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研究共56页文档
【最新】研究报告-鲁迅-word范文 (11页)
![【最新】研究报告-鲁迅-word范文 (11页)](https://img.taocdn.com/s3/m/4fc3890543323968011c926c.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研究报告:鲁迅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先生对散文的影响及其文体特点研究
![鲁迅先生对散文的影响及其文体特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6e4e2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5.png)
鲁迅先生对散文的影响及其文体特点研究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文风和犀利的洞察力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先生对散文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从鲁迅对散文的影响及其文体特点两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以个人思考和社会观察为基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唤人民的觉醒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他的散文作品直面现实,直言不讳,以真实的语言和鲜明的表达方式唤起了人们的共鸣。
鲁迅的散文赋予了散文以感人的力量,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通过简洁犀利的语言,他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批判,使读者深受触动。
其次,鲁迅的散文作品注重思想性和思辨性,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再次,鲁迅的散文注重叙事和记叙,他以真实且生动的方式刻画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他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此外,他还经常使用夸张、讽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具有挖掘内涵的方式表达他的观点和思考。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文学创作。
他提出了散文要追求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理念,强调散文应该关注当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议题。
这对于后来散文的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
以徐志摩、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作家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吸收了鲁迅的精神,将之延续和发展。
此外,鲁迅的散文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变革。
他通过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和呼唤人民觉醒的散文作品对当时的社会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观点和文风通过他的作品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上的讨论和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对散文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的散文作品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黑暗、呼唤人民觉醒,深受读者欢迎。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b373aedd81c758f5f61f67d8.png)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中学课本内鲁迅散文研究
![中学课本内鲁迅散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8172669b89680203d8259c.png)
中学课本内鲁迅散文研究作者:姚舒嘉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5期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并且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收录于语文课本中。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鲁迅先生被收录于中学课本中的散文作品进行研究,分别从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以及深远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求对其作品有更为深刻、细致的了解。
关键词:鲁迅;散文;影响鲁迅,原名周树人,其代表作品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其中许多作品被收录于中学课本如《阿长与山海经》《记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鲁迅先生通过这些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三位在他心中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这三篇文章让人读完受益良多,尤其是对当时的人们,并且文章中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也让人受益颇深。
一、创作背景《阿长与山海经》来自于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集一共收纳十篇回忆性散文,创作这本散文集时,鲁迅不仅遭遇到守旧势力的排挤,还正在被反动政府通缉,那时的他只能通过写点回忆少年时期的愉快生活的文章来聊以自慰,排解和暂时忘记眼前的艰难处境,《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是鲁迅在追忆他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那段日子。
同样也来自于《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鲁迅于1902年赴日留学,1904年进入了藤野先生执教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医生是该校解剖学教授,也是鲁迅的解剖学老师,在求学期间,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却并没有因此而歧视来自中国的鲁迅,反而对鲁迅倍加严格和爱护,并以自己高尚的品质给鲁迅极为深刻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后,创作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回忆起这位勇敢坚强并始终面带微笑的女学生,但就是这样一位女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不幸英勇牺牲,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不仅表达了对刘和珍的哀痛和追悼,也痛悼那些“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歌颂了“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敢坚毅。
鲁迅散文的研究报告
![鲁迅散文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644153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d.png)
创作中期:以 《野草》为代表, 表现出对人生和 社会的深刻思考 与反思
创作晚期:以 《热风》为代表, 表现出对文化和 历史的关注与思 考
演变特点:从早 期的个人情感抒 发到后期的社会 批判和文化反思, 鲁迅的散文创作 历程呈现出明显 的演变特点
创作背景: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代的矛盾和冲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散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
鲁迅的散文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添加标题添加Βιβλιοθήκη 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鲁迅的散文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的散文作品被广泛地选入教材, 成为学生们学习文学的重要范本。
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风格 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挖掘 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
意义。
拓展鲁迅研究的领域和视 野,将鲁迅的创作与时代 背景、文化传统、艺术流 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
讨。
加强鲁迅与其他作家的比 较研究,进一步揭示鲁迅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Part One Part Four
Part Two Part Five
Part Three Part Six
鲁迅的生平:出生于浙江绍兴一 个封建家庭,早年接受传统教育, 后赴日本留学,开始接触西方文
化。
时代背景: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 国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 封建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逐 渐兴起,鲁迅的文学作品反映了
语言简练明快, 质朴自然,追求 言简意赅的表达 效果
关注社会现实, 批判时弊,直抒 胸臆,具有强烈 的时代感和现实 意义
主题比较:鲁迅散文关注社会现实, 同时代文学作品多以言情、武侠为 主
鲁迅研究论文
![鲁迅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6162db7f1922791688e879.png)
略谈《孤独者》的核心与意象鲁迅是位内心世界十分丰富,思想十分高远的伟人。
读了他的《孤独者》,第一感觉就是,测不透他思想的海洋,太丰富又太深刻。
这位思想的伟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在思想界巅峰独自呐喊,或者说在无人的旷野独自长嚎,似“一匹受伤的狼”。
而《孤独者》正是“一匹受伤的狼”的长嚎,满纸悲愤与凄凉,惨然又孤寂。
孤独者,或许就是鲁迅的自我刻画,或许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首悲歌。
其中滋味,无法言说。
我感受到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却抓不住一些东西。
就像看到群星闪烁,却不识一颗星星。
但能看到星星就不失为一种享受,不是吗?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这些遥远的星星,我却要表达下我小小的见解,谈一下《孤独者》的核心,知识者的孤独与毁灭,和《孤独者》中让我印象极深的两个意象,狼与月。
一、知识者的孤独与毁灭不是一个人就叫孤独,人人都说你孤独也不是孤独,因为人人都知道你,理解你是孤独的,所以你不孤独。
当你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也说也笑,却没有人能理解你、同情你,这便是孤独了。
魏连殳的孤独是多方面的,在家乡、亲族里是“古怪”的,是“异类”,就连他的本家也把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同我们都是异样的”。
这是环境抛弃了他,只留给他孤独的境地。
他是唯一一个外出访学的学生,这从山村人看来,确是一个异类,因为他没有同伴,就没有和他站在一起的人。
而且不止如此,或许,这种孤独感在他小时候就注定了。
只是在以后的年日里,这种孤独感随着他心境的扩大而扩大,随着他认识的扩大而扩大,最终大到他的整个世界,他看待的、他想到的、他心中本就存在的,满是孤独。
“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是那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
”这是怎样的、绝望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把人逼向灭亡的孤独。
然而,要述其渊源,就不得提到魏连殳的童年了。
他幼小失了父母,是由他祖母抚养成人的。
一般无父母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感到孤独与忧郁,容易对自我的缺失而感到悲痛。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8d0e29a231126edb6f1a1093.png)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8abb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3.png)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他的散文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也呼唤着人性的觉醒与救赎。
在本文中,将对鲁迅散文选进行赏析与解读,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刻画人物的精准度,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疯狂和不公。
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叙述者,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的狂妄幻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首先,狂人代表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状况的愤怒和呼吁。
他通过夸张的叙事和对格局的扭曲,揭示了社会中普通人的无知、傲慢和偏见。
其次,狂人内心的幻想反映了个体在压抑和束缚之下的无法承受之虞。
最后,整篇散文通过狂人的视角,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荒谬和矛盾,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变迁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困境和体制造成的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塑造,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尊严和价值缺失的现实,也通过对阿Q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探讨了每个普通人面临生活苦难时的心理状态。
故事中,阿Q以被动和消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压迫和打击,表现出了传统社会中个人尊严的崩溃和人性的裂变。
通过对《阿Q正传》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弱势群体命运的拷问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故事中的阿Q是多数中国人民的写照,他们在封建制度下生活着,受尽压迫和歧视,承受着贫困和不公。
阿Q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悲剧,呼唤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和个人尊严的重建。
总之,《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为鲁迅散文选中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探讨了人性的困境与救赎。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23bddeff81c758f5f61f677b.png)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e3278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d.png)
《鲁迅研究》资整理料第一篇:《鲁迅研究》资整理料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鲁迅散文分析
![鲁迅散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83aa1603d8ce2f0066231b.png)
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严格要求、尊重科学的品 格。
散文选取了个例子表现藤野先生的品格: 3.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 4.了解裹脚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 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 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 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 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 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 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 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 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 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 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 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 不朽杰作。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 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 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 和聪明的才干。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 的人淳朴、善良、真挚的品格, 还有那特有的农村风光,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 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 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散文选取了个例子表现藤野先生的品格: 1.要求鲁迅抄讲义,并检查。
原文: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 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 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 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 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 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鲁迅散文解读
![鲁迅散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a2b345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7.png)
鲁迅散文解读鲁迅散文解读引导语:鲁迅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下面就从鲁迅先生的散文来说起。
鲁迅散文解读(一)、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一、思想的自由驰骋:有温馨怀旧的回忆,有严格的自我解剖,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也有对韧的战斗精神的颂扬,……二、内容的自由驰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
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
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三、艺术创作上的真善美鲁迅的散文则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把真实放在第一位,拒绝任何粉饰和安慰,拒绝给现实涂上一层诗意而自我麻醉。
“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他的真诚向善,这是他的散文真善美的体现。
四、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藤野先生》,最后到《范爱农》,处处都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
对长妈妈的怀念,对闰土父亲的回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所有的这些,我们追随着鲁迅的回忆,看到了两个字“人本”。
二、《朝花夕拾》解读新探(一)《朝花夕拾》特色:散文集《朝花夕拾》,原题《旧事重提》。
此时鲁迅已由彷徨的启蒙者姿态转变为明朗的战士姿态,因而,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之中,也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境界也显得开阔。
鲁迅散文赏析
![鲁迅散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77e2d86c175f0e7dd137c6.png)
鲁迅散文精选“友邦惊诧”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②,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③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
“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
鲁迅散文杂文研修专题
![鲁迅散文杂文研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99a4603dee06eff9aef80769.png)
鲁迅散文杂文研修专题一、课程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观点选材论证(二)情感价值观目标鲁迅生平经历与思想演变"大爱"情感二、教学材料(一)教材选文:《北京课改实验版:选修二》呐喊自序忆韦素园君忽然想到(六)北京通讯(二)其他材料:拿来主义野草序言雪秋夜风筝三、教学实施的三个阶段(一)选文教学(例文教学)《<呐喊>自序》--解读鲁迅的钥匙《忆韦素园君》--如何选材,如何利用选材:同一题材,不同作者《风筝》-如何选材,如何利用选材:同一题材,同一作者《忽然想到(六)》--如何论证《北京通讯》--如何论证:文章的针对性《拿来主义》--喻证,论证《秋夜》--象征意义(二)综合实践写作:材料作文"外地人在北京"--如何选材及如何利用选材辩论赛(适逢学校活动,本不在计划之列):应不应该使用核能--如何论证,如何表达论(三)定向选题阶段1、选题列举:(1)国民劣根:批判无爱、批判专制、批判帮闲、批判复古(2)立人思想:告慰猛士、勉励青年、泥土精神(3)内心情怀:寂寞痛苦、反抗绝望、大爱情怀、自我剖析、民情追忆、匕首投枪、怀疑求索(4)创作特色:选材用意、说理技巧、讽刺手段、论证思路解析、语言揣摸2、选题要求(1)至少读5篇本专题内作品,就其中一个问题去写(2)评分标准:A.内容方面各篇文章内容的概括:5分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10分写作目的剖析:体现出鲁迅的某个精神或情怀:20分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20分我对鲁迅精神的感悟:20分B.格式方面自拟题目(包括正副标题):5分内容提要(200字):10分列出文献:可以借鉴他人观点,但不可以照搬照抄,引用需注明,否则减去40分按时交作业(4月30日交,纸质版,电子版上传至网络平台):20分课时安排:。
浅谈鲁迅散文
![浅谈鲁迅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ef66f84afe04a1b071debd.png)
浅谈鲁迅散文摘要: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那么,作为鲁迅笔下一部分的散文,在其一生中有有着怎样的地位、特点?他的散文留给我们后人的又有哪些宝贵的财富呢?关键字:鲁迅;散文;特点;影响正文:一、中国散文整体概述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
如古代文体中的“记“,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散文体裁,但与现代散文不同,记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议论的,甚至可以是说明性的(例如魏学洢的《核舟记》)。
”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确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现代散文就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丰富多样,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
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不同。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而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初中语文鲁迅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鲁迅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9bc98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f.png)
初中语文鲁迅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初中语文鲁迅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一、引言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教师们不再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而散文阅读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
而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教学研究。
二、鲁迅的回忆性散文特点及教学意义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作品,诸如《药》、《阿Q正传》等,以真实、感人为特点。
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又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虚伪。
对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塑造他们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设定针对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回忆性散文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思想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剖析文本:教师应通过剖析文本,阐释鲁迅回忆性散文的文字表达、情感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使用这些技巧的目的和意义。
2. 解读背景:教师通过解读作品所描绘的背景,如旧中国社会、晚清时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直观的感受。
3. 引导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例如,“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社会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发现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 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如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氛围,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策略1. 多元化教材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鲁迅回忆性散文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鲁迅散文研究
![鲁迅散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2102531a37f111f0855b32.png)
20
请先读一读
♦《野草·题辞》鲁迅散文\野草.doc
《影的告别》鲁迅散文\影的告 别.doc
《希望》
野草.doc
21
2、《野草》的思想内容
B、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与战士的鲁 迅,从来不曾忘记自己身负的重任。 面对一个腐朽黑暗的社会,一个愚昧 落后无处不在、空气般弥漫于上下左 右,以至于看不清谁才是真正的敌人 的社会,他以清醒冷静的头脑,坚持 战斗。
“鲁迅先生的作风,和周作人先生的却 有了迥然的不同。他有他的明智,但 他不象周作人先生那样出之以‘莞尔 而笑’的态度,平常总还是感情的成 分居多。这感情正如张定璜氏所说:
8
‘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 的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 了忧患之后的叹息,发出非常之微,同 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因此他的 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 剥露着一切,幽默而辛辣,可以说是针 针见血。他无论写小说,写散文,写杂 感,都出之以同样的态度;在这一方面, 自亦成就了他的高点”
2、调整理论模式,跳出因袭的传统,把鲁迅的杂 文阅读回到原点:感动的力量叙事。
(注意杂文真实性的同时对于人道主义的叙述)— —《南腔北调集:》
46
二、生成语境与接受语境的双重歧义
1、还原文章的生成语境。这是一个苦难的命 题:历史生成:政治语境,经济环境,个人 心态和情感遭遇,以及生活在家庭的状况。 是一个庞大阅读资料的准备。
17
1、《野草》的基本构架
生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希望 与绝望之中的中国现代知识者 那一种无可诉说、无可排解的 人生矛盾。
18
阅读《求乞者》 鲁迅散文\求乞者.doc 鲁迅求乞什么?
19
2、《野草》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散文研究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