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迁移
2024年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例文(3篇)
2024年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例文在本学期中,我担任了初三(3)班和(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毕业班的教师,我面对的教学任务自然更为繁重。
时间紧迫,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尽管如此,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最终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现将我在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一、我注重了解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提升成绩的关键。
他们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为了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潜能。
我首先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缓解考试压力。
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以及自身的考试焦虑,还有青春期的困惑。
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事倍功半。
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注重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我紧抓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我坚持全面批改作业,并注重分析。
对于后进生,我坚持进行跟踪和督促。
自开学以来,我始终坚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批全改,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及时进行讲评和督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还致力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对于每个班级的后进生,我采取个别知识辅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讨论理想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我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
我坚持听课和评课,注意学习组内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与组内教师积极交流,学习杜郎口中学课程改革的优秀经验,并尝试将其应用于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中。
尽管本学期我已尽职尽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课堂语言表达缺乏激情等。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工作,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1《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植树问题中比较简单的情况。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渗透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是理解这一规律。
为了突出重点,探究新知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同桌合作,模拟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思考棵数与什么有关;第二个层次,独立操作,模拟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根据前两次的经验,不操作,画线段图,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情况,验证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计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个层次,观察比较,找出四个题目中的相同点。
通过五个层次的教学,学生不难发现“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同时渗透“化繁为简”这一重要数学方法。
突破“理解这个规律”这一难点时,我提示:“植树问题能不能也看成是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后,自己说出用分组的方法,把每组中两种量一一对应起来。
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学生发现如果一组一组的分,正好分完,则数量相等;如果有剩余,则数量就是相差1,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1=棵数。
从学生学习状态、课堂交流来看,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实现本节课的预期目的。
本节课的还有很多足之处:1、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出错,我觉得是老师组织语言不严密,问题的指向性模糊,备学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学生有时一脸茫然,有时不知所措。
2、课堂条理还需改进,有遗漏的环节,有强调不足的情况,也有不必要重复的话语。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
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是产生学习迁移不可少的因素。分析问题、课题 类化的能力越强,越容易觉察到新旧课题间的共同因素,就越容易自觉 地产生学习迁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培 养。思维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在连续活动中 发生的,在活动进程中,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是指向于一定活动的动力因素,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 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因此对迁移来说, 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思维定势一旦形成,
碎的、具体的知识、技能的特点和规律,就不容易产生学习迁移。
三、创设知识、技能运用的机会 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中发展。在教学
中,为了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保证迁移的顺利发生,就必须在课 内外的组织和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多方面的机会,为学生经常、广泛 地应用技能创造条件,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技能,
学习迁移有六种类型: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5、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6、近迁移和远迁移。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习迁移使教学考虑实际生活,更加注重 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当前知识剧增的时代,“培养能力”和“发展 智力”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迁移与学生的 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密切相关:因为能力的形成需 要所掌握的知过程其实也就是迁移过程。学习 迁移使学校教育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形式学习 的教学状况开始转变,教学在各方面开始注重应 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运 用相结合。
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辛格莱、安德森所说:迁移研究是对所有综合性 认知理论一个必要而严格的检验。一方面,对其规律的研究能帮助我们 了解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怎么样进行的,以及学习结果在今 后的学习中能起到何种作用;另一方面,学习迁移研究还有助于探索教 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概括化”原理表明,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部分 是由于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成分,其中主要由于共同原理造成的。在教 学中相似的原理及原则的迁移是最常见的、最重要的迁移现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生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指导新旧知识不断地进行同化、顺应、调整、扩充,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因此,我们老师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善于寻找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剖析它们的分化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选择有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掌握学习方法,能动地获取新知。
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
在教学新课时,通过发掘新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百”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
从以“一、十”为单位到以“百、千”为单位数数,都是有序地逐“一”数。
(2)数位顺序相同。
仍为从右到左,由地位到高位。
(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
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连结点。
而其分化点为:随着数的扩充,数据的读写法趋于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B.凯洛夫的《教育学》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2.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洛克【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卢梭《爱弥儿》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凯洛夫《教育学》【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二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教科书【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思想改革【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4.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
A.综合课程B.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A。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浅谈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摘要: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本身的生成过程,二是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在现实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而不是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1]。
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看法。
一、通过生活实例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课堂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人类对参与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日常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重现知识本身的生成过程,但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可以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非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反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在编排上已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所选的素材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时除了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外,还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百分数的概念一课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上课伊始,让学生出示课下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问学生:“好找吗?”简单的三个字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接着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过百分数,学生的发言进一步说明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
在认识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分析、计算后得到一些百分数。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百分数的应用在生活中非常广泛。
这就贴合《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学习和理解数学。
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特别关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这样的教学已跳出了教材、课堂狭小的空间,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在课程学习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及价值。
如上所述,教师要善于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构建和学习做好铺垫。
科学课堂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讨论 、 、 联想 推理 , 得出结论 。
生活现象
.
规律联想
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 , 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 制起来 , 使它保持 不变 , 从而把所研究 的问题 首先 转化 为一 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样使被研究的问
题 由复杂变简单 , 容易 发现联 系 , 最后将各个联 系综合起来 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 ,
的。 1 故 而 习新 , 使 知 识 的 纵 向 迁移 . 温 促
建构主义认 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 即
“ 情境” 相联 系的 , 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 习 , 以激发学 可 生的联想思维 , 使学习者 能利用 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 经验 , 同化和索引 当前学 习到 的新知识 , 去 从而在新 旧知识
的 纵 向迁 移 , 且 使 “ ” 得 到 巩 固 。 并 故 也
在课堂讲授 中,从学生熟悉 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人手,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 创设生活情 景具有生动性 、 直观性 , 引 导他们发现问题 , 展开探究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 促
进知识的迁移。
在欧姆定律 的教学中 ,这一节是电学部分 的重点之一 ,
①“ 凉衣服” 过程 中, 衣服 由湿变干 , 到哪里去 了? 水 水的 状态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这样 的现象称为什么 ? ②组织学生讨论: 同样湿的衣服, 哪种情况会干得快些?
究 时, 是先保持压力 F不变 , 通过演示实验而得 出 P与 S的
关系, 然后保 持受力 面积不变 , 通过实验再研究 P和 F的关 系, 从而得 出结论 , 最后综合得 出:= /。应当指出 , P FS 这里运 用 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也就是说 , 若研究的物理量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6.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1。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强调书写格式。
2.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应注意的问题。
1.(1)读题,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时,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以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先观察自己所摆的长方体,然后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可能答出: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先明确字母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学生口答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填一填。
(1)长方体的体积=(),一般用字母表示为()。
(2)正方体的体积=(),一般用字母表示为()。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5cm,它的体积是()。
(4)一个长方体纸盒,长6dm,宽5dm,高7cm,它的体积是()dm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促进迁移的策略
浅论影响迁移的因素及如何促进迁移摘要: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了解有关迁移的知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迁移能力的策略能更好的促进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文: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即通过概括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的一体化、系统化,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1]心理学上把学习迁移视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所谓的正迁移,又称助长型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和积极结果。
负迁移,又称抑制型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和消极结果。
为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我们必须在了解其影响迁移的因素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正迁移的作用。
影响迁移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非常重要。
态度不仅涉及到知与不知、会与不会,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愿与不愿学习的意向。
如果能够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能联想出以后可能运用此知识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现有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在今后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结构的作用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即知识结构,就是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内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1]先前学习是后期学习的准备和前提,后期学习是在与先前知识的联系中进行的,并影响先前的知识。
认知结构就是在先前的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的清晰度、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影响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教案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迁移
教案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迁移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所编制的一种教学计划。
它不仅包含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要注重知识的结构安排,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本文将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迁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教案中的知识结构是指将知识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
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首先,知识结构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有序的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字、词、句、段、篇的层次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完整的语言体系,提高语文能力。
其次,知识结构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将知识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关系,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按照不同的章节和单元进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性学生知识迁移是指将在一个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学习环境或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当学生能够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科学实验时,如果能够将已知的实验原理应用到不同的实验情境中,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并成功完成实验。
其次,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和情境中去。
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他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知的挑战。
三、教案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迁移的关系教案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迁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
教材分析复习题答案
教材分析习题及答案一、简答:1、什么是教材?教材的特点有哪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狭义的教材,通常是指教科书,是依照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组织编写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主要来源。
广义的教材,即教学材料。
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的总和。
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即“教学材料”、教材即“学科知识体系”、教材即“学科课程内容”。
(p7-8)教材的特点:教材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社会性主要指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
教育性指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知识传递、育人功能。
教材是课程编订的物化,应该体现课程设置和编订的指导思想;教材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体现,必须符合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要遵从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
本质属性:教育性。
(p10)教师与教材的关系:版本的多样化、选择的自由化、使用的灵活性、内容的广泛性。
前两者:整体上了解教材;后两者:具体的了解教材。
教师必须学会分析教材、使用教材,出现“材料式”教学观(p16)2、教材分析有什么重要意义?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学生物学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从师技能;掌握教材的整体分析,学会选择教材;掌握教材的局部分析及教学设计理论,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是教师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习题设计、明确教学目的、把握知识结构、挖掘育人功能、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设计;分析教材是选择教材的需要:选择研究使用教材、借鉴参考其他教材、借鉴参考国外教材。
(p1)3、分析教材的依据有哪些?1.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与教学要求;学科体系,即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识规律2.直接依据——课程标准(p18)4、教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方法分析的概念及分析重点是什么?1.知识分析法(p21)概念: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上对教材涉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是以分析知识为主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师在1~ 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课程理念——精选推荐
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位学⽣的发展:⼀、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所谓理念是⼀个⼈所具有的准备付诸⾏动的信念,它既是⼀种观念,也是⼀种⾏动。
理念是⼈们在对某⼀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课程的灵魂和⽀点。
2、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学⽣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我建构的过程。
3、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种⽣态系统。
(⼆)、教师⾛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理念: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的发展。
价值取向有三种:A、以经济发展为本B、以社会发展为本C、以⼈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句话就是: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的发展”的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的发展;2、⾯向每⼀位学⽣;3、关注学⽣全⾯、和谐的发展。
三、发展的终极追求:⾛向全⼈教育。
(⼀)全⼈教育是新课程改⾰的基本价值取向。
1、这种着眼于全⼈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标表现出新的特点:A注重课程⽬标的完整性,强调学⽣全⾯发展;B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学⽣的基本素质;C注重发展学⽣的个性D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培养;D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E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总⽬标是:以邓⼩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贯彻党的教育⽅针,全⾯推进素质教育。
3、新课程培养⽬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科学和⼈⽂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活⽅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代新⼈。
注重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
”在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地掌握数学知识,压缩掉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导致学生缺乏数学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和创造性研究,这样,就放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标签: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形成;迁移一、经历“做”的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知识,而不能单纯用耳朵去听数学。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发现问题,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
如《投针试验》是概率统计的模型,教师既不要提前给以暗示,也不能道出答案,而是一切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
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某一个理论概率”这一原理。
二、经历“猜”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展猜想是数学教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许多伟大的数学公理、定理,往往都是先有猜想,然后加以验证,得到确定的,可以说,猜想是创造力的源泉。
比如,在学习了“边边边”和“边角边”判定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鼓励学生观察猜想,在猜想中让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发生。
三、分享“讲”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数学课要重视揭示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与同伴分享,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
四、感受“悟”的过程,体验知识的迁移数学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许多问题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旧知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悟出“新知”,经历知识的迁移过程。
五、优化“用”的过程,促进能力的提升数学新教材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由原先模仿运用转化为探索研究到运用。
“追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模式浅议
●2 1 0 1年 第 9 期
( 学研究) 教 ●
‘ 三 ‘ 白
溯 学 生 的生活 经 验 ”教 学模 式 浅 议
陈秋 兰
y u h n o ci n o t i k f a to mo is? YO lv t m . ve H o e he No , S , wha d ou h n o ci n w A t o y t i k f a to mo i s ve ? SA : I o e he . l v t m
[ ]段 沫. 于需 求分 析 的任 务 型教 学研 究 [ 4 基 R]. 海 师 上
范 大 学 ,21 . 0 0
[ ]王 红 巧 ,郭 丽 杰 . 职 不 同专 业 的 英语 需 求 分 析 及 5 高 参 考文 献 : 其 对教 学的 启发 【]. 教 导 刊 ,2 1 ( ) . J 科 0 0, 5
本 身 的 经 验 来 学 习 ,学 生 的 经 验 包 括 以前 所 学 的 知 识 和 生 活 经 验 。学 生 原 有 的知 识 和 经 验 是 教 学 活 动 的起
T: S .D o ie B in p r? B oyu l e ig O ea k j
S B: N o, I d n’ t o . T: W h o ? y n t S B: B c u e i ’ s o o i g e a s t to b r . n
[ ]张 阳 . 析 任 务 型 语 言 教 学 模 式 及 其 在 高 职 英 语 教 3 浅
进 的更 加 符 合 学 习心 理 的有 利 条 件 ,最 大 限度 地 满 足
学 生 的学 习需 求 。
学 中的运 用 【 教 育 革新 ,20 , ( 1 . J 1. 0 9 1 )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第7章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
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
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
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
1.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则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等。
2.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
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者:胡勃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18期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话让我们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
我们沿着教育家的路,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运用制造冲突、寻找异同点、解剖典型、分析迁移方法来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找好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由此可见,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寓于旧,温故知新从数学教材的内容来看,新旧知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
如:相同数的连加法,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学完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去做乘法,会感觉轻松容易得多。
乘法的逆运算为除法。
新知识可以转化为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
再如: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
这是在有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而推导出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来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以后,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加相加、减等。
从教学方法来说,每讲一个新的内容和稍复杂的问题,一定要吃透“新”在什么地方,是在什么基础上的“新”。
要弄清她与旧知识之间哪个部分有什么联系。
比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因为比例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所以学习这一新的内容知识基础主要是比的意义和如何求比值。
新授课之前复习比和比值,这样就很容易引出新的知识。
又如在教学较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时,我总要以一个简单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做铺垫。
如:在讲授六年级应用题时,“用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22.4米,照这样计算,如果再织3小时,一共可以织布多少米?”例题出示之前,先写出一道练习题。
如何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教学的研究
如何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教学的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恰恰反映在它的严密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上。
新知总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
由此可见,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处理教材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多种方法为新知作好铺垫。
(一)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从各单元内容的编排上来看,第一单元往往安排了“期初复习”内容,这是对前一册书本所学内容的回顾复习,通过对这一编排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还便于学生和教师找出或发现学生中对已学知识的薄弱点或盲点,并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活动或师生间的共同活动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新学内容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已学的小数相关知识以及单位换算的复习,为后一单元的“小数和复名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通过对整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从而为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及“小数乘法和除法”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二)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来讲,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大的。
比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首先安排的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通过学习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并在学生掌握并能应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正是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迁移
在新教材中,“化学在我们身边”是贯穿始终的思想。
当学生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旧概念和体验。
由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自己身边常见的现象和物质,达到从原有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迁移的目的。
如:在学习<<选修4>>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家庭中所用的“洁厕灵”能够除去水池或马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并有气泡冒出,由此证明“洁厕灵”是一种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那么,经常使用“洁厕灵”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会腐蚀铁制的管道。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使用“洁厕灵”后,可将洗衣服用过的肥皂水再次冲洗管道,达到酸碱中和的目的,从而保护管道。
)在这样的小问题中,学生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原来离自己这样近,从而慢慢消除与知识的距离感。
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回味、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
力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如在<<选修5>>乙醇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阅读酒瓶上的标签、了解工厂里酒制品的酿制及生产过程、剖析假冒伪劣酒制品的危害、反思生活中饮酒者的异常行为和严禁酒后驾车的法规的执行,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这些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乙醇的性质、乙醇制取的原理及乙醇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等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起到了固着新知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