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改)完整打印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3568b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04.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3)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1)理解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特点。
(2)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观察法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结构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蛙和蜥蜴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青蛙和蜥蜴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讲授新课(1)两栖动物①展示青蛙、蟾蜍、大鲵等两栖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皮肤、四肢、眼睛等。
②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③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青蛙在水中产卵,幼体蝌蚪在水中发育,成体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
(2)爬行动物①展示蛇、龟、蜥蜴、鳄鱼等爬行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体表、四肢、鳞片等。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6c77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a.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 教材:选用合适的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科普讲座: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保护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新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afe534d15abe23492f4d1e.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型新授课1 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3。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4。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重难点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的概念.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两栖动物的概念。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3.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具学具准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件、蛙发育顺序标本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查学诊断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有哪些特征?学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引导对动物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二、示标导入教师:那么,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可引导进一步讨论,或进行追问鳄属于什么类群?学生:思考。
各抒己见。
教师:所谓特征,意思就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并看看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三、导学施教两栖动物:1、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自主学习)教师:图片展示青蛙的发育顺序,并分组发放标本。
学生:观察图片及蛙发育顺序标本,了解蛙的发育特点属于变态发育的过程.蝌蚪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蝌蚪发育成蛙期间,先长前肢后长后肢,尾巴逐渐消失,鳃消失,变成蛙用肺呼吸。
2、青蛙的身体结构(合作交流)教师:课本P25观察与思考:①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②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③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④青蛙靠什么呼吸?学生:①青蛙皮肤裸露,体色与环境相近。
②蛙的皮肤湿润、黏滑。
③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④青蛙靠肺呼吸,肺的结构简单不发达,同时靠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5cb4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d.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675d8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4.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3. 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实践操作。
【三、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动物运动方式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模型或实物。
3. 实践活动所需工具:如放大镜、观察日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讲解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模型或实物。
2.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记录在观察日记本上。
3. 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动物运动方式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观察日记,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短文。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宠物或周围的动物,记录它们的运动方式,并思考这种运动方式对它们的生活有何意义。
六、教学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拓展学习(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44aca6137ee06eef91802.png)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类。
2)能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能够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对野生动物滥捕滥杀。
3.能力目标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对照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和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三、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提问、讨论结合式。
四、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五、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较为低等的一类,还不能完全的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爬行动物是比两栖动物更为发达的一个类别,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能较好的加深学生们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水中的生物,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本节课讲的是陆地上的生物,因此能有一个较好的过度,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接受,也能为讲授天上飞的动物——鸟,打下一定的基础。
七、教学策略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八、教学过程设计
巩固练习:课本P29。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精选全文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44ffe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9.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材分析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既保留了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也具有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趋势.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形态结构比两栖动物高等,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1.理解青蛙和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难点: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两栖动物(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谜语:“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通过学生猜谜引出两栖动物的学习。
(二)新课:1.什么是两栖动物课件出示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充分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形态结构学生分组,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提出思考题。
分组观察讨论后,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再轻轻握住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
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
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
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1387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9.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1.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环境、生殖发育过程等。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1.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1.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6.4 总结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特征。
2.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2.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的特征。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复习上一章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有什么特征吗?2.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区别。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b9cbe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d.png)
2、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
二、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播放相关视频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
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
归纳总结:1、两栖动物的概念;
回答:水对两栖动物的限制。
离开了水的束缚
1、保护身体;2、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回答:爬行
回答:防止水分散失。
回答: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供给身体利用。
回答: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发现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
概括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知道青蛙和蜥蜴分别属于哪类动物吗?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有哪些特征呢?
A.蛇主要用鳃呼吸 B.蛇是恒温动物 C.蛇是体内受精D.蛇是无脊椎动物
比较项目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代表动物
青蛙
蜥蜴
颈部
无
有,使________灵活转动
皮肤
裸露,有________
覆盖________或甲
呼吸
肺不发达,用____呼吸,________可辅助呼吸
肺发达,用____呼吸
生殖和发育
卵生,生殖和发育都在________进行
青蛙是两栖动物,蜥蜴是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的特征:
爬行动物的特征:
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
七、教学评价设计(说明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标检测内容和方法)
1、两栖动物中的青蛙、蟾蜍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呼吸,称为蝌蚪,蝌蚪要经过成为成体,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呼吸,同时用辅助呼吸。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93c5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5.png)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3.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和一些常见种类的特点。
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和一些常见种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呈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了解和认识的动物,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话题。
2.通过引导,让学生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一些特点。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师生共同探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一些特点,如外形、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
2.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等。
3.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特点,如两栖动物的分为蛙类、蝾螈类和鳄蜥类等,爬行动物则分为鳄鱼、蛇类、蜥蜴类等。
4.让学生归纳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三、示范与实践(25分钟)1.老师示范给学生观察和辨认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断。
2.分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一本动物书籍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资料,并选取一种两栖动物和一种爬行动物进行简要介绍。
3.学生准备好后,进行小组展示,展示的同时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与评价。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观察活动,观察周围水域或草地中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学生观察后回到教室,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图、表格、文章等形式对所观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记录和总结。
3.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总结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小结(5分钟)1.复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六、课堂作业(10分钟)1.要求学生整理本堂课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小册子,包括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和一些常见种类的特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d97f7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0.png)
2.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观察实践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内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特征、生命周期等。
3.教学过程:
a.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b.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互评、自评,分析错误原因;
c.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指导,巩固知识点。
7.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8.强化生物学术语的学习,通过课堂讲解、练习、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学名词;
9.结合课后实践,设计调查、观察等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是一些建议:
1.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混淆,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比较分析来加深理解;
2.学生对生物学学术语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强化;
3.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4.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4b8b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b.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分类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的动物。
它们的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征:爬行动物是指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1. 绘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表格。
2. 调查周围环境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了解它们的生存状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活动:1. 观察实践:学生分组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识别它们的特征。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简单的生态实验,如模拟两栖动物的呼吸过程,观察爬行动物的行为等。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现状。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观察实践环节。
2. 视频资料:寻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用于课堂讲解和观察实践环节。
3. 标本或模型:准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标本或模型,用于观察实践环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1e9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b.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环境和生活习性。
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保护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
2. 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例子。
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表格。
4. 学生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兴趣。
2. 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和观察。
探索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1. 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如外形、皮肤、生殖方式等。
2. 分类讨论:根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填写分类表格。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环境和生活习性: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关于所选动物的信息。
3.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动物的适应环境、食物来源、行为习性等。
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保护和重要性:1. 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讨论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影响,以及保护这些动物的重要性。
3. 学生小组合作,提出保护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具体措施。
总结与评价:1. 回顾学生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观点。
2. 学生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动物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它们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学历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9d87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b.png)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认识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并能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
4、培养对动物的观察能力和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
2、难点(1)理解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特征。
(2)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其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两类非常特别的动物群体。
你能想到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哪些属于爬行动物吗?比如青蛙、蟾蜍是两栖动物,而蛇、乌龟则是爬行动物。
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知识讲解1、两栖动物(1)定义两栖动物是一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
(2)主要特征①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②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
③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④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
(3)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等。
以青蛙为例,青蛙的幼体叫蝌蚪,生活在水中,有尾,用鳃呼吸。
随着发育,蝌蚪逐渐长出四肢,尾消失,变成成体青蛙。
青蛙的眼睛后有鼓膜,可以感知声波;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它的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保持湿润。
2、爬行动物(1)定义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2)主要特征①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②用肺呼吸。
③心脏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④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
⑤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改)完整打印版
(1)
2
3
(2)比较理解青蛙和蝌蚪的体形、呼吸和运动特征
(2)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温故知新提问复习温故知新
创设情境动物的特征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
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
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
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
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呢?
思考问题引出两栖、爬行动
物。
蝌蚪和青蛙的区别自主学习:
1、蝌蚪和青蛙的外
部形态
2、蝌蚪和青蛙的呼
吸器官
3、他们各自的运动
方式
4、青蛙身体的颜
1.自主学
习,尝试
自己找出
问题的答
案。
2.小组讨论
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分次
出示的资料不断
纠正学生对青蛙
和蝌蚪的结构特
征的认识,锻炼学
生的观察能力、利
用资料的能力、合
4
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5、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6、两栖动物的还有哪些? 交流作探究能力、表达
交流的能力。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
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
陆地上,用可以在水中
游泳,用肺呼吸,皮肤
也辅助呼吸。
通过以上的
问题尝试归
纳出两栖动
物的特征。
利用观察,对比,
归纳出两栖动物
的特征,锻炼学生
的归纳总结能力。
与人类的关系出示图片,谈感受是人类的好
朋友。
保护青蛙赖
以生存的环
境。
认识两栖动物有
对人有利的一面,
和形成环保的意
识。
蜥蜴的特征自主学习:
1、蜥蜴的生活环境?
2、蜥蜴的外部形态如
何?
3、蜥蜴的内部构造如
何?
1、自主学
习,尝试自
己找出问题
的答案。
2、小组讨论
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分次
出示的资料不断
纠正学生对蜥蜴
结构特征的认识,
锻炼学生的观察
5
4、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是蜥蜴能终生生活
在陆地上的原因。
5、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
6、爬行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交流能力、利用资料的
能力、合作探究能
力、表达交流的能
力。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
甲;用肺呼吸;在陆地
上,卵表面有坚韧的卵
壳。
通过以上的
问题尝试归
纳出爬行动
物的特征。
利用观察,对
比,归纳出爬行动
物的特征,锻炼学
生的归纳总结能
力。
与人类的关系养殖业、入药、食用、
捕食昆虫
学生尝试说
出
情感教育
小结
6
板书设计: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1.观察青蛙:
(1)体色:保护色
(2)体表:皮肤裸露,能辅助呼吸
(3)四肢:前肢短小,后肢发达
2.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1)生活环境:陆地
(2)出现颈部
(3)体表:角质鳞片
(4)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
2、主要特征
7
堂堂清
1、下列动物中是两栖动物的是()
A、蟾蜍
B、海龟
C、鳄鱼
D、企鹅
2、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鰓;肺和皮肤
B、肺;皮肤和肺
C、鰓;皮肤
D、鰓;气管
3、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
A、鰓
B、后肢
C、尾巴
D、肺
4、青蛙前肢和后肢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A、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B、前肢游泳,后肢跳跃
C、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5、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
A、爬行
B、吸收营养
C、辅助呼吸
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冬眠状态下青蛙的主要呼吸器官是( )
A 、肠B、肺C、口腔黏膜D、皮肤
7、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
8
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第二天青蛙就死掉了,青蛙死亡的原因是( )。
A、缺氧
B、饥饿 C.、惊吓D、水质有问题
8、青蛙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皮肤裸露
B、幼体用鳃呼吸
C、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肺不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9、蜥蜴所产的卵,有下列哪项特点()
A、未受精,小而营养丰富,无卵壳保护
B、已受精,小而营养丰富,有卵壳保护
C、已受精,大而营养丰富,有卵壳保护
D、未受精,大而营养丰富,无卵壳保护
10、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其意义是()
A、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生活
B、个体的身体高大
C、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D、种类多,种群大
11、关于爬行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会出现蜕皮现象
B、突出特点是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C、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
D、不能摆脱水环境的限制
11、下列哪项不是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A、用肺呼吸,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B、有鼓膜感知声波
C、用四肢爬行或跳跃运动
D、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9
12、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C、幼体和成体都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
D、它们在水中用鳃呼吸,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13、下列哪项不是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A、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
B、用肺呼吸
C、陆上产卵,卵有卵壳保护
D、生活过程中不需要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从青蛙和蝌蚪的关系入手,通过介绍青蛙的生活史,总结两栖动物的概念,使学生对两栖动物有初步的认知。
接着通过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对青蛙的形态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功能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青蛙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关于爬行动物,首先介绍各种各样的爬行动物,以蜥蜴为例,说明蜥蜴的身体特征对于陆生生活环境的适应,并通过比较蜥蜴与青蛙在呼吸,生殖和发育上的不同,总结出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