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皮连生等学者提出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使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论原理的教案。教师在选择和采用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媒体时,都要考虑终点目标和子目标,做到目标决定教法,目标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育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的培育的终结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但是感到很难落到实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学观念上看,更多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认为情感培养只是认识过程的副产品,因而更多地强调让学生认识到什么,而比较忽视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什么;其次从教学过程看,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比较缓慢,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不像认知领域教学目标那样“立竿见影”,因而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因此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的技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然后以清晰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理论上应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分类,在技术上关注目标导向教学设计中怎样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
(一)明确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结果的类型,才能提出每个教学单元具体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借鉴国外学者对情感领域目标的分类,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的类型:(1)接受:
学生从感情上愿意接受某件事或活动。(2)兴趣:学生对某件事
或活动产生兴趣,乐意用行动加入某事,并感到愉快和满足。(3)热爱:学生对事物能够作出价值判断,欣赏并追求某种价值标准,态度和行为表现出坚定性。(4)价值观形成:把许多不同的价值
标准分为重要的和一般的价值。组成一个体系,与人生哲学相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用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5)个
性品格形成:价值体系内化成学生的性格特征,形成了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不同来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如低年级的学生重点放在一、二层次目标上,培养对学科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则不仅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根据每个教学单元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表述
心理学界“行为目标表述法”强调要用可以观察、可以测量的学习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教师在写教案时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具体、清晰、具有操作性,尽量使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目标。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常常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等,这些是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宏观目标,不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能完成,所以就显得空泛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目标不明晰、不具体,导致教学中无法实施,师生无法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去达到目标,并且是否达到目标也无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表述要具体说明学生在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该干些什么”和“能干什么”,即学生在什么情境中、通过什么活动、表现出什么态度、做出什么行为。要使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区分、比较、使用等词语。
例1,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表述为:
(1)学生在实验时能够认真观察和操作;(2)实验时遵循科学方法进行操作;(3)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情况如实画图或解释、说明现象。
,生物课中的情感目标“欣赏花的美丽”可表述为:2例
(1)学生能够以愉快的心情认真地观看花的图片、录像、实物;
(2)认真观察和解剖花;(3)活动中团结协作。
(三)目标设计中要注重结果的开放性、多元性
国外“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提倡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欣赏、热爱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来表述具体性目标;此外“表现性目标表述法”提倡教师只指明学生需要从事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目的是追求每个学生学习结果的个性化表现。因此,教学设计要注重结果的开放性、多元性,即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开放的、生成性的、个性化的,教师就应设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来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展现。如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目标设计为:
“针对学生过生日请客吃饭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能够踊跃参与讨论,并能提出一个既省钱、又有意义的过生日方案。”关
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怎样,都经历了哪些情感,都持有怎样的态度等。
二、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学科的区别
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如在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教学设计中,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
三、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因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或参加一两次学习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所以情感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具有内隐的特点,很难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因此,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上要注意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宜使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式如观察、访谈、问卷、研讨、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评价要注重过程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内在的思想变化,不是一张纸质考卷就能考查出来的。所以应侧重质化的、鉴赏式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参与、情绪体验、交流互动,充分体现生态体验教育的理念,在注重核心知识考察的同时,注重内心感受、情感流露和表达的评价意义及行动策略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如果直接与学生的名誉、奖惩和升学等实际利益联系起来,学生很可能防御性地掩饰。因此要注意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障碍,使评价更具客观性、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