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2d5cc42ddccda38366baf1c.png)
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一、选择题1.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
下图为甲骨文中的“田”字,考古学家对其展开积极研究,认为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
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A.“盘古开天地”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相地而衰征”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2.《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3.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郭沫若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5.“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6.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编户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征役制7.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8.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e9e2cea5d0d233d4b14e69a6.png)
1.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C.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D.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3.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唐代早期D.与农业生产一起出现4.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初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政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5.“……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A.四川都江堰B.扬州古运河C.关中郑国渠D.河北赵州桥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礼崩乐坏B.铁犁牛耕使用C.井田制瓦解D.赋税制度改革7.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8.《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9.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高一历史必修2自主训练: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2自主训练: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ca3e14a32d7375a517800b.png)
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思路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
答案:B2.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实质意义在于()A.接受商鞅建议实行变法B.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瓦解D.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思路解析: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土地买卖”,而土地买卖的前提是,土地的主人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国王允许土地买卖,就是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存在过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有()①国有土地所有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③地主土地所有制④自耕农土地所有制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③④思路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国有土地依然存在,只不过越来越少,国有土地由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
答案:A4.我国古代田庄式农业经营模式出现于()A.战国时期B.秦朝C.东汉时期D.唐朝思路解析:“田庄”是大片土地集中经营的一种生产模式。
拥有大片土地的豪强地主产生于东汉时期。
答案:C5.以下有关租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秦代已经产生②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③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生产经营方式④明清时期成为农村中主要的经济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到②符合题意。
因为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大量土地集中到自己手中,农民因为土地兼并失去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所以土地兼并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租佃关系的产生。
答案:A我综合我发展6.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的积极作用是()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述的内容。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cbc2f14a8114431b90dd8ba.png)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2.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二.自学预案: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2.井田制⑴性质:⑵出现时间:⑶内容:①井田中有“”和“”。
②“”: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⑷瓦解:时期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如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另一方面则是。
⑸废除:时期,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⑴时间:⑵形式:私有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土地。
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①根源:的存在。
②表现:A:战国时,,、等。
B:汉代:、。
C:宋初:,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D: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③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④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A:公元485年,北魏颁布,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并服徭役和兵役。
B:隋代至唐初,继续推行。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收取作为收益,称为。
地主与佃农之间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⑴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⑵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导学问题】1.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内容)?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2.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实质?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几种主要形式?4.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影响?土地兼并能否根本解决?为什么?⑶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31c2ef481c758f5f61f67e2.png)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解析:春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答案:C2.《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解析:西周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田里不鬻”,结合材料信息,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故选D项。
答案:D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出现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吏们凭富贵之资力,与民争利,广占田宅。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正确。
答案:A4.钱穆的《国史大纲》中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均田制规定,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使农民占有部分土地,故C项正确。
答案:C5.明代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有自己的份地;题干材料反映了海瑞的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这说明当时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种经营土地的方式,没有弱化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验(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验(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ad6469ec3d5bbfd0a74fa.png)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验1.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与公田”。
对文中“公田”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B.受田者有权对土地世代使用 D.主要由奴隶集体耕种2.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
直接反映了()A.王权的加强B.西周政权被推翻C.上层建筑发生变化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其最主要目的是()A.刺藏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B.为了打破“公田”与“私田”的界限C.为了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D.为了瓦解井田制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B.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任C.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D.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6.张履祥(补农书.总论》:“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调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A.农民只能耕种十亩土地B.农业生产中雇佣关系已很普遍C.租佃关系在农村很盛行D.租佃经营成为无地民的主要出路7“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观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井。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脊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上述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均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田庄制D.租佃制度8.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用制中有“公由”和“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用的农民耕种”9.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私田增多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的变法运动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10.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空法。
高中历史1.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岳麓必修2
![高中历史1.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岳麓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602e388a98271fe910ef9ec.png)
2021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轨制课时训练岳麓版必修2 【基础达标】1.(2021·济南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2.“有渰萋萋,兴云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先秦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崩溃3.《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彼此交换了祊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粉碎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崩溃B.生产力的发展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5.(2021·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D.井田制崩溃6.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的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的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佃农获得生产自主权B.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与市场相联系,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1·郑州模拟)《国语·齐语》说:“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
”子产治郑,实行“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这些材料主要说明( )A.管好井田是当时弗成或缺的施政内容B.井田轨制走向崩溃C.买卖田地的情景在当时开始泛起D.土地兼并十分严重2.(2021·昆明模拟)《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式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9753f43763231126fdb1103.png)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1)政治上,________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2)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________时期。
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为________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2)“公田”:________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__________,没有所有权。
4.瓦解(1)春秋时期开始崩溃。
①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各国进行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________________;“公田”与“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2)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________时期。
(2)标志:________________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________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________________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________________”,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____________,保护自耕农经济。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历程(1)产生:________时期。
(2)发展:汉代已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
(3)高峰:________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9c09d6c1fe4733687e21aaa1.png)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2.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5.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的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6.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7.明代开荒而成耕地的屯田规模很大,但弘治年间官像马文升奏称,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
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3217d1343323968011c92ff.png)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探究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
(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阶级获得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土地兼并。
预习交流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它与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有何区别?提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属于周王,但所有权实际上掌握在贵族手中。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则是土地所有权开始掌握在各级地主和劳动者手中。
3.均田制(1)时间:公元485年,北魏。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4)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
预习交流2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9c09d6c1fe4733687e21aaa1.png)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练习2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2.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
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5.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促进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的负担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6.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7.明代开荒而成耕地的屯田规模很大,但弘治年间官像马文升奏称,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4f79e11d5bbfd0a78567306.png)
12.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 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 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
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课时作业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
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B )
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 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但主要由诸侯占有,是国有制 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实际占有者是贵族,故选 B 项。
11.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年)的一道奏疏中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
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C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解析:从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 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 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3.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是( C )
时间
改革措施
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 7 世 相地而衰征 纪中期)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 鲁宣公改革(公元前 594 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同步练习题和答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同步练习题和答](https://img.taocdn.com/s3/m/5d367bd9f524ccbff12184a8.png)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水利技术的提高 B.社会局面的稳定C.铁制工具的使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2.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井田制趋于瓦解 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C.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D.土地兼并严重3.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
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礼崩乐坏B. 赋税制度改革C.井田制瓦解D. 铁犁牛耕的使用5.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6.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7.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8. 曹魏时出现的一种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的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B.筒车C.翻车D.水排9.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部编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
![部编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675cc80722192e4436f665.png)
部编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一、选择(共20题,共0分)1.以下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初税亩②井田制?③均田制?④屯田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5.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6.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以下最能反映这个特征的是A.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B.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8.《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
这说明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9.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夺土地的斗争10.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2.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瓦解井田制
B.打击贵族势力
C.承认土地私有制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xx·上海高考)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xx·潍坊模拟)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6.(xx·广东高考)中国古代,朝廷有时不将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7.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的实质意义在于()
A.接受商鞅建议实行变法
B.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D.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8.山东省沂源县大贤山有座织女洞,织女洞恰恰与山下的牛郎村遥遥相对,而中间所隔的正是与银河谐音的“沂河”。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观的完美演绎,让人们为之倾倒。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牛郎庙所在的村庄――牛郎村的村民都自认为是牛郎的后人,养蚕、耕织、“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把传说与现实生活中的民生结合起来的实证
B.沂源县具有符合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发源地的主要条件
C.沂源先民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把牛郎织女的传说演绎成了一个地方的信仰
D.牛郎村所沿袭的习俗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耕文明无关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
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吾不识也。
”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⑶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⑷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⑸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38262 9576 镶28162 6E02 渂27715 6C43 汃Q29332 7294 犔=32011 7D0B 紋X35752 8BA8 讨"30756 7824 砤34413 866D 虭 36561 8ED1 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