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工业建设与布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发展方向: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使高新技 术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带头产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工 业和名优产品,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强化外引内联、 分工协作功能。
Ⅱ、京津唐地区
① 范围: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唐山、秦皇岛、廊坊、 保定、石家庄等。(2+5)
② 现状与特点:全国第二、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结构特点是重工业比重略大于轻工业,工业结构也 较为协调。采掘业比较发达,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本地 资源基础;棉花和农副产品较为丰富,轻工原料自给率 高。工业区位优越。工业门类较全,以机械、化工、冶 金、纺织、食品为主,是中国未来石油化工、钢材、汽 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工业的重要基地。
(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
工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1. 重工业优先发展时期(1952-1978年):抑制消费、 “以农补工、以轻补重”,强制推行重工业优先 发展战略。重工业比重从1952年的35.5%上升到 1978年的55%,重型工业特征明显。
2.
但要注意两点:一是重工业化过程是在轻工
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二是在重工
业内部,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在内的初级产品比
重较大(东部45.3%、中部50.3%、西部46.4%)。
2. 轻工业比重迅速上升时期(1978-1992年):尤 其是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上升的幅度较 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比重一直保持在50% 左右;出现“小而全、大而全”的地区工业格局。
(2)、工业布局的地区特色逐渐明显。电子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上海、 北京与福建;家用电器、轻工、食品、纺织、服装 等行业的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发展。
(3)、已经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4个工业——城市集聚区,以及规模相对 较少的集聚区(胶济沿线、松嫩地区、成渝地区), 共同搭建了我国区域空间的经济格局。
➢ 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所有省(市、区)都有了一批大 中型工业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和消费 品生产。
➢ 一些工业大省(市)已经建立了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 出现了一批工业大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 、河北、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四川、湖北、湖 南、山西、天津、安徽、北京、陕西、江西、内蒙等。
24950
10000 0 120
271
325
546
828 12451997 34496858
1952
1962
1970
1980
1990
2000
图1 1952-2005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
2. 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体产业。
1949年
2000年
图2 工业在GDP中的比重
2005年
3.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5. 各地区工业生产能力与增长态势差距很大。
长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 90年代以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
近年来,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工业生产的 增长速度高达20%以上;
增长较慢的:一是西部的部分省份,如甘肃、陕西、 云南和贵州;二是东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如辽 宁、北京、山西等。
③ 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 工业布局;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天津新区等工业 生产基地的建设,提升本区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
Ⅰ、长江三角洲地区
① 范围: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 苏州、南通、杨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 等。(1+12)
② 现状与特点:中国最大、结构完整、实力最强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工业结构显著特点是轻工业比例略大于 重工业,结构比较协调,工业部门行业齐全,技术水 平高,内外分工协作较佳。
第五节 工业建设 与经济布局
一、工业化进程(三个问题,重点) 二、经济发展 三、区域开发与布局
一、工业化进程
(一)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
1949年以来, 平均年增长 超过13%。
1、工业发展的基础差,但发展迅猛。
80000 700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位:亿元)
76913
60000
50000
40000
40033
30000 20000
第二阶段 (1979—):实施 效率优先的发展 战略,对东部沿 海地带和长江沿 岸地带实行优先、 重点发展,形成 了“T”字形的战 略布局结构。
2、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
(1)、工业布局分异明显。从南北差异来看,“北 重南轻”,北方地区主要以能源、原材料开采以及 中间产品生产工业为主;而南方以轻纺工业和制造 业为主;从东中西来看,中西部以开发矿产资源以 及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主,东部主要发展加工制造业, 呈现出“资源——加工”的东西差异。
第二,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和基 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
第三,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开始弱化,地区间产业结 构开始有所分异,一些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 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但地区发展差异仍然很大。
(三)工业布局的变化
1、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解决众多地区工业 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战略, 布局重点在内地,并尽可能与原料、燃料产区相 适应。经过“三线”建设等,初步形成了全国生 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改变了工业偏集于东部沿 海的局面。
3. 重工业化持续发展时期(1992年以来):1992年 轻工业比重为47%,2003年已下降到35%,重工业 由53%上升至65%;且工业结构出现三大变化特点。
工业结构表现出三大变化特征
第一,重工业化过程不断加深,交通机械、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作为深加工工业的代表性行 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生物和医药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 的代表发展迅速,表现出深加工化过程和高技术化过程;
➢ 相继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传 统部门;一些新兴工业,如航天工业、电子工 业与核工业等,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形成 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覆盖工业生产各个行 业的产业体系。
➢ 钢、原煤、水泥、布、电视机等工业品产量居 世界第一,一些重要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
4. 工业布局基本上是在全国范围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