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在教育中执行新课标发展。而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也愈加成为学校教学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但仍有部分学校忽视体育教学。那么,在这种情境下,应该执行怎样的策略来推动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立足于探究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与策略,力求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标签: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初中体育;途径与策略

传统应试教育中,体育课程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成才,成为每一个教育单位和老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在语数外等课程的强大压力之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助体育教学的质量获得新的层次的飞跃,达到提高初中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意识?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认真备课,从根本上分析和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准备

在很多人的眼里,体育教学是不需要进行备课的,但实际上体育课是相比于其他的课程更加富有难度。体育教学涉及教师、学生,教材、设施、环境等诸多因素,教师只有通过备课这一环节才能够使得这些因素能够被提前整合,从而在上课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体育课是真正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因而想要提升教学质量一个不能忽略的步骤就是备课。通过备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上课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把体育课看做是一门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游戏时间,这样我们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并且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二、教师要予以正确的示范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生硬的示范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压力,从而使其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课堂学习质量不佳。因此,教师在进行示范时,应注意过程中表现的灵活性与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予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错误,实现最终追求的课程效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及避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不要将学生的错误动作作为一个极大的错误进行嘲笑。这样会使得学生丧失对于体育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文化理论、技能与动作的过程,既受到语言的影响,也受到潜在的心理特点的制约。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达成一致,才能够帮助初中体育教学课程顺利地开展,才能够促进和推动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最终高质量完成初中体育学习。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敏感期以及刚刚脱离稚嫩的慢成熟期,因此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体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亦师亦友的状态,了解学生的感情世界,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真正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愉悦的心理状态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上课的质量。因此,教師要格外注意学生的心理,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艺术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

四、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表率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一直追寻的榜样与标尺。教师自身的形象是最为直观的教育力量。想要学生取得怎样的成绩,首先老师就要做到这样的甚至更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有说服力的老师。初中体育课堂质量的提升需要老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寻找自己的不足,拓展自己的优势,让体育教学能够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达到更高的效率。

我们坚信,在对以上的几个方面予以重视和身体力行以后,我们的初中体育教学课堂的质量一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飞跃。通过体育课堂的身体训练达到让初中生强身健体的效果,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其他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还能促进他们形成全面健身、终身锻炼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阳.中考体育制度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04-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