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对比

——汉代与古罗马建筑对比

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

老师:培颖

:和畅

学号:20141057

一、目录

1.建筑风格的发展

1.1汉代的建筑发展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

1.3分析

2.思想信仰分析

2.1 我国

2.2 欧洲

3. 建筑对比

3.1 材料对比

3.2 结构对比

3.3 空间对比

3.4 色彩对比

4. 总结

1. 建筑风格的发展

1.1 汉代的建筑发展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从最早的周朝开始,就有了特定的风格。自一统六国,仿建六国宫室,将全国文化集中于关中。后来,汉继制,全国的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并一直占于主流地位。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容明确,布局铺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随着独尊儒术的确立,各种当时的一些建筑风格形式也作为及礼仪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

西方建筑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进程快速多变。西方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罗马式建筑则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尤其是对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巴洛克建筑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感;哥特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洛可可建筑风格是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xuan)结构,从而获得了更加宽阔的部空间,

建筑物也因此朝着更加宏伟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3 分析

在西方建筑中,但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战乱,王国的四分五裂使西方的建筑传承呈现多样性。中国古代也是战乱频仍,汉族的政权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挑战,但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每一种外族文化最终被同化、吸收,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都接受了中国汉传的建筑形式,只是在局部融汇了本民族的特色。

2. 思想信仰分析

2.1 我国

中国人崇拜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协调统一,认为认识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顺应自然,在审美上认为自然就是美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自然的协调统一。大规模的建筑群通常会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有致。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园林更是如此,往往置于假山,开凿小溪,种植花草不下百种。总的来说,中国园林就是尽量模仿自然。

2.2 西方

西方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少平原,多山地,所以对于西方人们来说,无法依赖自然,要想生存,必须与自然作斗争。西方思想开放,表达直白,并不像中国那么含蓄。这也正是西方建筑、园林可以标榜人为因素的重要原因。而且中国大部分信仰道教、佛教,而

西方大多是基督教。所以多庙宇,而西方多教堂。

3. 建筑对比

3.1 材料对比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西方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3.2 结构对比

中西建筑材料的性能是决定建筑结构的基本。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墙壁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重要结构部分,只起隔断的作用。到了明朝,木架结构经过简化,已经形成新的定型体系。随着砖的普及,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筑的无梁殿,开元寺等。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太和殿大木结构

欧洲建筑崇尚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并不执著于结构之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并逐渐发展形成三种基本柱式,影响欧洲建筑几千年的历史。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或柔美或阳刚,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故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与风格。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布

鲁乃列斯基,第一个完全集中式的穹顶。也开始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结合。

到了文艺复兴盛期,罗马柱式被更广泛地采用,代表建筑:坦比哀多(伯拉孟特)

到了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师开始教条式的模仿过去大师的创造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形体和意外起伏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