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所指的混龄区域活动是指让3—7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愿选择而在一起活动的区域活动形式。区域活动的模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国内幼儿园混龄编班相对较少。再加上开展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主动参与、教师在开展活动前的预设、准备工作及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混龄区域活动在我国尚未普及,可以说付诸实践的较少。但当今混龄区域活动正因其活动的开放性、社会性、动态性、隐蔽性、个别性受到世界幼教同行的瞩目与关注。我们根据本园实际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异龄交往等理论的支持下,我园在此领域展开了为期两年的试点研究,对混龄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评价做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从而为广大幼儿园实施混龄区域活动提供操作范型。同时通过混龄区域活动模式的实践,不仅促进了幼儿语言、交往、责任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更快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并且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观点。实践后,我们对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幼教实践提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混龄区域活动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国内幼儿园区域活动模式存在的弊端出发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主题式教育活动的推广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国内外已经倍受幼教专家及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关注。在国内,我们广泛的把区域理解为是教师和幼儿根据需要在活动室或户外,划分出相对不同活动类型的活动空间,并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个性等各方面发展需要的、具有小组性质的活动形式。其中,区域活动的产生方式可以是预成的,也可以是幼儿和教师乃至家长共同生成的。区域活动的内容大概由传统区域和创新区域相结合而构成。传统区域包括美术区、益智区、图书区、音乐表演区、建构区等。创新区域一般是根据幼儿园的特色教育及班级幼儿的兴趣所形成的,例如:英语区、木工区、烹饪区等。在设置过程中,区域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游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现存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区域活动模式的弊端在于:1、区域活动模式单一。虽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设置各具特色,但是区域活动的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一个主要的集体活动结束后,安排区域活动时间。或者是在集体活动中按照需要穿插区域活动内容。2、区域活动参与对象单一。目前,国内的幼儿园以同

龄编班为主,这就导致在区域活动时参与活动的对象均是同一年龄段的孩子。3、在活动中幼儿交往对象单一。在现有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一般是自己班级的孩子按照兴趣自由进行选择。因此,幼儿交往的对象仅限于自己班的同学,没有和异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二)、从目前幼儿社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几种重要原因。

1、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的个人主义的蔓延。”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弱等,严重危害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方面、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

2、我们对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进行社会化各方面内容的相关测查,结果不容乐观。其中,%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缺乏责任感,%的幼儿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语言运用能力差,而%的幼儿则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3、现在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有所偏颇,往往在生活上百般照顾,在智力上投资较多,而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则不够重视。父母的爱又往往是单向的爱、片面的爱,使幼儿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和自私心理。这种自私心理阻碍了谦让、共享、帮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4、在幼儿园同龄编班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大多数评价和幼儿的自我评价都是以同龄集体的平均水平为标准的。发展速度快的孩子经常受到表扬、宠爱,容易自满、滋长傲气;能力中、下水平的幼儿体验成功的欢乐和自我满足的机会不多。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不求上进、自卑的心理。那么,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不容改变的情况下,在独生子女生社会性发展欠缺的情况下,如果幼儿园能为儿童创设一个丰富的且富有新刺激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将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从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模式的优点出发

1、开放性

首先指物质环境的开放性。活动材料的设置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要。其次指人际环境的开放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一起活动,他们之间既有同龄之间的互惠关系,又有异龄之间的互补关系,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富有变化的环境基础。再次指教育的开放性。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活动区域,或以兴趣相同为一组、或以能力差异不大为一组,教师对幼儿实施开放式个别化的教育。

2、动态性

即儿童角色的动态性。一个儿童在混龄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一开始的小弟弟、小妹妹,到小哥哥、小姐姐,再到大哥哥、大姐姐。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学习强者,发展到强者。这种角色的变化也使其身份发生变化。而不同的身份促使其不断地适应与接受新的角色。如果幼儿在团体中是大哥哥、大姐姐,那么与其是小弟弟、小妹妹的身份所要求的角色是大不相同的,其在社会性的品质方面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混龄区域活动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给幼儿自然创设与增添的新的角色与身份,而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动态的角色变化既与现实社会关系相似,又适合于幼儿的承受能力,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类似,因而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作用独特。

3、潜在性

即儿童教育的潜在性。幼儿喜欢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年龄小的幼儿有机会想大龄幼儿学习,得到大龄幼儿的帮助,减少竞争压力,增多合作的机会。而大龄幼儿也可以帮助年龄小的幼儿,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因而,在混龄区域活动中要充分运用“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4、社会性

即教育环境的社会性。混龄区域活动中有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使其学习如何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而且这种类似与家庭结构的活动方式,使其成为一个社会的雏形,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角色经验,促使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全面的,既包括幼儿认知方面,也包括幼儿健康、情感与社会性方面。但尤其是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作用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交往对象它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创造了机会,可以大大地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而且“以大带小”的这种活动形式既能让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儿童教儿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既满足了“大”孩子那种想当小老师、大哥哥大姐姐的需要,增强自信,又满足了“小”孩子对大哥哥大姐姐的崇拜而产生的好模仿、想和大哥哥大姐姐玩的心理需要。异龄的孩子在种种亲和、协调、合作的关系中体会不同的角色,从而弥补独生子女在家庭缺乏异龄儿童环境的交往缺失。同时孩子们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可以学到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状。

纵观国内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展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开展了《构建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研究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模式的研究,包括混龄区域活动目标的研究、混龄区域活动内容的研究、混龄区域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以及混龄区域活动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