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的原文和译文
《登岳阳楼》的原文和译文一、原文。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二、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三、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四、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高七十二,直下万里江山如画。
三楚襟江月,巨炉燎原日。
素娥眉梢瘦,谯笏翘如发。
十旬休假日,空对故园泪。
【翻译】
岳阳楼高达七十二层,俯瞰着万里江山美景,如同一幅画一般。
玉霄、巫峡、西陵三个楚地的地界在江边交汇,月色轻轻染上江水。
巨大的炉火在日间烧起,辐射着炎炎热气,仿佛将整个大地都燃烧起来。
如今素娥眉梢难寻,谯笏非发而翘,但记忆中的景象犹在,十天的假期都空落一地,只能独自对着家园黯然泪下。
【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山水田园景色的七绝诗。
这首诗笔调质朴,行文流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以及对三楚江山的渲染,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思念故园的感情。
全诗共六句,前两句直接点题,既表现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句用上“三楚”、“江月”等词,描述
出了夜色中江水的美丽。
第四句用上“巨炉”、“燎原”等词,来形容夏日的炽热与辐射。
第五句通过描写素娥的形象来表现岁月的流逝,而“谯笏翘如发”则是描述一种持久的风采。
最后一句重点写出作者思乡之情,通过“空对故园泪”来表达心中难以言说的感慨和感情。
整首诗以极其自然的视角来描绘自然风景,并添上作者作为游子的感慨,既凸显了岳阳楼的壮丽,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是古诗中的佳作。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1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译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翻译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2、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
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
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
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
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
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译文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临洞庭湖。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吴在东,楚在南。
坼:分开,裂开。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马:指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栏杆。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眼泪。
泗,鼻涕。
【大意】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比较阅读
短景、天涯、霜雪、 细草、微风、危樯、 寒宵、鼓角、星河 独夜舟、星、平野、
月、大江
悲壮萧瑟
高朗壮阔
悲慨万千
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 小和无助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 前两联是旅夜所见,
情
后两联是抒怀
学习目标
•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二、学习三首诗,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意 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 的风格。
•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
• 2、通过“夜”字察实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 感?(小组讨论作答)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 四、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旅 夜 书 怀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
中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
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咏诗韵
•我看到了
。
•我听到了
。
•我想到了
。
•我感受到了
。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 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群文阅读与比较阅读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 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 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 “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 “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 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①善用典故
艺术
②活用对比 ③写景角度:听觉、视
手法 觉
④借景抒情:首联、颔
联、颈联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 ②反语 ③对比 ④比喻
触景生情,乐景写 哀情,直抒胸臆
比较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说 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 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用典: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 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 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 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
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一份爱我 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 感如何?
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以《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为例
086I教材丨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以《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为例◎谈胜轶谈胜轶,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教师。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 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 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 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 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 ,将《蜀相》归为 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 类,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成了一些极为 的赏。
譬如,我讲到杜甫的其的,就有学8旅夜怀》的 ,8阁夜》的 三,《登岳阳楼》的 夜浮”都给人 的摇晃不安的感觉。
这个问题了,深 和 。
于 ,我性就 杜甫的镜头为 为教学,让学生在 的赏解读中,i,诗境,人 的,意 ,杜甫中中殷忧的思想,并不时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声并茂的诵读强化对诗人沉郁之情的认,达到与之 同同戚的共鸣境界。
这样,既能按教材编者原有的编辑意图将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又能集 中、透彻地 杜诗的风貌格调。
杜甫的 为 这一主问题确定以后,我试着让学生再分析这些镜头里有没共同的意象。
稍加点拨,学生悟得这三首诗都写到了 江水(或湖水)这 要意象。
杜甫 的漂泊,从地理交通的角度考察,多与 湖泊关涉,其交通工具便承载了诗人之博大胸襟和深沉忧思的一叶舟。
然后,我又让学生阅教材提供的注解文字,根据杜甫的有关身世,概括出写《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漂 的。
就 元年(765 —大历元]766 !三年(768);就]今四川县)!夔州(今庆奉县)!岳 州(今湖南岳阳)。
与 相关的社‘景及诗人 ,我 要补充,PPT呈现:“定 堂”的五年(760-765),杜甫的生活定,但到了 元 765)四,,杜甫在成 了和生 的。
,杜甫决定携家离蜀,乘舟东下。
765之交,杜甫出蜀后 安(今四川云阳',因到 766)春天,夔州。
杜甫专题《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
杜甫诗歌专题《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了解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未深奉儒守官,读书作文;漫游吴越,举试不第;漫游齐越,初遇李白。
《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投赠干谒,仕途失意;献三礼赋,待制集贤;历尽辛酸,关注民生。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陷落长安,忠君恋阙;奔赴凤翔,官授拾遗。
《春望》《羌村三首》“三吏”“三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携家入蜀,漂泊西南;草堂定居,安定平稳;出蜀漂泊,江舟长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解题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旅夜书怀》这一标题包含哪些信息?请结合注解谈一谈。
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二、鉴赏诗歌1.哪些诗句写所见之景,哪些写所抒之情?前两联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两联抒发诗人的情感。
杜甫《阁夜》《登岳阳楼》的精神内涵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对于杜甫的认识局限于刻板的“忧国忧民”等形象,以高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这两首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涵,认为这两首诗反映了杜甫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与对宇宙人事的思考,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无限悲悯与执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理解杜甫,体会杜甫诗歌中一些独特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
【关键词】杜甫 《阁夜》 《登岳阳楼》 历史沧桑 悲悯 执念【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B-0085-02杜甫的诗歌在高中教材里面占据较大的比重,然而杜甫的诗向来有“沉郁顿挫”的特点,比较难懂。
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杜甫的诗歌往往不是特别热爱,对杜甫的认识甚至局限于刻板的“忧国忧民”形象,这种认识不免有失偏颇,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实际上,杜甫的诗歌耐人寻味,蕴含着他几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其精神内涵,需要学生仔细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意蕴。
笔者试对入选高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阁夜》和《登岳阳楼》作简单分析,以期学生能够对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涵能有更好的理解。
一、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与对宇宙人事的思考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阁 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阁夜》是诗人杜甫的名篇,笔力老到,借助短短的几句诗,阐发了很多种人生的悲慨,意蕴丰富,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最后两句“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要真正读懂这两句,需要先来说说诗歌的颔联、颈联。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诗人巧妙地用声音渲染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
鼓角、野哭都是战事的直接反映,有意思的是,诗人还写了一种声音,“夷歌”一种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
一边是千家万户的野哭声,一边是樵夫、渔夫的唱歌声。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抒情意脉
”
收 结情,
”是在感 ,在
的
之中,自己的 人事浮
,情感
可何
《 阳楼》中也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编排: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E)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洞庭水,
阳 ”起 题,
呼应了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登楼的
情,
之
着诗人 世的坎坷与
颔联
, 日 夜浮 ”承题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飘”和“沙鸥”直
抒胸臆,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将晚年孤零
之感迸发而出。
据此,也较快地把握《阁夜》的结构: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起笔破题,描写了西阁冬夜日光变短、霜雪停住
的画面。“天涯”是指夔州西阁,“寒宵”对应了题
目的“夜”,交代
颔联承题意写景,“五
更鼓角w悲壮,三峡星河 摇”气势宏,鼓
角声可以撼 河,有种摇
之感。颈联转
折言事,
家,
起”,
百姓千家闻知战乱纷起,恸哭声和哀嚎声响彻
苍天,
Hale Waihona Puke 夫的,也合了颔联的 鼓声”
年
,
生。尾联
,人事
码。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繁复的意象来洞窥诗人
的身世命运和情感空间。
有人说,黑夜是诗人的家园。在夜间,诗人
的情感活动变得十分敏感和丰富,“黑夜”是杜
甫复杂情感的爆破口。《旅夜书怀》写 个孤
的月夜,他将孤舟停泊长满细草的岸边,面对
杜甫最经典的20首诗词
杜甫最经典的20首诗词1、《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0、《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③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
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
凭轩:依靠楼窗。
涕泗(si):眼泪鼻涕。
【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
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
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
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
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鉴赏】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
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全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
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在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译文2: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词语解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诗文简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实为千古名句。
前人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边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表现上擒纵自如,卷舒随意,折转巧妙,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
后半抒情。
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
杜甫律诗五首
大 意
客至①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②不曾缘客扫, 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④, 樽酒家贫只旧醅⑤。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⑥尽余杯。 这首诗前一层写诗 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 有朋友来访,表达了 喜出望外之情;后一 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 以简易的酒菜待客, 然欲呼邻翁来陪饮, 以尽宾主之欢,表现 了诚朴、率真的态度, 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 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 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 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 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 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 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 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大意(直抒胸臆)
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 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 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 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 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 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 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 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 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 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 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 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 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 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 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 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 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 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 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 “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 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 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 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 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 的形象。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登岳阳楼》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登岳阳楼》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ﻩ《登岳阳楼》教学目标ﻫ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ﻫ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ﻫ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ﻫ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ﻫ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ﻫ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ﻫ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ﻫ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
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ﻫ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ﻫ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ﻫ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ﻫ[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ﻫ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ﻫ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ﻫ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ﻫ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阁夜》教学设计按新课标要求设计教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过程与技能: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涵咏探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工作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
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
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师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师问;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教师指点,补充后明确如下: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五、作业1.背诵全诗。
2.将此致诗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