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完美课件统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读大学时,在清华图书馆他和他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 》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 世纪诗 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3)在英国读书时,上英国牛津大学站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 “享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 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他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 纵情自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 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3. 这 两 篇 文 章 都 写 到 了 作 者 自 己 的 切 身 经 历 ,
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 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 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 馆的建筑特点。
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 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说“我永远不会忘 …… 既符合我 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王佐良则说“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 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2.《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 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 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 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课文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 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 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 养等方面的作用。
比较阅读
1.对照《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位作者的经 历和感悟,思考有什么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全人特色的。
2.在包德林图书馆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包德林图书馆中,作者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 (1)面对这座华美的建筑,作者却强调其“照明相当差”。铁链、 古书、微弱的灯光,作者笔下的古籍阅览室给人一种古僧侣修习的黑暗 沉闷之感,这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吻合:“国内正在进行大 …… 心里却 是很不平静的。” (2)最后两个月里,作者的心境由暗转亮,由苦转甜,因为学业任 务已经顺利完成,北平也解放了,作者心境豁然开朗,他在等船的间隙 里又回到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很难说是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 多光亮使作者心情愉悦,还是作者愉悦的心情“点亮”了周围的环境。 总之,作者对国内战争的胜利充满喜悦,对在图书馆读书重燃兴致。
上图书馆
王佐良
了解“随笔 ”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 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 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 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 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 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文本研究
1、“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上图书馆有哪些“乐”?
(1)中学时期上“公书林”之乐。“公书林”的房子宽敞,舒服, 而且环境幽雅;他在“公书林”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多数虽然看 不懂,但很高兴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习惯。
代表作有《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翻译著作 有《英国文学论文集》、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

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

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

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

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 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 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
“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 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 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4.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情节的开端 、发展 、高潮 和结局 来划分 文章层 次,进而 梳理情 节。

5.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 以梳理 为一个 情节。 小说中 的场景 就是不 同时间 人物活 动的场 所。

6.根据线索来梳理。抓住线索是把握 小说故 事发展 的关键 。线索 有单线 和双线 两种。 双线一 般分明 线和暗 线。高 考考查 的小说 往往较 简单,线 索也一 般是单 线式。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据《在辞典 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 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 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 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中“上”是动词,是 “去”“到”的意思。“图书馆”是搜 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 的机构。由题目可知,文章主要写的是 去图书馆的经历,点明了主要内容。
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4.文中巧妙借助光来烘托氛围和描摹心情。请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
清华图书馆的台灯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这是作者心 境的写照:作者觉得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黯淡下来,“清华图书 馆的灯 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着 明。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 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下映照着用链子锁住的古书, 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 重功课的压抑情绪相互映衬。随着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 来解放的喜讯,作者的心境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 自由阅读”,作者不再觉得古籍阅览室黑暗,“初夏的阳光给 了馆内更多光亮”,作者的心境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 于北京去世。1929~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 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王佐良先生 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 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跻身国际最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 究高峰。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 要素之 一,是叙 事作品 中表现 人物之 间相互 关系的 一系列 生活事 件的发 展过程 。

2.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与人物 、人物 与环境 之间相 互关系 的具体 事件构 成。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 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 黑塞“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 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这样抓眼球的小说,它们能够唤起阅读最 天然的乐趣。王佐良在“公书林” 中,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 原著,所以仅仅“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这类”,还翻着美国 杂志的图画看看,以满足“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这一前一后写环境、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这段不 平静的时光。
3.第九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台词? 一方面,“建筑华美”“气象万千”“英国”“高耸的大圆顶”几个在
素自然而然地让作者联想起哈姆莱特赞赏“苍穹”的这段著名台词, 另一方面,图书馆所承载的人对知识的求索这一内涵,恰好与人 文主义者哈姆莱特选美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在某种层面上相 吻合,这恰可表现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作者此刻内心波澜壮阔, 恨不得振臂赋诗,引吭高歌。这种情绪,在作为英国文学研究专 家的作者看来,用莎士比亚那浪漫而强烈、华丽而壮重的诗体独 白来表达,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