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美国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理论

综合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有利条件, 具有较高的生产增长率、较大的生产规 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 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23
2)经济增长效应 (1)后向关联效应 (2)前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24
3)主导产业的转换
更替顺序 :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
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 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演替的内在逻辑 :非耐用消费品产业→
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需求结构变化的逻辑 :维持基本生存型
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性发展型需求
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 :资源
4
1.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①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②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③产业结构的持续演进和升级; ④社会 的储蓄比例持续增加; ⑤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国际贸易结构日益优化; ⑥市场需求结构日益完善; 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日益完善; ⑧社会价值观日益向不断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变化。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1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现代产业序列
2
1.பைடு நூலகம் 产业结构内容
1.1.1 基本含义
1) 产业结构是研究分布在国民经 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 效率的运动关系
2)产业结构是研究产业间技术经 济的数量比例关系, 即产业间的 “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 例关系
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第3章投资体制

3.3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
3.3.1 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三次高潮: 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标志。南方谈话后,我国
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不 再限于经营权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 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投资体制以市场 为取向的指导思想变得更加明确。这一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特点是:进一 步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开始系统设计改革方案,配套出 台改革措施。 效果: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投融资 体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错,特别是一些 深层次的问题也反映出来。投融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暴露出原有投 资体制的缺陷,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明确了近期目标和对象。
19
投资主体:私人为主,政府为辅。
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补助、税收减免以及其他行政 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私人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美国 政府投资决策中,重视公众参与和专业咨询公司的评审作用, 同时政府投资受到严密的法规约束。 由于长期奉行政府大规模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英国经 济在上世纪70年代步入停滞。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大力推 进经济改革,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使英国成为新公共管理改 革的发祥地。
第3章 投资体制
1
学习目标
掌握投资体制概念和中西方投资体制的差异 了解我国转轨中的投资体制运行机理 了解我国投资体制演进的历程 认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⑴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
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
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
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
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⑵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
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
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
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
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
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 1 -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7 -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
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
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新课教学]: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

第一章绪论【关键名次】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地理地理环境生产布局地理位置【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2.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和-----------------三大特点。
3.研究国际贸易地理最形象、最直观的方法是----------。
4.15至16世纪的-------------大发现,使地理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5.17至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相继从-------社会进入------------社会。
18世纪以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6.《山海经》成书于------------时期。
7.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的重点是------------对商品流通的空间结构、地域差异及其区际联系的影响。
8.贸易地理学是一门兼有---------科学和---------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9.------------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
10.经济地理环境是大量的、直接的关系到-----------的构成和-----------的地区分布。
二、问答题1.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并说明其属性。
2.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简述《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4.分析国际贸易地理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和-------------等三大特点。
2.在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除中国、印度、日本外。
还有-----------、--------------和-------------。
国际经济学答案精简版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一、名词解释3、完全专业化:每个国家只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假设只有苹果和电脑两种产品,且A在生产苹果上有相对优势,意味着B在电脑上有相对优势。
则贸易结果是,A 只生产苹果,B只生产电脑,不会出现A或者B同时生产苹果和电脑。
这就是完全专业分工5、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
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
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
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和劳动的关系从而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
事实的真相是:如果不从历史存在者出发,那么,李嘉图所得到的"社会存在"就只能是抽象知识和概念。
马克思论证和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方式是:"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但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讥笑了资产阶级工作者:"在所有的现代经济学家中,巴师夏先生的《经济的谐和》集庸俗之大成。
只有癞蛤蟆才能搞出这种谐和的烂泥汤。
"五、计算题1、假设本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6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8 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2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4 单位劳动。
两国各有8 单位的可用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能够使两国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2、假设A 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4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3 小时; B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1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2 小时,则:(1)以劳动衡量,A、B 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成本各是多少?(2)如果工资率为6 美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3)如果工资率为1 欧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六、论述题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例外情况是什么?2.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国际贸易理论里有一个资源禀赋学说,即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与不同的生产优势。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

第一章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
3.国际惯例 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经济和贸易 大国。为了扩大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确立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它频繁地与其他贸 易国谈判、缔结贸易协定。 美国自称是自由贸易国家,但进出口贸易、尤其 是进口贸易也有许多限制。
五、宏观调控
美国作为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的力 度是极大的,但并非政府对市场无所作为,二十世 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试图以“看得见的手”既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第一章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
5.区域政策 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政府开始奉行凯恩斯主 义,加强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干预,使得相对落后 的南部“阳光地带”经济迅速发展。改变北部工业 区和落后的南部农业区的“北工南农”的格局。联 邦政府还利用财政杠杆对国民收入做了有利于落后 地区的再分配。
六、分配保障
第一章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美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政府就加强了财政 政策的运用。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大体可分 为五类: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消费税、财产税和 财产转移税。除税收之外,财政收入还来源于征收 的各类费用和借债。 财政支出大致可归结为四类:①公共服务; ②转 移支付 ;③政府国债利息支出;④一般支出项目 。
第一章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
5.动力机制 美国的企业大多以私有制为基础,都是产权明晰 的独立经济实体。企业经营的目标明确——追求利 润最大化。 美国鼓励个人凭天赋、勇气和技能努力奋斗,市 场给予奋斗成功者以丰厚的回报。
二、市场体系Biblioteka 1.商品市场 美国商品市场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 市场。美国生产资料市场产品繁杂多样和产品技术 复杂。美国消费品市场范围很大,结构复杂。
【自考笔记】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考试必看】章节重点考点汇总浓缩

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称为人事管理,其特点是一切以工作或生产为中心,把人看做机器,忽视人性的存在。 间,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运动,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人事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科学管理思想的出现, 宣告了科学管理时代的到来,人事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③ 20 世纪 20 年代末到 50 年代是人际关系时期,是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梅奥和他的 助手进行的霍桑实验挑战了将员工视为“经济人”的假设,揭开了人事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注重员工关系管理、设置专门的培训主 管、强调对员工的关系和理解、增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等人事管理的新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 2. 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理论形成的过程) ① 1919 年,约翰·康芒斯在《产业信誉》中首次使用了“人力资源”一词。1921 年他在《产业政府》中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一 般认为,康芒斯是第一个使用“人力资源”术语的人。20 世纪 60 年代, “人力资源管理”术语开始流行。80 年代,人力资源开发 与管理理论形成,并被付诸实践。 ②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源管理处于萌芽探索之中,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或著述,基本是从人事管理活动与职能变 化和改造来进行的。 ③ 1958 年,巴克在其著作《人力资源功能》一书中,详细叙述了人力资源问题,把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一般职能来进行讨论。 1964 年,皮格尔斯、迈尔斯等人在他们编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读本》中,把“人力资源的管理”看成比人事管理 更广泛更全面的一个概念,人资源管理是管理的中心。1965 年,迈勒斯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 论文。他的关于管理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经理倾向于使用人事管理模式来管理下属,而且还倾向于要求其主管使用一定的人力 资源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管理。 ④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开始为人们所知晓和使用起来。但是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混杂或等同使用,在大多数教科书和专著中,两者的定义、内容和功能都十分相似。直到 1992 年,斯托瑞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内在特征的分析,找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同人事管理之间的 27 个不同点,较好地解答 了这一问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才初步形成。 3. 行为科学发展对人力资源理论形成的影响。 影响较大的理论有:人力资本理论、潜能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X-Y理论、四种人性假设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 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期望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目标理论、强化理论、以及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4. 5. 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由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组成,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在西方国家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的。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 04
第4章 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模 式
产业创新的概念
产业创新是指在不断变化 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引入 新的生产方式、技术、管 理理念等来提升企业竞争 力的过程。创新可以分为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 场创新等不同类型,其核 心在于创造新的价值和推 动产业发展。
产业创新的推动因素
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
03 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方向与预测
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 提高效率 引领行业发展
政策支持
税收优惠政策 产业扶持政策 创新激励措施
市场需求
消费升级需求 新兴市场需求 个性化定制需求
消费升级
消费观念升级 消费群体结构变化 消费品质提升
产业发展的挑战
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环境污染问题 日益突出,资源约束日益紧张,人才短缺等。这些挑战需要 各方共同努力解决,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政策与实践》
未来挑战与机遇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 速发展,将重塑产 业格局,带来新的
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
全球化的趋势日益 明显,产业间的相 互联系和合作将更
加密切。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正在改 变传统产业的运营 模式,带来更高效
的生产方式。
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的兴起,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目录
第1章 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第2章 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第3章 产业发展中的国内外比较 第4章 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模式 第5章 产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产业发展概述
第三章 国际经济环境

三、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有利影响 ★有利于扩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内部贸易。 ★有利于加强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快产业 结构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发展。 ★有利于提高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不利影响 ★ 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和排他性,非成员国的贸易减少。 ★ 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和利用外资不利。
第三章
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主要内容
经济环境是国际营销者面临的重要营销环境之一,它也给国 际营销带来威胁及提供机会,影响企业对国际目标市场的选 择。本章主要从本国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及全球经济环 境的视角阐释对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
第一节
本地经济环境
◆ 除了本国经济环境之外,国际市场营销面临三个层面的经济环境:
市场配置(Market Capitalism) 计划配置 (Centrally Planned Socialism) 混合体制 (Centrally Planned Capitalism and Market Socialism)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农业生态学第3章综合结构(1)

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2. 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3.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4. 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
(2)杜能农业区位
根据这样的假 设,杜能为孤 立国推断出围 绕中心城市的 六个同心圈层, 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 农业生产结构 (见右图 )
垂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域景观结构
物种结构
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 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
系统的物种结构。
时间结构
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 配上形成的格局。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 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
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 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 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P106表3-5
(二)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1、大尺度的地形变化: 如四川、云南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条
件,随着海拔的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 结构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出现不同的农 业发展类型。 低热层(海拔小于1400m) 中暖层(海拔在1400~2100m) 高寒层(海拔大于2100m)
从低热层(甘蔗、冬春季蔬菜、热带性果树、药材等) 中暖层:发展粮、油、生猪、蚕桑、烤烟等) 高寒层:细毛羊、冷杉、铁杉等
生态交错带(ecotone)
2.干湿交错带:从比较湿润向比较干 燥变化的过渡地带。
生态交错带(ecotone)
3.农牧交错带: 在农业地区和 牧业地区的衔 接处,形成的 交界地带。
生态交错带(ecotone)
4.水陆交界带:在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交界面。 如河滩、湖周、河岸等。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三章——产业组织理论

亚当·斯密在19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论述了竞争机制
2、产业组织的萌芽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 马歇尔于1890 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提出了含义广 泛的产业组织的概念 企业内的生产组织形式与“大森林的故事”
第三章 第一节
•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
因果关系
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绩效
SCP分析框架
第三章 第一节
• 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绩效
产业组织政策 图1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如何看待SCP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第一节
2、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2)哈佛学派的SCP框架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 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这三个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 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 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
第三章 第一节
• 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 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第三章 第一节
• 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 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复杂关系:结构和行为二者都是由需求条件和技术条件决 定的;结构是会影响行为的,反过来,行为也会影响结构; 结构与行为的交互作用又决定着绩效;行为也会影响需求, 例如促销活动就会影响需求;绩效通过反馈会影响技术水 平和结构,技术进步推动现有技术“升级换代”,利润率 通过影响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吸引力的大小,对市场结构产 生着动态影响。 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国内
向美国人民提供丰富的和有充
分营养的食品,保证美国人民 有健壮的体魄
第 14 页
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出口
• 美国生产的农产品中有2/3是要出口的
• 农产品出口在美国整个货物贸易出口中要占11% • 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10.4% • 美国的农产品贸易处于顺差
第 15 页
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土地
从业人口
第 19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产业化
生态学 多学科
生物学
金融支持
农业生产
多产业
信息服务
门类
气象学 地理学
融合
商品流通
工业制造
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化综合体
第 20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产业化
现代农业特点 高科技含量 高资本投入 高产出 高商品率
农业形态 集约化 高度社会化 国际化
行业组织 农工综合企业 工商企业 农业合作社
1
国内道路
退耕大量农田
就业问题和社会混乱?
第 28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 解决美国农产品过剩的两条道路】
2
国际道路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设计贸易蓝图 把美国剩余农产品出口给缺乏农业优势的国家
同时从这些国家进口美国所需要的商品
国外购买力有限、降低关税、重新改组工业?
第 29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美国农业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
3.0% 2.5%
2.71%
2.0%
1.67% 1.5% 1.0% 0.5% 0.0% 占GDP比重 1990 2012 就业比重 1.45%
1.30%
第 12 页
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Agriculture value added per worker in 2012 (constant 2005 US$)
第 17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规模化
• 农场式的经营管理
• 农场经营规模大 • 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 • 生产效率高
第 18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规模化
每个农场的土地面积 农场 220.5万 3.37亿公顷 205.6万 170公顷 每个农场的从业人员 1.07人 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平均耕地面积 181.4公顷
lose any more money, and we know farming is only going to get riskier."
Mr. Johnson says. "It's a heck of a deal."
第 36 页
Upheaval After Deregulation, Drop In Wheat Prices Compels Many Growers to Quit
27 May 199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y Scott Kilman
Across the Northern Plains, the long migration away from agriculture is turning into a stampede ( 人 群 的 蜂 拥 ) . From Montana to Minnesota, thousands who made their living growing wheat are quitting the bald prairie (草原、牧场). A blizzard of barnyard auctions is sending chills(寒冷) down the Main Streets of the towns that live off farmers. "We're doing a sale every day," says Brad Olstadof Steffes Auctioneers, Inc. in Fargo, N.D. "Wheat is a dying crop."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1,566 30000 63,269
20000
10000 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第 13 页
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7 页
美国农业的自然条件
• 资源丰富,土地、草原和森林 资源拥有量居世界前列 • 农用地大部分位于北纬25°至 49°之间的北温带和亚热带 •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的地区分 布和季节分布都较为均匀 • 土地平坦,土壤肥沃
第8 页
美国农业的自然条件
这些草原,是天然易于开垦 的;这些处女地,甚至用最 原始的耕作方法,不施肥料,
Don Paarlberg (1911-2006)
第 10 页
美国农业的自然条件
60% 55.7% 0.51 50% 45%
40% 33.3% 30% 22.5% 20% 12.0% 10% 0.08 17.5%
0% Agricultural land % of land area Arable land % of land area China Forest area (% of land area) USA 第 11 页 Arable land (hectares per person)
美国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农业的特点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美国农业部的职能
从田间到餐桌
美国农业政策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为农业生产过剩寻求出路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862
第 24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争论焦点
应不应该遵循市场原则 取消政府对农业的大量补贴
美国、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比较(2012)
12.0% 10.4% 10.0% 8.0% 6.0% 4.0% 2.0% 0.0% 农产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 美国 中国 农产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 4.0% 3.2% 11.1%
第 16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1 2 3
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科技化、现代化程度高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 解决美国农产品过剩的两条道路】
1
国内道路
2
国际道路
降低关税 增加进口
休耕大约2500万 英亩土地
第 30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自由贸易
竞争可以择优汰劣,保存经 济效益最好、成本最低的农 场,这样不仅可以根除生产 过剩,取消政府补贴,而且 可以降低农产品价格,在国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 基本精神 • 农业市场化 • 主要变革 • • • 取消小麦、稻米、饲料和棉花的休耕面积计划 给农户以种植自由,农户可以在全部土地上种植除水果和蔬菜以外 的任何作物,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 采取与产量逐步脱钩的补贴方式
第 33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早该制定这项法案,美国农场主现在 需要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耕
地区国别经济之——
美国经济
1、美国的经济实力
2、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3、美国的产业结构 4、美国的对外经贸
第2 页
第3章
美国的产业结构
— 美国的农业 — 美国的制造业 — 美国的服务业 — 美国新能源转型之路
第3 页
Agriculture, 1.4%
Industry, 20.5%
Services, 78.1%
保护农业
第 31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完善
【联邦农业改进与改革法案,1996】
• Federal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Act of 1996 • 1996年的“农业新法”似乎给政府 的农产品补贴政策画了一个句号
第 32 页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联邦农业改进与改革法案,1996】
27 May 199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y Scott Kilman
Cheap wheat and bad weather are doing to Nathan Johnson what they couldn't do to three preceding generations of his farming family. They are defeating him. Last year, a disease called scab (斑点病)wiped out (彻底摧毁)half the wheat he planted on the land around his family’s 1887 homestead (农场)near the Canadian border. And now, a glut of (过剩的) foreign wheat is pushing down the grain’s price at the local elevator ( 谷 仓 ) to an unprofitable $3 a bushel(蒲式耳). These days, Mr. Johnson is trying to rent out his land and looking for work in the city.
让农场主重新掌握生产的自主权 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反对! 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