾谊、晁错等对政治和社会问题阐述、评论的论说文称为政论文。
这些著作虽未对政论文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显然是把秦汉政论文与先秦诸子散文相对提出的,仔细分析这种划分是有深意的。
先秦诸子散文是学术民间化基础上,士人理想中的政治设计,而西汉政论文则是在“大一统”背景下,学术官方化后,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的研究,是有关治世原则、见解和措施”。
由这些著作所指的政论文来看,主要是以臣子的书、疏、策、议等为主,这种概括显然是不全面的。
西汉的诏策文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和意识形态的权威论说,成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涉及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等方方面面,是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其“辞俱美矣,后世无以逮之”,所以,西汉的诏策文不应排除在政论文之外。
第二编第二章 西汉政论散文
![第二编第二章 西汉政论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15f8ec0975f46527d3e184.png)
二、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 200- 168) 西汉洛阳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刘熙载《艺概文概》 贾生谋虑之文, 刘熙载《 艺概文概》:“ 贾生谋虑之文,非策士 所能道;经制之文,非经生所能道。汉臣后起者, 所能道; 经制之文 ,非经生所能道。 汉臣后起者, 得其一支一节,皆足以建议朝廷,擅名当世。 得其一支一节,皆足以建议朝廷,擅名当世。 然熟 若其笼罩群有而精之哉! 若其笼罩群有而精之哉!” 1、史论文 过秦论》三篇,独立成篇史论文章之先河。 《过秦论 》三篇, 独立成篇史论文章之先河。 (作 品选p257) 品选p257) 开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开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并吞八荒之心。”
2、董仲舒 天人三策》 (1)《天人三策》: 董仲舒自小修习《春秋》 景帝时已立为《春秋》 董仲舒自小修习《 春秋》, 景帝时已立为《春秋》 博士,弟子众多,乃当世大儒。 博士,弟子众多, 乃当世大儒。汉武帝元光元年的 一次贤良策问中,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学说, 一次贤良策问中, 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学说, 在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和“罢黜百家, 在对策中提出了“ 天人感应 ”学说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独尊儒术”的主张。《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载董仲舒对策,第三策最后说: 载董仲舒对策,第三策最后说:
钱钟书认为是“小眚” 今乃读之只觉横梗板障, 钱钟书认为是“小眚”:“今乃读之只觉横梗板障, 拆散语言眷属,对偶偏枯杌陧” 堆迭成句, 拆散语言眷属,对偶偏枯杌陧”。“ 堆迭成句 ,词 肥义瘠。”“此论自是佳文 小眚不掩大好, 此论自是佳文, 肥义瘠。 ”“此论自是佳文 ,小眚不掩大好, 谈者 固毋庸代为饰非文过也。 四者一意, 固毋庸代为饰非文过也 。 ” “ 四者一意 , 任举其 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 二,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 古文观止》看法不同:四句只一意, 《古文观止》看法不同:四句只一意 ,而必叠写之 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 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P233 参看吴承学师《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参看吴承学师《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 文学评论》2005年第 年第3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7ee7d2c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c.png)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
汉朝末年是一个动荡矛盾的时期,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紧张的矛盾。
这些问题和矛盾促使一些作家产生了政论文风,表达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判和思考。
下面结合具体作家和作品,分析汉末政论文风及其成因。
1.班固《汉书》:班固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重要文学家,他的《汉书》被称为史书之宗。
《汉书》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汉朝历史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记录。
在书中,班固对汉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揭示出当时政治风气的黑暗面。
《汉书》的政论文风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现状的关切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的腐败。
2.王充《论衡》:王充是汉末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哲学和辩论著作。
《论衡》对当时的政治、伦理和哲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批判。
王充在书中谴责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道德沦丧,呼吁恢复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
《论衡》体现了作者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和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蔡邕《述行赋》:蔡邕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述行赋》是一部重要的辞赋作品。
《述行赋》展示了蔡邕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他在作品中以个人行为和处世之道为主题,通过述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解,表达了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愤懑。
《述行赋》的政论文风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现状的批判和对道德伦理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汉末政论文风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汉朝末年面临着外患、内乱、社会矛盾的加剧,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一些作家感到愤怒和不满,于是通过政论文来表达对政治现状的批判和思考。
同时,这些作家也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怀有追求和向往,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因此,在汉末政论文风中,批判现实、追求理想、回归儒家思想成为重要的主旨。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秦汉政制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秦汉政制](https://img.taocdn.com/s3/m/c6cf852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8.png)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秦汉政制(2021∙福建厦门∙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王朝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在地域与政权组织空前的大国里,如何永久地维持皇室统治权力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统治者需要①在现实情势的基础上寻求更为稳定而有效的控制模式;②从思想上为新生政权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并创建一套适于时宜的理论或学说,以应对原有政治势力的挑战,化解民众的质疑;③在实践中修正预选的治国策略,推动.并磨合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④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仍不得不认真对待“人”发挥的作用。
——摘编自李霞《秦汉政制构造原理榷论》从材料的四个角度中任选其一,围绕“从秦到汉国家治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主题:汉承秦制,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
阐述:政治:汉代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
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加强了思想的控制。
总结:汉代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根据”①在现实情势的基础上寻求更为稳定而有效的控制模式;②从思想上为新生政权的正当性进行论证,并创建一套适于时宜的理论或学说,以应对原有政治势力的挑战,化解民众的质疑;“等信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内容,可拟定主题为,汉承秦制,进一步维护了封建统治。
阐述时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与方面概括。
如政治:汉代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
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学,加强了思想的控制。
最后总结得出,汉代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论汉代官方的所有权形态
![论汉代官方的所有权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7e679c3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3.png)
论汉代官方的所有权形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官方的所有权形态非常多样化,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主要探讨汉代官方的所有权形态,分析其演变过程以及特点。
一、汉朝建立初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9年)在汉朝建立初期,官方的所有权主要是以中央集权的政治形式体现的,皇帝集中了各种权力和资源,而官员们的地位和收入也都是与皇帝的喜怒和奖赏惩罚相关联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和土地等重要资源主要由皇帝直接管理和掌控。
因此,地方官员往往须向中央官员和皇帝汇报便于他们随时清楚了解全国范围内的资源管理情况,这就体现了官方的所有权形态。
二、汉代中期(前9年-公元140年)汉代中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官方的所有权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逐渐形成了地方官员、皇室和私人的所有权并存的局面。
作为中央集权制的代表,皇帝仍然掌控了全国的重要资源,同时由于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地方官员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和资产,而且这些资产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同时,私人垄断经济的现象也出现在了这个时期。
三、汉代后期(公元140年-200年)在这个时期,官方的所有权方式再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富裕阶层的崛起和各地官员们的不断垄断资源,统治者为了掌控这些资源,推行了分封制度并使其对国家的资源掌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封制度是指在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之间,有一层“中间商人”,这些人被称为“分封王”或“异姓王”,既包括了封建王族,也包括了勋贵和要人等阶层。
他们收取一定的税赋和粮食等,并向国家交纳一定的礼仪费用,通过这些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当然,在汉代后期,私人的垄断现象也同样十分严重,这些私人通过非法手段或者合法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领地,而这些领地由特立独行的官员或者是门阀达官来掌管,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官方和私人的资源掌控网络。
四、结论总体来说,汉代官方的所有权形态主要经历了中央集权、地方官员与皇室私人所有权并存和分封制度与私人垄断并行的三个阶段。
【先秦文学】两汉政论散文
![【先秦文学】两汉政论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687cfc650e52ea5418980e.png)
本节内容结束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二、《淮南子》
⒈刘安与《淮南子》的成书 ⒉《淮南子》思想 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⒊特色 铺陈夸饰的辞赋写法;鲜明的浪漫色彩
三、西汉其余散文家
⒈陆贾与《新语》 ⒉晁错与《论贵粟疏》
深刻沉稳而灵动不足 ⒊董仲舒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⒋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⒌桓宽《盐铁论》
四、东汉散文
⒈王充与《论衡》 ⑴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⑵文风雄辩,用词朴实 ⑶思想上的驳杂与矛盾
⒉东汉其余代表散文 ⑴王符与《潜夫论》 ⑵仲长统《昌言》 ⑶马弟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一、贾谊的论文
⒈贾谊简介 ⑴少年有为,破格提拔 ⑵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⑶居安思危,切中时弊 ⑷忧郁而死,其功不灭
⒉政论文特点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⑴创作心理:强烈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 ⑵论政眼光:政治家的气魄与历史家的睿智
⑶艺术特色:见解深刻,说理透辟,情感灌注,时见人格风采和 诗性气质
17秦汉政论文
![17秦汉政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673cf80242a8956bece449.png)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又实行焚书坑儒等极端专制主义的措施以钳制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学术文化遭受灭顶之灾,加之秦王朝仅有十五年的短命,因此在文学上几无成就可言。
由秦相吕不韦与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内容包含了儒、道、墨、法、农等诸家学说,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学术文化思想和历史文献。
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吸取了先秦诸子文章和战国策论的特点,论证严密,铺陈排比,富于文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
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
汉初文士承战国宏论和辞赋遗风围绕秦亡教训及如何兴国强权等问题各抒己见,以贾谊、晁错的作品为代表的政论文卓然兴起,它们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直抒胸臆。
汉初辞赋完成由骚体赋向新体赋的转化。
陆贾、贾谊的作品抒写政见和身世感慨,枚乘《七发》标志咏物为主、篇幅宏大、铺采摛文的的汉大赋的形成。
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
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
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家,“兴废继绝、润色鸿业”,颂扬盛世,出现了《子虚》、《上林》等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成熟的散体大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在体例上和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汉代政论文
![汉代政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cce1e26294dd88d0d26b2d.png)
第七章
【宏肆深识】
汉代论说散文
◇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2003,请以相应版本观看或播放。 ◇权利声明:原制作者拥有本课件所有法定权利;非经授权,切勿擅用。 • Copyright © 2008 by NEOO
第三节
东汉政 论散文 三大家: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一、王充
东汉论说文
1、生平
2、《论衡》 (1)概说 共85篇。大约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
(2)宗旨——‚疾虚妄‛ 对汉代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灾异祥瑞, 乃至经学学风、俗儒人格等进行理性批判。
“苦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 所不能觉也。” (《对作》)
一、贾谊及其政论文
1、贾谊其人
200B.C.-168 B.C. ,洛阳人,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载贾谊散文共58篇,刘向 编为《新书》。
(1)其散文可分为三类: ①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②疏牍文, 如《论积贮疏》和 《陈政事疏》; ③杂论,如《退让》、《君道》。
原有20卷,依次为:君道、 臣术、建本、立节、贵德、 复恩、政理、尊贤、正谏、 敬慎、善说、奉使、权谋、 至公、指武、谈丛、杂言、 辨物、修文、反质。
②艺术: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 蕴讽喻,故事性颇强;文字简洁生动,清新 隽永。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有一定影 响。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 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谈丛》)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 伤于多阴也。 (《谈丛》)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敬慎》)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谈丛》)
高一汉武帝论文1000字
![高一汉武帝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d7b84d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1.png)
高一汉武帝论文1000字在两汉长达400年的统治中,汉武帝算得上是一颗耀眼的星星,甚至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他也是一位颇伟大的君王。
自景帝后三年(前141年)16岁即位至后元二年(前87年)71岁时去世,在位54年使西汉王朝发展鼎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空前发展,这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雄韬伟略是分不开的。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汉初,由于政局尚未稳定,中央力量尚不强大,汉高祖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于是分封同姓子侄为王,众建诸侯,希望以“磐石之宗”来加固刘氏天下。
高祖之后,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加强,已对中央构成威胁,在景帝时爆发了“八王之乱”,虽经平息,但还是对中央的势力有所影响,这就加强了汉武帝对诸侯王的防备之心。
于是,武帝在看了主父偃的上书: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域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逸,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以德施人,实分其国,不屑而稍弱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后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行推恩令,召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土地邑者,令条个上。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武帝还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进一步限制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同时,严禁诸侯王招纳宾客,结党营私。
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以列侯所献的“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列侯的爵位和封地。
通过一系列举措,武帝基本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时期,疆域辽阔,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下令在全国设立13个州郡,每个州郡设刺史一名,刺史于每年八月由京城出发,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
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又设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
为打击地方豪强,武帝除继续把他们迁移关中外,还利用酷吏如:张汤、杜周、王温舒等到地方诛杀“犯禁者”。
(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专门史专业论文)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49c648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4.png)
Key words:the Western Hart Dynasty society and politics
Hale Waihona Puke emperor tour of inspection
I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知识水坝@damdoc 西汉诸帝巡幸与社会政治
emperor made inspections frequently.There are about one hundred
records in the history.The tours of inspection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in particular,have great effect on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fied dynasty with centralism. The key of policy includes advocating Confucianism,propagandizing moralization,appeasing home and stabilizing frontier during its reign The tours of inspection made by emperor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se policies.At that time every tour of inspection thought much of by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ians affects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and reflects all kinds of questions existing in the reality.Although the emperor of different dynasty has different purpose of inspection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their tours of inspection epitomizing the social visage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ofthe Western Han Dynasty
论儒学对汉代政治(范文模版)
![论儒学对汉代政治(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54850e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1.png)
论儒学对汉代政治(范文模版)第一篇:论儒学对汉代政治(范文模版)论儒学对汉代政治、经济、礼仪制度的影响汉代的儒家学者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儒学进行了发展和改造,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于汉代封建大统一。
西汉前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初儒家在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也对秦朝时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加以反思,儒生认识到必须使儒学适应现实社会,并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西汉中期,一代大师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更高的阶段上融合了黄老、法家、阴阳等各家思想,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特别是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从而确立儒学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
自此以后,汉武帝更是将儒学推上了统治思想的地位,从而使儒学实现了由“在野”到“在官”的转变,从而对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礼仪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学与汉代君主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直接提高了专制君主的素质,同时又对专制君主有着约束作用。
儒学在政治、思想上取得了统治地位,因此汉代儒学非常注重君主教育。
比如“天子之元子,士也。
天下无生而贵者也。
”(《礼记·郊特性》)从理论上肯定了君主教育的必要性。
博士晁错也十分强调君主教育。
《汉书·晁错传》曾经提到“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
”这时期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以其所学施于政治是其最终的目的,从政治实践上来看,汉代君主研习儒学的政治效应主要表现为训政和施政两个方面。
汉代皇帝依循经义以施政:君主依循儒家政治文化学说施行了一系列上层建筑的改革,如汉武帝“行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协音律”,又东汉的郊祀制度、宗庙制度、百神祭祀,从而确定了汉代的礼仪制度;依循儒家经典中广开言路、议政以制的民主性观点,君主重视朝议制度,所以西汉时期,皇帝对某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之前,一般先交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员集议,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朝臣的智慧,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从而减少了决策盲目和失误,有利于合理方案的拟定,加强统治,减少弊端;依循儒家的屈君申天,谴告理论,君主常常下诏“罪己”,按照汉儒的“谴告”理论就是如果君主失德无道,上天便会降灾异以示谴责警告,直至“更命有德”,这样就对君主的人格有所抑制,有利于政治开明;依循儒家民本、德治思想,君主大多重农务本,爱民利民,两汉君主都把重农本奉为基本国策,春季劝农桑、废除苛政、赏赐民爵和布帛,停建劳民工程,赈济贫困鳏寡孤独,表彰孝悌力田,薄赋税亦是汉政的特点,汉赋一直保持在三十税一的水平上。
中国古代没有一篇合格的议论文
![中国古代没有一篇合格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e1011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a.png)
中国古代没有一篇合格的议论文我国古代,没有“议论文”这一说,除了小说诗歌之外的文章都属于散文。
“政论散文”就是“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或历史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文章。
1.晁错在西汉初期政论散文中取得很高成就汉代著名的政论散文家有贾谊、晁错、桓宽、刘向等。
汉初政治上内忧外患。
内部诸侯王,特别是同姓王势力强大,而谋反成为政治动乱的内在隐患;外部匈奴的伺机侵扰,使得本已动荡不安的汉朝廷雪上加霜。
经济上秩序混乱。
而当时的统治阶级沿袭了战国时期养士的余风,如何正确总结秦王朝二世灭亡的经验教训,为汉代的统治者策谋长治久安之术,又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
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促成了汉初政论文的形成。
积极入世的汉初政论文作者,尤其是贾谊和晁错,他们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局势,写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政论文,或分析和解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矛盾,以图汉廷的江山社稷牢不可摧,万世长存。
当时政论散文的特点是: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文章感情充沛。
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饰渲染,有纵横家遗风。
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良传统,研究现实政治问题,文风纵横驰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2. 晁错的政论文代表作晁错(前2XX年到前1XX年)的政论散文主要作品有,《论贵粟疏》、《言兵事疏》、《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守边劝农疏》、《贵粟疏》、《举贤良对策》和《削藩策》等,共31篇,都被列为法家体系。
鲁迅先生对晁错政论散文的艺术特色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晁错的政论散文被称赞为“西汉鸿文”,能“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晁错政论文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来突出犀利而刚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在《论贵粟疏》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要求通俗易懂:‚不务深迂‛。
“夫文由(犹)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 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 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 闭指意?”(《自纪》) “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 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 睹。”(《自纪》)
(4)反对因袭模仿:‚不必相似‛、 ‚自为佳好‛。
原有20卷,依次为:君道、 臣术、建本、立节、贵德、 复恩、政理、尊贤、正谏、 敬慎、善说、奉使、权谋、 至公、指武、谈丛、杂言、 辨物、修文、反质。
②艺术: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 蕴讽喻,故事性颇强;文字简洁生动,清新 隽永。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有一定影 响。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 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谈丛》)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 伤于多阴也。 (《谈丛》)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敬慎》)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谈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盐女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 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 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 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 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蓑蓑 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 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 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琨,以夜续朝,女 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 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 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 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 殆,寡人之殆几不全。‛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 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 招进直言,延及侧陋,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 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 力也。(《新序〃杂事二》)
二、王符的 《潜夫论》
1、王符其人 生卒年不详。字节信,安定临 泾(甘肃镇原)人。出身寒 微,性格耿介。 2、《潜夫论》其书 (1)概貌:成书于东汉中期。 今存36篇。 (2)内容:指陈时政弊端,批 评不良社会风气。 (3)艺术:通篇排偶,遣词骈 俪,表现了东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的 华丽文风。
第三节
东汉政 论散文 三大家: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一、王充
东汉论说文
1、生平
2、《论衡》 (1)概说 共85篇。大约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
(2)宗旨——‚疾虚妄‛ 对汉代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灾异祥瑞, 乃至经学学风、俗儒人格等进行理性批判。
“苦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 所不能觉也。” (《对作》)
二、刘向
1、生平
77B.C.-6 B.C. ,字子政 (初名更生) ,汉皇室后 裔。 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 目录学家。曾校阅群书, 撰成《别录》,被认为 是中国目录学之祖。也 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散文 家, 有著作多种。
2、著作
(1)《新序》
①内容:杂集舜禹至汉代 群书的轶闻琐事编录而 成,分杂事、刺奢、节 士、善谋四类,寓劝戒 说教之意。 ②艺术:篇幅虽小,叙事 生动,多用寓言,意蕴 深远,开魏晋轶事小说 之先河。
“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 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 自为佳好。文必有与合然後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 手,然後称工巧也。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 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 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 佳於目;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酒醴异气,饮之 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 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 (《自纪》)
【重点】 贾谊《过秦论》的思想艺术;王充的文学批评
【难点】 西汉政论散文与先秦纵横家文风的继承与发展; 汉末政论散文文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政论文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 第三节 东汉论说文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政论文
一、贾谊及其政论文
1、贾谊其人
200B.C.-168 B.C. ,洛阳人,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其文善于从历史事实、现实情况、各种利弊 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 实际,但略乏文采。
《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 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 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 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 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 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 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爵者,上之所 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 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 粟於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
一、桓宽 1、生平著作 生卒年不详。 字次公,汝南(河南 上蔡)人。 治《公羊春秋》,博 学好文。 著有《盐铁论》60篇。
2、《盐铁论》的文章风格 (1)来源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集群臣讨论盐铁国营和酒类 专卖等问题。桓宽根据这一次会议的文献进行了加 工和概括,成《盐铁论》60篇。 (2)特点 其形式对话体,以‚文学‛、‚贤良‛为一方,以 ‚丞相‛、‚御史‛为另一方,进行辩论。随着双 方的论析,行文时而从容不迫;时而尖锐精密; 其内容从现实问题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 其风格有浑朴质实的特点。
(2)《列女传》
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 分七卷:母仪传、贤明传、仁 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 传和孽嬖传 ,共记叙了105 名妇女的故事,体现了儒家的 妇女观。
(3)政论散文 《极谏用外戚封事》、《谏 营昌陵疏》 等。 其文用意深切,辞浅理畅, 平易近人,字里行间流露 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著作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刘向 编为《新书》。
(1)其散文可分为三类: ①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②疏牍文, 如《论积贮疏》和 《陈政事疏》; ③杂论,如《退让》、《君道》。
(2)辞赋: 以《吊屈原赋》 、《鵩鸟赋》最 著名。
第七章
【宏肆深识】
汉代论说散文
◇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2003,请以相应版本观看或播放。 ◇权利声明:原制作者拥有本课件所有法定权利;非经授权,切勿擅用。 • Copyright © 2008 by NEOO
【要点】 贾谊及其政论文;桓宽及其政论文;刘向的 散文;王充的散文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对作》)
(3)风格 ①文风雄辩严密。 ②语言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富有创新精神。 (4)局限性 体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但不彻底性。
否定神学目的论持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存在, 但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 数的支配; 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的相面 术; 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 同。
丑女无盐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 号曰:‚无盐女‛。其为 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 节,卯鼻结喉,肥项少发, 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 年三十,无所容人,衒嫁 不售,流弃莫执,于是乃 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 一见,谓谒者曰:‚妾, 齐之不售女也,闲君王之 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 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 之。‛谒者以闻,宣王方 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 莫不揜口而大笑。
二、晁错
1、生平
200 B.C.- 154 B.C. , 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 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迁御 史大夫。主张加强中央 集权、削减诸侯封地、 重农贵粟。后七国乱生, 被景帝杀死。
2、代表作
《汉书〃艺文志》称其有文31 篇,今多亡佚, 存较完整8 篇,以《守边劝农疏》、《论贵 粟疏》(二疏原为一文)最著。
三、仲长统的《昌言》
1、仲长统其人
180-220,字公理,山阳高平(山东邹县)人。 博览群书,性倜傥,不拘小节,世人谓之‚狂 生‛。
2、《昌言》其书 (1)概说:政治思想杂论集,共34篇。全书已佚, 《后汉书》载有《理乱》、《损益》、《法诫》 三篇。 (2)内容:批评现实与历史;注重‚人事‛的作用, 否定‚天命‛、‚上帝‛对社会历史的主宰作用。 (3)文风:偏向俳丽,也表现了东汉后期政论散文 的骈化趋势。
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见 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 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瞠 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 之王,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 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 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 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 见矣。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惟之, 又不能明。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 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 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贾谊政论散文代表作,分三篇: 上篇总论秦得天下及二世而亡 的原因;中篇分析秦统一后 政策上的失误;下篇指陈秦 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 既倒的原因。
【总结】贾谊的政论散文,全面
3、《过秦论》
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 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鲜明 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 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 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 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 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 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3、文学批评 (1)注重有补于世:‚劝善惩恶‛、‚匡济薄 俗‛;
“夫文人之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 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 邪人恶载,力自禁裁。”(《佚文》) (2)主张华质相符:‚外内表里,自相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