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名师教案2 岳麓版
新文化运动三维目标【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朗读体味、激烈辩论,主动探究等方法组织本课教学活动。
(2)通过知识探究与课堂检验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基本内容策略:通过“自主学习”、“朗读体味”、“激烈辩论”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策略: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法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看一幅“北大红楼”的图片【说一说】在这幅图片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北大的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设置悬念】在这里我们请来了西方两位“先生”,而且这两位先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你们知道他俩是谁嘛?他俩给中国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近代中国思想领域里所兴起的学习西方的这场运动—新文化运动第八课新文化运动(板书)合作交流解答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出现的历史背景【设置悬念】辛亥革民结束后中国社会上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什么称为逆流?因为他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阻碍社会进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扫除这个障碍?这时在近代中国就兴起了由一批爱国青年所发起的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一次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如民主与科学、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
5. 案例分析:介绍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6.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及历史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借鉴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创新发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第3-4课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及主要内容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学生表达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新的思想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
第二目: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课不仅在本单元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产生了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理念分析为适应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依据课标和学情,本节课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采取发现法、指导自读法、组织讨论法、分析概括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历史、怀疑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完成由“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了解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四、教学环节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岳麓版
第8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及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
3、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二、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争论,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但是对近代化运动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还比较难以把握,所以需要老师做出实时而适当的引导。
五、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预习导学:认真阅读教材43页-46页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题目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标志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旗帜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哪两个?4、前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俄国爆发了什么革命?为宣传这个革命李大钊发表了什么文章?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什么变化?(三)、学习研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议议:新文化运动新阶段的新特点?3、议一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拓展探究: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那么我们旧的传统文化是否全部抛弃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四)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整理理本课的知识结构(五)、拓展延伸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每周评论》创刊 B.《青年杂志》创刊 C.《科学》杂志创刊 D.《天演论》发表3、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①民主②科学③自强④求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阶层是()A.先进的知识分子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中国共产党员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鲁迅④胡适⑤毛泽东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6、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的大旗,其直接目的是()A.反对专制 B.反对迷信 C.反对旧道德 D.反对旧文学7、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下列人物中在中国最早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 B C D【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精品初中历史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2
第8课新文化运动【基本说明】1.模块:初中历史2.年级:初中八年级(上册)3.所用教材版本:岳麓书社4.所属章节:第二单元第8课5.学时数:45分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线索和历史意义;能力目标:收集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精英的生平传记和精辟论述,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化精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因此在授课时应该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作为本课的重点,把对新文化运动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的理解作为难点进行突破。
3.学情分析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尽量直观,避免一些深奥的概念,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思路设计导入新课(用情景设置与教师导语相结合)——自主学习(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以往所学史实进行分析和归纳)——检测和点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对课前搜集的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及故事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史论结合、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巩固总结(教师的概括总结起提纲契领的作用,达到点睛之效)【教学准备】历史大查阅(制成资料卡片):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及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常常是在课堂教学中一遍遍地反复训练各种可能考试的知识。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岳麓版
新文化运动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
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
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人教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3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难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理解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重点突破“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发展要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①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②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③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④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革命实践结合,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难点突破、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价,提出以下问题:①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8课新文化运动
第8课新文化运动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及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有关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资料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乘着歌声的翅膀多媒体播放校园名谣《兰花草》,并出示歌词。
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教师引导: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多媒体出示“本课关键词”,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三、新课学习和探究活动。
(一)师生一起阅读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学生阅读38页第一段小字。
2.多媒体出示图片:《袁世凯祭天》、《辛亥革命后群众的门联》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打背景的变化。
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新变化?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过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分子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继续完成这一任务。
(多媒体出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从西方留学回来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你会做何感想?并采取什么行动?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你最大的可能是拿起笔杆代替枪杆,通过写文章、办报纸等方式来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而你又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所以你可能会用资产阶级文化的武器来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同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主讲人
陈本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政治领域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P46最后一段
学生回答提问
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集体朗读
学生练习并订正
板书设计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二)时间、标志
(三)口号 (四)代表人物、主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前期的主要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二)后期的主要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将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中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再现】
根据图片提问:
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什么革命?
2.请你说出这次革命成功的方面?还有哪些不成功的方面?
3.中华民国的政权后来掌握在什么人手中?之后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何去何从?欲使中国革命成功,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引入课题---新文化运动。
【课堂进行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学法:1、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新文化运动 这一课,我将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在课程的导入 环节,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同时我 还选取了一首背景音乐,即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名谣 《兰花草》。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很多同学 都跟着哼起了这首歌,课堂的气氛一开始就融入到 新文化运动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中,可以感觉到学生 的情绪正处于兴奋的状态,真可谓歌声与微笑齐飞, 其乐融融。当音乐停止,笑声还沉浸在欢乐的氛围 之中,这时,我将话锋转向本课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
《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法分析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
《新文化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最后 一课学习内容。
2、教学内容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①《新青年》的创办;②“新世纪的曙 光”。《新青年》的创办是是新文化运 动兴起的标志,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 鲁迅和胡适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 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 想,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 思想解放潮流,新世纪的曙光才得以出 现。
二、新世纪的曙光 1、新世纪的曙光 新世纪的曙光即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 2、颂扬新世纪的曙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
3、新世纪的曙光的影响 1918年年底,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创办 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 识分子用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 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 期。
3、教材地位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名师教案1 川教版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对政治、经济发挥反作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初步能力;收集并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饱含激情的作品中,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生的意义总是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
【重点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设问: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哪里?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43-44页,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复习导入:前一个学习主题我们讲述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他们都进行了哪些尝试?它们的结果如何? 恩,都没有取得成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他们想到改革的失败在于中国有着强大的阻碍,是什么样的阻碍呢?那就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要使中国获得独立,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开化人们的思想,从而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获得解放,于是他们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次解放思想的什么运动?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上第二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结束篇目,具有总结全主题并向下一主题过渡作用。前面讲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化事件,从器物、政治制度等方面学习西方,初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新文化运动,从思想的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空前深刻、理性的反思,第一次向几千年封建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让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高举某某和科学两面大旗,使人们接受了某某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自主先学能力,合作能力,看书归纳能力
过渡:掀起新文化运动有了领导者,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以何内容来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启迪国民的呢?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看书找出,讨论回答,培养了他们提取信息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过渡:在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民族解放和复兴的新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德赛先生(民主和科学)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胡适与白话文 、鲁迅第一部白话小说
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并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
(二)结合课文,(教师)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的著作(李大钊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将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中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主讲人
陈本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政治领域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抽同学回答填空内容
全体学生朗读强化内容。
学生集体朗读P45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
阅读教材P46最后一段
学生回答提问
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集体朗读
学生练习并订正
板书设计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二)时间、标志
(三)口号 (四)代表人物、主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讲解“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影响:
【课堂小结】课件《歌谣》
【学习测评】课件
抽学生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P43第一段思考
引导学生回答
阅读P44第一段思考
抽学生回答
根据课件介绍回答
根据课件介绍回答
学生观看课件并思考
镜头二学生讲述
学生理解
全体女同学朗读、体会
男同学朗读P45第一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再现】
根据图片提问:
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什么革命?
2.请你说出这次革命成功的方面?还有哪些不成功的方面?
3.中华民国的政权后来掌握在什么人手中?之后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何去何从?欲使中国革命成功,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引入课题---新文化运动。
(一)前期的主要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二)后期的主要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
(二)影响:
教
学
反
思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阵地: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时代造就伟人---毛泽东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播放课件:(教师讲解)
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旧体制(专制)
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旧思想(迷信)
镜头三:一则征婚启事—旧文学(文言文)
2.通过学生阅读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课堂进行时】
一、新文化Leabharlann 动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镜头回放两张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1.封建思想并未清除。
2.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三)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