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心理学对动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动机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心活动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研究人类的动机和决策。
人类的动机是指驱使我们行动的欲望和需要,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我们解释动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需求层次理论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或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出名的动机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基本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被分成一个金字塔的形式,每一层需求需要满足后才会迈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需求,也可能不会满足同一等级的需求就往更高层次追求。
比如,在一个战争的时期,人们可能放弃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转而满足更基本的安全需求。
因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必须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理解。
二、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种动机理论,强调人们寻求对自我行为的自主控制和掌握。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被分成三个基本类型: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自我调节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完成某项任务所感到的兴趣和愉悦,而不是为了外在奖励而行动。
外在动机则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外在奖励而进行的行为,比如道德感和金钱激励。
自我调节动机是指人们通过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生产力而寻求行动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越是使人们感到内在动力的行为,越容易使人产生长期的情感投入和持续的行为。
这种动机使人们感到有责任感和自我满足感,而不是简单的被奖励激励。
而外在动机和自我调节动机如果被过度强化,会导致人们对行为的动机失去兴趣和意义。
三、认知评估理论认知评估理论是另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动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是基于他们的期望和感受来产生的。
如果他们认为一项任务能够给他们带来愉悦和成功感,他们就会更容易地参与该项任务。
认知评估理论指出,人们经常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和任务,以决定它们对自己的意义和可行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社交动机与社交情绪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 或过失负责,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 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
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1、 内在性
2、 对象性
3、 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
(2)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 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 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 成就动机越高。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
成就动机。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
(一)依从: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的 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受外因控制。
(二)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 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受内因和外因 的控制。
(三)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 的观点,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 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认知成分为基 础的。
3、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 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 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 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1、 情绪唤起水平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
9.4
亲和行为 的强度
0.88
7.0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杨彬讲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在20 世纪初相互靠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新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 不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学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化❖研究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等❖社会角色的形成研究人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认知,又叫人际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又叫自我认知❖归因问题,研究人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研究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吸引:如喜欢、爱恋等❖人际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如合作、竞争、模仿等研究个人行为❖包括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从众、顺从、服从等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转变❖社会态度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改变的条件及过程研究团体心理❖团体和成员的关系❖团体领导人❖团体一般心理:模仿、流行、流言、暗示、竞赛研究社会心理差异❖团体差异、文化差异❖比如东西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的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在社会团体影响下发生、发展和变化❖三、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社会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阐释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最高原则❖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系统论的原则❖矛盾发展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它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在不进行干预被观察者的情况下, 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研究者需预先明确目的和要求,设计好的观察程序, 作好记录, 方法很多:笔记、录音、录象等技术都可以使用❖一般观察法;指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归纳总结13-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由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源于社会需要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用1.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交往、尊重、爱2.获得信息孤单信息少,不适、不安,经常聚会,社交3.减轻心理压力分享快乐,排解烦恼4. 避免窘境相亲作伴(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 情境因素◆群体压力越大,成员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 情绪因素恐惧:现实危险引起,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非现实危险引起,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3.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二、成就动机(了解)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 有利于个体的发展;2.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抱负水平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期望值。
◆与成就动机密切相关◆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与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关(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 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是否有把握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水平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注意事项:1.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2. 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络的一种心理倾向。
2.亲合起于依恋。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3.亲合的作用:⑴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⑵获得信息⑶减轻心理压力⑷防止窘境。
4.影响亲合的因素:⑴情境⑵情绪〔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和情绪较低〕⑶出生顺序。
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到达完善状态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⑴目的的吸引力⑵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⑶个体施展才干的时机。
四、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别人的心理倾向。
五、1.进犯的构成:由伤害行为、进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2.挫折-进犯学说要点:⑴进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⑵进犯的力量与该进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⑶假如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进犯发生的可能性那么越小;假如预期惩罚一定,那么挫折越大,进犯越可能发生。
3.挫折:既指阻碍个体到达目的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4.进犯的影响因素:⑴情绪唤起程度⑵道德开展程度⑶自我控制才能⑷社会角色与群体〔假如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进犯性就会明显增加。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进犯性也倾向于增加〕⑸群众传媒的影响。
5.去个性化和进犯行为:呈正相关。
⑴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才能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⑵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⑶大量研究说明,进犯与去个性化有亲密的联络。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的,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顿。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⑴自然环境〔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⑵社会情境〔别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⑶时间压力〔自己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于利他〕;⑷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为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容易被帮助〕。
社会动机的重点种类
社会动机的重点种类
社会动机是由个体的社会性所引发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动机比起生理动机对个体具有更大的影响。
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简单地说、就是对成就的欲求。
成就,不仅包含较高的目标,而且包含切实的努力,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意志的锻炼、不断地学习等,因此,社会心理学有时又把成就动机解释为不断克服困难,力图实现既定的较高目标的心理状态。
2、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待对亲和动机进行了深人地研究。
他研究了像囚徒及修道士那样长期处于和他人隔绝的孤立状态的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发现其中记载着许多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和不安的心境。
由此他提出了“经历过不安的人会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这一假说。
3、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
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的领导者的愿望。
高权力动机者,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好争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
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P10人格:(个人的面具)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3、学科性质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4、研究取向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04社会动机精选全文完整版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理论 ◆社会动机举例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特点(性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
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第二节 社会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
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
(2)安全需要。生理上的安全:免于恐惧、焦虑,免 受病毒侵害等。心理上的安全:工作有保障、收入稳 定、情感安适,对体制、秩序、法律的需要等。
构成一个优势等级序列。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
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 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 动行为的动力。即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满足于高层次的 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凸 现,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二、成就动机
1、定义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较好的成就,达到
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宏观:社会文化因素 ; (2)微观: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
特征等。
3、我国学者余安邦和杨国枢把成就动机分为社 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 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 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如父 母、师长、家庭、团体或其他重要他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主要社会动机导语: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它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主要的社会动机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3)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1)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代表一种主观愿望,与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
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抱负水平(2)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3)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强调、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家长对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3、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和消极的。
前者常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后者则通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社会心理学知识(2005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①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②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3)访谈过程与技巧
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
(1)特点 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 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 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2)分类 ①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②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职业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心理学:
掌握并熟练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 论,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 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 科。”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 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 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 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 围。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 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 论的应用范围。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是经验研究的总结,是概括化和一般化的经验。 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目的是描述现象、 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 践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第四章社会动机
神经性厌食症
• 玛丽被确诊为患有神经性厌食症,患此症时,人的体重会 降到标准体重之下(显著地下降15%或更多),却仍认为 自己胖,并受到减肥的困扰。即使已经很消瘦了,还会继 续限制食物摄入。这种失调多见于青少年,90%为女性。
“狂食症”
• “狂食症”的标志是,反复过量进食,随后是补偿性呕 吐、使用泻药、禁食或进行过度锻炼。狂食症病人就像 酒鬼饮酒那样狂吃,有时也受狂饮暴食的朋友们的影响。 大多数狂食症患者是十八九岁或二十一二岁的女子。和 那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一样,他们都为食物所困扰 (喜欢甜食或高脂肪的食物),都害怕超重,而且都很 抑郁或焦虑。她们的这种抑郁和羞耻感在暴饮暴食期间 或之后最为强烈。约有一半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也表现 出了像狂食症那样的狂食——狂吐——抑郁的症状。但 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同,狂食症的标志是体重在标准范围 之内或之上波动,致使症状容易隐匿。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人类的主要动机 2、需求层次论 3、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批评
1、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
• 对食物、性和栖居场所的需要。 • 生理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 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饥饿时,人会怎样?
• 戴维· 曼德尔曾是前纳粹集中营的一名被关押者,他回忆了一对饥 饿的父子为一片面包而争斗的情景。20岁的儿子在父亲入睡时把 枕头下的面包偷走了,父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一遍又一遍 地追问他的儿子怎么能干这种事情。第二天,父亲死了。曼德尔 解释到:“饥饿带来的后果是难以形容的” • 科学家基斯及其同事请志愿者作了半饥饿的后果会是什么的实验, 从100多名基于道德原因而反对战争的志愿者中挑选了36名男性 参与实验。最初让他们吃只够维持最初体重的食物;后来的六个 月,在这个水平上再减去一半的食物。 • 结果:无精打采,漠无表情。体重迅速下降,最后逐渐稳定在最 初体重的75%左右,对心理的影响:受到食物的困扰,谈论食物, 做关于食物的白日梦,收集食谱…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角色
地位——角色
森田清美将角色分为: 群体性角色代表了位置的概念,是观察家 庭内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 概念,如户主、主妇、成员; 关系性角色是从群体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 位置时的概念,每个家庭都有n-1个关系 性角色,n代表群体成员数,如一个三口之家
38
心理差异
性别心理特征,主要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的差 异。 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把握两点:1.男性与女性 的心理特征并无绝对差异,只有相对差异;2.性 别心理差异并不能说明每一个体(无论男性或女 性)的情况。
39
男女性别的差异 1、男性在年轻时会交很多朋友,但女性过了中年以后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2、约有25%的男性,在第一次约会时就爱上对方,但女性到了第四次约会,才有15%爱上对方 3、女性作决定的速度比男性快。 4、入学前到中学期的男孩子比女孩子更爱支配别人。成年后婚姻生活越长久,妻子就越成为被 支配者。 5、男性时常害怕爱侣会被杀或自杀,而女性则常常害怕爱侣会遭受意外的事故或年老死去。 6、男人喜欢冲锋式的工作,间隔休息,而女人则喜欢以同一个节奏工作。 7、大多数对成年人所做的调查都显示,男性和女性爱搬弄是非、制造谣言的程度是一样的。 8、阻止犯罪的研究显示,遇到坏人时反抗的女性比男性多25%。 9、约有2/3或4/5的酗酒者是男性。十个丈夫中,只有一个会与酗酒的妻子生活;但十个妻子中, 却有九个会继续与酗酒的丈夫生活。 10、犯罪的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多,而犯罪的单身女性则比已婚女性少。 11、声称快乐满足的已婚男性几乎是单身男性的两倍。但已婚的女性却比单身女性更常表示不快 乐,不管有无孩子。 12、流产的胚胎大多是男孩。 13、关于做梦。男性较经常梦见陌生环境里的陌生男人,一般多与暴力有关,即使梦见女性,多 半与性爱有关。女性在梦境中,总是梦见熟识环境里的朋友和亲人。女性的梦境通常在户外,气 氛大多友善,除非是月经来临前,这时女性做梦时会觉得懊恼和紧张厌烦。 14、女人喜欢隐藏她们最深的感情,而男性喜欢让对方知道。如果你问一个男人“这个面包是哪 里买来的?”他会告诉你;而把这个问题问一个女人,她通常会反问“有什么问题吗?” 15、女人到家门口才掏出开门的钥匙,而男人早就掏了出来。女人划火柴时,总是把火柴划出, 而男人总是划入,也许是女人怕烧到自己。 16、一家德国报纸组织了一次测验,在慕尼黑的一间商店里装了一面长镜,然后观察经过长镜的 男女,看他们有着怎样的反应。在8小时的观察中,共有1620个女人经过这面长镜,1/3停下来短 暂望她们自己;而差不多所有600个经过长镜的男人,都停下来好好望自己,大多数又往后望, 40 看看是否被人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1、是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周晓虹 2、是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时蓉华 3、推动个体为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 的心理倾向。它是引起并维持个体社会行为的一种内 在原因和动力。主要包括交往、亲和、成就等动机。 这些动机仅与社会性需要有直接相关,而与生理性需 要相关不大。——《心理学词典》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四章 社会动机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社会动机? 2、动机、需要、内驱力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成就动机的定义、作用有哪些?存在哪些个 体差异?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6、成就动机如何进行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 社会动机第四章 社会动机Fra bibliotek高成就动机
选择目标 难度适中的目标
完成任务 追求成功的倾向强
心理机制 通过各种活动努力 提高自尊心和获得 心理上的满足
失败的归 努力不够、即使失
因
败也不灰心,相信
努力与结果之间具
有依随性,不产生
无助感
低成就动机
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
防止失败的倾向强
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 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 理烦恼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二、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特征
拥有少数能力、性格相当的密友 乐于与人相处 善于自我控制 具有民主型的性格结构 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事物 具有富有哲理性的、友善的幽默感 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顶峰经验
2、阿特金森
第四章 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它与其他 一些因素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使人产 生行为。因此成就动机是一个理论上的变量,是用成 就动机的测量工具测量出来的东西。(公式)
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希望成功(力 求成功的倾向)和惧怕失败。(避免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个别差异: 高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 低成就动机:力求成功的倾向小于避免失败的倾向。
生理内驱力:由机体内部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驱动 力。——天生的、遗传的 心理内驱力:驱使人去进行活动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动 力。——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的习得 的。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以心理内驱力和心理性需要为 动力源泉而形成的促使行为主体朝向一定 目标的内在动力。即:心理内驱力和心理 性需要是社会动机的动力源泉。
第四章 社会动机
3.成就动机的激发
麦克莱伦认为,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 但依赖于良好的个性品质。 ➢ 安排工作后,应定期进行工作绩效的反馈,这使得 个体能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 ➢ 通过提供成功的榜样,使之有可仿效的对象。 ➢ 修正自我设计。 ➢ 指导个体的工作意愿。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三节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 不平衡状态。它既可以是生理的,又可以是心理的,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使不平衡状态消失,但以 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产生新的需要。有指向性, 总是指向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或事件,是个性积极性 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
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内驱力:是人体维持 和恢复生理、心理平衡状态的产物。
四、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四章 社会动机
1.成就动机培训的内容
使受训者相信,经过训练,自己的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使受训者看到,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个性确实发生了改变; 使受训者知道,成就动机的内涵及对行为的推动作用; 使受训者知道,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其他概念的做含义; 使受训者懂得,交往行为和生活的关系; 使受训者了解,新的动机的产生是其自我形象的改进; 使受训者懂得,动机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力量; 要求受训者用新的动机来实现生活上的目标; 要求受训者记录自己实现目标的进度。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需要的分类 ➢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爱和归属需要 ➢ 自尊的需要 ➢ 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二、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特征
具有出色的认识能力 总是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 具有创造性 具有统一、和谐的个性 具有健康的自尊 有独处的欲望 能够独立自主
能力不足,容易灰心 丧气认为努力不能带 来相应的结果,容易 产生无助感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二、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
1. 目标明确 2. 适度风险 3. 及时反馈 4. 精力旺盛 5. 责任感强 6. 物以类聚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要求 2、社会文化 3、父母的期望与压力、榜样作用 4、家长、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评价 5、个体自身的因素
第四章 社会动机
2.成就动机培训的方法
选择对象(如: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每组12— 15人,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10天)。
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宽松、和谐的心理气 氛,对每一个受训者的言语和行动都给予充分的支持 与尊重,使他们具有自信心,确信自己能够成功; 二是在训练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我提高、自我改进 和重要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性; 三是强调他们新的动机与行为方式是通过小组活 动共同讨论之后获得的,是团体成员的共同特征。
二、社会动机的特征
1. 强度 2. 清晰度 3. 更替性 4. 复杂性 5. 活动性
第四章 社会动机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推动和维持功能 2、强化功能 3、指向功能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第二节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个体对于社会成就获取的动力, 是一种想要做好各种事情从而产生成就感的动 力。(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有 价值的工作,并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 力量。)与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 的高抱负水平有关。
第四章 社会动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 后期开始是成就动机发展的黄金时期。 1、麦克里兰的实践研究
第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成就动机的是麦克里兰。1953年 《成就动机》在做了最初的理论研究后,他迅速转移到解 释实际生活,把成就动机的个体或文化差异与广泛的、社 会性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