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恋, 同学生 日 乱花钱 , 奇装异服太过分 , 、 不团结 。 打架 吵架 笔者作为班主 任认 为 ,和学 生家长进 行及时 沟通要制 度
自 刎乌江 , 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失败的教育 , 培养学生的抗挫
折能力; 利用专业课 , 像解剖学、 生理学等,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
化、 经常化。有必要建立学生请销假、 家长签字制度, 使学生家
长掌握学生课 外、 假期活动 的情况 ; 必要建立 和家长定期 联 有 系的制度 , 建立学 生家长通讯档案 , 对有 的学生 家长长期 外 针 出打工的情况 , 可建立第一联系人 、 第二联 系人、 第三联 系人 制
度; 建立学生家长和学生谈话记录制度, 并记录在案, 其内容是 有主题、 有事例、 有家长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 有学生表态、 有家长签字和记录
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家庭是教育 的第一课堂
学校 是对未成年人 进行教育 的主阵地 、 主渠道 , 校 以理 学 想教育为核心 , 激发学 生积极 向上 的 内动力 , 学校是教 书育人 的神圣殿 堂 , 学校教育除 了要答疑解惑 、 传授知识 、 帮助学生积 累知识 、 建构起知识世界外 , 的另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唤醒 、 它 感 化、 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学校要利用现有的及其 所在社区 的 教育资源 , 介绍校史 、 如 瞻仰 烈士陵园 、 参观名人 纪念 馆等 , 对 学生 进行 立志成长 、 报效 祖国 、 勤奋学习 、 服务社会 的教育 , 培 养学生高 尚的情操 、 高尚的品德 、 高尚的精神境界。
时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 采取有针对 性的教
发生后, 4 有 名学生主动、 自费到地震灾区做义工, 学校给予大
上海幼儿园小班三位一体案例分析
上海幼儿园小班三位一体案例分析200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将崇明定位为“生态岛区”。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生态岛区”的建设,其外显蓝图可通过外力支持和崇明人的努力得以较快实现,可“生态岛区”上的公民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素质,“生态岛区”即使建成也会被破坏或者徒有虚名。
因此,“生态岛区”建设呼唤重塑“生态人,呼唤“生态教育”品牌的打造。
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承担着生态启蒙教育的重任,这将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生态启蒙教育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动植物等和谐相处的正确、科学的态度和意识,浅显的知识技能,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所谓“三位一体”的生态启蒙教育,是指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周边社区循环联动,相互联系、依赖、促进,形成合力,创设条件,共同营造生态启蒙教育的氛围,对幼儿进行生态启蒙教育的过程。
培养“小生态人”仅靠学校教育毕竟“势单力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推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开展“三位一体”的生态启蒙教育首先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温馨协调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学做崇明“小生态人”的素质提高得到有力保障。
而所有参与其中的机构、家庭、教师都会卷入对生态知识、意识、行为、习惯的自我学习、反省自身的过程,形成全社会从我做起,崇尚绿色,追求和谐,完善自我,从而成为“生态人”。
二、问题的提出“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研究对教师、家长、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幼儿、对幼儿实施生态启蒙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以往开展的生态启蒙教育中,主要教育阵地放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协调很少,而家庭、社区也较少提供支持,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开展幼儿生态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对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幼儿缺乏感性认识与实践操作的机会,技能方法的运用得不到有效提升。
第二,由于家长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生态启蒙教育,对生态知识了解较少,在教育策略等方面缺乏有效手段,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指的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育人的一种工作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小学生德育素养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家庭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环境,也是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最主要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孩子接受德育教育和塑造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要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行。
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持。
社会是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学习实践道德原则和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环境。
社会要积极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关心孩子的成长,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三位一体”构建模式下,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家庭要和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互相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制定德育教育方案,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
学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
社会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德育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全方位协力育人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合力育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西外小学始建于1952年中,现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叙永城西。
地处县城商贸繁华、交通汇集之要冲,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
有教学班28个,其中小学部22个班和幼儿学前部6个教学班,小学1310人,幼儿学前班部395人,全校学生近1700人,是城区首间集幼儿、学前、小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完善,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室以及每班的电子白板等。
学校教师年富力强,现有教职工61人,大专以上学历57人占94%,中级职称教师人占54%。
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教师20多人次人,有省骨干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县骨干教师8人,县课改中心组成员3人,校级骨干教师12人,县兼职教研员2人,师资群体专业化、骨干化,整体素质高,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配备。
校园环境优美,别看学校场地狭小,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质量求生存,科研求发展,形象求效益”的办学方向,坚持“主动发展、厚实内涵、特色彰显、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
“文明和谐、崇德尚学,追求成功!的校风;博学善教、乐业爱生、协作奉献的教风”已成为西外小学师生的宝贵财富。
学校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荣获“是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县首批“最佳文明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县语言规范合格学校”,“泸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新领域,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平台。
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一、我们在学习中认识提高学校教育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园地。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转化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转化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作者:王海兵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年第21期摘要:教育发展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独立功能,又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功效。
农村普通高中面对大量学困生这一现实,就要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做好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利在学生,功在千秋。
关键词:三位一体;转化;学困生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15-2在广大农村,因经济困难,很多家长大都在外打工,无法关注子女教育;社区建设也比较松散,更无力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因此,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很难使“家庭、学校、社会”真正形成合力。
当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成为学困生的时候,仅靠学校教育已显得势单力薄。
如何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转化学困生,这是农村普通高中必须思考而且亟等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1.学生自身问题。
学困生大多自身性格不完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
如有的学生懒散心理严重,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学生单凭主观想象行事,渴求进步,但只有三分钟热情,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感到学习无乐趣,自卑厌学。
部分农村子女还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厌学逃学、沉迷网吧等一些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父母大多长期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监管,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有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分对其溺爱,凡事都为其操心,孩子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还有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要么在长期亲情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要么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学习关心不够,只过问孩子的吃喝,至于学习方面则不闻不问。
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
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在当今社会中,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素养教育内容,受到了更多人们的关注。
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同砚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实际工作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然而,由于缺乏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劳动教育在一些学校中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探讨,并阐述其重要性和详尽做法。
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是一种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同合作,可以更好地为同砚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与阅历。
起首,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作为第一家庭,应该重视培育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学会一些好用的技能。
其次,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家庭,应该为同砚提供全面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际的劳动活动,如种植植物、做手工等,引导同砚动手实践,从中精通实际操作技能。
最后,社区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应该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在社区中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如社区清洁、公园绿化等,引导孩子乐观参与社会实践。
具有重要的意义。
起首,可以增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家校互动、家长参与学校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使家庭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育人的共同目标。
其次,可以增进同砚全面进步。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同砚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同合作可以为同砚提供更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同砚在动手实践中得到全面进步。
最后,可以增进社会和谐进步。
劳动教育培育了同砚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效果,为社会做出更乐观的贡献。
通过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劳动教育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进步,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为了实施,可以实行以下详尽措施。
幼儿园家园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机制
幼儿园家园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机制以幼儿园家园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机制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共育关系。
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起点。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与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建立起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幼儿园是孩子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接触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渠道。
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们所在的地方。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家庭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家庭也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课堂,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学会做人、做事。
社会是孩子们成长的广阔舞台,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
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社交机会,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社会各界的力量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共育机制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幼儿园可以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确保孩子们得到同步的教育。
幼儿园可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共同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幼儿园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社会资源也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更多的支持,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家庭和社会也可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家庭可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共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社会也可以为家庭提供教育指导和支持,帮助家庭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共育机制,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全面、协调、平衡的环境中成长。
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教育
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教育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育德路小学王颖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不能是孤立的,封闭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着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
以前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
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而这当中最基本的部分便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教育环境下,三者相互结合,相互链接而形成的网络式教育。
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这是:(一)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诉我们,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
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会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旨在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所小学中,学校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和家庭紧密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创建了“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和社会,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
比如,他们与社区的老年人一起参观博物馆,为他们提供帮助和陪伴。
此外,学生还参与了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在社区的公园里清理垃圾,并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家庭紧密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同时,学校还组织家长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比如文化节和运动会等。
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建立了家校共育的机制。
这种合作关系促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了互动、支持和监督的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
尽管这个案例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家庭背景的差异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需要共同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结而言,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学校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这种教育模式,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扮演着共同育人的角色。
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A市某小学是一个典型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案例。
该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首先,学校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他们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科学课上学习环保知识后,学生们会组织环境保护活动,清理校园周围的废弃物,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其次,学校积极与家庭合作,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学校还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志愿活动中,共同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
通过与家长的紧密合作,学校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此外,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学校与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职业指导。
例如,学校会邀请企业代表来校,举办职业讲座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
这种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模式在多个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
首先,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得到了提升。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
其次,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共同育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在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结来说,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合力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学校通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家庭紧密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
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发布时间:2023-06-20T05:54:26.215Z 来源:《教育学》2023年4月总第318期作者:王爱娟匡乃政[导读] 胶州市营海小学遵循生命教育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从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系列入手,建立“1236”家校合作共育新机制,着力打造家庭教育自主课程体系,提升家长学生素养。
做法如下:山东省胶州市营海小学266300摘要:整合学校、家庭教育合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目前是每个学校面临的课题。
近年来,胶州市营海小学遵循生命教育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育改革发展胶州市营海小学遵循生命教育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从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系列入手,建立“1236”家校合作共育新机制,着力打造家庭教育自主课程体系,提升家长学生素养。
做法如下:一、因情而谋,梳理家庭教育问题脉络学校严格落实《青岛市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每学期开学初有新生和转入学生时,学校总是从家访、调研、转入学生家长摸排入手调查学生家长情况,再利用家长会、调查问卷、家访等形式,全面掌握各年级、各班级以及特殊群体等的家庭教育问题。
通过对大数据的归类整理,梳理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类型。
根据问题的类型从学校、班级以及任科教师三级制订不同的帮扶措施帮助家长转变不科学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通过指导、学习等途径引领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育人观,家庭教育观。
但家庭教育的开展也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缺少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教材、课程和家庭教育讲师。
摸准了家庭教育问题脉络,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家庭教育课程研发小组,从讲师团队打造、共育思路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家校社一体化建设探索。
二、借势而为,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学校坚持教育中心地位,以点带面,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23年家园社协同育人一一携手助力幼儿成长 收看心得
23年家园社协同育人一一携手助力幼儿成长收看心得(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二、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三、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效果与反思正文(篇1)【一、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家园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模式。
所谓家园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着系统的教育体系和专业的教师队伍。
而社会则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社会资源和社会活动对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在我国,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博物馆、科技馆等,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三、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效果与反思】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对于幼儿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和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然而,同时也需要看到,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如何平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如何确保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家园社协同育人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势。
目录(篇2)一、前言二、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意义和重要性三、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四、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效果与反思五、结语正文(篇2)【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园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模式。
这种方式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幼儿的成长教育,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全面、更和谐的成长环境。
本文将结合收看心得,探讨家园社协同育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实践案例及其效果与反思。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好比土壤里的氮、磷、钾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一、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
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就着手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利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文化、楼梯间的过道文化、厕所的厕所文化、晨间的朝会文化以及课间操的集会文化等形式,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规范化训练,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基本实现了“校园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环境育人场所,彰显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社区教育看,一方面,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党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办教育的最终目的只能是“育人”,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说明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实施三结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三结合教育绝不是单纯看成是争取社会对学校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而是真心实意地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活动长效一贯的互动式、共进式发展局面,为学生打造最优的研究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大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原则: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抚养,在学校里享受教育,在社会上体验处世,其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
1、目的性原则。
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学校、家庭、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方针目的,保证了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
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具体有效措施,互相配合,共育新人。
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智轻德忽视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要克服纠正,既要重视智育,更要突出德育,还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及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以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2、主导性原则。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学校是专门教育机构,是专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另方面,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明确的教育目的,有既体现社会的要求,又反映时代精神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系统的教育内容,有健全的班级和团队等完善的组织形式,有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系统措施,还有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教育经验和教育水平的校长、教师,学校完全可以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排除和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享: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标题: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共享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幼儿园家庭教育更是关键环节之一,因为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习惯、行为养成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在本篇文章中,将着重共享一些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案例,探讨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
二、案例共享1. 案例一:父母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小明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他发现,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和家长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他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组织家长们来园参加手工制作活动、故事共享会,还开设亲子活动等,以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了一致的教育,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2. 案例二:家园共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小红是一所幼儿园的家长,在孩子入园后,她发现学校举办了一些家园共育的课程,比如亲子阅读、亲子厨艺、亲子运动等。
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这些课程,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学校还为家长们开展了一些育儿讲座和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和教育。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家校合作对于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合作不仅能够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一致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开展家园共育课程等,都是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值得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和努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幼儿园家长,我愿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老师合作,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我也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家园共育,让家长和孩子能够在学校与家庭中得到一致的教育和培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家校合作教育案例及反思
家校合作教育案例及反思篇一:家校合作案例及反思意外的见面,意外的收获------家校合作案例及反思魏书生老师曾说过:“走入学生的心灵中,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
”又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与家长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而我也体会到了与家长沟通后学生进步的喜悦。
【案例】我们班学生闫禄,,长得挺帅气的脸蛋,平时头脑灵活,反应快,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是对学习吊儿郎当的,不思进取,还时不时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上课不认真听课,胡乱说话,写作业时就抄别的成绩好的同学来应付老师,一手烂字让人看了就心烦。
就他这一手乱七八糟的字,我都几乎要每天说他一次,就是这善意的提醒似乎没有什么效果。
每次都答应我说以后一定改正。
第一、二次的时候还真的相信了他这一席话,可是后来就发现了,他根本就没有改正过来,该有的坏毛病都依然在。
后来,又是无数次的跟他谈话,语重心长地帮他分析现状和让他展望未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结果是都没有一点效果。
最后,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妙了,以他现在这样的表现,还是要跟他的家长反映一下他在学校的表现才行,虽然他不喜欢我这样做,,不管怎样我作为老师还是有责任把这些情况告诉他家长的,顺便也了解一下他在家里的表现是如何的。
其实,打这个电话给家长,我真是犹豫了很久的,他妈妈接过电话,也是很客气地问我儿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儿子一定是表现不好。
我跟他妈妈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这孩子脑子真的很聪明,什么时候反应都比人家要快,而且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特别喜欢他很有礼貌,今天跟你们谈话就知道了你们管孩子是很严很到位的,您这么了解自己的儿子的情况,也许是希望这孩子心智还小,上进心不是很强,对学习也是马马虎虎的,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所以导致成绩不是很理想,对此,我觉得很抱歉,我曾经多次地跟他谈话,希望他有所以进步,可是效果不明显,所以才想到打这个电话给你们,一来告诉你们情况,二来我也想知道他周末在家的表现是怎样的。
某小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汇报材料(doc 13页)
某小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汇报材料(doc 13页)和谐互动合力育人——利通二小“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汇报材料我校自1989年开始,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校的三结合教育也经历了初创、实践、探索、创新、发展、逐步完善、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的开放办学模式,既体现了教育观念、办学思想的转变与提高,也实现了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为促进学生全员、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我校德育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上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通过三结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使我校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两次荣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荣获“全国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荣获“自治区9.10奖章”“自治区首届十佳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荣获自治区“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吴忠市“示范学校”;吴忠市“家长示范学校”;吴忠市“文明单位”;吴忠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吴忠市“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被确定为自治区社区教育试点单位。
一、我们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我们所实行的三结合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的,但是它决不是这三个方面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发挥1+1+1>3的合力效应。
也不是像人们所说的,孩子五天在学校,两天在家庭和社会,由于三方面教育脱了节,就形成5+2<7或5+2=0的状况。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状态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并引起系统整体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合力
--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案例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未成年人教育的三个环节(学校、社会、家庭)中,学校具有龙头引领作用。
我校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入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人人熟知行为规范内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纪律、卫生”教育。
大力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
2、坚持开展周一升旗仪式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 、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提高队员整体素质。
根据我校实际,具体组织了相应的唱红歌、舞蹈、器乐、校本剧、书法、绘画、摄影、读书活动、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鼓舞,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4、强化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加强班主任业务培训, 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诚去感化,用榜样
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发挥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
(1)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使班主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认识到肩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以不断提高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
(2)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研究学生、班级管理新途径,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加强跟踪指导,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班会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4)加强宣传,不定期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每位教师对50%的学生进行家访,对100% 以上的学生进行家长联系,做到" 早、勤、诚、精、实" ,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
(6)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每周学校行政带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班的学生日常行为按量化指标进行三次以上不定期督促检查,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二、家校合作,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父母的心房是学生的教室。
我校学生80%来自农村和外地务工人员,家长文化素质低,家庭条件差,多部份是带着学生进城务工,进城第一目的是挣钱,送子女入学只是家长们挣钱中顺便的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不能形成合力,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因此,尽快改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配合失调,改善家庭和学校合作教育环境,建立有效的家庭合作机制,是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校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家校合作,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建立家长理事会,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管理
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家长理事们可以经常与学校领导、老师、子女交流,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出谋划策。
学校也及时的把学校的教育思路和大事向家长理事会报告,听取意见,确保了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2. 家校通,家长与学校昔昔相连今天已经是信息文化是时代,我校为更好的与家长
合作,借移动公司平台,建立校讯通,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课程表,今日功课,考勤情况,日常表现情况,奖罚情况,让家长通过手机信息,及时了解自己子女在校情况,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
三、学校、社会相结合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
人生活不是在真空中,离不五彩缤纷的社会这所大学校之中。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学生能促进全方位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个星期的正面教育的总和,抵不上他们在社会上所受到的一个小时的负面教育。
因此,只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校协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严格依法履行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
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我校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做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和宣传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校借助社会、家庭的东风,“以德育人”。
让学生得到快乐地成长、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使“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得到真正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