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整脊手法的绝密手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揭开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整脊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其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治疗机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外行看来,中医整脊术就很“神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医骨科高级研修班——整脊专题研修班上,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韦以宗主任医师提出的“一说二论”,即“脊柱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科学地诠释了中医传统的六大整脊疗法,即旋转法、牵引法、悬吊法、垫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疗机理,自此揭开了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为中医整脊技术进一步数据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韦以宗在深入研究中医整脊术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800多例颈腰痛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的体会,认为中医传统整脊技术是依据中医整体观的脊柱认识论作指导的,而中医的脊柱认识论与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
机能解剖学是现代新兴的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机能的角度认识人体解剖,认为人体的机能与形态结构是统一的。
韦以宗的“一说二论”,就是从脊柱机能解剖学的整体观、系统论着手,在将脊柱系统分为静态骨结构系统、静态关节结构系统、动力肌肉韧带系统和神经调控系统四大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传统的“体相观”,对中医整脊术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一、圆筒枢纽学说中医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之说,到明代名医汪机的“有诸中,必形诸外”,都是认为人体内部结构会反映在体表,所以可从体相来认识人体内在结构,这就是中医的“体相观”。
《医宗金鉴》指出,正骨需“素知体相,识其部位”,韦以宗据此将中医整脊术与中医的“体相观”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圆筒四枢纽”说,即将躯体比拟为由脊柱作为轴心支柱的三个圆筒,这三个圆筒分别为头颅、胸廓和骨盆,连接这三个圆筒的脊柱上有四个“枢纽关节”,它们是头颅与颈椎连接的“颅椎枢纽关节”、颈椎与胸椎相邻的“颈胸枢纽关节”,胸椎与腰椎相邻的“胸腰枢纽关节”,腰椎与骶椎相邻的“腰骶枢纽关节”。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导语:
脊柱健康很重要,脊柱异常会刺激相应脊神经、内脏神经及自主神经引起头晕头痛、耳鸣、眼胀近视、咽部异物感、颈源性高血压、胃胀、胃痛、食欲不振、便秘、心悸、失眠等内科及五官科症状,针对相关脊椎节段进行整脊,效果立竿见影。
1、寰枢关节错位常引起
头晕、头痛、失眠、颈性高血压
(寰枢关节复位手法)
2、颈椎中段错位常引起
眼干眼胀、耳鸣、鼻炎、胸闷、呃逆、口腔溃疡
(颈部中段复位手法)
3、颈椎下段错位常引起
颈部不适、手麻、心律失常、咽喉症状
(颈部下段复位手法)
4、胸椎上段错位常引起
咳嗽哮喘、胸闷胸痛、心悸、胆胀
(胸椎上段复位手法)
5、胸椎下段错位常引起
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血糖高
(胸椎下段复位手法)
6、腰椎错位常引起
便秘、月经不调、小便异常
(腰椎复位手法)。
转载 整脊术
转载整脊术[转载]整脊术2011年05月30日````整脊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现代医学观点诠释先贤的经典,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推拿手法.仅供从事推拿的朋友鉴赏.```(一)手的练习(1)取一根头发放在桌面上,用一张纸盖住.左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轻轻触及头发的走行方向.反复触摸,增强手指的敏感度.以后逐渐增加纸张的数量,三指指腹轻微下压触及头发的走行方向及粗细.再增加纸的厚度,直到手指不能触及为止.(2)方法如上.右手离桌面约10公分,右手食中无名指的指腹从上方迅速向下戳,触及头发后,右手迅速提起.在极短的时间内,感知头发的走行和大小.左手同右.手指向下的速度适宜,防止挫伤手指关节.在练习过程中,纸张可换成布料,头发也可换成其他细小器物.(3)大拇指的练习.右手大拇指放在左手的掌骨或者近节指骨的背侧面,稍微施压并从近端向远端滑去,感知骨的形态和皮下组织的形态和大小.(4)取脊柱模型一具,用手先触摸胸椎的棘突\棘突间隙\椎弓根部\横突.用毛巾盖住胸椎继续触摸以上部位,在用折叠的毛巾盖住胸椎继续练习.逐渐折叠毛巾次数以增加厚度,达到冬季衣服的厚度即可.用(1)(2)两法触及胸椎的后侧的各个部位.依次类推,分别向上触摸颈椎\腰椎\骨盆.(5)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即可在自身的四肢骨上进行触摸练习(二)手肿痛的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由于用力不当,可造成术者手指关节肿胀\疼痛.经过休息或者温水浸泡可自行缓解.重者可以用手轻拉捻动患指.(1)脊柱骨的摸法(一)胸\腰椎的摸法胸椎的棘突呈瓦状排列,棘突与横突呈等边三角行.胸椎的弯曲度约为60度.用戳法在脊柱中间从上往下反复戳摸,感知棘突连线是不是在正中线上.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棘突向同一侧偏歪,我们就叫脊柱侧弯.一个或两个棘突偏歪我们就叫脊柱第X胸椎侧摆.一个胸椎棘突过度向下与下位椎体的棘突间隙变小,这个胸椎的椎体就会上抬,我们就叫它仰倾,也叫抬头.反之,就叫它俯倾也叫低头.如果发现一个棘突向左偏歪后,你就会在棘突的右侧根部触摸到隆起的椎弓根.从根部向外约两指出触摸到隆起的横突.我们认为椎体发生了侧旋.吻合的上下关节突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关节半脱位.椎体间就形成错位着锁,以维持脊柱生理的代偿功能.抬头\低头\侧旋\侧摆不是单独发生的,都是从不同轴向描述的胸椎的运动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找到胸椎运动的轴向,才能找到纠正错位的力的方向.胸椎在纵轴上的也会有前后运动,胸椎向前移位,脊柱表现为下陷.胸椎的弧度变大.多个胸椎向后发生移位,脊椎表现为后凸畸形,也叫驼背.胸椎的弧度边小.腰椎的摸法同胸椎.腰椎的前移位叫滑脱,后移位叫腰椎变直.(二)骨盆的摸法骶骨在六个轴向上均可运动.骶骨先摸上位骶中嵴,依次触摸中间骶中嵴和下位骶中嵴.在下腰椎X光侧片上,腰骶角增大时上位骶中嵴向前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后移位.我们称之为骶骨点头.上位骶中嵴触摸不清,下位骶中嵴触摸时隆起.腰骶角减小时,上位骶中嵴向后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前移位.触摸时上位骶中嵴明显突起,下位骶中嵴下陷.这是骶骨在横轴上的运动形式.在纵轴上同样有旋转运动,在X光片上是不容易发现的,骶骨左旋时,右侧骶骨粗隆\骶外侧嵴隆起,触摸时应手,感觉明显.右旋时相反.骶骨在斜轴上的运动,也有左右翻转运动.骶骨向左侧翻转时,左侧骶骨粗隆下限,不宜触及,右侧骶骨下侧部突起明显,并伴有强烈的触压痛.骶骨向右侧翻转时情况相反.颈椎的摸法较为困难,故另述.筋的摸法<<素问>>:宗筋束骨而利关节也.筋有刚柔之分.刚者附着关节而束骨,柔者超越关节互相交接,稳定关节.筋主要是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筋有筋位,各守其则.筋在病理情况下,有筋断筋转筋歪筋柔筋结筋萎等形态表现.<<医宗金鉴>>:筋隆起骨必错缝.就是说骨的生理力学系统紊乱,它相邻的筋同样会以病理形态表现出来.筋附着在骨的表面,一旦发生隆起,那么它下面的骨一定发生了错位.对于脊柱骨来说,位置较深,形态不规则,不宜触摸.先触摸隆起的筋就变的非常重要.摸筋是寻找错缝骨的向导,为整复做好准备.触摸到隆起的筋时,还要注重感知其形态性质深浅大小,为下一步的理顺做好准备.颈椎的形态各异,结构不同,棘突变异较大,重要的神经血管在此经过,触摸困难,因此另述.第一颈椎的摸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两臂向前弯曲,两手掌重叠放在床上,额部枕在双手上,颈部略向上弓起,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端坐,面向患者,两手放在患者头枕部,两手中指分别触摸两侧的乳突.再向下向外约0.5公分,轻轻用力触摸,即可摸到第一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此时感觉两侧横突的长短\高低.以此判断第一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两手指沿两侧横突向内触摸,触摸到隆起椎弓的后侧,还可以触摸到隆起的筋.颈椎触摸的力度要合适,不可用过力,更不能盲目触摸.第二颈椎的摸法医患体位同前,在颈部后侧中间可以触摸到分叉的棘突,并不做为重要的标志.继续向外可以触摸到颈椎弓跟的后侧,再向外触摸到第二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此时感知左右两侧横突长短高低,静心感知附近的筋的变化.以次判断第二颈椎的运动形式.在颈椎X-光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钟士元在魏征龙丛花的基础上,对颈1的错位给予清晰明确的分型,可以借鉴.第一二颈椎错位可引起头面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头昏眼干视物不清晰失眠健忘的病症.1983年美国颈椎病研究学会确定的脊椎关节半脱位是:可能由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伴有关节突压迫,而脊椎小关节面没有破坏的一种非创伤性损坏.如何理解压迫二字的内涵,有的教科书认为是相互接触的两个关节面之间的向前或向后移动,也有的说至少移动3毫米以上,或用脊柱生理力学紊乱等模糊的概念来解释描述脊椎关节半脱位.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给予形式和数量的研究,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的运动都看到平移旋转变形三种运动形式的合成.物体在空间运动距离可以用三维坐标系来确定.在人体上要确定两个原点(1)第二胸椎,(2)两踝连线中点.正Y轴垂直向上,正Z轴正对前方,正X轴向左.原点在人体中灵活移动.椎体在Y轴上有上下前后旋转两个自由度,在Z轴上也有前后左右旋转两个自由度,在X轴上有左右和两个方向的旋转运动.在脊柱关节半脱位的定义中只有前后一个自由度的运动,而忽略了另外5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因此是欠妥当的.人体的头颅胸廓骨盆三个球体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姿势.有人计算大约有130000000种体位.每一种姿势都是由单一的平移和旋转组成.人体姿势的改变使某一节段的脊椎发生移位和旋转,导致相邻椎体的吻合破坏(关节面吻合紊乱椎间盘变性).半脱位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骨错缝和由此引起的神经干扰.骨错缝会引起骨的变形(另述),变形骨可以产生应力诱发电位,在变形骨的凸侧产生正电荷,破骨细胞促使骨的重吸收;凹侧产生负电荷,成骨细胞促使骨的再生.即骨质增生(另述)该电位的特性如下:(1)频率1-75Hz;(2)电流10-20毫安;(3)电压0.005-0.5伏特.这是用高低频磁疗治疗仪治疗疼痛的理论基础.神经干扰的四种形式:(1)神经根受压(2)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异常的机机械张力(3)躯体内脏异常反射(4)电神经干扰以上三种形式我们都接触过,这里只介绍电神经干扰.1980年Harrsion 证实在超低频范围的频率可影响动物的白质功能.1-75Hz这个范围也即是所有动物脑电波的频率.因此,她提出了神经干扰的一种新类型的假说:电神经干扰.简要概括为异常的躯体姿势使得异常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于椎体,从而导致节段性的脊柱紊乱.这种变形造成在脑电波范围的应力诱发电位,该诱发电位可影响中枢神经和脊髓的白质,形成干扰.任何脊柱关节的错位都与某种类型的神经障碍有关,这种错位就是脊柱关节半脱位.因此,半脱位是一种电现象.脊椎关节半脱位有两种类型:(1)头\胸廓\骨盆异常的体位平衡(2)韧带\椎间盘损伤后节段平移.不管何种形式的脱位,只要纠正脊椎关节半脱位,就能使异常的体位姿势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第34颈椎的摸法第34颈椎的棘突较短,排列紧密,触摸困难.医患体位同前.(1)术者两手中指在第2颈椎横突向下触摸,就可以摸的34颈椎的横突,向前触摸的34颈椎横突的前部.以次判断34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2)术者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轻轻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就可以触摸到棘突根部,向外触摸到横突的后侧的根部,如果34颈椎发生了错位,在这里还可以摸到隆起的筋.(3)术者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轻轻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轻轻向下连续触摸34567颈椎的横突时,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火车道的印象.此时可以感知整个颈椎有没有发生反弓变直侧弯.第34颈椎出现问题,可引起咽部异物感牙疼咽喉炎等症状.纠正错位的34颈椎,咽部的一些异物感,可以立即消失.第567颈椎的摸法(1)医患体位同前.基本手法同前(2)567颈椎的棘突逐渐变大,是可以触摸到的,棘突间隙也逐渐清晰.从两棘突间隙的大小也可以初步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仰倾或俯倾.从两侧的横突长短高低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旋转.在一个水平面上,触摸相邻两个颈椎的横突时出现了台阶感,那么其中的一个颈椎必然发生了错位,这是一个特征.下位颈椎错位时,隆起的筋表现较为明显,更容易触摸.(3)第7颈椎的棘突最大,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在颈椎病患者中,以第7颈椎的棘突作为标志却容易出现错误.远不如以横突定位准确.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整脊十法
整脊十法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臵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整脊手法应用的技巧、范畴和操作歌诀_崔彦杰
一、整脊手法的应用技巧:
整脊手法主要以“稳、准、轻、巧、快”见长。
“稳”是指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
如何做到稳?首先要的患者的偏位情况了然于心,对患者的体征、肌肉的僵化程度、关节的松紧度等做一简单综合的判断,心中有数后在手法操作时才能运用平稳自然;
“准”是指手法操作定位要准。
如何做到准?要根据需要矫正的部位,精确的调整前屈(或过伸)侧曲的角度;
二、整脊手法的应用范畴:
脊柱侧弯症
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嗜睡、耳鸣、颈部发紧、发皱甚至僵硬疼痛、落枕、手臂麻木、肩背酸痛、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
胸椎病:背痛、胸闷、岔气、气短、心慌等。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等。
美体治疗:驼背、斜颈、斜肩、翘臀、内外八字脚等。
常规脊椎保健延年益寿。
三、整脊手法歌诀:
整脊手法三字经:安全性、记心中、要排除、禁忌症、先定点、再锁定、假动作、为放松、巧用劲、快闪动、勿蛮力、用寸功、力深透、短行程、莫犹豫、一气成。
中华整脊医学协会崔彦杰。
正骨手法培训之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2.椎体棘突前倾后仰纠正法 一般讲,颈椎棘突前倾和/或轻度后凸时宜后仰复位,椎体棘突后仰 和/或曲度过深时要前屈复位。腰椎棘突前倾后仰曲度变化不大。颈 部触诊时,颈5以上取前屈位,下颈段取后仰位。以患者腰椎棘突右 偏前倾为例:病人端坐,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右手自然搭于头部, 左手抱在胸前。术者坐于病人身后,触诊查清偏歪前倾棘突,助手 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在患者左下肢,按住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 坐姿势。术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出,掌部搭在患者左肩上;左手 拇指向左下方扣住右偏前倾的棘突,右手压患者左肩使身体前屈30o, 接着向右侧平旋至45o,尔后术者以右上肢牵引患者向后内侧旋转。 在此过程中,助手施以助旋力。力点到达时,左手拇指向左下方扳 动棘突,此时可感到指理顺,同时松动腰肌。 复位完毕。
正骨手法培训内容之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1.单多个棘突偏歪纠正法 以第五颈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病人端坐,头部前倾 10o~20o,向右偏15o左右(摆位)。术者立于病人身后,身 体贴在病人背部。颈部触诊,查清偏歪棘突(触诊过程中, 左手触诊,触摸椎体棘突四条线时,右手放在病人下颌部; 改变病人颈椎曲度时,右手放在病人额部)。术者左手拇指 顶住偏歪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右侧胸大肌靠在病人右 枕部,右前臂掌面紧贴病人下颌体,掌心抱住左枕部(以固 定患者头颅),向上牵提并向右侧旋转。此手法有时可完成 三次复位;部分病人旋转至45o时即可听到复位音:大多数病 人旋转至60o~70o时能听到复位音;若上两次未实现复位, 再将病人头颅后仰10o~20o,后仰的同时,左手拇指向前外 方顶推偏歪棘突,此时感觉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复 位音。然后以持续力将病人头颅送回中立位。如此再反向操 作一次,其他手法同上,只是接触偏歪棘突的拇指的动作由 顶推改为扳。最后顺压棘突和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复位 完毕。
推拿整脊复位手法36式
整脊复位综合手法36式一、颈椎相关疾病复位手法1、仰头摇正法此法适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2---------颈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将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咯嘚”。
此法也可于坐位下进行。
患者端坐,医者站立于其后,双手前臂分别轻置于患者两肩上,其中一手掌托其下颌,手指紧贴其面颊;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做上仰再慢慢侧转,再缓慢左右摇动2----3下,医者感到患者头部已放松时,托下颌的手将患者的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向患者的后上方加有限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的弹响声。
2、坐位旋转复位法此法用于枕环、寰枢关节错位。
患者端坐矮凳上,身体稍稍向后仰,靠在医者身上。
医者摸准其患者患椎棘突,以第2颈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以左手拇指轻轻扶按于第2 颈椎棘突的右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2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的皮肤被拉紧,头的前弯就以此为度。
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左摆,并将面旋向右。
医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住患者头部,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右前臂,用肘弯勾托患者下颌,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者头部在此角度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右手带着患者头部继续向右稍作超限度旋转,左手拇指同时将第2颈椎棘突向左侧推顶。
此时,常伴随“哒’的清脆响声,重新进行触诊检查,如棘突已复正,则复位完成。
3、低头摇正法用于颈椎2-------颈椎6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医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
4、侧头摇正法此法用于颈2----颈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一、正骨整脊的介绍正骨整脊是指利用手法,以手触及身体的外表,作用于脊柱及其它关节,牵引拉伸和刺激肌肉,以调整或恢复脊椎和关节正常功能的一种手法疗法。
它可以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状态,达到保持健康、治疗病痛的目的。
二、正骨整脊的10个手法1、按压。
按压是指使用手指、拇指或手掌,以稳定的力度按压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2、拉拽。
拉拽是指以轻微的拉力,从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力量,以调整关节的位置,促进关节的活动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姿态。
3、拍打。
拍打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地拍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4、摩擦。
摩擦是指以手掌或手指,用缓慢而均匀的力度摩擦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改善肌肉的状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5、搓揉。
搓揉是指以拇指、手指或手掌,用均匀的力度,沿着脊椎或关节的曲线运动,以刺激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6、拉拔。
拉拔是指以手掌、手指或拇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由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拉力,促进肌肉的放松,以改善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7、捏拿。
捏拿是指以手指或拇指,用持续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按摩、揉搓或拉拔,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8、滚筒。
滚筒是指以手掌或手指,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轻微的力度,进行转动滚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9、拨动。
拨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关节的活动,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10、抖动。
抖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的抖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原文位置: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整理:针刀客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正骨手法解密
正骨手法解密-----經典毛氏全脊椎短杠杆直接調整手法解密清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是中醫正骨推拿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其中記載的正骨推拿思想、手法及其臨床運用特色,幾百年來一直指導著臨床的實踐。
這部典籍的部分條文也是在有關推拿正骨整脊手法等文章中引用最多的。
但是,在該典籍中記載的主要脊椎調整手法,本人卻發現已經在業界失傳。
在現代幾乎所有的脊椎正骨調整手法相關書籍及臨床手法考察中,筆者沒有發現合乎《正骨心法要旨》精髓的整脊正骨手法。
最相似最接近的衝壓的正骨手法不能完全合乎上述要求。
而本人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病情及治療需要原創探索出來的毛氏脊椎正骨手法,卻令人意外地完全符合《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描述的脊椎正骨手法的全部要求。
關於診斷:“以手捫之,自悉其情。
”∙毛氏的觸診方法不僅僅只是用手指摸,重要的是用手掌捫的,明顯的優點是手掌捫下去可以同時瞭解幾個椎體平面的連接狀況;同時還可以使幾個椎體發生被動運動,瞭解相互之間立體的位置與連接狀況。
關於手法操作方法:∙“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
”∙“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
”∙毛氏手法直接調整脊椎就是用的上面結合的方法。
古籍有明確的記載,可惜的是沒有看到大家名家高手們用這個簡單又奇妙的方法整脊。
(書都會背,引用頭頭是道,就是沒有人用,奇怪的是也沒有專家學者們追究。
為什麼?是不是這個手法被淘汰了?還是早已失傳?!)關於手法運用:∙“跌仆閃失,以致骨縫開錯……以手推之,使還舊也。
”----推就會還舊?∙“脊樑骨……先受風寒,後被跌打損傷者,瘀聚凝結。
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
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
”----按就會合縫?徐徐合縫是什麼意思,與衝壓有什麼區別?∙“既知其病情,複善用夫手法,然後治之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
整脊复位手法
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
[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然后用固定头部的上肢将患者头部向左右方向轻轻旋转.待其放松后,再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微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中医整脊治疗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中医疗法,旨在通过调整脊柱的结构和功能,恢复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医整脊治疗可能还比较陌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还与脏腑通过经络相连。
当脊柱发生错位、紊乱时,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整脊治疗强调从整体出发,调整脊柱的同时,也注重调理全身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2、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脊柱两旁分布着众多的经络和穴位,如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
当脊柱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压迫或刺激这些经络和穴位,导致经络气血阻滞,出现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整脊治疗通过调整脊柱的位置,解除对经络和穴位的压迫和刺激,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3、筋骨平衡理论中医认为,“筋束骨,骨张筋”,筋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脊柱的稳定不仅依靠骨骼的结构,还依赖于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支持。
当肌肉劳损、韧带松弛或紧张时,会导致脊柱的力学失衡,容易发生错位和紊乱。
中医整脊治疗通过手法调整脊柱的位置,同时配合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手段,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强虚弱的肌肉力量,恢复筋骨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脊柱生物力学原理从现代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脊柱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结构,具有承载、运动和保护脊髓等重要功能。
正常情况下,脊柱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一定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当脊柱受到外力损伤、不良姿势或退变等因素的影响时,脊柱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小关节紊乱等问题。
中医整脊治疗通过手法复位、牵引等方法,恢复脊柱的正常力学结构和功能,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症状。
脊柱手法整脊技术定位方法
关节突的触摸定位
• 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 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 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触摸。
椎体
• 触抹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 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 较差
椎体
• 根据棘突位置,定棘突间位置: • 根据棘突间位置,定其椎间孔、脊神经根
压痛;棘突间韧带有压痛;颈腰背肌有压 痛;棘突两旁某点有压痛(关节突关节 处),有神经根炎症时深压会出现沿神经 放射痛,提示可能有椎间盘突出症;在L5/S1 间压痛,可能有腰骶关节错位、劳损、游 离棘突、杵臼棘突或骨盆旋移症等。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 ⑴ 颈椎横突、关节突触诊法: • 设乳突至肩峰连线,定为颈椎横突的体表
棘突的触摸定位法:胸椎
•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冈内 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 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 故T1、T2、T3、T4、T5 T6 、T7、T8,甚 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棘突的触摸定位法:腰椎
• 常利用可准确触摸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 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 最高点的连线上
•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 体。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 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 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横突的触摸定位法:颈椎
•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 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 后缘的交界处。
•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 后缘的交界处。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之正骨整脊10大手法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之正骨整脊10大手法中医整脊科是一门继承中医正骨手法后创新的学科,调曲复位是其主要技术。
而调曲复位所运用的整脊骨十法和牵引调曲法,部分是古籍文献已有记载而世代传承下来的,部分是在整理古籍文献过程中发现现,并加以研究提高而应用于临床的。
这些技术经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明确其操作规范、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辑录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整脊学》。
之后又经全国专家论证,作为《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的主要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源自中医传统文献记载,既不是什么人发明,更不是外国传来,其中一些技术发明比西医早几个世纪。
现将这套技术整理后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交流学习。
1、按脊松枢法按脊松枢法是按压脊椎,松解颈胸、胸腰枢纽关节的手法。
此法最早文献记载是《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素问·缪刺论》:“数脊椎侠骨,疾按之应手如痛”。
“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称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病在筋,调其筋,病在骨,调其骨,”(《调经论》),清代,咸丰年间,刘闻一著《捏骨秘法》,其专列“捏脊骨法”,“凡背骨疼,何处痛,一定何处高。
治法:用大指向脊骨高处略略一按,与高低脊骨相平,即愈。
”2、牵颈折顶法牵颈折顶法是取仰卧位,医者用手掌牵头颅,另一手沿颈椎推拿折顶的手法。
此法源自《永类钤方》对颈椎损伤的“挼搽法”。
元朝《回回药方》(约1368年):“若脖项骨节脱了,其治法一人托向前,一人于骨节上缓揉令其软,然后入本处”。
清朝《捏骨秘法》:“捏头项法(二条)凡脖错捩(伤跌),俱是向后错头,必俯而不直。
治法:用左手托住前边,右手向疼处略稍按,按左手稍有知觉即止”。
《中国接骨图说》名“熊顾子法第三”。
3、寰枢端转法寰枢端转法用于整复寰枢关节错位的方法,用手指端提轻轻旋转复位的手法。
此法源于治颈椎创伤,最早记载为元朝李仲南《永类钤方·风损伤折卷二十二》(公元1331年):”凡摔进颈骨……医用手挼搽平正”(挼即按、揉)。
正骨手法歌诀
正骨手法歌诀
坐卧站立不端正,脊椎偏向一边倾,一三五椎难前后,二四六椎弯曲痛,唯有椎二难旋转,数椎有病柱先变,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腰三左右难转
动,腰五不敢向后弯,前后左右都难动,必是腰四病无疑,一侧疼痛为腰突,二侧疼痛管狭窄,三点疼痛为膨突,中间疼痛是伤筋,三年以上为增生
,向前弯腰为后突,塌陷后仰为内突,三节一侧为风湿,四五侧痛为肾虚,活动受阻为强直,颈一耳背面麻痺,颈二头痛心不齐,颈三鼻塞眼劳疲, 颈四打嗝肺歪嘴,颈五胃酸肝脏病,颈六咳嗽麻手指,颈七心脏脉硬化,胸一高压血脑溢,胸二抽筋爱感冒,胸三心脏炎腹膜胸四过敏心胆病,胸五肠胃血压低,胸六肝脏有心病,胸七阑尾脚麻痺,胸八寒颤身怕冷,胸九失眠肝头痛,胸十肥胖胃不好,十一寻麻尿病塘,十二前列肾不好,腰一阳
痿肠溃疡,腰二尿床带便秘,腰三腹泻肾炎有,腰四坐骨头痛病,腰五膀痔宮位异,骶一尿频光盗汗,骶二妇科病不轻骶三四五月经多,膀胱痔疮有
炎症,向前弯痛是腰一,左右弯痛二不疑,左右转痛是腰三,四方不敢腰四突,向后弯痛腰五节,椎体偏斜生了病,赶快纠正椎平衡。
整脊的基本手法
整脊的基本手法使用的这套手法,基本上是从罗有名医师的手法演变来的。
由于使用了“苦参洗剂“,使得手法的力度大大减小了。
所以看起来十分轻巧,似乎已经不像骨科手法。
动作的幅度也小多了。
就是因为力度和幅度都小了,所以安全有了保障。
治疗十几万人,上百万人次,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学习过罗有名医师手法的人,只要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进,就可以掌握这套手法。
参加过冯天有医师“新医正骨疗法”学习班的同行,或者在他那里参加过培训的朋友,同样也是容易掌握的。
(一) 脊柱椎体复位手法1. 环椎错位的整复环椎(第1颈椎)错位一般是落枕造成的。
我们以棘突偏右为例。
患者取端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
医生扶持患者下颌部,前胸贴在患者的后头部;右手拇指触及偏歪的后结节。
复位时,医生前胸和左手轻轻用力稍向上提,并使患者头部缓缓向左转动;转到某一恰当位置时,右手拇指会感后结节稍有活动;这时右手拇指轻轻向左推动。
有时立即能听到复位声。
医生指下也可察觉到有椎体移动。
这时患者恢复端坐,放松15分钟,在这15分钟内,不要转动头部。
手法结束。
2. 第2至7颈椎的整复均以棘突偏右为例。
患者取端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身后。
医生左手扶持患者下颌部;右手拇指触及偏右的棘突。
医生前胸靠在患者后头部。
复位时,医生左手引导患者头部缓缓向左转动,转到某一恰当位置时,医生指下棘突有松弛感。
稍用力向左推动。
此时多可听到一声清脆的复位声。
用右手拇指沿棘突,自上而下右左轻轻按揉,把项韧带贴敷在棘突上,手法结束。
然后让患者静坐15分钟,嘱咐患者尽量不要转动头部。
3. 胸椎椎体整复胸椎整复可以采取坐势整复和卧式整复。
坐势整复:以第7胸椎棘突偏右,即胸椎椎体向右错位为例。
患者取端坐位,双腿自然分开,膝关节保持90°,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用双腿夹住患者小腿和脚,双手压住患者左大腿根部;这是整复工作中的一个杠杆的支点,所以,一定不要活动,如果这个地方移动,整复肯定失败。
助手只是保持患者左腿不动,不必用很大力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整脊手法的绝密手法颈腰椎病定位歌:一三七颈难前后,二五六椎侧弯难。
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
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前后左右都难动。
必是腰四病无疑。
第一步:检查偏歪错位的椎休。
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两骨盆连线的中点即为第四腰椎。
向下则为五腰椎,向上逆推则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颈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
大椎颈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
所谓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
经多年经验本法对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
检查方法:1、用拇、食二指分开由下向上推按,仔细体会有无硬结,条索状或压痛点等异常情况。
2、望诊法:正常的脊椎若无病变则脊椎颜色无异常,当脊椎偏歪或错位日久则在相应的椎体附近出现:青紫,红等色或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为那一椎有病变,对应的脏腑也有病变。
3、看突起:哪一段椎体在人站立时向后突起则该脊椎必有问题。
突起一般不是单一,而是几全椎体“排状突起”胸椎上段突起为肺心病无误。
中段突起则为肝胃胆病。
当然凹陷也为病变。
记住:过下,一起用力。
本法适用于凹陷或前凸。
向后突者:用双手交叉按压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双腿向后拉。
两人同时用力,即可复位。
要点:后拉,下压必须同步。
第五步协同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本法的理论。
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不论是胸椎,颈椎,腰椎。
那一个椎体有病变,必将影响其它的椎体,如果只在其病变椎体复位,而没有在其“协同病椎”复位的话,那么这个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复发的可能。
腰一对颈五,腰二对颈四。
腰三对颈三,腰四对颈二,腰五对颈一即:腰一错位日久则颈五必有错位。
在腰椎复位的同时必需复位颈五椎才是完整复位手法。
望各弟子记住了。
记得自己几年前刚刚学习手法时,同学“密授”一颈椎手法,如获至宝。
后来机缘成熟,反复学习钻研各家各派手法,虽不能尽得其真传,亦往往有所得。
不经意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颈椎滑脱手法,环椎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等等。
虽有漏洞,但往往对临床有良效。
从迷茫走向成熟,用了几年的心路。
很多手法虽都是在学习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往往都是灵感乍现的结果。
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
一个好的手法的建立,简直需要一个太多的时间过程。
但学习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学会了。
所以手法的学习并不难,关键是老师肯不肯教给你的问题。
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般两天就可以掌握了。
但有个手法是例外,就是冯氏手法。
结合朋友学习的体会,和自己的一些感悟,把冯氏手法的一些机理谈了出来,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今天将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推动手法的发展,更希望广大手法爱好者尽量少走弯路,在手法上尽快成熟。
手法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
2010-12-12序二正脊实践录第一版出来后,经过一年多的临床与实践发现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
现重新修订,有删减的,有增加的,有些是根本上的改变。
此版增加了很多图片以便大家学习,此书凝聚了本人几年以来的所有心血,和研究成果。
写出新版只为启发大家的思路。
本人才疏学浅,错误之处难免。
谨以此书献给对手法长期执着的朋友!梁子峰2012-3-18夜一、环椎手法(一)旋前手法操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头部。
往往会听到弹响声。
1、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
2、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
4、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
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旋后手法病人坐位,术者站病人身后,以拇指抵住风池穴饱满隆起处,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颌,寸劲发力。
此手法适合环椎后错位。
此手法可以同样的手法调整颈2到颈6的后错位。
注: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团工作的王俊兴老师所赠。
二、枢椎手法枢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
关节突错动,通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
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
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
今天解绍一种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
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
往往有卡塔弹响。
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是关节卡压明显者。
三、改良颈椎手法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术者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掌面,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
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
3、制动性好。
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4、发力时,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发力,如定点发力为主,或托头手发力为主,或双手同时发力。
辅助手发力方向是斜上45度。
四、颈椎滑脱手法数年前,本人就发现一种颈椎滑脱手法,感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特录于下: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无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压在对侧风池上方的枕头上;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旋转20—30度,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同时保护环枢椎。
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
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
发力方向左上。
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
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
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
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操作时无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软组织压在横突上,减轻病人疼痛。
五、颈胸交界手法颈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法,手法操作要领:病人俯卧在枕头上,以下颌支在枕头上。
术者站在床头,右手用豆状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侧),左手掌轻推病人右侧颞部,让其头部转到适当的角度(面向病人右侧),以豆骨下锁紧为度,术者左手旋推病人头部,右手(定点手)只是辅助作用,不发力或轻微抖动不发力。
说明:1、此手法适合调整C6、C7、T1、T2,2、此手法定点手几乎不发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发力的,但临床效果很差,如果把发力手放在头部则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体。
3、此手法双手协调,把旋转颈椎的拉力定在定点手对侧的关节突上。
发力手在旋转头部的同时,定点手适时增加压力,以达到力学传导的效果。
六、美式胸椎手法(一)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头部,病人双臂抱肩膀,我赞美手垫在病人的后背棘突下,以我剑突下方的上腹部压住病人的双肘部,与病人上身形成整体,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离开床面30——40度,下手赞美手法掌心垫在要矫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离开床面,然后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滚压在床面上。
说明:一、胸椎手法对胸3——10有常规的松解和矫正作用。
操作时术者用前胸压住病人的双臂,病人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用术者体重向前下方按压病人的身体,注意不是垂直按压。
剑突下方的三角区按压在病人的双肘部位,操作时似乎更方便。
而且加长了术者和病人脸部的距离,防止碰脸。
二、术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开,美式胸椎手法(二)病人仰卧位,双臂抱肩膀,低枕,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转病人的身体,术者右手赞美手插于病人的患椎下,然后让病人从新躺平,左手臂及术者上半身的体重按压病人的身体,发力方向前下。
此手法适应胸3到胸10的后错位。
对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较适合。
七、单侧胸椎手法操作:病人胸椎右侧隆起,或压痛明显,病人仰卧,低枕,双手抱肩膀,双肘重叠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在病人右手腕关节处锁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动病人身体向右侧旋30——45度,同时我右手四指关节屈曲,伸到病人的右侧错位处,我左手及身体压到病人双肘,调整病人的旋转角度,让力点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关节上,做寸劲垂直按压。
说明:1、此手法是专门针对单侧胸椎错位,比谢氏手法更有针对性,往往顽固性的可以在瞬间复位(建议先做X诊断)。
2、此手法对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时。
个人认为此手法是胸椎类手法中的一个一个基本手法。
3、如果想调节左侧椎体,可以用术者右手大鱼际垫压在患椎。
八、美式腰椎手法病人侧卧,曲膝曲髋,患侧在上,术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压住病人的横突或棘突,身体或胯卡压旋转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关节的松动,造成椎体瞬间松动。
压横突时,术者手和身体向同向发力;压棘突时,因为发力方向不同,所以身体发力要照顾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压为主。
九、腰椎手法(斜扳式)病人侧卧,低枕,术者身体卡压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时用定点手的豆骨压在棘突下侧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后,发力时,用我上半身卡压病人胯的同时,豆状骨从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关节突。
说明:此手法卡压力和推顶力几乎同时进行,要求术者身体整体协调。
此手法也验证了腰椎拧毛巾理论。
十、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本人在运用苟亚博教授的骶髂关节前错位复位手法时,发现一种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双手交叉放脑后,医生站在病人一侧,一手按住对侧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对侧肩胛骨,在固定骶髂关节的情况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况下向内旋转,可以调节胸8以下的各小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