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
带下病中医护理查房
![带下病中医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87acb6f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c.png)
带下病患者出现阴道炎症的可 能性较高,表现为阴道分泌物 增多、瘙痒、异味等症状。需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采取治疗措施。
子宫颈炎风险
子宫颈炎是带下病的常见并发 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宫颈充 血、水肿、糜烂等症状。应定 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
其他并发症风险
带下病患者还可能面临盆腔炎 、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 科肿瘤等并发症的风险。需全 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的特点主要包括:带下量多或少,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或有臭气,伴有阴痒、头晕、腰酸、尿频等症状。
广义与狭义带下区分
广义带下
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 “带下”。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等 。
狭义带下
仅指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的疾病,包括生理性带下和 病理性带下。生理性带下为正常生理现象,病理性带下则为疾病 状态。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针灸
通过针刺和艾灸相关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可调节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
拔罐
在背部膀胱经和督脉上拔罐,可祛除体内湿气,改善带下病症状。同时,拔罐 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
03
护理评估与问题识别
患者信息收集与整理
01 提高其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和理解。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
制定中药熏洗方案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熏 洗,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制定情志护理方案
针对患者的情志状态,制定情志护理方案,如通 过音乐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5e03073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9.png)
一旦确诊为带下病,应积极配合医 生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傅青主女科之带下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带下病概述 • 傅青主女科治疗特色 • 常见证型及方剂介绍 • 现代医学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进展 • 傅青主女科在现代临床中应用体会 • 预防与调护建议
01
带下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 症状者,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
肾阳虚衰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夜尿多, 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功效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阴虚夹湿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 头晕目眩,腰酸肢软,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 或黄腻,脉细数。
情志护理也是傅青主女科治疗带下病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 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03
常见证型及方剂介绍
脾虚湿困型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臭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缓而弱。
功效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发生与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 下注胞宫而致带下增多;肾虚则封藏失司,精液滑脱而下致带下绵绵。湿热、热 毒之邪侵袭胞宫,与血搏结,损伤任带二脉,也可导致带下病。
治则治法
中医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基本原则。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 ,还可配合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带下病
![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19973eb765ce0508763213eb.png)
带下病以带下量增多为主要症. 带下病可见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肿瘤等.
带下病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 在前阴,胞宫. 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 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 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 任脉损伤,带脉失约 ��带下病 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 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 主要病邪:湿邪 内在条件:脾肾功能失常 病位:前阴,胞宫
带下病
定义: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 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 秽物".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 骨空论》:"任 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一切妇科疾病. 狭义:
生理性带下:为肾气充盛,脾气健运,由任,带所约束而润泽于阴 户的一种无色,质粘,无臭的阴液,其含量不多. 病理性带下:本文所论述的带下病.
带下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主要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其 次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
脾阳虚: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 肾阳虚:带下色白质清稀如水,有冷感者 阴虚挟湿: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 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 或色白如豆渣状 湿毒: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 臭 难闻
带下病
辨证论治: 湿毒蕴结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 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湿热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除湿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
带下病
![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1bebc6cc81c758f5f61f6760.png)
带下病带下病是什么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产后带下病是产后女性朋友容易发生的妇科疾病。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妊娠期及产后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
产后的女性因为在生育后消耗不少的体力,容易感染湿邪,因此,产后女性朋友们要重视带下病预防。
产后带下病的原因产后带下病发病原因,从西医的角度解释说,这是由阴道炎、子宫颈炎、骨盆腔发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体腺癌、阴道异物等诱发产生的妇科疾病,致病原因还是以子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为多见。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产后带下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1eab1e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7.png)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带下病的护理
![带下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e6dee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d.png)
在局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变 化,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症状加重等情 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同时,要保 持外阴干燥、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 浴等刺激性行为。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药物使用方法
根据医嘱选用适当的口服药物,如中成药、抗生素等。要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操作,注意服药时 间和剂量。
关注月经变化
注意观察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变化,如有异 常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卵巢早衰等风险。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 习惯,有助于预防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远期并发症 。
定期检查及随访安排
定期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白带常规 、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带下病及其并发症。
辨证论治方法
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中医采用相应的治 疗方法,如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清热利湿 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 疗技术进行综合治疗。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技术应用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 血来达到治疗带下病的目的。常 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 、足三里等。
拔罐治疗
随访安排
对于已经治愈的带下病患者,应定期随访观 察,如有复发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01
突然出现大量脓性、血性分泌物 或伴有恶臭味道时,应立即就医 诊治,排除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的可能。
02
出现剧烈腹痛、高热等全身症状 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以免 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PART 06
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03
生活起居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如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带下病危害及预防
![带下病危害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e74e8fa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a.png)
目录 引言 带下病产生的危害 带下病的预防方法 结论
引言
引言
什么是带下病 带下病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引言
正确的预防方法的重要性
带下病产生的 危害
带下病产生的危害
女性健康受到影响 - 导致生殖器官感染 - 引发阴道炎、盆腔炎等疾
病 - 影响妇产健康
带下病产生的危害
影响性生活质量 - 引起性交疼痛和不适 - 对性伴侣的健康造成威胁
带下病产生的危害
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 妊娠期感染带下病的风险 - 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
带下病的预防 方法
带下病的预防方法
保持个人卫生 - 定期洗澡,并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 - 坚持每天清洗私处
带下病的预防方法
注意饮食健康 - 避免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饮
料的摄入 -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
的食物
带下病的预防方法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压力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 学会放松和舒缓压力
带下病的预防方法
定期体检和咨询医生 - 定期进行妇科体检 - 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求助
结论
结论
带下病对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预防带下病非常重要
结论
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女性பைடு நூலகம் 以保持健康和生活质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5ff970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6.png)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1. 带下病带下病,又称白带异常、阴道炎,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异常变化,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改变,常伴有瘙痒、灼热感和不适等症状。
2. 寒湿带下寒湿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寒湿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寒性带下常伴有白带增多,呈稀薄的液体状,外阴瘙痒、灼热感明显,尤以寒湿之邪侵犯肾经者,出现下腹冷痛、腰酸等症状。
3. 湿热带下湿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湿热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湿性带下常伴有白带黄稠,伴有瘙痒、灼热感,甚至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
湿热带下可能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胃湿热等因素相关。
4. 血热带下血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热毒,引起的带下病。
血热带下常伴有黄色或暗红色的带下,且伴有异味、瘙痒、疼痛等症状。
常见于月经不调、子宫附件感染等情况。
肝郁带下是指由于情绪压抑导致肝经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带下病。
肝郁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粘稠,常伴有情绪不稳、胸闷、嗳气等症状。
6. 腰冷带下腰冷带下是指因腰部受寒而引发的带下病。
腰冷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稀,腰部冷痛明显,伴有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
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不注意保暖导致的寒邪入侵。
带下病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带下病在症状和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带下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中医专家的帮助,根据不同类型的带下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道分泌物的正常状态,缓解相关症状,并避免病情恶化。
7. 气滞带下气滞带下是指由于气机郁滞引起的带下病。
气滞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黏稠,伴有胸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常见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8. 气虚带下气虚带下是指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带下病。
气虚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淡,质地稀薄,伴有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体力或精力消耗过多、营养不良等情况。
血瘀带下是指因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带下病。
血瘀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颜色暗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下腹胀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妇科学-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f53c206eff00bed5b8f31d5e.png)
带下病概述大纲要求:带下病的定义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概述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带下过多大纲要求:带下过多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外治法预防与调护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辨证论治脾虚证(16年)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ppt课件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06ed21bed5b9f3f90f1c38.png)
5、热毒蕴结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 质粘稠,臭秽难闻。 全身兼症:热毒蕴结证 治 法:清热解毒。 方 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地丁
四
外治法
1、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 中药煎水来熏洗。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 于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 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用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特 别 强 调
因为本病相当一部分有传染性,故病 人的性伴侣要同时治疗
!
以下部分图片可能引起部分人的不安 与反感,请注意!
第二节 带下过少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过少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带下过少的病因病机。
一、带下过少的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减少,导致阴中干涩
钩藤
4、湿热下注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 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 痒,阴痒明显。 全身兼症:湿热中阻证(弥漫三焦) 治 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 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二苓车前茵陈泻,丹栀赤芍牛柏苍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带下 生理 狭义
病理(本章讨论)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 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利,· · · · · · 下白物,矾石 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 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 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7c91424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0.png)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带下病的症状
![带下病的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1b0a2642f242336c1eb95e56.png)
带下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带下病的症状*二、带下病的并发症*三、带下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带下病吃什么好2. 带下病不能吃什么带下病的症状带下过多者表现为带下量较平时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疼痛等局部症状。
带下过少者表现为带下量较平时明显减少,阴道干涩、痒痛或萎缩,部分患者伴有性欲低下、性交疼痛,月经量少或月经延后,甚至闭经、不孕等。
带下病的并发症根据带下的不同颜色和症状分为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及五色带。
临床以白带、黄带及赤带多见,青带可能为脓性分泌物,黑带可能为少量陈旧性分泌物或生殖道恶性病灶的分泌物,五色带多为生殖器恶性病灶的分泌物,以更年期妇女多见。
带下病常见于各种阴道和宫颈炎症。
带下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带下病吃什么好饮食原则:1.1、宜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多吃牛奶、鸡蛋、豆浆、瘦肉、动物内脏等。
1.2、宜多吃具有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莲子、白果、薏米、蚕豆、绿豆、黑木耳、豇豆、核桃仁、淡菜、芹菜、龟肉、猪肚、乌骨鸡、芡实。
1.3、黄带、血性白带为湿热,宜多喝汤水、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芹菜、菊花脑、冬瓜、苋菜、西瓜、马兰头、绿豆、赤小豆、荸荠、紫菜、马齿苋、蚕豆花、绿豆、木耳、鲜藕等。
饮食适宜:1.1、宜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1.2、多食具有淡渗利湿的食物。
1.3、多饮水。
宜吃食物:1.1、芹菜:保持大便通畅。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1.2、茯苓:利水渗湿。
先将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茯苓末,和匀后,煮至米熟,空腹服用。
1.2、鲤鱼:用于白带多,湿热有毒者。
鲤鱼去头、尾及骨头,取肉与赤小豆共煮至豆烂。
分2次服用。
2、带下病不能吃什么饮食原则:2.1、甘厚味及甜腻食品,如肥肉、海腥、糯米滋粑等,以免留湿生痰。
2.2、炒、油炸类燥热性食物。
2.3、蒜、姜、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禁忌:2.1、海鲜发物。
2.2、忌辛辣食品。
2.3、忌烟酒。
2.4、忌甜腻食物。
带下病
![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906ef70bbb68a98271fefa91.png)
第一节
带下病
二、病因病机
二、病因病机:
外湿: 外感湿热、湿毒之邪 外湿: 外感湿热、 主要病因: 主要病因:湿邪 内湿: 脾虚、 内湿: 脾虚、肾虚 • 主要病机: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 主要病机: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 不固,带脉失约。 不固,带脉失约
第一节
带下病
二、病因病机
1、脾虚: 脾虚:
第一节 带下病
教 学 目 标
了解: 下病的定义。 了解:带下病的定义。 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的病因 掌握:带下病的的临床表现、 掌握:带下病的的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第一节
带下病
复 习
复习旧课: 复习旧课: 1、生理性带下的特 征如何? 征如何?
生理
狭义
病理: 病理:本章讨论的内容。
(二)、定义: 带下病: 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 带下病: 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 气味发生异常, 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 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第一节
带下病
一、概述
(三)、按颜色分类: 白带: 带下色白, 白带: 带下色白,或透明或乳白或米泔 黄带: 带下色黄,有秽臭气味。 黄带: 带下色黄,有秽臭气味。中医属 青带: 青带:
谢 谢!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
猪苓 赤芍 茯苓 丹皮 泽泻 车前子 黄柏 栀子 茵陈
加减: 加减:
肝经湿热者:用龙胆泻肝汤。 肝经湿热者:用龙胆泻肝汤。
第一节
带下病 药煎水来熏洗。 药煎水来熏洗。
五、外治法
1.外洗法:用洁尔阴、 1.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毒中 外洗法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用于 阴道纳药法 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 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 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灭滴灵 念珠菌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抗真菌药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热熨法 颈炎
带下病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带下病的科普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d6a34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d.png)
1. 什么是带下病
说明带下病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2. 如何预防 带下病
2. 如何预防带下病
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的重要性 提醒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筛查
2. 如何预防带下病
推广正确使用卫生巾和卫生护垫的方法
3. 带下病的 治疗方法
3. 带下病的治疗方法
介绍药物治疗的常见方法和药物选 择 简述手术治疗的情况和适应症
5. 带下病与生活质量
提供相关社会支持和资源的信息
6. 带下病的 常见误区和谣
言
6. 带下病的常见误区和谣言
辨析一些关于带下病的常见误 解和谣言 提供科学和可信的信息进行澄 清
6. 带下病的常见误区和谣言
解答一些常见问题和疑虑
7. 知识普及 和宣传
7. 知识普及和宣传
强调带下病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介绍相关机构和网站提供的帮荐相应的中医疗法和保健措施
4. 病情护理 和自我管理
4. 病情护理和自我管理
强调定期追踪病情和咨询医生 的重要性 提醒避免过度劳累和保持适度 运动
4. 病情护理和自我管理
提供饮食建议和注意事项
5. 带下病与 生活质量
5. 带下病与生活质量
解释带下病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强调积极态度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带下病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目录 1. 什么是带下病 2. 如何预防带下病 3. 带下病的治疗方法 4. 病情护理和自我管理 5. 带下病与生活质量 6. 带下病的常见误区和谣言 7. 知识普及和宣传 8. 总结与结语
1. 什么是带 下病
1. 什么是带下病
介绍带下病的定义和常见症状 解释导致带下病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7. 知识普及和宣传
鼓励分享和传播科普知识
引起带下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引起带下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fb50b6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6.png)
白带性状改变
白带可能呈黄色、绿色、 白色或灰色,质地可能稀 薄或粘稠。
异味
白带可能带有腥臭、鱼腥 味、恶臭等异味。
瘙痒和疼痛
外阴瘙痒
带下病可能导致外阴瘙痒,严重时可 能影响日常生活。
疼痛
外阴或阴道内可能感到疼痛,尤其是 在性交或排尿时。
性生活困难
性交痛
由于瘙痒、疼痛或阴道干燥等原因,可能导致性交困难或疼痛。
宫颈炎
宫颈炎也可引起带下异常,但同 时伴有宫颈糜烂、肥大、息肉等 病变,需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鉴别。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可引起白带增多,但 常伴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需要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进行确诊。
05
带下病的治疗和预防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带下病的主要治疗方 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或外用药
物来缓解症状和消除病因。
口服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炎药、 抗真菌药等,针对不同病因选择
不同的药物。
外用药物包括阴道栓剂、洗液等, 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带下病, 如恶性肿瘤等,可能 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病情的 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 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 底去除病灶,预防疾 病的复发和转移。
引起带下病的原因和临床表 现
目录
• 带下病的定义和分类 • 引起带下病的原因 • 带下病的临床表现 • 带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带下病的治疗和预防
01
带下病的定义和分类
带下病的定义
• 带下病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出现异常,伴有或不 伴有异味、瘙痒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妇 科疾病。
带下病的分类
预防措施
保持外阴清洁
第四节 带下病
![第四节 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ad7a82c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a.png)
施护要点:
• 1.小腹冷痛—热敷、艾灸、照神灯 腰酸痛—腰下垫软垫,局部按摩
针刺:肾俞、次髎 • 2.居室温度可稍高 • 3.饮食—助阳、固涩、止带之品—桂圆
红枣莲子汤、羊肉等 • 4.中药汤剂,久煎,温热服
带下病
概述
定义:
带下病是因湿热、湿毒或肝 虚、肾虚等所致,以带下明 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 常,或伴有局部,全, 身症状 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因病机
辩证施护
1、脾虚 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
绵绵不断,面目虚浮,面色晄白或 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 便溏,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帯汤
施护要点: • 1.观察带下量、色、质及气味,必要时
送检
• 2.中药洗剂坐浴,注意休息,勿劳累。 • 3.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山药粥、莲
子米仁粥等
• 4.中药饭前温热顿服 • 5.指导阴道用药 • 6.情志、宣教、积极治疗原发病
施护要点:
三个 误区
辩证施护
2、肾阳虚 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
辩证施护
3、肾阴虚
带下赤白,质稍粘无臭,阴部灼热, 头晕目眩,或面部烘热,无心烦热, 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 脉细略数。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知柏地黄丸
பைடு நூலகம்
施护要点:
• 1.居室适宜 • 2.清淡饮食,滋阴之品 • 3.中药汤剂偏凉服
辩证施护
4、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粘稠, 有臭秽味,或如豆渣,或如米泔水 样,有泡沫,外阴灼热瘙痒,小便 短赤,或伴少腹掣痛。舌苔黄腻或 厚,脉弦数。
第8章 带下病
![第8章 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ff18d66827d3240c8447ef7e.png)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
蛸、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21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阴虚夹湿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质黏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或瘙痒;腰膝 酸软,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 细略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34
辨证论治
带下过少以阴血不足为本,治 疗重在滋阴养血。
用药不可肆意攻伐,以免犯虚 虚之戒。
35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少,甚至全无,阴部干 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 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 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精。 方药:归肾丸(方见月经过少)加知母、 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带下量多,质稀薄如水,无臭气者为肾
阳虚证;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稠, 有气味者为阴虚夹湿证;
17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辨证论治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呈脓性,质黏稠 ,或如泡沫,或如豆渣,有臭气者为湿热下注 证;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
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粘稠,臭秽难闻
37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预后转归
带下过少若为非器质性病变者,经过及时有 效治疗,一般可好转,预后良好。未及时彻底治 疗,可伴见月经过少、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和不 孕等病证。若因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引起的带下 过少,则预后较差。
38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
定论:
正常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分泌物,滑润阴道粘膜,称为带下。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及局部症状的疾病。
古代妇科病称之为“带下病”。
是指从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腻的物质,如带一样绵绵不断。
病因:
中医认为,带下病多为肾气不足,带脉失司,使精液滑脱而下,包括妇女的多种生殖器炎症。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积聚,蕴热下注而成。
临床辨证:
其症见可有带下过多,色质异常,腥或秽臭,并伴有阴部瘙痒,或掀热疼痛,或有腰酸,小腹胀痛等。
历代医家根据带下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 青带”、“黑带”,“五色带”等。
以前两色多见。
脾虚湿困症: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粘稠、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肾阴亏虚症:带下赤白、质粘无臭、阴户灼热、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头晕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亏虚症:白带清冷、量多质稀、淋漓不断、腰酸腹冷、小便频数清长、夜间甚、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湿热下注症: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气、胸闷纳差、小腹作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
治疗带下病总的原则是固肾健脾、除湿止带、清热利湿。
经络配方:
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穴位配方:
冲门、气冲、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冲、长强穴、白环俞、肾俞、八髎。
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
取经穴:
任脉行胸腹正中线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
位置: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的外侧。
位置: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位置: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位置: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位置: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位置:三阴交、足内踝尖上3寸。
位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位置:太冲、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位置:长强穴、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位置:白环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位置: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位置:八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于1、2、3、4骶后孔处
位置:通肾穴膝盖内侧上缘凹陷处,黑白肉际上是穴。
位置:通胃穴通肾上二寸处是穴。
位置:通背穴通胃上二寸是穴。
手法操作:
仰卧位
1.患者仰卧,医者坐或立其侧,先以脐中为中心,顺、逆时针双掌交替打圈摩腹部各36次;继推任脉、从上脘推脐向下经关元、气海穴直到耻骨推;再双掌旁分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少腹两侧向下作弧形推擦法,反复操作5~10分钟。
2.患者仰卧,医者自其推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自上向下到内踝部交替短摊(或自下向上到腹股沟)、揉、捏、拿各5~10遍。
3.医者点按揉冲门、气冲、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各1分钟。
重点点按拨揉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阴陵泉穴各2分钟。
俯卧位
4.患者俯卧,医者点按揉患者肾俞、命门、白环俞穴各1分钟。
重点点按
揉弹拨八髎3分钟。
再以掌侧小鱼际横擦肾俞、命门、白环俞穴腰骶八髎穴,上下搓按,反复操作,似热透小腹为佳。
5.医者用手食、中指并拢,稍钩屈点按患者长强穴5~10次
疗效:
有效率94%,治愈率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