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评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将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枣儿》为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该课文位于第二册教材中,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枣儿的成长故事,以及她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感受到努力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枣儿》的内容和情节;-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和主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和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例如通过展示一张相关图片或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等;-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 预读与理解(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和基本情节;-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重要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深度阅读与思考(15分钟)- 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经验,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所传递的价值观,并给予适当引导和解释。
4. 反思与表达(15分钟)- 学生个人思考课文并回答一些反思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供有效反馈。
5. 拓展与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资料或其他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相关知识;-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相关任务或探究性学习。
6. 综合评价(5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参与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互评,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表达中的不足之处。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枣儿》。
故事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农村孩子的童年乐趣和生活艰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情感。
2. 学习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描绘手法的分析。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枣儿》,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加深对小说描写手法的理解。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运用所学描写手法,进行短文写作。
六、板书设计1. 《枣儿》故事情节2. 描写手法分析3. 作者情感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为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分析《枣儿》中的人物形象,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枣儿》,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热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生活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环节在情景引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视频,旨在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利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资料下载】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了解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明确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
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
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
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
那枣儿不但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
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
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
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
《枣儿》课文教案及反思
《枣儿》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一个枣儿为线索,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通过描绘枣儿从青到红的过程,象征着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曲折,富有乡土气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针对本文,学生可能对乡土气息较重的题材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土气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性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气息,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人物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文章氛围。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课文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说课稿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鲁迅先生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情怀”。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在教学《枣儿》这篇课文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散文的特点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独特,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散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领悟散文的表现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辅导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鲁迅先生的简介和课文朗读,引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多种人际关系。
同时,课文还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暗示了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的变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需要一定的思考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原因: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丰富,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挖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展现的人际关系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四段,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3. 教育学生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响设备。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挂图。
4.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入,让学生认识枣儿,了解枣儿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记录疑问,准备课堂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枣儿”的短文。
思考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短文示例:我心中的枣儿,红彤彤的,甜滋滋的,它象征着家乡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课后习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_13枣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枣儿》教学设计8、音乐:范中沛的《回乡》。
9、ppt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有一个人物叫“闰土”,因为他生在闰月,五行缺土,所以父亲给他取名为闰土。
有一位老人,给他的儿子取名“枣儿”,因为他五行缺木,而“枣”字里面就有一个“木”字。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
其造字本义:扎根于土地的树。
可以说,没有下面的根,就没有上面的枝繁叶茂。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出名为《枣儿》的话剧。
(ppt展示:闰土,枣儿,“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
其造字本义:扎根于土地的树。
)学生随着教师的叙述,小声作答。
引入课题,并为后面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打下铺垫。
二、检查预习提出预设问题:1、“枣儿”在剧本中有哪两种理解?2、文章围绕“枣儿”写了哪些故事?(ppt展示:文章围绕枣儿写了哪些故事?)1、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问题1“。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2。
3、指生回答问题2。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入下面的教学设计。
三、整体感知1、创设情境,制作话剧《枣儿》的宣传海报。
2、通过填写海报设计项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ppt展示:海报。
海报设计项目:编剧、人物、剧情、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完成海报设计项目中的“编剧、人物、剧情“项目的填写,整体感知剧本内容。
让学生接触话剧宣传海报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整体感知剧本内容。
四、找出矛盾1、填写海报设计项目中的“精彩看点”项目。
2、引入戏剧常识,让学生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了解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ppt展示: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因为有了一对对1、运用略读的方法,自主找出剧中的“矛盾冲突”。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找出剧中的“矛盾冲突”。
3、指生回答。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枣儿》,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分享,懂得珍惜。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生词:japanese,candy,sour,juicy,banana,apple,grape,orange,mango,pear2.短语:looklike,tastelike,smelllike,feellike3.句型:Ilikebecause4.课文:《枣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2)如何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
(3)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3.口语练习(10分钟)(1)学生两人一组,用英语描述自己喜欢的水果。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3)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任务活动(10分钟)(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水果及原因。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总结,强调口语表达的注意事项。
5.课后作业(5分钟)(1)抄写生词、短语和句型。
(2)用英语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9 枣儿说课稿
《枣儿》说课稿高素萍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枣儿》。
一、说教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我对教材的解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本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因此,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我采用“点拨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依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本班的学情,我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六个板块:1导语设计2、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3、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4、深层探究,突破难点5、延伸拓展,深化认识6、课堂小结7、布置作业我认为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课学习的内容。
枣儿优秀说课稿范文
枣儿优秀说课稿范文《枣儿》说课稿一、说教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二、说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三、说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了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多媒体显示:(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了?(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见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六)、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七)、布置作业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初中语文_《枣儿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枣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猜字谜游戏:“木”字加一笔是什么字?(生答:术,本,未,禾……)今天我要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他的儿子名字里也带一个“木”字,他的名字叫“枣儿”。
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出示学习指导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围绕枣儿,写了哪些关于枣儿的故事?时间:3分钟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朗诵片段一-------老人的等待—-儿子的不归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老人我等儿子回来。
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多媒体显示:朗诵片段二-------男孩的期盼——父亲的冷落角度:人物对白、舞台提示、标点符号男孩 (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2024版年度《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024/2/2
25
布置作业及下节课预告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例如
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阅读《枣儿》,并思考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对亲情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可以写下 自己的读后感,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预告下节课的内容,例如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枣儿》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请同学们做 好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024/2/2
1
contents
目录
2024/2/2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角色分析与表演技巧 • 拓展延伸与跨文化对比 • 德育渗透与价值观培养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2024/2/2
3
《枣儿》背景及作者简介
《枣儿》是一篇描写 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 短篇小说。
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对 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 人性的深刻洞察。
2024/2/2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关 于枣儿的故事,展现 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 温情。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枣儿》的背景、作 者及创作风格;掌握故事 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024/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 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口 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21
珍惜亲情、感恩生活情感培养
引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体会 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 作用。
2024/2/2
通过故事讲述、情感体验等活 动,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 力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家人的感 激和爱意,促进家庭和谐与亲 子关系的融洽。
2024版《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X
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共享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拓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枣儿的种植和养护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未来
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拓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02
教学方法将不断创新
未来教学方法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
教学重点
枣儿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及食用 方法;枣树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 治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枣儿的生长习性制定合理 的栽培方案;如何有效地防治枣树 的病虫害。
02
教学内容与资源整合
梳理教材内容
课文概述
《枣儿》是一篇描写童年回忆的散文, 通过枣儿这一线索,串联起作者对故 乡、童年和亲人的深情回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 厚感情,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美和情感 美。
文学特点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通过 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 温馨。
拓展相关资源
1 2
乡村生活背景资料 搜集与乡村生活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等,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入 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小组讨论与交流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分享与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心得体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识。
互相评价
引导学生对彼此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 力。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推荐】儿评课-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儿评课篇一:枣儿评课稿《枣儿》评课稿段海燕《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喜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王瑞军老师的《枣儿》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如:“离开对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呈现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景象。
越是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随机点评的能力要求越高,王老师这节课借助点评,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了精选的片段,完成了对剧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借助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重难点。
点评助推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这堂课,也显示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这当然缘于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讨论——欣赏——碰撞——呼吁”,各环节都是以生为本的;同时也缘于教师的热情鼓励、真诚赞叹、及时点拨等。
更为难得的是课上始终洋溢着老师自然亲切的微笑和同学真诚的掌声,这些良好的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课堂就在轻松和谐、明朗快活的氛围中顺利地到达了“使学生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学法上受教益”的目标。
具体地说,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课文开头的歌谣导入课堂,和教师的导语“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枣儿到底是香甜的还是苦涩的”完美契合,既营造了恰切的课堂氛围,又可见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2、问题设计不多却很有张力,能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衔接自然,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发现,易于感悟。
《枣儿》优秀课例
《枣儿》优质课实录一、倾听童谣,感受亲情。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嬷嬷过年吃。
二、了解剧情。
师:我们再讲木字,很神奇的字,文中老人的儿子名字中有一个木字,枣儿。
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生:吃的枣。
师:还可以是什么?生:名字叫枣儿。
师:一语双关,文章围绕枣儿写了哪些故事?生:枣儿吓跑日本鬼子的故事。
生:闹灾荒的时候,枣儿救了爷爷和他的儿子。
生:枣儿名字的来历。
生:老人的儿子摘枣儿时落在枣儿身上。
生:枣儿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大家已经找了很多枣儿的故事,但是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看过这个剧本,怎么办?我们就来为这个话剧你一个海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枣儿,好吗?我们说干说干,我们看看这几个项目怎么填。
编剧:作者剧情介绍:师:谁再来用更简单的语言,比如谁?在哪里?干什么?生:老人和男孩在树下吃枣儿。
师:这是看的见的,他们其实在树下干什么?生:在等待亲人。
主要人物:老人和小孩没有出场的还有谁?枣儿,男孩父亲三、找出矛盾。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看一下,枣儿这出戏剧有哪些精彩的看点,补充戏剧小知识--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
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由一对对矛盾冲突,才有了很多精彩看点。
师:那么枣儿这本戏剧,围绕四个人物展开了哪些矛盾冲突?矛盾双方、矛盾的焦点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哪一组同学先来说生:发现老人盼望孩子回来,孩子没有回来。
师:矛盾的双方是:老人和枣儿叔叔的矛盾,矛盾冲突是?生:老人盼望他回来,却没有回来。
还有吗?生:巧克力和枣儿的冲突。
师:矛盾的焦点和双方各是什么?生:枣儿和他的父亲是矛盾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希望父亲回来,但父亲没有回来师:你是不是误嘴了,不是枣儿,是男孩。
师:对,是男孩和男孩爹之间的矛盾(板书)师:还有怎样的矛盾?生:老人希望男孩留下来,男孩想回家等爸爸。
三、分析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评课稿
段海燕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喜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王瑞军老师的《枣儿》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如:“离开对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呈现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景象。
越是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随机点评的能力要求越高,王老师这节课借助点评,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了精选的片段,完成了对剧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借助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重难点。
点评助推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这堂课,也显示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这当然缘于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讨论——欣赏——碰撞——呼吁”,各环节都是以生为本的;同时也缘于教师的热情鼓励、真诚赞叹、及时点拨等。
更为难得的是课上始终洋溢着老师自然亲切的微笑和同学真诚的掌声,这些良好的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课堂就在轻松和谐、明朗快活的氛围中顺利地到达了“使学生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学法上受教益”的目标。
具体地说,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课文开头的歌谣导入课堂,和教师的导语“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枣儿到底是香甜的还是苦涩的”完美契合,既营造了恰切的课堂氛围,又可见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2、问题设计不多却很有张力,能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衔接自然,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发现,易于感悟。
3、材料引入灵活,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枣儿如此美好,那文中的枣儿叔叔和男孩的爹为何还要离开?”,问题抛出后,适时引入枣儿创作的背景的介绍。
4、拓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离开教材,“请你用老人或男孩的口吻,替他们喊出心声吧!”这环节给学生蕴蓄起来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渠道,教学环节至此可谓水到渠成。
5、课堂总结时能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生活中去,真诚呼吁同学们记住“身体可以远行,但心灵一定要回家”。
将阅读与生活有效连接起来,既关照了剧中人物的生活,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既为今天的课堂去认知和理解,更为明日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
6、板书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有艺术之美感。
总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能从王老师这堂课中得到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