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文化交融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

合集下载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成果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成果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成果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文学价值、社会意义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揭示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1. 艺术性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文学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价值。

2. 文化意义
《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礼仪、道德等重要元素,对读者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启蒙。

三、《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1. 社会风貌
《红楼梦》以宏大的家族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关系、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2. 阶级关系
作品中展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财富等方面的阶级关系,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1. 贾宝玉
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贾宝玉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他既是一个感性的诗人,又是一个纨绔子弟,展现了丰富的心灵世界。

2. 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她冷艳、聪颖、敏感,是一位典型
的才女形象。

五、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我们发现这部作品在文学、社会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
一、《红楼梦》描写的满族风俗准确可靠
《红楼梦》作为清末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描写的满族风俗准确可靠,
把旧时的盛况和宴乐活动一一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

以林如海、秦可卿为代表的满族贵族,在《红楼梦》中,他们在家庭中展现出的近代
满族礼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满族老祖宗刻苦训
练家眷,规范其行为,以示贵族荣华;家规中以恭敬父亲为核心,延伸出
满族古老的宗祠风俗;满族宴会,讲究食物的种类、配置的顺序,严格要
求宾客协调其行为,才能够圆满落幕。

二、《红楼梦》中满族礼仪规范深得古代社会影响
在《红楼梦》中,林如海如实写出来的满族礼仪规范,深得古代社会
影响,最能反映满族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习习俗,以及族群的平等关系和
客气礼貌。

林如海的后妻李纨,在丈夫坐过正后,把自己看做大家的客人,认为自己应当表现得客气,不要显露自己的实力;贾宝玉的母亲贾母,把
礼仪看做人生的修养,尊重家规和礼仪,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时,《红楼梦》中流传的满族风俗习惯也受到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影响,比如进
补吃饭、婚丧祭祀仪式等,都是受。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1《红楼梦》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其中不乏描写满族人文化和习俗的片段。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从《红楼梦》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满族的文化和习俗。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北方草原。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以骑射和游牧为生,奉行“舍生取义”、“勇武刚毅”等精神,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是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独具特色,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私事,更是家族、部落之间的联姻。

在《红楼梦》中,贾母和贾政为了家族的利益,不得不安排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婚事,这就是典型的满族婚姻模式。

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上,有“请礼”、“迎娶”、“抬嫁”、“迎亲”等流程,还有特殊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要在担架上被抬进门槛,以示谦卑和纯洁。

其次是服饰习俗。

满族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男士喜欢穿长袍和紧身裤,女士则喜欢穿袍子和褂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穿着和装饰都有满族的影子,比如穿褂子、戴花饰、挑绣鞋等。

此外,满族人还有打马球和划船的习俗,这些都需要特殊的服装,例如马球队员要穿马靴和鞭子,船夫要穿蓑衣和渔帽。

第三是宗教信仰。

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包括萨满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在《红楼梦》中,宝玉亲眼见到了贾母带着家里的佛像和道士祭拜祖先的仪式,这充分展示了满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文化。

此外,满族人还有独特的纪念祖先和英雄的仪式和庆典,例如祭祖典礼、守边节等。

第四是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肉和奶制品,如牛肉、羊肉、牛奶、酸奶等。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饮食多样且讲究,添碗、回锅肉等满族菜品也有出现。

此外,满族人还有烤全羊等特殊的宴席和宴请规矩,比如喝酒时要碰杯,并说一些祝酒话语。

最后是音乐舞蹈。

满族人热爱歌舞,能歌善舞。

其中有满族舞、火神舞、喜鹊舞等。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妹妹秦钟舞美豔动人,舞姿优美,引来了宝玉和黛玉的赞美。

红楼梦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修改版

红楼梦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修改版

评红式著述: 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诸联的《红楼评 梦》、晶三芦月草舍居士的《红楼梦偶说》、涂瀛的 《红楼梦论赞》、花月痴人的《红楼幻梦》、西园主 人的《红楼梦论辨》、江顺怡的《读红楼梦杂记》、 解盦居士的《悟石轩石头记集评》、梦痴学人的《梦 痴说梦》、话石主人的《红楼梦精义》、洪秋蕃的 《红楼梦抉隐》、青山山农的《红楼梦广义》等等。
且夫黛玉,篱下寄生,流离已徵薄命,而乃姻缘 颠倒,无所归之穷愁,常烦寤寐,故有其梦也,非止
积忆之劳神,实乃终身之深憾也。第想其生平落魄,
否极应不失来泰之常,可天台岂陷入地狱,可宜室胡
变为冤家?苟破昏昏之情思,则同梦或咏甘心,乃无
端睡若非乡,眠若无地,不啻梦花成冢,葬送于黄土 陇中矣。吁嗟乎!梦余既有业障,梦久更有迷途;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 它以空前的艺术高度,巨大的魄力与才情,写 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世家的衰败史,写下 了封建阶级的一代叛逆者的哀痛欲绝的爱情悲 剧。作为一个艺术里程碑,《红楼梦》是我国 古典现实主义的皇冠,代表着中国小说的光荣, 也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命运。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红楼梦》是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立意新,布局巧, 词藻美,头绪清,起结奇,穿插妙,描摩肖,铺序工,见事真, 言情挚,命名切,用笔周,妙处殆不可枚举,而且讥讽得诗人 之厚,褒贬有史笔之严,言鬼不觉荒唐,赋物不见堆砌,无一 语自相矛盾,无一事不中人情。他如拜年贺节,庆寿理丧,问 卜延医,斗酒聚赌,失物见妖,遭火被盗,以及家常琐碎,儿 女私情,靡不极人事之常而备纪之。至若琴棋书画,医卜星命, 抉理甚精,覼举悉当,此又龙门所谓于学无所不窥者也,然特 余事耳。莫妙于诗词联额,酒令灯谜,以及带叙旁文,点演戏 曲,无不暗合正意,一笔双关。斯诚空前绝后,戛戛独造之书 也,宜登四库,增富百城。 (洪秋蕃:《红楼梦抉隐》)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研究进入一九八四年后,已失去了前几年浩大的声势,出现了相对沉寂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新鲜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前些年争论的许多问题或已基本解决,或者僵持不下,没有新的焦点;三是由于整个古典小说的研究日趋活跃,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课题转移到其他作品方面。

其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现将研究情况的部分综述如下:一艺术研究与比较研究想内容研究相比较,《红楼梦》艺术研究方面更多地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多数文章是探讨技巧,手法方面特色的,所论平平,重复者亦不鲜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小说美学问题的探讨。

之《“红学”与美学》〔1〕从“《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美在整体”三方面逐层深入地从美学的角度探及如何看待《红楼梦》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问题,思路较宽。

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2〕从具体的悲剧情节分析了曹雪芹由泛神思想出发表现出来的美学观所具有的三个特色,即“把悲剧美和泛神论朦胧地融合起来,加深加强了他对美与丑搏击的鲜明感受”,“在泛神论和悲剧美融成的美感中表现了一贯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色彩”,“泛神论在他的悲剧描述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境界的广阔性以及朦胧美的特色”,论述角度较为独特。

吴功正《论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3〕、和何永康《笔在狂澜,诗触雅俗》〔4〕着重论述了《红楼梦》在小说美学方面的独特成就,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5〕则从脂本、程高本的差别分析中,提出脂本的审美观是“真”,而程高本的审美观是“善”,两者高下悬殊,且有新旧之别,程高本取代脂本流传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是旧审美观对新审美观进行反扑的胜利”。

从美学角度评价、讨论《红楼梦》的成就意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这一方面需要有美学方面的研究者参加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红学界的同志注意吸收美学研究的成果,以便能使这项课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的社会背景

02
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农业生产水平与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技术
在《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农 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包括耕作、灌溉、施肥等方面都 有相应的技术和方法。
土地制度
当时的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 土地可以买卖和租赁。贾、史、 王、薛四大家族就拥有大量的土 地和房产。
商业贸易与市镇兴起
商业贸易受到压迫和剥削。源自03社会矛盾的加剧
贫富差距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为小说的
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官场腐败现象剖析
官员贪污受贿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贪污受贿 、中饱私囊的丑行,揭示了当时 官场腐败的普遍现象。
卖官鬻爵的弊端
小说中还提到了卖官鬻爵的制度 弊端,使得官场更加混乱,官员 的任免不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 ,而是以金钱和关系为依据。
文学繁荣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小 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流派纷呈
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包括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讽刺文学等,为《红楼梦》 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红楼梦的独特性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 巧和独特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巅 峰之作。
民间游戏娱乐活动
民间游戏的丰富性
01
清代民间游戏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猜灯谜、放风筝、斗蟋
蟀、打马吊等,这些活动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
娱乐活动的特点
02
这些民间游戏娱乐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能够满足
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体现了清代社会的娱乐风貌。
游戏与文化的结合
03
民间游戏娱乐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红楼梦的研究价值

红楼梦的研究价值

红楼梦的研究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被世人津津乐道,备受推崇。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还能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探讨红楼梦的研究价值,对于提升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文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作为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背景、精湛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人物刻画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众多细节和生动画面。

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同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细腻的情感描写、丰富的文化内涵等都成为后人研究的焦点。

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元素,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此外,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些角色各具特色,塑造鲜明,彰显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作为一部传世经典,红楼梦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播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因此,探讨红楼梦的研究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简析《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

简析《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

简析《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当下许多读者认为,《红楼梦》中的贾探春不孝生母、鄙夷生母、不认亲舅、疏远胞弟等是其严重的缺点,令人不可宽恕,甚至有网民从现代道德标准出发激动地批判贾探春的令人不齿的“不孝”行径。

实际上,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时代不同,道德也不同”。

我们不能以当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来苛求满清时期生活在府邸世家里的贵族小姐贾探春的伦理行为。

聂珍钊认为: “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

” 对贾探春这一伦理行为的分析,不能仅仅依据现代伦理道德的规范标准作价值评判,也不能以伦理道德的时代性来敷衍塞责,而是应该将其放在贾探春所生活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去考察。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分析”,因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

本文以贾探春的伦理身份为个案,考察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子为何对其生母、亲舅和胞弟等如此不近人情。

结合《红楼梦》的伦理叙事,本文切入的角度主要有: 嫡庶制度、满族习俗和伦理应对。

一、嫡庶制度的问题“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

” 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并不仅仅提供一个叙事的背景,它还参与文学意义的创造和生产。

那么,贾探春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具体来说又是如何的呢?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现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

今人脱离意义生成时的伦理现场和文化语境,孤立地解读贾探春不孝敬生母、不认亲舅和对胞弟冷淡此一伦理现象,便不能不生困惑,以至于痛恨、责骂和批判贾探春的“势利”和“无情无义”。

对文学世界中现象和问题的解读,社会制度的剖析角度是一大肯綮,因为社会制度构成了一个人所生活的大伦理环境和伦理现场。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红楼梦研究性学习论文本学期我们历史课题组的课题是《红楼梦》与康乾盛世,我们小组负责收集有关清朝和乾隆年间社会的繁华的图片及写文章。

转眼间,18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开始完成最后的工作:结题。

在研究期间,我们每周多会积极参与,认真完成。

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有些漫长,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也最终走过来了。

记得第一周开题的时候,当组长与我们确定好课题后,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就好像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临来了久违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组长分配了各个小组的小组任务后,各个小组都立即分头行动,寻找,搜集。

各个小组需要的资料,成员个个都很激情。

于是,在这种氛围下,第一贼后的任务很快便完成了,而且过程轻松高效。

没留下一点遗憾。

经过18周的努力,我们终于结题了,结束任务时,我们谈论着各自的研究成果。

每次结束本周的任务时,我们都欢声笑语,一次次的任务被我们圆满完成,我们都很高兴,回望过去那一周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政治,经济制度至今让我深深震撼。

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好一幅太平之画。

在星星点点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多彩,使人震颤。

那个时期的文学成就,社会的盛况,无不倾洒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字里行间充满生的喜悦,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有生的喜悦,就有死的悲哀。

纵有万丈之高,也终究有碎至平地的时候。

偌大的大清王朝,任凭它的光辉,任凭它的不可一世,也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在史书留下一大片已故的辉煌。

唉!这就是历史,让人无情让人无奈。

任何一个探究的过程有喜必有忧,有苦必有乐。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它必然要花一番精力去细细品读,从而得到感悟。

从《红楼梦》中我得到的一条结论:万物极盛之时,里极衰之时也不远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又懂得了:什么样的人间才是真正的人间,怎样的真相才是真正的真相。

回到现实之中,回到起点,原来这一过程需要学习更多团结与合作精神,更多欢乐。

唯有团结,上下一心,才能缔造奇迹,唯有欢乐才能持之以恒。

《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

《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

《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巨著,其丰富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不仅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代表作,而且反映了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并吸收多种方言和传统文言词语的特色。

本文将从《红楼梦》语言学的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

在小说中,《红楼梦》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大量使用了北京话、南京话、吴语等方言成分,同时还融入了传统的文言词语,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方言成分、句式以及词语选用等方面。

《红楼梦》中的方言成分丰富,为读者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貌。

学者们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涉及的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

例如,有学者考证了小说中某地方言词语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有的则侧重于对《红楼梦》中的吴语词汇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还有的研究于方言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方言在作品中所起到的表达作用。

《红楼梦》中的句式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小说中具体句式的探讨和分析上。

例如,有学者研究了《红楼梦》中的长句和复句结构;有的则探讨了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的表现力;还有的研究于句式的地域特征和历史传承。

对于《红楼梦》中具体词语的研究,是学者们最为的一个方面。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对小说中出现的具体词语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和解释。

例如,有学者对小说中的称谓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称谓差异和用词特点;有的则探讨了小说中出现的植物、动物、器物等名词的词汇特征和使用情况;还有的研究于某一类词语在小说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红楼梦》中的异族文化融合

《红楼梦》中的异族文化融合

红楼梦中的异族文化融合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深
刻的描绘人性和复杂的情节闻名于世。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生动刻画不
同群体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异族文化融合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异族文化融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意义。

1. 背景介绍
《红楼梦》背景设定在18世纪清朝,当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涵盖了汉族、满洲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群体。

这种多元背景为小说提供了展示异族文化
融合的机会。

2. 异族人物与文化形象
2.1. 贾府佣人园林中的少数民族女子
贾府作为故事主要背景之一,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的女佣人在其中工作。

这些
女子带来了与汉族不同的服饰、语言和习俗,形成了一种异域风情。

2.2. 濮阳、王熙凤与满族文化
濮阳和王熙凤两个角色代表了满族社会中的女性,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满族传
统的服饰和家庭结构。

满族文化对她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表现
出了不同于汉族的文化特点。

3. 异族文化融合的意义
《红楼梦》中异族文化融合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小说画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交流和互动的现象。

它提醒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通过交流与包容来实现共同发展。

结论
《红楼梦》中异族文化融合作为小说主题之一,通过描绘不同异族人物及其与汉族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

这种描写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反映了作者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文学理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究《红楼梦》中的主题、人物及其发展,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一、《红楼梦》的主题研究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命运和情感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通过对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主要探讨了爱情、友情、家族关系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红楼梦》的人物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一众角色是《红楼梦》中的代表性人物,每个人物塑造鲜明,性格迥异。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三、《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着独特的创新,更在文学思想上开拓了新的局面。

同时,《红楼梦》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文化宝库中的一座瑰宝。

四、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的伟大作品。

它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绘清朝贵族家庭生活的小说,红楼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其在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上的共鸣。

一、红楼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文人,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无疑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小说通过对贾宝玉和其他角色的塑造,展示了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孝道伦理等核心价值观。

在小说中贾宝玉的家庭地位、孝道修养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都体现了儒家伦理的影响。

其次,红楼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与儒家思想有所抵触。

例如,它质疑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种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个体人性的关注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思考,同时也与儒家学说中的一些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二、红楼梦与道家哲学的互动与儒家思想相比,红楼梦中对于道家哲学的渗透更加显著。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然发展和身心的平和,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小说中的贾宝玉以及其他一些角色都具有一种超然于尘世的情怀,他们追求的是自性的审美和内心的安宁。

红楼梦对于纷繁复杂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并对自然和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此外,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片世外桃源,它充满了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其中所耗费的巨大物力和人力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环境如人”的看重。

三、红楼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红楼梦中还融入了一些佛教文化的元素,例如对于生死、因果关系的深思和对悲剧命运的揭示。

小说中有各个角色对生命与死亡的体悟,以及对命运的反思。

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关于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死观的关注。

此外,红楼梦中还揭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常和虚妄的认识,展示了佛教文化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思想。

在一个世俗且繁忙的封建社会里,作者通过描写角色的喜怒哀乐,让人们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欲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红楼梦研究内容

红楼梦研究内容

红楼梦研究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古典名著,自其出版以来,便深受观众的喜爱,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有许多学者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论述。

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为切入点,介绍一下有关它的一些研究内容。

一、文本分析和解读
《红楼梦》是一部以家族悲剧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因其引人入胜的情节而熟知于众。

许多学者对其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研究了作者的创作手法、故事架构、文学手法、内容塑造、功能传播等,从而深入分析了作者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发掘出了小说上层和下层内在的含义。

二、历史文化考察
《红楼梦》以清代家族典型为背景,凝练地介绍了当时的思想观念、人物风貌、制度体系,反映了其时的历史社会现实,因此,研究者们也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观察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揭示出古代的社会风貌。

三、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在每种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对《红楼梦》而言,学者们以“几何观念”、“复合观念”“建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主义”等理论,根据宏观、微观、深入层面结合文本整体分析,进一步探究作品内在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四、学科交叉
《红楼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史的研究领域,学者们还从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学科前沿介入,对它进行复杂的交叉、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作品的意义。

比如以“家族情感与关系转变”的角度的解读,从而认识清代家庭体制的斗争机制,深入了解清代家族关系的历史社会脉络。

总之,《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而又神秘的名著,我们对它的探索,不仅仅是一部文本的学术分析,更延伸到了一部历史文化的解读,涉及到数不清的学科研究,从而给我们探索文本的层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这部经典之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邃的审美价值观,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而精彩的文化世界。

一、意境的追求在红楼梦中,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节的手法多样而精妙,在文字间流露出独特的情感与氛围。

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例如在描述黛玉的一生中,作者以枯榄树为象征,暗喻了黛玉的命运多舛、悲剧的命运。

这种以意象为基础的审美观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情感与美感。

二、情与景的交融红楼梦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人物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细腻入微的描写,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还能看到环境的变化与人物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宝玉与黛玉相遇的情节中,景物映衬着两人的心境,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张力。

这种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读者也更容易投入其中,体验到其中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三、文化传统的彰显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信仰、佛教哲学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拓展,红楼梦将个人命运与社会道德相结合,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

例如,在贾府的描写中,反映了家族观念、父权意识等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细腻刻画,使得作品更有深度,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审美价值的塑造红楼梦将美的追求融入到全书的方方面面中。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精心构思与刻画,塑造了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

例如,宝玉、黛玉、晴雯等角色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形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同时,作者对于人生、生死、命运等课题的思考,也赋予了整个作品更为深邃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才华与思想深度,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特征

浅谈《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特征

浅谈《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特征作者:吴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

例如,拜年的习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

男东女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

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俗。

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关键词:《红楼梦》;满汉交融;习俗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14-03一、《红楼梦》中的满汉交融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京旗文化是其最直接的背景。

清代旗人与民人是社会成员的基本分类,规定隶属八旗①者为旗人,不属于八旗的为民人。

旗人在地域上分为“关东旗人”、②“京师旗人”③和“驻防旗人”,④这三者中,京旗人口在军事政治中的作用最为重要。

满人虽然把持着朝政,但生活在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里,势必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满洲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以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政权更迭,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更多体现在民间,满族人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汉文化,北京的语言、服饰、饮食等各方面也散发着满族味道。

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决定了清代文化多元性的特质,在这种大环境中诞生的《红楼梦》,必然是满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产物。

再有就是曹雪芹的家族渊源。

曹雪芹祖上汉族,原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家奴,皇家“包衣”,⑤满洲正白旗下的包衣汉军籍。

虽然曹雪芹出身汉族,但是曹家清初就加入了八旗,到曹雪芹这辈儿已在满族圈子里生活了100多年。

祖父曹寅,与康熙关系甚密,其母为康熙乳母,同时酷嗜汉文化。

一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

二女被选作王妃。

曹家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满族化了。

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形式:函授年级:2010 级(专升本)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教师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学校教学单位:辽宁师范海城函授站完成日期:2011年12月24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人物形象 (3)(一)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3)(二)人物语言形神毕肖,按头制帽 (5)二、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 (9)三、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提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前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所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极其深广。

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情、喜怒哀乐、饮食穿着、行医游赏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一一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汉文化交融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
摘要: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两种视角加以整合,将《红楼梦》置于满汉文化交融的宏观视野下进行观照,多方位地审视与探讨《红楼梦》的文化背景、作者心态、文本内涵、读者接受等方面的特质;并由此反观学界在以往红学研究中,由于囿于单一的汉族文化视角,而造成某些问题在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以期寻求更为合理的解释。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于《红楼梦》这部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大多是从汉族文化这个视角展开的。

近一二十年来,可以偶见海内外的学者撰文探讨《红楼梦》中所涉及的满族文化因素,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气候。

尽管目前在满学界,各类通史及工具书之撰写,都试图将曹雪芹定为满族作家,将《红楼梦》划归为满族文学,但是也没有真正从满族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曹雪芹汉族血统和满洲包衣的双重身份,使得学界对其民族归属问题存在重大分歧,将《红楼梦》纳入民族文学范畴加以研究,不能取得多数学者的普遍认同;二是《红楼梦》本身避免旗化的写法,使得不熟悉满族文化的学者,在研究中很难形成以满族文化作为背景参照的自觉;三是受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的反满思想影响,相当一部分学者不敢正视曹雪芹及《红楼梦》所具有的满族文化意识。

以上原因,造成长期以来红学研究中满族文化视角之缺失。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周汝昌先生就将红学与满学相提并论,并且认为:不懂满学,即看不懂《红楼梦》此看不懂者,至少是指不能全部看懂。

{1}这种看法是颇中肯綮的,但此后的红学研究并没有沿着这一思路进行。

在此期间,虽然也有学者对《红楼梦》所蕴涵的满族文化因素投以关注,但绝大多数研究是集中在民俗学、语言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基本不属于文学的本体研究。

尽管不能否认此类研究对于深化红学研究也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学界并没有将此成果作为进一步深入开掘《红楼梦》文本内在意蕴的有利前提,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红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困扰。

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视角的遮蔽造成的,因为人们往往更习惯于从自己现有的知识背景中去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

这种思维定势对红学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解读《红楼梦》这部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出自于旗籍作家之手的特殊作品,单一的汉族文化视角显然是不够的,有时难免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将两种文化视角加以整合。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2}如果从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论断更具有说服力。

《红楼梦》是满汉两个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是两个民族文化激荡出的一朵绚丽奇葩。

本文试将《红楼梦》置于满汉文化交融的宏观视野下进行观照,多方位地审视与探讨《红楼梦》的文化背景、作者心态、文本内涵、读者接受等方面的特质;并由此反观学界在以往红学研究中,由于囿于单一的汉族文化视角,而造成某些问题在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以期寻求更为合理的解释。


从满汉文化交融的视野下观照《红楼梦》,首先需要对《红楼梦》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进一步的界定。

研究《红楼梦》首先应研究清代文化,尤其是康、雍、乾时期的北京文化。

清代是由满族入主中原与汉族地主联合共同缔造的封建王朝,这决定了清代文化有别于历代文化的特殊性质。

清代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性质,它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又融入了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

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一方面对汉族文化广泛吸纳,另一方面又凭借其政治上的优势
地位,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到汉族文化中去。

从这一意义上说,清代文化之建构,既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又是以满族文化为重要导向的。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往往是相互性的。

以往人们习惯用满族汉化的模式来解释满族史以及清史的基本走势,这并不符合清代满汉民族交往的实际情况,已为多数学者所否认。

从学术表述中同化、融合、交融几个概念术语的依次转换,便可看出学界对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化。

在清初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产生了意义深远的京旗文化。

京旗文化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杰出典范。

京旗文化是北京的旗人将自己固有的满族文化传统,杂糅进部分汉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在满汉文化交融的缓冲渐进过程中,虽然京旗文化与北京文化这两个概念有渐趋重合的趋势,但是在康、雍、乾时期,京旗文化的特征是十分显著的。

北京八旗居住区域的划分,使生活在八旗圈内的满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形成了与外界不同的景观,进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八旗文化圈。

八旗文化圈的存在,不仅使入关后的满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本民族的个性,同时也为清代文化打上了区别于以往历代文化的鲜明印记。

以往学界在研究《红楼梦》的历史文化背景时,往往习惯从一个相对宽泛的角度去考察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哲学思潮,而忽略了清代文化由于满族文化的介入而具有的特殊性质,忽略了八旗文化存在的独特意义。

京旗文化是《红楼梦》产生的最直接的文化背景。

京旗文化是以八旗贵族生活为重要内容的文化。

清代的八旗贵族,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享有特权的特殊利益集团。

政治上的优待与经济上的优养,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一种高雅精致的文化生活。

这种以高雅和有闲为特征的贵族文化,既在价值取向上,与历史悠久的士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又在文化品位上,与新兴的市民文化存在雅、俗之分野。

京旗文化从多个层面作用于《红楼梦》创作。

首先,它为《红楼梦》提供了最基本的创作素材。

《红楼梦》中贾府的贵族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材于清代的八旗贵族。

贵族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精神风貌,在《红楼梦》中都有最逼真的再现。

而八旗子弟的日益腐化堕落,又为《红楼梦》批判社会现实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依据。

其次,从文化品位上看,《红楼梦》具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

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贵族化的审美情趣,以及整体风格上的贵族气息;同时还表现在它表达了贵族知识分子式的人生反思和终极关怀。

曹家在八旗社会中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贵族,但是达官显贵的身份,难免会使其对贵族文化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和眷顾。

《红楼梦》问世之初,首先在满洲贵族中引起共鸣,这恐怕更多的也是出于文化方面的认同。

再次,京旗文化还为《红楼梦》创作提供了富有特色的京味语言。

曹雪芹将旗人的京腔汉语发挥得炉火纯青。

许多近代作家都充分肯定了旗人的语言天赋与成就,老舍认为旗人至少应该分享‘京腔’创作者的一份儿荣誉{3}。

我们都知道,老一代北京人中满人的京话说得最地道、最悦耳。

其实,说话咬文嚼字、讲究辞令、注意声腔语势,这是清代八旗贵族形成的传统。

另外,《红楼梦》的接受与传播,也与京旗文化发生直接联系。

《红楼梦》的早期传播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些读者的身份多为宗室子弟及其姻亲。

《红楼梦》后来能够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也与最初八旗文人对它的推重激赏分不开。

乾隆年间子弟书说唱艺术兴起,红楼梦子弟书又成为这种曲艺中流行最广泛的辞书。

经过这种通俗曲艺的改编,使《红楼梦》在更广的范围得以传播。


曹雪芹的民族归属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相持不下的问题。

事实上,这种纷争对于《红楼梦》文本的研究并无太多实际意义,有时还会将学术研究引向意气之争。

今天所谓满族与汉族,并非当时的历史概念。

清代之八旗,是一个以满洲为主体,融入汉、蒙古、高丽、达斡尔、俄罗斯等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

八旗内部分设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长期的共同生活,八旗内部民族意识渐趋淡化,八旗整体意识逐渐增强。

以至清末北京有不分满汉,但问民旗
{4}的说法,老舍先生还径直将旗籍人称为旗族。

但是,旗、民间的界限是判若分明的。

旗民分治,旗民不通婚、旗民不交产、旗民不同刑,使当时旗人成为居于民之上的特殊群体。

曹家为正白旗满洲包衣人,属于八旗内满洲旗分之汉姓人,在当时被称为旗人,这是曹家在清代社会的身份标识。

民族是历史的范畴,以今天的民族概念和民族理论,去界定当时的历史人物,本身就欠缺一定的科学性。

按照现在的民族政策,曹雪芹的后人可以本着自愿的原则,或加入满族,或加入汉族。

因此,在曹雪芹的民族归属问题上,这种正名式的纷争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无论将其归入满族还是汉族,都改变不了《红楼梦》的客观意蕴。

我们莫不如把研究的注意力转向曹雪芹双重身份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显然,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