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尤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本文从县域城镇化内涵着手,简要分析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意义,深刻剖析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推进我国县域城镇化科学有序发展对策。本文在分析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三大原则方面有新见解。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县域;问题;对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明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变化,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新引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稳妥推进。推进城镇化首先要弄清楚城镇化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镇化的理解是从城镇化动力源泉和发展目的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镇化的初始动力是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工业发展;城镇化的加速动力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最终走向是城乡融合。西方学者对于城镇化研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城市大发展这个背景,所以西方学者基本是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来研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化进行概括。地理学家从空间重构角度,认为城镇化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变革角度,认为城镇化是城镇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过程;人口学家从人口变迁角度,认为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国内一部分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侧重如何衡量城镇化水平,比如洪银兴认为城镇化水平的衡量不仅应该只用城镇人口比重这一“量”的指标,还应有反映城镇功能提升的“质”的指标,即反映市场化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指标。另一部分学者主要结合我国国情,注重分析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和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比如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华生认为城镇化或国际上说的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国一定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决破除户籍和土地制度障碍。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县域城镇化仅仅是限定了城镇化研究的空间范围,研究重点放在以县域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发展上。本文认为县域城镇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伴随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大量人口由农村向中心镇和县城转移,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县域城镇化基础是农业劳动生率提高和工业化,关键是中心镇大发展。

县域城镇化特点

县域城镇化离不开中心镇发展。所谓中心镇是指承担着县城副中心的功能,

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好基础设施、较强经济实力、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县域城镇化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人财物都集中到县城,而是重点发展中心镇来加速推进城镇化。

县域城镇化与“三农”密切相关。县域城镇化伴随着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变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工程。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和产业的分类。县域城镇化的前提就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县域城镇化的根在农村。县域城镇化是一个城乡融合过程,会伴随着农村产业转换、农村人口空间转换、农民职业换和生活方式转变,而农村产业转换、农村人口空间转换、农民职业换和生活方式转变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县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按照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1%,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这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过度重视工业发展,大量县城引进许多工业项目,而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造成就业结构中非农化改变缓慢;另外,一些人为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管理体制阻碍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缓慢。

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不仅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民经济最基本运行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中不可替代。县域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层次,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有机组成部分。“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加快县域城镇化对我国走新型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加快县域城镇化能促进县域建立合理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占县域产业体系比重较高。农村城镇化可以促使农村土地资源集中高效率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域城镇化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可以促使工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产生集聚效应,推动工业更高效发展。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生产要素也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上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需求旺盛发展起迅速。县域城镇化可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合理发展,有助于县域建立合理产业体系。

第二,加快县域城镇化能推进城乡一体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根本是要形成“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实现工农互助,“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城镇化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提高农村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渠道,进一步解放农民思想,提高其素质,实现农民变成市民。另一方面,城镇化促进农村工业发展由分散到集中,更容易形成专业

化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和城镇工业共同发展;城镇化促使农民变市民,形成新的消费群体,内需消费扩大,促解放进金融、物流、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和城镇互动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城镇化能有效整合资源。我国农村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但是农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农村资源大都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或者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能有效结合。而城镇虽小确实本地区资金、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以及各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集聚地,但是在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方面是短缺的。县域城镇化恰恰可以把城镇资源和农村资源整合一起,既解决了农村资源无序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也给城镇提供发展急需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有效实现了资源的整合高效利用。

第四,加快县域城镇化有利于大中城市科学发展。我国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涌进大中城市,造成了人口过度扩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大城市病”。我国城市化的实践证明,中国照搬西方城市化之路行不通,而中国特色的县域城镇化既分担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确保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社会福利水平。

我国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亿多,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7%,短短35年城镇化率增长了34.8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从中国城镇人口规模来看,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是美国人口总数两倍多。虽然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国的城市化率仍比同等经济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大约26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空间分布也不均衡,东部地区明显快于中部,中部地区又快于西部。而且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发展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新型县域城镇化发展。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7%,按照纳瑟姆曲线描述的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后期,这个阶段既是迈向城市高度化关键时期,也是城镇化进程中问题叠加出现时期,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下一轮城镇化发展。

一是大跃进城镇化。推进县域城镇化缺乏科学规划,盲目推进城镇化,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致使许多小城镇遍地开花。这种大跃进城镇化只是简单把农民转移到城镇,没有较好基础设施配套,没有产业做支撑,没有农民收入增加做保障,脱离地区实际,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城镇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种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

二是半城镇化。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太注重建造城楼等面子工程,对“人的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