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 可少 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大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 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 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一、课文内容。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
开篇点明时间“二十一日”,接着写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是“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为“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文中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概括地叙述了事件的核心内容。
然后描述了渡江战斗的具体情况,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还提到了国民党军的毫无斗志,“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语言特色。
- 简洁准确:全文短小精悍,用简短的文字传递了大量信息。
例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简洁地描绘出渡江时的环境和我军的气势。
- 用词生动:“摧枯拉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把国民党军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文章首先总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则遇到较为顽强的抵抗,但我军英勇善战,也顺利渡江。
文章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语言特色。
- 层次分明:按照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依次叙述,条理清晰。
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样的叙述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进展。
- 富有气势:“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等词语,展现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
1 《消息二则》 课件
1.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主体部分为什 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 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对我军英勇善战的赞扬、胜利的喜悦 和取得最终胜利的自信。
电头有什么作用?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标注时间,体现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对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1.关于新闻的定义: (1)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已故院长弗兰克·莫特 ) (2)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中国著名新闻记 者范长江) (3)对一个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观念或事情,在不违背正确原则下所做的最 新报道,皆为新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卡迪斯·D.麦道高) (4)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 公众。(德国柏林大学教授道比法特) (5)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甘惜分) (6)狗咬人不新是闻新是闻经,人由咬新狗闻才媒是介新传闻播。的(、美为国广著大名受报众人所查尔斯·丹纳)
这篇新闻语言还兼具典雅与口语化的特点, 你能找到相关词句吗?
典雅
口语化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 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1.消息二则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7.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 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8.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表,可以吗? 不可以。 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消息主体如何展开?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内容。
背景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
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
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请你判断这两篇消息的作者倾向哪一方。
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1.试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 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时间上: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
第二层开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紧密 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1.《消息二则》(最新版本)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一、标题(主要部分,必不可少)
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
以是多行标题。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澳门今回祖国怀抱
——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揣摩语言
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句子,看哪句好,说说理由。 (提示:第一组注意红色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 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 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 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 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Ⅰ组的②句好。“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 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 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 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5.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表明时间短,“既已”表明速度快,两个词 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1.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 什么?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 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 不是准确数。
Ⅰ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Ⅱ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Ⅱ组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 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 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1.《消息二则》
课堂小结
• 第一则消息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反映了一个重大 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 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 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6.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外在标志。 它是用来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
根据所学知识,明确两则消息的“六要素”以及结构层次。
• 第一则
• 1.五要素
•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 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新闻的结构(5部分)
必 • 标题 是对事件的高度概括,包括正题、副题
不
可 少 的
• 导语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
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三 部
• 主体 消息的主干,紧跟导语之后,它用充足的
分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
辅
背景 述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自然环境。
助 • 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 第二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经过, 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 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 因所在。
课堂检测
• 1.请找出下列这则消息电头、导语和主体部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第一课《消息二则》1.溃退【kuì 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2.泄气【xiè qì】:引申为泄劲、放弃。
3.督战【dū zhàn】:在前线监督作战4.要塞【yào sài】: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5.业已【yè yǐ】:已经6.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7.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颁发【bān fā】:公布;发布。
2.遗嘱【yí zhǔ】: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3.建树【jiàn shù】: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4.仲裁【zhòng cái】: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5.巨额【jùé】:巨大的数额。
第三课《“飞天”凌空》1.凌空【líng kōng】: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2.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3.酷似【kù sì】:极其相似。
4.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5.轻盈【qīng yíng】:姿态、动作轻巧优美。
6.悄然【qiǎo 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浑然,依然。
7.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
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
8.新秀【xīn xiù】: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
9.屏息敛声【bǐng xī liǎn shēng】: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1消息二则课堂笔记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堂笔记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则消息,分别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这两则消息都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胜利。
二、重要知识点
1. 消息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 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 消息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生动。
三、笔记内容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简洁明了,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2)导语: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情况。
(3)主体:详细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和结果。
(4)背景: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全国战局的发展状况。
(5)结语:总结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精神和全国人民的支援。
2.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标题:点明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地点。
(2)导语:概括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经过和结果。
(3)主体:详细介绍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战斗经过和重要意义。
(4)背景: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全国战局的发展状况。
(5)结语:强调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在全国战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个人感悟与收获
通过学习这两则消息,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善战和全国人民的支援。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
阅读和理解消息这种文体,对于提高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事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H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六要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六要素包括:
1.时间:第一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0日,第二则消息的发布时间是1949年4月22日。
2.地点:第一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前线总前委,第二则消息的报道地点是渡江战役总前委。
3.人物:第一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第二则消息涉及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总前委张云逸、粟裕、张震。
4.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原因,第二则消息是关于我军渡江情况。
5.经过: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准备渡江作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船只不足等问题,但最终还是成功渡过了江。
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进展情况,包括攻占南京等城市。
6.结果:第一则消息报道了我军成功渡过长江,第二则消息报道了我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1. 《消息二则 》课件(4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课文细读品味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 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 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 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 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违背人民 意愿的本质,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深度,提升了其政治高度,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
长江》非常凝练,文中第
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
导 思
4
作者除了重点描写人民
解放军外,为什么还要
交代敌人的表现?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朗读指导: 法 指 ① 第一则消息朗读时要用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语气去读。 导 ② 第二则消息朗读时要沉着有力,要读出我人民解放军渡江
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 法,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的气势。 运用此法,突出了品格。
一课一法
使用注意事项: 1. 以“叙”为主。叙述类的文章要以“叙”为主,它是 情、理、趣等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对所叙述的内容的选择、 整理和加工,尤其重要。 2. 以“议”辅“叙”。要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恰当的 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以说服他人。
必考字词梳理
读
字音易错
读
1.溃( kuì )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写 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字一、《消息二则》1. 溃退(kuì tuì):(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泄气(xiè qì):泄劲;失去信心和干劲。
3. 督战(dū zhàn):监督作战。
4. 要塞(yào sài):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5. 业已(yè yǐ):已经。
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 颁发(bān fā):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2. 遗嘱(yí zhǔ):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3. 建树(jiàn shù):建立的功绩。
4. 仲裁(zhòng cái):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作出裁决。
5. 巨额(jù é):巨大的数额。
三、《“飞天”凌空》1. 凌空(líng kōng):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2. 翘首(qiáo shǒu):抬起头来(望)。
3. 酷似(kù sì):极像。
4. 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5. 轻盈(qīng yíng):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6. 悄然(qiǎo rán):形容寂静无声。
7. 由衷(yóu zhōng):出于本心。
8. 新秀(xīn xiù):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四、《一着惊海天》1. 桅杆(wéi gān):船上挂帆的杆子。
2. 浩瀚(hào hàn):形容广大或繁多。
3. 娴熟(xián shú):熟练。
4. 咆哮(páo xiào):(猛兽)怒吼;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5. 紧绷(jǐn bēng):紧紧地绷住。
1、消息二则
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
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 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 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 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 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系 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
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
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 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 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特写
......
2、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电头:电头指发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包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 志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他在人民心中被尊为神。 他16岁,就道出“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的霸气; 他17岁,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 他25岁,喊出“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语。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回顾新闻的基本知识,重点强调新闻“六要素”和“五 部分”、如何提取新闻的主要内容。
作业本作业:请完成 中对应练 习。 实践性作业:在报纸上选取一则 新闻,和大家分享,并找出其新 闻要素和结构。
领南岸广大地区,继续进击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地 何人 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敌阵
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新闻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渡江战斗于
我三十万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日午夜
横渡长江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锡段铁路
域。
线。
此种情况, 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 ……听见南京拒绝 和平,都很泄气。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 二十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电头的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来源,以利读者判断。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湖 南湘潭人,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 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音、字形、词义:
摧枯拉朽 xiǔ 锐不可当 dāng
sài
要塞
业已yǐ 督战dū
xiè
标题:主题、副题、引题。
导语: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
结
主体:主干部分。
构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事件与其
1.消息两则
要塞(sài )瓶塞( sāi ) 阻塞(sè )堵塞( sāi )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并填充下列内 容。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简而不陋,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 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 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 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 详细介绍。
主旨归纳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 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 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 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一位青年今天在一次爆炸事故中受伤。 今天一名高中学生在一次爆炸事故中 失去右眼和右手。
准确
新闻语言:
简练
新闻语言:
肯尼迪遇刺身亡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急电: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和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人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何事: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如何: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表达方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虽
然以记叙性的语言为主,但中间穿插了议论,来表明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这样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链
析接
中
考
这个考点主要考查对表达方式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题型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考查内容包 括:①辨识表达方
式;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解链 图解技法
全品大讲堂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新课标(RJ)
第 一
变化着的社会
单 元
链接中考
-
1.消息二则 考点 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透视 图解技法 经典题型 类文在线
解链 考点透视
析接
中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
考
手段,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析接
中 考
分 析
记叙: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 让读者了解 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表 达 描写: 生动形象地再现人、景、物等,使其特点更加鲜明。
方 式 说明: 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
及
其 议论: 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
作 龙点睛的作用。 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认真阅读指定语段,仔细品味。第
考
二步,准确判断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回想其作用。第三
步,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根据下面的答题格式灵
活作答。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作用是:……(用
意)+深化中心。
解析链接中
考 [答案] 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林间
百鸟图,表现了家乡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
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
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
高粱,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煎熬,
解析链接中
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
考
每一株庄稼, 成就每一株庄稼。
考 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
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
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
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
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
解析链接中 考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 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下的苹果、梨子、杏子上都镀
满了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解析链接中
考 [答案]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
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故
乡的喜爱之情。
解析链接中
(2)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
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故
乡的喜爱之情。
解析链接中
3. 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
考 分析。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对 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解析链接中
4.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 雀、乌鸦、
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 叽叽喳喳,像是开
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
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解析链接中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
考
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
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
考 答题模式
答题思路:细读第⑦段可知,本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麻雀、乌鸦、喜鹊在林间时动时静的
情态,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是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然后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这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家乡这些鸟雀充满活力的情态,突出了家乡的美好,表达
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链接中
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
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 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文/ 蔺丽燕,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解析链接中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 (16 个
考 字以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细读指定段落,根据第 ②段的首句“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可 知这几段介绍的是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喜爱之情。
解析链接中
考
5. 选文最后一句话说:“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不
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答案] 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谢 谢 观 看!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
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
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
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解析链接中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 就靠着盐湖
考 她们头顶的黑发。(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
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第一个“发白”形容的 是雨靴,侧重于颜色本身的变化。第二个“发白”形容的 是黑发的变化,侧重于表现人的苍老,所以二者含义不同。
解析链接中
考 [答案]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
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
默的父亲, 有一碗又一碗充满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解析链接中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
考 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
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⑪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 回放着故
抒情: 抒发某种情感,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解析链接中
经典题型
考
❶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 段为例,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❷ 文章第×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❸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 段。
解析链接中
类文在线 [ 河池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考
[答案] 隐藏在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解析链接中
2. 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考 (1)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
(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修手法。细读句子可知,这句话把夕
阳人格化,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富于人的情态与思维,所
以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处
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侵蚀,被不可抗拒的
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解析链接中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
考 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 一个个生命
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
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