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
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ecd26e2998fcc22bcd10df2.png)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规律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围绕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
方向自西向东(东边日出早),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
顺时针
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
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二、地球公转基本知识
三、北半球两分两至光照图
春分/秋分光照图夏至光照
图冬至光照图
四、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范围阳光照射的特点气候特征
北寒带北极圈以内(66。
5°N)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北温带北极圈至北回归线(23.5°N)之间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四季分明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温带南回归线(23.5°S)至南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四季分明
南寒带南极圈(66。
5°S)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难点突破】
1、在地球表面的光照图上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太阳光线能够照到的地方是白天,不能照到的地方是黑夜;
(2)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在若干照射点上做地球的切线,如果切线和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那么太阳就直射在该点;
(4)某点的昼夜长短判断:以某点所在的纬度为准,把该点的昼弧长度和夜弧长度进行比较:如果昼弧长度大于夜弧长度,则该点这一天昼长夜短,依次类推。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情况:。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785b0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5.png)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各种方式运动着。
地球的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以及潮汐等现象。
本文将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轨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种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通过南北两极,且相对于地球其他部分保持稳定。
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经历一天的白天和一天的黑夜。
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夜晚与白天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由地球自转和倾斜轴所决定的。
二、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季节的更替。
地球公转的轨道被称为公转椭圆轨道,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这个0.25天,我们会在4年中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就是闰年的原因。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和两个回归线之间移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三、倾斜轴和季节的关系地球的倾斜轴是指地轴相对于地球公转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轴倾斜的存在影响了地球各地的季节。
当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太阳光照会在不同季节集中在不同地区。
当北半球冬至时,地轴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远,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南半球,北半球处于寒冷的冬季。
而当北半球夏至时,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则处于温暖的夏季。
与此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导致了昼夜时间的差异。
当地球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即连续数周不见夜晚。
而冬至时则会出现极夜,即连续数周不见白昼。
四、潮汐现象地球的运动还会产生潮汐现象。
潮汐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海水的周期性升降。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海洋会朝着引力强的方向靠拢,形成两个涨潮。
而在月球引力作用相对较弱的地方则形成两个落潮。
地球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33e8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9.png)
地球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
1. 自转的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来直观理解。
2. 自转的周期。
-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360°59′,时间为24小时。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长度,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3. 自转的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的角速度均为15°/小时。
这意味着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线速度为0。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的圆周长度不同,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弧长不同。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地球自转。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交替。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 地方时。
-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
-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东八区的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b0ea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6.png)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东转西。
自转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具有的基本运动状态。
2. 自转的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3.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变化,不同地区因为自转的不同阴影变化也不同,同时也带来了地球上的风与云的形成,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的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椭圆轨道的长轴可以看做近似圆形,这条椭圆轨迹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6天,也就是一年。
但由于每4年多出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多出一天,作为闰年来安排。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使得四季变化形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公转还导致了日照时间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
三、地球的倾斜与季节变化1. 倾斜与季节地球自转轴倾角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
倾斜导致了当地面对太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2. 季节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个重要的节气。
春分时,地球正好处于公转轨道椭圆的长轴上,白昼与黑夜持平。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最长白天,北半球最短黑夜。
接下来是秋分,北半球白昼与黑夜持平,南半球开始变长。
最后是冬至,太阳直射点来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白天最短,北半球黑夜最长。
四、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1. 椭圆轨道的特点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有一个长轴和一个短轴。
椭圆轨道的长轴称为长半轴,短轴称为短半轴,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在椭圆轨道的中心平分线上,这个中心平分线称为椭圆轨道的主轴,每个焦点到椭圆轨道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
2. 椭圆轨道的优点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为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同时也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e8e5e7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b.png)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与之倾斜23°27',这个倾斜称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
这个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例如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2. 自转方向地球绕自转轴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然日为一次自转周期。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导致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3.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周期为24小时。
4. 自转不均匀性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自转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例如地球椭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等,这就是自转不均匀性。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一个椭圆。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地球有分布着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等重要位置。
3.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4. 公转不均匀性地球的公转不是匀速的,其公转速度会因受地球椭球形状、其他星球和月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的公转不均匀性。
三、地球的季节变化1. 季节变化原因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致的,因此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这些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轨道上不同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所致。
3. 不同地区季节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季节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距赤道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日照时间越长,因此气候更加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方,则会有更长的白夜和黑夜的交替。
四、地球的日照现象1. 白昼与黑夜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每天地球上都会有大约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黑夜。
地球运动知识点七年级
![地球运动知识点七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73c9298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2.png)
地球运动知识点七年级1.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这个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个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23.5度,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能够接受到不同的太阳光照。
3. 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当北半球向太阳倾斜时,北半球就是夏季,而南半球就是冬季。
当北半球远离太阳时,北半球就是冬季,而南半球就是夏季。
4. 日食和月食: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会导致日食和月食的发生。
日食发生在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食发生在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
5.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造成地球的形状不完全是球形。
6. 地球的倾斜:地球的轴线倾斜23.5度,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昼夜的交替。
地球的倾斜也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能够接受到不同的太阳光照。
7. 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
8.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07,000公里。
地球的公转速度使得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
9.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个名为月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
月球是地球上唯一的卫星,它的运动对地球的潮汐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地球的磁场:地球拥有一个磁场,它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地球的磁场也是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所依赖的基础。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27dbd39ec3d5bbfd0a7432.png)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不同纬度与赤道线速度大小成cos 余弦关系,如60°N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最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最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针对训练:关于右图中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弧线ABC 是晨线B .弧线ABC 是昏线C .弧线AB 是晨线D .弧线BC 是晨线答案:C 解析:此题突破口在于根据经度大小的变化判断出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再根据自转法,判读晨昏线。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针对训练: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晨昏线上时刻相同B .晨昏线上日期相同C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D .晨昏线上区时相同答案:C★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27317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6.png)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北极和南极的一条假想直线,又被称为地轴。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随着纬度的增加,自转速度逐渐减小,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大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引起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椭圆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2.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和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章动:地球的自转轴会不断变动,这种变动称为章动。
由于章动的存在,太阳和其他星体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3.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的椭圆,而是稍微扁平的椭圆。
这个扁平度称为地球的偏心率,偏心率的大小影响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影响着季节的强度。
4.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向前移动,这是地球的前进运动。
地球的前进运动还会受到其他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影响。
6.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所产生的。
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地壳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包括自转、公转、岁差运动、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的旋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度量和导航的基础。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16918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4.png)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约为23小时56分4秒。
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各地约为每小时15度。
线速度则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每秒465米。
影响: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形状变化、离心力的存在、地球磁场和万有引力的产生,对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大气、水文和气候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二、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即从西向东。
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年,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
此外,还有一个回归年,用于描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运动,其时间略短于恒星年。
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在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季节更替等现象。
三、其他相关知识
天体系统:地球位于地月系中,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则属于银河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总星系。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包括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以及日冕中的太阳风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以及气候等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涵盖了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它们对地球和地球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地球上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一章地球上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f74205c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e.png)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 ,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知识点2: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 时间 速度A 点 近日点 1月初 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 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知识点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规律(北半球)Chapter 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三、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区位条件评价(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同理,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603f70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2.png)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e20269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9.png)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1)地轴指向: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生活周期)(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余为150/h;线速度由赤道(1667千米/时)向两极(0千米/时)递增(1)昼夜更替(天体东升西落)(2)地方时(区时)(3)水平地转偏向力2.地球太阳(1)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同向),北逆南顺(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后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后46秒(3)轨道:近正圆的椭圆(4)速度: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慢,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快。
平均值每天10,30万千米∕秒(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4)四季的更迭(构成)(5)五带的划分进动和太阳关系: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自转平面)夹角:230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034'。
3.太阳照射点移动规律技巧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差(当地与太阳照射点的纬度高)=纬差(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差)技巧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原产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技巧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热带区域:直射时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技巧4:相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小差值规律热带地区:23°26’+当地纬度温带地区:23°26’×2寒带地区:90°+23°26’-当地纬度技巧5:正午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长短变化推论(1)在直射点以北:影子朝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06759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8.png)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端,地球位于椭圆的焦点处。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上有四个关键时刻: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
这些时刻分别对应着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气候现象的发生。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轨道的一半是近地点,一半是远地点。
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被称为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现象,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轨道上太阳的位置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速度就越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
因此,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带来了四季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在春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春季;当太阳在夏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靠近太阳,南半球远离太阳,此时为夏季;当太阳在秋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秋季;当太阳在冬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远离太阳,南半球靠近太阳,此时为冬季。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长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地球的构造和形状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仅因地球自身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还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影响而不断变化。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地球表面的风、云、水流、地质构造等现象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地球的章动和岁差现象。
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摆动,它使得地球的赤道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岁差是指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它使得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还带来了地球的各种气象现象,如气旋、台风、龙卷风等。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e0728d9e31433238689308.png)
•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 概念、方向、周期(真正周期恒星日)、 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 轨道,方向,周期,速度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 黄赤交角 • 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黄赤交基本不变,
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四、自转的地理意义
• 1、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分界线(晨 昏线: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 的大圆;其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永远平 分赤道;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在二分二至时与极圈相切;自东向西移动 15度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判断:)
•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直射点H 为90,其他区域离直射点越远,H越小)和 季节变化(何时和区域达到一年最值)
•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 4、昼夜长短的比较极其变化规律(计算昼
长夜长日出日落)
• 5、极昼极夜现象及区域和判断。 • 6、影子长短变化、太阳视运动。
• 2、地转偏向力(河流、大气环流、洋流等) • 3、地方时 • 4、自转产生的离心惯性力使地球成为不规
则球体
地方时
• 1、产生 • 2、计算 • 3、时区和区时(划分与计算 • 4、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
线(0时),穿越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太阳高度角(太阳的仰角)和正午太阳 高度角
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运动》知识点
![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c8d7b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b.png)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围绕太阳转。
3、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等。
4、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
5、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海洋的面积(71%)大于陆地的面积(29%)。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7、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8、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9、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10、昼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11、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2、“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天文学大成》日心说《天体运行论》天文学家托勒密(古希腊)哥白尼(波兰)地球形状球体球体地球是否运动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地球所处位置及其他天体运动方式所有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能能1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14、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5、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一、经纬网本初子午线。
从00经线算起,向东属于东经(E ),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 ),越向西,经度值越大。
以西经200和东经1600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经度立体概念为二面角,即某经线平面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组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
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
纬度立体概念为线面角,即地表某点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4、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经过两点和地球球心)的劣弧的长度。
同一纬线上的两点最短的行进路径,一般是先向高纬度方向,再向低纬度方向。
5、定向:东西方向依据劣弧(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度之间)原则确定,南北方向依据两点纬度高低确定。
6、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一点都对应一组确定的经纬度,故经纬度是区域定位的依据。
地球运动专题2(1)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
(2)时区和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图。
时区号=已知经度÷150(取整数),除尽或者余数小于°,商即为时区数,如果余数小于°,时区数等于商+1。
区时: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1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
标准时间: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中国使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地球上日期最多存在两天,分界线包括规定的日界线,还有事实上的日界线,即0点所在的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经过的经线,它不断变化。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点经线到180度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余者为旧的一天。
当180经线为0点时,全球各地同属于一个日期。
时间计算:从180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0经线,时间越来越早,即时间不断增加。
①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两地经度差在00经线的同侧为“—”,异侧为“+”)②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③区时差=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在零时区的同侧为“-”,异侧为“+”)④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计算公式:H=900-纬度差(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若两点分别在南、北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规律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注: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注: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注:赤道上有两次直射,即3月21日、9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有两次最小值,即6月22日、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034′。
五、日出日落问题(一)、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方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心,自东向西运动,一天转一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面是地表切面,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大球面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高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从地平圈中心向太阳最高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角,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示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方,每天太阳最高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方,太阳最高时在正北,根据一年中太阳视运动最高、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行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心连线与地平圈夹角),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赤道上每天都昼夜平分,太阳每天都垂直升落,但正午太阳高度并不同。
其余位于回归线之间纬度太阳运动轨迹倾斜,但与地面夹角较大。
(4)正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极圈以北地区表现为正北升,正北落,南极圈以南表现为正南升,正南落(升落在同一地点)。
已经处于极昼的地方(不包括极点),太阳虽一直在地平圈以上,但仍有高度变化,正午时太阳最高,午夜时太阳最低,如图中a 点。
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最小太阳高度可以通过直射点运动推算。
由于太阳运动轨迹是平行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即为最小太阳高度变化,变化数值为直射点移动范围。
例如:北纬80度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10度时,该纬度正好出现极昼现象,最小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20度,夏至时,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最大太阳高度为33°26′,最小太阳高度为13°26′。
(5)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太阳视运动(1)北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太阳高度可以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出来,从地平面向上看,太阳逆时针在地平面以上旋转,地平圈中心为观测者位置,即北极点,四周方向都是正南方向。
(2)南极点:站在地平圈中心向上看,太阳顺时针在地平面以上旋转,地平圈中心为观测者位置,即南极点,四周方向都是正北方向。
注意问题:读此类图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在赤道。
北回归线以北(除北极外)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外)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北方的天空,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位于夏半年。
如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太阳运行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在地平圈以上的运行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日落点和正东、正西连线的交角为20°,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0°,由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0°和太阳直射南纬20°两个条件可算出当地的纬度。
(三)、利用日照图来判断日出日落方位1、太阳直射赤道在晨线上看到的是日出,在昏线上看到的是日落。
在上图中,选任意一点A,我们来分析一下A地日出日落的方位。
因为纬度相同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相同,所以我们首先作过A地的纬线,找到该纬线与晨线的交点B、与昏线的交点B"。
只要得出太阳光线相对于B地的方向,就可知道A地日出的方位;只要得出太阳光线相对于B"地的方向,就可知道A地日落的方位。
可以看出,相对于B地而言,太阳光线来自正东方向,所以在A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相对于B"地而言,太阳光线来自正西方向,所以在A地太阳从正西方向落下。
总结规律为: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2、太阳直射北半球我们讨论一下任意一点C地的日出日落方位,作过C地的纬线,找出该纬线与晨线的交点D、与昏线的交点D",可以看出,太阳光线相对于D地来说来自东北方向;相对于D"地来说来自西北方向,所以,在C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总结规律为: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3、太阳直射南半球在上图中找任意一点E,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看到,E地日出的方向是东南,日落的方向是西南。
总结规律为: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以及偏南或偏北的程度。
可以看出,在同一天,在全球各地观察到的日出日落的方位,偏南或偏北的方向是一致的,与所在的半球位置无关。
当地纬度位置的高低,会影响到日出日落方位偏南或偏北的程度。
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